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农业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磨李居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43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农业体制
分类号:
F327.52
页数:
9
页码:
227-235
摘要:
本章记述了香磨李解放前、解放后土地改革时期、农业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的农业体制的情况。
关键词:
农业
体制
香磨李
内容
第一节 解放前农业体制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香磨李一带即有人烟活动,以简陋的原始工具种植作物,维持生活。明代,香磨李村村落形成规模。至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前,在长达2000余年漫长岁月里,香磨李村生产资料为私人所有,地主、富农占有大片土地,广大贫下中农人均土地很少,无地农民达半数,他们过着吃了上顿无下顿的苦难日子。20世纪40年代,香磨李村有40多户,200多口人,800亩可耕地。全村4户地主,17口人,占地123亩,分别占全村总户数的10%,总人口的8.5%,总地数的15.4%。平均每户地主占有土地30.75亩,每人占有土地7.24亩。全村2户富农,占总户数的5%;9口人,占总人口的4.5%,占有土地65亩,占总土地的8.1%。地主、富农共6户,占有土地188亩,占全村土地总数的23.5%以上。据1948年统计:香磨李6户地主富农,占总户数的12.5%;人口26人,占总人口的11.5%;占有土地188亩,占总地数的23.5%;占有瓦房71间,每户平均11.8间;平均每户占有土地31.3亩,每人占有7.23亩,是贫农每人占有土地的109倍。
1948年,香磨李村对15户贫农的统计为:15户贫雇农,共68口人,共24间草房,只有4.5亩土地,平均每人占有房屋0.35间,占有土地0.066亩,即每个贫农只占有6厘6毫土地。那时,香磨李村无地户达11户,占总户数的22.9%。在总人口中,有1/3的人口吃不上饭;1/2的人口给地主富农扛长工、打短工或进城沿街叫卖,或外出逃荒谋生。在全村48户人口中,其中进城卖香的21余户,赶车、拉车的10户,东北逃荒当华工的2户,冬卖地瓜、夏卖甜瓜、西瓜的6户,阴历年糊元宝、卖灶王爷的3户。据资料记载:香磨李庄70%的人混穷,仅打鱼卖鱼的就有10户,10条打鱼小船成天在小清河打鱼卖鱼。从成丰桥向南拉套子过天桥,拉一次5分钱。贫农李兴海一家3口人,1个劳力,无房,无地,无奈当了长工。贫农胡守成一家3口人,无房,无地,靠当长工卖鱼为生,生活过得十分艰难。1946年史料记载:香磨李村42户,6户地富靠剥削为生,雇用长工、短工10余人,每户平均雇用1~2人;少地贫下中农30户,以种地、扛长工、打短工、沿街叫卖为生;6户无地户谋生以扛长工、打短工、卖青菜、拉车、放羊、租地、逃荒要饭、逃荒关外当华工、在小清河捞鱼为生。当时流传着“地富吃的鱼和肉,穷人糊粥汤还喝不够”、“地瓜面、地瓜馍,离开地瓜不能活”和“半年糠菜半年粮还吃不上”的歌谣。
地富剥削穷人的主要手段为:一是出租土地。有固定地租和土劳分成两种形式。分成的比数是对半分,也有地主分六成,佃户分四成,或佃户分六成,地主分四成的;固定地租有现金和实物两种,实物地租,大田区租粮田每亩每年100~150斤小米,稻、藕区,稻田150~200斤大米,藕田300~400斤大米,均占全年亩产量的50%以上。如遇灾年,佃户只得20%左右,甚至所收粮食还不够交地租的。香磨李村贫农王洪宝一家4口人,2个劳力,2间土房,无地,年租地主土地4亩,规定每亩交租120斤,年交租480斤。遇到年景好,每年剩300~400斤;如遇旱涝灾害,亩产50~100斤,劳动一年来,不但租子交不上,还要欠地主的债。据资料统计:香磨李庄48户人家,30户是佃户,这30户人家只有1间土瓦房,其余全是泥屋顶的简陋房。当时曾流传着:“香磨李庄穷,穷香磨李庄,一年四季半年糠;香磨李,穷人窝,十家八户得挨饿”的歌谣。特别是日本侵略军侵占济南时的1942年,搞强化治安运动,实行粮食配给制,半数以上的农民,以吃树叶和野菜度日。二是高利贷。一般为月息3分,高的月息10分,又叫“驴打滚”。在春季断粮季节 ,借地主粮食翻一番,叫“春借1斗,秋还2斗”。贫农贷地主的钱需要有保人,或用自己仅有的土地文书作抵押,有的先扣下一年的利钱(月息3分,贫农贷10元钱,只给6元4角),借据上还写着“白借无息”。三是雇工。年工资,大田区一般100~400斤粗粮;菜区300~400斤大米或小麦、小米。日出而作,日落加班,辛辛苦苦干一年,几百斤粮食还不给全,使广大贫苦农民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肚的贫困生活。
第二节 解放后土地改革时期的农业体制
