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蔬菜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磨李居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44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蔬菜生产
分类号: F326.13
页数: 4
页码: 240-243
摘要: 本章记述了香磨李村的菜田包括水菜田和园田两种主要种植高粱等耐涝作物,种菜较少。村民只是在有水源的高地上种植少量的萝卜、茄子、豆角、白菜、大葱之类的蔬菜,自种自食,多余的上市出售。
关键词: 香磨李 蔬菜 生产

内容

第一节 菜田
  香磨李村的菜田包括水菜田和园田两种。从历史上讲,该村为低洼地,主要种植高粱等耐涝作物,种菜较少。村民只是在有水源的高地上种植少量的萝卜、茄子、豆角、白菜、大葱之类的蔬菜,自种自食,多余的上市出售。
  解放后至1958年,香磨李村以粮食生产为主,蔬菜生产仍较少。高级社时,每个队种菜10亩左右,全村总共种菜不足30亩,一是自食,二是上市。村民在房前屋后,种瓜种豆,有的在院里辟出小地块种些小白菜、吊瓜、茄子之类,自种自食。1959年,上级提出“郊区为城市服务”的方针,进行指令性种植,香磨李大队由粮田区部分改为菜田区,种植蔬菜100余亩。香磨李大队社员改为菜农,以菜代粮、代油,根据上交蔬菜任务,发给菜农口粮和食油。该村连续种菜3~4年,至1962年减少蔬菜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一是由于1958年盲目跃进,盲目种植,造成生活困难。为战胜三年自然灾害,上级提出“保粮保钢”,把粮食生产放在主要位置上;二是缺乏种菜技术,产量低而不稳。香磨李村人民世世代代以种粮为主,无有种菜经验,指令性种菜,大面积菜田产量很低,亩产1000~3000斤,不如种粮食应手。为此,从1962年减少了种菜,增加了粮食生产。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香磨李加大了蔬菜种植。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香磨李以种菜为主,粮食生产为辅。1974年至1980年,每年蔬菜产量在300~360万斤,成为蔬菜产量最高的年份。进入1987年,城市建设速度加快,二三产业发展迅速,菜田面积大减,蔬菜种植消失。据1985年统计,全村蔬菜种植只有30亩,单产1万多斤,总产30万斤。1988年,全居基本无有蔬菜种植,吃菜靠市场供应。
  第二节 品种与产量
  香磨李大队大面积种菜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主要品种为小白菜、油菜、苔菜、芹菜、黄瓜、芸豆、萝卜、茄子、大蒜、西红柿、韭菜等。一般,每亩每年种2季半或3季。一是速成菜。春天的小白菜、苔菜、芹菜、早黄瓜、辣椒、柿子等。二是夏菜。大批的茄子、黄瓜、西红柿、辣椒、芸豆等。三是秋菜。秋黄瓜、芹菜、莴苣、架芸豆等。冬天,蔬菜生产有保护栽培,用秫秸、竹竿、后背草苫子,形成挡风设备。前边阳畦设有玻璃、苇毛;后期为塑料薄膜,上覆苇毛。全大队保护栽培约100余亩,种有芹菜、韭菜、青蒜、苔菜、芽子、菜花等。冬玻璃阳畦,一亩地20个畦,割3茬韭菜。每个畦第一茬韭菜割60斤左右,第二茬200斤,第三茬50斤,三茬300斤左右,亩产韭菜6000余斤。如种其他菜,亩产可达万斤。莲藕产量较低。20世纪70年代,一般每亩产藕1500斤左右,到80年代初,有的亩产达2000斤,最高亩产可达3000斤。香磨李大队以种“天津绿”大白菜有名,每亩产1万多斤,每亩芹菜产12000多斤,全大队种菜300多亩,20世纪70年代每年总产达300多万斤。为提高蔬菜产量,一小队和二小队从沃家村和石桥村请来蔬菜技术员作指导,不但提高了产量,蔬菜品种增多,质量提高,成为济南市重点蔬菜区之一。
  莲藕香磨李村北有黄河,南依小清河,水源丰富,水湾较多。历史上就有养藕的传统,但数量较少,以自食为主,余者上市。进入20世纪70年代,除保持原有的莲藕生产外,新挖鱼池100余亩,有的进行鱼藕间作。藕田170余亩,亩产1500~2000斤,高的可达3000斤。
  香磨李村在蔬菜生产中,以“北园莲藕”和“北园红心萝卜”有名。其中,“北园莲藕”被誉为“北园三鲜”之王,文人曾留诗为赞:
  北园莲藕
  花下可寻根底踪,碧钱出水俏玲珑。
  污泥不染本来面,藕断丝连无限情。
  北园红心萝卜
  小巧玲珑性淑贤,心红外秀万家欢。
  为君情愿将身碎,冬去春来年复年。
  名优菜“大卧龙”莲藕大卧龙莲藕又名大疙瘩、大红刺。当地品种宜深水栽培,花白色,叶高大,藕在土内深约30~40厘米,藕身除后把外,各节 均为长圆筒形,每藕重约1.5公斤左右,一般有3~5节 ,多者可达6节 。大卧龙莲藕品质脆嫩,8、9月生食,其味似荏梨,无论生食,炒食均清脆可口,糖拌鲜藕头是济南名菜之一,故为本市人民仲秋、国庆、新年、春节 四大节 日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高唐一带棉农春节 吃不上北园莲藕视之为一大损失,济南酱菜业用大卧龙制作的水晶藕,是酱菜中珍品。
