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居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27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居民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11
页码:
889-89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杨庄村居民生活情况。包括自然经济生活、计划经济生活、市场经济生活。
关键词:
人民生活
社会问题
杨庄村
内容
第一节 自然经济生活
解放前,北园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粮食亩产量仅100斤左右。由于大部分土地控制在地主、富农和城市资本家手里,广大贫下中农靠租种土地生活,每年收入除缴纳地租、捐税外,所剩无几。遇到荒年,日子就更加难过。特别是1942年,日本侵略军在济南推行强化治安,实行粮食配给制,又逢大旱,粮食欠收,加之土匪“顽军”不断抢劫,不少农民被逼得全家外逃,有的卖儿卖女。据不完全统计,1942~1945年,今北园镇境内,就有35户农民被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150人外出讨饭为生。仅杨庄村就有10余户农民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世世代代,杨庄人民生活在这块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旧的生产关系和反动统治,虽有丰富的土地、水利、人力资源,但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直到20世纪40年代,杨庄村“四面低洼四面水”,3/4的土地一直是“贫瘠的黑土地,夏秋水汪汪(水淹),种一葫芦收一瓢,麦秋过后外逃荒”的贫困景象。为了维持基本生活,杨庄村人民在村北的大片土地上,每年只种一季抗涝的农作物。但由于水涝严重,种上的农作物仍然是“春天青,夏天黄,秋天见阎王(大部淹死)”。好年景,每亩也只能收一二百斤。黄河岸边一石碑碑文记载沿黄土地情况: “野生碱卤,地近不毛。”“涝洼盐碱茅草荒,一年到头好惆怅,种上豆子不结荚,栽上地瓜不爬秧。”人民群众过着艰难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里,杨庄村生产资料为私人所有,地主、富农占有大片土地,广大贫下中农人均不足1分地,全村无地农民28户,他们过着吃了上顿无下顿的苦难日子。20世纪40年代,全村8户地主、11户富农,占地575亩,平均每户地主、富农占有土地30.3亩;1948年年底摸底统计,杨庄村的14户贫农,共85口人,有29间草房,只有4. 19亩土地,平均每人占有房屋0. 34间,占有土地4厘9毫。当时曾流传着“杨庄村,穷荡荡,一年四季半年糠;杨庄村,穷人窝,十家九户得挨饿”的歌谣,半数以上的农民,以吃树叶、树皮和野菜度日。在总人口中,有1/2的人口吃不上饭;3/4的人口给地主富农扛长工、打短工或进城沿街叫卖,或外出逃荒谋生。3个自然村的119户中,进城沿街叫卖的80余户,赶车拉套子的10户,外出逃荒要饭为生的10户,冬卖地瓜,夏卖西瓜、甜瓜的遍布全村。当时流传着“地富吃的鱼和肉,穷人糊粥汤还喝不够”、“地瓜面,地瓜馍,离开地瓜不能活”和“半年糠菜,半年粮还吃不上”的歌谣。广大贫下中农日出而作,日落不停地为地主扛活,辛辛苦苦干一年,几百斤粮食的工钱还不给全,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贫困生活。
建国后,首先进行了减租减息,接着进行了土地改革。根据《土地改革法》的规定,杨庄村人民没收、征收地富土地575余亩,房屋100余间,农具400余件,家具900余件,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村50户,300余口贫雇农分到了土地、房屋、农具、家具和牲畜。从此,结束了几千年来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封建统治,广大贫下中农彻底翻了身,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
获得解放的杨庄村人民坚定的跟党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种植,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至1956年高级农业合作社时,3个村粮食增产58%,人均收入增收50%,解放初至1957年的8年中,杨庄村、大张庄村和小张庄村的人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多打粮食,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养鸡养鸭,养猪喂兔,修房建屋,进城串乡,兼做多种小生意,日子过得有吃有穿,虽不是多富裕,但都能吃上穿上。当时,流传着“2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自食自足的生活。广大群众回忆说:“解放初的七八年,是社会最安定,人心求上进,生产大发展,干群觉悟高,社会风气最好,人民安居乐业的最好时期。”
第二节 计划经济生活
