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关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750
颗粒名称: 南关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3
页码: 8-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南关村概况、村貌变化、村改沿革、村民经济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南关村

内容

村庄概况
  该村位于商河县城区,商河宾馆以南,商中路以西,滨河路以东,银河路以北。北与商河宾馆、联社家属院、邮电局家属院为邻,与城关村、西关村相望,西隔商中河、滨河路与孟家村相望。东隔商中路与人民公园为邻,与城关村、东关村相望,南隔银河路与西三里河村为邻。
  该村居内城南门以外、外城南门以里,村内有一条南北向大道(即现在的商中路以东县土产公司门前)向南直达省城济南,一条东北西南方向的大道(现在的银河路,316线)经临邑直达省城。村居与城关相连成片,与东西北关合为商河城区关厢。村内西北角早年有一著名的寺院“福盛寺”,位于现在的明辉路以南、县委家属院以东,福盛街以西,长青河以北。寺院占地面积约30亩,上面建筑物在战乱中被毁。“文化革命”前还有一间面积不很大的房屋,有高大的树木若干,一侧还有一小屋,是一名叫崔贵的工作人员(看管房屋和树木)的住处,房屋中有一尊佛像,这尊佛像为盘坐式,高9尺,重3000斤。据传是印度太子的佛像,佛像是用生铜铸成,远近闻名。“文革”期间房屋被拆除,佛像被砸毁,后来这里建起了烈士陵园和兽医站。
  新中国成立后,该村为电影公司、商河第一棉厂、县工业局、城乡建设委员会、自来水公司所在地。
  该村共有张、于、田、王、杨、李、刘、朱、芮、赵、曲、卞、董、宋、路15个姓氏。张姓人口最多,属同姓不同宗,有5个家族。“二甲张”于元末由山东青州府乐安县城北榆林村先迁入商河县玉皇庙张大人村居住,后由十三世祖于清朝初年迁至商河县南关村定居。在该村定居已长达300多年,人丁兴旺。“油坊张”始祖于明代永乐二年(1404)由山东青州府诸城县北关先迁居乐陵县,又迁居商河城南柳家村,再迁至油坊村,于解放前后分支迁入南关村。另一张氏村民于1972年由陵县义渡乡周家村迁至该村,只此一户,12口人。再一张姓村民于清朝年间由燕家乡张迈范村迁入该村,现有3户8口人。另一张姓村民于元朝末年由山东青州府乐安县南关张家油坊迁至商河殷巷张家村居住,后分支于清初迁入该村,现有60多口人。芮姓村民于民国时期由玉皇庙芮家迁入,现有1户,10口人。路姓村民于1973年由殷巷镇路家村迁入,现有1户,7口人。朱姓村民因后继无人,过继宋姓村民继承祖业,因家谱遗失,何时何地迁入及其他资料均无考。于姓村民于明朝中期由河北文安县大刘铺乡清水坡迁至商河县西关定居,于清朝末年又迁入该村。宋氏始祖于明朝(1544)由河北省枣强县迁至商河县南关村定居,已达500多年,繁衍20多世,人丁兴旺。李氏始祖于明代永乐年间由直隶遵化州石门村迁居商河西三里河村定居,后于清朝十六世祖分支迁入南关村。另一李姓村民于1953年由商河县胡集乡周家村迁入该村,现有4户,13口人。田氏始祖于明初由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迁至商河县城东牛铺崔田村定居,后于明代中期迁居商河城关村居住,再后于清朝末年迁至南关村定居。刘氏始祖于明朝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商河县南关定居,已达500多年,在该村已繁衍15代。王姓村民属同姓不同宗,王氏始祖于明代中期由河北枣强县迁居商河县郑路镇营子村定居,后迁至城关镇三里庄村,再分支迁居城关镇周家村居住,后于清朝中期分支迁入南关村,长达200多年。另一王姓村民于清朝末年由河北大明府内黄县迁入,现2户,10人。还有王玉杰一户,6口人。因家谱遗失,何时何地迁入无法考证。董氏始祖于清朝由聊城市东阿县刘集乡孟村迁入商河城关村,最后定居南关村,已繁衍6代,现有3户,23口人。赵氏始祖于明朝初期迁至商河县城关村定居,最后于清朝末年定居南关村,因家谱遗失,何地迁入该地无据可考。卞姓村民于1953年由济宁南关村迁至该村,现有2户,11人。曲姓村民于1954年由东营广饶县牛庄乡曲家村迁入,现有3户,13口人。杨姓村民于民国时期由长庆县双全村迁入该村,现有6户,32口人。
