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磨李居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351
颗粒名称: 第一编 概述
分类号: K295.25
页数: 15
页码: 49-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市情概况、居情综述,香磨李居是省城济南下辖的一个基层居民委员会,居办济南泺口服装市场与泉城济南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关键词: 香磨李居 济南市 概述

内容

香磨李居是省城济南下辖的一个基层居民委员会,居办济南泺口服装市场与泉城济南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每天20余万城乡人民光顾济南泺口服装市场。“泺口服装,潇洒漂亮”,已成为城乡人民的口头禅。香磨李已和泉城济南浑然一体,成为济南市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一、市情概况
  济南市位子山东省中部,泰山穹隆北麓,黄河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6°1,至37°4′,东经116°12′至117°44′。济南市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周围与德州、滨州、淄博、莱芜、泰安、聊城等地市相邻。总面积为8154平方公里。至2001年,辖历下、市中、天桥、槐荫、历城5个区,长清、平阴、济阳、商河4个县和章丘市,有38个民族,总人口为569.0万人,第五次人口普查为592万人。
  济南市依山傍水,地位冲要,地貌类型主要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沿黄低洼四部分。南为泰山山地,北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河平原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及南部低山丘陵带。境内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黄河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北部;小清河源于济南,出境后自寿光羊角沟注入渤海。
  济南市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山东内陆,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寒冷,春季和煦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年平均气温在13℃~14℃之间,平均降水总量665.7毫米。
  济南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素以泉水众多,且清冽甘甜著称于世。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对济南泉水写下过如是赞语:“齐多甘泉,甲于天下”。清代著名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形容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济南泉水,城区散布约100余处,号称“七十二名泉”,故济南又被世人冠以“泉城”之雅号。诸泉千姿百态,分布为:趵突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泉群,黑虎泉泉群。
  众多的泉水构成济南独具魅力的风景特色。充满诗情画意的大明湖、绿色葱茏的千佛山与市内四大泉群交织成一幅多姿的彩卷,形成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秀丽风光。大明湖杨柳垂岸,芙蕖盈湖,沿湖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引人人胜。千佛山海拔285米,悬崖下创建于隋代的兴国禅寺内,存有隋代雕凿的佛像多尊。登极远眺,黄河如带、明湖似镜、鹊华峙立、齐烟九点,泉城秀色,尽收眼底。另外,市区的万竹园、龙洞、佛峪、环城公园、泉城广场等名胜,犹如锦上添花,愈为泉城增辉。
  济南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据考古发掘资料,远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里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便是1928年首次发现于济南东郊龙山镇而被命名。夏代,龙山镇城子崖一带建有较
  大规模的城市。商周时代,济南为古谭国之地(谭国,东方方国,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带)。春秋战国时代,济南属齐国,称“泺”、“鞍”、“历下”等邑,为齐国西南边陲重镇。秦代,地属济北郡(郡治博阳,即今泰安)。
  西汉始置济南郡,郡治东平陵(今济南市章丘平陵城)。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设济南国,首府东平陵。前154年,废济南国,复置济南郡。汉武帝时,济南郡辖东平陵、历城等14县,属青州刺史部。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济南郡复称济南国,辖14县,后改辖10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屡屡更替,济南先后为魏、西晋、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境,置郡置国,变化频繁。其间,济南郡治于西晋永嘉末年(313年前)从平陵(即东平陵)迁至历城。从此,今济南市区成为历代郡国、州府的行政中心。北魏皇兴三年(469年),设齐州,辖6郡35县,州治历城,济南又成为州、郡两级治所。
  隋开皇三年(583年),济南郡改为齐州,辖历城等10县。大业三年(607年)又改称齐郡。唐朝建立后,复称齐州,辖历城、章丘、长清等6县。唐中叶天宝年间,齐州曾一度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五代时期,仍称齐州,先后为梁、唐、晋、汉、周国的辖境。