自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至1978年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时期,实行计划经济,指令性生产。公社化初期,实行公社一级核算,统一分配,穷富拉平,大量平调农业生产队的劳力、土地、粮食、资金和其他物资。当时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一万斤,有的浮夸为亩产几万斤”,到处“放卫星”,谎报虚夸数字。集中全公社劳力,实行大兵团作战,深翻土地,提出“深翻一尺半,明年吃白面”的口号,建起大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调走杨庄大队500多劳力,上万个劳动日,造成了很大损失。农业丰产没丰收,大批地瓜收不进来,烂在地里。吃食堂浪费了大批粮食,结果,来年出现了粮荒,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导致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群众气愤地说:“1958年,吃饭不要钱,吃了3个月,挨饿整3年。”至1962年,杨庄村农民人均收入下降到50元以下,村民生活遇到严重困难。期间,口粮在27斤以下,每人每年布票降为2尺,每月面粉降至1~2斤,食油全年不足一斤,不少人患有水肿病。“刮五风”和“一平二调三过渡”,即平均主义大锅饭,无偿调动劳力,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提出“一天等于二十年,人民公社是桥梁,共产主义是天堂,提前建成共产主义”的错误口号,造成了粮食严重减产,经济下降,人民生活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1964年,经过“四清”运动,通过治山改土,实行稻麦两作,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最高产量达8万斤,人均收入超过100元,农民的主食也逐步由粗粮化向细粮化转变。但在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由于计划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单一粮菜种植,不准搞工副业,结果,导致高产穷队,杨庄大队也成了“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三靠”穷队。由于平均主义“大锅饭”,杨庄大队的社员也出现了“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天工磨,日工戳,自留地里干好活”的状况,生产无积极性,生活得不到改善。当时,实行口粮制,高产不多分,麦季口粮不超过150斤,全年口粮不超过350斤,口粮不够吃,出现了“卖了细粮换粗粮”的现象,出现了进城三件事:“倒垃圾,换大米,厕所里有人吗(挖大粪)”的大军。
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时期,杨庄大队700余名劳力,围着人均半亩多土地转,辛辛苦苦干一天,工值还买不到一盒烟。至1970年,偌大的杨庄大队只有2处工副业项目,其他全靠农业解决吃穿。住房得不到改善,经济得不到发展,至1978年,全村各业经济总收只有30万元,人均收入108元,固定资产只有5万元。
计划经济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出现了票证繁多现象。有粮票、布票、油票、煤票、肉票、鱼票、茶叶票、糖票、烟票和多种购货券等多达七八十种。人们凭票购买奇缺的生活用品。三年自然灾害后的1964 ~1968年,城市居民过年有5个半斤(半斤鱼、半斤肉、半斤油、半斤豆腐、半斤鸡蛋),农村享受不到这个待遇。当时,杨庄大队农民过年每人5斤麦子,队里杀头猪分点肉就过年,生活比较困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种票证逐步全部废除。
附
往事回眸临近春节,人们大包小包地购物,付钱、刷卡都轻松惬意。许多“过来人”睹此情景却常常感慨万端:大约10多年前,人们购物还经常遭遇一种尴尬——或是有钱无票,或是有票无钱……
票证:昨天的真实故事
无奈的“票证故事” 对于现今20岁上下的年轻人来说,购物票证是一个陌生的东西,但中年以上的人们对此却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今年47岁的中建八局一公司工会主席徐伟深有感触地说:“票证是什么?对当时的人来说,票证就是命啊!没有票证寸步难行,基本生活就没法保证,那时粮票和粮证关系到一日三餐,没有了粮票粮证就等于砸了生活的饭碗。”徐先生还清楚地记得,每张粮票上都注明了一行小字:“凭票购买,遗失不补”,或:“节日专供,过期无效”,这样的提醒一点都不含糊。20多年前徐先生在外地工作,有一年要回家过年,他想到要给父亲买点毛线请人织件毛衣,于是他早早就开始攒“工业券”,攒了足足半年,终于攒够了数。他说:“我那时每月二两油、三钱香油、二两肉什么的,自己都不够,能尽孝心的只的那点工业券了……”
[=此处为插图 (上图左上: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位大娘在凭票选购缝纫机。 上图左下:1969年青岛市限在本市流通的“青岛市购货券”。 上图右上:1963年下半年济南市第一商业局限在本市同年12月底有效的一块香皂票。 上图右中:1982年江苏省结婚补助棉胎专用券。只限靖江流通。 上图右下:1978年山东省内流通的“山东省侨汇专用粮票”5市斤。)=]
当年的各种票证几乎与人民币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被人称做“第二货币”。岂止徐先生一人,就拿粮票来说,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各自的“定量”。1963年,周恩来总理为参加第27届世乒赛的中国国家乒乓球队饯行,他举行了一场家宴,在通知大家赴宴的时候,还十分无奈地加上一句:“各人自带粮票!”
