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八里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832
颗粒名称: 西八里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101-1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西八里村概况、村貌变化、村政沿革、村民经济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西八里村

内容

村庄概况
  该村东隔商中河与东八里相望,西距贾庄镇王家洼村1公里,南距汤家村3公里,北临嘉源逸居小区,位于商河县城南略偏西,距商河县城约4公里。
  据该村村碑记载,该村崔姓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省迁至山东省乐安(现广饶县),明朝末年由乐安迁至该地建村。
  因距商河县城8里故名八里庄。因村东也有一个八里庄,为加区别,故称西八里庄。
  该村有崔、郭、王、张、逯、陈、窦、于、何等10个姓。据传,该村张姓先祖张天禄,于清朝初年,由山东省临淄城南张家庄迁至该村。该村陈姓先祖于明朝成化年间,从直隶省天津南皮县城南白家村(今河北省沧州地区南皮县)迁入该村。该村张姓有两系同姓不同宗,其他姓氏何时迁入无据可查。
  该村占地489亩,总人口1313人,耕地面积2937亩。
  村貌变化
  该村在1976年以前,村落建于约1.6米的村台上,村中一条弯曲的大街。绝大多数农户集中在大街北侧,大街南侧唯有东部坐落着一处地主“永盛和”的宅院。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用来做粮站和学校,该宅院以西,从东往西不规则排列着5个水湾。村民的房屋都是砖建基、土坯墙、草木顶的平顶房,民宅分布无规律,胡同宽窄不一,曲直不同。
  1976年,该村实行统一规划,农户宅基东西长20米,南北长22米,每隔两座宅基留一条宽4米的过道。一条东西向大街宽22米,两条南北向大街均宽22米。一条宽约6米的环村道。1976年,统一规划初期民房多为挂瓦砖建基、土坯墙的平顶房屋。1985年,开始出现砖瓦结构的尖顶房。1995年,开始出现砖瓦混凝土结构,并有5座两层简易小楼。1983年通电,1994年通自来水。
  村政沿革
  该村新中国成立前隶属五区(玉皇庙区),张广鸿任
  村长。1945年,该村分为东西两个农会,东农会主任宋恒福、村长张明治,西农会主任崔法森。1947年土地改革期间,东西农会合二为一,张宗友任农会主任,张明治任村长。1949年,张明治任村长。1955年互助组期间,郭泽淮任党支部书记,何振田任社长。1956年初级社,1957年高级社,该社分为7个生产队,郭泽淮任党支部书记。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该村隶属城关公社,王佃保任党支部书记。1965年该村分为8个生产队隶属钱铺公社。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郭洪礼任村“革委会”主任。1969年党的工作领导核心小组组长王佃保。1970年恢复党支部,王佃保任村党支部书记。1976-1997年,张维民任党支部书记。1997-1998年,崔福建任党支部书记。1998-1999年,崔靖平任党支部书记。1999-2001年,陈德责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崔靖平任党支部书记。
  村民经济
  该村历来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因地质盐碱,1945年9月商河解放前粮食亩产只有50一60斤左右。1947年土地改革以后,粮食亩产100余斤,直至1951年高级社阶段,粮食亩产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1959-1961年三年灾害期间村民的粮食依靠政府供应,一直到1963年。1963年经济条件好转,粮食亩产170-180斤,村民生活有了保障。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小部分困难户仍依靠政府供应。1973年后,粮食亩产达到200-300斤,村民口粮基本自给。1974年,整修农田水利,引黄灌溉,搞稻改大水减压,土地质量改善,粮食产量提高到300-400斤。1981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由于良种的大面积推广,化肥、农业机械和农业种植技术的广泛应用,粮食产量逐渐提高。2010年,粮食亩产增至2000多斤,棉花亩产籽棉500多斤。
  截至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可达4500元。该村有农用拖拉机300台,农用三轮车150辆,大型运输汽车15辆,大型农用机械6台套,轿车、面包车45辆。
  教育 文化 卫生
  该村民国期间有私塾两处,东头一处张凤池任教。西头一处郭洪绪任教,1945年有学堂一处,刘吉明、李世亮先后任教。新中国成立后,该村建有学校一处,王瑞端、牟国俊先后任教。1955年,建公办学校一处,校长侯振坤。1955年初级社阶段,侯振坤任校长。1956年高级社阶段,侯振坤、王振和任教。1958年,苏世兰、刘传兰、郭连兰、侯振坤任教。1965年,侯振坤、田凌峰、刘传兰任教。1967年,侯振坤、董培龙任教。1968年侯振坤、张振尧任教。1970年以后,张振尧任校长,张卫华、张守珍、陈长忠任教。1976年李从广任校长,陈长忠、郭连全、郭玉宪、窦建国、张守东、崔德仁、张玉英、郭连锋先后任教。1991年,学校合并到八里庄小学。1997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该村学生到后十亩完小就读。
  该村1952年办午校、夜校,女性村民上午校,男性村民上夜校,学习文化,目的是扫除农民文盲。
  1964年,中央提出教育要两条腿走路,该村办半工半读学校一处,村中青少年半天参加劳动,半天参加文化学习,目的是扫除青少年文盲。
  该村逢年过节有闹鼓子秧歌的习俗,并且有一个业余小剧团,演出传统剧目《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王定保借当》等,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出现,这些都已停办。
  该村解放前有药铺,陈姓一家,坐堂医生陈吉文。张姓一家,坐堂医生张光润。1966年,公社提倡村村办卫生室,该村卫生室郭连科、张明华任医生。1975年,村办卫生室,张恒秀、陈德兰任医生。1997年以后,村卫生室张守魁任医生。
  (崔靖平)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崔靖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西八里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