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宗教言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磨李居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69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宗教言仰
分类号: D635
页数: 6
页码: 1066-1071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济南市香磨李居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天主教为多。
关键词: 香磨李 宗教 信仰

内容

第一节 佛教
  元代,佛教传人北郊地区,属禅宗派,崇奉佛教鼻祖释迦牟尼。元延祐四年(1317年),黄台山建成月阳寺,有僧人住持。经明、清两代,先后建有泺口“兴隆寺”、刘家庄“安阂寺”、北坦“弥勒佛院”等寺庙,这些寺庙多有僧人住持。旧时香火旺盛。住持寺庙的僧人皆为出家弟子,削发、停婚、易祖姓,一律改姓“释”,起法名。
  1948年济南解放前,辖区信奉佛教居民较多,但都无严格的宗教仪式和行为约束,多在自己家中设佛堂。1944年黄台山教徒魏光亭组织教徒出资和外出化缘集资,修建了“三皇庙”,自立大佛道。佛教徒大都为中老年妇女,平时在家烧香拜佛,供奉“如来佛”、“观音菩萨”。若因家中遇到不吉利的事或想做什么事,则求佛保佑。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四月初八、五月初五、腊月初八(佛道日),全体教徒集会,举行宗教活动。济南解放后,寺庙的佛教活动基本停止。但亦有少数老人仍若明若暗的信奉着,已无组织的佛教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宗教政策的落实,信佛教的人有所增多。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由张道陵倡导于鹤鸣山(今四川重庆境内)。凡人道者,须出五斗米,故亦称“五斗米道”;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
  第二节 道教
  道教传入北郊地区的先期,无史料佐证。明代,辖区内就建有多处玉皇庙(官),供奉“玉皇大帝”诸神。民国元年(1912年),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七代弟子张教元道长,由陕西华山云游到济南,择霞侣市(原名“下驴市”)建道院,名日“蓬莱仙院”。该道院有道士住持,敬香仰慕者众多。霞侣市周围村庄的农民,信奉道教者较多。
  1948年济南解放前,北园东部地区有一道首,人称“满道士”,常住柳行头“关帝庙”内,来往于蓬莱院、千佛山兴国寺及各村庄,进行教事活动。解放后,“满道士”为道教会会员。
  新中国成立后,道教徒皆为社员,参加农业生产,道教活动渐少。20世纪80年代初,霞侣市村原蓬莱仙院道姑惠明,在自己的住处,经常组织附近村庄的道教徒进行宗教活动。今供道教信徒送经焚香的场所,是1983年新建的农家住宅式建筑。
  第三节 天主教
  天主教,亦称“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清顺治七年(1650年),西班牙传教士嘉伯乐来济南传教,并在高都司巷建天主教堂。北郊地区居民已有信天主教者。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在陈家楼庄建立分堂,辖区内始有天主教信徒之集中活动场所。清雍正年间,朝廷下诏禁止外国传教士传教,教堂被废。清同治二年(1876年),有位姓滕的神甫常来祖籍(陈家楼庄)居住、说教,教务活动渐渐恢复,信教徒遂之增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小杨家庄建天主教堂,由德国神甫主持,进行传教活动,发展教徒,仅小杨家庄、霞侣市附近村庄的农民入教者达300余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修陈家楼天主教堂,并命名“大圣若瑟堂”。当时,教堂无坐堂神甫,平常信教徒早晚进堂祈祷,礼拜日由总堂派神甫到“大圣若瑟堂”主持行圣事、做弥撒。民国八年(1919年),“大圣若瑟堂”住一德国神甫,自此,该堂有了管理教务,发展教徒的坐堂神甫。遂教徒渐增,教务活动频繁。
  1932年,美国牧士安××与其子安徒烈在药山安乐镇村建天主教堂,活动于药山、泺口等地,发展信教徒200余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美国牧士回国,教务活动停止。教堂因年久失修,现已倒塌无存。
  1948年济南解放后,天主教徒在人民政府的协助下,进行了“自治、自养、自传”的革新运动,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使宗教活动走上健康发展之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活动场所被勒令关闭,教务活动停止。1987年12月23日,陈家楼教堂恢复开堂,由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济南教区宗怀德主教主祭举行了大礼弥撒。教事教务活动遂恢复正常。小杨家庄天主教堂亦恢复教务活动。
