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族 姓氏 家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26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族 姓氏 家谱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5
页码: 853-88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杨庄村聚集着回族、汉族和满族以及它们的发展史和姓氏介绍。
关键词: 家谱 家史 杨庄村

内容

第一节 民族
  杨庄社区居委会聚居着汉族、回族和满族3个民族。由于社会的变迁、人口机械变动和居办企业的发展,婚姻及被招聘人员来此定居。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载:杨庄村总人口为1650人,其中汉族1626人,回族30人,满族2人,分别占总人口的98. 5%、1.8%,0.12%。 2004年,全居共667户,1807人,其中汉族1774人,回族31人,满族2人。汉族占总人口的98.2%,回族占总人口的1.7%,满族占总人口的0.1%。另外,在杨庄社区居委会居住的2000余户,近5000口城市居民中和济南北洋工业园、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中的经营业户,多种姓氏达80多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回、满、苗等多个民族。
  第二节 姓氏
  杨庄社区居委会一带先民姓氏奇少,有史记载杨姓、张姓最早。随着社会变迁和境外人丁的涌入,该地区姓氏逐年增多。至2004年,杨庄社区居委会(不含第二社区居委会)姓氏多达138个。部分姓氏如下:
  董 安 艾 白 毕 边 薄 蔡 曹 柴 常 陈 成 程 仇 褚 崔 戴 党 刁 丁 东 窦 杜 段 范 方 房 封 冯 付 盖 高 葛 耿 龚 巩 顾 关 管 郭 国 韩 何 侯 胡 画 怀 黄 霍 贾 姜 焦 金 景 阚 康 孔 黎 李 梁 林 刘 娄 卢 芦 鲁 路 吕 马 毛 梅 孟 米 苗 牟 穆 甘 靳 庞 彭 亓 乔 秦 曲 任 商 尚 邵 申 沈 时 史 舒 宋 苏 宿 孙 谭 唐 陶 田 万 汪 王 魏 温 吴 武 肖 谢 辛 信 邢 荆 徐 许 薛 闫 颜 杨 叶 殷 尹 于 余 袁 岳 翟 张 赵 郑 支 钟 周 米 庄 左
  附
  中华万姓趣谈
  中国姓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研究姓氏的学者和姓氏学家陆续不断,姓氏问题与编修地方志工作关系十分密切。当今,全国各地编修地方志时也都涉及到姓氏问题,除少数专业志书外,几乎所有的地方志都设有关于姓氏的章节。姓氏问题和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方志学等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古代姓与氏不同,姓是家庭系统的称号,起源于原始母系社会,从母姓,故“姓”字从“女”从“生”,如姒、姬、姜、赢是也。氏是贵族系统的标志,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产生于父系社会,用以别贵贱,分男女。贵者称氏,贱者有姓无氏;在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对已婚女子称呼是在其父姓后或者在其夫姓与父姓后加氏,如赵钱氏、张王氏。《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通鉴·外纪·注》:“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说明姓与氏是不同的。《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地望,即郡望,如李姓为陇西,张姓为清河,周姓为汝南,王姓为太原。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
  中国姓氏起源久远,最早的姓氏可能跟先民的“图腾”有关。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处于蒙昧时期,认为某些自然物体与氏族部落的血缘有关,于是就把这些物体当做偶像来保护和崇拜,这便是“图腾”,成为原始氏族部落“姓”的最早起源。《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表明黄帝部落的“图腾”是熊虎等猛兽。今天同日月星辰、山岳江河、翎毛灵兽等有关的姓氏,如云、岳、龙、马、林等姓,早先都可能是一种“图腾”的标志。
  人类社会自从分成阶级之后,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为了自身的需要,赐姓给某些臣民,作为表彰,以示恩宠。《唐书世系表》:“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赐姓张。”高祖刘邦赐娄敬、项伯缠为刘氏。这是封建社会的常见现象。