  北宋,齐州先后属京东路和京东东路。政和六年(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章丘、长清等5县。建炎二年(1128年)后,被金朝所据,仍为济南府,辖7县,属山东东路。其间,曾一度为原济南知府刘豫建立的伪齐辖境。元初,改为济南路,直隶于中央中书省。至元二年(1265年),辖棣州、滨州2州及历城、章丘、济阳、商河等11县。金元时期,济南先后为金山东东西路提刑司、元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治所,是山东地区的监察中心。
  明初,复称济南府,辖泰安、德州、武定、滨州4州及历城、章丘、长清、济阳、商河等26县。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最高行政机关“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济南,济南成为山东省会,全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调整区划,济南府改辖德州和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州15县。
  民国初期,撤销济南府,置岱北道,辖27县。1914年,岱北道改称济南道,辖县未变。1925年改辖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0县。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厢及其四郊,正式设立济南市。时,济南市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40万。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解放济南,设立济南特别市。1949年5月复称济南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奴隶、封建社会的济南,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1958年,历城县划归济南市。其后,章丘、长清县于1978年,平阴县于1985年,济阳、商河县于1990年陆续划归济南市管辖。1994年2月,济南市被正式确定为副省级城市,共辖5区5县(市)。
  济南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属今济南市籍的历史名入主要有:战国时代神医“扁鹊”(本名秦越人),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思想家邹衍,口授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于世的汉代学者伏生,请缨出使南越、为祖国统一事业做出贡献的汉代外交家终军,隋末农民大起义
  的起义军领袖杜伏威、辅公柘,唐朝开国功臣、一代名相名将房玄龄、秦琼,中国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之一的唐人义净(俗名张文明),中华词坛“婉约派”、“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宋代文学家李清照、辛弃疾,金元散曲家张养浩、杜仁杰,宋、辽、金三部正史的总裁官张起岩,明代文坛前后“七子”边贡、李攀龙,明《宝剑记》等剧的作者、戏曲家李开先,明万历年间文学为一时之冠的内阁大学士于慎行,清经学家张尔岐,清《四库全书》的主要编纂人、藏书家周永年,古文献学家、清《玉函山房辑佚书》的纂辑人马国翰,近代民族实业家、“祥”字号商业的代表人物孟洛川等。
  悠久的历史,优越的自然条件及重要的政治地位,使济南逐步成为山东省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的中心。
  济南工业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纺织、制陶等手工业就已达到一定水平。至明代,则成为全国33个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1904年,胶济铁路的开通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905年,济南第一家电力企业——济南电灯公司开业。随后,印刷业、染织业、造纸业、榨油业、铜锡业、翻砂业以及窑业、建筑业相继发展起来。民国建立后至抗日战争前,是济南近代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一些新兴工业,如化工业、面粉业、火柴业蓬勃兴起,尤其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解放后,济南工业大发展,至1985年,济南市已建成冶金、电力、煤炭及焦炼、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木材加工、食品、纺织、缝纫、皮革、造纸、文教艺术用品等14大工业门类齐全的综合工业体系。至2001年,济南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42.7亿元,成品钢材280.9万吨,化肥28.7万吨,水泥572.3万吨,微型电子计算机19.9万部,彩色电视机50.8万台,家用洗衣机21.7万台。全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746.9亿元,实现利税77.8亿元。
  济南市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市场建设有大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外经外贸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至2001年底,全市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6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7.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4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26.3亿元,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02.2亿元。济南市已成为山东省经济和金融中心,跨入全国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的前列地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勤劳、智慧、文明著称于世的济南人民,曾用奋斗的双手书写了灿烂的历史。在步入新千年的今天,569万泉城儿女,必将以前所未有的创造伟力,把泉城济南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居情综述
