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山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769
颗粒名称: 于家山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37-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于家山村概况、村貌变化、村政沿革、村民经济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于家山村

内容

村庄概况
  于家山村位于商河城以西,省道316线以北,商胡路以南,东与县织布厂相邻,南靠孟家、庞家村,西与常庄村相邻。该村有于、王、刘、董、卢、苑6个姓氏,于姓人口最多,董姓分为两个家族(同姓不同源),于氏家谱记载,于氏始祖于明初自文登州文登县大水泊迁居到此。刘氏始祖大明年间迁居该村,董氏家族由贾庄镇马集村迁居该村有三百年左右,无家谱,卢氏、王氏由于家山西北角小时家并入该村,另一董氏由牛铺乡董家迁居该村,已有百年时间(无家谱投亲)。
  该村传说村东头有一座土山,于氏家族迁居该村最早,当时借姓氏起名于家山。截至第六次人口普查,该村计有常住人口1015人,男493人,女522人,288户,均为汉族。村庄占地面积375亩,耕地面积1100亩,总面积1475亩。
  村貌变化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后,村庄房屋全是土坯房,平顶草檐头,无大街,村民行走的是弯曲、高低不平的街道,雨季时,出行很难,胡同多是又窄又弯的死胡同。20世纪70年代利用村中空闲地对缺住宅的村民进行安置。80年代村中房屋有变化,砖土木、尖顶瓦房。90年代村民盖起全砖房(没有规划,老宅基重新翻盖)。2003年,村级规划从村的西头开始,标准为440平方米,胡同8米,大街宽22米,房基院门高低、房屋高度统一标准。同年由上级帮扶,群众集资,对村中东西、南北2条大街进行硬化,修建排水沟,整平大街(原村中大沟),动用大量土方。1978年村中通电,2003年安装大街路灯,2009年村民喝上自来水,同年村中建起了二层小楼。
  村政沿革
  1945-1988年,于成吉任村长,刘芳春任大队长。1988-1995年,刘召胜担任党支部书记,刘云俊担任主任。1995-1996年,于共河担任党支部书记,于希树担任主任。1996-2000年,苑松明任党支部书记,于共富任主任。2000年,于共富但任党支部书记,于进路任主任。
  村民经济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后,该村就有轧坊、馒头房、铁匠、木匠、小本经营的面点生意。20世纪80年代有铅网厂、油坊、良种繁育厂,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村民使用化肥、农药、良种,亩产粮食800斤左右,基本实现半机械化。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劳动力分散到各行各业,村中有运输、铝合金门窗加工、木工铺、苇板厂,百货超市、建材厂,6支建筑队,汽车修理、理发店、大棚养殖种植、粮食收购及油面销售。该村有运输车8部,大型农耕机械6部,轿车50辆。2010年人均收入5560元,家电使用率达100%,太阳能使用率70%。
  教育 文化 卫生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前,有学校1处,设1-4年级,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举办农民夜校、识字扫盲班。1997年,学生到常庄完小就读,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该村解放前就有传统的鼓子秧歌,主要是彩船、信子、武场,1956年停办。从1996年重办,到城区及邻村演出。2009年停办。该村曾有演出剧目《三世仇》《龙凤面》《借年》《钓金龟》《借东风》,村民在农闲时自娱自乐,1980年后失传。
  该村设卫生室2处,有赤脚医生2名,村内有1处,在村后商胡路路北1处,两处都被评为新农合医疗合格卫生室。
  (于共富 于金路 于明吉)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于共富
责任者
于金路
责任者
于明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于家山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