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762
颗粒名称: 班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30-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班家村概况、村容村貌、村政沿革、村民经济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班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班家村位于商河县城区西南部,省道248线以西,文昌河以南,滨河路以东,彩虹路以北,东隔省道248线、武夷御泉居民区、幸福湖与清水坡村相望,南接公路局、电业局隔彩虹路与交警队、消防大队、彭家村相连。北隔文昌河与豪门又一城接壤,西靠滨河公园与孟家村毗邻。
  该村距县城2.5公里,古有名叫班小道者在此居住,因此得名班家村,后班氏失嗣。该村有张、杜、吕、李、王、安、胡、范、杨、孙、黄、高等13姓。其中张姓人口最多,而张姓家族同姓不同宗,一张氏家族(二甲张)始自于元末(1368),由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榆林村迁入商河县玉皇庙镇张大村定居后,其一支在17世纪迁入该村定居,在该村300多年已繁衍10代,为该村第一大姓。另一张氏家族,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由山东省诸城县北关迁居乐陵,后又自乐陵迁至商河城柳家村定居,分支迁入该县城南油坊村,于清朝末年移至该村定居,已延续5代。杜氏家族据传为“滨州杜”,于清朝初期,由惠民县皂户李乡大杜家村迁至该村定居。据今已300多年,延续16代。吕氏家族于清朝年间迁入该村,至今已有200多年,延续10代。该族家谱散失,何时迁入已无法考证。李姓同姓不同宗,一家族于清朝末年由城关镇大李家迁入该村,长达100多年,已繁衍6代。另一李姓家族于明代永乐年间自京东遵化州石门村迁入该县西三里河村,后有一支迁居该村,历时600多年,延续22代。薄姓村民于2007年由洛阳县辛集村(招婿)迁入1户;范姓村民于1964年由北京市丰台迁入2户;黄姓村民于1995年由济宁市鱼台县迁入1户;孙姓村民于2002年由城关镇孙家湾村迁入1户;王姓村民于1945年由城关村迁入;胡氏家族清初迁入1户;另有安杨两姓在该村定居多年,但因后续无人资料不详。高姓家族在该村居住多年,因后世无人无法考证。
  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该村计有常住人口519人,132户,总面积533亩,其中村居占地156亩,耕地面积383亩。
  村容村貌
  20世纪60年代之前,该村庄无大变化。村庄集中于唯一一条东西大街两侧,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8米,街南东首和西首各有几户居住,中间只有1户,其余为闲院供村民种地或做打轧场地。大多住户集中于街北,过道较窄,1.7米左右,村中仅有一条过道较宽,3.5米左右,古称宽过道,是彭家、西八里等村进县城之通道。村庄呈东宽西窄状。村庄内建筑青砖建脚,土坯垒墙,房架为梁檩结构。间与间用炕坯隔开,平顶,草檐头。比较富裕的人家盖房除建脚高几层,山墙用瓦封顶,房梁、檩条木料都比较讲究,大多直粗,院中除正房外,盖有偏房带角门。
  20世纪70年代,村庄规划。利用村中空闲地、边缘低洼地对缺宅基地的家庭进行安置。统一院落标准为南北20米,东西为16米。户与户之间过道不少于3米。80年代,拓宽原大街,村民在村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于村庄街南,东西两侧进行了房屋扩建,80年代中期,出现青石建脚,全砖墙,尖顶挂瓦,前出厦房屋。90年代,村庄向东西延伸,大街向南拓展的同时,村中院落房屋陆续变好,2000年前后,全村普及砖瓦结构、尖顶挂瓦带前出厦房屋。
  该村墓地分散,原都以祖传土地或土改分得土地为本家墓地。20世纪70年代,村民响应政府号召,将耕地中的坟头铲平。2008年根据县城扩建征地需要,政府在汤家东北角,鸿玉养殖厂以南建公墓5亩。至2010年该村已有60%户的坟墓迁入此处。
  1976年实现全村通电,1995年铺设自来水管道。初于胡同口立龙头供村民接水。1997年陆续进户。1987年村主要街道铺设了沥青面,2009年村所有胡同全部硬化。
  村政沿革
  该村明代属顺德乡,清初因之,乾隆四十九年(1784)改称顺化乡,民国时期属三里乡。1937年11月,商河沦陷,该村受日伪统治,1945年商河城解放,归城关区(1945年3月改称一区,1952年改称城关镇,1955年5月又改称城关区)管辖;1957年1月,隶属城关镇,1960年隶属城关人民公社,村改称生产大队,辖两个生产小队,1984年4月后,隶属商河镇,建立村民委员会,2002年8月,村改居,称彩虹居委会。
  民国时期,张佃山任村长。商河解放后,1945-1949年张春兰任农会主任,张宗成任村长,李纪合任治安员,1949-1968年,李纪合任村党支部书记,杨昭利、吕香庭、高润田、张恒彬先后担任过村长、农会主任、社长、大队长。期间1954-1956年在6个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两个初级合作社。1956-1959年,两个合作社划分为两个生产小队。1968-1969年,张恒彬由村“革委会”主任