38年的“票证时代” 山东省档案馆刚刚建立了一个“票证特藏室”,馆藏不同历史时期的有代表性的票证30余种1万多张。工作人员郭汇安说:“新中国正式发行粮票应从1955年8月25日算起,这一天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的命令》。”他介绍说,同年还发放了食用油票;此后又发放了布票、棉絮票;1957年,发放了肉票、白糖票;到1959年年底,各种票证已经增加到12种;而到了1961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种。
曾几何时,各种各样的票证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大到粮食、衣服需要粮票、布票,小到油、糖、肉、肥皂等,都要相应的票证,票证名目繁多,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票证特藏室,我们看到花花绿绿的票证:肉票、鱼票、熟食品票、糖票、香烟票、布票、棉絮票、针织品票、毛线票、鞋票、肥皂票、洗衣粉票、火柴票、燃料票、化肥票、料草票、饲料票、侨汇券、手表券、自行车券、电灯泡券、电视机券等。郭汇安说: “当年的票证比比皆是,除此之外,就连瓜子、花生、馒头、豆腐、食盐等也都离不开票证,在极端艰苦的日子里,就连白菜、萝卜、土豆、大葱也开始凭票供应。”
郭汇安拿出了几种十分“珍罕”的票证,其中两张是河南省镇平县的“临时食用油票”,分别是“5分5厘”和“1钱6分5厘”。他介绍说,这些票证票面小得让人难以想象,消费起来也非常麻烦,经过了解才知道是特定条件下使用的,一般是在公共食堂里使用,当人们买了菜,可以凭票让食堂师傅加上一勺油。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发现的布票最小面额是1厘米,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行的,从1961年到1984年,除个别年份外,这种票证共发行了18种。开始人们把“1厘米布票”作为“找零布票”使用,后来人们将它派上特殊用途——给小女孩扯一根扎头发的红头绳。与这段“故事”相仿的是,上海市为照顾华侨而发行的“上海市华侨特种供应票”中竟有3钱的肉票,就是说,凭此票可以买到想当于炒菜中的一片肉。这些事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谁会相信如此的“黑色幽默”?
显而易见,各类票证是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伴随着共和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历程,走过了38年的风雨沧桑。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国家领导人曾对商业部领导说:“你们商业部什么时候取消布票?什么时候取消粮票?如果两票取消了,将会震动世界。”历史演进到1993年4月,国务院先后下文取消了布票和粮票,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票证时代”的结束。
喜庆中的苦涩 当时有一种印着大红喜字的特殊票证——结婚专用票证。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向往的“三大件”,姑娘出嫁,有这么“三大件”做嫁妆,既实用又体面。但当时要置办这“三大件”实在不易。家住济南市馆驿街的金东先生说: “我1971年结婚时想买辆自行车,但谈何容易!当时几百人才能分到一张‘飞鸽’、‘永久’、‘凤凰’牌自行车车票,购买时还要花几十张工业券。一对要结婚的新人,要想置办一个基本可以生活的‘家’则需要各种各样的票证,拿这些票证到指定的商店才能购买。我那时终于得到了一张自行车票,真要买时根本拿不出那一百多块钱,真是有钱无票,有票无钱,十分尴尬。”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是想象不出,当时一对年轻人结婚,需要花多少精力攒下多少票证,才能勉强筑起爱的小屋。
票证特藏室里有一张济南市水产品产销公司1987年印制的“春节鱼票”,郭汇安说:“不仅济南,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节日票证,我们这里收藏有安徽省1956年的春节油票,这是比较早的,还有1992年上海市的春节补助油票,这是比较晚的。”郭汇安介绍,上海当时过节还流行“联合券”,内含油、盐、糖、饼干、糕点、大豆、酱油等13种65枚票券,票证面积相当于32开的书籍,创下了全国之最。他说: “别看这么多票证,其实能买到的东西很有限,仔细计算一下,一家子过年所供应的东西不及现在一顿饭丰盛。”
