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749
颗粒名称: 西关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4
页码: 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西关村概况、村貌变化、村政沿革 、村民经济、养老重才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西关村

内容

村庄概况
  西关村位于商河县城区,东到西酒厂,南至长青路,北到青年路,西至西织布厂。东隔西酒厂与城关村为邻,南隔长青路与南关村毗邻,北与小潘家村相连,西至西织布厂与孟家村接壤。明辉路东西向穿村而过,东接商中路,西连滨河路,交通便利。
  该村因居老城区西部里城墙以外,外城墙以内而得名。村内里西关与外西关交接处有一宽约5米的刘家胡同,经南关村、西三里村西侧接省道直达省城济南,该胡同也是北部乐陵、阳信、惠民、德平等县到达省城的要道。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因商中路加宽而逐渐废弃,古有“刘家胡同人车云集”之说。
  该村计有于、马、杨、付、王、牛、宁、刘、宋、石、鲁、程、李、张、栾、陈、楚、田、庞、潘、石、隋、侯23姓,于姓人口最多。于氏始祖于明初自登州府文登县大水泊迁居商河县西关山子庄(现在的西关村),定居后又分支迁往城西杜家集、于家山、西南张家坊、南于家、城东袁家庄及临邑杨家庄、陵县大柳庄等地,在该村已有700余年之久,已繁衍21世,人丁兴旺,该家族在清朝年间考中2名秀才。马氏始祖于元代由山东博兴迁居商河县殷巷,定居后由十三世祖于清代嘉庆年间迁入西关村,距今有300余年历史,繁衍16代,人丁兴旺,为该村第二大姓。杨氏始祖于明代由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迁至商河县城西老杨家定居,后又分支迁入西关村,现已延续到23世,为该村第三大姓。付氏家族于明代由河北省枣强迁至商河县付家村定居,后于明末清初由七世祖分支迁入西关村定居,在该村居住长达400余年,繁衍16代,为该村第四大姓。王氏家族属同姓不同宗,第一支王氏始祖于明代成化年间由河北枣强迁至山东省商河县郑路营子村,定居后于清朝年间由十九世祖迁居商河西关村定居,至今已延续7代,在王姓中为第一大户。第二支王氏始祖于明代成化年间由河北枣强西关迁至山东武定府商河县王破头村,定居后又于清朝末年由十八世祖迁居商河西关村,现有7户,25口人。第三支王氏始祖于清朝末年由贾家村迁入西关村,已繁衍6代,现有6户,25口人。第四支王氏始祖于民国时期由淄博市淄川区洪山迁入商河县西关村定居,现有5代,1户,10口人。王姓为该村第五大姓。牛氏始祖自河北枣强迁入商河西关村,至今已繁衍数代,现有20多户;98口人,因家谱遗失,何时迁入已无法考证,牛姓为该村第六大姓。宁氏始祖自章丘县宁家铺迁至商河县杜家集,定居后于清朝又迁居西关村,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延续9代,无家谱。刘姓村民属同姓不同宗,一刘氏于民国时期由泰安市新泰市辉城村迁居商河县西关村定居,长达80余年,现有5代,6户,37口人。二刘氏始祖于明代永乐年间迁至商河县城西南刘家庄,至今已400多年,近代因工作需要迁入西关村,现存4代,1户,10口人,另一刘氏于清朝由该县侯坊村迁入西关村,现有20多户,50多口人。宋氏始祖于元代由直隶枣强迁至商河县南关村定居后,又分支迁入西关村定居,在该地定居已达700余年,已繁衍18世。该姓为该村第九大姓氏。鲁姓村民据现家谱记载和后人口述,鲁氏早已居住该村,因多种原因,何时何地迁入已无法考证,现有5代,9户,30口人。程氏于清朝迁入西关村,已达150余年,繁衍6代,现有9户,31口人,因家谱遗失,何时何地迁入无法考证。李氏村民属同姓不同宗,一李氏始祖于1403年从陇西前往河北枣强,后迁居商河县城西南李官庄,于1465年又迁居城西北李兵马村,后于1644年又分支迁入西关村,至今定居已有400余年,繁衍13代。另一李氏于1968年由该县西三里河迁入西关村,现有3代。张姓村民属“二甲张”,张氏始祖于元末明初由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城北榆林村迁至商河县玉皇庙张大人村,后又于清朝初年由十三世祖迁至南关村定居,后于1959年迁入西关村,现有3户,22口人。栾氏始祖于元代由青州府乐安县西关迁至商河殷巷栾李村,定居后于清朝末年由十七世祖迁居西关村,距今已有100余年,现有5代,2户,15口人。陈氏始祖于清朝年间由沾化迁至商河西关村,距今已有200余年,已繁衍7代,7户,50口人,楚氏村民于清朝末年由该县马官寨迁入西关村,已延续7代,现有3户,14口人。田氏始祖,于清朝由章丘石门村迁入商河西关村,已达100余年,现有一户,9口人。庞姓村民于民国时期自该县庞家村迁入西关村,现有2户,11口人。潘氏始祖自小潘家迁入西关村,至今已有100余年,延续5代,只此1户,5口人。崔氏始祖于清朝由河北枣强迁至商河西关村,至今已有300多年,延续十几代,现有13户,46口人。石姓村民于1980年由牛堡乡十里坞迁入西关村,现有1户,4口人。另有隋姓村民于清朝末年迁入西关村,延续5代,现有1户,3口人。因家谱遗失,何时何地迁入已无法考证。侯姓村民于清朝末年迁入西关村,已延续4代,现有1户,5口人,因无家谱,从何地迁入无从考证。