香磨李村的土地改革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至1950年1月,以王新元为组长的工作组进村,主要进行四项任务:一是刚刚解放,向群众宣传济南市军管会的通令,宣传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及解放全中国的任务,同时,进行《入城守贝》、《约法七章》、维护社会治安、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废除旧政府基层政权,取消保甲制,建立新政权的宣传。安顿民心,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二是调查摸底,了解群众的疾苦,团结贫雇农中坚力量,为正式土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发动组织群众恢复生产、发展生产,组织群众完成治黄任务,动员贫雇农出车搞运输,实行生活自救;四是建起农民协会和村公所,程殿清任会长,胡守成任副会长,张汝元任村长,李兴海任副村长。第二阶段是从1950年2月~1950年5月。期间,在土改工作组指导下,农会担负起香磨李村的土改工作。至5月份,根据中央指示,土改工作暂停。第三阶段自1950年12月份开始,市委土改工作组进村,工作组进村后,首先学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华东局山东分局的有关指示。为加强土改工作组的力量,郊区各区组成土地改革委员会,以区、乡干部为主,组成若干土地改革工作组。组长杜秀英等2人为一组,负责香磨李村的土改工作。工作组进村后,认真贯彻执行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分化地主,集中力量打击大地主和恶霸地主的阶级路线。为保证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济南市人民政府组建人民法庭,对破坏土地改革的地主、恶霸、反革命分子依法惩处。
土地改革工作组经过调查摸底,进行阶级教育,组织农会划分阶级成分,斗争不法地主,没收土地,分配土地,颁发土地证等步骤。在调查摸底进行教育的基础上,香磨李村健全了农会组织,领导本村的土地改革。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本村部分不法地主进行了种种破坏活动,叫嚣如分他的土地“十年报仇不晚”,以此威胁群众,破坏土改运动。广大贫农在农会的领导下,开展了诉帝国主义的苦,诉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苦,诉地主恶霸的苦。通过诉苦运动,提高了阶级觉悟,团结了中农,向封建地主开展了面对面的斗争,先后召开斗争大会10多次,灭了地主阶级的嚣张气焰,大长了贫下中农的志气。人民政府根据群众的控诉,在农村法办了部分罪大恶极的不法地主分子,处决了民愤极大的地主反革命分子。在此基础上,根据《土地改革法》的规定,没收、征收土地188余亩,房屋70余间,农具300余件,大牲畜10头,家具700余件。30户,110口贫雇农分到了土地、房屋、农具、家具和牲畜,于1951年6月颁发土地证。从此,结束了几千年来地主阶级对农民封建统治,广大贫下中农彻底翻了身,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从此,开创了一个新天地。
两首诗反映了翻身后广大贫雇农的喜悦心情:
反奸诉苦分田地
贫下中农展皱眉,今朝做主抖雄威。
条条冤债得清算,土地回归笑语飞。
庆祝土改胜利
伸冤诉苦把田分,歌舞狂欢日月新。
柳暗花明山水秀,天翻地覆四时春。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农业体制
解放初,经过土地改革,香磨李村人民欢天喜地,在分得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一心一意抓好农业生产,种好土地多打粮食。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一家一户办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出现了,需要互帮互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于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生产形式相继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5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香磨李村人民闻风而动,纷纷行动,组织起季节 性和长年性的互助组。一首诗反映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粮食大丰收后,农民的喜悦心情:
庆丰收
喜庆丰收醉绿醅,秋高遍野泛金辉。
村村仓满稻粱菽,笑语歌声云外飞。