困苦中的慰藉 票证特藏室里还有一张“营养照顾单”。这张印制非常简陋的证明上盖着“济南市人民公社医院营养照顾专章”,证明病人患有妇科病,需要照顾10月份“细食、食油”。郭汇安介绍,这张证明是无意中收集到的,它虽然不是正式的票证,却与票证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见当时的票证控制非常严格,而且票证里也蕴涵着温情与关怀,对那些生活有难的人来说,这样的票证既是生活的帮助,也是情感的慰藉。
票证特藏室里还珍藏着一些特殊的粮票,“工种粮票”记载了国家对从事特殊工种人员的照顾;“产妇粮票”体现了政府对妇女儿童的关怀;“建设兵团知青粮票”是蹉跎岁月的见证; “战时民兵粮票”是一段特殊经历的记录;“喀喇昆仑公路代粮券”则是我国对外援助的留影……时代发展如一匹绝尘的快马,如烟往事常常随风而逝,票证里的那段岁月却挥之难去,成了“过来人”不可磨灭的追忆,回味之中尤感今天生活的甜美,思索之余更添对幸福未来的憧憬。
摘自《大众日报》往事·发现
2005年2月2日
第三节 市场经济生活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建制,农业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二、三产业雨后春笋似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各项事业迅猛发展,杨庄村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1978年,全村人均收入108元,1988年达1175元,十年改革,人均收入提高10.9倍。农民生活主食已基本实现细粮化,肉类、禽蛋、鱼虾等副食品消费量大增。衣着面料亦向化纤、绸缎、毛料发展。住宅也从一代房向三代前出厦平房或二层楼房发展。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2平方米,比解放初增长2.8倍,是1958年住房面积的1.4倍。1999年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是1978年的1.7倍;至2004年,人均住房面积42.1平方米,是1978年的3.5倍,是解放初的9.8倍。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杨庄1988年,每百户拥有自行车220辆,缝纫机60架,钟表110块,手表280块,电风扇250台,洗衣机80台,电冰箱40台,摩托车10辆,黑白电视机100台,彩色电视机30台,收音机100台,收录机20台,照相机10架,大型新家具2050件。
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杨庄村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挥地处城市近郊的地理优势,以空前的劳动热情,超前的意识,抢抓机遇,不失时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闯出了一条符合杨庄村的特点,振兴杨庄村的致富路,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历史性转变;由农村向城市的历史性转变,走上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至2003年,杨庄居100%的劳力从事二、三产业生产,各业总收入达7.4亿元,是1978年30.7万元的2418倍,人均收入4260元,是1978年108元的39倍;上缴税金709万元,是1978年上缴税金的1182倍;固定资产1.17亿元,是1978年5万元的2340倍;各类企业发展到32余处。居办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成为山东省规范化市场之一,市场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日客流量达上千人次,设有300多个门头房,1000名业户在这里经商。本居率先完成旧村改造,建起高六层的52幢居民楼,650多户居民喜迁宽敞漂亮的新楼房,人均居住面积40多平方米。建起卫生室等福利设施,普及了彩电,家家户户居民安上了电话,部分居民安上了空调。实现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一条龙”教育网络,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了居民退休制度,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特困户,居里给予救济,对男60岁、女55岁的退休人员,月月发给退休金。对退休老人享受由居里组织的公费外出旅游活动。居里青年当兵,每年发给优抚金1000余元。杨庄居实现了少有所教、青有所学、老有所养、残有所为,在衣、食、住、行、医、学、乐、为等方面有了保证,居民们过上了“看彩电,听三洋,住楼房,睡软床,吃饭讲营养,家具讲高档,穿衣讲漂亮,车辆讲式样,户户票子存银行,齐心协力过上小康”的幸福生活。杨庄居已成为商业繁荣,环境优美,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村居,被誉为镶嵌在齐鲁大地上的又一颗明珠。
