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邵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827
颗粒名称: 后邵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3
页码: 95-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后邵村概况、村貌变化、村政沿革、村民经济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后邵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后邵村位于商河城西南10公里处,东与西小李村接壤,北与李马虎村相邻,西与小常庄村毗邻,南与前邵村相依。
  该村计有邵、魏、夏、张、杜、李6姓,截至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该村计有常住人口353人,87户,总面积980亩,其中村居150亩,耕地面积830亩。
  据邵氏家谱记载,先祖自青州温城县迁居于商河城南10公里建邵家庄。具体迁居建村时间,谱书无记载。该村,其他姓氏除魏氏外陆续迁入,各姓迁入时间,均无从考证。
  据魏氏家谱记载:魏氏先祖荣公自1404年由河北枣强县迁居山东济阳县魏家堡村,后其中一支迁至后邵村西约200米建小魏家村,因其村小人少,故历来与后邵村一同管理,后形成一个行政村。
  村貌变化
  20世纪60年代,村落集中于一条东西大街两侧,村东有一条从北向南的大道,村民称其为官道,是旧社会地方官到济南府必经之路。村落建筑多为青砖建基,土坯砌墙,房架为梁檩结构,平顶草檐大出头,也有少数房屋无砖建基,俗称土打屋框。90年代,该村统一实行了村庄规划,每户宅基面积东西长22米,南北长27米,这段时间所建房屋多为青石建基,全砖砌墙,尖顶挂瓦带前出厦房屋。2005年以后,部分新建房屋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
  统一规划后,村中的大街也由原来一条变成了前后两条,两条大街中间坐落3排标准院落。
  1987年实现全村通电,除照明条件明显改善外,村民也逐步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电扇等家用电器。2006年春,村内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同年夏天全部供水。
  村政沿革
  清宣统二年(1910)该村属商河县五区(玉皇庙区)许寺乡。民国延续原有区划。1947年该村划归四区(钱铺区),1952年改归五区(玉皇庙)管辖,1958年划入篙子村乡,1959年划归玉皇庙人民公社,1965年划入钱铺乡人民公社,后改称钱铺乡,2005年11月,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归属许商街道办事处管辖。
  民国时期,邵文学任村长。1946-1949年,魏星山任农会主任。1950-1954年,夏大君任村长。1954-1956年夏大臣任初级社长。1954-1958年该村与前邵村、李马虎村联合成立高级社,被划为第四生产队,夏大臣任大队长。至1960年,联合大队分开,该村成为独立大队,夏大臣任大队长直至1964年,1965-1968年夏荣金任大队长。1968-1970年夏荣喜任“革命委员会”主任,至1970年该村始建立村党支部,夏荣喜任党支部书记,魏成责任大队长至1990年。1990-2011年,夏荣责任党支部书记,魏成学任村委会主任,2011年3月,由魏克岭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民经济
  该村历代以分散型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村民主要靠经营土地,只有几户农闲时节做豆腐、烤锅饼走街串巷做生意。
  1947年土地改革,1951年政府给农民颁发了土地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的限制,村民生活并没有太大改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大规模根治河流,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既为农业发展,农村面貌的改变奠定了基础,也使得粮食的产量有了提高。1980年,该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种地积极性。由于大面积使用了良种、化肥、农药,不少农户也陆续购置拖拉机、三轮车,机械化程度提高,粮食产量由原来的300斤增至800斤以上,村民的生活也随之有了明显的改善。
  该村自2005年大力发展养猪业和种植蔬菜大棚,截至2010年,该村养猪户30户,生猪存栏量达1000头,每年向市场提供商品猪800头,纯利润可达40万元。截至2011年夏,该村已有高温大棚51个,每年可向市场供应精细蔬菜125万斤,可创造纯收入150万元。养猪业和种植大棚产生的效益,使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
  教育 文化 卫生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该村与前邵村联合表演鼓子秧歌。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除在自己村表演外,还应邀到周围十几个村子表演。该村历来有演戏的传统,从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几乎从未中断。1952年,村民剧团排演的京剧传统剧目《打渔杀家》《女起解》一度轰动周围村庄。至1955年的3年间,剧团应邀到外村演出不下百场,演出时戏台周围人山人海,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1956年,剧团增排了吕剧《小姑贤》《李二嫂改嫁》,因其逼真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同样收到了良好的表演效果。1965年,配合宣传毛泽东思想,村剧团排演了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为把该剧演好,剧团组织主要演员数次到县京剧团请教,观摩学习,一招一式,一腔一韵,可谓下足了功夫,该剧在公社组织的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
  20世纪60年代之前,村中儿童爱好玩游戏,男孩爱玩打蹦、打铜牌、抠铜元,女孩则爱好踢毽子、跳绳、跳方等。大人们在农闲时爱好安方和用扑克牌打百分。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青年人爱读书看报,打篮球、乒乓球、唱卡拉OK,老年人则爱好听新闻、听戏曲、下象棋等。
  1940-1946年,该村有私立学堂1处,相邻两村的学生在此就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举办农民夜校,识字班突击扫盲,1953年政府还在该村建立公办学校,招收1-4年级学生,1997年该校并入前邵小学。
  1966年,该村实行合作医疗,设立卫生室、赤脚医生1名,2006年实行新一轮合作医疗。
  人物
  夏瑷 夏氏家族第七世传人,善结交,性刚烈,爱抱打不平。1890年,针对贪官田老三克扣民工粮款激起民愤一事,与东瓦村杨秀章一同筹划,发动了商河近代史上有名的农民运动事件,人称“杨四困城”,该运动打击了贪官污吏的气焰,长了平民百姓的志气。
  夏金荣 字法亭,夏氏家族第十二世传人,1937年前任商河县国民政府放脚会儒医,卢沟桥事变后,回乡组织地方武装抗日救国。1939年,八路军延安支队在许寺台召开大会,赖参谋长代表县抗日民主政府委任夏法亭为五区区长,从此他带领区武装转战于商济一带,给日伪以沉重打击。1940年底,济阳县汉奸白玉亭带领大队日伪军在五
  区路家村将其逮捕,关押于济阳宪兵队。他献身革命矢志不移,同年被杀害于济阳北门外。
  1947年参军人员:
  夏荣华 魏玉山
  烈士:
  魏义山 张振贵
   (魏克君)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魏克君
责任者
夏瑷
相关人物
夏金荣
相关人物
夏荣华
相关人物
魏玉山
相关人物
魏义山
相关人物
张振贵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后邵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