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章 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磨李居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67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872.74
页数:
8
页码:
985-992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济南市的出土文物、古迹、古墓、石磨、革命纪念地的情况。
关键词:
香磨李
文物
遗址
内容
第一节 出土文物
西汉乐舞杂技陶俑 1969年4月,从无影山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一组“彩绘乐舞杂技陶俑”。陶俑共21人,固塑在一个长方形的陶盘上,展示了古代观赏乐舞杂技表演及宴饮的完整场面,其中有舞蹈、杂技演伎者7俑,乐工7俑,观赏者7俑。这组陶俑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显示出早期我国杂技艺术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1971年10月,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第一次在北京故宫公开展出,引起了中外观众的瞩目。后来,又先后到日本、菲律宾、香港及西欧等16个国家和地区巡回展出,均载誉归来。
汉代四铢“半两”1969年9月,从无影山一座汉墓中,出土两枚四铢“半两”(即汉代的钱币)。史载,文帝五年(前175年)改用四铢钱,文日“半两”。这两枚四铢“半两”可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
太平天国铜炮 1987年11月17日,在泺口黄河修防段以东十三号水屋南500米处,挖水沟时,于地表下2米深处发现一尊太平天国初期的大铜炮。炮身铸有“太平天国乙荣五年(注)置造,重肆佰伍拾斤,粉贰拾陆两”的铭文。该炮的出土为研究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在山东境内活动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见证。
文物碑刻 西汉乐舞杂技陶俑。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西汉乐舞杂技陶俑,是我国陶塑艺术的瑰宝,具有重大艺术价值。
我国杂技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而大盛。无影山西汉杂技陶俑,是1969年发现的。陶俑共21人,固定于一个长方形陶盘上。盘长67厘米,宽47.5厘米。陶盘后侧一排七人,持乐器正在演奏,使用的乐器有钟、磬、建鼓、小鼓等打击乐,还有笙、瑟等管弦乐器。左右两侧七人,拱手伫立,他们是观伎者,右侧三人面前置有两只酒尊,表示这是宴饮观伎的场面。钟鼓齐鸣,笙瑟悠扬,伴随着音乐的节拍,两个身着花衣的青年女子,挥动长袖翩翩起舞。舞伎右侧,四个青年男子,头戴尖顶小帽,身着紧身短衣,正在做精彩杂技表演:两人在前,举足倒立,后边一人仰面后翻,另一人昂首俯身,双足由身后前屈,两脚分置头的两侧,手握足胫,神态自如。两侧观众,凝目注视,显然为场上动人的演出吸引住了。这组珍贵陶俑发现以后,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它曾被搬上银幕,并运往北京故宫长期展出,还曾到过日本、菲律宾等国,受到中外观众的赞赏。日本友人、美术家宫川寅雄先生,对它的评价尤高,认为是稀世之珍。
第二节 古迹
马鞍山古战场 春秋战国时期,北马鞍山一带,称“鞌(鞍)邑”。它北临济水,地势险要,是齐国西南门户泺邑(济南)的前哨阵地。
公元前589年春,齐伐鲁、卫二国,均为齐败。鲁、卫二国向晋乞师。晋遂发战车“八百乘”,兵六万,进攻齐地,齐以战车五百乘迎击。癸酉(六月十二日),双方列阵于鞍(今北马鞍山),经过鏖战,“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即华山)”。齐顷公被晋军追得围华山转了三圈,大夫逢丑夫与齐顷公换装,“丑夫使公下如华泉取饮”才借机而逃。齐国不得不罢战言和,献出国宝玉磬等,还了鲁、卫土地,并将大路一律改为东西向。这次战争,就是春秋时期四大著名战役之一的“齐晋鞍之战”。
附
“齐晋鞌之战”起因
公元前592年春,晋国的郤克、鲁国的孙行父、卫国的孙良夫和曹国的公子首联合同时出使齐国。齐顷公看到这四国的使臣都有生理缺陷:晋国的郤克瞎了一只眼,鲁国的孙行父秃头,卫国的孙良夫跛脚,曹国的公子首驼背。看到这种情况,齐顷公急中生智,迅速挑选了4个与使臣有相同缺陷的人来伴随接待他们。郤克由瞎一只眼的接待,其余也是跛子接待跛子,秃子接待秃子,驼子接待驼子,并一齐由齐顷公接见。时有记载为:
鲁孙行父秃(秃子);
晋郤克眇(瞎子);
曹公子手偻(锅腰子);
卫孙良夫跛(瘸子);
同时而聘于齐(到齐国)。
齐使秃者御秃者;
使眇者御眇者;
使跛者御跛者;
使偻者御偻者。
齐国组织大批人观看,大家轰堂大笑。四国受了污辱,决心报复雪耻,发生鞌之战,齐国败。华山出名在此。这就是春秋时期四大著名战役之一的“齐晋章 之战”。
鲁公和齐侯相会的“泺上台”历史上鲁公和齐侯相会于泺的记载,见于《左传·桓公十八年》。清人任宏远有《泺上台》诗云:
草满荒台泺上寒,
当年齐鲁旧盟坛。
如云如水同归处,
百尺横梁不忍看。
并注云:“在邑西北泺口,春秋鲁公会齐侯于泺即此,遗址尚存”。但“荒台”和“遗址”究竟在何处,没有注明其详址,尤待查考。