  黄苗芹菜北园芹菜与西郊盖韭、唐王白菜并称为济南蔬菜中的三美,北园栽培芹菜已有600年历史,史料记载,原来的芹菜有水芹、陆芹之分,又有赤芹、白芹之别,由于芹菜品质脆嫩,可炒食、生拌、腌食、馅食,很久以来,就是本市人民喜食的主要蔬菜之一。解放后人民生活提高,对蔬菜的需求量增加,北园芹菜种
  植面积,从1958年的458亩,至1976年增加至3021亩,增长了6.6倍。1978年后,菜田面积虽然大大减少,但芹菜面积仍在千亩以上,占本镇蔬菜播种面积的首位。至2001年,北园地区大部建成楼房,菜田面积很少,蔬菜种植向黄河北迁移,称为“蔬菜北移”。
  北园在20世纪30年代栽种的主要品种是黄秸子,茎黄色、空心、生长快,纤维多;30年代由桓台引进实秸子,叶子大、叶茎扁圆,实心,纤维少,但生长慢;1967年后由天津白庙引进黄苗芹菜,经过多年选留,形成北园黄苗,叶片黄绿,叶柄淡绿,半空心,品质细脆,香味浓厚,为本市四郊栽培的主要品种。
  青圆脆萝卜青圆脆萝卜是由圆圆青萝卜和天津绿萝卜自然杂交,经沃广兴从1938~1940年3年精心选育而成,它具有两者的优点。青圆脆外皮深绿,肉色淡绿,生长势强,抗病毒,耐贮存,产量高,一般亩产3000~4000公斤,高产可达5000公斤以上。品质脆,生食有甜味,也可炒食和腌食,为北园栽培的主要品种,是本市萝卜最佳品种。
  培苔菜芽苔菜是山东特殊的产品,北园的培苔菜芽是济南独有品种。苔菜经过保护地软化栽培取其嫩芽,供应冬春市场之需要,用作溜肉片、炒猪肝等别具风味,为冬春市场之珍品。培苔菜芽是将秋播的苔菜苗,小雪前移栽于阳畦,每半分地约用菜苗500公斤,经过软化摘掉老梗,取其新生的淡绿色新芽供应市场。
  铃铛皮辣椒1920年前,铃铛皮辣椒是北园独有的品种。此品种系西沃庄李姓菜农从泰安地区引进,在长期栽培中,经过多次选留形成了大铃铛皮、小铃铛皮两个品种。铃铛皮辣椒,生长势强,结果早,耐寒性和抗病毒性强,果实绿色,表皮稍皱,果实似灯笼,味辛辣,深受市民欢迎。小铃铛皮结果最早,苗高10厘米左右,长至6~7片叶就结果,是早熟栽培的优良品种,深受群众的欢迎。
  一串铃冬瓜一串铃冬瓜又名京科瓜,一窝蜂。20世纪30年代黄桥村郑姓菜农从北京引来时,在济南市北园独有品种,以主蔓结瓜为主,生至6~7片叶开始生雌花,以后每片叶都有瓜,瓜形扁圆,皮色深绿,果柄粗短,腊粉刺毛多。一串铃冬瓜,肉厚瓤小,品质好,果实可多次采收。当地栽培5月下旬就可采收。一串铃冬瓜去皮去瓤,装上馅,蒸熟后是宴会上的名菜佳肴。
  抗热小白菜抗热小白菜是1962年黄桥大队社员自北京引入,经过20多年的栽培选育,已经全适应了济南的水土气候和栽培条件。抗热小白菜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长快,品质好,夏季播种28天即可采收。它组织柔嫩,中筋甚少,无论炒食、做汤,都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抗热小白菜已普及到近郊各乡镇种植,是8、9月淡季的理想品种。
  面白菜花面白菜是一种不结球的小白菜,当地栽培有300多年的历史,叶色淡绿,叶柄白绿,株高30~40厘米。东西郊多在立秋播种,小雪采收后晒干,留作冬春食用。独有北园白露播种,扎风障保护过冬,雨水后抽苔开花,在花蕾半开时,带叶剪下,长20厘米捆成小把,在市场出售,叫菜花。20世纪20年代前为宴会上的名贵汤菜。40年代后花椰菜日益增多,市场销售减少,50年代后已无种植。
  二线黄瓜二线黄瓜当地品种。中晚熟,4月中旬播种,7月中旬拔秧,生至5~6片叶着瓜。瓜条淡黄色,香味浓,肉厚种少,无论生拌、炒食、都清香可
  口,是济南黄瓜的佳品。自1960年“津研”号黄瓜传人济南后,已很少种植。
  蒜黄蒜黄在1958年前是北园名优菜之一。蒜黄一年四季都能栽培,为了供应春节和早春,菜农多于11月份栽培。栽培蒜黄用半地下式高1.2~1.5米的地窖,上面盖上马粪或稻糠、麦糠保暖,栽后20天即可收割,一般割2次,多者3次。每50公斤蒜种,可出蒜黄80~90公斤。蒜黄以金黄色的外形和特有的香味受到消费者的欢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除供应本市外,还销往青岛、烟台、平津和东北各地。1958年后,栽培减少,1983年后又恢复。
  茭白茭白在北园栽培历史悠久,20世纪50年代前,栽培面积在1000亩左右,多栽植深水藕池的四周和小河两岸,也有少数与深水藕间作或轮作的。茭白是一种珍贵的水生蔬菜,可煮食、炒食或做汤菜,质地柔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深受市民欢迎的蔬菜。种植茭白采用无性分株繁殖法,4月下旬至5月中旬栽植,9月下旬早熟品种即可采收,10月下旬采收晚熟品种,经过水内贮存,可供应到春节。60年代后,栽培面积减少,1980年后有发展,1986年后消失。

知识出处

香磨李居志

《香磨李居志》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反映了香磨李居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端,断至2001年。

阅读

相关地名

香磨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