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店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755
颗粒名称: 豆腐店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19-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豆腐店村概况、村貌变化、村政沿革、村民经济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豆腐店村

内容

村庄概况
  豆腐店村位于商河县城区东南部,南靠跃进河,隔河与油坊村、文昌学校、东三里河村相望,东与柳行村为邻,西靠县物资局,经银河路与县城相接,北隔银河路与东关、南关接壤。
  该村依跃进河故道傍河而建,因世世代代以做豆腐为生而得村名。村北、村西中间各有一条干道通银河路直达县城,为通往德州、临邑、惠民必经之路。
  该村计有王、李、刘3姓。王姓家族迁于此,并因做豆腐享有盛誉,但同姓不同宗,大豆腐店与小豆腐店有别。其中大豆腐店王姓居多,至今有18世。豆腐店王氏始祖携二世祖(佚名),从河北枣强迁入商河城南落户,因祖上以做豆腐为生并开有豆腐店,故后人以店为村名,传承至今。历经600余年,繁衍昌盛,人丁兴旺。解放前,小豆腐店的王姓家族与该村李姓、刘姓,与东三里河村红白大事一块行事,与大豆腐店村不相往来。解放后才并入大豆腐店,一切事宜随同大豆腐店村,该王姓始祖迁入该村记述不详,据口述从山西太原迁入,时间不详。刘氏始祖自明朝永乐年间(1403- 1425),自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今东营市牛庄区)小张村迁至商河县大刘家村,至今已580余年,传26世。
  截至第六次人口普查,豆腐店村计有常住人口902人,270户,全村总面积673亩,村居占地303亩,耕地面积370亩。
  村貌变化
  20世纪60年代前,该村庄无大变化,原大豆腐店村集中于现村庄中心位置,东西长约500米,东西大街4条,宽6米,南北长约200米。呈东西宽南北窄形状,村西200米处有十几户散住的人家,即所称的小豆腐店自然村,与大豆腐店属同一行政村,村西各有一条干道通往县城。大小豆腐店村落建筑均为青石建脚,土坯土垒砌墙,房架梁橼结构,平顶草檐大探头。村中有几户比较富裕人家,盖房讲究,正房坐北朝南,四梁八柱,建脚一般13、15行,东西各有偏房。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部分住户,利用村中空闲地、村周围低洼边缘地进行居住调剂,对缺宅基地的户进行安置,统一红砖建脚、土坯墙、尖顶。9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的新一轮村庄规划,拓宽了东西大街,胡同与胡同之间相连,交通四通八达,规划标准院落为长16米,排与排之间有5米宽的胡同。2000年前后全村普及砖瓦房屋,始有少数二层小楼建筑。
  该村墓地原都以祖传土地或土改分的土地作本家墓地,20世纪70年代,政府号召铲平坟头,还原耕地。新建墓地都迁往跃进河北堰上。
  1982年实现全村通电,1996年铺设自来水管道,1996年主要大街铺设沥青路面,2010年村内所有胡同全部进行硬化。
  村政沿革
  该村明代隶属顺德乡,清初因之,乾隆四十九年改称顺化乡,民国时期属三里乡,1945年商河县城解放归城关区(1949年3月改称一区),1952年改属城关镇,1955年5月又改属城关区管辖,1957-1960年隶属城关镇,1960年1月属城关人民公社,村改称生产大队,辖5个生产小队。1984年4月后隶属商河镇,村建立村民委员会。2002年8月村改居称银河居委会。2005年11月,全县乡镇行政区域调整后归属许商街道办事处管辖。
  解放前,王中武任该村村长。1945-1947年王廷清任农会会长,王仁清任村指导员。1958年王举清任农业合作社社长。1959-1961年王本全任党支部书记,李龙春任大队长。1961年王田清任党支部书记,王本学任大队长。1961-1963年王本学任党支部书记,王义清任大队长。1963-1966年王义清任党支部书记,王训青任大队长。1966-1967年王顺清任“革委会”主任,王本芳任“革委会”副主任。1967-1973年王廷清任“革委会”主任,王本芳任“革委会”副主任。1971-1973年王奎清任村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1973-1980年王奎清任村党支部书记,王义习任副书记。1981-1983年王宜东任党支部书记,王本元任村长。1983-1986年王本元任党支部书记。1987-1994年,王宜东任党支部书记。1984-1993年,王本芳任村长。1995-2011年王义亮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1997-2008年,王宜双任村主任。2002-2011年,王义亮任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村民经济
