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名人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31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名人记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1053-105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济南市各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关键词: 人物 传记 杨庄村

内容

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初期齐国卢邑(今济南市长清县)人。终生为医。
  扁鹊善用诊脉和针灸治病,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他周游列国,不辞辛苦地为百姓治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扁鹊在秦国为秦武王治病时,引起太医令李醯的嫉恨,派人将其刺杀。为了纪念扁鹊,百姓纷纷为其立碑、修庙,在鹊山现存有扁鹊墓。
  秦琼 (?~638),字叔宝,济南历城西关人,唐初名将。
  秦琼出生于铁匠世家,自幼学得打铁手艺。他身健体魄,勇猛善战。隋末曾跟从隋将、齐郡丞张须陀镇压卢明月、李密等起义军。张须陀败死后,归瓦岗军李密,任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为隋将王世充所得,不久,离王世充归唐,任马军总管。秦琼曾随唐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军队,镇压窦建德、刘黑闼起义军,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翼国公。死后陪葬昭陵,次年改封胡国公。后人为纪念秦琼,在五龙潭其旧宅建祠堂,立有“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之故宅”石碑。
  张养浩 (1270 ~ 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自称齐东野人,山东历城张公坟村人。元大臣,著名散曲家。19岁时登济南名胜白云楼,写下了才气横溢、文情并茂的《白云楼赋》,受到按察使焦遂的赏识,其业未竟,被荐为东平学正。
  张养浩23岁时出仕,先后为礼部令史,中书省掾属。1305年,张养浩循例选授为堂邑县尹。
  1307年,张养浩被任为太子文学。他不顾个人安危,于元至大三年(1310年)向元武宗上《时政书》,直斥朝政十大弊端,要求进行改革,并乞罢尚书省。因此触怒了皇帝和当权大臣,被借故罢了官。
  张养浩以父老归养为由,1321年辞官归里。
  1329年,关中大旱,在陕西赈灾中,他罄思竭力,终因积劳成疾,到官四月而逝。
  卫青 ( 1375~1436),字明德,江苏省华亭县人,卒后葬于济南北马鞍山西麓山坡上。
  卫青在明洪武年间为蓟州百户长。燕王朱棣起兵后,投奔燕王。因随军作战有功,升为都指挥佥事。明永乐九年(1411年),驻防威海备倭,屡剿倭寇,有战功。永乐十八年(1420年),升为山东都指挥使。正统元年(1436年),升任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数月后病卒。
  明永乐十年(1412年),山东蒲台县唐赛儿起义,聚众数千,屡败明军。起义军在进攻安丘县时,卫青从海上率明军镇压起义军。
  刘天民 (1486~1541),字希尹,号函山,济南府锦缠街人,明朝著名词曲家。明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历任吏部员外郎、稽动司郎中、寿州知府、河南四川按察副使等职。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辞官归里。
  刘天民善诗文,广交友,与李开先、边贡交往甚密。诗稿集刊有《函山集》。晚年新作词曲,假金元之音以泄不平,散曲集有《酸碱构肆》失传。李开先的《词谑》中,收录了刘天民的《胡十八》、《仙居》数套和《叨叨令》等。
  许邦才字殿卿,济南历城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3年),乡试第一,仕历赵州、永宁知州,德王府、周王府长史。
  许邦才在济南城北水村(今北园镇水屯)仿效西汉梁孝王的梁园,建别墅,亦名“梁园”。许邦才能诗善文,仿效梁孝王的遗风,常与李攀龙、殷士儋等文人墨客在梁园宴酒赋诗,研究诗文。许邦才诗风近李攀龙,但温厚过李。著有《瞻泰楼集》、《梁园集》、《海右倡和集》等。
  李攀龙 (1514~1570),明著名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人。著有《沧溟集》30卷。故后葬于北马鞍山东麓。
