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781
颗粒名称: 贾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48-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贾家村概况、村貌变化、村政沿革、村民经济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贾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贾家村位于商河县城西1.5公里处。东临靠城窦,南靠商胡路,西临常庄村,北与五里庙村接壤。据后人传说,该村从前有一政府官员贾天使来到该村最早,因贾姓而得名贾家村。
  该村有王、宋两姓。王姓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80%,王姓始祖于元末明初由原籍东莱因红巾军之乱迁于商河东关,后来于清嘉庆年间迁至贾家村。该村宋姓始祖元代自河北枣强迁居商河西关,后来由西关迁至贾家村,宋姓占总人口的20%。
  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该村常住人口794人,男396人,女398人,207户。村居占地150亩,耕地面积1300亩。
  村貌变化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前后,村庄变化不大,村落四周道沟纵横交错,村中道沟呈丁字形,村落修建在道沟两侧。住宅多为青砖建脚土坯房,村中无大街,村民从道沟中出行,极不方便。
  20世纪70年代,村里开始填平道沟,整理大街,对部分缺少宅基地家庭进行安置,住房多为是红砖建脚、平顶房。80年代村庄进行规划,拓宽取直第一条大街,宽10米,长500米。又开通第二条东西大街宽7米。住宅面积标准为306平方米,村中心南北街宽为10米,胡同宽为4米,房屋多数是红砖建脚,尖顶瓦房。90年代住房多半是砖瓦房。2000年后,村民建房改用青石建脚砖瓦房,有部分村民建起二层小楼。
  该村1983年实现全村通电,2004的村中大街全部铺设沥青路,2007年铺设自来水管道,村民用上自来水。
  村政沿革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前王仁红任村长,1945-1958年,王希荣任农会主任。1958-1959年,王仁哲任大队长。1959-1963年,王仁岭任党支部书记,宋才翠任副书记。1963-1966年,王存同任大队长,王希荣任党支部书记。1966-1968年,宋友荣任贫协组长。1968-1970年,王仁山任“革委会”主任。1970-1980年,王仁山任党支部书记,宋恒华任副书记,宋茂河任“革委会”主任。1980-1988年,王仁友任党支部书记,宋茂河任大队长。1988-1991年,王存宝任党支部书记,王仁友任副书记,王玉森任村主任。1991-1996年,王仁友任党支部书记,宋茂河任村主任。1996-2003年,宋茂河任党支部书记,王仁友任村长。2003年,王仁友任党支部书记,王德同任村主任。
  村民经济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后,该村有木匠、铁匠,基本靠种地谋生,当时,水浇条件差,靠天吃饭。1970年兴修水利,土地成方,无机械,只能依靠人工,粮食亩产200斤左右。改革开放后,该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使用良种、化肥、农药、粮食产量由集体耕种时亩产200斤左右增至亩产1000斤以上。通过土地整合,合并地块,使用大型机械化耕种,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该村随着大型机械化的耕种,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转向经济发展,家家户户做起豆腐生意,由于该村的水质好,做出的豆腐有细、嫩、滑3个特点,以煎炒煮不易碎而出名,销往县城及周边地区。2003年有部分村民购置大型客车、运输车,经营建材、铝合金门窗、百货批发等生意,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2010年人均纯收入5712元。该村有吊车1部,运输车5辆,轿车16辆,农用大型机械5部,家用电器普及,70%的村民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教育 文化 卫生
  该村解放前有传统鼓子秧歌,70年代村民剧团自编自演, “文革”期间中断。1996年重新组织鼓子秧歌队。2010年,村里建农家书屋,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该村解放后,1945-1948年成立学校,开设1-4年级课程,1948-1963年村中无学校,学生转入常庄完小就读。1964-1997年成立贾家小学,设1-5年级,1997年合校,学生转入常庄完小就读。
  该村1996年有卫生室1处,2006年成立新农合定点卫生室。
  (王仁友 王德同)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仁友
责任者
王德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贾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