  香磨李居是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泺口街道办事处属行政居之一,位于济南市区北部。2001年,全居总面积1平方公里,人口890人。
  香磨李地处济水之阴,小清河之阳,曲水环抱,两川相缭,水草丰茂。民国十三年(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为“香磨李家庄”。远古时候,这里就有人类繁居。明初,直隶(河北省)、山西一带连年灾荒,旱情连年发生,蝗虫遮天蔽日,再加上社会动荡和地主豪绅横行乡里,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造成了人民大迁徙。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先人李姓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来定居,以打鱼为生,以磨香面做香为业,取村名为“香磨李家庄”。明清时期,山西省洪洞灾民先后迁来定居,人口日渐增多。解放前,因黄河发生水灾,灾民投亲靠友迁来居住者居多。
  1997年,小清河疏浚施工,于济泺大桥东200米处,得磨盘两具,均为上盘。直径1.45米,厚0.45米,重约1.5吨,真庞然大物也。村人奔走相告,老幼惊喜。皆日:“此香磨李之物证也。”古有风俗,每逢喜事,皆以物名之,以示不忘。有村中知事刘刚者,顺天应民,建香磨亭,并刻石以记之。亭在小区西北,首乾之位,又为尊位,先人遗物,至尊也。磨于五行中属金,乾金对位也。大磨庞然,以水驱动,坎水于五德中主智主劳,足以见先人智慧勤劳也。今当盛世,居民殷富,迁移新居。居委修园建亭,让民众休养生息,思先人之遗风,以激励后人也。
  1958年8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在这里发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号召,继而,全省第一个人民公社—北园人民公社诞生了。香磨李、标山、凤凰山、林家桥、马家庄5个自然村组建了北园人民公社标山生产大队,大队部驻标山庄,香磨李为标山大队第五生产队。1962年2月,香磨李从标山大队析出,正式建立香磨李生产大队。1968年改为“幸福庄”,群众不习惯,1978年又恢复称香磨李庄,即当时的香磨李生产大队。1983年,农村体制调整后,香磨李改队为村,成为北园镇的一个行政村。1985年10月,经济南市人民政府批准划入城市居民,成立香磨李居民委员会。2001年6月,天桥区建立泺口街道办事处,香磨李居成为济南市天桥区泺口街道办事处的一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今日香磨李居,经20多年的改革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走上了共同致富的光明大道,跨入了山东省综合经济实力“500强”行列,成为全国百强专业批发市场和山东十大市场之一,评为济南市文明单位和“小康村居”。如今,香磨李居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商企业鳞次栉比,幢幢多层居民大楼整齐划一;交通四通八达,有省城济南北部咽喉之称;一个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村居矗立在母亲河——黄河南岸,成为镶嵌在齐鲁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一)
  香磨李,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春秋战国时期,香磨李附近曾是古战场。著名战役——齐晋相仇的“鞍之战”就发生在村西。《左传·成公二年》载:晋郁克联合鲁、卫、曹等国与齐顷公战于鞍,即村西2公里的北马鞍山。村西3公里处即是“齐烟九点”之一的药山,此山大小九个峰峦,故名“九顶莲花山”。山上建有药王庙。该山产半夏、柴胡等多种药材。隔黄河相望的鹊山,有
  史册记载战国名医扁鹊隐山林烧炼丹药。明代“后七子”之首李攀龙的祖茔及明代抗倭名将卫青的墓地就在村西3公里处的北马鞍山东麓和西麓。村西与“齐烟九点”之一的匡山相望。在山下北坡曾挖出重达1吨的一座铁坐佛,据载为汉代所造。匡山南坡有“太白读书处”5个大字的刻石,行人于公路上即可观望。刻石高约4米,宽2米,字为行楷书,落款为甲子仲秋朱云澜书,传说为李白读书处。金朝诗人元好问留有诗篇日:“匡山闻有读书堂,行过山前笑一场。可惜世间无李白,今人多少贺知章。”村西无影山出土了被列为国家珍宝的大量出土文物。1955年5月在山上兴建房舍时发现的无影山战国墓,墓穴为石坑棺室,出土有剑、削、带钩、素背镜等青铜器及陶壶、陶罐、陶豆等珍贵文物。1969年4月发现一座西汉墓葬,出土1盘珍贵的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及“车马俑”、“鸠俑”等,均为西汉前期文物。这组珍贵陶俑发现以后,立即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曾被搬上银幕,并运往北京故宫长期展出,还曾到过日本、菲律宾等国,受到中外观众赞赏,被誉为稀世之珍。1969年9月,又从一座汉墓中出土两枚四铢“半两”;1971年9月,在无影山顶部南侧发现1座宋朝“王天之墓”,出土一批刻有“鱼纹”图案的文物;1972年发现1座唐朝墓葬,墓中有“唐天宝七年墓志”。同年又发现西汉时期的墓葬,出土有陶马俑、陶人俑及铜镜等西汉时期的文物。这些古墓群出土的文物,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据传,唐朝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曾在此劫“皇纲”。明代,明成祖朱棣为夺取皇位兴兵来济,在黄岗炮打济南,历史上有“燕王四子打济南”的记载。明朝诗人王象春留有“燕王四子打济南”的诗篇:“城西十里耸黄岗,成祖当年控刷刷刷骕骦。火炮从天惊地裂,至今一角失金汤。”南宋时期,为辟航道及排泄济南城北洼地、湖泊之积水,人工开凿小清河。此后,民间小舶船来往如梭。元代,这里已有蔬菜种植。明代,山西洪洞、河北枣强等境外丁口迁徙于此,遂成村落。清代,因黄河决口,人们迁来定居,村落日渐扩大。
