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庙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838
颗粒名称: 双庙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109-1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双庙村概况、村貌变化、村政沿革、村民经济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双庙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双庙村位于商河县城以南略偏东,处于幸福湖内南部,东临潘家村,南距湖堤以南的姬坊村1.5公里,西距侯坊村2公里,北与曹家村相望,距商河县城6公里。
  该村村碑记载,该村张姓先祖,于明朝末年由河北枣强迁入建村定名张新庄,于村东建一庙。
  据传说,该村李姓先祖同时迁入,并在张新庄西北临建村,在村西建一庙,定名双庙。后来,两村合二为一,形成一个自然村落。因一村双庙,便定村名“双庙村”,该村有张、李、刘、王、孙、侯6姓氏。村落占地108亩,人口总数280人,耕地1400亩。
  村貌变化
  该村20世纪60年代前,村貌无多大变化。村落建于2米多高的村台上。村中间一条东西向约4.5米宽的大街,农户多聚集于大街北侧,南侧农户较少。农户分布较规律,宅基大小相仿,每隔三间房留一条宽约2米的过道。农户房屋均为砖建基、土坯墙、草平顶的土木结构。村北紧靠民房有一条东西向生产道,村东头有一条南北向路,是南部通往商河县城的交通要道。村落四周都是盐碱地,每到春秋之际,地面碱土泛起,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碱性大的地片只长少许“马绊”(一种蔓生耐碱的野草)和芦草楂,碱性最重的“油碱”地片则寸草不生。
  1959年幸福湖完工,1960年幸福湖蓄水,水面几乎与村台平。政府将该村村民疏散到后十亩田村居住。1961-1962年大水退去,村民们陆续回迁。20世纪60年代至1988年,村貌变化不大。1988年该村实行统一规划。村民宅基东西长22米,南北长25米。每隔两排宅基留一条宽5米的过道,两条20米宽的东西向大街,两条20米宽的南北向大街,街道呈“井”字形分布。一条环村生产道。自80年代开始,农户房屋出现砖木结构的房屋。2000年以后,开始出现砖瓦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和二层简易楼房。1988年,村里通电。2009年,通自来水。
  村政沿革
  该村1945年9月商河解放前隶属于潘桥区,村长李清池。1947年土地改革期间隶属潘桥区,张登峰、李广臣先后任农会主任。1949-1956年,村长刘善良兼任村党支部书记。1955年初级社阶段,该村隶属潘桥区,社长刘善良。1956年,高级社阶段,该村分为两个小队,村党支部书记刘善良。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该村隶属城关人民公社,村党支部书记刘善良。1965年,隶属钱铺人民公社,村党支部书记刘善良。“文化大革命”期间,村革命委员会主任王振温、孙树良(先后担任)。1969年,村党领导小组组长刘善良。1970年,刘善良任村党支部书记,1979年孙树良接任村党支部书记。1981年,隶属钱铺乡,村党支部书记王振温。1987年李广升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1999年,侯清堂任村党支部书记。1999年后,李传金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民经济
  1947年前,该村因土地盐碱,粮食产量一直在60-70斤。1947年土地改革,村民分得土地。1962年,由于用幸福湖水大水压碱,土地质量提高,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粮食产量提高到100-200斤每亩。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由于良种的大面积推广和农业机械的应用,粮食产量逐步提高。截至2010年,粮食产量提高到每亩1900斤。同时村民外出务工者增多,村民经济来源逐渐拓宽,村民年收入增至人均5000多元。全村有农用拖拉机75台,农用三轮车18辆,大型农用机械5台(套),大型运输汽车3辆,轿车、面包车9辆。
  该村在1966年设卫生室一处,孙树善、李传金先后任医生,一直没有停办。
  (李世新)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世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双庙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