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群众文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磨李居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66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群众文艺
分类号: G241.3
页数: 2
页码: 966-967
摘要: 本节记述了香磨李村的花灯、音乐、舞蹈、戏剧的情况。
关键词: 香磨李 群众 文艺

内容

香磨李村的文化艺术具有传统性及群众性的特点。既有城市文化的特色,也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多为自发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花灯“正月十五闹花灯”在民间广为流传,悠来已久,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香磨李人闹花灯有其特色,鼓点惊人,扮相灵巧。主要节目有龙灯、彩船、鹿鹤同春、麒麟送子、五福(蝠)捧寿、蛾子灯、猫蝶富贵、跑花瓶、旱船、跑驴、青蛇、白蛇、傻小子等。表演时吹打乐,锣鼓点,配有戏曲融合在一起,动作娴熟,形象逼真,甚是热闹。本村从正月初一直演到旧历二月二,村村互相交流演出,活跃气氛很浓。
  音乐旧时,农民生活困苦,无暇从事文娱活动。所谓音乐,也只不过是哼哼民间小调、民歌;逢有婚姻吉庆之事,或丧亡之事,富有人家雇一帮吹鼓手,吹打一下助兴或致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逐年提高,群众性文娱活动亦随之丰富多彩。群众歌咏活动日趋活跃,主要以歌颂党、拥护社会主义为主题,高唱《东方红》、《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团结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现代通俗歌曲、流行歌曲进“农家”大院,到处可闻声热情奔放的通俗流行歌曲。香磨李村在解放初就建有宣传队,至1958年,宣传队达50余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停演,1964年“四清”运动中恢复。各种乐器齐全,有琴胡、京胡、二胡、高胡,锣鼓1套,长短号1套。宣传队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义务演练,不要工分报酬,每年北园镇文艺调演,香磨李村演出队均登台表演。解放初,香磨李村成立了两个宣传队,一是乐器演奏队,二是文艺演出队,两个队达50人的演练骨干队伍。直到2000年,北园镇举行活动,本居组织演练队伍,排练歌曲,进行演出。
  舞蹈济南解放后,香磨李村一带流行秧歌舞、腰鼓舞,特别是斗地主、分田地时期,农民积极性很高,男女老幼披红戴花扭秧歌,庆解放,庆翻身做主人。以青年团和学生为主,建有秧歌队,每逢召集会议,总要到会演出一番。“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性舞蹈形式大多数以跳“忠”字舞为主。1978年后,舞蹈形式多样,有集体舞、交谊舞、迪斯科舞及歌舞等。改革20多年来,香磨李居兴办了不少卡拉OK歌舞厅。在济泺路两侧自发地办起了露天晚间舞场,为人们在工作之余,闲暇之日歌唱一首、跳上一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戏剧长期以来,香磨李一带广为流传的剧种是吕剧和京剧。解放前,每逢年节、庙会、山会都搭台演出,村与村之间也巡回演出。演出剧目以《大登殿》、《甘露寺》、《女起解》、《捉放曹》、《空城计》等传统戏为主。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群众性戏剧活动,支持乡村成立业余剧团,配合宣传党的中心工作,除演出一些传统古装戏外,还演出《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结婚》、《刘胡兰》、《小姑贤》、《三世仇》等现代戏,其中《王汉喜借年》演出评为优秀节目演出奖。“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性文娱活动受“左”的影响,较为单调,演唱的戏曲剧目主要是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平原作战》、《智取威虎山》及现代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1978年后,群众性戏曲演唱活动更加活跃,演唱剧种有吕剧、京剧、五音戏、梆子等,剧目有古装传统戏,亦有现代新戏,还有自己创作戏等,深受群众赞誉。香磨李居演出的《扇子舞》、《花棍舞》等节 目,多次获奖。

知识出处

香磨李居志

《香磨李居志》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反映了香磨李居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端,断至2001年。

阅读

相关地名

香磨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