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出土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磨李居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6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出土文物
分类号: K872.52
页数: 2
页码: 985-98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济南市西汉乐舞杂技陶俑、太平天国铜炮、文物碑刻等出土文物情况。
关键词: 济南市 出土文物

内容

西汉乐舞杂技陶俑 1969年4月,从无影山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一组“彩绘乐舞杂技陶俑”。陶俑共21人,固塑在一个长方形的陶盘上,展示了古代观赏乐舞杂技表演及宴饮的完整场面,其中有舞蹈、杂技演伎者7俑,乐工7俑,观赏者7俑。这组陶俑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显示出早期我国杂技艺术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1971年10月,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第一次在北京故宫公开展出,引起了中外观众的瞩目。后来,又先后到日本、菲律宾、香港及西欧等16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展出,均载誉归来。
  汉代四铢“半两”1969年9月,从无影山一座汉墓中,出土两枚四铢“半两”(即汉代的钱币)。史载,文帝五年(前175年)改用四铢钱,文日“半两”。这两枚四铢“半两”可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
  太平天国铜炮 1987年11月17日,在泺口黄河修防段以东十三号水屋南500米处,挖水沟时,于地表下2米深处发现一尊太平天国初期的大铜炮。炮身铸有“太平天国乙荣五年(注)置造,重肆佰伍拾斤,粉贰拾陆两”的铭文。该炮的出土为研究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在山东境内活动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见证。
  文物碑刻 西汉乐舞杂技陶俑。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西汉乐舞杂技陶俑,是我国陶塑艺术的瑰宝,具有重大艺术价值。
  我国杂技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而大盛。无影山西汉杂技陶俑,是1969年发现的。陶俑共21人,固定于一个长方形陶盘上。盘长67厘米,宽47.5厘米。陶盘后侧一排七人,持乐器正在演奏,使用的乐器有钟、磬、建鼓、小鼓等打击乐,还有笙、瑟等管弦乐器。左右两侧七人,拱手伫立,他们是观伎者,右侧三人面前置有两只酒尊,表示这是宴饮观伎的场面。钟鼓齐鸣,笙瑟悠扬,伴随着音乐的节拍,两个身着花衣的青年女子,挥动长袖翩翩起舞。舞伎右侧,四个青年男子,头戴尖顶小帽,身着紧身短衣,正在做精彩杂技表演:两人在前,举足倒立,后边一人仰面后翻,另一人昂首俯身,双足由身后前屈,两脚分置头的两侧,手握足胫,神态自如。两侧观众,凝目注视,显然为场上动人的演出吸引住了。这组珍贵陶俑发现以后,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它曾被搬上银幕,并运往北京故宫长期展出,还曾到过日本、菲律宾等国,受到中外观众的赞赏。日本友人、美术家宫川寅雄先生,对它的评价尤高,认为是稀世之珍。

知识出处

香磨李居志

《香磨李居志》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反映了香磨李居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端,断至2001年。

阅读

相关地名

香磨李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