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磨李居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35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建置
分类号: K925.2
页数: 7
页码: 67-73
摘要: 本章记述了香磨李居的位置境域、隶属、行政区划、村庄的情况。
关键词: 香磨李 行政 区域

内容

香磨李居民委员会驻地位于济南市北部,小清河以北,济泺路两侧。民国十三年(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为“香磨李家庄”。远古时候,这里就有人类繁居。到了明朝,直隶(河北省)、山西一带连年灾荒,旱情连年发生,蝗虫遮天蔽日,再加上社会动荡和地主豪绅横行乡里,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造成了人民大迁徙。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李姓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来定居,以磨香面做香为生,取村名为“香磨李家庄”。明清时期,山西洪洞灾民先后迁来居住,人口日渐增多。解放前,因黄河发生水灾,灾民投亲靠友迁来居住者居多。1968年改为幸福庄,群众不习惯,1978年又复称香磨李庄,即香磨李生产大队。
  1984年,农村体制调整后,香磨李村成为北园镇的一个行政村。1985年10月,经济南市政府批准划入市区,成立香磨李居民委员会。2001年6月,天桥区建立泺口街道办事处,香磨李居成为泺口街道办事处的一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第一节 位置境域
  香磨李居位于济南市天桥区北部,黄河以南。小清河由西向东从居内通过,济泺路由南向北从居穿过。东邻新城村;南界林家桥村和标山村、凤凰山村;西接金牛村和北闸子村;北连泺口居委会。地理坐标为36°49′,东经117°00′。居境北起泺口居,南至小清河,最大纵距1.5公里;东起新城村,西至北闸子村,最大横距1公里,总面积为1平方公里。
  香磨李居交通地理条件优越。济泺路、标山路由南而北,从居通过;小清河北路由东而西从居通过;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置居南2公里处,南4公里处即是济南火车站;市内交通极为便利,市内4路、5路、82路、84路、K50路、K53路、K57路、K68路、K90路公交车可直达泺口服装城,也可直达全市各地,交通便利,环境优雅;东去28公里即是济南国际机场;滔滔黄河,直达渤海,居距黄河泺口港口仅2公里;小清河流经居内。居兴办的泺口服装城横跨济泺路和小清河北路两侧,街旁商业林立,设有商店、旅馆、餐饮、娱乐、托运、银行、停车场、购物超市、驻济办事处等服务设施近百处。其中泺口服装城商贸中心、泺口名牌服装城、泺口羊毛衫城、泺口鞋城、泺口服装交易大厅、泺口精品街、精品大厦、四季红商场,童装市场、皮衣市场、老服装市场、物流中心等大型市场,总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2.5万多个摊位,每天平均客流量在15~20万人。近在咫尺的济南动物园、美丽的“齐烟九点”标山、凤凰山等景点与繁华的泺口服装城相互点缀,成为泉城济南的一大风景亮点,可为游客购物、经商、娱乐提供良好的服务。
  第二节 隶属
  香磨李地处济南市北部,长期以来隶属于历城县,与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济南有着密切的联系。
  远古时候,这里就有居民繁居。公元前14世纪,在殷商时代,全国分九州,今地属青州,殷时改青州为营州。西周时期属谭国。周庄五十三年(前684年)属齐国泺邑。战国时期改称齐国历下邑。秦统一中国后,属济北郡历下邑。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年)属新设置的济南郡历城县。三国时,历城县辖地属魏国青州安平郡,后属济南国。西晋时,济南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所占据。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济南又归晋有,历城属青州济南郡。北魏高齐时,属齐州济南郡历城县。隋代,先后属齐州、齐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罢郡置州,济南为齐州,属河南道。五代后梁时,历城县曾一度改为历山县,至后唐时复归历城县,属济南道齐州。宋代,济南属京东东路,为齐州;宋政和六年(1116)升为济南府,辖领历城等五县。公元1128年,金人南侵,次年围攻济南。金时济南属山东东路。历城县仍属济南府辖领。元代,历城县属中书省直辖的济南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省。明代,历城县属山东省济南府辖领。清代,仍沿用明制,历城县仍属山东省济南府。民国初期沿用清制;1913年,山东省废府改道,济南属岱北道,历城县属山东省岱北道;1914年,岱北道改称济南道,历城县属济南道;1927年,山东省废除道制,历城县隶属山东省。自西汉置历城县至1929年济南设市前,今香磨李境域均属历城县辖领。
  1929年7月1日设立济南市。香磨李由历城县析出归属济南市,历城县仍属山东省。1930年,济南市划分为10个区,香磨李境域属济南市第九区辖领。1938~1945年(日军侵占济南时期),济南市划分为11个区,香磨李境域属济南市西乡区辖领。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国民党济南市政府将全市划分为11个区,香磨李境域属济南市第11区辖领。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后,仍沿用旧制,香磨李境域仍属济南市第11区辖领。1950年,济南市行政区划调整,分设市区和郊区。香磨李境域归济南市郊二区领属。1956年4月20日,撤销区公所,并小乡为大乡,香磨李并为新城乡,隶属于新城乡辖领。
  1958年1月,济南市撤销郊区建制,将郊区辖地并入历城县,历城县属济南市辖领;同年3月,将北园、新城、黄岗3乡合并为北园乡,香磨李隶属于北园乡领辖。是年,8月20日,建立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香磨李隶属于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辖领。
  1958年9月~12月,人民公社实行军事化管理,香磨李为北园人民公社第四营第五连。1959年1月,撤营连编 制,改管理区和大小队编 制。香磨李为北园人民公社第四管理区第五生产队。1959年2月,调整公社体制为公社、大队、生产队,香磨李为北园人民公社标山大队第五生产队。1960年6月15日,北园人民公社划归天桥区领导,更名为北园分社。香磨李为北园分社标山大队第五生产队。1961年7月24日,北园分社由天桥区划出,分解为北园、无影山、泺口、鹊山4处公社,隶属于历城县西郊区领导。香磨李为西郊区北园人民公社标山大队第五生产队。同年11月,撤销西郊区,建立北园区公所。香磨李仍为北园区公所北园公社标山大队第五生产队。1962年2月25日,划出北园公社小清河以北地区建立新城人民公社,香磨李由标山大队划出,建立香磨李生产大队,隶属新城人民公社管辖。1968年7月,撤销北园区公所和下属7个公社,恢复北园人民公社。7个小公社改为联防营。1971年10月,撤销联防营,下设7个管理区。香磨李大队为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新城管理区。1980年3月,建立济南市郊区,香磨李大队为济南市郊区北园人民公社新城管理区领辖。1983年5月撤销北园公社,建立泺口镇和北园镇,香磨李大队隶属济南市郊区泺口镇领辖。1984年3月,建立济南市郊区北园办事处,下辖北园镇、泺口镇和药山乡,香磨李村仍隶属泺口镇。1985年9月20日,撤销北园办事处和所属两镇一乡,建立北园镇,香磨李村民委员会隶属济南市郊区北园镇领辖。1986年3月,北园镇政府设辖4个办事处,即北园办事处、泺口办事处、药山办事处和鹊山办事处。香磨李居民委员会隶属济南市郊区北园镇泺口办事处领辖。1987年4月撤销济南市郊区,5月,香磨李居民委员会随北园镇划归天桥区。2001年6月,区划变动,撤销北园镇和下属4个办事处,新建北园街道办事处和泺口街道办事处。香磨李居委会隶属济南市天桥区泺口街道办事处领辖。
  第三节 行政区划
  香磨李自古为一个自然村。位于济南市北部,小清河畔,横跨济泺路两侧。
  明清时期,县下建制为里甲制。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和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均载有“历城县,城乡共编 九十八里”,北园一带被划为鹊华一里至鹊华八里,香磨李一带划为鹊华五里。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对里及所辖村庄的记载,香磨李划归鹊华五里领属,各村庄划分为若干甲。清宣统初年(1909年)历城县区划,县下设区,区下设乡。香磨李划归泺口乡领属,自然村庄为里社制。
  民国初期,历城县划分为城乡13个区,香磨李划归泺口区领属,区辖村仍为里社制。
  1929年7月1日,建立济南市,香磨李划归济南市直接领导。建市初期,全市区划为警保区域,今香磨李时为西乡区辖地。1930年,济南市区划调整,全市划分为10个区,区下设坊,坊下设保,保下设甲。香磨李划归济南市第9区领属,各庄分别设若干甲,属保管辖。
  1938~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时期),济南区划为11个区,香磨李划归西乡区第四坊,坊下仍为保甲制。
  1946~1948年,济南市仍为11个区,区划调整,裁坊并保。香磨李仍归11区第五保领属,各村庄分别设若干甲。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解放初期,仍沿用旧建制,区划未变。年底,废除保甲制,建立区、乡、村政府(公所)。香磨李村公所仍归济南市第11区辖领。
  1950年12月,济南市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济南市郊区及标山乡。香磨李划归济南市郊二区标山乡。标山乡驻凤凰山庄。
  1955年12月,标山、凤凰山、马家庄、林家桥、香磨李庄联合成立了丰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北园区标山乡辖领。
  1956年4月20日,撤销区公所,并小乡为大乡,建立新城乡。丰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济南市郊区新城乡领导。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下划分为生产队。
  1958年1月,济南市撤销郊区建制,原郊区辖地划归历城县。香磨李归历城县北园乡辖领。是年8月20日,成立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公社下为生产营、生产连、生产排建制。香磨李划归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第四生产营,第五生产连,下设3个生产排。
  1959年1月,将生产营改为生产管理区。香磨李划归北园人民公社第四生产管理区。
  1959年2月,撤销生产管理区,公社下设生产大队。香磨李生产队为北园人民公社标山大队第五生产队。
  1960年6月,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划归济南市天桥人民公社,为北园分社。标山大队遂划归济南市天桥人民公社北园分社。翌年7月24日,北园分社由天桥人民公社划出,划归历城县西郊区。同时,原北园分社划分为4个人民公社,香磨李生产队划归历城县西郊区北园公社标山大队。
  1961年11月,历城县撤销西郊区,建立北园区,辖4个人民公社。香磨李生产队划归历城县北园区北园人民公社标山大队。
  1962年2月25日,将北园公社北部划出,建立新城人民公社。香磨李生产队从标山大队析出,建立香磨李生产大队,隶属新城人民公社管辖。
  1968年7月15日,撤销北园区公所和下辖的7处人民公社,复建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原7处人民公社改为联防营。香磨李大队划归北园人民公社新城联防营,下分为9个生产队。1971年10月,联防营改为管理区。香磨李大队区划未变。
  1980年3月,济南市复建郊区。香磨李大队由历城县析出,划归济南市郊区北园人民公社新城管理区。
  1983年5月,撤销公社、管理区、生产大队、生产队建制。原北园人民公社划分
  为2个镇,即北园镇和泺口镇,镇下设行政村。1984年香磨李大队改为香磨李村(行政村),归济南市郊区泺口镇领导。
  1984年3月,建立济南市郊区北园办事处,辖北园镇、泺口镇、药山乡。香磨李村划归济南市郊区北园办事处泺口镇领导。
  1985年9月,撤销北园办事处和所辖的北园镇、泺口镇、药山乡,建立北园镇,镇下辖行政村。香磨李村直接受北园镇领导。翌年3月,北园镇下设4个办事处,香磨李居划归济南市郊区北园镇泺口办事处辖领。
  1987年4月,济南市撤销郊区建制,北园镇划归济南市天桥区。香磨李居遂之划归济南市天桥区北园镇泺口办事处辖领。
  2001年6月,天桥区建立泺口街道办事处,香磨李居划归济南市天桥区泺口街道办事处辖领。
  第四节 村庄
  香磨李家庄位于济南市北部,济泺路和小清河北路交叉处,小清河北岸。西于金牛村、北闸子村相邻,北于泺口居相接,东于新城村相连,南于林家桥村、凤凰山村、标山村一河(小清河)相隔。周围于“齐烟九点”的标山、凤凰山、无影山、药山、马鞍山、粟山、鹊山等名山遥遥相望。
  这里,远古时候就有人类繁居。到了明朝,人们迁徙来此定居。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李姓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来以磨香面做香为主,取名为“香磨李家庄”而得名。
  明崇祯六年(1933年)《历乘》和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均载有“历城县,城乡共编九十八里”,香磨李庄为鹊华五里。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对里及所辖村庄的记载,香磨李家庄划归鹊华五里领属,各村庄划分为若干个甲。清宣统初年(1909年)历城县区划,县下设区,区下设乡。香磨李家庄划归泺口乡领属,自然村庄为里社制。
  民国初期,香磨李家庄归历城县泺口区领辖,区辖村,仍为里社制。
  1929年7月1日,济南设市后,香磨李庄归济南市第九区领导。人口约有39户,180余人,房屋400余间,耕地830亩,种植小麦、高粱、豆子等,主要种植高梁。1937年夏遭水灾,村内房舍半数遭破坏,庄稼90%遭水淹,村民生活极度困难,仅逃荒要饭的穷人达40余人。
  1938~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时期),香磨李庄划归济南市西乡区第四坊辖领,村内设3个甲。
  1946~1948年,济南市为11个区,区划调整,裁坊并保,香磨李庄归11区第五保领属,村内仍设3个甲,分别设甲长。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时,香磨李庄总户数48户,总人口227人,分1个闾,李发任闾长。1950年冬,进行土地改革,没收4户地主,2户富农房屋70余间,土地188余亩,农具300余件,家具700件,大牲畜10余头分给贫雇农,30余户,110口贫雇农分到了土地、房屋、农具和牲畜。1952年,香磨李村成立了3个互助组,开展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玉米、豆子、谷子、高梁。1954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香磨李村2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社张文清任社长,二社程震为社长,80%的农户入了社。1955年12月,丰产高级农业生产合
  作社成立,香磨李99%的农户加入高级社。同时,划分为1~5共5个生产队,香磨李为第五生产队。1958年8月20日,北园人民公社成立。香磨李为北园人民公社第四生产营第五生产连,划分3个生产排。1959年2月,北园人民公社标山大队正式成立,香磨李村划归标山生产大队,为其第五生产队。1962年2月,建立北园人民公社香磨李生产大队,大队下设3个生产队。各生产队设队长、政治队长、妇女队长。至1983年,香磨李大队体制未变。
  1984年5月,撤销生产大队、生产队建制后,香磨李大队改为香磨李村。1985年改为居。至2001年,全居276户,890口人。
  第二章 地理环境
  香磨李地处济南市区北部,其地质、地形属山前平原带;气候特征明显,由于低洼而形成一定的“热岛效应”;水源充沛,资源优厚,地理环境优越,为居办经济的发展和村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一节 地质
  香磨李境域的地质构造单元属山东地块泰山隆起北侧,济阳坳陷迤南,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受早期古代地壳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于奥陶纪晚期上升成陆台,加上后来的中生纪白垩纪岩浆岩的侵入和新生代喜玛拉雅山运动直至第四纪以来的外营力水流剥蚀、风化、搬运、堆积等作用,形成了现在的基本形态。新生界第四系广布于市区北部平原,由疏松粘土、亚砂含砾石组成。燕山运动期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中基性岩浆,形成巨大的济南辉长岩体,呈向北倾伏的复杂岩盖,露出无影山、匡山、凤凰山、标山、金牛山等残丘。
  地震烈度,经山东省地震局测定,济南市地震烈度为6度,在基础设施、重要工程建设规划时,其抗震性能应按烈度7度以上进行设计。
  第二节 平原、洼地
  香磨李处于黄河与小清河之间为黄河冲积平原。标高小于30米,最低处只有21米左右,是济南市区最低低洼地带。地面一般由南向北倾斜,但在泺口一带略高,地面微向南倾斜。1996年前,雨季排泄不畅,易造成水灾。1987年8月26日大水,全居被淹,积水1米以上。
  香磨李北临黄河,南临小清河。历史上黄河下游段多处溃决,使沿黄一带分布着众多的浅平洼地,加之黄河河床的淀积抬升,抬高了原汇入黄河的支脉之河流的尾闾水位,因而汛期河道下游洼地潴水,汪洋一片。解放后,香磨李引黄灌溉,低洼地泥沙淤高填平,成为水稻田。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填平加高,成为工商企业的用地。
  第三节 山丘
  香磨李地处济南中部山前平原带。南与标山和凤凰山两村接壤,小清河由西向东从居南经过。隔小清河与“齐烟九点”之一的标山、凤凰山相接,西邻金牛山。远望北部自西向东可观马鞍山、粟山、药山、鹊山、华山等山丘。由于燕山期岩浆岩的侵入体局部突出,地面形成独有的星点形小圆山地貌。香磨李整个地势较低,海拔高度在21.5米左右。
  香磨李境北部处在小清河流域的湖泽沼洼地,20世纪80年代初,小清河排泄积水后,尚存片片水塘,植荷养莲,人们称其为“十里荷香”之地。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村西还有占地10余亩的水洼塘地,深约2~3米,最深处5米,养鱼种藕。90年代初,该水塘填平修建泺口服装市场。
  香磨李境域为小清河低洼地,在周围环境中,登高望远,有“齐烟九点”中的匡山、粟山、马鞍山、药山、鹊山、凤凰山、标山、华山等,点点可数,孤峰远影,历历展现在眼帘。
  无影山无影山位于香磨李居西南,山坡延缓,山顶平坦,海拔51.6米,石质为辉长岩,20世纪80年代前该山产黑砂石和青砂。
  据《济南市山水古迹证略》载:“无影山在市西北八里,黄家屯迤西,以日中无影故名。”西汉乐舞杂技陶俑等珍贵出土文物就是从无影山出土的。明成祖朱棣为夺取皇位兴兵来济,在无影山炮打济南,历史上有“燕王四子打济南”的传说。明代诗人王象春留有“燕王四子打济南”的诗句:城西十里耸黄岗,成祖当年控刷刷刷辅骦。火炮从天惊地裂,至今一角失金汤。史料记载: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建置》载:黄岗铺,城西北司兵五名。途经无影山南设有官道(即现在的国道),是通往西京长安的国道。据传,唐代皇帝东巡就从这条国道通过,地方官员赴京必经。清代诗人留有诗句:乱石堆云莎草铺,一鞭迢递指征途。年年八月黄岗道,驴背秋山入画图。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建设扩大,经房地产开发,已开发成一片六层以上楼房区,该山消失。