1952~1953年,香磨李村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已占总农户的35%以上,出现了一大批长年性互助组。如周风翥、张文清、刘振海、孙庆福、贾洪恩、程殿清7户组成一个互助组。全组28口人,有土地80亩,2头骡子,2头牛,种优良品种“胜利100号”大地瓜,亩增产30%~40%。在种好庄稼外,驾起大马车搞副业,参加治理黄河,以粮和钱支付土方,年收入作为互助组的支出和兑现户的经济收入。程震等10户,40人,70亩土地,组成了一个互助组。各户出钱合伙买了骡子、牛,轮流喂养,生产发展,产量提高。他们改良品种,采用“齐鲁1号”小麦品种种植小麦,还种植高产地瓜,10户群策群力,互帮互济,亩产量提高20%~30%,收入提高60%以上。乔恩华联系六户,25口人,50多亩地,骡马齐全,生产大发展。当时,互助组是采取换工形式,生产资料仍归私人所有,大牲畜、大农具的使用折算成人工,群众生产积极性很高。
195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当年香磨李村成立了2个初级农业合作社。一是香磨李村第一初级农业合作社,张文清任社长;二是香磨李村第二初级农业合作社,程震任社长。1954年,香磨李村加入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80%。初级农业合作社生产资料仍归私人所有,收入由社统一分配。土地入股分红,一般为土地分3~4成,劳力分6~7成。劳力分配,以10分工作为一个劳动日,每个劳动力的工分由社员民主评定,牲口、大型家具,合作社使用时折算工分参加分配。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7月,毛泽东主席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香磨李村人民闻风而动,纷纷要求加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12月,由标山庄、凤凰山庄、林家桥、马家庄和香磨李庄成立了丰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张汝发任社长,下设5个生产队:标山、凤凰山、林家桥、马家庄、香磨李庄分别为一、二、三、四、五生产队。
高级农业社取消土地分红,主要生产资料都归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私人的牲口、大型农具折价入社,由社付给价款,收入全部按劳分配。农业社根据规模大小,设若干生产队。劳力统一调配,土地联片集中。合作社对生产队实行“三包一奖四固定”制度,即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奖励;土地、劳力、牲口、大型农具固定到队。生产队对社员采用评分记工和定额管理(即:1个中等劳力,1天能完成的农活数量和规定的质量为1个工日)两种办法记工。社员积极性很高,生产有较快发展,社员收入增加。据统计,香磨李生产队粮食增产50%;人均收入增收40%。1955年和1956年,丰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香磨李生产队粮食年产19~20万斤,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1955年、1956年成为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最好年份之一。
第四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体制
1958年1月,撤销郊区建制,隶属于历城县。同年3月,香磨李村由新城乡划为北园乡。
1958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由河南省来到山东省,于当日下午由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谭启龙,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和省市县乡的领导陪同,到北园水屯村视察,察看了水屯村的水稻生产。当时北园乡党总支部书记刘传清、乡党总支副书记兼北园农业合作社社长李树诚,向毛泽东主席作了汇报。当刘传清向毛主席汇报到北园农民正在办大社时,问到主席:“是叫大社好,还是叫集体农庄好?”后来,毛主席发出号召:“还是办人民公社好”。于是,一个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迅速掀起。1958年8月20日,北园由15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成了山东省第一个人民公社——北园人民公社。公社成立不久,掀起深翻土地高潮。9月,北园人民公社调全社青壮年组成专业队,在王炉、药山、鹊山、黄台深翻土地,盲目密植。11月13日,济南至平阴干渠开工,北园人民公社男女青壮年24万人次先后出工,香磨李村出工日近万个,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刘振海等60多个整壮劳力在济平干渠修河,一直干到腊月29晚上才回家过年。劳民伤财,为防寒,仅烧掉的苇子即浪费了20万元。同时,贯彻中央关于“以钢为纲”、“全民大办钢铁”的指示精神,在王炉、泺口、无影山建立小高炉大炼钢铁。香磨李生产队男女出动,付出近万个劳动日。由于违背了客观规律,造成人、财、物力的很大浪费。香磨李整壮劳力在无影山大炼钢铁,青壮年劳力日夜奋