  改任村党支部书记,王长太任大队长。1969-1984年,张恒福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恒尧任村大队长,1985-2008年,张恒千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吉刚、杜孝元、万福祥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2008-2011年张恒华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万福祥任居委会成员。
  村民经济
  该村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豆类、棉花、蔬菜等作物。该村利用靠近县城区优势,除经营土地外,古时就有村民在该村以自产自销的方式经营烧酒、棉油生意,在县城租房从事打铁器、制作寿衣寿服买卖。
  1947年土地改革,1951年政府颁发了土地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由于受水利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工具生产力的限制,只能靠天吃饭,人均纯收入不足30元,过着吃粮靠救济的生活。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组织群众兴修水利,根治河流,挖沟修渠,搞农田基本建设,逐步改变生产条件,为提高粮棉产量奠定了基础。80年代初,该村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调动村民生产的积极性,农田基本建设的成果得以显现。随后,大面积推广科学种田,使用良种、化肥和农药,粮食产量由集体耕种时的亩产200-300斤,增加至800-900斤。在生产条件上,改变过去肩挑、人拉、人翻的耕种方式,逐步实现机械化操作,既减轻劳动强度,又缩短耕种时间,至2010年全村电视、电话普及,村民的精神、物质生活得以改观。
  随着县城南扩,招商引资、环境建设之需要,土地陆续被政府征用,该村可耕地逐年减少,由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均3亩到如今的不足1亩,村民们便利用靠近县城的有利条件,劳动力自行分散到各行各业,从事商贸、餐饮、建材、装潢或养殖,村民李孝清开起家电批发超市,张恒华从事建筑项目开发行业,张恒平建起了东方汽车城,张恒明开办商贸公司,该村还有两户从事机械租赁,1处海绵加工厂,1处从事金融行业,这些大小不等的企业吸收部分劳动力,其余劳动力则利用农闲时间,通过劳务市场分散干零工,增加家庭收入。该村有大型吊车2部,铲车1部,挖掘机2部,大中型客车4辆,货运车2辆,家庭轿车、面包车40多辆。个体经营成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
  教育 文化 卫生
  该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的文化生活集中于春节、正月十五,以鼓子秧歌为其特色,由武术队打前场,鼓子、伞花紧随其后,武术技术高超,单刀、双刀、甩鞭、三截棍在当地闻名,后与彭家村联合,加上该村的蹦迪,丰富了鼓子秧歌的内容,在周围村比较有名。清末,该村与西三里河、彭家联合,在一古杨树下,打起戏台,请来戏班,唱了几年大戏,其主角艺名小刚、侯三,吸引了周围村庄前来观看。20世纪60年代,该村自发组织了业余剧团,表演过多种文艺节目。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私塾学校一所,民国时期与彭家村联合建有学校1处。1947年村建学校称班家小学,设1-4年级。1949年与彭家村联办学校一处,称班彭小学,开设1-4年级课程,1950年后,该村改为公办学校,称班家小学,开设1-4年级课程。1979年学校撤并,学生转入西三里河村中心小学读书。2002年后该村学生转入县实验小学,2009年学生转入文昌实验学校就读。恢复高考以来,该村有6人考上大学。
  1966年推行合作医疗,村内设有卫生室一处,配有一名专职赤脚医生,基本做到了村民小病不出村。2004年,该村作为试点村之一,开始实行新一轮合作医疗。村民参合率100%。2009年后,社会卫生机构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村民查体。
  人物
  张兰亭 清朝时期举人,曾经被皇帝赐匾。
  张逢武 清朝时期秀才,从事教育多年,培养出多名秀才。
  胡庆河 1947年参军入伍,任乐陵市副市长,主管农业。
  张恒华 中专文凭,农民企业家,任济南远扬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彩虹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兼主任。
  李孝清 大专文凭,任华联家电超市董事长。
  张恒平 中专文凭,东方汽车城董事长。
  张太元 毕业于山东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任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张恒利 本科毕业生,县委党校副校长。
  1947年大参军人员:
  张百奎 李忠海 胡清河
  烈士:李忠海 张百奎 张百林
  (张恒华)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恒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班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