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753
颗粒名称: 城关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3
页码: 14-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城关村概况、村貌变化、村政沿革、村民经济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城关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城关村位于商河县城区中心,商中路以东,县委以北,田园路以西,鑫源路以南。因城区建设,现居民居住分散,有30户居住于商中路以西,原城关粮所以北、以西,农行家属院以北、以西,明辉路以北,兴隆街以西住有两户,明辉路以南,县委以东住有5户,田园路以东,永安街以南,县委家属院以西,水泥厂家属院以北住有20多户。东与东关村为邻,西与西关村接壤,南与南关村相连,北与北纺纱厂毗邻。
  人们传统习惯称城关为城里,以4个城门为界,内城墙东至今建联药店,西至西药材家属区。南至商河宾馆,北至武装部,故内城墙里居住人口为城里人,后因县城建设最早迁入原县府东北侧住户呼名为小新庄,其后因位于县城内得名城关村。最早在村西有一条干道直通省城济南,为该县南北东西之通衢,系四方宾客必经及餐饮、寄宿之处。
  该村姓氏较多,计有张、王、田、李、郜、谢、翟、杨、贺、郭、连、孙、吴、商、范、刘、侯、姜、帅、石、徐、肖22姓。张氏人口最多,但张姓属同姓不同宗,一宗张氏始祖于明永乐二年(前1404)由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北关迁至乐陵县,后又迁至商河城南柳家村,最后迁入商河城关定居,已在该村繁衍十几代,人丁兴旺。另一宗张姓始祖于1720年被清政府由德州市以地方官员派遣商河后家人在该村定居,长达300余年,已繁衍14世,现有14户,55口人。王姓村民共有4支,一支始祖于元末明初由平度邢王庄迁居商河南河头村定居,后又于清朝年间分支迁居商河城关村,已在该村繁衍12世,长达200余年。虎头王始祖于明代由河北枣强县迁入商河王破头村定居,后又分支于清朝年间迁入城关村定居,已有200余年,繁衍7世,现有7户,32口人。另一王氏是于元末明初由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北关迁至商河县王楼村,后又迁居城关村,在该村已繁衍12世,260年。另有王姓村民于20世纪60年代由济南剪子巷迁入(住姥娘家)。田氏始祖于明代初迁入商河,定居该村,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繁衍18世,现有8户,40多口人,由于家谱无详细记录,从何地迁入无法考证。李氏始祖于清末由山东省郓城李河崖迁至商河城关村,已繁衍5代,80口人。郜氏家族于清朝年间由平原县郜家庄迁入商河城关村,繁衍8代,40多口人。谢氏于1930年由宁津县谢家集迁至商河城关村,靠打白铁、修自行车为生。翟氏始祖于明初由山东青州府乐安县北曹桥镇迁入商河安家村,清朝末年又迁居城关村。吴氏始祖于清朝年间由殷巷镇叉子吴村迁居该村,已繁衍6代,3户,11口人。孙氏于清朝年间由商河县龙桑寺宽河村迁居该村,已繁衍7代,14口人。另有杨氏村民于民国初期由牛堡乡杨八寺村迁入。何氏村民于民国后期由商河城西何家村迁入。郭氏村民于民国年间由殷巷崔家村迁入。连氏村民于清朝末年由福建省迁入。商氏村民于民国年间由殷巷镇商家村迁入。范氏村民于民国年间由钱铺乡崔家迁入。孙氏村民于民国时期由商河镇孙家湾村迁入。刘氏村民于民国年间怀仁镇前刘村迁入。侯氏村民于民国年间由钱铺乡侯坊村迁入。石氏村民于1970年前后由殷巷镇茂石村迁入(住姥娘家)。徐氏村民于民国年间由德平县丁字街迁入。肖氏村民于1980年由殷巷镇铁匠家迁入(住姥娘家)。另有姜、帅两姓已无后人,其资料已无法查证。
  解放前,该村为县电话局、邮电局所在地,新中国成 立后该村为县商业局、供销社、人民银行、保险公司、兽医站、文教局所在地。
  截至第六次人口普查,该村计有常住人口568人,140户,村居占地面积220亩。
  村貌变化
  20世纪60年代之前,该村无大变化,村民不按姓氏分散居住。于县政府以东至东门住户最多,此处张姓村民居住较多,全体村民居住的范围大致在商中路以东,县委以北,田园路以西,鑫源路以南。最早村西有一条干道直通省城济南,村内以原老十字街为主道,另有东西两条街,全村呈东西宽、南北窄状,70年代村民住房一般为砖建脚、土坯墙、多为平顶草檐大出头。该村以田敬堂家房屋最好,都是白灰砌缝的青砖墙,尖顶挂小布瓦,角门挂门楼,门前有石狮子。
  从1964年开始,该村为缺房户在空闲地带进行统一规划,住户面积为东西17.5米,南北15米,每两户一排与另两户之间留一条5米宽的过道,10层左右的砖建脚,土坯墙、平顶、有的檐头挂瓦。80年代,村民随经济的发展,对旧房进行翻拆,房屋质量大有改观,都是青石建脚全砖墙,尖顶挂瓦带前出厦。随着城建工作的进展,该村有部分住户拆迁,从1996年开始就有30多户迁至商中路以西,原城关粮所以北以西,2009年前后又有20多户迁至田园路以东,永安街以南,县委家属院以西,水泥厂家属院以北地段。因城建拆迁而最早迁入县府北侧的住户被称为小新庄,这也是人们俗称该村为小新庄的原因。由于该村位于城区中心,交通四通八达,非常方便,大街两侧沿街住户都改变成商铺、商店、餐馆等,这也是该村村民经济来源的一部分。