  中国姓氏的来源很多。据宋代郑樵从各地谱牒资料考证,归纳有32类,主要有:以居住地、封地、采邑为姓氏,黄帝轩辕氏居于姬水附近,就以姬为姓;炎帝神农氏居于姜水附近,就以姜为姓;如邶、郅、郏、邰等,凡带有“邑”旁(右“阝”)的汉字姓氏,大多与地名有关;这类姓氏在长期使用中,有的去掉了“邑”旁,如郇、鄚、鄪、郕、鄣等,便成了旬、莫、费、成、朱、章等;以祖先族号为姓氏,如唐、虞、夏、殷;以祖先谥号为姓,如文、武、穆、庄;以祖先爵位为姓氏,如王、公、侯、伯、子、男;以官职为姓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以职业技艺为姓氏,如贾、乐、陶、巫等。
  现在谈谈藏族姓氏的由来。如果您见了我国藏族同胞问道:“您贵姓”?他们将无法回答你,因为藏族同胞没有姓氏。
  藏族同胞的取名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一种是以出生在星期几为名。如星期日生的就叫尼玛,星期一至星期六分别是达娃、米玛、拉巴、普布、巴桑、边巴。在名字前面或名字后面还可以加上一些表示祝福、赞美的词,组成4个字的名字。如尼玛次仁,次仁即长寿之意;边巴拉姆,拉姆即仙女。藏族人同名的现象极多,为了互相区别,人们往往把籍贯、职业以及男女老幼与名字连在一起称呼。如“亚东旺堆”、“仁布旺堆”前现两个字都是地名。有许多藏胞的名字是用父名中的两字,与母名中的两字组合的,如父名是多吉次旦,母名是格桑卓嘎,那孩子就可以叫次旦卓嘎。还有以自然界的物体命名的,如尼玛(太阳)、达瓦(月亮)、白玛(莲花)、梅朵(花)、玛琼(小酥油)、括低(陶壶)、白巴(青蛙)等等。西藏盛行宗教,名字中含宗教色彩的人也非常多,如丹巴(佛教)、多吉(金刚佛)、丹增(圣教主宰人)、卓玛(救度母)。也有用出生的日子命名的,如郎刚(三十日)、次松(初三)。有的人干脆用孩子的出生时其父或其母的年龄作为孩子的名字,如“西吉”藏语是“四十一”。西藏解放以后,藏族同胞结合自己的翻身解放,为孩子取名常用这方面含意的词汇,如金珠(解放)、达玛(红旗)等。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藏汉混合的“姓名”,如江央宗、张旺堆、李次加等。藏族人民在称呼对方名字和职务时,后面往往加上个“拉”以示尊重,如扎西拉、旺堆拉、格拉(教师)。藏族多数名字都可通用,但也有一部分名字有严格区别,像“卓玛”、“央金”、“旺姆”、“娜珍”等,只能用于女性,而“贡布”、“顿珠”、“占堆”等只能用于男性。
  由于姓氏的来源多种多样,形成的方法又各不相同,这就出现了丰富多彩而非常有趣的姓氏现象:
  数字与次序可以为姓氏:明代灵寿县有个县丞叫一炫宗,唐玄宗时宫中有个中尉叫二从直,元代云南省有个右丞叫三日八,越王勾践有个臣子叫四水,三国蜀有谏议大夫叫五梁,清代有《洛阳杂记》作者六十七和《西域见闻录》作者七十一,明代有个礼部主事叫八通,宋朝有九真、十华,战国时著名道家列御寇有个弟子叫百丰,今人有千家驹,姓万的就更多了。战国时齐诸田迁汉园陵后为大族,就以第一至第八的次序号为姓氏。
  方位可以为姓氏:东、南、西、北、中,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
  时间可以为姓氏:春、夏、秋、冬,年、月、日、时等。
  朝代名称可以为姓氏: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名称可以为姓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阴、阳、金、木、水、火、土等。
  动物、植物名称可以为姓氏:龙、马、牛、羊、狼、虎、狗、猪、鸡、虫、蛇、鼠、驴、猫、狐、狸,桃、李、松、柏、杨、柳、桑、梧、杏、槐、桐、桂,梅、兰、竹、菊,稻、谷、麦、豆等。
  计量单位可以为姓氏:石、斗、升,丈、尺、寸,斤、两、钱等。
  颜色可以为姓氏:赤、橙、黄、绿、青、蓝、紫、红、白、黑等。
  人体部位可以为姓氏:身、头、口、目、舌、牙、齿、心、胆、腰、背等。
  人的称谓可以为姓氏:父、子、祖、孙、公、母、儿、女、哥、姐、姑、甥、舅等。
  金属名称可以为姓氏:金、银、铜、铁、锡、铅、钢等。
  县市地名可以为姓氏:曲阜、武城、即墨、高唐、邯郸、商丘、高阳、大连(均为二字姓)等。
  甚至柴、米、油、盐、酱、酒、茶皆可以为姓氏,明代就有叫酒好德的。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姓氏包括汉族姓氏和兄弟民族姓氏。在兄弟民族姓氏中,有的音译为汉字姓氏,我们看到的双字姓、三字姓、四字姓大都是兄弟民族的姓氏语音直接翻译过来的。有的直接借用汉字姓,这些姓氏同汉族姓氏混在一起,时间长久了,就很难分辨得清哪些是汉族姓氏,哪些是兄弟族姓氏。我们今天的姓氏中有很多同字不同源,孙、朱、徐、罗都有几个来源,刘氏来源有5个。兄弟民族直接借有汉字姓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关、万、赖、穆等。
  由于中国姓氏的丰富多彩,所以我们许多常见、常用的字、词都是姓氏。如有两副对联,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姓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远近速达游通道,洪波激浪汇江流”。
  三