  千百年来,香磨李郁盛的人文、山水引来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李白、杜甫、赵孟頫、元好问、王象春等都曾涉足香磨李一带,并留下众多赞扬这里的旖旎风光的诗篇和书画珍品。这些地上地下的遗存,是香磨李悠久历史的见证,闪烁着齐鲁文化浓郁的古色,散逸着清醇的古香。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具有古朴之风的香磨李人,以其强烈的生存本能和忘我的奋斗精神,创造着物质财富。明清两代,这里的稻米、莲藕和蔬菜已负盛名。特别是小清河的拓宽,济泺路、标山路、小清河北路的开通、展宽,20世纪90年代,居办济南泺口服装市场的建立、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商贸活动繁荣昌盛,日渐显现出近现代的文明。
  古代的先民们,创造了古老文明的过去;世世代代的创造者们,也创造了欣欣向荣的今天;当代创业者们,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团结在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定会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一个繁荣昌盛、文明富庶的社会主义新香磨李正在崛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香磨李人,一定会为后人留下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财富。
  (二)
  香磨李人民具有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清末民初年间,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势力对这片土地的践踏,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的侵袭,使香磨李人民饥寒交迫,受尽苦难。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在香磨李村附近建有炮楼关卡,随时到村侵扰百姓,逮捕无辜村民。境内饥民纷纷求食,攀辕乞丐,男女老幼十百成群,“少壮俱已逃亡,老稚不能相顾,十室九空”。为了生存,闯关东,下江南,背井离乡者难以计数。当时,香磨李无地佃农谋生十条路:扛长工、打短工、打鱼、拉套子、卖香、租地、逃荒要饭、当华工,为地主放羊、看坟地。当时,流传着“地富吃的鱼和肉,穷人糊粥汤还喝不够”的歌谣。1948年10月摸底统计:香磨李48户人家,35户是佃户,这35户人家全是泥屋顶的简陋搭棚房。当时流传着“香磨李,穷村庄,一年四季半年糠;香磨李,穷人窝,十家九户得挨饿”的歌谣。大自然的赐予,劳动者日积月累的创造,并没有改变劳动者的生活地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阻碍和破坏着生产力的发展,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使香磨李人民长期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境况中。面对阶级仇、民族恨,香磨李人民从未屈服,以各种方式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封建统治,跟着共产党打天下,先后有20余名村民入伍,参加了推翻蒋家王朝、抗美援朝和自卫反击战,为打击敌人、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世世代代,香磨李人为生存而反抗,而斗争,直到1926年北园一带有了共产党人,香磨李人民才看到了光明。1929年,在北园一带的山东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中共山东党组织的许多重要领导人都曾活动在这片大地上。20世纪40年代,中共济南工委派出地下党员在香磨李一带活动,千方百计联系群众,开辟济南北郊的工作。香磨李人民在共产党的指引下,为新中国的解放前仆后继。
  解放后,香磨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边医治旧中国给人民带来的创伤,一边打土豪,分田地,彻底翻身作主人。经过土地改革,香磨李人民坚决地同地主阶级进行斗争,没收地富土地188余亩,房屋70余间,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协助政府依法镇压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之后,翻身后的香磨李人民坚定不移地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58年建立了香磨李党支部;1962年2月,建立了香磨李大队党支部;1983年,建立了香磨李村党支部;1985年,建立了香磨李居党支部;1995年,建立了香磨李居党委。40余年来,香磨李居党组织一班人,带领全居共产党员和全居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香磨李居党组织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战略方针,更新观念,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抢抓机遇,克服种种困难,排除干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以“贸工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使香磨李居跨入“亿元富翁村”的行列,跻身于经济强村的前列地位,建成了文明村和小康村,成为济南市北部又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香磨李人走联办市场的路子,建起了闻名省内外的济南泺口服装市场。至
  2001年,建筑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设2.5万个摊位,日客流量20余万人次,市场营业收入40多个亿,成为全国百强专业批发市场和山东十大市场之一,使香磨李跨入山东省乡镇企业综合经济实力500强行列。经十余年的奋斗,香磨李率先完成了旧村居改造,全居人民全部住上了六层公寓式的居民大楼。如今的香磨李居,街道宽阔整洁,绿树成荫;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竞相生辉;商业繁荣,生机盎然;八方商家云集该居,商贸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过上文明富裕的小康生活;小清河北路、济泺路、标山路与外环路连接一起,成为泉城北部的交通中心和新开发的又一个经济增长带。