第三节 古墓
战国墓 无影山战国墓。位于无影山东部,1955年5月在山上兴建房舍时发现。墓穴为石坑棺室,出土有剑、削、带钓、素背境等青铜器及陶壶、陶罐、陶豆等文物。
无影山古墓群 无影山古墓群位于无影山顶部。自1969年4月至1972年间陆续发现。
1969年4月发现一座西汉墓葬,出土一盘珍贵的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及“车马俑”、“鸠俑”等,均为西汉前期文物。同年9月,又从一座汉墓中出土2枚四铢“半两”。
1971年9月,在山顶部南侧发现一座宋朝“王天之墓”,出土一批刻有“鲁纹”图案的文物。
1972年,发现一座唐朝墓葬,墓中有“唐天宝七年墓志”。同年又在山的东侧发现西汉时期的墓葬,出土有陶马俑、陶人俑及铜镜等西汉时期的文物。
无影山古墓群所出土的文物,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明代卫青墓 卫青墓位于北马鞍山西麓。土墓高4米,周长35米,占地0.5亩。墓前有墓碑4通及石狮、石羊、石人、石柱各2,石马1匹。墓旁有卫青其子卫颐墓。
明代李攀龙墓 李攀龙墓位于北马鞍山东麓。土墓高1.5米。墓前有3通石碑及石狮、石马、石人、石柱各2。该墓于1975年平整土地时被毁。现墓址旁仅存石人1个。
第四节 石磨
1997年8月,济南市展宽小清河工程时,施工人员用挖掘机从地下9米深的土里挖掘出来的石磨。该磨位于济泺桥以东100米处,据传,该磨是从上游400米处被大水冲至此处。
第五节 革命纪念地
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纪念地1958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当走到水屯村东侧的水稻田间,发出了“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指示,为纪念之,将此地定为“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纪念地”。
该纪念地耸立着毛泽东主席立体塑像,面朝南,前方是能容纳万人的广场;后建一大型花岗石坊,上镌刻毛主席手书“人民公社好”五个金色大字;东西两侧分别设有接待室、展览室、花卉室、荷花池,植有花卉、松柏树。保留了毛泽东主席视察时的见证物:槐树(誉名“幸福槐”)、窝棚(已废,有石碑示之)以及周围的稻田等。纪念地总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恩来总理视察泺口黄河铁桥纪念地1958年8月,黄河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峰。洪水严重威胁泺口铁路大桥及济南地区安全。8月6日,周恩来总理由郑州乘飞机抵济后,立即奔赴泺口黄河铁桥视察。他从大桥南端徒步走到北首,又折回,历时一个多小时,作了保障铁桥和济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指示。
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来此视察,在铁桥南首西侧,建立一座高1.2米、宽1.2米的大理石纪念碑,上刻“周总理视察泺口黄河铁桥纪念地”。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士栋烈士纪念地1967年5月31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济某部守卫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的战士王士栋,冒着狂风暴雨,排除了横卧在铁道轨上的障碍物,确保了大桥及列车的安全,英勇牺牲。
为表彰王士栋烈士为保卫国家财产而英勇献身的事迹,1967年11月11日,济南市革命委员会在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北端,鹊山东麓,修建“王士栋烈士纪念地”。纪念地建有高1.9米,宽3.8米,条石砌成的石座,上书“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石座上面塑有王士栋烈士英勇抢险的立体塑像。1979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济南乡师支部诞生地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习称“济南乡师”)创建于1929年8月。位于白鹤庄(今明湖中学校址)。
1929年11月,正式建立了中共济南乡师支部,由临时省委直接领导。中共济南乡师支部建立后至“七七事变”前的8年间,在乡师的学生及北园的农村、工厂中,积极地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发展了大批的党员、团员,培养了大批党的领导骨干,在敌后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恢复和发展省、市党组织和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中做出了特殊贡献。
