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计划经济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27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计划经济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6
页码:
890-89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杨庄村从1958年实行的计划经济生活。
关键词:
人民生活
社会问题
杨庄村
内容
自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至1978年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时期,实行计划经济,指令性生产。公社化初期,实行公社一级核算,统一分配,穷富拉平,大量平调农业生产队的劳力、土地、粮食、资金和其他物资。当时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一万斤,有的浮夸为亩产几万斤”,到处“放卫星”,谎报虚夸数字。集中全公社劳力,实行大兵团作战,深翻土地,提出“深翻一尺半,明年吃白面”的口号,建起大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调走杨庄大队500多劳力,上万个劳动日,造成了很大损失。农业丰产没丰收,大批地瓜收不进来,烂在地里。吃食堂浪费了大批粮食,结果,来年出现了粮荒,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导致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群众气愤地说:“1958年,吃饭不要钱,吃了3个月,挨饿整3年。”至1962年,杨庄村农民人均收入下降到50元以下,村民生活遇到严重困难。期间,口粮在27斤以下,每人每年布票降为2尺,每月面粉降至1~2斤,食油全年不足一斤,不少人患有水肿病。“刮五风”和“一平二调三过渡”,即平均主义大锅饭,无偿调动劳力,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提出“一天等于二十年,人民公社是桥梁,共产主义是天堂,提前建成共产主义”的错误口号,造成了粮食严重减产,经济下降,人民生活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1964年,经过“四清”运动,通过治山改土,实行稻麦两作,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最高产量达8万斤,人均收入超过100元,农民的主食也逐步由粗粮化向细粮化转变。但在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由于计划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单一粮菜种植,不准搞工副业,结果,导致高产穷队,杨庄大队也成了“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三靠”穷队。由于平均主义“大锅饭”,杨庄大队的社员也出现了“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天工磨,日工戳,自留地里干好活”的状况,生产无积极性,生活得不到改善。当时,实行口粮制,高产不多分,麦季口粮不超过150斤,全年口粮不超过350斤,口粮不够吃,出现了“卖了细粮换粗粮”的现象,出现了进城三件事:“倒垃圾,换大米,厕所里有人吗(挖大粪)”的大军。
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时期,杨庄大队700余名劳力,围着人均半亩多土地转,辛辛苦苦干一天,工值还买不到一盒烟。至1970年,偌大的杨庄大队只有2处工副业项目,其他全靠农业解决吃穿。住房得不到改善,经济得不到发展,至1978年,全村各业经济总收只有30万元,人均收入108元,固定资产只有5万元。
计划经济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出现了票证繁多现象。有粮票、布票、油票、煤票、肉票、鱼票、茶叶票、糖票、烟票和多种购货券等多达七八十种。人们凭票购买奇缺的生活用品。三年自然灾害后的1964 ~1968年,城市居民过年有5个半斤(半斤鱼、半斤肉、半斤油、半斤豆腐、半斤鸡蛋),农村享受不到这个待遇。当时,杨庄大队农民过年每人5斤麦子,队里杀头猪分点肉就过年,生活比较困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种票证逐步全部废除。
附
往事回眸临近春节,人们大包小包地购物,付钱、刷卡都轻松惬意。许多“过来人”睹此情景却常常感慨万端:大约10多年前,人们购物还经常遭遇一种尴尬——或是有钱无票,或是有票无钱……
票证:昨天的真实故事
无奈的“票证故事” 对于现今20岁上下的年轻人来说,购物票证是一个陌生的东西,但中年以上的人们对此却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今年47岁的中建八局一公司工会主席徐伟深有感触地说:“票证是什么?对当时的人来说,票证就是命啊!没有票证寸步难行,基本生活就没法保证,那时粮票和粮证关系到一日三餐,没有了粮票粮证就等于砸了生活的饭碗。”徐先生还清楚地记得,每张粮票上都注明了一行小字:“凭票购买,遗失不补”,或:“节日专供,过期无效”,这样的提醒一点都不含糊。20多年前徐先生在外地工作,有一年要回家过年,他想到要给父亲买点毛线请人织件毛衣,于是他早早就开始攒“工业券”,攒了足足半年,终于攒够了数。他说:“我那时每月二两油、三钱香油、二两肉什么的,自己都不够,能尽孝心的只的那点工业券了……”
[=此处为插图 (上图左上: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位大娘在凭票选购缝纫机。 上图左下:1969年青岛市限在本市流通的“青岛市购货券”。 上图右上:1963年下半年济南市第一商业局限在本市同年12月底有效的一块香皂票。 上图右中:1982年江苏省结婚补助棉胎专用券。只限靖江流通。 上图右下:1978年山东省内流通的“山东省侨汇专用粮票”5市斤。)=]
当年的各种票证几乎与人民币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被人称做“第二货币”。岂止徐先生一人,就拿粮票来说,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各自的“定量”。1963年,周恩来总理为参加第27届世乒赛的中国国家乒乓球队饯行,他举行了一场家宴,在通知大家赴宴的时候,还十分无奈地加上一句:“各人自带粮票!”
