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湾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796
颗粒名称: 孙家湾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6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孙家湾村概况、村政沿革、村貌变化、村民经济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孙家湾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孙家湾村位于商河县城东2公里处,东依跃进河,西临前魏村,南靠信家村,北与三里庄村毗邻,该村有436人,男216人,女220人,105户人家。
  全村总面积600亩,可耕地450亩,村庄占地150亩。
  明代,孙氏七世祖由孙集迁居该村,以姓氏命名村名孙家湾。村中刘氏随后由孙集乡刘家村迁来定居。孙氏占总人口的86%,刘氏占总人口的14%,两姓氏都有家谱。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初期,村中有200余人。村庄呈东西走向,一条东西大街,土坯房屋参差不齐,破旧不堪。村民生活贫困,全村大部分务农,只有一木工。村民孙方舟在县城为人写讼状谋生,远近闻名。
  村政沿革
  1947年村中进行土地改革,成立了基干队、农会、妇救会、青年团、儿童团。刘丕成最早加入党组织,开展对敌斗争。村中青壮年积极参军参战,村民参加担架队,运军粮、送弹药、抬伤员、冒着枪林弹雨支援前线。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加入初级社。1957年加入高级社。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归城关人民公社管辖。1946-1970年,刘丕成由农会主任转任村党支部书记。1970年,孙禄堂任村党支部书记。全村有8名党员。
  村貌变化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前该村村民住着低矮、狭窄、阴暗的土坯房。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住上了砖建脚、土坯墙、挂瓦的尖顶房。1994年全村统一规划,大街20米宽,过道4米宽,住宅长20米,宽19米,村民修建起了坚固、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全村有两条东西大街,一条南北大街。街道清洁,房屋整齐,庭院干净。村民居住舒适,出行方便。
  1982年全村通电。1999年全村安上了有线电视。2002年全村街道硬化。2004年全村安上了自来水管道。
  村民经济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前后村民们一直以种粮为主,全年亩产不过700斤,经济效益低。1986年党支部书记孙禄堂和另外5户村民开始进行塑料大棚蔬菜种植。1987年发展到13户。1988年发展到43户。随后全村家家户户都种植蔬菜大棚,主要种植蒜苗、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村里320亩地,大棚100多个。小棚占地一亩多,大棚占地三四亩。
  在济南市蔬菜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村民选用优良菜种,精心种植,科学管理,村民的种菜技术日趋成熟,种菜效益年年提高。时任市委书记姜大明、市长谢玉堂,县委书记、县长都曾先后指导,全县各乡镇党支部书记和群众都来参观学习塑料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2009年起村民还在周围村庄和八里庄承包土地110亩,建起塑料蔬菜大棚44个。一个棚年收入少则一万元,多则几万元。村中的种菜能手还把塑料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推广到外市县,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孙家湾村先后多次被市县评为蔬菜生产先进单位,村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村中常年外出打工的有30人,农闲时外出打工的有130余人。村中打工全年可收入220余万元。另外,村中有制作铝合金门窗1户,经营煤炭1户,经营蔬菜良种1户,从事建筑业的2户,蒸馒头的1户,经济效益较好。全年人均收入1万余元。村中家家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添置了新家具。50%的人家安上了空调、太阳能热水器。村中面包车、轿车40辆,货车10辆,大型农机具8台套。
  教育 文化 卫生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前,村里没有学校,群众生活贫困,上不起学,98%的村民为文盲。1957年该村与邻村三里庄合建1处学校。60%的适龄儿童上了学。1975年该村建学校1处,85%的适龄儿童入了学。2002年全镇统一撤并了学校,该村适龄儿童到三里庄小学就读,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村有1名博士生、大中专生18名。
  村民就医于三里庄卫生室。2004年全村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村有80岁以上老人8人。
  村里有红白理事会,实行了丧葬改革,丧事一切从简,不见白,不雇乐,不谢乡里。
  村中有图书室,办事处每月为村民放一次电影。
  (孙禄堂)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孙禄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孙家湾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