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756
颗粒名称: 彭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彭家村概况、村貌变化、村政沿革、村民经济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彭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彭家村位于商河县城区以南,商中河以东,滨河路贯穿南北。东与县交警大队、刑警大队为邻,南依省道316线,隔道与县农业观光园为邻,与东八里相望,西靠商西河与西八里、万坊等村隔河相望,北与彩虹路依邻,与班家村、滨河公园毗邻。
  该村依商中河,傍水而建,距县城2.5公里,村中有滨河路直达县城,交通便利,该村以彭氏家族迁入最早,以姓氏立村名为彭家村。
  该村共有彭、栾、宋、王、夏、高、田、郭8姓,栾姓人口最多。彭氏家族迁入最早,何时何地迁入和繁衍情况已无从查证。
  栾氏家族于元末明初由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西关迁入商河城南2.5公里彭家村定居,长达600余年,已繁衍22代,现有40多户,260余口人。宋氏家族于明代(约1544年前后)由河北省枣强迁入该村定居,长达500余年,已繁衍20余代,有40余户,180口人。王氏家族于明嘉靖年间由西三里村李氏第五世传人李志善迁入,甥随舅氏,繁衍15世,有40余户,大约160口人。夏氏家族于清代由河北枣强迁入,达300余年,已繁衍15世,有3户,15口人。高姓村民在该村繁衍12代,有6户,17口人。田氏家族在该村定居长达500余年,已繁衍18代,有8户,31口人,由于无家谱记载,何时迁入无法考证。郭氏家族于清朝末年由商河县东八里迁入(住亲戚),已繁衍5代,有2户,16口人。
  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该村计有常住人口600人,总面积为380亩,其中村居占地180亩,耕地面积200亩。
  村貌变化
  20世纪80年代前,该村无大变化。村中有几条东西和南北方向的狭窄街道,有多条弯曲窄长的过道,有一条狭窄的土公路向东通往省道248线,各有一条南北向的羊肠小道通往班家村和东八里村。出行不便,阻碍了该村经济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当时的房屋标准为青红砖建脚,土坯墙,后来个别户在前后檐头挂2-3行瓦。
  80年代后期,全村进行统一规划,拓宽裁直大街,村中有宽15米的东西大街2条,有2米宽的南北大街4条,3米宽的胡同有30条,每户住宅面积为东西长20米,南北长20米,东西大街长600米,南北大街长200米,整个村庄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随城建工作的开展该村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村南面有省道316线,村北面有彩虹路,滨河路于村内南北贯穿。统一规划后房屋整齐,都是青石建脚、全砖墙、尖顶挂瓦前出厦。2009年由拆迁安排、自己购买等方式出现了住楼户,至2010年有楼房的80余户。
  该村墓地分散,原来都以祖传土地或土改分得土地为本家墓地,后有的户用自己分得的责任田新建墓地。2009年经县政府批准,在村南十里以外,汤家村以北,商中河以西,石化路以东,金街一号以南建公墓一处,占地8亩。
  1982年全村实现通电,1996年铺设自来水管道,并全部入户,全体村民都喝上自来水。同年,村中街道铺设沥青路,胡同全部硬化。
  村政沿革
  该村1945年9月后隶属城关区管辖,1952年改称城关镇,1955年又改为城关区,1957年隶属城关镇管辖,1960年隶属城关人民公社,称为生产大队,辖3个小队。1984年后该村隶属商河镇,建村民委员会。2002年村改居,称力诺居委会。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该居委会归属许商街道办事处管辖。
  1944-1946年,王玉克任村长。1947-1949年,宋茂金任村指导员,高付臣任农会主任。1950-1956年,宋茂金任党支部书记,高付臣任村长兼合作社社长。1956-1959年,宋茂金任党支部书记。1960-1962年,宋茂张任党支部书记。1962-1963年,王长武任党支部书记,田长福任大队长。1964-1965年,张延英任党支部书记。1966-1981年,田长福任党支部书记,王长武任“革委会”主任。1982-1996年,宋茂德任党支部书记,栾义深任村主任。1996-2011年,宋茂彬任党支部书记,栾义军任村主任。
  村民经济
  该村历代以分散型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方式,解放前后,村民主要以务农为生,经济收入较低,生活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种地积极性。水利、农田基本建设方面也有很大改观,改变过去的生产模式,使用拖拉机耕种,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除经营土地外,还发展多种经营,以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为主。还有的搞起加工自行车配件、制作家具、染织、马车运输、开商店等。还有几户到城内做糕点,村民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有了改善。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该村耕地越来越少,很多住户已无耕地,劳动力自行分散于各个行业。该村经济来源由原来的农业经济转为多种经营,有汽车运输10户,建筑行业7户,商业批零8户,餐饮业6户,沙石料场2处,地磅经营5户,另有大型机械租赁。该村现有吊车4部,大型机械10部,铲车6部,叉车2部,大型挖掘机8部,大货车4台,私家轿车、面包车等40多辆。外出打工和邻近打工人数有200人以上,个体经营已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教育 文化 卫生
  解放前后村内组织鼓子秧歌队,主要表演形式为大鼓指挥、伞领头,鼓子、花随后,按不同的阵型进行表演,场内还有跷跷板(俗称偝)、锯缸等。每逢春节,人们就集中场间观看表演,演员演出认真,博得广大村民的喜欢,特别是跷跷板和锯缸两个节目在周边村庄堪称一绝,因而也吸引了周边村民到此围观。
  20世纪70年代以前,该村还盛行各种游戏,男孩玩打蹦、抽陀螺、打鞋牌、丢窝、捉迷藏等。女孩玩跳方、跳绳、踢毽子、打捂帽等。人们农闲的晚上聚在一起打扑克,白天劳动休息时,在路旁地头利用不同的物品做棋子、安方、走四项,随着土地承包到户,集体劳作的消失,此类游戏也逐渐消失。
  该村于1955年村内建小学一处,供该村儿童入学读书,后因生活贫困,1959年学校解体,该村儿童转入侯坊村就读。1960年村内小学重新恢复,学龄儿童回村就读。2002年村学校撤并,学生合入西三里中心小学就读。2009年该村学生全部转入文昌小学就读。至2010年,有大专毕业生10人。
  1966年,村内配有赤脚医生一名,2004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体村民均参加合作医疗,减轻了农民看病的负担,2009年,社区卫生机构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村民查体。
  人物
  王吉孔 清朝人,曾在商河县衙为官。
  王凤刚 清朝人,状师。
  烈士:栾义杰
  (栾义军)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栾义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彭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