  粟山粟山位于香磨李居西北4公里处,东与北马鞍山相对。山名取“苍海一粟”之粟,极言孤山之小。海拔61.4米,石质为辉长岩。《齐乘》载此山,该山亦为“齐烟九点”之一。山上有松柏,1962年,济南市民政局在山下建济南市火化场。
  匡山匡山位于香磨李居西,系“齐烟九点”之一。匡山,原名为筐山,其形状似筐子,故名。“太白读书处”刻石立于匡山西麓,刻石高约4米,宽2米,字为行楷书,落款:甲子仲秋朱云澜书,传说为李白读书处,筐山因为杜甫赠李白诗有“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的句子,而李白恰恰又亲到济南加入道教籍,又游过鹊山湖,于是济南人士就把“筐”去竹
  改“匡”,称为匡山,并在匡山上修了一座祠庙,还立了一块碑碣,标之日:“太白读书处”。山巅有寺,入门为前殿,后为正殿,东院北堂三间,西北转又一院落有石日“白虎石”,再北为太白读书堂,现该处房舍皆荡然无存,仅余此刻石。20世纪90年代以来,匡山居委会投资,在山上筑路修亭,已成为一处旅游景点。
  至于李白来此与否,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济南杂诗》之一留有诗篇:“匡山闻有读书堂,行过山前笑一场。可惜世间无李白,今人多少贺知章 !”以此付之一笑而已。
  北马鞍山北马鞍山原名鞌山。位于香磨李居西部3公里处,北邻药山,西为粟山,因山峰形似马鞍,故名。海拔87米,石质为辉长岩。
  清雍正七年(1729年)《山东通志·疆域》载:“马鞍山在西北十五里,药山之南。”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89年,鲁卫等国请晋师伐齐,师陈于鞌。春秋时期四大著名战役之一的“齐晋鞌之战”就发生在马鞍山一带。山上有苗圃、松柏,是“齐烟九点”之一。
  马鞍山西麓有卫青墓,东麓有明代后七子李攀龙墓。
  药山药山位于香磨李居西北3.5公里处。无影山北路路西,南与北马鞍山相对,北望鹊山,海拔114米,石质为辉长岩。此山大小九个峰峦,故名“九顶莲花山”。《齐乘》载:“药山,山出阳起石,极佳,故名。”《历乘·舆地》称:“药山,城西北一十五里,有洞,产阳起石,上官徵取无虚日”。有讥之者云:“阳起石冈腽肭脐,登山涉海苦蒸黎,何如筐埠无穿凿,犹待花闲鸟漫啼。”
  山上曾建有“药王庙”,产半夏、远志、千头菊、茵陈、柴胡、生地等多种药材,是“齐烟九点”之一。
  清代,任宏远《赠药山高羽士诗》:远避云深处,结第在九峰。春前锄芍药,雨后种芙蓉。元悟心常静,丹炉火自熔。不缘卖药出,人世那能逢。
  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区、镇、村多方支持,投资建设,年年义务植树造林,已建成药山公园,成为天桥区西北部的一处幽静天然旅游区,每逢五月、十月,每天来此爬山旅游的城乡人民达万人以上。
  标山位于香磨李居南,隔河相望,其东隔工商河与凤凰山相对,西与金牛山相望。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乔居云庄,常游标山,并作《标山记》,其中日:“绰然亭(云庄别墅一亭,作者注)西三四里,有双山日‘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叠矗,势陂陀,可步行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士人以傍无他山,惟此岩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舆地》载:“标山,城北一十里,山石并立如标,故名”。明万历年间,在山上建有“关帝庙”。清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在山上建一钟鼓楼。标山,山石裸露,石质辉长岩,山高海拔48米。是济南景观“齐烟九点”之一。
  独特峰姿,竖如标尺,标山名之。
  松柏常青,秋枫染火,春柳垂丝。
  养浩拨冗频临,啸散曲,悠游四时。
  我化青山,青山化我,情景融诗。
  注:元代文人张养浩常来标山俯仰啸傲。他曾说过:“到标山来简直不知是我化青山,还是青山化我。”
  凤凰山位于香磨李居东南,隔河相望,其西隔工商河与标山相对,其东偏南为北园镇工商业区。据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标山记》载,凤凰山与标山在地图上无名称,当地人统称二山为“标山”,“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东者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清代,该山峰因其状如凤凰展翅,故易名“凤凰山”。该山高海拔49米,石质为辉长岩石,山上有松柏。是济南景观“齐烟九点”之一。
  金牛山位于香磨李居西南,隔河相望。西、北两面濒临小清河,东隔工商河与标山相对。金牛山三面环水,山上松柏葱茏,山下河渠纵横,稻田荷塘,铺红衬绿,景色明媚秀润。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济南大观》载:“金牛山在市西北十里药山之南,现划为商埠公园,正谋兴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济南山水古迹纪略》载:“金牛山在市西北,森林秀蔚,亭舍豁然,现改为公园,以备夏秋间市民游览”。由于战乱,旧政府腐败,未能建成公园。直到1959年,人民政府将金牛山正式辟为公园。依山定势,错落有致地修建了熊猫馆、猩猩馆、狮虎
  馆、猴山、鸣禽馆、海豹池及小动物苑等,展出各种珍禽异兽。该园定名为“金牛公园”。1988年,更名“金牛山动物园”。1989年易名“济南动物园”。该山海拔46.7米,石质为辉长岩。金牛山森林葱郁,湖水环抱,境界开阔,布局巧妙,既表现了疏密相间、风格多样的园林建筑之美,又保持了原来的天然风貌,是济南以展出动物为主的综合性公园。
  游金牛动物园
  依山傍水,皆日金牛美。
  孔雀开屏争妩媚,戏耍群猴孩醉。
  霎时细雨霏霏,岂能草草回归。
  更有无边风月,落霞孤骛齐飞。
  伫望华不注山
  桀立孤峰昊天低,寺颓香火久来稀。
  齐晋当年鏖战急,创雄师。
  云雾润蒸华不注,黄河若练紧相依。
  如画风光今胜昔,展新姿。
  黄台山位于香磨李居东北5公里。该山居小清河以北,隔黄河与鹊山相望。清雍正七年(1729年)《山东通志·疆域》载:“黄台山,在县北八里,所谓黄台者,今之黄台桥也,而山随黄台得名。盖汉台县故城,在其东也”。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舆地》载:“黄台山:城北一十里,上有月阳寺”。黄台山月阳寺建于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寺内立有明、清、民国时期重修月阳寺的石碑20多通;东大殿有释加牟尼佛塑像;西大殿为老子、孔子塑像;西小院建有地母殿。寺前建有戏台,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始为庙会,唱戏3天。1943年,由于战乱停止庙会。1946年,国民党军队在月阳寺修筑炮楼,寺内塑像全部毁掉。1963年,寺院建筑全部拆除。
  黄台山岩体为石灰变质的大理石,山高海拔61.4米。古时,山上树木攀藤,杂草丛生,是一座绿丘。1974年,在山
  上发现一座汉墓,从墓中出土有著名的东汉《七盘舞》石刻图像等文物。七盘舞(又称盘鼓舞)这一文物,可与史籍中记载的“历七盘而纵蹑”而相互印证。黄台山历经开采,现已失去原貌。
  狗屎山该山位于香磨李居南200米,西依济泺路,与济南动物园东门相对。石质为辉长岩,历经开采,现已成为孤石。
  在很久以前,太上老君的坐骑——神牛,偷吃了老君炼的仙丹,被玉皇大帝贬下界,去耕耘荒山野地,并差犬看守。有一年,凡间歹人,暗施魔法,想猎取神牛归己。一日,歹人乘其不备,袭击神牛。神牛受惊,一声长吼,直奔东北面去。这时,正在吃食的神犬,听到牛的叫声,不顾一切地追赶而去。神犬离去时尚未吃的食物,天长日久变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狗食山”,后来人们把“食”谐音“屎”,山名便成了“狗屎山”。至今,狗屎山仍立在金牛山的东边。
  鹊山位于香磨李居以北4公里,黄河北岸。山高海拔120.8米,石质为辉长岩。据元至元五年(1339年)《齐乘》载:“鹊山,府北二十里。王绘太白诗注云:‘扁鹊炼丹于此’。俗又为谓每岁七八月鸟鹊翔集,故名”。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舆地》载:“鹊山:城北二十里雒口镇。其山无峰,望之如翠屏,大清河流之下,盐贾所处。世传扁鹊炼丹于此”。鹊山与华山隔河相望,济南八景之一“鹊华烟雨”美景,即是对二山的描写。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留有《鹊华秋色图》,描绘了鹊、华二山之美景。《历乘》所载的十六景称鹊山“远望之若万垒云屏”,故有“翠屏丹皂”之美誉。鹊、华二山,历来被视为济南的象征。华山峻拔孤秀,如出水芙蓉;鹊山岩壁横展,似临流翠屏。每当阴雨之际,登千佛山凭高远眺,两山对峙,云雾环萦;若有若无,若离若合,自有一种朦胧飘杳之美,无不寄托天涯游子思乡怀土之情。
  鹊山,松柏葱郁,有宋代修建的“鹊山院”(又名“鹊山寺”,今已废);有明崇祯八年(1635年)曾司璥修建的“万善寺”(今已废);现尚存扁鹊墓及墓碑,于1957年被定为济南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鹊山览胜
  雨霁云收,登高赏目,一扫烦愁。
  岁月无情,丹炉安在?卢医名留。
  揽云漫步遨游,真乃是,鹊华风流。
  绿水青山,元人杰作,千古悠悠。
  注:元代书画家赵盂頫的《鹊华秋色图》为传世之宝。
  第四节 气候
  香磨李居境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山东内陆,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集中。春季干燥少雨,多西南、偏南风;夏季炎热多雨,多偏南风;秋季天高气爽,风向多变;冬季严寒干燥,雨雪稀少,多偏北风。四季中,冬季最长,达5个月(11月至次年3月);夏季次之,为3~4个月(5~8月);春、秋季最短,均不足两个月。因处于泰山余脉北麓,济南北郊低洼地带,河流、湖塘多,对气候形成有一定的“热岛效应”。
  历年平均气温14.2℃。夏季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42.7℃(1942年7月6日),1955年7月24日高温达42.5℃;冬季最冷月是1月,平均气温为-1.4℃,极端最低气温达-19.7℃(1953年1月17日),1957年2月9日低温也达-19.7℃。
  土地10厘米深处,年平均地温为15.8℃。每年7月份平均地温最高达29.3℃;每年1月份平均地温最低达-1.1℃。冬季最大的冻土层最深达45厘米。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平均积温在5000℃以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积温在5283℃。热量资源较丰富,但具有明显的季节 变化和年际间的变化,造成农业生产年际间的不平衡。
  据解放以来的降水统计资料记载,年平均降水量为665.6毫米。1962年降水最多,年最大降水量为1160毫米;1968年降水最少,年最小降水量为320.2毫米。最大日降水量是1987年8月26日,达303毫米;1962年7月13日,降水量达298.4毫米。年平均降雪日数为9.3天。最早降雪日是1978年10月27日,最晚降雪日是1961年5月3日。年平均积雪日数为14.7天,最大积雪深度19厘米。年平均结冰日数为86.7天,一般始于每年11月中旬,终于次年3月下旬。年际降水变差较大,季月降水分配亦不均。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3%,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7%;7月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32.1%;10月至翌年5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4.7%。日降水大于0.1毫米,平均数为77.5天;日降水大于5毫米,平均天数为30.7天;日降水大于10毫米,平均天数为19.3天;日降水大于25毫米,平均天数为7.5天;日降水大于50毫米,平均天数为2.1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09.53小时。每年5月份为最高日照时数月,达287.3小时;每年2月份为最低日照时数月,达185.4小时。日照百分率以5月份最多,平均为66%,7~8月份处于雨季,日照百分率较低,平均为57%。
  年平均晴天数为97.5天,阴天为90.6天;年平均雾日数为19.3天。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18天,初霜于每年10月下旬,终霜于次年3月下旬。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8%。7~8月相对湿度最大,为75%左右;4~5月相对湿度最小,为48%左右。属水分不足的半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气压为1010.5毫巴,平均最大气压1021.2毫巴(1月),平均最小气压996.5毫巴(7月)。
  年际风向随季节 而变化,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东北风。夏季多西南风、偏南风;冬季多东北风、偏北风;春、秋两季风向多变,大都偏南风、偏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风力相当于2~3级;最大风速为33.3米/秒,风力相当于12级以上。全年以4月份风速最大,月平均风速为4.3米/秒,最大风速达26米/秒。
  进入20世纪90年代,气候变暖,雨水较前偏少,黄河连年断流,最多年份断流160余天。据1998年12月10日~28日,长达半个多月的时间,日平均气温10~15℃,最高达16℃,是半个世纪以来,同期最高温度,实属50年一见。
  第五节 水系
  香磨李居西部和北部地域地势低洼,水位高,低洼处在1.5~2米左右,最多也只有4米即可采用。土壤湿润,有一定的盐碱化现象。
  地表水主要有黄河、小清河。
  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全国9省区、300个县市,北绕济南直入渤海,千流全长5464公里。
  黄河源远流长,因河水浑浊色黄而得名。古代尊称其为“四渎(江、河、淮、济)之宗”,“百水之首”。黄河在许多史书中只简称为“河”,现代才普遍称其为“黄河”。黄河在济南地区的河道,原为大清河。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舆地》载:“大清河:即济水故道”,自郑州东北流入济南,又东流人海,是“盐贾通舟之处”。据1980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 《黄河水利史述要》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穿过运河,至鱼山夺大清河由利津人海。1938年,国民党军队在郑州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又一次改道南行。1947年,堵复花园口决口后,黄河重归山东故道”。
  黄河,在历史上是条害河。据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新中国诞生的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1593次,较大的改道26次,水灾波及25万平方公里。
  近代,黄河又常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治黄河,筑起了黄河大堤,仅在山东境内就有580公里的河堤,被称为“水上长城”。今日之黄河,已被黄河两岸英雄儿女所驯服,旧貌变新颜。登临标山山顶北望黄河,似一条玉带,自西而东流,河宽均在1000米左右。最大流量为11900立方米/秒。沿河主要设施有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泺口港口码头、泺口渡口、济南黄河公路大桥等。
  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始建于1909年,1912年竣工通车。该桥由詹天佑与德国工程师浦弥尔决策勘测设计,德国桥梁公司负责施工。大桥共13墩12孔,桥面长1255米,宽8米。大桥横跨黄河南北两岸,是京沪铁路咽喉要道。因该桥已超期使用,加之黄河河床逐年淤高,致使大桥桥体在黄河洪峰到来之际,形成阻水之势,严重影响防洪安全。1990年,大桥停止使用。1992年,拆除大桥北端的4孔,其余部分残留于黄河上。1998年又进行了改造整修,1999年7月1日重新开通,投入运营。
  泺口港口是历史上著名的水码头,亦是黄河下游的重要水上运输枢纽,其航线上溯经河南仪封、开封至郑州,航线长900公里,下抵海口约250公里。泺口段设有枣树园子、上关、下关、马家道口、赵家庄(原名李家行)等5个码头。济南解放后,山东省交通厅黄河航运局将此正式辟为泺口港。
  泺口渡口是连接省会和鲁北平原的咽喉要道之一。1953年,泺口上关、下关、枣树园、昌乐门、小道口等人渡口,合并成立泺口横渡口。1956年正式命名为“泺口渡口”。
  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是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山东省交通工程总公司施工建成的。主桥是一座新型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斜拉桥。大桥横跨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上,主孔跨径220米。它是由引桥和主桥两部分组成,全长2023米。主桥跨度居世界第7位,居亚洲之首。耸立在河床两岸的巨型塔柱,高达68.4米。272组钢索,斜拉着14000多吨重的主桥。桥面宽19.5米,其中行车道15米,能并行4辆汽车。该桥于1978年12月动工兴建,1982年7月15日建成通车,是济南连接华北公路运输的咽喉要道。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它从黄土高原,挟带着大量泥沙滚滚东去,到了下游,泥沙沉淀,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亦称“悬河”。今之黄河水位,高出香磨李居地面10余米。真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小清河小清河流经香磨李居,自西而东流,直入渤海,全长237公里,本河段河床宽40余米,河槽深4米左右,最大流量为89立方米/秒。
  小清河源于济南,古称“泺水”,为大清河(古济水,后黄河为其故道)的一条支流。据《山东通志·疆域》载:“泺水本人济水,伪齐刘豫(1130~1137年)堰之东行。古听水入巨合水之故道称为小清河。明朝小清河在县境者湮塞,乃以章 丘县东之獭河为小清河之源。而泺水人大清河,大清河即济水故渎,此乾隆历城县志所以谓小清河今淤,泺水东北人大清河也。及光绪十八年(1892年)巡抚福润登、莱青、盛宣怀等疏浚小清河,于是小清河不入大清河,而泺水仍为小清河之源”。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舆地》载:“小清河:水出大明湖,环城而东合黑虎诸泉之水,东北绕华不注山,经章 丘、邹平、新城诸县人海。此刘豫之运河,今迷其故道”。民国17年(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载:“小清河,由东流水出海晏门,有滚水坝闸、刘家桥闸,至黄台桥又东北……,迤入章丘境,约共长八十二里”。伪齐刘豫(北宋济南知府,降金后自立齐朝,史称伪齐)开凿新河,一为航运,二为导泺水、排泄城北洼地及湖泊之水东海人海,称该河为“小清河”。
  市区诸泉水及雨污废水均经东泺河、西泺河等河道排入小清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引玉符河水补小清河水之不足,由西郊睦里庄西向东开挖新河,经柳塘河(孟家庄至侯家庄一段河),过林家桥,从五柳闸入小清河。自此,这段河统称为小清河。