战,炼不出铁还要“插白旗”,撤职批判,造成更大的劳民伤财。人民公社建立后,香磨李为标山大队第五生产队。1962年2月25日,香磨李生产队由标山大队析出,正式建立香磨李生产大队。此时,香磨李生产大队有耕地680亩。
人民公社初期,政社合一,实行军事化编制,大兵团作战,集中几乎全部劳力抓生产。起初,香磨李生产队为北园人民公社第四营第五连。刘成任四营营长,程文祥任营教导员,胡庆林任五连连长。军事化编制主要抓好五件事:一是大炼钢铁;二是深翻土地;三是挖掘济平干渠;四是修建卧虎山水库;五是治理黄河。1959年1月撤销营连编制,更名为管理区和大队。香磨李为北园人民公社第四管理区;同年2月,撤管理区后为北园人民公社标山大队第五生产队。1962年2月,建立北园人民公社香磨李大队,大队长徐广娥,下设3个生产队。
人民公社初期,实行公社一级核算,统一分配,穷富拉平,大量平调农业生产队的劳力、土地、粮食、资金和其他物资。当时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一万斤,有的浮夸为亩产几万斤,到处“放卫星”,谎报虚夸数字。集中全公社劳力,实行大兵团作战,深翻土地,提出“深翻一尺半,明年吃白面”的口号,建起了大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调走香磨李生产队300多劳力,上万个劳动日,造成了不少损失。农业丰产没丰收,不少地方大批地瓜收不进来,烂在地里。吃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结果,来年出现了粮荒,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导致三年的自然灾害。1959年,贯彻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郑州会议精神,改公社一级所有为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并退赔了部分平调的粮、款、物。同年“反右倾”开始后,又停止了退赔。1961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纠正了建社初期的错误,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经济体制。
香磨李大队干部群众在总结工作时,指出了人民公社初期“左”的路线导致三年灾害。主要原因是:一是丰产没丰收。总结为3分天灾,7分人灾,人为原因导致三年灾害;二是苏联借机要债,中国人民卧薪尝胆,勒紧腰带还债;三是刮“五风”,一平二调三过渡,即平均主义大锅饭,无偿调动劳力,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提出“一天等于二十年”、“人民公社是桥梁,共产主义是天堂,提前建成共产主义”的错误口号,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四是深翻土地,密植小麦,一亩地下种100斤,有的下种200斤,提出亩产10万斤的口号,由于小麦没有合理密植,造成减产;五是大批整壮劳力无偿调出大炼钢铁,一部分劳力在无影山日夜奋战,大炼钢铁;另一部分劳力抽出到历城平陵城去炼钢铁。同时,无偿调动劳力修济平干渠、卧虎山水库、治理黄河等,形成“天兵天将都外出,妻儿老小搞农业”的状况,地没人种了,亩产只二三百斤,上报数字却报成亩产万斤、几万斤;六是计划经济,指令性种植,1959年全部改成菜田。世世代代种大田的农民,一下子全部成了种菜的,实行粗放型种植,产量很低,亩产蔬菜只有几千斤,造成了很大损失。“左”的路线,导致了三年自然灾害,香磨李村人民缺粮受饿,造成了“1958年,吃饭不要钱,吃了3个月,挨饿整3年”的不正常现象。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体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的中心工作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业问题也开始了新的改革。1979年,北园人民公社进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工作。当时,联四大队和李家桥一队实行以生产小组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称之为“五定”(定菜田面积、定劳动工分、定蔬菜交售任务、定产值、定中型农具和防寒设备使用年限),生产队仍作为核算单位,收入统一分配。1981年后,部分生产队实行以户为单位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按人口或劳力分配,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户只有使用权。生产由承包户自行安排,其产品在完成与国家签订的合同后自行处理。承包户除缴纳农业税,支付水电费和缴纳生产队的提留外,所余部分归自己所有。