  该村为商河县第一中学、原供销社华纱厂、西酒厂、建筑公司、西织布厂、酿造厂、畜牧局、副食品公司所在地。
  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该村计有常住人口1976人,437户,其中有回族4户,29口人,其余皆为汉族。总面积为1321亩,其中村居占地386亩,耕地面积935亩。
  村貌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该村庄无大变化,原来村落集中于东西方向的大街,西关大街南北两侧,西关大街位于西酒厂以西,现在的明辉路以南约60米处,至今位置未变,大致呈东西方向,东段大部为正东正西方向,西段逐渐倾斜于西北方向,整个大街呈东宽西窄,特别是西街头一段街道狭长,交通不便,村委会于2007年在旧大街的基础上进行整修(取直加宽),铺砖硬化,往东北直接明辉路,西连滨河路的主要街道。早期西关村有里西关和外西关之分,里西关面积大(4个生产队),外西关面积小(两个生产队),整个村庄呈中间宽、南北窄状。南北方向的街道主要有刘家胡同,位于里西关和外西关交接处,经五叉股大道通往城西、北、南3个方向。村落建筑多为青砖建脚、土坯墙、草檐大出头的平顶房。村内较好的传统建筑为王臣家,青砖建脚,坯墙外皮抹白灰,平顶小布瓦挂檐头,院落为北屋,南屋带东西厢房的四合院。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村内为部分缺房户在外西关南侧,统一规划宅基,标准为砖墙到顶,尖顶挂瓦,面积为17平方米。城建工作开始后,于1986年修建明辉路,沿街建有副食品公司,沿街住户和部分个体经营户盖起楼房,有30户被拆迁,村里为拆迁户在滨河路以东,县建筑公司以北安排住宅,院落面积为17平方米,房屋标准为青石建脚,全砖墙,尖顶挂瓦前出厦。1997年县加宽修建滨河路,又有20多户被拆迁,一部分迁至建筑公司以北,一部分迁至长青路以北,房屋标准进一步提高,青石建脚,砖混结构墙,尖顶挂瓦前出厦,沿街住户盖二层小楼。1997年为修建育才路,有30户拆迁,都安排在长青路以北,后来人们称县建筑公司以北的住户为北小庄,长青路以北的住户为南小庄。2008年因滨河路绿化,商河一中南门改建,又有40户拆迁,拆迁户由县政府安置。从1986年开始,村内不拆迁户也陆续自行旧房改建,全村各户都已建成青石建脚、砖墙,尖顶挂瓦前出厦的房屋,还有部分户盖起二层小楼。滨河路以东的村落现在呈南北长,东西窄长方形状,西、南、北三面被青年路、长青路、滨河路所环绕,内有新庄路、明辉路、原西关大街贯通,可谓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为该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89年开始,部分个体户为做买卖便利而陆续迁至滨河路以西定居。
  该村墓地分散,只有于氏、马氏、付氏3家分别有自己家族的墓地,于家墓地位于于家西边,是祖传墓地,面积较大,有几十亩,解放前该族还派专人看管。马家墓地位于村南松树林子,面积约为5亩。付家墓地位于村西南方向,面积约2亩左右。以上3家墓地于1998年后也已分散,其他姓氏原以祖传土地或土改分得土地建自己的墓地,后来土地承包后,有的还以自家的责任田另立墓地。
  该村于1980年实现全村通电,并全部供电入户。1988年铺设自来水管道,沿街各户和邻近户于当年供水入户,远处各户用水桶等工具到邻近机关或供水户提水。到1998年实行全部供水入户,全体村民都喝上自来水。1986年县里铺设长青路、明辉路,1997年铺设滨河路。
  村政沿革
  该村民国时期隶属城关区,1948年隶属五关镇,从1949-1958年都属城关区或城关镇管辖。1960年隶属城关人民公社,村改称生产大队,辖6个生产小队。1984年人民公社改称商河镇,该村隶属商河镇,成立村民委员会。2002年村改居,该村分为2个居委会,即明辉居委会和长青居委会。2005年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隶属许商街道办事处管辖。2008年12月,长青、明辉居委会合并为一个,称明辉居委会。
