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自然经济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2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自然经济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2
页码:
889-89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杨庄村解放前到2004年自然经济生活发展过程。
关键词:
人民生活
社会问题
杨庄村
内容
解放前,北园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粮食亩产量仅100斤左右。由于大部分土地控制在地主、富农和城市资本家手里,广大贫下中农靠租种土地生活,每年收入除缴纳地租、捐税外,所剩无几。遇到荒年,日子就更加难过。特别是1942年,日本侵略军在济南推行强化治安,实行粮食配给制,又逢大旱,粮食欠收,加之土匪“顽军”不断抢劫,不少农民被逼得全家外逃,有的卖儿卖女。据不完全统计,1942~1945年,今北园镇境内,就有35户农民被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150人外出讨饭为生。仅杨庄村就有10余户农民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世世代代,杨庄人民生活在这块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旧的生产关系和反动统治,虽有丰富的土地、水利、人力资源,但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直到20世纪40年代,杨庄村“四面低洼四面水”,3/4的土地一直是“贫瘠的黑土地,夏秋水汪汪(水淹),种一葫芦收一瓢,麦秋过后外逃荒”的贫困景象。为了维持基本生活,杨庄村人民在村北的大片土地上,每年只种一季抗涝的农作物。但由于水涝严重,种上的农作物仍然是“春天青,夏天黄,秋天见阎王(大部淹死)”。好年景,每亩也只能收一二百斤。黄河岸边一石碑碑文记载沿黄土地情况: “野生碱卤,地近不毛。”“涝洼盐碱茅草荒,一年到头好惆怅,种上豆子不结荚,栽上地瓜不爬秧。”人民群众过着艰难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里,杨庄村生产资料为私人所有,地主、富农占有大片土地,广大贫下中农人均不足1分地,全村无地农民28户,他们过着吃了上顿无下顿的苦难日子。20世纪40年代,全村8户地主、11户富农,占地575亩,平均每户地主、富农占有土地30.3亩;1948年年底摸底统计,杨庄村的14户贫农,共85口人,有29间草房,只有4. 19亩土地,平均每人占有房屋0. 34间,占有土地4厘9毫。当时曾流传着“杨庄村,穷荡荡,一年四季半年糠;杨庄村,穷人窝,十家九户得挨饿”的歌谣,半数以上的农民,以吃树叶、树皮和野菜度日。在总人口中,有1/2的人口吃不上饭;3/4的人口给地主富农扛长工、打短工或进城沿街叫卖,或外出逃荒谋生。3个自然村的119户中,进城沿街叫卖的80余户,赶车拉套子的10户,外出逃荒要饭为生的10户,冬卖地瓜,夏卖西瓜、甜瓜的遍布全村。当时流传着“地富吃的鱼和肉,穷人糊粥汤还喝不够”、“地瓜面,地瓜馍,离开地瓜不能活”和“半年糠菜,半年粮还吃不上”的歌谣。广大贫下中农日出而作,日落不停地为地主扛活,辛辛苦苦干一年,几百斤粮食的工钱还不给全,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贫困生活。
建国后,首先进行了减租减息,接着进行了土地改革。根据《土地改革法》的规定,杨庄村人民没收、征收地富土地575余亩,房屋100余间,农具400余件,家具900余件,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村50户,300余口贫雇农分到了土地、房屋、农具、家具和牲畜。从此,结束了几千年来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封建统治,广大贫下中农彻底翻了身,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
获得解放的杨庄村人民坚定的跟党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种植,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至1956年高级农业合作社时,3个村粮食增产58%,人均收入增收50%,解放初至1957年的8年中,杨庄村、大张庄村和小张庄村的人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多打粮食,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养鸡养鸭,养猪喂兔,修房建屋,进城串乡,兼做多种小生意,日子过得有吃有穿,虽不是多富裕,但都能吃上穿上。当时,流传着“2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自食自足的生活。广大群众回忆说:“解放初的七八年,是社会最安定,人心求上进,生产大发展,干群觉悟高,社会风气最好,人民安居乐业的最好时期。”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