  李攀龙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家境贫寒发愤自学,在县学学习时,为山东督事王慎中所器重、推崇,成为县学的“诸生”。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历任河北顺德知府,陕西提学副使等职。他为人耿介不阿,淡于名利,为官期间常以侍母为由告假返乡。
  居家期间,李攀龙涉游济南山水名胜,写下了许多吟咏济南风物的诗篇。由于他为人英迈,才气横溢,能诗工文,与王士桢等人被誉为“嘉靖七才子”,并为主将,史称“后七子”。他继承了“前七子”李梦阳等人复古的文学主张,倡导“文必秦汉,诗发盛唐”,对转变当时华靡卑弱之文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周居岐 字伯康,历城县白鹤庄人,其父周尚忠乡试不中,居家研究经书,满腹经纶,从学者五六百人。周居岐自幼受父教导,刻苦勤奋,明嘉靖元年(1522年)乡试中举,任叶县知县。不久归乡研究诗文,著有《文则》、《书则》2书。他热心教育,在城北创建“白鹤书院”,(济南四大书院之一),自任主讲。后人将“白鹤书院”所在村庄改名为“白鹤庄”。
  李士琛 字献南,历城人,家居泺口,清朝书法家。李士琛初学王羲之,继学宋代米芾,独成一家,闻名于世。乾隆年间任“郡司马”,后升任工部虞衡司元外郎。戴宗骞请缨抗俄。光绪六年(1880年),遂调防吉林边境,到任后,立即建筑工事,昼夜巡视,从未稍懈。令军民屯田垦荒,开采金矿,设立制造局,以图富国强兵。多年以来,帝俄不敢入侵,人民安居乐业。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戴宗骞调升山东陆军统将,驻防威海卫。防区修炮台,兵固海防,威海卫屹然为东防重镇。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在黄海战役中,宗骞率师抗击,伤敌四舰,日军狼狈逃窜。旅顺大连沦陷后,威海卫腹背受敌,被迫退守刘公岛。最后,终因日军攻势猛烈,寡不敌众,戴宗骞自杀殉国。光绪帝奖其忠义,赠太常寺卿,立“戴公祠”于济南周公祠街。
  丁宝桢 (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织金县)人。清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在家服母丧时,曾招募兵丁镇压苗教(苗族反官抗粮的斗争)。任山东巡抚时,曾镇压捻军。但他主张加强国防,抵抗侵略,曾修筑烟台、威海、登州炮台。任四川总督时,创办四川机械局,制造枪炮弹药。英国侵犯缅甸和我国西藏时,经营西南边防。俄国侵占伊犁时,要求赴俄谈判,索还伊犁(未批准)。
  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期间,治理黄河,逮捕太监安德海,创办尚志书院,创办山东机器局(济南北部新城庄,山东化工厂前身),制造枪炮弹药。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卒于成都,有《丁文诚公奏稿》。
  刘冠三 ( 1872 ~ 1925),又名刘思锡,字以行,山东高密县人。刘冠三1906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与丁耕农、王讷等人集资在山东创办《白话报》,宣传新文化,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后遭到清政府的查禁。同年3月,刘冠三等人创办山左公学。他初任总办,后任监督。在校内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山左公学成为山东同盟会的秘密场所之一。
  山左公学迁往城北杨庄后,扩大了学校规模,学生人数激增,一时声名远扬。他将同盟会办的《晨钟》、《民报》、《复仇》、《革命军》等书刊介绍给同学们,学生大半加入了同盟会。该校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山东当局的注意,1908年山左公会学被清政府查封。1908年春,刘冠三在青岛与著名的同盟会会员陈千等一起,创办“震旦公学”,成为推翻帝制,储备革命力量的基地。1911年9月,孙中山先生来山东视察,刘冠三和徐镜心陪同视察了济南、青岛等地。同年夏,与徐镜心、王厚庵等在济南创立戏剧改良社。同年冬,当选为国会议员。1925年7月1日,刘冠三因病辞世。
  张芹香 (1890 ~ 1941),字泮藻,济南市北园大杨庄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在省立一师上学时就投入到“五四”爱国运动中,在北园一带组织农民及学生游行示威,抵制日货,断绝日军粮源,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张芹香师范毕业后,四处奔走,倡导教育救国。他带头集资集物创办农民讲习班,开办北园、沃家庄、泺口、杨庄、黄台山、张公坟等小学和聋哑学校,成为教育革命的倡导者之一。1938年夏,张芹香参加由爱国志士组织的“山东抗日铁血锄奸救国团”,先后组织并参加了向伪省长唐仰杜召开高级官员会议(包括日本高级顾问)的会议厅投放炸弹;借中秋节送礼之名刺杀伪教育厅长郝书萱、伪省法院院长和爆破日伪北关火车站货场等革命活动。1940年冬因叛徒出卖,张芹香被日军逮捕,受尽折磨仍坚贞不屈,次年被日军杀害于经四纬二路日本宪兵队内。