1978~1985年,香磨李大队农业体制进行了多次变革:1983年香磨李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到了户。这种一家一户、地块分割、不能使用机器生产的形式经历了多年。随着队办企业的发展,香磨李大队耕地逐年减少,人均几分地,队办企业一个接着一个的大上。这时,出现了“整壮劳力抓工业,妇女劳力抓商业”的状况。当时流传着“天兵天将抓工业,杨门女将抓商业,老弱病残抓农业”的顺口溜。不少农民也存在着“辛辛苦苦去种田,不如工副业赚大钱”的轻农思想。个别干部也存在着“队办企业上想道道,农业生产挂不上号”的思想。当时,务工从商的劳力年工资高,务农劳力收入低,农民不愿去种粮、种菜,出现了部分“撂荒地”。面对这个工农收入的差距,党支部、队委会一班人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从1984年起,采取了以工补农、以工补菜的措施,每年从工副业生产收入拨出5多万元补贴菜农,鼓励菜农种好地,完成蔬菜的上市任务。好的鼓励措施,调动了务农劳力的积极性,使务工、务农劳力的收入,保持悬殊不大的比例,使香磨李村农工商各业保持了齐头并进、快速发展的好局面。
至1985年,香磨李村只有30多亩菜田,农业已退居次要位置。村办经济由过去的“农工商型”变为“工商农型”经济。这时,村办企业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10多处企业,生产门类由过去的农业、工业两大门类,发展为拥有建材、铸造、配件、化工、锅炉、修理、服务、商业、运输、农业等10多个专业生产门类。同年,全村劳力400人,从事农业的56人,从事工业的180人,从事交通运输业的25人,商业饮食业的96人,建筑业的3人,其他业的40人。二三产业的人数达344人,占劳力总数86%的劳力从事二三产业。1986年,香磨李居基本没有农业。同年,全居还有30亩菜地,产菜30多万斤。1987年,全居共有劳力428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1人,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的427人,分别占总劳力的0.2%和99.8%。至1990年底,香磨李居97%以上的劳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这一新的经济结构,对领导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香磨李居从实际出发,本着便于组织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按专业化管理的要求,香磨李村于1984年建立了农工商合作社和济南鲁新实业公司;1992年建立华宇实业公司;1994年建立华宇集团总公司,实行党、政、经三套班子,进行专业化领导,实行政企分开,分工负责,分别抓好农业、工业、商业,住宅、房地产开发和基础建设。
在二三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香磨李大队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及时调整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的发展。从1978年以来,香磨李大队对农业进行了3次大的调整;(1)1979年,按照每个劳力1亩土地的标准,一次性承包给劳力,抓好蔬菜生产;(2)1983年后,香磨李大队全部实行包产到户,按每口人半亩土地的标准分到户,大大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空前大发展;(3)1985年,香磨李居二三产业大发展,土地锐减,人口大增。为适应人口增、土地减的新形势,香磨李居第三次调整土地,将仅有的30多亩菜田承包给菜农,进行以工副收入补贴菜农,至1987年,全居农业基本消失,经济体制主要转向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知识出处
《香磨李居志》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反映了香磨李居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端,断至2001年。
阅读
相关地名
香磨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