  短短50余年,香磨李居迅速脱贫致富,各项事业成绩斐然。其成功之道:一是香磨李居党组织带领全居人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二是坚决走改革开放的道路,用好、用活党的各项富民好政策,始终以“三个有利于”想问题、干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治国之本,走改革开放富国之路,依靠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发展;四是依靠香磨李人民的敢想、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敢于拼搏的实干精神;五是靠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经济,立足实际,克服“脱离居情,急于求成,盲目发展”的情绪,抢抓机遇干事业,立足实际求发展,走自己经济发展的模式,不照抄照搬,不断推进各项事业向前迈进。
  (三)
  香磨李村世世代代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村。在一片低洼贫脊的土地上,种植玉米、高梁、豆子、小麦等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在封建桎梏的束缚下,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人民生活十分艰难。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个多世纪里,是香磨李人民最受欺压的时期。先后由军阀占领、日本侵略军占领、国民党反动派一个连的兵力驻在村内,抢占民房,抓丁抓差,搜刮民财,内忧外患,再加上苛捐杂税,致使香磨李人民长期不得安宁,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至2001年的半个多世纪里,香磨李人民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逐步走向了健康的发展道路。在土地改革完成后,1952年开始,香磨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欢天喜地走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道路,变革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急于过渡,急于求成,搞“大跃进”和大炼钢铁等运动,致使“五风”盛行,严重背离了经济发展规律,“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辛辛苦苦干一天,工值买不到一盒烟。”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1958年,粮食由于丰产不丰收,再加上天灾人祸,平均主义“大锅饭”,造成了连续三年的经济困难,饥馑给人们留下难忘的记忆。1963~1965年,香磨李人民认真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恢复发展生产,重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治理涝洼,整平土地,兴建水利,走稻麦两作的路子,农业生产有了
  大的发展。1965年,全大队粮食产量近20万斤。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导致社会动乱,再次影响了经济发展进程。由于“左”的错误干扰,一味强调“以粮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在分配上推行平均主义“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集体和家庭副业受到极大限制。单一粮食种植,生产不计成本,成为“高产穷队”单位。粮食产量虽有提高,但全村人均年分配不足百元,固定资产不足10万元,群众仍处于贫困之中。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香磨李村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生产“大呼隆”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打破了单一农业生产的体制,充分发挥地处城市近郊的优势,认真贯彻“服务城市,致富农民,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的城郊型工作方针,走“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十业齐发展的路子,实行了“责任制,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了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其余全部是自己的”大包干形式,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步伐,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982年年底,香磨李村粮食生产4万多斤,蔬菜生产200多万斤;各业经济总收入50.6万元,人均收入650元,固定资产10万元,经济迅速发展。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香磨李村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饮食服务等,多业并举,全面发展,香磨李经济大踏步向市场经济迈进。1987年,在工副业大发展的同时,全村无有土地,企业发展到8处,各业经济总收入270万元;人均收入1257元,固定资产140.4万元。由于城市建设的扩大,工商企业的发展,土地大量减少,农业消失,全村土地由解放初的800亩,至1987年全部被二三产业占用,村办经济转向了“贸工型”发展模式,二、三产业成为全居经济的主体,促使香磨李成为天桥区泺口办事处收入最高的村居。
  (四)