  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该村计有常住人口860人,220户,总面积230亩,其中村居占地110亩,耕地120亩。
  村貌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该村无大变化。村落集中于唯一一条南北大街两侧。一条以排水为主的小河东西贯穿全村。有多条纵横交错的胡同组成。全村南北长,东西窄,呈长方形。村东南部有大水湾,村西有几块形状不同的闲地、树林等。村民不按姓氏分散而住。村落房屋多为青砖建脚土坯墙,草檐大出头,没有很好的建筑。
  1973年开始,村中开始为缺房户在村西划分宅基并统一标准,红砖建脚,土坯墙、尖顶挂瓦。改革开放后,村民经济有所提高,村内也进行统一规划。这一期间的房屋并不相同,有一部分仍是砖建脚、坯墙、尖顶挂瓦,大部分盖起了青石建脚、全砖墙、尖顶挂瓦带前出厦的房屋。
  2003年后,根据城建工作的需要,商中路以东的住户分期拆迁。第一期拆迁60多户,都安置于商中路以西,使整个村庄西移。各拆迁户房屋标准为砖混结构,高标准的二层小楼,商中路以西不拆迁的各户,也进行旧房改建。全部拆换成青石建脚、砖混结构墙、尖顶挂瓦前出厦。还有20多户也自行修建起了高标准的二层小楼,村内的主要街道铺设了沥青路面,至2010年商中路东侧60户村民的住房已全部拆除,由开发商为其安置楼房,整个村庄已彻底变形、换样。村被商中路、银河路、滨河路三面环绕,村内街道纵横,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胡同全部硬化。
  该村原来墓地分散,都以祖传土地或土改时分得土地为本家墓地,有碍于农业生产。1974年政府号召铲平坟头后,该村在滨河路以西的商中河西河岸、县食品公司对过建公墓一处。1992年又在滨河路以东、村内西北角无宅基处,烈士陵园斜对过建公用祠堂一座,为村民存放骨灰盒。
  该村借居住城区的优势,于1975年全村通电,并凭借村企业的收入,开始由村统一管理,按时间合闸供电,全部电费由村企业负担。同年村民喝上自来水,借助距自来水公司近的有利条件,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先铺水管至村中,安装一个大水龙头,专人管理,供村民挑水;第二步,又分片安装成几个水龙头,缓解村民提水的困难;第三步(1983年),仍由村集体投资铺水管,全部供水入户,各种费用、水费都由集体出。2010年村内胡同全部硬化。
   村改沿革
   1937-1945年,因商河沦陷,该村受日伪统治。1945年解放后,该村隶属城关区管辖。1949年城关区改称一区,该村属一区管辖。1952年一区改称为城关镇。直至1958年,该村均属城关镇管辖。1958年城关镇改称城关人民公社,该村隶属城关公社管辖,村改称生产大队,辖3个生产小队。1984年,隶属商河镇,村建立村民委员会,2002年村改居,该村称公园社区居委会,2005年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隶属许商街道办事处管辖。
  民国时期,宋恒福任村长。1945-1946年,宋恒善任农会主任,张恒升任街长。1947-1952年,宋恒禄任村党支部书记,赵延华任街长。1953-1957年,张茂青任村党支部书记,朱兴德前期任农业合作社社长,后任大队长。1958-1965年,宋树祥任党支部书记,朱兴德任大队长,刘道顺任会计。1966-1967年,王文杰任“革命委员会”主任,宋金福任副主任。1968-1985年,张宗宽任村党支部书记,宋树元先任大队长,后任村主任,田加村任会计。1986-2000年,张恒利任党支部书记,田加村任村主任,赵福杰任文书。2001-2011年,张恒国任党支部书记,赵福杰任村主任,田加德任文书。2011年,张恒彬任党支部书记。
  村民经济
  该村历代以分散型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解放前后,该村人均两亩多地,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为主,除经营土地外,利用居住城区的优势做些小买卖,有3家茶馆、3家马车店,还有包子铺、烧饼铺、烧鸡铺、小杂货铺,以及周边独有的传统行业熬硝、维修业、加工业等。