  抗战胜利后,张芹香的学生和同事为纪念他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在其故宅创立“芹香中学”。
  关友声 (1906 ~ 1970),名际颐,北园镇泺口人。解放后为市、区政协委员,1959年任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副主任。
  192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国学系。1930年在北京结识著名画家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干等人,与张大干先生最为莫逆。1935年游学湖南、湖北、南京、苏州等地,得交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等人为道义之友。同年,《关友声画集》问世,老舍先生为之作序。他除以书画闻名外,还爱好诗词戏剧,曾与王泊生先生共同编演《岳飞》。解放后,热情歌颂共产党,歌颂新中国,先后参加过“全国城市人民公社画展”、“支持多米尼加抗美救国斗争画展”、“学习雷锋画展”、“山东风光画展”。他对新事物吟之以诗,填之以词者,有:《歌颂南京路上好八连》、《牛旺公社赞》、《人民公园晚会》、《雷锋
  赞》等诗词。1962年,关友声将和毛主席词寄往北京,获得毛主席办公厅的复信,告之毛主席阅后欣喜,并示谢意。他热爱社会艺术活动,应邀多次举办国画艺术、诗词格律讲座。当代书画家对关友声评价甚高,李苦禅说:“遗作灿烂人间,当以永宝之。”
  苗海南 (1903~1966),名世循,山东桓台县索镇人。英国皇家第六纺织学院(即曼彻斯特纺织学院)工程科毕业。1932年在济南创办成通纱厂(今国棉四厂),担任经理兼总工程师。解放后,在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起到带头作用。1949年他一次认购国家胜利折实公债15万份。1951年6月11日,为支援抗美援朝,成通纱厂捐款购买两架战斗机。1954年1月26日,他响应政府关于认购建设公债的号召,一次认购了80亿元(旧人民币)的公债券。1954年4月,经苗海南申请,成通纱厂第一批被批准成为公私合营企业。
  建国后,苗海南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等职,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接见。1966年10月3日,苗海南病逝于青岛。
  范明枢 (1864 ~ 1947),名炳辰,原名范昌麟。山东泰安人。39岁考入山东师范学堂(今济南师范)。1905年赴日本留学,加人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在济南创办山东省立模范小学。后任山东省立一师学监兼语文教师时,注重实际,提倡学以致用,被誉为“思想年青”的老先生,“是一位具有长者之风的好老师”。
  1931年范明枢因掩护学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遭到反动当局的追查和迫害。他被解职后,到第一乡村师范任图书馆馆长,购进许多进步书刊,供师生阅读。“七七事变”后,范明枢全力投身抗战。曾在泰安等地宣传抗日,组织抗日武装。1940年7月,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当选为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参议长。被誉为“抗日老英雄”,“抗日老寿星”。1945年,81岁高龄的范明枢光荣地加人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一生最大的夙愿。在他82岁大寿时,陈毅将军派专人持贺信前来祝寿,并赠这位“老青年”一根手杖作为贺礼。1947年10月,范明枢与世长辞。
  鞠思敏 (1872~1944),名承颖,字思敏,山东荣成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执教于山左公学。武昌起义后,参与策划山东独立。历任山东高等师范学堂、省立一师、省立第一乡师校长和省教育司长。1913年与王祝晨等在济南创办正谊中学。“五四”运动时,又共同创办尚志学会,传授新文化。1929年秋,任山东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北园白鹤庄)校长。1930年在北园创办民众学校5处,1931年再增民校2处,又辟农事试验场1处。