  民国时期,王臣任五关镇甲长,马守星任村保长。1945-1948年,于廷海任农会主任。1949-1953年村改称西关街,张冈山任党支部书记(指导员),宋树安任街长,下辖6个闾。1954-1958年张冈山任党支部书记,于会吉任街长,马廷绪任副街长。1958-1961年于福吉任党支部书记,于会吉任农业合作社社长(该村为红星高级合作社,下辖6个生产队,大会战时分3个大队),3个大队长分别是于清胜、于希忠、宋树田(到人民公社时全村又分成6个连),1962-1963年于志敬任党支部书记,杨清华任大队长。1967-1970年,宋茂林任“革委会”主任,崔孟贤任“革委会”副主任。1971-1973年于建章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宋茂林任“革委会”主任。1974-1978年,于志敬任党支部书记,于建章先任“革委会”主任,继任大队长,后任村长。1979-1997年杨清禄任村党支部书记,于希义任村委会主任,于希太任村文书。1998-2002年,于希升任党支部书记,于希义任村委会主任,于希太任村文书。2003—2006年王继娥(女)任党支部书记,于希义任村委会主任,于希太任村文书。2006-2008年于刚吉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于进水任村委会副主任,刘洪刚任文书。2008年12月,西关村改为明辉居委会,于刚吉任明辉居委会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于进水任明辉居委会副主任,刘洪刚任明辉居委会文书。
  村民经济
  该村村民借助居住于县城城区之优势,除耕种田地外,多以自产自销,转手倒运的方式做买卖、揽生意。旧时就有经商为主的春和社,中西药销售的药山堂,木轮车制作的木匠铺,为制衣提供原料的洋布行,古称外西关街刘家胡同一片开旅店的户最多,其规模最大的是顺兴旅店。
  1947年土改,1951年政府颁发了土地证,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经历过初始阶段的以户为主(单干),互助组,合作社后到集体(生产队)的过渡,终因自然条件和生产工具的限制,粮食产量虽有所提高,但亩产一直徘徊在200-300斤左右,村民生活没有大的改观,常年过着吃粮靠救济的日子。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党和政府带领民众根治河流、挖沟修渠,培育林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为提高粮棉产量奠定了基础。此段时间,该村由于靠近商中河,水源充足,产量提升较快,县委县政府召开三干会时多次在该村召开增产增收经验交流会。1980年,该村全面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种田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加之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普施氮磷钾肥,及时喷药治虫,粮棉产量大幅提升,亩产比集体时增加2-3倍,以后随着机械化耕作的普及,村民种田不仅缩短了时间,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因该村人口增多,县直部门建设征地,道路拓宽延伸等因素所致,村民可耕地逐年减少。80年代村民便由以耕种为主转向多种经营。1988年村集体办起了织布厂,成立了西关建筑队,开起了旅馆,这些企业吸收了部分劳动力,解体后,富余劳动力自行分散到各行各业机关部门,从事餐饮、商贸、装修、建筑建材、农机维修、电器、铝合金、五金、运输服务等行业,这些项目多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渐成规模。至2010年,该村计有餐饮服务业7家,商贸26家,建筑建材5家,煤炭4家,书屋2家,货运13家,客运5家,手机买卖2家,装修4家,铝合金制作销售2家,五金土产3家,理发店4家,百货副食2家,肉食店12家,农机配件汽车保养维修8家,电气焊接4家,车床3家,家具制作销售8家,调料制作销售2家,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修理3家,糕点制作销售2家,白酒批发销售1家,种子农药化肥批发零售2家,水果蔬菜店2家,冷库储存1家,专业花草种养一条龙服务1家,另有9家从事畜禽养殖。多家从事摆摊、用拖拉机、小拉车短途运输,该村计有重型吊车、铲车、挖掘机、联合收割机20多台,家庭轿车面包车120多辆,2009年村人均收入7097元,从事个体经营成为该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的主渠道。
  养老重才
  结合西关村实际情况,在党支部书记于刚吉的带领下,多次入户调查,走访老党员和贫困家庭。支部开会研究,制定了针对老年人、贫困户、学生上学、家庭和睦等相关鼓励办法。