  第四节 基督教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新教等各派传人济南。1915年,济南的基督教教徒联合各教派创办自立会,称“中华基督教会”。1936年,官扎营“基督教堂”建成,为天桥地区信仰基督教者的集中活动场所,时有教徒300余人。基督教信徒的派系有灵恩会、长老会、救世军、家庭会等7个支派。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宗教队伍进行清理、整顿,纯洁了队伍,使宗教活动健康进行。1958年,官扎营“基督教堂”挪作他用,教事活动转移教徒家中。1962年,恢复教堂教事活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切宗教活动皆停止。1978年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活动得以恢复。1988年,宫扎营“基督教堂”修复,教事活动趋于正常。1989年,济南泺口服装市场建立以来,全国各地的业户来市场经商,至2001年,经商户多达3万人。为满足教徒的信仰自由,香磨李居提供场地,基督教信仰者业户集资,建成一座200多平方米的基督教堂,楼高2层,可容300多名教徒进行宗教活动。
  第五节 伊斯兰教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顺从”。伊斯兰教为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在中国旧称“回回教”、“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多为回族。
  宋代,伊斯兰教传人济南后,区境已有信教徒。明万历年间,北京三里河回族人氏崔刚,来济贩马,日久,定居于辖区堤口庄,子孙繁衍。此后,黄河北岸的回民来此定居者渐多,堤口庄遂以形成回民居住地。穆斯林为修功、朝拜,在堤口庄建清真寺。清代,辖区北泺口及药山相继建成清真寺。
  伊斯兰教信徒多集中于堤口庄、泺口及药山一带。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宰牲节”等盛大节日,信徒们沐浴更衣,做“油香”,去清真寺祭祀,每星期五作一次礼拜,称之为“主麻”。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宗教改革,促进了伊斯兰教的健康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伊斯兰教活动受到禁锢,清真寺遭严重损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宗教政策,清真寺逐以修复,伊斯兰教活动遂恢复正常。
  香磨李居民中有回民伊斯兰教信仰者,在3万余名服装经商户中,也有部分伊斯兰教信仰者。在他们的重大节日里,教民主要到泺口清真寺,安乐镇清真寺,堤口清真寺去活动,也有的到济南南大寺和清真女寺活动。
  穆斯林主要宗教节日开斋节:穆斯林称“大尔代”或叫“大节”。伊斯兰教规定,穆斯在伊斯兰教历九月内斋戒,戒月后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的次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这一天要举行会礼,听念“呼图白”。穆斯林对这个节日极为重视,清真寺内外悬灯结彩,家家做油香分赠亲友。男女穆斯林着新衣,手持点燃的美香到清真寺去,还要在寺门前散“率得盖”(施舍),一时寺内外,穆斯林互道“色兰”声,此起彼伏,美香四溢,一片节 日欢庆景象。
  宰牲节:亦称“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北园地区穆斯林叫“小尔代”或“小节”。在这个节日里,穆斯林宰牲,纪念“安拉”派遗天神送羊代易丝马仪牺牲。这天上午穆斯林到清真寺会礼。各家把要宰杀的牛、羊扎上红绸布到寺内展示,也有人宰鸡、鸭、鹅。会礼后,阿訇到各家去宰牲。宰牛、羊者,还要将牛、羊肉分赠亲友,以示纪念。
  圣纪:伊斯兰教至圣穆罕默德诞生和亡故日子,同在伊斯兰教历三月份,穆斯林于这个月内分别在各个清真寺集会做圣经。圣纪会上,延请阿訇高声颂赞“安拉”,颂赞先知穆圣。并做“都阿”(用花体阿文书写的吉祥、祈祷词)、分赠油香。
  斋月:伊斯兰教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阿文为“来近抓乃”(译为:练)月,北园地区穆斯林称为“吉庆贵月”。相传,“安拉”于是月降示《古兰经》。这个月内,穆斯林白天不吃饭、不饮水,每日黄昏后才吃喝饮用,日出后即止,称为“封斋”。