  香磨李村世世代代以农为主,无有工商企业。直到1963年,在“工业为农业服务”精神的指导下,才办起了第一处队办企业——香磨李大队翻砂厂,年收入不足5万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香磨李村充分发挥地处城市近郊的优势,抢抓小清河北路、济泺路、标山路、外环路的开通展宽及小清河的治理机遇,以“加强建设、加快发展”的整体工作部署,充分利用济泺路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采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大力发展工业”的策略,走重点发展工业,大办第三产业的发展路子,迅速建起了济南市金牛日用化工厂、木材加工厂、炼油厂、社会福利厂、油脂化工厂等工业项目。1986年,香磨李已有初具规模的8处企业,拥有职工400多人,完成企业收入270万元,工业处于主导地位,三产收入占第二位,农业消失。至1989年,香磨李居建起11处居办企业,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力586人,工业收入830万元,占全居各业总收入1523万元的55%,名列第一。商业、服务业收入690.8万元,占总收入的45%,由过去的“工贸农型”发展到“工贸型”格局。
  工业的崛起,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
  展。1990年起,香磨李居第三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按照村庄的建设要求,实施“三产带动战略”,努力变资源优势为商品生产优势;变交通优势为商品流通优势;变区位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在作好工业生产文章的同时,大力发展服装业。香磨李党政一班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抢抓机遇,不失时机的开发土地资源,迅速建起了济南泺口服装市场。走联合办市场、自办市场的路子,先后建起了老泺口服装市场、服装市场交易大厅、服装城交易大厅、服装城商贸中心、服装市场精品大厦、羊毛衫城、鞋城、“四季红”服装批发市场、童装批发市场、服装精品街等十大服装市场,总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摊位25000多个,日客流量达20万人次,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部分国家的商家前来经商,专业经营全国各地和部分世界名牌服装。并设有与之配套的美食街、宾馆、饭店、汽车站、托运部、停车场、火车售票处、航空预售处及大型物流中心。同时,为商家提供万余平方米的大型仓储设施,5000多平方米的加工房和20余幢高档化、花园式的六层公寓住宅大楼,其子女就近入托、入学,专人接送。先后引进了全国各大、中城市的业户及港台大客商入驻经商,创建了“济南模式”的服装市场。“泺口服装,潇洒漂亮”已家喻户晓,成了全省城乡人民的口头禅。泺口服装市场已成为集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物流周转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被评为全国百强专业批发市场和山东十大市场之一,使香磨李居跨人了山东省乡镇企业综合经济实力五百强单位。同时,加快了“商业街”的建设进程。长达2公里的3条商业街两旁,设有各种商业、服务业商铺450余处,居内大街、小巷两旁,布满了商店、饭店、美容店、理发店;经营烟、酒、糖、茶和日用百货;汽车修理、各类公司、多家驻济办事处,繁忙地为经济服务;集“精、优、特、全”商品为一体;集停车、就餐、会议、娱乐、业务洽谈为一体,形成一个繁华的商贸中心,成为济南市北部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泺口服装市场的崛起,促进了全居的经济发展。继1991经济收入过亿元后,1993年,香磨李居各业总收入8.5亿元,第三产业收入8.4998亿元,占总收入的99.7%;工业收入283万元,占总收入的0.3%。1996年,香磨李居各业总收入21.87亿元,第三产业收入20.5529亿元,占总收入的94%;工业收入(服装加工业增强)1.3171亿元,占总收入的6%。至2001年,香磨李居形成了集科工贸、生产、经营、服务、物流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拥有化工、制油、服装、房地产开发等10多个门类、上万种产品的大型企业集团。全居第二产业收入5.9208亿元,占总收入的14.6%;泺口服装市场收入40.3850亿元,占总收入的99.3%。
  二、三产业的发展,香磨李居彻底摆脱了过去从属农业的地位,由过去的“一、二、三(农工贸)型”产业,至20世纪80年代倒置为“二、三、一(工贸农)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成为“三二(贸工)型”产业。解放50多年来,香磨李经历了“纯农型”、“农工型”、“工农型”、“贸工农型”、“贸工型”5个发展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20余年来,促使香磨李居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欠发达的村庄,变为经济强村;由农村体制,变为城市居民;由昔日居住破草房,今日住上公寓式的大楼房。至2001年,香磨李居各业经济总收入40.6629亿元,人均收入
  4480元,实现利税6803万元,固定资产6.5715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6265倍、28倍、358倍和7300倍。香磨李居已与泉城济南浑然一体,一个商业繁荣、环境优美、各项建设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新型村居呈现在人民面前,一个以“贸工型”发展模式的经济亮点,镶嵌在齐鲁大地上的黄河南岸。
  (五)
  香磨李人民以空前的劳动热情,超前的意识,抢抓机遇,不失时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闯出了一条适合本居实际、振兴本居经济的致富路,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历史性转变;由农村向城市历史性的转变,走上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居民的商品经济观念代替了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昔日那种面朝黄土背靠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节奏,被紧张的商品经济生活节奏所代替,“人们追求知识、健美和文明”。