  小清河是济南连接渤海沿岸的重要航道,也是山东省内通海航运的内河。自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小清河被治理后,航运可直达市内的泺源桥。《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载:“小清河自西城门外起至张林人章丘境,长约九十五里,船数约有一千一百余艘,往来行驶,运输货物,极为便利”。城外东流水、太平湾、西侯家场、黄台板桥均设有航运码头。1948年济南解放后,小清河航运还可抵达西侯家场码头。西侯家场码头长约200~300米,设若干停靠码头,停舶常达200余只,船运繁忙。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河道积淤,停航。尔后,小清河航运自黄台港起航。
  1996年,在省、市、区、镇政府的领导下,对小清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宽改造,历时一年多。改造后的小清河宽50余米,深10余米,沿河两岸石砌围墙高8~10米。河两岸建起小清河北路和小清河南路,沿河栽花种树,成为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小清河本是一条美丽的河流。河水清澈,游鱼唼喋。春夏之际,水草丰茂,绿岸碧波,相映成趣,景色十分诱人。沿岸设有水闸、抽水站多处,用于农业灌溉,现今小清河主要担任排水任务,全市70%以上的雨水、污水注入该河排泄,致使河水污染严重,失去了昔日的美貌。
  刘豫开掘小清河刘豫是被写进《宋史》叛臣传的重要人物。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他在济南杀害大刀关胜,叛宋降金,充当金兵进攻江淮宋军的帮凶,可以说干尽了坏事。传说济南北郊有座蝎子坟,不断往外爬蝎子,那就是刘豫的坟。蝎为五毒之一,坟中出蝎,则是恶人恶坟。这则传说表达了济南民众对刘豫的憎恨。其实,他的坟是不可能在济南的。1137年(南宋绍兴七年)刘豫被金国废去“齐帝”称号,强制迁徙到数千里之外的临潢(今内蒙巴林左旗),在那里被软禁到死(1143年)。即使迁葬,也只能迁到他的祖籍景州阜城(今河北)。
  据《宋史》记载,刘豫字彦游,父祖辈“世业农”。他年轻时行为不端,常偷同学的财物。在元符年间(1098~1100年)他考中进士,到1112年(政和二年)才谋得殿中侍御史职位,便被人告发了过去的劣迹。宋徽宗当时很宽大,“诏无问”,没有追究。后来当刘豫再钻营求任礼部高官时,徽宗不但不批准,反把他降为“两浙查访”的外官。到宣和六年,即北宋灭亡的前两年,又将刘豫调任河北提刑。金兵南侵时,刘豫弃官南逃,潜居于真仪,投靠中书侍郎张悫。由于张悫的努力推荐,南宋建炎二年春,宋高宗派刘豫出任济南知府。他怕“山东多盗”,政局不稳,要求改任江淮职务,遭到拒绝,他只好带着怨恨到济南上任。这年冬天,他杀了关胜,叛宋降金。
  刘豫降金,没有立即当上儿皇帝。在此之前,金人曾封宋降官张邦昌为“楚帝”。不久,张邦昌又叛金归宋,使金人计划落空。所以,金人要先对刘豫考察一番,先封他为东平知府,充京东西淮南等路安抚使,封他儿子为济南知府。刘豫父子组织军队,充当金兵进攻南宋的帮凶,非常卖力,金人很满意。在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封刘豫为“齐帝”,封刘麟为“齐太子”。刘豫在宋的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正式称帝。两年后迁都汴京(开封)。但这个儿皇帝当得很不容易,国政方面事无巨细皆须申报金兵元帅府裁决,财政方面拮据得难以支撑。由于金人纵兵劫掠,民间财物搜刮殆尽。要向金国进贡,要供养对宋作战的“齐军”,还要维持小朝廷官员和后官的耗费,刘豫必须与富庶的江浙沿海做生意来支撑财政。但江淮一带是宋金鏖战之地,难以安全运输,于是山东的海运便成为秘密贸易的重要通道。正是这种背景和需要,促使刘豫下令开凿小清河,扩大商贸通道。
  根据小清河航运局的河志资料,可知刘豫开河并非平地开出新河,而是疏浚利用了古济水南水系的一条旧河道。《水经注》记载,此残河源头在王莽称帝时干涸。自汶河以下的河道也有变化。唐代中叶以后断流,雨季仍能分段行船。其北为大清河(今黄河下游),即古济水。古济水像黄河一样不安分,时时泛滥,侵占别的河道。大、小清河相距最近,都做过古济水的河道,是不足为奇的。
  这次开河,大部分工程是疏浚挖深河道,但在济南挖掘了一段新河,截断泺、历二水,使济南诸泉的水不再经鹊山湖、泺口人大清河,而是直接导入小清河。利用济南充沛的泉水保证河运水位,货船由莱州湾羊角沟河口上驶济南,可停泊于西门码头。
  小清河的通航,给刘豫带来很大经济好处。与南宋的秘密商贸往来,渐渐引起金国统治者对刘豫的猜疑。据说,后来刘豫被废,抄没财物,是由于南宋施用离间计,制造了刘豫秘密商谈“叛金归宋”的假相,从而加深金国的猜疑,使这位千古罪人得到“流(放)死临潢”的下场。
  由于小清河的挖掘使济南城北的自然风光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此之前,济南诸泉汇成泺、历二水,流往城北,汇成一个美丽壮阔的湖泊,其中心约在今北园镇一带。经此湖乘船可去华山、标山、鹊山。湖水与泺(洛)口相通,流人大清河。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莲子湖”篇中写道:“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20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又渔船掩映,罟罾(gǔzeng鱼网)疏布,远望之者,若蛛网浮杯也……”南燕晏谟的《三齐记》称此湖为鹊山湖。李白在《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一诗中写:“湖阔数十里,波光摇碧山。”此湖在北宋大旱时一度干涸。但正常年景济南诸泉仍可维持这里的湖光水色。据《历城县志》记载,自济南泉水被导入小清河。鹊山湖便渐渐“然田壤,不复烟波”。从此,“潇洒似江南”的济南便减少了一处胜景。
  小清河通航后,又有几次断航和疏浚。明末清初曾长期淤塞,清中叶作过较大疏浚,遂通航至今,成为山东境内与黄河、运河齐名的河运干线之一。
  附
  小清河治理工程纪念
  为小清河拓宽,香磨李人民拆除3处企业,贡献60多亩土地,捐款10余万元人民币,为小清河世纪展宽做出了贡献。
  小清河成于南宋,源于济南市玉符河睦李庄间,止于渤海莱州湾,全长237公里,流经济南、淄博、滨州、东营、潍坊5市地,18县(市)、区。济南市境内河段长70余公里,其中20公里穿越郊区。
  历史上,小清河盛产鱼虾,行舟泛桨,人们沿河而居,向河谋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污染加剧,水质恶化,淤积严重,航运萎缩,行洪能力降低,屡屡造成重大损失。治理小清河成为沿河人民的共同心声。
  1996年10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彻底根治小清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济南市小清河干流治理工程指挥部”,向全市发出总动员令。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出动机械1.37万台次,投入工日920万个;捐款2700万元,义务劳动10万余人次;拆迁房屋86万平方米,挖遣土方1600万立方米,砌石55万立方米,修建各种构建物449座。工程占地1.69万亩,总投资10.6亿元。治理后的小清河采用梯形土明渠和人工砌石复式断面,河道宽40~50米,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两岸各有18米道路和绿化带,具有排洪、灌溉、航运、水产、旅游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小清河治理工程是全市城市建设和水利、环保发展史上一次性投入最大的工程,显示了我市进行大规模环境改造的能力,对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沿河道路成为横贯全市的交通动脉。治河与治污相结合,改善了环境,涵养了水源,既有利于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为沿河兄弟市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两岸景点和绿化带成为人民群众休养生患和陶冶情操的旅游胜地。小清河沿线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具有悠久历史的小清河将为现代化省会城市建设及全省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全市人民在小清河治理工程中释发出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以及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和共产主
  义精神将永远彪炳史册。
  向小清河建设者致意!
  向所有为小清河治理工程做出奉献的人们致意!
  谨立此碑,以志历史,以励后人。
  中共济南市委
  济南市人民政府
  1997年6月15日
  湖泊坑塘古代,济南城北,湖泊沼洼,莲荷间红衬绿,芦苇丛生,一片片水上绿洲。旧有“鹊山湖”、“莲子湖”之说。鹊山湖“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莲子湖”南连大明湖,北望无际。天连水,水连天,甚是壮观。自伪齐刘豫开凿小清河泄水之后,水面大为缩小,大部分变为良田,村庄、房舍渐多。香磨李村由于小清河经村内流过,地面上布满多处水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建设的扩大,小清河拓宽治理,排水畅通,地面已无积水。
  第六节 土壤
  香磨李居境域的土壤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受小清河漫溢、冲积及济南泉水影响形成的水稻土类;一类是受地下水影响的潮土类;另一类是受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褐土类。
  水稻土类属于水稻土亚土,是发育在冲积母质覆盖下,长期受济南泉水影响及小清河漫溢冲积形成的沼泽性土壤,俗称老稻土。其特征:为轻壤厚粘心,在0~30厘米深处,呈浅灰黑色,轻壤粒状,潮松,孔隙、根系、动物穴侵入体多,石灰反应强;30~48厘米,呈浅灰褐色,轻壤粒状,湿松,孔隙动物穴多,根系侵入体中等,石灰反应强;48~98厘米,呈浅灰褐色,重壤块状,湿紧,根系少,动物穴多,石灰反映中等。适种植莲藕和水稻。
  潮土类土壤主要受黄河、小清河冲积、沉积和受地下潜水作用形成。根据成土母质的潜水作用分为黑炉土和潮土两个亚类。香磨李居部分土地属黑炉土亚类。黑炉土,俗称炉渣灰土,为轻壤物质。是人工长期施用城市垃圾、炉渣灰形成的土壤。该土类容重适宜,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良好,吸热快,地温高,透水性强,保水保肥,养分含量丰富,属上等土类,pH值为7~8.39。其特征:0~20厘米深处,呈灰黑色,轻壤粒状,潮松,孔隙动物穴少,侵入体多,石灰反应强;20~85厘米,呈浅灰黑色,轻壤,松散,孔隙动物穴少,根系侵入体中等,石灰反应强。适种植蔬菜。
  褐土性土,俗称石渣土、砂土,分布在少部分高地上部,土层薄,结构差,常受干旱威胁,土壤肥力水平低,水土流失严重,宜发展林业。
  第七节 自然灾害
  香磨李居地处黄河和小清河流经处涝洼地区,易遭水灾。旧社会,曾出现过虫灾、旱灾和其它灾害。
  水灾1937年农历8月12日,连降大雨,香磨李村西面和北面低洼地被水淹,积水深达1~3米多,半数房屋受损,秋庄稼80%受淹。
  1942年,遭水灾,全村半数庄稼受淹,40余间房屋倒塌。
  1962年7月13~15日,济南市连降大雨,香磨李村西部和北部低洼地庄稼受淹,数十间房屋受淹。
  1987年8月26日,济南连降大雨,香磨李村受淹,部分房屋进水。
  暴雨本居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平均每年出现2.2天(最多的是1961年出现6天),集中于7~8月,占年总日数的75.4%。日最大降水量达298.4毫米(1962年7月13日),1小时最大可达65.4毫米(1976年7月31日,1987年8月26日),农作物遭受严重损失。
  低温连阴雨麦收期连阴雨影响小麦收割打晒,导致麦粒霉烂发芽。本居6月份连阴(影响小麦产量)日数≥4天,总雨量≥20毫米,其中2天日雨量≥1毫米为1次连阴雨,20年(1961~1980年)总共出现6次,6月上旬1次,中旬2次,下旬3次,平均10年三遇。
  秋季连阴雨影响大秋作物开花受粉、灌浆成熟以及麦播。本居9月上旬至10月上旬,连阴天≥5天,总雨量≥20毫米,10月中旬以后连阴天≥3天,其中2天日雨量≥0.1毫米为1次连阴雨,20年中出现13次,平均持续日数6.1天,最长8天,平均10年六遇。
  秋季低温和连阴雨同时出现,对作物危害更大。9月份日平均气温≤20℃,持续2天,连阴≥3天,总雨量≥20毫米。9月20日以后日平均温度≤15℃。低温连阴雨21年(1960~1980年)中出现4次,5年一遇,低温平均日数2.3天,日平均温度≤15℃。低温日数以9月26日~30日出现比率最多,平均日数0.9天,两年一遇。
  1914年济南地区暴雨河溢,本村受淹。
  1937年8月12日,济南市降大雨,小清河的洪水在成通纱厂(今国棉四厂)附近漫溢出槽,造成本村水深1米左右,最深处达3米。
  1942年7月15日,济南市降暴雨,日降雨量146.9毫米,本居遭水灾。倒塌房屋,淹没农田,全村人民受灾。
  1952年6月7日,济南市区降雨两小时,南山洪水冲下,本村受淹。马鞍山以东的山洪经西围壕直灌北坦。四里山以西的山洪,由王家庄漫过经十路,涌人西围壕,又由北坦及生产路溢出,本村遭洪水袭击,水深1米,倒塌房屋30余间,100户村民受灾。冲毁本村农作物,被水淹后的马路,淤泥达20厘米。
  1962年7月13日,济南市区骤降特大暴雨,降雨量为自1916年有降雨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据雨量站记录,香磨李降雨298.4毫米,黄台板桥降雨231毫米。香磨李地区受灾严重。在极短的时间内,地面水深1~2.5米,一般街道的过水也达0.5米,冲毁和倒塌房屋数十间,受灾村民达100多户,陈旧民房倒塌严重,防洪建筑物失去控制,几十家工厂被迫停产,部分桥梁、涵洞被冲毁,干线铁路火车停驶,城市一度停水停电。北园一带,淹没土地1.7万亩,占全部耕地的66%,本村土地全部受淹。
  1963年7月22日4~11时,济南市区降暴雨,据雨量记录:香磨李130毫米,黄台板桥132.1毫米。因雨量集中,山洪暴发,市区排洪沟水位陡涨漫溢,英贤桥、北坦、北园一带积水1米以上,民房倒塌,铁路路基冲毁,粮、菜田受淹。
  1987年8月26日,济南市区降特大暴雨,暴雨持续6个小时,全居平均降雨量303毫米,是历史上降雨量最大的1次。天桥地区受灾严重。北园地区水深达0.5至1.5米左右,积水2~3日。冲垮道路,倒塌房屋,造成很大损失。
  冰雹本村(居)1951~2001年50多年的统计,冰雹一般发生在4~10月份,集中于4~6月,时间多集中在下午13~18时之间,一次一般持续2~10分钟,冰雹最大直径2厘米,平均重量0.3~1.2克。1964年6月降雹时间15分钟,冰雹最大直径6~7厘米。农作物80%砸坏,损失严重。本居冰雹路径一般是由齐河县入境,经大魏、月牙坝向南经泺口、香磨李庄转西南方向出境。
  霜冻本村(居)秋初第一次霜冻(称初霜冻),平均出现在10月27日,80%的年份在10月31日,最早在10月3日,最晚11月10日,初霜后平均每相隔7天出现第二次霜,再隔5天出现第三次霜,以后进入封冻期。春末最后一次霜称终霜,平均出现日期为4月13日,80%的年份在4月8日,最早在3月27日,最晚在5月4日。平均有霜日数为167天,平均无霜期为198天,80%的年份无霜期189天。
  1951~1980年,3月中旬~4月中旬,出现晚霜17次,较严重的在3月中旬出现-5℃有4次。1956年3月11日出现-10.4℃;4月出现-1℃;1962年4月3日出现-1.9℃。11月上旬出现-3℃以下7次,较严重的为1968年11月9日出现-7.5℃,地面植物主茎全部受冻。3~4月份的晚霜冻使蔬菜育苗,小麦受冻,造成断垅缺苗。
  虫灾日本侵占中国时期,连年遭虫灾,100%的作物被蝗虫吃光。黄河以南,遍地布满蝗虫时,看不到太阳,一阵把作物吃光,仅剩下秸秆。
  旱灾1938年6月,国民党南京政府以阻日军西犯为由,在河南花园口掘堤,造成山东境内黄河断流8年。再之,年降水量较少,庄稼年年遭旱灾,时谓“种一葫芦收一瓢”之说。
  风灾香磨李村遭受大风袭击多有记载。1951年7月21日,本村遭受一次大的风灾,最大风速34.2米/秒。1953年4月29日,香磨李村又遭到一次大风袭击,最大风速28米/秒。两次大风给农作物带来一定损失。
  寒流1962年4~5月份,香磨李村出现寒流、大风、降温、冰雹袭击,西红柿、茄子等蔬菜作物冻死,造成很大损失。
  第八节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天桥区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仅香磨李居周围就有济南裕兴化工厂、北郊热电厂、山东化工厂、标山化工厂、香磨李特油厂等几十家工业企业。这些工业和居民生活用的燃料主要是煤炭。据监测,耗煤量大的主要是工业用锅炉,其次是窖炉、茶水炉、炊事用灶和民用炉灶。1980年,全居周围一蒸吨以上锅炉109台;低压锅炉及茶水炉125台;窖炉16台;各种炊事用灶180台。这些密布全居周围的排烟设施构成了本地区的主要污染源。还有部分企业所排放或泄漏的工业废气和各种机动车辆排放大量废气,使本地区空气更加混浊。据1983年以来的监测,大气中S02和NOX超标率一般在30~40%。
  香磨李居地势低洼,周围工业集中,来往车辆多,人口稠密,特别靠近京沪铁路,受来往列车及其它机动车辆的影响,是济南市区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气污染指标都明显超过国家标准。20世纪90年代后,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大气污染工作,加强了领导,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大气有了明显的改观,空气质量有了大的改观。
  地表水污染济南市地表水除黄河因属地上河,无工业废水流人,其他河流均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区污水流入,污染较重,尤其小清河、工商河已成为全市的排污河。小清河途径香磨李居,污染后的小清河,对本居造成直接影响。
  小清河,1958年以前,水质很好,鱼虾丰富,曾是两岸居民的饮用水。1958年后,济南市区的绝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通过六大排污系统涌向小清河。排污量逐年增加,从1960年的日排放污水量19万吨,增加到1983年的56万吨(其中工业废水43万吨,占总量76.8%;生活污水13万吨,占总量23.2%。),年排污物4.2万吨,悬浮物4万吨,有毒有害物质达100多种,使小清河水呈黑褐色,逐渐变成又脏又臭的“小黑河”。1996~1998年,小清河经拓宽治理有所改观,但进入21世纪后,河水又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清水又变成混水。
  工商河,近50年来,工业废水和民用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成为沿河工厂的排污河。1983年日排人工商河的工业废水21.6万吨,占全市工业废水日排量的50.2%。河水含有害有毒物质309.47kg/日,污染严重,河床淤塞,虽经多次治理,面貌大有改变,但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小清河、工商河的污染都是以工业废水为主。工业废水中以化工、冶金、机械、造纸、纺织、印染等行业排放量最大。这6个行业废水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79.9%。工业废水中,含有酸、碱、硫化物、氟化物和各种有机物及汞、砷、铬等有毒有害物质100多种,严重危害周围的环境,成为济南市的“公害河”。
  20世纪90年代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工作。一是加强了对防治污染的教育;二是对有污染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减少污染源;三是建立污水处理厂,禁止污染水直接排放;四是改用炉灶,提高用电、用气的比例,减少用煤作燃料的比例;五是疏浚河道,建立清水沟和污水沟分流等具体措施,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得到了控制。特别是济南市实行“蓝天工程”后,济南市的环境有了大的改善,各种污染逐渐得到治理。