  土地改革以后,政府发放了土地证,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由于当时自然条件与生产力的限制,村民生活并无较大改观。20世纪70年代后,经过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自然条件大有改观,生产力有很大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大面积开始使用优良品种、化肥、农药,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由过去的二三百斤提高到八九百斤,甚至千斤。农民种地也由过去靠人力、畜力耕作改换为机耕、机播、机收的机械化耕作方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工、副业的发展,农民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观。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村民土地被政府征用,该村耕地越来越少,劳动力自行分散于各行各业,该村已由过去的耕种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经营方式,转换为以餐饮、商贸、房屋租赁、手工、运输、劳务等为经济来源的多种经营方式。沿街户利用地缘优势,20余家开设旅馆,10多家开起饭店,有商贸门市20多家,服装店2家,洗浴3家,从事维修业8家,大型汽修3家,物流业1家,建材1家,从事客运的5家,跑出租车的4家,货物运输7家,建筑租赁5家,企业(南苑驾校)1家,还有几家经营理发、夜市、复印等服务业。该村有吊车4部、叉车4部、挖掘机2部、大型机械1辆,客车5辆,货车6辆,出租车5辆,私家轿车、面包车50多辆。外出打工与邻近打工人数每天不少于50人。个体经营已成为该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文化、教育、卫生
  该村传统鼓子秧歌的特色是耍马叉,马叉表演既有戏剧性,也有武术性,既是表演形式,又能强健身体,在全县范围内独一无二,堪称一绝。秧歌队中不但有花男绿女,又有丑角加入,还有玩旱船、推小车等。每逢正月十五在村中或城内表演,吸引了周边各村群众的围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村中盛行各种游戏,男孩玩打蹦、抽陀螺、打铜牌、打树挂、捉迷藏、吸地烟,女孩玩跳方、跳绳、踢毽子、打捂帽、吊带子、过家家等等。大人们农闲时晚上凑在一起打扑克、打麻将、打天九,白天劳动休息时在田间地头,用不同的物件做棋子安方、走四顶。随着社会的发展,此类游戏已逐渐消失。
  该村新中国成立后村内有公办小学一处(南关小学),学制为1-3年级,从4年级开始学生到城关完小就读,1984年该村学校扩大,学制为1-5年级(国家学制改革小学为5年级),1986年该村建两栋420平方米教学楼,实现了小学不出村,学生上学不交学费。2002年学校撤销,学生转至县实验小学就读。截至2010年,村内考取大专和本科学生60余名。
  1966年开始实行合作医疗,村内设卫生室,配赤脚医生一名,为村民治病、打针,方便了群众,从1973年开始,由村集体出资购置常用药品,村卫生室免费为村民治病、吃药、打针,一直坚持到改革开放,既为群众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减轻村民的负担。2005年,实行新一轮农村合作医疗,全村村民都入合作医疗。2009年后,社区卫生机构为村民建健康档案,定期为村民查体。
  人物
  张恒勤 1945年出生,曾任禹城县县委书记,后调任德州市,任德州市科委主任。
  1947年大参军人员:
  张茂青 赵延青 宋树堂 张佰清 刘云德
  烈士:刘云德
  (张恒彬)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恒彬
责任者
张恒勤
相关人物
张茂青
相关人物
赵延青
相关人物
宋树堂
相关人物
张佰清
相关人物
刘云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