  斋月里,穆斯林集居区入夜以后,呈现一片热烈景象。男女穆斯林分别到清真寺礼拜“特拉维哈”(穆斯林称“太来维孩”。指斋月内每晚宵礼后教徒自愿举行的一次20拜的礼拜)。有的家庭还设立起女穆民临时礼拜单,组织亲友礼拜。斋月期间,清真寺内最繁忙,入夜寺内灯火通明,阿訇诵经声嘹亮,达于寺外。第二十七日过“盖得雷”夜,是斋月的高潮,寺内外张灯结彩,穆斯林到清真寺礼拜的人数最多。这一夜,堤口庄清真寺、泺口清真寺的卷棚内、院落内也要铺上苇席作礼拜单,举行“盖得雷”礼拜。
  附
  四大宗教在山东
  山东省现有四大宗教,即已有千年以上历史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鸦片战争后随帝国主义列强入侵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基督教。1990年,全省信教群众达120万人,宗教活动场所3040处,宗教教职人员2578人。四大宗教在山东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较为深刻的影响,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探讨和研究。
  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宗教,2000余年间宗派纷呈,清末渐趋衰弱。伊斯兰教自7世纪传入我国,据现有文字记载,元初始在山东有较快发展,主要为回民所信仰和传播,故俗称“回教”。
  近代山东的佛教以临济宗(属禅宗)和天台宗较著称;道教以全真派为主,另有少量正一派的活动;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佛、道教信仰在山东民间流传深广,有“天下名山僧道占”之说,省内各地名山的寺观香火常年不绝。以泰山的佛、道教寺观最为集中,数量多时达400余处,1928年尚存180多处。到1949年,全省佛教寺庙1603处,僧人1993人;道教官观1529处,乾、坤道1227人。伊斯兰教清真寺主要坐落在回民集聚的村镇和街道,有近500坊,阿訇700余人,几乎每坊清真寺都招收了海里凡(学员),全省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人口约22万人。
  济南市是山东省历代首府,佛教寺庙比较密集,清末济南有“五里一庵,十里一寺”之说。民国初年袁世凯实行灭佛政策,没收佛教财产,寺庙数量锐减,有的变为废墟。辛亥革命胜利后,佛教界提出“保护寺产,振兴佛教”的口号。1914年济南出现了以居士为核心的佛教团体,如“佛学社”、“济南佛学社阅经处”、“济南女子莲社”等。1929年11月在济南成立了“山东佛教协会”。40年代初,又出现了“弥勒会”、“新佛教会”、“光明佛社”、“崇实佛学研究会”、“观音救济会”等形形色色的佛教团体。省内其他各县也有相仿的组织。1942年12月,日伪政权的“新民会”出面将诸多佛教团体合并,成立了“佛教同愿会”,山东各县僧人均归该会领导,伪省长唐仰杜任名誉会长。该会在当时是个汉奸特务机构,只要佩带该会证章,进出城门和上下火车可免受伪军检查;该会并举办青年僧人训练班,选派青年僧人赴日留学,学做日本和尚,以便为日军侵华效力。抗战胜利后,“佛教同愿会”解体,原来许多分散的佛教团体又各自独立。1946年5月在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社会处“万善救国总会”登记备案的有佛教会、观音救济会、弥勒会、崇实佛学研究会、光明佛社、新佛教会等,有信徒七八万人。1948年除青岛外,全省宗教团体均已解散,上述佛教团体也停止了活动。
  山东各地道教团体,在抗战前后比佛教更复杂。于1941年冬发起组织,1942年8月在济南正式成立的伪“华北道教总会山东分会”,下辖德州、泰安、历城、济南、商河、陵县、阳信、平原、济阳、齐河、肥城、宁阳、滕县、凿阜、费县、鱼台、长山、新泰、东平等分会,会员1.5万人。该会与“佛教同愿会”一样,都是伪新民会的外围组织,完全服从伪新民会的领导和指示。1946年春,改名为山东省万善救国总会道教会。
  伊斯兰教得以在山东发展数百年,和创办于清真寺中的穆斯林经堂教育有很大关系。山东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由济宁常志美(约1610年—1673年)倡导,逐步形成以“博而熟”为特点的山东学派,在中国各地穆斯林中甚有影响。1925年,在西学思潮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由马松亭、穆华亭等发起创办的“济南成达师范学校”(1929年迁北平并易名“北平成达师范学校”),是近代中国新兴的伊斯兰经学教育和普通教育并举的早期师范学校之一,旨在造就“三长”(教长、校长、会长)一体的新式阿訇,促进穆斯林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清真寺历来是回民社会活动的中心,曾长期为男性所垄断。清末民初,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开始出现女海里凡以至女阿訇,到1949年,各地清真女寺发展到39座。日伪时期,日军为了控制回民,于1938年成立了“中国回教总联合会”,本部设在济南。