  第三章 资源
  香磨李村地处暖温带,近邻山地,位于低洼平地,形成南高北低的地势。北有滔滔黄河,南依小清河,近有“齐烟九点”之一的匡山、马鞍山、粟山、药山、鹊山、华山、标山、凤凰山和以金牛山为主的济南动物园等旅游场地。
  香磨李村在改革开放中崛起,在市场经济中前进,20万平方米的泺口服装市场精品楼房建设,新一代六层高的20幢居民大楼拔地而起,标准较高的居委会办
  公大楼及其他福利设施矗立在小清河畔,展现在城乡人民面前;宽阔的济泺路、小清河北路由居内通往济青高速公路和京福高速公路,居内的长途汽车站和物流中心的线路,直通俄罗斯及全国各地;古老的义威桥和济泺桥,现代的林家桥的建设,为人们考古研新结合起来,别有一番考究;新建成的居内广场,供人们娱乐休息;站在海拔40多米的香磨李居办公大楼上面,可观望泉城名胜和飘带似的黄河流水,可嘹望“齐烟九点”的每个山头;驱车可到市内外游览名胜古迹,香磨李居区位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旅游资源均十分丰富。特别是被誉为全国百强专业批发市场和山东十大市场之一的济南泺口服装市场,汇集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世界部分国家及全国各地的名牌服装,日客流量达20万人次,成为泉城的一大亮点,成为城乡人民光顾的热点。
  第一节 土地资源
  解放前,香磨李村住宅建筑少,耕地亦少,水沼地及可开垦土地多。解放后,经过开垦土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耕地面积增多。随着城市开发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工商企业迅猛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随着人口的增加,居民住宅逐年增多,亦占用了较多的土地。1948年底,全居土地800余亩,至2001年无有土地,全部开发利用,成为城市街道领导下的一个基层居委会。
  土地解放前,全村土地之和为800余亩,大多为低洼地。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通过摸底调查,全村土地之和为830亩。随着城市建设开发,新建扩建工商企事业单位征用近郊土地。至1958年,香磨李村耕地减少到680亩,比土改时减少了150亩。1958年后,部分土地划出,国家建设征用土地量增大,至1978年,香磨李大队共有土地500亩,又减少了180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开发建设速度加快,队办企业亦异军突起,农民富裕了,住宅建设也加快、增多,均占用大量耕地。至1982年,全大队土地降为200亩,34年间减少耕地630亩,比土改时减少耕地600亩。1983年后,国家交通用地增多,先后展宽了济泺路,新建小清河北路,展宽了小清河,泺口服装市场建设,商业街的开发建设等,占用了大量土地。1985年底统计,香磨李居土地降为32亩,至1986年底,香磨李土地全部占用。
  香磨李土地大量减少的原因为:城市发展占用土地254亩;修建道路及河流展宽占地149余亩;房地产开发及居民住宅占地80亩;兴建泺口服装市场占用土地
  303亩;居办企业占用土地147余亩。从此,香磨李居以“贸工型”的发展模式发展经济,全部劳力转入二三产业,成为务工经商的建设大军。
  居民住宅用地古代,香磨李一带农民住宅情况无考。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由山西洪洞、河北枣强等地人丁迁徙,搭建茅舍,建立家园。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建置》载:随着居民增多,村落已成规模。清光绪八年(1883年),因黄河决口,又有人们迁来定居在香磨李庄,清末民初,因连年自然灾害,境外人丁来此定居谋生者日益增多,村民住宅占地亦越来越多。20世纪30年代,香磨李村民住宅160余间,村民住宅占地近15亩。至解放前夕,村民住宅大多为破旧泥坯房舍,庭院面积较小,只有地主及富农人家住宅面积较大,大户面积也不过10余间。1950年土改时期,香磨李庄共有民用住房332间(其中,地主、富农占有71余间),住宅占地面积35亩。20世纪80年代,村里呈现建房高峰,家庭住宅增多,占地面积相应增多。至1990年,全居居民住房达1100间,比1950年增长3倍;住宅占地面积增至105亩,比1950年增加70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香磨李居实施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2001年建成居民楼20幢,办公楼一座,沿济泺路、小清河北路、标山路两旁建有上百处商品房。至2001年,全居旧村改造结束,共占用土地80余亩,占全居土地总数的9.6%。
  城市发展占用土地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利用香磨李土地资源扩大城市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从1973年起,先后征用香磨李村土地254.48亩用于城市建设,占全村土地总数的30.6%。
  城乡修路及河流展宽占用土地从20世纪初至1998年,先后修建老济泺路、济泺路、小清河北路及小清河拓宽等,占用香磨李土地149亩,占全居土地总数的17.9%。
  泺口服装市场建设用地1989~2001年,香磨李居先后建设、扩大泺口服装市场用地303亩,占全居土地总数的36.4%。
  居办企业发展用地从20世纪70年代起,香磨李先后兴办居办企业10多处,占用土地147.4亩。上述企业用地均被泺口服装市场占用。
  其他建设用地为兴办集体福利事业,先后占用土地46亩,占全居土地总数的5.5%。
  附
  济南鲁光灯具总厂征用土地协议书
  立协议单位:济南电信工具厂,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香磨李大队,以下简称甲乙方:
  甲方:因天桥改建工程,需要济南电信工具厂外迁建厂,新厂址经过有关部门批准选定同意,将历城县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地段建厂征用。
  乙方:为积极支援国家建设项目及时上马,同意甲方征用上述地段19.8亩建厂,具体协议如下:
  一、征用土地面积:13068平方米(19.8亩)
  土地位置:东起老济泺路,南至小清河,西至香磨李大队,北至农田,共计土地为19.8亩。
  二、土地征用费:
  按照青苗补偿2~4年规定,经上级批准,甲乙两方同意按3年赔偿。根据大队粮田平均亩产全年两季为1200斤,每斤按国家价0.127元,共计土地为11亩8分,每年粮田补偿1798.32元,3年共计粮田补偿5394.96元,大写伍仟叁佰玖拾肆元玖角陆分。
  菜田,根据大队平均,全年亩产为15500斤,每斤接国家价6分,共计菜田土地为8亩。每年全部菜田补偿7440元,3年共计菜田土地补偿22320元。大写贰万贰仟叁佰贰拾元整。
  三、青苗处理:(现有)
  粮田、菜田各为全年产量的半年计算。
  粮田全年为1798.32元,半年补偿为899.16元。
  菜田全年为7440元,半年3720元。
  共计土地补偿32334.12元,大写叁万贰仟叁佰叁拾肆元壹角贰分。
  四、房屋拆迁处理:
  拆迁该大队小学一处计16间,为192平方米,4户社员住房计13间,为161平方米拆迁。总共拆迁面积为353平方米,每平方按32元补偿,房屋补偿共计人民币11296元。
  五、树木处理:
  共计树木78棵,每棵补偿为5元,共计树木补偿390元。
  六、以上几项补偿总额共计44020.12元,大写肆万肆仟零贰拾元壹角贰分。
  七、本协议一式4份,除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存档外,其余报有关部门备查。为了支援农业,经拟定支农计划另附(以上补偿总额待上级正式批文下达后一次付清)。
  甲方:济南电信工具厂
  负责人:孙立恩经办人:刘福贵
  乙方: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香磨李大队
  负责人:程殿才经办人:程殿才芦福
  1976年8月17日
  济南市土地管理局关于对济南市天桥第二运输公司补办用地手续的批复
  (91)济土补字105号
  1973~1979年,济南市天桥第二运输公司3次购买香磨李大队土地31.28亩。济南市天桥第二运输公司:
  你公司以发展生产为由,分别于1973~1979年3次购买香磨李大队土地31.28亩,其中耕地21.3亩。经研究同意,现予批准划拨给你公司使用。自本批复下达之日起,该地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你公司。
  关于济南市电信工具厂征用土地的批复
  (76)济革建地字第50号
  1976年11月4日,济南市电信工具厂征用香磨李大队耕地19.8亩。济南市电信工具厂:
  你厂因天桥工程需迁厂,征用老济泺路以西,小清河以北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耕地19.8亩,经与有关部门研究,市革委批准,同意征用上述土地。
  征用的土地不得转让或变更用途,3个月仍不使用,应申明原因,否则,将使用权予以注销。
  新建工程到市城建局办理建筑手续,经批准后动工。
  1976年11月4日
  历城县革命委员会关于北园公社拖拉机站征用土地的批复历革发(1976)223号
  1976年12月13日,北园公社拖拉机站征用香磨李大队土地6.184亩。北园公社拖拉机站:
  你站新建,申请征用香磨李大队土地6.184亩,经研究同意征用。特复。
  1976年12月13日
  借用土地协议书
  立协议单位:历城县北园公社拖拉机站历城县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以下简称甲乙方
  甲方为适应农业机械化的需要,扩大建站,经甲乙双方协商,由甲方借用乙方土地3.334亩。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经双方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土地位置和面积:
  南至甲方已征用土地北边为界,自藕池向西,东西横60米,折向北,南北长35米,到北头和金牛大队以田间埂为界,东西横67米,到藕池边。土地面积为2222.5平方米。
  二、地上作物补偿费:
  ①土地面积:3.334亩,地上作物为水稻良田,亩产量1200市斤,每斤0.127元,每亩152.40元,计补偿费508.1元。②稻草每亩1200斤,每斤3分,计120.02元。以上两项合计每年补偿费628.12元。
  三、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借用期未定,待办理征用时为止。
  1976年11月5日
  关于山东省革命委员会黄河河务局工程大队划拨土地的批复
  (76)济革建地字第65号
  1976年12月23日,山东省黄河河务局济南修防处征用香磨李大队耕地19.088亩。省黄河河务局工程大队:
  你队址因黄河放淤固堤工程须迁建,申请划拨济泺路以西,小清河以北,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耕种的国有土地19.088亩,经与有关部门研究,请示市革委批准,同意划拨上述土地由你队建队使用。
  拨用的土地不得转让或变更用途,3个月仍不使用,应申明原因,否则,将使用权予以注销。
  新建工程应经市城建局批准后动工。
  1976年12月23日
  山东省革委黄河河务局工程大队历城县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关于建设用地补(赔)偿协议
  根据黄河防洪需要,省河务局工程大队经上级批准迁建。经与市革委城建局、历城县革委和北园公社革委共同勘察,确定在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小清河北岸以北,济泺路西侧以西154米处,划拨土地19亩作为工程大队建设用地。据此,工程大队与香磨李大队共同丈量定桩,双方同意划出建筑地基南北长108米,东西宽107米,面积11324.7平方米,折17.004亩;在济泺桥北端向北245米处,由济泺路西侧至东院墙大门间的交通路长154.4米,宽9米,面积1389.6平方米,折2.084亩,共计19.088亩给工程大队进行迁建。按照省、市、县有关划拨土地补偿规定,经双方共同研究同意制定补(赔)偿协议如下:
  一、产量补偿:
  ①蔬菜地12.48亩,补偿标准每亩产菜15500市斤(每斤6分),按一季损失补偿,每亩补偿465元,12.48亩共补偿5803元。
  ②藕池地6.608亩,每亩每季产藕2500市斤,每斤按0.2元计算,每亩补偿500元,6.608亩共补偿3304元。
  二、基本建设赔偿:
  ①拨地内有灌溉渠道一条及涵管一座,需要迁建。计划新做砌石输水渠一条长200米,及迁建涵管一座,共计补偿工料费8261元。
  ②藕池联接沟:填垫宅基后,藕池被分为两段截断水流,根据生产队要求,须做砌石沟一道长70米,共计工料费2964元。
  ③填塘改土赔偿:现拨地原为沼泽地,生产队为发展生产,曾进行人工填塘改土等,累计每亩约用人工200工日,每工日按1.45元计算,每亩赔偿人工费290元,12亩菜地赔偿人工费3480元。
  三、树株及厕所、猪圈迁建赔偿:
  拨地内共损坏大小树株400株,每株平均赔偿5元,共赔偿2000元,需迁建的厕所、猪圈各4座,每座赔偿迁建费150元,共赔偿1200元。
  综合上述各项共计补(赔)人民币27012元。待上级批复后,由工程队按协议补(赔)偿并动工建设。
  签订单位及负责人:
  山东省革委黄河河务局工程大队负责人李俊奎
  历城县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负责人程殿才
  1976年11月24日1976年11月24日
  关于省纺织局供销公司征用土地的批复
  (77)济革建地字第18号
  1977年5月24日,山东省纺织局供销公司征用香磨李大队耕地19.37亩。省纺织局供销公司:
  你公司因建设仓库,需征用历城县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土地19.37亩,经与有关部门研究,市革委批准,同意征用上述土地。该地东邻老济泺路,应按照城市规划要求留足规划道路用地。
  新建工程应经市城建局审查同意发给施工执照后动工。
  1977年5月24日
  征用土地协议书
  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纺织工业局供销公司(简称甲方)
  历城县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革命委员会(简称乙方)
  根据省纺织工业局(78)鲁纺基字第35号,省计委、省财政局鲁计基字第135号文,(78)鲁财字第50号文,关于下达1976年自筹资金基本建设计划的通知,批准甲方新建仓库、露天货场等设施。经城建局批准,在历城县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征用土地19.37亩,根据国家征用土地的规定,双方协商签订如下协议:
  一、土地位置:在老济泺路西侧,香磨李大队南,市电讯工具厂迤北,征用土地19.37亩。
  二、补偿办法:
  ①粮田11.37亩,每亩年产量1200斤,每斤0.127元,每年产值1732.78元,按4年产值共补偿6931.15元。
  ②菜田8亩,每亩年产菜15500斤,每斤0.06元,每年产值为7440元,按4年产值共补偿29760元。
  ③补偿上半年田间青苗费:粮田11.37亩,亩产600斤,每斤0.127元,共补偿866.39元。菜田8亩,亩产7750斤,每斤0.06元,共补偿3720元。肥料费每亩30元,计581.10元。
  ④排灌水渠120米(水渠:上宽2米,下宽1.5米,深1.5米),修建费计人民币22000元。
  ⑤桥梁一座,修建费计人民币10000元。
  ⑥填塘改土费,每亩50个工作日,按每日1.76元,计人民币1704.56元。
  合计以上应有甲方付给乙方的补偿费为:75563.2元。
  三、甲方根据工业应支援农业的方针,积极支援农业生产,并拿出具体措施。
  四、本协议经双方签字后生效,并由各自主管机关监督执行。
  本协议正本一式两份,甲乙方各执一份,副本若干份,报送有关部门备案。监证机
  关:
  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纺织工业局
  历城县北园公社革命委员会
  甲方: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纺织工业局供销公司
  乙方:历城县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
  1977年4月1日
  历城县革命委员会
  关于北园公社农机厂征用土地的批复
  历革发(1977)142号
  1977年9月2日,北园公社农机厂征用香磨李大队耕地5.1亩。北园公社农机厂:
  你厂扩建车间,需征用香磨李大队土地5.1亩,经研究同意征用,特复。
  1977年9月2日
  立协议单位:铁道部第四工程局一处一段(以下简称甲方)
  历城县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以下简称乙方)
  1977年10月20日,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一工程处征用香磨李大队耕地21.965亩。
  根据国家批准基建计划,于1975年12月1日施工,按设计要求,本着节 约用地精神,需征用乙方土地21.965亩。依据《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和省、市、县有关规定,经双方协商,乙方同意,并报请公社审查同意,对于土地及附着物按公平合理原则发给补偿费,双方达成协议如下:
  征用土地每亩每年平均实产1337斤,两年总产量2674斤,每斤0.127元,连同其它共计补偿人民币48650.43元。
  1977年10月20日
  征用土地协议书
  1979年5月15日,北园超重运输队征用香磨李大队土地15.456亩。
  北园起重运输队为扩大生产建设,经公社党委工办同意,征用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土地15.456亩,其中菜田11.5亩,粮田3.956亩,双方协议如下:
  ①占用土地位置:济泺路以东,北接本队,南至香磨李大队二队,东至香磨李大队一队。现场实地测量,计南北长,两边5米,东边长122米,东西长,南边166.5米,北边长线交于两点。
  ②所占用土地征用费按上级规定,定为4年平均实际产量计算。
  菜田每亩年产量16000斤,单价0.06元,计亩产值960元×4年,计3840元×11.5亩,合计44160元。粮田每亩年产1200斤,单价0.127元,计亩产值152.40元×4年,计609.60元×3.956亩,合计2411.58元。
  肥料补偿费:每亩36.00元×15.456亩,计556.42元。
  菜田整地费:每亩120元×11.5亩,计1380元。紫穗槐400墩,每墩单价3元,计1200元。柳树100棵,每棵单价5元,计500元。
  以上总计50200元。
  ③水井一眼,仍归大队使用所有。原有抽水设施归北园起重队所有,由起重队负责配套改装成六进六出的抽水设备。水井清淤生产队必须通过起重队往外排水,排水沟由超重队自行安排。
  由起重队修建机塔一座,出进水管一套,供给生产队灌溉使用。另外修建流向一队进水管一道。
  ④为扶持生产队正常收入,由公社工办负责安排香磨李大队劳力50名,参加社办企业。
  ⑤支农项目列下:
  砖:9万个(大队5万个,2队、3队各两万),由香磨李大队生产队付款。
  木材:4立方(大队2立方,2队、3队各1立方),由起重队无偿支援大队。
  钢材:5吨(2队3吨,3队2吨),由起重队无偿支援大队。
  ⑥自上报批文后,土地归起重队所有,土地征用费分期付给,至1979年底全清。
  本协议一式4份,双方各执1份存档,其余报有关领导机关备案。
  以上协议,双方共同执行。
  公社工办:王宝聚管理区:朱长海
  北园起重运输队经办人:张茂才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经办人:李秀清芦福
  1队:贾玉英王洪鑫2队:张金斗高玉海李庆芳3队:刘刚
  1979年5月15日
  1979年5月17日,北园起重运输队征用香磨李大队耕地5.47亩。
  北园起重运输队为扩大生产建设,经公社党委工办同意,征用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土地5.47亩,其中,藕田2.7亩,粮田2.77亩,双方协议如下:
  ①占用土地位置:济泺路以东,北接本队,南至香磨李2队,东至香磨李1队。现场实地测量计:南北长,西边60米,东边为零点。
  30米,南边余长线114.88米,延伸交于北边东西长线东点。
  ②所占用土地征用费按上级规定,定为4年,平均实际产量计算。
  藕田:每亩年产量2000斤,单价0.25元,计亩产值500元×4年,共计2000元×2.7亩,合计5400元。
  粮田:每亩年产量1200斤,单价0.127元,计亩产值152.40元×4年,共计609.60元×2.77亩,合计1688.59元。
  征用土地协议书
  1979年12月20日,北园锅炉附件厂征用香磨李大队土地24.83亩。北园锅炉附件厂为扩大生产建设,经公社党委工办同意,征用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土地24.83亩,双方协议如下:
  一、占地位置:济泺路以东,由附件厂向北至新铁路,东至老济泺路。经现场勘察,南北宽76米,东西长214米,计16264平方米。另加东南三角地一块,南北长34米,东西宽17米,计289平方米,共计16553平方米,合计24.83亩。
  二、所占土地均为藕田,按上级规定,征用费按4年平均产量计算,亩产3000斤×0.25元=750元×4年=3000元×24.83亩,共计征用费74490元。
  三、为扶持生产队正常收入,由附件厂帮助大队工厂扩大再生产,每年保证支援10万元左右的加工产品收入。
  四、由公社工办负责安排生产队劳力50名,参加社办企业工作。
  五、支援项目:
  锅炉附件厂为支援大队发展生产,除征用费外,同时支援部分物资,其数额大队每亩地按200元,共计4966元,生产队每亩地按300元,其中一队4977元,二队2432元,共计12415元。
  物资数量如下:
  ①支援大队砖5万块,瓦5千页,石头100立方,水泥10吨,檩条150根。
  ②支援一队砖5.5万块,瓦5千页,石头50方,木材2方,玻璃2箱,檩条150根。
  ③支援二队,玻璃40箱。
  以上三项物资,均由支援款中支付,超出部分应由生产队征用费中支付。由附件厂提供指标。
  1979年12月20日
  征用土地协议书
  1979年10月13日,山东省纺织工业厅供销公司济南供销站征用香磨李大队土地
  16.383亩。
  山东省纺织工业厅供销公司济南供销站(简称甲方)
  历城县北园公社新城管理区香磨李大队(简称乙方)
  根据省纺织局(79)鲁纺基字第27号转省计委、省财政局(79)鲁计基字第94号文,(79)鲁财字第104号文“关于下达1979年自筹资金基本建设计划的通知”,批准甲方续建仓库,并经济南市规划局批准,在历城县北园公社新城管理区香磨李大队续征土地16.383亩。根据国家征用土地的规定,经双方协商,签订如下协议:
  一、土地位置:在原仓库围墙北侧、西侧续征土地共16.383亩。
  二、补偿办法:
  1.粮田每亩年产量1200斤,总计年产量19659.6斤,每市斤0.127元,计年产值2496.77元,按4年产值补偿共计9987.08元。
  2.地上建筑物补偿:
  (1)猪圈六座,经协商补偿费每座800元整,计人民币4800元。
  (2)经双方商定,待续征用土地围墙建成后,在围墙西侧乙方自修道路一条,甲方付修路费2万元整。
  (3)有关排水事项乙方自理,甲方付排水疏通费1万元整。
  (4)双方现在共同使用的变电室按照1977年10月13日协议执行。旧变电室(已废除的)由乙方拆除,乙方不收任何补偿费用。
  (5)造田、施肥等乙方要求甲方付给5000元整,甲方对此同意支付。以上应由甲方付给乙方土地费及地上建筑物补偿费总计人民币49787.08元。
  3.甲方根据工业支援农业的方针,另订支农措施。
  4.本协议经双方签字后生效,并由各自主管机关监督执行。
  本协议正本一式两份,副本12份报送有关部门备案。
  监证机关:
  山东省纺织工业厅供销公司(签章 )
  补充协议
  山东省纺织工业厅供销公司济南供销站,经济南市规划局批准,征用历城县北园公社新城管理区香磨李大队土地16.383亩。
  为了帮助香磨李大队搞好农副业生产,除双方同意上报征地协议支农措施外,对支农措施的具体条件进行了研究,并达成如下补充协议:
  ①根据香磨李大队要求,双方协商同意将征地总数中的12.383亩,按菜田计算补偿费,每亩年产量16000市斤,每市斤单价人民币7分,按4年计算,共计补偿费差额55475.84元,济南供销站如数补给香磨李大队。
  ②济南供销站支付资金13万元,作为香磨李大队发展副业生产补偿费用。
  ③除支农措施所列材料(其中玻璃一项中包括管区10箱)外,济南供销站支援香
  磨李大队建筑钢材13吨,木材20立方(其中管区10立方),水泥200吨。
  ④补给协议中的香磨李大队猪圈差额费每座3200元,六座共计人民币19200元。
  上述物资按国拨价格由香磨李大队支付货款。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签订协议单位:
  山东省纺织工业厅供销公司济南供销站(签章 )
  历城县北园公社新城管区香磨李大队(签章 )
  1980年4月9日
  转发山东省革委民政局“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警备区等单位征用、划拨土地的批复”的通知
  (79)济革建地字第76号
  1979年12月26日,山东黄河河务局济南修防处征用香磨李大队耕地2.91亩。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警备区、山东黄河河务局济南修防处、济南交通监理所、省革委农业机械管理局:
  经省革委民政局(79)鲁民字第290、291号文批准:
  山东黄河河务局济南修防处因迁建办公、宿舍楼及附属工程,收回历城县北园公社金牛大队耕种的国有土地13亩、香磨李大队耕地2.91亩。
  济南市革命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
  1979年12月26日
  山东黄河河务局济南修防处历城县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关于征地支农协议
  山东黄河河务局济南修防处经上级批准迁建新址。经市革委规划局、历城县革委、北园公社革委共同勘察,确定在历城县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划拨土地2.91亩作为建设用地。按照省、市、县有关规定,除对划拨土地进行补偿订有补偿协议外,本着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精神,发展农业生产,巩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经双方研究,同意制订支农协议。
  一、因征用土地后,生产大队减少了生产生活来源,由济南黄河修防处按每亩支援1200元,作为生产大队另行发展生产或开辟副业的资金。征用香磨李大队土地2.91亩,支援3492元。
  二、为了加强工农联盟和国家建设,香磨李大队尽量提供方便条件,协助济南黄河修防处做好迁建的各项建项工作。
  以上支农协议,待上级批准后执行。
  签订支农协议单位
  山东黄河河务局济南修防处历城县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
  1979年11月16日1979年11月16日
  征用土地协议书
  1981年4月23日,济南市纺织局供销公司征用香磨李大队耕地2.26亩。
  济南市纺织局供销公司为扩建仓库,经公社党委同意,征用新城管区香磨李大队一队土地2.26亩,双方协议如下:
  一、占地位置:老济泺路东侧,南至标山大队土地,北至一队土地(现仓库北围墙外延一米),南北长81.4米,东至本库地界,西至马路,东西长为南头18.6米,北头18米,中间19米,总面积为2.26亩。
  二、占用土地为稻田,按上级规定,征用费按4年平均产量计算,亩产2000斤,单价0.127元,计亩产值254元,4年亩产值1016元,2.26亩合计产值2296.16元。
  三、为扶持生产队经济收入除以上赔偿外,由纺织局供销公司附加赔偿费36123.84元(其中大队资金22093元,一队青苗赔偿费9030.84元),共计赔偿费38420元。
  四、纺织局供销公司支援木材指标10立方米,由大队付款办理。
  五、纺织局供销公司无偿支援自来水管300米。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济南市纺织局供销公司负责人
  济南市北园公社新城管区负责人
  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负责人
  1981年4月23日
  关于省侨务办公室等六个单位征用划拨土地的请示
  济政发[1982]191号
  1982年9月15日,济南市郊区人民银行因建储蓄所,征用香磨李大队耕地2.475亩。
  省人民政府:
  济南市郊区人民银行因建储蓄所,需征用郊区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菜田二亩零八厘
  八毫,非耕地三分八厘七毫,共计土地二亩四分七厘五毫。
  济南市人民政府
  1982年9月15日
  征用土地协议书
  1983年6月24日,济南市郊区煤气设备厂征用香磨李大队土地8.2亩。
  立协议单位:济南市郊区煤气设备厂济南市北园公社香磨李大队以下简称甲乙双方:
  一、甲方为发展生产需要,特要求征用乙方土地,经多次与镇政府协调,甲乙双方代表在共同遵守上级有关征用土地规定政策精神,本着互助友好原则,乙方同意将本村马路西北原拖拉机站南邻一块洼地售给甲方作工业生产用地,甲方决定同意征购。
  二、甲方征用洼地位置如下:
  此洼地西边和北边与北园拖拉机站东墙和南墙为邻相接,洼地南邻北闸子路北,东邻济泺路沟。东边长66.5米,北边长40米,西边长54米,南边长66.3米,计8.2亩。
  三、购地价格
  经甲乙双方多次协商,在友好支援互助基础上,甲方为乙方解决劳力安排亦工亦农工人就业人数16名(每亩安置2名),甲乙双方协商每亩征购单价2.5万元,8.2亩合计总计人民币20.5万元。
  四、付款办法如下:
  因甲方发展生产起见,不能一次付清,采取分次付款办法。经乙方同意分期付款。
  1985年6月24日
  关于转发省农业厅对农行济南干校、济南铁厂等三个单位征用、划拨土地的批复
  (83)济农字第46号
  1983年12月27日,山东农业银行因建济南干部学校,征用香磨李大队土地共计12.7亩。
  各用地单位:
  经山东省农业厅(83)鲁农土管字第115号文件批准:
  山东省农业银行因建济南干部学校附属设施,补划济南市郊区北园公社卫生院使用的国有土地7.88亩,补征该公社香磨李大队耕地5.02亩,共计12.9亩。拆除卫生院平
  房15间275.58平方米、楼基750平方米。
  1983年12月27日
  征用土地协议书
  1984年11月11日,济南市郊区税务局新建泺口税务所,征用香磨李村耕地3.28亩。
  立协议单位,甲方郊区税务局泺口税务所;乙方泺口镇香磨李村。双方议定,泺口镇政府同意,甲方向乙方征购土地3.28亩,每亩地价25000元,共计82000元(包括地上一切附属物)。坐落地点:济泺路香磨李村北,从中国人民银行济南郊区办事处泺口分理处向南征购30米,西从马路东水沟西沿起向东征购72.95米。已经达成协议,今后友好往来,互相照顾,特立此协议书为证。
  (四周墙外皮有滴水檐基40公分)
  济南市郊区税务局
  郊区泺口镇香磨李村
  1984年11月11日
  关于转发省农业厅对济南市无纺布厂征用土地批复的通知
  (84)济城建字第57号
  1984年11月18日,济南市无纺布厂征用香磨李村菜田地2.82亩。济南市无纺布厂:
  你厂因建厂房及道路,征用郊区泺口镇香磨李村菜地2.82亩,已经省农业厅(84)鲁农土管字第124号文件批准。
  希按照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建设和使用土地。
  济南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1984年12月6日
  征地议定会补充规定
  甲方:济南市无纺布厂
  乙方:济南市泺口镇香磨李大队一小队
  今有济南市无纺布厂(甲方)与济南市泺口镇香磨李大队一小队(乙方)经友好协商,本着互相支援,加强工农团结的精神,甲方为乙方在征用土地问题上有关地面设施及其他费用给予合理补助,特议定协议如下:
  一、甲方给予乙方在征用土地时所造成的困难及地面设施给予合理的补助,甲方同意付给乙方30000元的一次性补助费(包括所有费用)。
  二、乙方除收取甲方给予的30000元补助费外,不再向甲方另取其它费用(包括租赁费),甲方将于4月初向乙方一次付清30000元费用。
  三、乙方将向甲方提供征地手续上的方便,并不附加任何条件。
  四、甲方自签订议定书之日起有权使用上述土地,乙方不予干涉。
  五、自签订议定书之日起立即生效,1983年3月30日为生效日。
  香磨李大队
  1984年3月30日
  关于山东广播电视大学等单位征用、划拨土地的批复
  济政发[1985]5号
  1985年2月28日,济南市公安局车辆管理所新建所址,征用香磨李村菜田地28亩。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济南市市政公司、济南市公安局车辆管理所、济南市郊区华山镇还乡店村民委员会:
  经研究批准:
  济南市公安局车辆管理所因新建所址,征用郊区泺口镇香磨李村菜地28.04亩。
  济南市人民政府
  1985年2月28日
  关于济南市城建局市政工程拆迁办公室征用土地的报告
  济郊政发(1986)92号
  1986年8月18日,济南市城建局市政工程拆迁办公室建小清河泵站,征用香磨李居委会耕地3.576亩。
  市政府:
  济南市城建局市政工程拆迁办公室因建小清河泵站,需征用北园镇香磨李居菜地三
  亩五分七厘六毫,经研究同意征用,现上呈报告,请审批。
  济南市郊区人民政府
  1986年8月18日
  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换合同
  甲方:济南市天桥区北园镇香磨李居民委员会
  乙方:山东省纺织供销总公司
  经双方协商一致,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就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换一事达成以下协议,以资双方严格遵守:
  一、双方对所交换土地使用权的土地面积进行以下划分。
  新分界线的画法:沿乙方油库北侧距离30厘米处,画平行于油库外墙投影直线,东至标山路,西至小清河北路,如甲方在新分界线处修建院墙,墙之南外侧应在新分界线北侧。
  老分界线:为附图中乙方土地证上9号点—10号点的直线。
  1号地块:西至小清河北路,北至新分界线,南至老分界线的三角区。
  2号地块:北至老分界线,南至新分界线,东至乙方土地东侧三角区。
  3号地块:西至乙方土地东侧,东至标山路西侧,北至新分界线延伸线,南至小清河北路条形地带。
  二、甲方现有1号地块和3号地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或集体土地所有权。
  乙方现有2号地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证号为天桥国有(92)字第1314001号,规划用途为仓库。
  三、双方保证各自的土地使用权不存在出租、抵押等影响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四、甲方将1号地块、3号地块国有土地使用权与乙方2号地块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交换。
  五、双方应积极相互配合办理土地管理部门应俱一应手续,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过户登记工作。自本合同生效日起30日内相互提供办理登记所需的各种文件。
  六、自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变更之日起30日内,甲方处理完毕1号和3号地块上的地上物;乙方处理完毕2号地块上的地上物。一方逾期不处理的,另一方有权予以处理。
  七、双方各自承担因土地转让而应缴纳的税费及其他费用。
  八、一方取得新的土地使用权后,有权决定变更土地的用途,另一方不得干涉。
  九、一方对另一方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补偿。
  十、一方如违约,违约方应赔偿对方合同总标的额的20%的违约金;给对方造成实际损失(包括因此而花费的律师费、交通费、诉讼费等)的,赔偿实际损失。
  十一、双方如产生纠纷,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十二、本合同未尽事宜,可另行签订补充合同。
  十三、本合同一式6份,甲、乙双方各执3份。
  甲方:乙方:
  法人代表:李刚元法人代表:
  1999年11月17日1999年11月18日
  小清河工程占用拆迁香磨李居土地的基本情况
  占用土地面积:42624平方米
  拆迁居民面积:2885.97平方米
  拆迁企业房子面积:1069平方米
  补偿:
  补偿居民:288597元
  补偿企业:106900元
  减免:
  自来水增容费108万元
  泺口商贸中心综合配套400万元(手续待批)
  通过小清河治理,改善了本地区居住生活环境,对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香磨李居委会
  2000年3月5日
  第二节 水资源
  香磨李居境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过境水。
  50多年来,香磨李居一带年平均降水量为665.6毫米,是天然水资源的主要来源。由大气降水及黄河、小清河侧渗补给形成的地表水较丰富,占水资源总量的50%以上。地下水位约24米,潜水位高,易开采。过境水主要是小清河及济南市南部山区汇市区客流之水,有益于发展农业生产及水产养殖。
  长期以来,由于地下水具有比地表水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把地下水作为主要来源,进行高度集中开采。地表水受工程运用条件制约和天然水资源的污染,妨碍了对其的开发利用。香磨李居农业灌溉主要用市区客流汇集和小清河下流的水。天然水汇集湖塘以水产养殖及种植莲藕。工商企事业单位主要用地下水,仅少部分工业企业掘井采用地表水。
  第三节 植物资源
  香磨李居域植物资源种类较多。按植被的起源和发生方式划分,分为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大类。按其分布区域和植物组成划分,分为农业植被、淡水植被、树木草甸植被等类。各类植物计有千余种。
  农业植被主要栽培作物有粮食作物、蔬菜2大类。香磨李居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其他作物主要种植大豆、小麦、玉米、谷子等。香磨李居为蔬菜种植之地,溯其起源由来已久。居域河流交错,水渠普遍,土质黑松、优厚,肥料全恃用城中之灰粪,加之灌溉便利,适宜蔬菜生产,1959年至1964年,农民衣食多仰给于此。蔬菜作物主要品种有韭菜、葱、黄瓜、蒜、包头白菜、苔菜、菠菜、萝卜、辣菜、芸豆、茄子、莴苣、西红柿、芫荽、芹菜、茴香、辣椒、茼蒿、芥菜、冬瓜等几十种,水田栽培莲藕、茭白、蒲菜等。
  香磨李居大部地处地势洼陷的沼泽化地段内,淡水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浮游植物种类有绿藻门、蓝藻门、眼虫藻门、甲藻门、黄藻门、金藻门、硅藻门共7个门类、31科、50余属种。浮游植物在数量上,大部水体在1000万个/升以上,有的高达1亿个/升,大部分水体属营养型。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有24科、38属、60余种。常见的沉水植物有马来眼子菜、光叶眼子菜、轮叶黑藻、聚草、菹草、金鱼藻、轮生藻、苦草等;漂浮植物有槐叶萍、水浮萍、水浮莲、水花生、绿萍、紫背浮萍、芜萍、风眼莲等;浮叶植物有睡莲、荇菜、萍逢菜等。挺水植物主要有芦苇、莲藕、香蒲、莎草、慈茹、菰、芡、菱、菖蒲、千金子、荆三陵、稗、旱苗蓼、软蓼等。淡水植物资源中的大部分植物为食品、编 织、造纸、入药、养殖饲料等用途的经济水生植物。
  树木、草甸植被多为人工栽培,大致可分为树木、灌木、草甸3大类,主要用以城市村庄绿化、美化和观赏。栽培的树种主要有法桐、杨树、柳树、国槐、刺槐、松树、柏树、榆树等;灌木草丛植被多为人工栽培,自然生植者甚少。人工栽培的灌木主要有黄金条、紫荆、冬青、蔷薇、月季、玫瑰、牡丹、女叶贞等绿化、观赏乔灌木;自然生植灌木主要有黄荆、连翘、胡枝子、山槐、白腊、臭椿等小乔木。
  草甸植被主要分布于沟边、路旁、田埂及人工栽培的绿地。主要有茵陈蒿、节节草、曲曲牙、三棱草、菖蒲、扫帚菜、狗牙根、紫苑、水蓼、罗布麻、蒺藜、石竹、野古草、狗尾巴草等;人工栽培绿地主要是马尼拉地毯草。
