小仁和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858
颗粒名称: 小仁和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134-1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玉皇庙小仁和村镇村庄概况、村计民生、村庄建设、文化建设、村政任职、人物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玉皇庙镇 小仁和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小仁和村位于商河县城南12公里处,东与刘西村为邻,西与太平村相连,南与吕常村接壤,北与乔家村相依,隶属商河县玉皇庙镇管辖。全村占地总面积1534.6亩,其中耕地1234.06亩,人均耕地2.7亩。2010年全村108户,总人口45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
  该村据记载,最早有8姓氏迁入,因相处非常和睦,故得名义和庄,1949年初期改名为小仁和。该村先有窦氏、甄氏、王氏、赵氏、宋氏、高氏、孟氏、李氏,后有乔氏、于氏、何氏、张氏陆续迁来。2010年有王、于、乔、赵、刘、甄、何、高、张、李、孟、窦12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王氏最多。
  村计民生
  该村交通便利,2条大街在村中穿过,东接省道248线。2010年有综合服务商店3处,机动车维修点2处。有建筑工程队2个。
  新中国成立以前,村南洼地300亩,亩产粮食80公斤。1952年,赵世学组织10多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相继成立了3个互助组。1953年,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打砖井20眼,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1959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亩产80公斤,提高到亩产160公斤。1960-1962年,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洪涝成灾,庄稼颗粒无收。1964年,党支部书记赵世学组织动员全村群众开始治理村南的涝洼地,动用土方6万立方米,投工5000个,将涝洼地改造成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于风臣带领村民打机井3眼,挖沟渠3条,将全村的所有耕地改造成水浇田。1984年,粮食亩产突破1000公斤。1996年以来,该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建起了冬暖式蔬菜大棚3个,2010年种植大蒜300余亩,产值9万余元。2006年建立高标准的服务商店2处,养殖小区2处,实现总产值100万元。2010年,全村拥有程控电话80部、电视机100多台。全村砖瓦房屋占97%,有居民楼3座,各种机动车70多辆,其中轿车2辆,面包车5辆,货车2辆,大型收割机5台,电脑10台,彩电及通讯设备得到普及。
  村庄建设
  1982年,村里对宅基、街道实行统一规划,先后开通2条大街,户户通电。2002年安装了路灯。2006年全村用上了自来水,2007年投资7万元新建沼气池13个,同年有线电视基本普及。建有居民楼3座,计划生育人口学校、村“两委”办公场所健全。
  文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识字班、夜校,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村小学两次迁址。1985年后,建设36间高标准教室,入学率达到98%,先后有7名学生考上全日制大学。2004年以后,建设农村文化大院3间,设有图书室、电脑室。
  村政任职
  1936年8月,赵世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1945年2月,王继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中共小仁和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成立。赵世学任党支部书记,于恩杰任副书记,王继兰任妇女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全村共有10名青年参军、参战,其中有2名青年(王丕明、赵万礼)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9-1973年,先后有于恩杰、于恩论、刘化河任村党支部书记。1973-1976年,乔全富任村党支部书记。1976-1989年,于风臣任村党支部书记,刘化河任支部副书记。1989-1991年,王芹业任村党支部书记。1991-2000年,于风臣任村党支部书记。2000-2001年,乔忠军任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开始,于风国任村党支部书记,乔忠贵任副书记,王兴永任文书。2010年村民委员会由3人组成,于风国任主任,王兴永任文书,牛登香任妇女主任。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乔忠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小仁和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