38年的“票证时代” 山东省档案馆刚刚建立了一个“票证特藏室”,馆藏不同历史时期的有代表性的票证30余种1万多张。工作人员郭汇安说:“新中国正式发行粮票应从1955年8月25日算起,这一天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的命令》。”他介绍说,同年还发放了食用油票;此后又发放了布票、棉絮票;1957年,发放了肉票、白糖票;到1959年年底,各种票证已经增加到12种;而到了1961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种。
曾几何时,各种各样的票证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大到粮食、衣服需要粮票、布票,小到油、糖、肉、肥皂等,都要相应的票证,票证名目繁多,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票证特藏室,我们看到花花绿绿的票证:肉票、鱼票、熟食品票、糖票、香烟票、布票、棉絮票、针织品票、毛线票、鞋票、肥皂票、洗衣粉票、火柴票、燃料票、化肥票、料草票、饲料票、侨汇券、手表券、自行车券、电灯泡券、电视机券等。郭汇安说: “当年的票证比比皆是,除此之外,就连瓜子、花生、馒头、豆腐、食盐等也都离不开票证,在极端艰苦的日子里,就连白菜、萝卜、土豆、大葱也开始凭票供应。”
郭汇安拿出了几种十分“珍罕”的票证,其中两张是河南省镇平县的“临时食用油票”,分别是“5分5厘”和“1钱6分5厘”。他介绍说,这些票证票面小得让人难以想象,消费起来也非常麻烦,经过了解才知道是特定条件下使用的,一般是在公共食堂里使用,当人们买了菜,可以凭票让食堂师傅加上一勺油。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发现的布票最小面额是1厘米,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行的,从1961年到1984年,除个别年份外,这种票证共发行了18种。开始人们把“1厘米布票”作为“找零布票”使用,后来人们将它派上特殊用途——给小女孩扯一根扎头发的红头绳。与这段“故事”相仿的是,上海市为照顾华侨而发行的“上海市华侨特种供应票”中竟有3钱的肉票,就是说,凭此票可以买到想当于炒菜中的一片肉。这些事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谁会相信如此的“黑色幽默”?
显而易见,各类票证是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伴随着共和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历程,走过了38年的风雨沧桑。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国家领导人曾对商业部领导说:“你们商业部什么时候取消布票?什么时候取消粮票?如果两票取消了,将会震动世界。”历史演进到1993年4月,国务院先后下文取消了布票和粮票,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票证时代”的结束。
喜庆中的苦涩 当时有一种印着大红喜字的特殊票证——结婚专用票证。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向往的“三大件”,姑娘出嫁,有这么“三大件”做嫁妆,既实用又体面。但当时要置办这“三大件”实在不易。家住济南市馆驿街的金东先生说: “我1971年结婚时想买辆自行车,但谈何容易!当时几百人才能分到一张‘飞鸽’、‘永久’、‘凤凰’牌自行车车票,购买时还要花几十张工业券。一对要结婚的新人,要想置办一个基本可以生活的‘家’则需要各种各样的票证,拿这些票证到指定的商店才能购买。我那时终于得到了一张自行车票,真要买时根本拿不出那一百多块钱,真是有钱无票,有票无钱,十分尴尬。”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是想象不出,当时一对年轻人结婚,需要花多少精力攒下多少票证,才能勉强筑起爱的小屋。
票证特藏室里有一张济南市水产品产销公司1987年印制的“春节鱼票”,郭汇安说:“不仅济南,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节日票证,我们这里收藏有安徽省1956年的春节油票,这是比较早的,还有1992年上海市的春节补助油票,这是比较晚的。”郭汇安介绍,上海当时过节还流行“联合券”,内含油、盐、糖、饼干、糕点、大豆、酱油等13种65枚票券,票证面积相当于32开的书籍,创下了全国之最。他说: “别看这么多票证,其实能买到的东西很有限,仔细计算一下,一家子过年所供应的东西不及现在一顿饭丰盛。”
困苦中的慰藉 票证特藏室里还有一张“营养照顾单”。这张印制非常简陋的证明上盖着“济南市人民公社医院营养照顾专章”,证明病人患有妇科病,需要照顾10月份“细食、食油”。郭汇安介绍,这张证明是无意中收集到的,它虽然不是正式的票证,却与票证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见当时的票证控制非常严格,而且票证里也蕴涵着温情与关怀,对那些生活有难的人来说,这样的票证既是生活的帮助,也是情感的慰藉。
票证特藏室里还珍藏着一些特殊的粮票,“工种粮票”记载了国家对从事特殊工种人员的照顾;“产妇粮票”体现了政府对妇女儿童的关怀;“建设兵团知青粮票”是蹉跎岁月的见证; “战时民兵粮票”是一段特殊经历的记录;“喀喇昆仑公路代粮券”则是我国对外援助的留影……时代发展如一匹绝尘的快马,如烟往事常常随风而逝,票证里的那段岁月却挥之难去,成了“过来人”不可磨灭的追忆,回味之中尤感今天生活的甜美,思索之余更添对幸福未来的憧憬。
摘自《大众日报》往事·发现
2005年2月2日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