  第四节 动物资源
  香磨李居一带动物资源分属野生陆栖动物、淡水自生动物和人工养殖动物,饲养、圈养动物。
  野生陆栖脊椎动物有200余种。其中,两栖类6种,有大蟾蜍、黑斑蛙(青蛙)、金线蛙、花背蟾蜍、泽蛙、北方狭口蛙;爬行类动物10种,皆属有鳞目,分为蜥蝎和蛇两个亚目。蜥蝎亚目中有麻蜥、无蹼壁虎、石龙子。蛇亚目中有赤链蛇、黄脊游蛇、红点锦蛇、白条锦蛇、棕黑锦蛇、黑眉锦蛇、虎斑游蛇;鸟类资源丰富,约有百余种。按迁徙活动分类有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主要有麻雀、喜鹊、灰喜鹊、乌鸦、斑鸠、啄木鸟、凤头百灵、杜鹃、燕子、画眉鸟、池鹭等;哺乳类有36种左右,主要有刺猬、蝙蝠、鼩、家鼠、大仓鼠、黄鼬、豹猫、家猫等。
  野生陆栖无脊椎动物主要有环节 动物:蚯蚓、蚂蟥等;软体动物:蜗牛等;节 肢动物主要有多足纲(如蜈蚣)、甲壳纲(如虾、蟹等)、蛛形纲(如蜘蛛、蝎子等)和昆虫纲。淡水动物资源主要有水生昆虫及鱼虾。原生动物主要有聚屋滴虫、各种变形虫、普通表壳虫、放射太阳虫、各种吸管虫、螅状独缩虫、树状聚缩虫、各种钟虫、各种累枝虫、喇叭虫等。水生昆虫主要有蜻蜓、水蜘蛛、水蚯蚓、轮虫、沼虾、螺类等。鱼虾类主要有草鱼、青鱼、鲤鱼、鲫鱼、鲢鱼、泥鳅、黄鳝及草虾、螃蟹等。人工养殖的鱼类主要有白鲢、鳙鱼、鲤鱼、鲫鱼、团头鲂、罗非鱼等。
  饲养、圈养动物主要有骡、马、牛、驴、猪、羊、狗、兔及鸡、鸭、鹅等家禽。
  第五节 旅游资源
  香磨李居旅游服务资源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登临标山或金牛山高地,可纵观泉城风貌,众多的涌泉驰名中外,奇异的山峰峻峭多姿;龙山文化岁月漫长,无数园林绿茵点翠;滚滚黄河犹如金色丝带;“齐烟九点”飘渺在云雾之中,景色各异,尽收眼底,无不给人们一种遐想:“潇洒似江南”。
  倘若你旅游下榻香磨李居,游览名胜古迹,可提供优良的服务。从此地驱车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公园仅5公里;距天下第一泉之趵突泉公园和泉城广场仅7公里;到唐朝名将秦琼故居五龙潭公园6公里;离泉城屏风、著名风景游览胜地之一的千佛山公园10公里;去以展出动物为主的济南动物园距香磨李居一箭之遥;至亚洲之首的黄河公路大桥8公里。若观母亲河——黄河,居北2公里即是。若登五岳之首的泰山行程70公里;观览三孔圣地曲阜行程165公里。
  若旅游购物,在居办的济南泺口服装城中的商贸中心、羊毛衫城、鞋城、童装城、交易大厅、精品服装街等大型商场内,可选购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精品名牌服装和日用品,可品尝美食街、宾馆、酒店的精美食品。
  登高遥望“齐烟九点”登上高达48米的标山高地,遥望香磨李居西部和北部的座座小山,沉浮于云绕雾锁之中,古人题之为“齐烟九点”。
  这些山丘的名字,多是以其肖形的常见事物而取的。如匡山,原名为筐山,其形状似筐子。无影山仅是一块较大的坡岭,日照无影,故名。粟山,形容其微小如粟米。马鞍山,形状中凹,似如马鞍。黄台山,很象平台。凤凰山,宛如凤凰展翅等。
  还有结合某些人事情况命名的:鹊山,有人认为山上鸣喜鹊,故名鹊山;但也有人认为是先秦名医扁鹊的住处,并有一座扁鹊墓。药山,是因为此山从前出产中药材——阳起石而取名的。自然也很容易被人附会为扁鹊曾在此山采药炼丹。标山,是因为唐宋时,鹊山湖或莲子湖就在这一带,那时华不注山如出水芙蓉,鹊山如美人卧枕对镜;在荡漾的湖泊之中,标山的两个小小的峰头,浸在水里,成为天然的测量水深的标尺,所以叫做标山。此外,筐山因为杜甫赠李白诗有“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的句子,而李白恰恰又亲到济南加入道教籍,又游过鹊山湖,于是济南人士就把“筐”去竹改“匡”,称为匡山,并在匡山上修了一座祠庙,还立了一块碑碣,标之日:“太白读书处”。
  全回几处匡山都有李白遗址,所以元好问的《济南杂诗》之一就说:
  匡山闻有读书堂,行过山前笑一场。
  可惜世间无李白,今人多少贺知章 !
  齐烟九点之一——鹊山鹊山地处香磨李居北部4公里处,与华山隔黄河相对。华山峻拨孤秀,如出水芙蓉;鹊山则岩壁横展,似临流翠屏。每当阴雨之际,登上千佛山,凭高远眺,两山对峙,云雾环萦,若有若无,若离若合,自有一种朦胧飘香之美。昔人誉之为“鹊华烟雨”。
  据说,每年七、八月,当“落日溶金,暮云合壁”之时,四方的鸟鹊,翔集于山的林莽之间,故而得名为“鹊山”。这使人自然地联想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
  鹊山旧有鹊山院、鹊山祠,是纪念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扁鹊曾在此山烧炼丹药。扁鹊本名秦越(今长清县境)人,幼学医于长桑君(故鹊山院又名长桑院),精通各科,在赵为“带下医”(妇科),入郑为“耳、目、痺医”(五官科),至秦为“小儿医”。虢国太子疾笃已死,扁鹊诊治,使其复生,于是人们都说他能“生死人”,而他却说,虢太子不过是假死,我只是使之苏醒,并没有使死人复生的本领。可见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鹊山,西麓旧有扁鹊墓。清沈廷芳有诗记云:
  赖为卢医墓,墓碣字了了。
  丹灶剩虚名,荒墟啼怪鸟。
  自汉以来,济水泛溢,鹊山脚下,一片汪洋,哪儿会有战国古墓遗存。这个所谓扁鹊墓,不过是后世好事之徒的捕风捉影的附会罢了。
  唐天宝五年(746年),李白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北游济南,有(陪人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诗三首,是现存描写鹊山最早的诗,其三日:
  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
  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诗人爱鹊山,鹊山也追随着他的归舟,依依惜别。
  云蒸霞润孤柱一峰齐烟九点之一——华山,即“华不注”山,又名金舆山。地处香磨李居东北7公里处,海拔197米,是齐烟九点中最高的山峰。
  “华不注”即俗称“花骨朵”,花苞也,形容华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亭亭玉立。
  华山素以奇秀著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呈现不同的形态。由城区东望其侧面,则为“单椒尖山”,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写华山,说他“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元代赵孟頫画《鹊华秋色图》,也是从这个角度取景的。但如果站在城区以东的八涧堡、祝甸村之间,远眺华山的正面,则看到山形下圆上尖,丰满充实,宛然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诗云: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翠绿如芙蓉…
  “芙蓉”就是荷花,大概当时诗人荡舟于莲子湖(在城北,今已干涸)中,仰望华山,于是产生了如此美妙的联想。
  从历代记载中可以看到,华山周围的地势是沧海桑田,几经变迁的。春秋时期,这儿是一片开阔的平野,著名的“齐晋鞍之战”的最后决战便是在这一带进行的。
  汉代以后,黄河一度改道由千乘(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人海,支流灌注,济水泛溢,华山、鹊山附近成了一片大湖。唐时称为鹊山湖,又名莲子湖。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当时湖面方圆20余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设濯锦(仿佛在水中浣洗的彩缎一样)”。而孤峰耸翠的华山挺立其中,宛如出水芙蓉。宋金之际,伪齐刘豫开沟疏通漕运(小清河),湖水渐退。但到元、明之时,这儿仍是一派水乡风光。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王恽游华山,便是乘舟由汇波楼出水门,入小清河东行里余,然后北上,经黄台、直抵华山脚下,舣蚁舟登岸的(王恽《游华山记》)。明崇祯庚年(1603年)年间,李焕章 也是沿着这条路乘舟而往的(李焕章 《登华不注记略》)。不过,100年后,清雍正九年(1731)著名学者全祖望游华不注却是骑马而行,大概这是华不注周围已湮为平陆,类似今日情形了。
  华山与华阳宫建筑群华山、又名华不注山,又名金舆山。位于香磨李居东北7公里处,是济南八景“齐烟九点”之一。山景别致,建筑工巧,松柏幽静,有诗雅之赞。遥望齐山有四奇:前龟、后蛇、左龙、右虎,今仍存在。登华山之巅,北望黄河如带,铁路、公路大桥历历在目。俯瞰眼底,苍松翠柏,庙宇轩昂,稻田如荫,绿柳成行。山前麓建有华阳宫等庙宇。
  华阳官是济南农村地区现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建有泰山行官、三元宫、吕祖庙、净土庵等12处,计110余间。泰山行宫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现存山门、正殿、东西廊房、三教堂、净土庵等。四季殿在泰山行宫东面,殿下有地道暗室,殿前有绕石雕栏杆的露台,有合称忠孝祠的东西廊房,大殿后面是三皇殿、王皇宫等。在寺庙内外还有明、清、民国年间遗留下的石碑、刻石、龟跌、石狮等文物,这些都有一定的考古价值。寺内还有百年以上的古柏百余株,苍劲挺拔,翠荫遮日,给人一种幽深灵秀之感。
  卢医扁鹊墓卢医扁鹊墓位于香磨李北部4公里的鹊山西麓。扁鹊墓占地100多平方米,墓高2米多,墓顶有一颗周长两米多的芙蓉树,枝叶茂盛,把整个墓都遮盖起来。墓前有一高达2米、宽0.8米的石碑,石碑上隐约能辨认出“乾隆十八年二月”、“大清康熙三年秋”等字样,碑额书“万古不朽”,中间有15厘米见方大字“春秋卢医扁鹊墓”,字体刚劲有力。
  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卢人(今长清县境内),故称卢医。他医术高超,出神人化,妙手回春,人们将他与轩辕黄帝时的神医扁鹊相提并论,后来干脆把他视为扁鹊。相传,扁鹊少年当旅社管理人员时,一位名叫桑君的老医生常来住宿。扁鹊见他仪表非凡,便拜为老师,相随10余年,尽得真传。后来,扁鹊又把老师所教继续发扬光大。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著有《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其书汉成帝年间还在皇家保存,后来散失了。现存的《难经》,虽说不是扁鹊亲笔所著,其内容还是体现了扁鹊的学术思想的。据说扁鹊当年曾在鹊山上炼丹制药,后人为了怀念扁鹊,故取名鹊山,到清代修建了此墓。
  张公坟与张养浩在香磨李居东部3公里处,有一座古老而又简朴的墓地,这就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的墓地。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又自称齐东野人,即山东历城人。生于公元1270年,卒于1329年。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里,曾祖父曾为武略将军,祖父张山,家道中衰,沦为平民。其父张郁,16岁就承担起全部家务,靠经商维持全家生计。张养浩幼习儒业,笃学不辍,初步形成了他的“民本”、“仁爱”、“忠君”、“济民”思想,为他以后30多年清廉为官的品格奠定了基础。19岁时登济南名胜白云楼,写下了才气横溢、文情并茂的《白云楼赋》,受到按察使焦遂的赏识,其业未竟,被荐为东平学正。
  23岁时,张养浩出仕,先后为礼部令史、中书省掾属。1305年,张养浩循例选授为堂邑县尹。堂尹虽是个中等县份,由于前尹荒于政务,水灾连年,暴徒猖獗,社会秩序紊乱,百姓困苦不堪。张养浩一到任首毁淫祠,严惩暴徒,改革官府征购制度,防止狡吏从中渔利,巡察灾情,率民生产救灾,尽力解救百姓疾苦。三年间,田者赢,工贩者足,强者不得病夫弱者,一县大治。他又借鉴历史经验,参照自己从政实践,写成了“牧民忠告”一书,给为尹者提出了“省己”、“戒贪”、“勉学”、“劝农”、“均赋”、“以礼下人”、“视民病如己病”等要求,成为当世甚至后代为尹的准则。由于德政于民,他去官10年后,堂邑犹为立碑颂德。
  1307年,张养浩被任为太子文学。他不顾个人安危,于至大三年向元武宗上《时政书》,直斥朝政十大弊端,要求进行改革,并乞罢尚书省。因此触怒了皇帝和当权大臣,被借故罢了官。
  张养浩便于1321年以父老妇养为由,
  辞官归里。在张养浩归卧云庄(今北园标山)的七八年间,朝廷曾七次遣使,征聘他出山,他看到无法实现“致君泽民”的抱负,因而始终没有赴任。在这七八年间,他优游于故乡山水泉林之上,陶醉于诗酒田园之中,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精神,《云庄乐府》的曲作,绝大部分写于这几年,其《归田类稿》就编 为此时。
  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御史台中丞,他想到“民之流亡,如己流亡”,虽年已六十,即“一命即驾”、“登车就道”。在陕西赈灾中,他罄思竭力,终因积劳成疾,到官四月而逝。“秦民闻信,疾首痛苦”,为立祠于曲江池畔,以示纪念。苏天爵在《七聘堂记》中,称赞张养浩说:执法牧民为贤令尹,人馆阁则日名流,司台谏则称骨鲠,历省台则号能臣”。这些评价实则不为过誉。
  [=此处为插图(元代礼部尚书张养浩墓地)=]
  九里山山东有关楚汉战争的名胜古迹不少,其中汉初名将韩信的胜迹多在鲁北、鲁东等地。
  济南市区东北的华山、茅山、黄台山一带是个古战场,历史上著名的韩信袭齐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带。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带领数万汉兵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听说刘邦已派策士郦食其说服齐王田广归汉,“罢历下兵守战备”。韩信擅自挥师南下突袭齐军。想当年韩信在历下(今济南)驻军的地方,即香磨李村东北部5公里处黄台山旁的九里山。
  泉城明珠——大明湖大明湖公园,位于济南市香磨李居东南部,总面积为86公顷,湖水面积为46.5公顷。湖水是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众泉泉水汇集而成。
  [=此处为插图(新建成的大明湖西南门)=]
  大明湖历史悠久,已经历了1400多个春秋。大明湖之名始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城西南有泺水,“北为大明湖”。六朝时,因湖内多生荷莲,曾名“莲子湖”。隋唐时,又名“历水陂”。宋代称“西望湖”,又称“西湖”。金代起,在元好问的《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
  大明湖,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春色扬烟,夏挹荷浪,秋容芦雪,冬泛冰天。“湖阔数十里”,湖水碧波潋滟,湖岸杨柳翠绿,湖中荷花飘香,楼台亭阁、名胜古迹点缀其间,“波光摇碧山”,美丽多姿。
  大明湖是历代名人聚集荟萃之地,许多文人名流为大明湖留下名句佳篇。13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发出了“园林美丽,堪悦心目,山色湖光,应接不暇”的感叹。
  大明湖门坊。大明湖南门为正门,是一座富于民族风格的牌坊,为“五间七踩重昂单檐”式。坊上绘有“旭日云鹤”、“金龙戏珠”等图案,将牌坊装点的富丽堂皇。中间门额上“大明湖”三字金光熠,为清代书法家、济南文人于书佃手书。
  遐园。进大门向西走便是具有江南风格的庭院建筑——遐园。此园于1902年山东提学使罗正钧创办山东省图书馆时所建。篆书“遐园”为罗正钧所题,“遐”字是取其深远之意。园内古木葱笼,山石嶙峋,曲水虹桥,亭台回廊错落有致,如诗如画。在这里可以领略“重重叠叠山,弯弯曲曲路,叮叮咚咚水,高高下下树”的景致。在遐园内有一亭,叫“浩然亭”。园内西北角长廊的墙壁上,嵌有宋以来的石刻,其中有岳飞书写的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笔力遒劲豪放,字如其人。据说这《出师表》是从河南南阳的诸葛武侯祠拓来的。
  历下亭。历下亭位于湖心岛上。约建于北魏,原在五龙潭附近,叫“客亭”。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到山东临邑看望弟弟杜颖,在济南逗留,当时的北海太守李邕在此亭设宴欢迎他。杜甫饮酒即兴赋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北宋以后,历下亭移建大明湖南岸。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济南知府李兴祖在多人的资助下,才重建历下亭并移至湖心。新建的历下亭,“东、西护经廊庑,左竖绰楔,右置闲房,后列李、杜诗廊”。
  历下亭,四面环水,绿柳环绕,垂柳飘拂,芳草如茵,历下亭兀立于繁花茂树之间,红柱碧瓦,八角重檐,古意盎然,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木结构建筑,高9米,宽7米。上悬清高宗御书“历下亭”匾额。亭前“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对联,是杜甫诗,何绍基书。亭北有五间大厅,袭用了曾巩在州衙斋中的题名“名士轩”。厅前楹联:
  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
  为郭沫若同志所题。联词义蕴深邃、气势豪放。大厅内西墙上嵌有杜甫、李邕的石刻线描画像,神态自然,栩栩如生。
  亭西三间大厅,为“蔚兰轩”。李兴祖有记略云:癸酉(公元1693年)夏,葺历下亭工竣,更垒土筑石于亭之西偏,为轩宇三间,额日:“蔚兰”,取湖光山色相染之意。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山东党的创建人王尽美和邓恩铭同志,曾多次在历下亭进行革命活动,在这儿纵论天下风云。1921年,王尽美在此写下了有名的诗句:
  无情最是东流水,日夜滔滔去不停。
  半是劳动血与泪,几人从此看分明。
  董必武同志为忆王尽美同志赋诗一首云: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荡舟湖上,水光天色之间,可以纵目远眺七桥风月。
  蛇不见,蛙不鸣。不论是在大明湖沿岸散步,还是在湖上荡舟,看不见蛇,听不到蛙鸣。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济南到大明湖游玩,在历下亭休息时,蛇游动,蛙齐鸣,影响了他的睡眠。于是他就下令“蛇回洞,蛙不准鸣”。从
  此,这儿就蛇不见,蛙也不鸣了。这个传说,虽带有迷信色彩,却给游人增添了不少趣味。
  秋柳园遗址。秋柳园遗址在历下亭的东南岸杨柳深处。秋柳园,原为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的读书处,因他作过风靡一时的《秋柳诗》而得名。他的诗作在当时驰名国内,传世的著作有《带经堂集》、《渔洋诗文集》等。
  百米喷泉。百米喷泉,位于历下亭、湖心亭和北洋洲之间的湖心,是一座大型的人工喷泉,于1985年5月1日建成。这座大型人工喷泉,共有103个喷头。1个主喷头射程为100米,其余102个辅喷头射程分别为40米、28米、25米。喷射之高、气势之雄伟壮观,为国内所罕见。白天,湖心喷出一道银色水柱直冲碧空,好像要亲吻那碧空中飘荡的白云,围绕着主喷头的102个辅喷头同时分层喷射起股股水柱,恰似一朵巨大的白莲在湖面上开放。夜间,60盏红、绿、蓝、黄彩灯环湖交替生辉,映照喷泉,给巨大的泉柱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灿烂夺目。天上繁星明月,湖中众泉喷涌,环湖彩灯四射,触景生情,使人疑置身仙境。
  北极阁。北极阁,位于大明湖东北岸,是一座高峻的道教庙宇。此阁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年间重修。这组建筑由钟、鼓楼,前后两殿及东、西配房组成。前殿内正中为真武帝君像,高2.5米。上有“位极天枢”一匾。还有四天君、青龙、仙真、风伯、雷公、白虎、仙曹、雨师、电母、龟蛇二将等18尊泥塑像,个个目光炯炯,神采飞扬。东、西墙上还绘有真武的传奇等壁画,后殿塑有真武父母像。站在高台上,举目远眺,远处群山连绵,近处楼阁烟树,恰似江南景色入画图。古人有诗赞日:
  星临北极俯尘埃,形势嵯峨喜壮哉!