  该村原来墓地分散,大都以家族为单位用祖传土地或土改后分得的土地为基地。20世纪70年代,政府号召耕地中铲平坟头,便于耕作,该村于1971年在商中路以西,金桥家具对过,城关村居住区以北,西临马官寨耕地,北临北关村耕地处,用大约3亩地的面积建公墓一处。后于2008年由县政府批准,在西关基地以西,刘万枝耕地以南,北关耕地以北,马官寨耕地以东统一征地3.5亩,作为该村公用墓地。
  1976年实现全村通电。1986年铺设自来水管道,并全部供水入户,全体村民都喝上自来水。1986年该村街道全部铺设沥青路面。2010年村胡同全部硬化,达到“五化”标准。
  村政沿革
  1937-1945年,因商河沦陷该村受日伪控制。1945年商河解放后,隶属城关区管辖,1949年由一区管辖。1952年一区改名为城关镇,该村隶属城关镇直至1959年。1960年原城关镇改称城关人民公社,该村隶属城关公社管辖,村改称生产大队,辖2个生产小队。1984年后隶属城关镇,村建立村民委员会。2002年村改居,以明辉路以北,商中路以东,兴隆街以西,青年路以南为区域划分为新兴居委会,在2008年重新划分区域,以原城关村居住地和土地划分为新兴居委会。2005年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归属许商街道办实处管辖。
  该村解放前的村政领导因无记载已无法考证,解放后1945-1946年王吉顺任农会主任,吴金山任基干队长。1946-1949年,侯立学任指导员,吴金山任农会主任。1949-1956年,侯立学前期任村长后期任合作社主任。1957-1966年,郭吉成任党支部书记,王本收任大队长。1966-1969年,贺春花任支书,侯甲银任“革委会”主任。1970-1976年,郭志成任党支部书记,张其善任副书记。1977-1984年,范富才任党支部书记,杨希明任大队长。1984-1997年,杨希明任党支部书记,于希荣任村主任,王丙银任文书。1998-2002年,王丙银任党支部书记,王玉英任文书。2003-2005年,王丙银任新兴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2006-2008年,田吉轩主持居委会工作,张建军任会计。2009-2011年,王勇任新兴居委会书记兼主任(2011年换届选举王勇担任居委会书记、主任)。
  村民经济
  该村历代以分散小农经济为主,村民除经营土地外,利用居住城区中部的优势,做起各种小买卖。早期就有多家经营茶馆、饭店、马车店、烧鸡、烧酒、布匹的生意,还有做白铁、修自行车等手工业,最有名气的是谢家白铁、帅家烧鸡等。
  1947年土改以后,村民每人分有土地1.5亩,1951年政府颁发了土地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的限制,村民生活没有较大改观。20世纪70年代后,经过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改变农村面貌奠定了基础。1980年后,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在享受农田基本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又使用优良品种、化肥、农药,粮食产量由过去的二三百斤提高到800-1000斤。农村种地也由过去的靠人力畜力改为机械化作业,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副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观。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该村土地被政府全部征用,村民已无土地耕种,劳动力分散于各行各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该村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经营方式改为餐饮业、商贸业、手工业、运输业、劳务等多种经营的方式。
  沿街住户有2户餐饮业,6家服装店,4家百货商店,2家洗浴中心,多家经营烧鸡、烧鸭、维修的店铺,13家搞起客货运输,1家劳务市场。该村现有大客车4辆,小型面包车公交车10辆,私家轿车面包车40多辆。外出或就近打工人数每天达到100人以上,个体经营和打工已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王 勇)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城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