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计划经济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磨李居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69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计划经济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2
页码: 1059-10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8年至2001年香磨李计划经济生产力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经济 生活 香磨李

内容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至1978年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时期,实行计划经济,指令性生产。公社化初期,实行公社一级核算,统一分配,穷富拉平,大量平调农业生产队的劳力、土地、粮食、资金和其他物资。当时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一万斤,有的浮夸为亩产几万斤。”到处“放卫星”,谎报虚夸数字。集中全公社劳力,实行大兵团作战,深翻土地,提出“深翻一尺半,明年吃白面”的口号,建起大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调走香磨李村300多劳力,上万个劳动日,造成了很大损失。农业丰产没丰收,大批地瓜收不进来,烂在地里。吃食堂浪费了大批粮食,结果,来年出现了粮荒,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导致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群众气愤地说:“1958年,吃饭不要钱,吃了3个月,挨饿整3年”。至1962年,香磨李村农民人均收入下降到50元以下,村民生活遇到严重困难。期间,口粮在29斤以下,每人每年布票降为2尺,每月面粉降至1~2斤,食油全年不足一斤,不少人患有水肿病。“刮五风”和“一平二调三过渡”,即平均主义大锅饭,无偿调动劳力,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提出“一天等于二十年,人民公社是桥梁,共产主义是天堂,提前建成共产主义”的错误口号,造成了粮食严重减产,经济下降,人民生活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1964年,经过“四清”运动,通过治山改土,实行稻麦两作,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最高产量达20万斤,人均收入超过100元,农民的主食也逐步由粗粮化向细粮化转变。但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由于计划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单一粮食种植,不准搞工副业,结果,导致高产穷队,香磨李大队也成了“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三靠”穷队。由于平均主义“大锅饭”,香磨李大队的社员也出现了“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天工磨,日工戳,自留地里干好活”的状况,生产无积极性,生活得不到改善。当时,实行口粮制,高产不多分,麦季口粮不超过150斤,全年口粮不超过350斤,口粮不够吃,出现了“卖了细粮换粗粮”的现象,出现了进城三件事:“倒垃圾,换大米,厕所里有人吗(挖大粪)”的大军。
  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时期,香磨李大队400余名劳力,围着人均一亩多土地转,辛辛苦苦干一天,工值还买不到一盒烟。至1977年,偌大的香磨李村只有一处工副业项目,其他全靠农业解决吃穿。住房得不到改善,经济得不到发展,至1978年,全村各业经济总收只有25万元,人均收入160元,固定资产只有9万元。
  计划经济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出现了票证繁多现象。有粮票、布票、油票、煤票、肉票、鱼票、茶叶票、糖票、烟票和多种购货券等多达七八十种。人们凭票购买奇缺的生活用品。三年自然灾害后的1964~1968年,城市居民过年有5个半斤(半斤鱼、半斤肉、半斤油、半斤葱、半斤鸡蛋),农村享受不到这个待遇。当时,香磨李大队农民过年每人5斤麦子,队里杀头猪分点肉就过年,生活比较困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种票证逐步全部废除。

知识出处

香磨李居志

《香磨李居志》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反映了香磨李居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端,断至2001年。

阅读

相关地名

香磨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