根据这一变化了的形势,香磨李居党委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特点,新方法,坚持“两个文明齐抓,两个任务齐下,两个成果齐要”的工作方针,首先抓了《村规民约》,修订下发了《香磨李村依法治村规范化管理的规定》,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建起了幼儿园和小学,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鼓励青年人上高中,上大学,精神文明建设从提高文化素质抓起。建立了华宇集团工会和个体工会,充分发挥工人管理企业的主人翁地位作用,保护工人在企业中的合法权益,并利用这一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文化和业务素质。居里建起了老年人协会,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开展老年人活动,抓好居里的喜事新办,丧事从简,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还办起了社会福利企业,安置了身残人就业。在泺口服装市场建起了流动团员团支部。在重大节日,居党委组织业户党员参加党的活动,团委组织团员参加团的活动。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居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聊城孔繁森纪念馆参观。通过对不同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使香磨李人民享受着“幼有所教,青有所学,老有所养,残有所为”的权利和义务。居里建起了多种福利设施,办起了卫生所、供电、供气、供水,普及了彩电、冰箱,居民户安上了电话,部分户安上了空调。实行了居民退休制度,对退休老人和部分居民,每年还享受居里组织的公费外出旅游活动。每年都对现役军人、特困户和独生子女进行数目不等的补助。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居容居貌的改变。过去,香磨李村是“土坯屋,土坯墙,道路狭窄尘土扬,遇有下雨难出庄”;改革开放20年来,居里制定了旧居改造规划,分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和广场游乐区四部分。按照新居建设规划,先后开辟拓建了小清河北路、居民小区东路、居民小区西路、河滨路等6条主干道。道路整洁、宽敞、平坦,每天50余名“美容师”打扫街道清洁卫生,保护了环境。道路两旁建有几百家商业门头,植有多种树木,铺有绿地,建有居内公园和花坛,新建济泺桥西广场绿化带等公益设施,与拓宽后的小清河互相点缀,形成又一景观。按照居民区建设规划,从1997年起建多层居民大楼,现已建成20幢六层高的居民大楼,276户居民喜迁新居,他们享受着每人100~140平方米的宽敞漂亮的新楼房,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
  善。居里还建有超市、南北蔬菜市场,家家户户用上了煤气灶。居里20多部小轿车进出为发展经济忙碌,50多部各种车辆进城返乡,为民服务日夜奔忙,居民们在“衣、食、住、行、医、学、乐”等方面有了保证,过上了“看彩电、听‘三洋’,住楼房,睡软床,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漂亮,家具讲高档,车辆讲式样,户户票子存银行,文明富裕‘小康’的好日子”。香磨李居已成为大楼林立,商业繁荣,环境优美,两个文明建设迅猛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村居。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治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是改革开放给香磨李人带来富裕,是邓小平理论指导带来了巨变,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带来的变化。党有富民好政策,民有报国一片心。香磨李居党委、居委、全居人民幸福不忘党的恩,勤劳致富不忘众乡亲。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两个文明建设是互为条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的有机体,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精神文明建设能保证物质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而,牢固树立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首先,按照“五个好”的标准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火车头”,使党员成为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加强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党纪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投身于两个文明建设中去。二是不断地对居民进行形势、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三是按照抓社会秩序,治乱变安;抓思想教育,治旧变新;抓环境卫生,治脏变净;抓科学文化,治愚变智;抓优质服务,治差变优;抓经济发展,治穷变富的“六抓六治六变”,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创“三优街”、评选“五好家庭”,评选“文明户”,评选好党员、好干部、好媳妇、好婆婆、女强人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户;兑现生产合同,督促到户;组织生产基本建设,动员到户;解决群众困难,帮助到户;传授先进技术,示范到户;开展计划生育,落实到户;调解民事纠纷,谈心到户;刹歪风,抓坏事,处理到户,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新内容。四是多奉献,树新风,富了不忘受苦人。多年来,香磨李居人致富不忘众乡亲,每年救灾捐款,人人慷慨解囊。仅近几年,香磨李居人民捐款50余万元,捐衣物7000余件,表达了香磨李人民的一片心意。