  自2006年7月1日以后,该村对70岁以上的老人人均月发放生活费30元,每季度发放一次。对考入重点学校的学生实行助学金制度,标准是:小学升重点初中200
  元,初中升重点高中400元,一本2000元,考入清华、北大5000元。九月初九老年节或送去礼品,或召开座谈会。七一建党节组织党员学习座谈、赠送纪念品,每年组织一次好媳妇评选。春节前后村干部带队为家庭困难户发扶助金,2008年,支部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该村被山东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社区”,2011年被商河县委、县政府授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星村”。
  教育 文化卫生
  该村传统鼓子秧歌是高跷、舞狮、前场(武术表演,有长枪、单刀、棍、拳脚、剑、护手钩),其中的舞狮,前场最为引人注目,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在周边各村独一无二,成为一绝。历年元宵节进城表演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博得观众的赞誉。村内建有镖局,从表演人员中选拔保镖人员,专为商贩等护送货物和贵重物品。更有特色的是娘娘庙香火会,村内有一娘娘庙,每年春节后,全县各村凡来城汇演的秧歌队,都是先到娘娘庙,进庙烧香,祭拜后,再从西门入城表演,此时庙前人来人往,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解放后,该村建有民间剧团,演当代的小戏和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三句半、天津快板、山东快书、相声、唢呐演奏、双簧等),演出剧目以歌剧为主,也有地方吕剧,剧目有《招女婿》《打井抗旱》《都愿意》。
  20世纪60年代以前,村中盛行各种游戏,男孩玩打蹦、抽陀螺、打铜牌、捉迷藏、打树挂等,女孩玩跳绳、跳方、踢毽子、打捂帽。成年人农闲时晚上打扑克、推天九、搓麻将;白天在田间劳作休息时,在地头用不同的物件做棋子,安方、走四顶。随着电视、电脑的出现,这些游戏已逐渐消失。
  民国时期村内有公办学校一处,称西关小学。从解放初直到1980年村内一直有小学,学制1-4年级,5、6年级到城关完小就读,1981年村小学改为完全小学,真正做到小学不出村,到2008年,因城建规划而拆迁,学校撤并,学生转移至县实验小学就读。自恢复高考后,该村有65人考入大学,有6人研究生毕业。
  2006年,新的村委班子成立后,西关村引导居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2006、2007、2008年全县篮球比赛中,该村均获第一名,荣获了“中国移动杯”“今朝杯”“德尔惠杯”“郑路农信杯”等奖项。另建有农家书屋,方便了村民浏览借阅。
  从1966年实行合作医疗以后,村内就设有卫生室,配有两名赤脚医生,为村民看病,打针,方便了群众就医。2004年底该村实行新一轮农村合作医疗,村内集体出资给全体村民加入合作医疗。2009年后,社区卫生机构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村民查体。
  人物
  于超然、于清闰有父子双秀才之名。
  于宝沅 清朝秀才。
  于东吉 兰州军区某部战勤处处长(团级)。
  崔志强 济南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正县级)。
  付士健 长春市第二航空学院营房处处长(正团级)。
  刘福民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处处长(副县级)。
  马寿长 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湖北省水利厅任职。
  宁清江 县油区办副主任,天然气总公司经理。
  于共武 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付士强 县第一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
  1947年大参军入伍人员:
  宁传宝 刘文广 杨清华 付广太 于吉德
  于希太 于志敬 刘昌军 宁传宝(烈士)
  (于刚吉)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于刚吉
责任者
于超然
相关人物
于宝沅
相关人物
于东吉
相关人物
崔志强
相关人物
付士健
相关人物
刘福民
相关人物
马寿长
相关人物
宁清江
相关人物
于共武
相关人物
付士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