为纪念中共济南乡师支部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重大功绩,在中共济南乡师支部诞生地(今明湖中学校内)建立了“中共济南乡师党史陈列室”(1991年6月25日建成开展)。陈列室分“摧不垮的战斗堡垒”、“白色恐怖下的一颗红星”和“白区里的一所党校”三部分。展室详细介绍了中共济南乡师支部建立后,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率领党员和广大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斗争,为党培养革命优秀干部的史实。还陈列了中共济南乡师支部历届主要负责人的照片、文字说明及亲笔题词。中共济南乡师支部诞生地,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附
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纪实
在天桥区北园镇水屯村的东北角,即现在北园镇第一中学的校院里,毛主席高大塑像矗立在校院的中央。在塑像后边,东西方向耸立着一座长达20米、高7米的标语坊。正南墙壁上写着“人民公社好”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就是四十多年前毛泽东主席视察过的地方。当年,毛主席曾在一棵槐树下和北园的干部、群众亲切交谈,在一个草棚里和每一位农民群众一一握手。为了纪念这个幸福时刻,这棵槐树取名为“幸福槐”,草棚取名为“幸福棚”。现在草棚已不复存了。1978年省政府在这里立下碑文,把这里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纪录下这段历史,我们于1990年2月份,专访了当年向毛主席汇报工作的现天桥区农委主任李树诚同志。当时年仅24岁的李树诚同志任乡党总支副书记兼北园农业合作社社长。他兴奋地给我们讲述了这一段历史的前前后后。李主任风趣地讲了“仨四巧遇”的故事。他说:“1958年8月9日,毛主席来北园视察的时候,毛主席正是64岁,陪同毛主席视察的谭启龙同志年正44岁,而我那年正是24岁,三个‘四’巧合了。”谈完这个巧遇的故事后,李主任把他记忆中的这段历史讲述如下:
1958年8月9日上午,北园农业社和水屯村的领导接到上级通知,说过午上级领导来这里视察工作。干部群众听了都非常高兴,大家都为迎接领导的到来而紧张的忙碌起来。可谁也不知道是哪级领导来视察,所以,有的在询问,有的在猜测,可万万没想到是毛主席来这里和群众见面。
这天下午3点多种,几辆小车在水屯村停后,一下子被在场的干部群众认出来了。“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干部群众立刻沸腾起来。
陪同毛主席视察的有省委书记处书记谭启龙、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等同志,市、县领导也陪同主席来到了水屯村。谭
启龙同志介绍后,毛主席亲切地和社、队干部握了手。主席高兴地说“都到齐了”。话后,大家陪同主席向大面积水稻试验田走去。
当主席兴致勃勃地来到田边一个草棚前,主席弓着腰进了草棚,一一向这里的农民握手问候。主席握着孙守法的手问:“多大年龄了?”孙守法激动地回答说:“四十多了。”接着又握住韩茂林的手问多大了,小韩兴奋地回答说:“十八岁。”主席笑着说:“你还是个娃娃哩!”当主席走出草棚转向稻田时,看到大面积的水稻长势喜人,非常高兴。主席连忙嘱咐说:“别踩了稻子,要爱护庄稼!”主席一边看,一边向李树诚同志询问水稻的品种、深耕密植、施肥、灭虫等管理措施,李树诚等同志一一向主席作了介绍。主席听了高兴地说:“好,你这个人,不干就不干,一干就干大的。”当主席神采奕奕走进稻田后,顺手揪了一穗稻莠子苗(土名叫“稗子”)。主席说:“我们那里叫糁子,一亩也能打三四百斤哩。”
绕万亩水稻试验田一圈后,主席和大家来到一棵槐树下(现在的幸福槐),询问什么时候办的大社,规模有多大,丰产田怎样管理等问题后,李树诚同志和其他社队领导又一一作了回答。这时,在场的人向主席提出一个问题:“小社合成大社叫什么名字好?”对大家的询问,当时主席没有回答。在回去的路上,主席问李树诚主任:“怎么没见到地里有妇女干活呢?”李树诚主任回答说:“妇女都到稻池劳动去了。”主席说:“到我们南方,干活的主力是妇女。”
主席来到水屯庄头,停下和大家一一握手告别,又乘车到省农科院去看棉花试验田。主席走后,社队干部集合在杨庄村,正在谈论见到主席时的激动心情和今后如何抓好水稻生产的问题的时候,县里的领导回来传达毛主席的指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
鹊山惨案纪念地碑文1937年11月15日,日本侵略军开始向济南北门户——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鹊山发动进攻。部分抗日志士虽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而失守。随即日军开始了对鹊山村灭绝人性的屠杀,不论男女老少,只要被日军见到,远者开枪射杀,近者用刺刀刺死,在疯狂屠杀的同时,还放肆地蹂躏残害妇女,有些妇女无法忍受凌辱,含泪抱着自己年幼的孩子跳湾自杀。从15日下午6点左右,鹊山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到16日凌晨为止,一夜之间,鹊山村被日军屠杀和被迫自杀的就有百余人,整个鹊山村尸体遍地,血迹斑斑,仅在一猪圈内被捅成血肉模糊面目全非的村民达20余人,被日军枪杀和捅死弃尸路旁的10余人。村北湾内到处漂浮着尸体,湾水被染成了红色,其惨状令人目不忍睹。为记下这段沉痛的历史,牢记祖辈的血泪,特立此碑,教育今人,激励后人,团结奋进,矢志报国。
知识出处
《香磨李居志》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反映了香磨李居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端,断至2001年。
阅读
相关地名
香磨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