  万树风声缘阁入,一湖山色抱城来。
  南丰祠。南丰祠,又名曾公祠,位于北极阁东。北宋曾任齐州太守的曾巩,热爱济南的山山水水,写了很多有关济南名胜古迹的诗文。他在济南有很多“善政”,如打击豪强、爱惜民力、推行新法,特别是在兴修水利、建造桥梁、修建“北水门”、“名士轩”等方面,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好事,深得人心。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江西南丰人汤世培来任历城知县,在大明湖北岸建南丰祠。祠内建有荷池和临水四面亭。大明湖素有“霪雨不涨、久旱不涸”之说。霪雨不涨是因为曾巩修建了“北水门”,使湖水有了良好的疏导渠道。而久旱不涸,则因为大明湖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泉水补充。在祠东北,有一石垒的高台,称“晏公台”。因台上有晏公庙而得名。晏公庙则是为了供奉“水神”晏戌存而建的。晏戌存是古代的一个官吏,因治水有功,被封为“平浪侯”。后人把他请来湖畔,用以镇慑“水妖”。如今,庙宇早已塌废,除台顶上那株枯松外,唯留下历城知县汤世培于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书写的“晏公台”石匾一方,尚嵌在台前壁上。
  汇波楼。南丰祠北邻是济南的北水门,也叫汇波门,为宋代曾巩所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将济南土城墙改砌为砖石城墙时,在北水门上修建了汇波楼,为古人登临游览、集宴赋诗之处。经过历代变迁,汇波楼已废。1982年,市政府拨款重建汇波楼。此楼高大雄伟,为一座悬挂歇山重檐两层城楼式建筑,建筑面积为560平方米。楼的两层翘角挑梁上悬挂8个风铃,门、窗、隔扇雕以传统花式图案。整个建筑结构合理,色调鲜明。登此楼可眺望泉城,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若傍晚登楼,可观“汇波晚照”。
  明湖楼。明湖楼,位于大明湖北岸,建于1983年,是一座歇山飞檐出厦的2层民族形式建筑。总面积为1300多平方米。餐厅分大、中、小3处,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小餐厅设在二楼,设施齐全、布局讲究。“明湖楼”横匾为我国艺术大师刘海粟所书。小餐厅内有他夫人夏倪乔所书的“其味无穷”。明湖楼利用湖中丰富的水产,烹制地道的“历下风味”。营养价值最高的首推湖鳖,用其清蒸、做汤,“霸王别姬”,样样叫绝。拿手的全鱼宴,色、香、形、味各异,好吃又好看。趁鲜而做的冰糖莲子,清香沁脾。大明湖的白莲藕远近驰名,脆嫩细腻,具有健脾胃之功效。
  铁公祠。铁公祠,位于明湖楼以西,是一座民族形式的庭院,其景色居大明湖之冠。此祠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是人们为纪念明代兵部尚书铁铉而修建的。明朝建文帝时,燕王朱棣举兵南下夺取帝位,当时铁铉镇守济南,屡挫燕兵,后燕王攻破南京,自立为帝,铁铉被擒,残遭杀害。《雪椒诗集》中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一日忠魂万古祠,明湖烟雨柳丝丝。
  伤心争作闲游地,谁忆孤忠泣血时。
  后来,人们为了敬其忠烈,建此祠祭祀。如今的铁公祠,长廊迂回,新亭翼然,垂柳披拂,红荷争艳。
  小沧浪亭。小沧浪亭是一座十分精巧的建筑,其外表似朴实无华,设计却独具匠心。虽有亭之称,但还可叫“榭”;因建在台上且半浸水中,又可称“轩”。它宽敞、豁亮,是绝好的宴宾之所。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当时的山东巡抚、著名书法家铁保,在这里宴请其僚友山东提学使刘凤诰。席间,刘凤诰十分赞赏小沧浪亭的精巧别致,遂口拈一联,铁保挥笔写就。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名对: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小沧浪亭居园中临湖处,三面荷池、面山傍水,湖水穿渠引入庭中,境界幽清。立亭而眺,全湖在目。晴明之日,可见千佛山的倒影。西廊墙壁上镶嵌着清代学者、书法家铁保、翁方纲、阮元等人的墨迹石刻,大都是吟咏小沧浪及大明湖的诗文。
  在铁公祠西侧的绿茵草坪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花坛钟,由造型花坛表盘和一台大型电钟组成,建于1984年8月20日,面积为37平方米,是中日青年合建的。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像永不停息的时钟,代代相传。
  在大明湖西岸游乐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摩天轮。这部摩天轮是由济南机车工厂设计、制造和安装的。高45米,轮辐直径40米,有24个观览室,运转时可乘96人。乘此摩天轮,可尽情饱览泉城济南的美丽景色。
  天下第一泉——趵突泉趵突泉公园,位于趵突泉南路、西门桥南。1956年辟为公园,是一座以泉水为主、具有苏州园林特色的民族形式的公园。面积为5.5公顷。
  趵突泉公园分东门和南门。东门为正门,白墙灰瓦,出檐卷山,上书“趵突泉”三个字,为郭沫若同志题。
  步入趵突泉公园东门,迎面是怪石嶙峋、玲珑剔透的假山。这座假山,采用我国古典造园中“障景”的处理方法,成为公园入口处的自然屏障。南北长30米,东西宽13米,主峰高4米。山下有洞,洞约16平方米。洞顶和入口采用大块山石,用悬挂的手法形成巨石悬垂的逼真壮观景色,可谓济南假山中的佳作。
  龟石。龟石耸立于翠竹、绿草、鲜花之中,原为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所收藏,于1977年从文庙内移运到趵突泉公园。这块龟石姿态优美,纹理自然,高4米,重8吨,堪称现代济南第一名石。龟石北侧,叠石为山,偃蹇嵯岈,山顶植数株松柏,婆娑弄姿。
  尚志堂。尚志堂,原“金钱书院”旧址,始设于唐,明清改为“尚志堂”。堂前为玉兰院,植白、紫玉兰数十株。堂北清池,芭蕉掩映,即为著名的“金线泉”。院内有一太湖石,名为“待日峰”,是1982年迁入此院的。
  泺源堂。泺源堂,始建于北宋,后改为吕仙阁,今复原名。此堂是一座民族形式的阁楼,栋梁彩绘,黄瓦红柱,形体雄伟。堂前抱厦柱上书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咏泉佳联,赵孟顺诗句,金棻书写。泺源堂后为娥英祠,是纪念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女英而建。祠后还有一殿,合称为三大殿。源堂后院墙壁上有明清以来文人的石刻。其中有明代杨继盛写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 ”。还有清康熙皇帝南下游览,在济南观看了趵突泉后,兴奋之余题写下的“激湍”2字。清乾隆皇帝写的《趵突泉游记》也在院内。
  20世纪的济南动物园原名“金牛公园”,1988年10月易名“金牛动物园”;1989年9月更今名。它是一处以展出动物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公园。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拟在金牛山辟建公园,当时筑有盘山路,山上建有草亭,亭间设有石桌石凳。但这些建筑物至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多无存。
  1959年正式兴建济南动物园,1960年5月1日建成开放。因公园依金牛山而建,故定名“金牛公园”。时公园占地75公顷。公园设施依山定势,错落有致地修建了兽类笼舍区、鸟禽展出区、游乐园区、植物观赏区,以及憩休处,景物装饰点、服务设施等。公园境界开阔,景点、馆舍布局巧妙,疏密相间,风格多样,既体现了园林建筑之美,又保持了原有的天然风貌。
  该公园以展出动物为主,兽舍笼馆分设多处,飞禽走兽隐现于山涧。自辟园至今,先后建有熊猫馆、猩猩馆、鸣禽馆、狮虎山、猴山、海豹池、鹿苑、河马馆、大象馆等,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活动场地5万余平方米。展出各类动物210种,3000余只(头)。珍贵动物有大熊猫、东北虎、黑猩猩、斑马、雪豹、长颈鹿、白唇鹿、羚羊、河马、非洲大象、天
  鹅、丹顶鹤等24种。人们进入这偌大的动物乐园,目睹百兽嬉戏,禽鹤争游,耳闻虎啸猿啼,百鸟争鸣,犹如进入动物的自然王国。
  园内的金牛阁屹立于海拔46.7米的金牛山顶。高12米,上下两层。登上金牛阁,可鸟瞰泉城山湖胜景。阁楼古朴典雅,造型别致。四周石柱环廊,楼甍伸展;金色琉璃瓦覆顶,显得格外华丽。著名书法家舒同题“金牛阁”三个大字,横悬上层门楹,“青松绕画阁,白水望金牛”分书左右门柱。金牛阁下层开办了小吃部、茶点部、摄影部等服务设施。
  人们对金牛山有多种传说,藉传说遐想,于1987年人工建造了金牛泉、金牛滩、金牛洞之景点。泉置于山阳半腰处,泉水顺山壁流下,成瀑布,经红桃花溪、桃花坞,再入金牛滩。曲溪边建有供游人小憩的夕照亭,间植花灌数种。泉旁有一尊用黄色花岗石雕琢而成的金牛头,犹如从山中钻出,昂首奋蹄。山阴有金牛洞,洞口外石壁上镌刻着《金牛山记》;洞中有金牛(石雕)的后半身,与山南金牛头融为一体,显现出金牛偌大的身躯。金牛洞里泉水汩汩而出,流经山涧,蜿蜒注入金牛滩。滩边山石错落,小桥曲径,伴有金牛槽、牧牛亭;滩内有睡莲、夏季红等水生植物,花香四溢。
  游乐园是济南动物园的又一大型娱乐场所,包括儿童乐园、森林乐园、旅游乐园三部分。儿童乐园,规模宏大,设有单轨空中游览车、电瓶车、游龙戏水、空中转椅、蹦蹦床等活动玩具,能供300人同时娱乐玩耍。森林乐园置于树林间,地域宽广、森木参天,备有电动火车、小赛车、碰碰车、森林飞鼠及游戏机等设施。游人驾乘,自有一种“原始森林寻其乐”之感。旅游乐园,采用缩龙成寸、咫尺天涯的园艺手法,按自然地理方位,将全国不同风光的12个旅游城市景点,精巧布局于其中。游人可不出这“方寸”之地,乘车漫游北京天安门、西安大雁塔、拉萨布达拉宫、桂林象鼻山、济南趵突泉等风景名胜。
  公园北部建有金牛湖,岸边垂柳遮荫,湖心岛上伴以亭榭,游人可乘船而至。湖上设有划船站及“激流勇进”水上乐园。
  在金牛湖畔,建有雄伟壮观的大型“嘤鸣馆”,其名取自诗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座大型建筑,占地3公顷。分雉鸡馆、热带鸟类馆、小涉禽馆和游禽区、涉禽区。馆内地势起伏,怪石嶙峋,流水潺潺,花木丛生,百鸟争鸣。各处馆区,由铁笼封闭,亭、桥、廊贯通。其建筑典雅别致,妙出自然。
  济南动物园正向森林动物园过渡。金牛山上下松柏树多为50年以上的树龄,成片的竹林多处,与灌木丛林相间,另辟有花园、苗圃。阳春盛夏,万紫千红。至1998年,园内植有各种树木220个品种、共计10万余株。
  21世纪初的济南动物园济南动物园位于香磨李近邻,为我国最大动物园之一,于1959年10月动工兴建,1960年5月1日对外开放,因园内有金牛山,建成后定名为金牛公园。1988年9月8日,又定名为济南动物园,总面积77公顷(含动物繁殖场17公顷),其中绿化用地41.4公顷,水面3.4公顷,河道6.3公顷,道路广场6.9公顷,年游客量100万人。
  金牛山独居公园中心,海拔高度46.7米,面积41公顷,山上有金牛阁,金牛洞,金牛滩等景点。
  金牛湖在园北侧,面积1.5公顷,湖中有游船,东北部建有方形渔乐亭,西部拱形桥上建有霞亭。小清河,工商河绕园半周。
  园内建有中国大陆动物园中最自然、面积最大的狮虎山,有1989年建造的国内最大的百鸟乐园。20世纪80年代建了长颈鹿馆、大象馆、河马馆,改建了建园初期建的猛兽舍,使每种动物都有一个良好栖息场所。1994年又建成兽医院。1999年4月建成动物散养园“孔雀园”,2000年建成国内一流草食动物散放区“走近自然生态展区”,2001年4月建成“小小动物园”,这些项目的建成逐步改变了动物展览方式,进一步增强了游客对动物科普、科研与繁殖等知识的了解,并计划在以后5、6年内基本改变笼中困兽展览方式,还动物以自然生态环境之中。
  济南动物园内现有动物200余种、3000余只,根据不同种类,根据动物的进化程序分为四个展区,即鸟类展区,肉食动物展区,草食动物展区,杂食动物展区。现展出的中国产的珍贵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亚洲象、羚牛、藏野驴、白唇鹿、白眉长臂猿、黑叶猴、小熊猫、扬子鳄、丹顶鹤、白鹳、黑鹳等62种,350多只。展出的进口动物有:非洲象、大猩猩、黑猩猩、普通斑马、长颈鹿,各种热带低等猴类38种、300多只。
  全园现有科技人员59名,其中搞动物科研的高级、中级、初级科技人员有21名。在园长的重视支持下,动物科研繁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在东北虎和孟加拉虎的繁殖研究中,已成功繁殖16胎,成活49只,仔虎成活率达到81%以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获得了省、市科技进步奖。国家珍贵动物金丝猴、羚牛、白唇鹿、黑鹳等都已繁殖成功。尤其是淡水饲养海豹的繁殖成功,在中国大陆动物中是第一家。园外的17公顷动物科研繁殖场正在建设之中。在动物饲养中,
  公园饲养的大熊猫寿命达到33岁,创了动物园中饲养熊猫的寿命纪录,受到了林业部野生动物保护司的表扬和肯定。
  园内生存有树木104种,草坪16万多平方米,荷塘16,650平方米,花坛19,671平方米,绿化总面积79,93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88%。园内山青水秀,林木参天,花木扶疏,绿草如茵,基本形成了森林式动物园。
  园内建有两个大型游乐园,有40余种游乐项目,其中大型的有激流勇进、游龙戏水、空中览车、双轨电动火车、卡丁车等项目。
  园内有茶点服务部、摄影服务部、林芳村饭店等饮食服务项目为游客服务。
  济南动物园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西安等国内大、中型动物园都有着密切的兄弟般的友好关系和业务往来,和日本白浜动物园,山口县常盘公园,香港海洋公园,韩国汉城动物园有着动物交换和业务往来关系,并与昆明动物园结为姊妹动物园;此外,与美国国际雪豹基金会,英国皇家动物协会,也有友好的业务往来,有效地促进了济南动物园的发展。
  五龙潭公园位于济南古城西门外北侧,原江家池一带,东与护城河相连。园以“五龙潭”得名。
  北魏时,这里水域辽阔,是烟波浩淼的古大明湖。古历下亭也建于此。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句就写于古历下亭。后来,古大明湖水渐退,这一带则自成风景。
  五龙潭之名称始自元代,潭畔建有五龙庙,以祀五方的龙神。明清时期屡经重修和扩建,庙里旧有清代济南书法家张伴鹤书写的“蛟蟋狮蹲”金字匾额。由于五龙潭水木明瑟,风景优美,各地名士经常来此游览、宴会,甚至借居,因而陆续修建了一些建筑物及园林别墅,诸如霖雨亭、鲛人馆、杖影阁、倚杖桥、谈助亭、画壁、琴床、水槛及潭西精舍、悬清园、漪园、朗园、汉石园等。
  民国时期的五龙潭四周已筑起围墙,其建筑被挪作他用。潭的西岸,杂树成荫,青苔遍布,上下左右,一片浓绿;其余三面,皆是民房。由于时代变迁,加之人为的破坏,直至济南解放前,五龙潭畔古建筑大都被毁坏,已失旧时园林风貌。
  建国后,人民政府进行了公园整修和扩建。五龙潭经过整修,潭水清澈,不减当年。潭西临水新建水榭一座,画桥曲槛贯通潭畔,另有一番景致。同时,扩建了名泉池。自1984年始,再次对五龙潭进行整修扩建,将邻近的东流水街、显明池街、裕宏后街及江家池等街巷并入,拆迁民房400余户,于1987年五龙潭公园正式建成开放。
  五龙潭公园,占地5.44公顷,其中水面0.8公顷。公园内囊括五龙潭泉群中之五龙潭、古温泉、月牙泉、贤清泉、七十三泉、江家池等30处泉池,是泉城济南四大泉群之一。公园以泉水为胜,分设水景园、纪念馆、展览馆等游览区。各处饰以山石,栽植花木,曲廊拱桥相通。
  五龙潭居公园中部,潭水清澈碧绿。天镜泉、七十三泉诸水汇入,远处可听到潺潺流水声。潭畔叠以山石,悬崖陡壁,蔓藤攀附,青松翠竹植于其间,与碧绿潭水相映生辉。潭北岸临水建一玲珑小亭,名“凝碧亭”,岸壁镌刻“居龙”神话传说故事。潭西建有武中奇书法展馆及碑廊;存有明代天启四年张中发书“近水楼台”行书石刻一方,每字面积近1平方米,石刻前,泉水喷涌。濂泉东面,有一明代院落。二层主楼,砖石砌体,青瓦覆顶,雕梁画柱,古朴典雅。这一建筑因建造年代久远而保留。