该会本部一度由担任伪山东省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的马良等人组成,1938年5月以后改由伪省长唐仰杜、伪武定道尹刘景尧等所荐的朱贵洲担任本部委员会长,下设济南及各地分会45处,均归伪新民会掌管。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济南成立了山东省回教协会。与此同时,地处山东革命老区和响应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号召的不少清真寺及宗教人士,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积极动员参军参战,辅助地下革命活动,以至直接参加对敌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基督教在我省俗称耶稣教。1949年省内有基督教堂1318处,牧师、传道人员2316人,信徒10余万人。基督教于19世纪30年代传入我省,最初只在威海卫至胶州湾一带沿海地区做零星的活动。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登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各国传教士蜂拥而入。在其后90年间,基督教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差会控制,教派林立。共有英、美、德、瑞典、加拿大、朝鲜等6个国家的37个新教派别及其差会组织在我省驻扎据点和深入各地传教布道。就差会势力范围而言,以美国北长老会为最。1928年成立的中华基督教会山东大会,即主要由美、英两国差会所属区会组成,名义上是中国教牧人员担任会长,实际是在差会的控制之下。(2)开教堂、办学院、设医院,齐头并进。1920年全省计有差会总堂62座、教堂663座、布道所1350处,外籍传教士500多人,华籍教牧人员2592人;基督教中、小学校1124所,综合大学1所,医院28所。1917年美、英、加拿大3国的15个差会联合在济南创办的齐鲁大学,既是一个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一个综合布道会。开办学校,向来被外国差会视为传教布道的最廉价、最有效的手段。(3)自立教会发展艰难。在山东民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1885年登州文会馆学生李道辉等40余人倡建“酬恩布道会”,自筹经费作为自立教会的传教经费,力求摆脱差会的控制。青岛的美北长老会教徒刘寿山等人,主张凡经济管理均归华人自办,于1915年8月在济南正式成立山东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响应这一倡议,成立自立会的还有潍县、青岛、烟台、平原、禹城、聊城等地教会。1933年9月,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参观潍县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并亲题“人格救国”匾赠送该教会。大革命失败后,自立教会的发展处于低潮,至40年代末,全省各地的自立会尚不足20处。(4)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新兴教派(如灵恩会等)着重医病赶鬼,进行宗教狂热活动。
  日伪时期,山东的基督教各派联合组成了华北中国基督教团山东分会(当时山东天主教在德国的保护下,未加入该分会)。华北中国基督教团山东分会在济南、潍县、烟台、益都、德州、惠民、泰安、济宁、菏泽、沂水等地设有区会,参加者绝大多数是美、英差会。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山东的美、英传教士被日军关入潍县集中营,各地教会由少数中国牧师维持局面。日军派遣本国牧师掌握山东分会,要求各地教会协助日伪政权恢复“东方道义精神”,宣传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抗战胜利之初,各国差会的传教士一度随国民党军队返回原布道区域,执行所谓“复兴计划”;1948年全省即将解放,遂陆续撤离山东。
  基督教传入山东后,对山东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因激发数百起教案给山东民众带来了深重苦难。总的来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各种宗教作为统治阶级重要的精神支柱,在山东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

知识出处

香磨李居志

《香磨李居志》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反映了香磨李居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端,断至2001年。

阅读

相关地名

香磨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