  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香磨李居成为一个“党风正,民风好,经济大发展,干群觉悟高”的文明居、小康居。连续15年被北园镇评为“双文明”单位和先进党组织;先后多次荣获中共天桥区委、区政府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中共济南市天桥区委授予香磨李居党委“五好居党委”光荣称号。荣获济南市文明单位称号,被评为山东省乡镇企业综合经济实力500强单位。居办泺口服装市场被评为全国百强专业批发市场和山东省十大市场单位,并荣获全国文明集贸市场荣誉称号。居党委书记刘刚先后荣获济南市劳动模范,济南市优秀乡镇企业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乡镇企业董事长、企业家及区镇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党委书记等50多项次荣誉。分管党务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刘秀英,荣获
  济南市乡镇企业家、济南市“三八”红旗手,山东省档案工作先进个人,荣获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称号,并多次荣获区镇优秀党务工作者及其他多项荣誉称号。分管经济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华宇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刘卫忠荣获济南市支持下岗青年再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一环九射”工程先进个人,山东省第六届优秀青年经理、山东省第七届十佳青年经理,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及区、镇多项荣誉称号。分管行政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居委主任李刚元荣获区、镇颁发的多项荣誉。
  (六)
  香磨李优越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便利的交通、邮电,为勤劳智慧的香磨李人民建设家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建国以来,香磨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长期积沉的封建思想和小农经济影响,安于现状、恋土守业、重农轻商观念和旧的经济模式的束缚;“左”的错误干扰和长官意志,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倾向;宏观指导和领导者决策曾经发生的某些失误等,使一些难得的机遇失之交臂,影响了香磨李本应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们开始醒悟,逐步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含义。解放思想,发挥优势,扩大开放,加速发展;扩大市场经济,实施“三产”带动战略,变交通优势为商品流通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商品生产优势,已经成为香磨李人的共识。根据香磨李的实际,党委、居委一班人运筹帷幄,在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时,对改革20年的成就及取得的经验教训作了认真总结。认为,主要经验:一是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念念不忘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任何事情都将一事无成;二是抢抓机遇,把促进发展放在首位,发展才是硬道理;三是深刻理解并充分利用党的富民好政策;四是头脑冷静,有一条清晰正确的发展思路;五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居情实际,发挥优势,扬长避短,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做法,要走自己的路,要写自己的文章。
  香磨李居特点突出,优势明显。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有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农田、绿地大量被占用,耕地面积消失。至1986年,香磨李土地由解放初的800亩全部被占用;二是成就和矛盾相伴,机遇和挑战同存,土地和居办企业的关系等存在着矛盾;三是驻居大工业十多家,居办企业设施陈旧,企业的废气、烟尘排放,小清河从居通过,水质变污,污染了环境;四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消失,剩余劳力日趋增加,出现就业安排需要年年抓好的问题;五是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及在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等方面,均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综观香磨李的过去和今天,闪烁的精华,突出的成就,曲折的道路,奋进的人民,巨大的变化,本志均有详尽的记载。“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香磨李的历史是香磨李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今天划时代的沧桑巨变,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回首往事,香磨李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历史;展望未来,香磨李有
  着光明的前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香磨李人民必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为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村居谱写出更加美好的新篇章,为新千年、新世纪而创造更加璀璨夺目的辉煌。

知识出处

香磨李居志

《香磨李居志》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反映了香磨李居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端,断至2001年。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