  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1925~1927年)旧址,位于五龙潭东南部月牙泉边(原东流水街105号)。办公处是一座二层质朴小楼,青砖砌体,小瓦覆顶。解放后几经修缮,恢复其原貌,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五龙潭这一古朴的园林,增添了革命的胜迹。
  五龙潭公园,藉以曲廊、小径、溪流、拱桥及亭榭、与诸泉和错落有致的景点沟通,形成了水、石、林为一体的园林;并设有茶点、摄影等服务设施,创造了舒适、幽静、典雅的优美环境,是济南最佳名胜之一。
  绿化葱茏千佛山泉城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千佛山,位于香磨李居东南部10公里处。千佛山,古名为历山。司马迁《史记·晋世家》:“晋伐齐,战靡下。”集解引“徐广日:靡,一作历。”这是汉以前的说法。
  郦道元《水经注》:“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也。”这是北魏的说法。
  “城南对山”,城南之山不少,到底是说的哪里呢?有人曾提出异议,说历山不是千佛山,而是在市内历山顶街,并说山石已被人采光,因而消失了。姑且不论地理学家的郦道元,是否会把一座小小的孤丘称之为“山”,可偏偏就在今千佛山后黄石崖上镌刻有:“大魏孝昌三年……历山之阴敬造石窟。”孝昌三年即公元五二七年,这一年即是郦道元的卒年。况且这是北魏当地人的手迹,比《水经注》更为可靠。千佛山原名历山,可谓“铁证如山”,确凿无疑了。
  既然有“舜耕历山”的传说,所以《隋书·地理志》:“历城有舜山”。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记载北魏史学家魏收登舜山作诗的事迹。详其前后文意,舜山就是历山。
  根据文献资料判断,历山不只包括现在的千佛山,应包括以千佛山为中心的几座山岭。千佛山的东侧是佛慧山(大佛头山)和燕翅山。千佛山的后面(南)是黄石崖(螺丝顶)。这几座山都属于历山的范围,可泛称为千佛山。什么时候改称千佛山的呢?乾隆《历城县志》引明代文献说:“历山在城南五里,亦名千佛山,有隋开皇间所镌佛像,随石作形,因建寺日:‘千佛寺’。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六二七——六五○年)又重新修缮,改名为兴国寺。故‘千佛寺亦名兴国,亦名迁祓。’”
  可注意的是“迁祓”与“千佛”,是古语的同音字。历城八景,有“佛山赏菊”。而且现存历代文人的吟咏千佛山诗歌,多是写九月九日登千佛山的感受的。一直到现在,济南居民还是在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要登千佛山的。因此,“千佛”是由“迁祓”转化而来。
  迁祓·民俗说到“迁祓”,它是与“迁祓山”的来历有联系的。济南的风习,和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如夏历新正以后十月以前,凡属单数月份,逢到与月份同数的日子都是一个节 日: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除了七夕(七月七日),是女儿节 在夜间举行外,其余的节 日都与除灾避害,“祓除不祥”有关。五月五是端午节,过去济南家家的儿童的耳朵上抹朱砂,人人都带盛着艾叶和香料的香荷包,大门口也要插艾叶。这是一次避瘟疫的卫生运动。九月九日,因为“九”在《易经》中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 。据《西京杂记》记载,早在西汉武帝时,宫女们就在九月九日这一天“佩茱萸(避瘟疫的香草)、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盖相传自古,莫知其由。”“饵”,旧注说:“豆末屑米而蒸这以枣豆之味”,“饵谓之糕”济南人过去在重阳节 要蒸枣糕的,除了用糯米和枣或小豆和枣做成刀切枣糕在街市上现切现卖之外,居民在家用一层面一层枣叠累成塔形,盖着用面捏成的菊花形的顶,蒸而食之,名为菊花枣糕。为什么九月九日要吃糕呢?老人们回答是:糕,就是高嘛!重阳节 要上山“登高”嘛!为什么重阳节 要登高呢?据《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费长房让人们在这一天“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酒”,就可以避灾厄。这是让人“迁”据高处,以“祓”除不祥的意思。原来济南人每逢九月九登山,就是传统的一种“迁祓”活动。因而所登之山,也就叫做“迁祓山”了。
  重阳山会山会这一周,山道两旁全是零售吃食和儿童玩具的小摊,最流行的是柿子:大合柿、牛心柿,有硬的,也有烘得软软的,后者被喻之为:“喝密儿!请吃甜柿子。”还有用棘(俗称酸枣)枝插上颗颗山楂(红果),绿枝红果,好看好吃,是儿童们喜欢要的。如今,迷信已破,已经不再有避灾迁祓的目的了,不过还有在上山野餐饮酒的,但所饮的已不是浸以菊花的酒了。所谓“佛山赏菊”,是因为当年山前山后野菊盛开,采下白色菊花花瓣蘸上粉面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类吃菊花火锅。从前还有“赏菊岩”,如今也不知其所在了。遗憾的是,现在只能登高,虽有林木可看,却无菊花可赏了。
  古老的佛教圣地济南地区的石雕佛像,最早始于北魏,最晚大体以宋朝为限(宋以后以泥塑居多)。而以隋唐两代存留的作品为多。由于济南的南部群山都是泰山的余脉,它的宗教活动情况要受泰山的影响。泰山是中国原始宗教的传统圣地,历代皇朝都要封禅泰山,要末皇帝亲临;要末就要按时派遣使臣来祭祀。远自秦皇、汉武以来就搞这一宗教仪式。那时佛教尚未输入中国,因此泰山的主要庙宇,都由道教(从秦汉的方士发展而形成的)来主持,佛教很难打进去,如泰山只有次峰的西山才有一座稍具规模的佛寺——普照寺。北朝时佛教风行全国,和尚们在泰山之阳(正面)不能发展,于是在泰山之阴(背面)的山林中建立佛寺。
  因此,从灵岩寺向北直至济南的千佛山,基本上成为佛教的天下。但在济南城内,仍然不如道教兴盛。因此济南南部群山的石窟佛像几乎处处都有,直至千百年后的今天,虽经过历史的几次以皇帝发动的毁佛灭法全国行动,和经常性的自然的人为的损害,仍然保存有上千尊以上。
  神话传说千佛山很早就和宗教相关联,因而就有种种神异的传说。如唐人《酉阳杂俎》说千佛山原来在大海里面,但山神喜欢移动迁居,海神就用和胳膊一般粗的铁链将其峰顶绕了两遭,锁在海中。但是山神还是挣断了铁锁飞到济南降落定居,因此,在唐朝时千佛山顶上还有铁链存留。飞来峰的说法,是佛教僧人们经常宣传的,我们知道杭州就有同类的传说。对于这种传说,本可以一笑置之,但是山顶上有铁链(当然现在早没有了,仍可注意。)因为历山东边的龙洞山顶上,早年有个巨大的铁釜,而南面的灵岩石山有所谓的“铁袈裟”,旧城内孔子庙(今大明湖路小学)的玉带河旁还有一个铁牛山(牛形的废铁)。这些巨大铁器的遗存,具体原因虽然不明,但很可能是汉代历城铁官的冶铁残迹。至于千佛山的所谓飞来,不像他处和尚们所说,是从印度灵鹫山飞过来的,而是从大海中飞来的,这当与千佛山顶上有鱼化石(三十年代时还存
  在)的情况有关。
  云径禅关千佛山前,有公共汽车站,轿车可以开至半山盘路之下。在石级盘路之前,有茶厅、酒馆,也有可供小憩的绿荫草地。盘道分为东、西两路,西路三三○级,东路二九一级,均可以直达兴国寺而分别从其东山门或西山门进入。一般游山,都是从西路攀登,而顺东路下山。
  四面亭·抱子槐登山不久,就到了一座飞檐四阿的凉亭,这是1957年建筑的“四面亭”。这里树木参天,绿荫匝地,从亭中的栏杆上您会发现亭畔有一株古槐,老干已经枯朽了,但一株幼槐却穿过老树干挺拔生长,人们称之为“抱子槐”。我们知道曲艺和地方戏中的山东好汉秦琼,曾经受困卖过他心爱的黄骠马,“秦琼卖马”,妇孺皆知。因而在他的故乡济南,也有好几处有他卖马时拴马的槐树。例如,这棵老槐树也被一些本地老者指为“秦琼拴马槐”,虽然山上并非卖马的适宜地点。不过这种民间口头“考古学”,听起来却满有兴趣,它使游人可以进入民间文艺所塑造的特有的境界中去,从而使我们得到某种质朴美的感受。
  “齐烟九点”牌坊由四面亭曲折而上,就看到那架著名的“齐烟九点”牌坊了。这牌坊立在这儿恰到好处,可以做为盘路上的点缀。但是您切不可以为在此坊前回首北望,就能够看清那北郊的点点青山。这里还太矮,要真正能看到九点齐烟,还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到上面一览亭去。
  过了牌坊,拾级而上,随着盘路向左上方登去,那四面亭附近的参天大树,就化为脚下的林波叶涛的绿海了。再向上登,路呈“之”字形,转折行来,就又遇上一架木结构的金碧辉煌的牌坊。匾上写“云径禅关”。不错,我们已经走向白云弥漫的山径——禅那的关口了。正和牌坊背面写的四个字“峰回路转”相同,转身东去,就到了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明朝,刷新于现代的半山古刹——兴国禅寺。
  兴国禅寺兴国寺山门西向,其北面的石壁上,也照例有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在下江南时到处题咏的诗刻。
  进了山门,其北面是大雄宝殿,其南面是壁立百仞的悬崖。在石壁上开凿石窟九座,计有大小佛像百余尊。这些石窟都是开皇七年至十三年(公元587~593年)开造的。这些佛像,在清未曾被愚僧们冒失地彩涂一新,弄得面目全非。建国后洗去涂饰,露出千年前艺匠的本来面目。可惜十年文化灾难,重被破坏,如今又经心修整复原。这些造像风格,仍然沿袭北魏的造型:清癯庄严,表现诸佛菩萨的那种身如槁木,心似死灰的神态。
  苔侵佛雕·龙泉洞在悬崖浮雕群旬象之间,有一“龙泉洞”,进洞一看,只见洞的穹窿四周都渗出细小的露珠,冷气森森,从洞口而下,就是龙泉,清澈的泉水深约两米,面积约20平方米,是当年僧人食用的水源,《历乘》的作者,晚明刘敕曾有诗云:
  数里城南寺,松深曲径幽。
  片湖明落日,孤嶂插青流。
  云绕山僧室,苔侵石佛头。
  洞中多法水,为客洗烦愁。
  极乐洞·石雕佛像龙泉洞之东是极乐洞,洞壁有浮雕佛像20来尊。正面一组石像,中者高达3米,是释迦造像。两侧雕有大势至菩萨及观世音菩萨,各高两米半左右。为隋初开皇十年雕成,是千佛山石雕佛像的主体。东壁上嵌有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 (愚山)任山东提学使时题的诗碑,尚且完好。施闰章任山东学使时,在众秀才中发现了蒲松龄的才华,榜次置之为第一名,被杰出的小说家蒲氏认为是平生知己,终身难忘。他并且访求了济南诗人李攀龙的坟墓,重加修整,亲作碑记等等,做了很多提倡风雅的好事,至今还为济南人士所怀念。极乐洞因光线不足,当一批极左思潮的人在“文化浩劫”中窜进来打砸时,因为洞中黑暗,胡乱砸了一番就出去了,因此所受损伤不大,总算是不幸中的一幸。
  黔娄洞极乐洞之东又有一洞名为黔娄洞。洞中曾有尊黔娄的泥塑,清末犹存,是一个头戴方巾面目清瘦的明代秀才的形象。因为使先秦人物穿着明代服装,曾引起学者们的讥笑。此像早就毁坏无存,那批评塑像的文字却载入《县志》,足以为修缮古迹的工作人员引为鉴戒。黔娄,春秋时人,据刘向《列女传》记载,他和妻子安贫乐道,鲁国和齐国的国君都曾聘他为上卿,坚辞不就,死时衣不蔽体。但其妻子持着“邪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的道理,拒绝了曾子的建议,就这样埋葬了他。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就曾在哀悼他的爱妻韦丛的诗中,比之为黔娄妻子:“嫁与黔娄百事乖”。黔娄是齐国的隐士,曾著书四篇,名《黔娄子》(已佚)。济南是古齐地,有理由纪念他。但是《列女传》主要是表彰其妻,假如再重塑其像的话,理应为夫妻相依之像。清朝只塑黔娄一人,重男轻女的恶习倒比汉朝的刘向更为严重了。
  一览亭黔娄洞之东,有一高10多米的山岗,是全寺的最高处,正可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古人识趣,恰恰在此。顶上建有望厅,就顺手题名为“一览亭”。亭室不大,只容数人。现在北窗嵌以玻璃,以利凭眺。但终因面积狭小,现在其岗下东北处新建一宽敞高榭,是为新“一览亭”。游人纵目眺望,可凭栏北瞰济南的市容,大明湖、娥姜河、鹊华二峰,以及小清河与更远处的黄河,特别是那十来座青翠欲流的宛如盆景似的九点齐烟,在淡云薄霭中掩映呈现,更是迷人。如果您把眼光对着济南旧城区,假如又逢上初春的清晨,那么,王士蜡笔下的画面就可以再现于目前:
  山郡逢春又作晴,波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您是否想到您的倩影,也会随着这美丽的千佛山映人大明湖,成为“佛山倒影”的画中人呢?这首诗是王士蝽于顺治己未(公元1655年)初春写的,他不知道在过了304年之后,另一个诗人郭沫若于1959年2月19日也是在初春雪后,登上了千佛山,不过他是黄昏时刻在一览亭畔晚眺的:
  俯瞰齐州烟九点,踏寻崖窟佛多尊。
  半轮新月天心吐,一片东风扫雪痕。
  过“洞天福地”石坊·东入舜庙出过道门,而东去又进一院落,便是旧时舜庙的所在。现在已整修一新,舜庙的大殿中的虞舜、娥皇、女英等的塑像,是现代的新作,若与石窟古佛相较,自然是洋溢着时代的新气息的了。
  这里的石刻笔迹还存留了一些,除隋造象记有历史意义,施闰章 的诗刻有文物价值之外,其余的都不是精品。可是大抵都是百年以上的遗物,应该保存。只有清代学者阮元撰文、隶书名家桂馥书写的《历山铭》,弥足珍贵。特别是曲阜桂馥(未谷),他的《说文义征》、《札朴》等著作,是山东学术界的骄傲。他的书法又是清代隶书的上乘,足为千佛山生色。
  从舜庙东行,跨门而出就是东大门,就可以沿东盘路的石级下山了。
  佛山雪景·何绍基登山吟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佛山雪景更为壮丽。古老传闻,清代杰出的书法大师何绍基就最爱登雪中的千佛山。咸丰六年(公元一八五六),其时他因在四川学道任上上书朝廷,触怒了最高当局,罢了官,于是来到济南的泺源书院(遗址在今泉城路路北)教学。但是朝廷仍然不放心他,让历城知县暗中监视,不料隆冬大雪之时,县太爷听到衙役的急报:“何太史冒雪出南门了。”县太爷只知道春秋季节是游山玩水的佳日,而绝没有想到下大雪还会郊游的。“哎呀不好,其中有异,轿子伺候!”于是戴着红黑帽子的跟班们,扛着牌、伞执事,前呼后拥地簇拥着县知事的轿子上千佛山而去。当冻得瑟瑟抖颤的县官进了兴国寺,看到清癯矍铄的何绍基,正在兴致勃勃地徘徊啸咏的时候,才算放了心——何子贞的怪脾气又发作了。何绍基上前施礼:
  “老父母也来了,正复雅兴不浅呀!”
  “哪里哪里!学生可不敢当。”
  “怎么这样好的雪景,人们不来观赏呢?”
  “哦!蝯翁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嘛!”
  两个人虚情假意地客套一番。这一次何绍基饱饱地品赏了大自然的美,却难为了这位县太爷,耽误了他在家中围着火炉吃涮羊肉、喝滚滚的高粱烧酒了。
  这兴国寺和舜庙,是建筑在山的胸前,如果不急于下山,还可以从庙后攀登千佛山极顶。它的最高处,是海拔285米。站在山顶,向东望去,啊!那巍然耸立的佛慧山又高出此山一头。佛慧山的高峰,也叫“文笔峰”,海拔400米,上面有更巨大的佛像——俗称大佛头。
  黄河旅游黄河流经香磨李居北境。滚滚黄河水,汹涌澎湃,从西而东,沿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向东流去。今日之黄河,已被黄河两岸人民所征服,旧貌换新颜。在本区内先后兴建了引黄虹吸工程14处,助吸拦水站11个,种植的高产水稻亩产千斤以上。香磨李居北4公里处,建有黄河公园,公园以西15公里处,建有济德高速公路黄河公路大桥,公园以东8公里处,建有黄河公路大桥。随着黄河的彻底治理和黄河河滨景区的建立,黄河两岸已成为人们前往的旅游热点。

知识出处

香磨李居志

《香磨李居志》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反映了香磨李居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端,断至2001年。

阅读

相关地名

香磨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