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经济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磨李居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69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自然经济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2
页码: 1058-1059
摘要: 本节记述了香磨李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经济 生活 香磨李

内容

解放前,北园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粮食亩产量仅50公斤左右。由于大部分土地控制在地主、富农和城市资本家手里,广大贫下中农靠租种土地生活,每年收入除缴纳地租、捐税外,所剩无几。遇到荒年,日子就更加难过。特别是1942年,日本侵略军在济南推行强化治安,实行粮食配给制,又逢大旱,粮食欠收,加之土匪“顽军”不断抢劫,不少农民被逼得全家外逃,有的卖儿卖女。据不完全统计,1942~1945年,今北园镇境内,就有35户农民被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150人外出讨饭为生。仅香磨李庄就有10余户农民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世世代代,香磨李人民生活在这块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旧的生产关系和反动统治,虽有丰富的土地、水利、人力资源,但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直到20世纪40年代,香磨李村“三面低洼一面坡”3/4的土地一直是“冬春白茫茫(盐碱涝洼),夏秋水汪汪(水淹),种一葫芦收一瓢,麦秋过后外逃荒”的贫困景象。为了维持基本生活,香磨李村人民在村北的大片土地上,每年只种一季抗涝的红高粱。但由于水涝严重,种上的红高梁仍然是“春天青,夏天黄,秋天见阎王(大部淹死)”。好年景,每亩也只能收一二百斤。黄河岸边一石碑碑文记载沿黄土地情况:“野生碱卤,地近不毛。”“涝洼盐碱茅草荒,一年到头好愁怅,种上豆子不结荚,栽上地瓜不爬秧。”沿黄人民过着艰难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里,香磨李村生产资料为私人所有,地主、富农占有大片土地,广大贫下中农人均不足1分地,全村无地农民30余户,他们过着吃了上顿无下顿的苦难日子。20世纪40年代,全村4户地主、2户富农,占地188亩,平均每户地主、富农占有土地31.3亩;1948年底摸底统计,香磨李村的13户贫农,共66口人,有20间草房,只有2.59亩土地,平均每人占有房屋0.3间,占有土地3厘9毫。当时曾流传着:“香磨李、穷荡荡、一年四季半年糠;香磨李,穷人窝,十家九户得挨饿”的歌谣,半数以上的农民,以吃树叶、树皮和野菜度日。在总人口中,有1/3的人口吃不上饭;1/2的人口给地主富农扛长工、打短工或进城沿街叫卖,或外出逃荒谋生。全村打鱼为生的10余户,进城沿街叫卖的20余户,赶车拉套子的10户,逃荒东北给日本人当华工的2户,冬卖地瓜、夏卖西瓜、甜瓜的遍布全村。当时流传着“地富吃的鱼和肉,穷人糊粥汤还喝不够”、“地瓜面,地瓜馍,离开地瓜不能活”和“半年糠菜,半年粮还吃不上”的歌谣。广大贫下中农日出而作,日落不停地为地主扛活,辛辛苦苦干一年,几百斤粮食的工钱还不给全,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贫困生活。
  建国后,首先进行了减租减息,接着进行了土地改革。根据《土地改革法》的规定,香磨李村人民没收、征收地富土地188余亩,房屋70余间,农具300余件,家具700件,大牲畜10余头。全村30户,110口贫雇农分到了土地、房屋、农具、家具和牲畜。从此,结束了几千年来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封建统治,广大贫下中农彻底翻了身,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
  获得解放的香磨李村人民坚定的跟党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种植,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至1956年高级农业合作社时,香磨李村粮食增产45%,人均收入增收40%,解放初至1957年的8年中,香磨李村人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多打粮食,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养鸡养鸭,喂牛喂马,修房建屋,进城串乡,兼做多种小生意,日子过得有吃有穿,虽不是多富裕,但都能吃上穿上。当时,流传着“2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自食自足的生活。广大群众回忆说:“解放初的七八年,是社会最安定,人心求上进,生产大发展,干群觉悟高,社会风气最好,人民安居乐业的最好时期。”

知识出处

香磨李居志

《香磨李居志》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反映了香磨李居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端,断至2001年。

阅读

相关地名

香磨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