1999年4月6日
“小康型”状况典型调查
杨庄村总户数:625户,总人口1773人;
全村总产值:17273万元,人均总产值9.7万元;
工业总产值:4837万元,占当年总产值的28%;
商业、服务业等产值:12436万元,占当年总产值的72%;
各业企业72家。其中:集体企业15家,个体企业57家;全村人均纯收入2672元,全村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全村人均寿命70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
全村家用电器及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彩电620台 洗衣机480台 冰箱400台空调150台 电话380部摩托车120辆电脑50台小汽车36辆
改革20多年来,杨庄居居民生活发生了五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购买商品发生了变化。1978年村里时兴“三转一提留”,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半导体;1988年时兴四大件,即:大彩电、电冰箱、电话和摩托车;进入21世纪,杨庄居人民时兴手机、空调、电脑、公寓楼房和小轿车。二是择优选购的心理发生了变化。20世纪70年代是“持币抢购”,80年代是“持币待购”,90年代是“储币选购”;21世纪的杨庄人民不是名牌不买,不是流行的不买,不是大样的不买。三是内心世界发生了变化。有的居民高兴地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手机一拨接天下,电脑上网知天下,坐上飞机闯天下,灵敏的信息遍天下。”这里的居民写中堂表达了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改革20多年的赞誉:依城傍水,楼房一片,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装饰城建设辉煌,购物景观,经商由俺,管理也由俺,乾坤靠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与时俱进的衣服身上穿,长也称心,短也如愿;晚归妻子儿女彩电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安民政策喜心田,如今娱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党的富民政策好,举国上下喜无前。四是前后对比对生活满意的变化。改革20多年来,杨庄居人民言谈话语中,不断流露出欢声笑语话党恩的事例,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变化的赞美:“过去是地瓜面,地瓜馍,离开地瓜不能活;现在是白面条,白面馍,赛过机关好生活。” “居里看,新楼房;身上看,新衣裳,如今居民喜洋洋。”在生产上的对比:“过去是黑马团(猪),白马团(羊),后边跟着机枪连(鸡);羊吃叶,鸡餐心,猪拱根,一亩只收百十斤;现在是深挖沟,高筑墙,扎篱笆,挡猪羊,一亩能产1吨粮。”在家庭方面的对比:“过去是屋里一抹光,圈内没猪羊,穿的是地图裤,喝的是地瓜汤;现在是住着大楼房,设备全新洋,骑的是摩托车,穿的是新奇好衣裳;吃的方面是晚上炒菜,中午捞(面条、水饺),早晨豆汁加油条。”五是在发展前景上有明显的盼望。杨庄人民对发展前景抱有极大的希望,对前进过程中也有希望。主要盼望和希望是:①提高市场的档次,把市场全部建成高档次的商场;②盼望建一处经商、居住、就餐、娱乐为一体的服务中心大楼,提高装饰材料市场的亮点;③提高文化业务素质,实行“小学、中学、大专一条龙义务教育”;④做到3个文明齐抓,3个任务齐下,3个成果齐要,实现党风正,民风好,经济大发展,干群觉悟高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
改革20年巨变
回首20年一瞬间,风雷激荡九州欢。
脱贫致富辟新路,治国兴邦换新颜。
政策英明誉内外,人民奋发振河山。
雄鸡已唱东方晓,再看龙腾跃碧天。
改革开放破重关,改革风雷捷报传。
喜见龙腾图大业,笑看虎跃换新天。
复兴中华潮流急,尊重人才意志坚。
何日得偿统一愿,海峡两岸盼团圆。
赞杨庄
齐鲁赞杨庄,富贵图开。梅花香自苦寒来,落后贫穷成往事,一响惊雷。
壮志满胸怀,广纳良才。争先勇上不徘徊,与时俱进创辉煌,再上台阶。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