  该村历代以分散型小农经济为主,同时主要以卖老豆腐作为经济来源,过去村东北角有一口古井,水质好,做出的老豆腐口感好,配以香油、酱油、花椒、辣椒油作料,声誉远近闻名,原县政协主席陈昌茂同志在品尝了该村老豆腐以后,欣然作诗一首:“翠琼乳浆盛玉盘,九州名士赞佳餐,京津宁沪回头客,一品美馐麦邑奔。”村民在家做老豆腐的同时,又做起大豆腐,即现在市场上卖的呈方形的豆腐、豆腐皮、豆腐干,代代传承,艺传全国各地。
  1947年土地改革,1951年政府颁发了土地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村民在经营老豆腐的同时,种植的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因自然条件与当时生产力的限制,村民生活并没有很大变化。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大规模根治河流,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沟成网、地成方,为改善生产条件奠定了基础。1980年该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加之推广良种,使用化肥、农药,粮食产量由集体时的亩产200斤左右提高到800斤以上,该村户户都留有一块好地种植大豆,作为老豆腐的原料来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科学种田技术的推广,机械化耕作水平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种田的劳动强度。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该村可耕地越来越少,多数家庭在传承做老豆腐同时,剩余劳动力自行分散到各行各业。其中有10多家仍然在县城做老豆腐,有50多家外出在济南、乐陵、东营、阳信、临邑、禹城、滨州从事老豆腐经营。村民利用靠县城近的优势,搞起了餐饮业、商贸业、玻璃加工业、建筑业、汽车维修、运输服务,村党支部书记王义亮开起了全县第一个四星级大酒店——金国瑞大酒店,村民王玉国兴办金国瑞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村民李树林开起了商南旅馆,全村在城区有6户汽车维修厂,有10户从事餐饮业,酒店、企业吸收了部分劳动力。该村有铲车、挖掘机、推土机,有50多辆汽车从事交通运输,大型客车30辆,货运车20多辆,家庭轿车76辆,在经营老豆腐的同时,个体经营又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在传承做老豆腐、以户为主发展经济的同时,该村在党支部书记王义亮带领下,倡导“以孝为先”,厚养薄葬,“不孝为耻”的村风,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市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教育 文化 卫生
  民国时期,村内有一处小学,后并入西三里河村。解放后,有公办小学一处,开设1-3年级课程,1986年撤销,学生转移到东关小学,2004年转入实验小学就读。恢复高考以后,该村有3人考上北大研究生,多人考入本科。
  20世纪60年代以前,村中盛行各种游戏,男孩晚上玩捉迷藏,白天玩打蹦、扣玻璃球、铜钱等,女孩玩踢毽子、跳绳、跳方、打捂帽,成年人则在田间劳动休息间隙时以硬土块、瓦块、庄家秸秆为物件安方、走四项,今此类游戏大多消失。
  该村文化生活以正月十五鼓子秧歌为主,近年来没有延续。
  1964年村设卫生室一个,配有赤脚医生一名,2004年开始实施新一轮农村合作医疗,减轻了村民看病的负担,2009年后,社区卫生机构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村民查体。
  人物
  王义亮1983年从事玻璃销售行业,被称为玻璃大王,1996-2006年,3次当选县党代表,1998-2007年,当选市人大代表,1996年被评为先进个体工商业者,1997年被济南市双拥领导小组评为百佳优秀士兵家属,同年获得重视老龄工作功勋奖,1998年被济南市司法局评为人民调解工作十佳个人,1998年被授予优秀村党支部书记,1999、2002、2007年连续3年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2006年被评为济南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8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模范居委会干部。
  参军人员:
  解放战争时期烈士:王刚清 王忠清王本青
  抗美援朝时期烈士:王本元
  李龙春:负伤转业,抗美援朝时任排长。
  (王义亮)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义亮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豆腐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