  鞠思敏积极支持、帮助乡师党支部的活动,绝大多数学生都参加党组织领导的“学生读书会”,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春乡师爆发学潮,省党部教育厅一再责令他开除进步学生,他不计个人安危,掩护爱国革命青年,深为时人敬重。1932年国民党以违背当局“党化教育”为由,撤销其职务。后回荣成帮助编修地方志。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济南,拒绝与敌伪合作,过着极为清苦的生活。1944年8月7日病逝于济南,终年72岁。
  王祝展 ( 1882~1976),山东齐河县人。1916年任省立一师教员兼一师附小主任(校长)。在一师附小执教期间,他开山东小学招聘女教师之先河;树山东第一个实行男女生合校的新风;创山东推行白话文第一家。使山东省立一师附小誉满国内。1922年王祝晨任省立一师校长,主张在国文教学中推行白话文。王祝晨编写的《文学评论》,是山东最早的白话文体。1925年12月25日,在山东省召开的“云南起义纪念会”上,王祝晨因批评时政,激怒了军阀张宗昌,被撤职。1930年王祝晨重返一师。“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支持“济南学生请愿团”去南京国民政府请愿,抗议国民党的消极抗日行径。1950年3月,周恩来总理特邀王祝晨到北京,交谈了发展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大事。同年出任济南市政协副主席,1956年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丁梦孙 (1911~1956),原名丁惟一,曾用名丁愚樵。祖籍山东日照县,清末,其曾祖迁居济南。丁梦孙曾于1934年夏同进步人士创办“众鸣文艺社”,出版刊物《一线》。1935年末参与组织“反蒋抗日同盟”,营救被捕共产党人。1936年“五一”节前夕,因散发革命传单被敌人逮捕,后经范明枢、冯玉祥等人营救,于9月1日出狱。1937年9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后赴延安。同年冬,又由延安回临沂,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抗日工作。1940年4月,被选为临沂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翌年4月,任鲁南三地委常委、行署主任。1943年3月调滨海工作,1946~1948年在高等学校做领导工作。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丁梦孙历任济南市民政局局长,市委委员、统战部部长、副市长等职。1956年5月,调任山东省建筑工程局局长。1956年逝世葬于济南金牛山公墓。
  余修 (1911~1984),原名鲁广益。北园镇沃家庄人。1928年担任山东省委地下交通员兼宣传工作。在济南组织进步文艺团体“晓风社”,任《济南日报》、《晓风》副刊编辑。1936年2月在中国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时期,历任中央延安行政学院教育科长、教育主任、延安大学预科部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日寇投降后,任北平新华通讯社特派记者。1946年调回延安任新华总社秘书。1949年调回济南,任华东大学教务长。1952年任山东师范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56年以后历任中共山东省委文教部部长、山东省副省长等职。曾率山东省教育代表团赴苏联、波兰、民主德国参观访问。
  “文化大革命”期间,余修遭到迫害被开除党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粉碎“四人帮”以后,经党中央批准,恢复了他的党籍和政治生活待遇,恢复了名誉,被委任山东省人民政府顾问、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省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等职。1979年当选为省政协副主席,余修一生著有许多散文、革命回忆录和诗词,出版有《往事集》、《鹊华诗草》等。1984年12月25日,余修病逝,终年73岁。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扁鹊
相关人物
秦琼
相关人物
卫青
相关人物
刘天民
相关人物
许邦才
相关人物
李攀龙
相关人物
周居岐
相关人物
李士琛
相关人物
丁宝桢
相关人物
刘冠三
相关人物
张芹香
相关人物
关友声
相关人物
苗海南
相关人物
范明枢
相关人物
鞠思敏
相关人物
王祝晨
相关人物
丁梦孙
相关人物
余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