  从古到今,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姓氏也随着社会而发展,特别是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促进了姓氏的发展变化。中国姓氏的发展变化,一个趋势是许多兄弟民族在接受汉族文化的同时,也主动放弃原有的姓氏,改用汉字姓。汉代匈奴族入塞后逐渐采用汉语、汉字,改用汉姓,今天刘姓的一部分和下、兰、乔、呼延等都是匈奴族改的姓。清军进关后,八旗后裔逐渐与汉族融合了,满族人很多改为汉姓,如皇室爱新觉罗氏有很多改姓罗,那拉氏改姓那等。此外,回族有姓白、马、石,广西壮族有韦、覃、杨,延边朝鲜有朴、金、崔、李等,都是兄弟民族改用汉姓。
  中国姓氏发展变化的第二个趋势是,很多旧有的姓氏消失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姓氏。姓氏消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家庭在社会斗争中灭绝,因而它的姓氏也不复存在,如周代的“若敖”;另一种情况是为了避讳免祸而改姓换氏。封建时代,皇帝的名字是不允许别人直接称呼的,如果有人的姓氏同当代皇帝同字,就犯忌讳,就得改,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如北宋名臣文颜博,他的家族原姓敬,其祖父为了回避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改姓“文”,后晋亡后,恢复原姓敬,后来听说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敬讳,又赶紧改为“文”。还有一种情况,封建统治者故意将一些人改为恶姓,如隋炀帝杀掉“犯上作乱”的杨玄,并将其家属改为枭氏。新姓氏的出现,也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人口的增殖和迁移,开拓了新疆界,从原有的姓氏中衍生出新的姓氏分支,如周、刘、王、杨等,是从周朝王室姬姓衍生出来的,现在姬姓很少见,而周、刘、王、杨却很多。另一种情况是历史上兄弟民族在接受汉语、汉字的时候,创造出一些新的汉字姓氏,如朝鲜族的朴姓,苗族的刀姓,畲族的蓝姓、盘姓等。还有一种情况是政治上避祸,宋朝民族英雄岳飞被害后,他的一些家族为了躲避灾祸,从河南汤阴迁到安徽涡阳,将“岳”字的上下部分倒过来写成“〓(yā)”字以为姓,这种情况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常有的。
  姓氏的减少和增加相比较,是减少得多,增加得少。中国有多少姓氏,难以说准。西汉史游写的童蒙知识读物《急就章》中列了132个姓氏,这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百家姓”了。北宋初年写成、社会上流传最广的《百家姓》载有411个姓氏,后来的版本增加到504个。《千家姓》收有1852个姓氏,《新编千家姓》则收有3107个姓氏。《姓苑》、《姓谱》、《姓氏考略》等姓氏专著,都载有二三千个姓氏,又各有差异。据统计,今人编的《中国姓氏大全》收有5600多个姓氏。据《半月谈》报道,“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11939个”,可谓中华万姓。而现在实际使用的姓氏约有3600个,说明姓氏个数总的趋势是逐渐减少的。
  中国姓氏发展变化的第三个趋势是许多双字姓、三字姓,甚至四字姓,大多数改为单字姓。据统计,在历史记载中出现过的5600多个姓氏中,单字姓3400个,双字姓2000多个,三字姓100多个,还有少量四字姓。《中华万姓溯源》(杜建春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载三字姓225个,四字姓57个,五字姓7个,六字姓3个,七字姓2个,八字姓1个(札噜特博尔济吉特,蒙古族)。这些多字姓大都是满、蒙古、女真、鲜卑等兄弟民族的译音姓氏。目前,实际使用的约3600个姓氏中,双字姓只保留诸葛、欧阳、司马、呼延、公孙等约100多个,三字以上的姓几乎全部消失了。
  中国姓氏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日臻完善,加上汉字所具备的许多特点和优点,姓氏和名字相配搭,特别是有些人喜欢用单名,即一姓一字名,叫起来简便,写起来方便,含义隽永深刻,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国的语言文字能与之比拟的。如 《三国演义》人物中许多双字姓名,以及 现代人们喜欢取的姓名,如“高原”、 “丘陵”、 “江涛”、 “洪流”、 “彭湃”、 “杨柳”、“杜鹃”、“林森”、“聂耳”等, 何等优美;有的取名“丁一”、“于飞”, 最简单不过了;又有人取名叫“谢铁 骊”、“关骕驦”等,按繁体字书写,都 有50多笔,别有一种风趣。
  然而,现代中国的姓氏,在使用中也 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首先,中国姓氏 总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10亿汉族 人口中,只使用3600多个姓,平均每个 姓有30万人,而常见的李、王、张等几 个大姓,一个姓将近有一亿人。北京市的 统计资料显示,王姓占全市人口的10. 6%,李、张各占9.6%。台湾省目前 姓氏人数最多的是陈、林、黄、张、王、 李、吴等10姓,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如今又兴取单名,弄得许多人姓氏雷同。 据统计,在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广 州等大城市,叫“张力”、“张颖”的都 有好几千人,常常张冠李戴,给邮电、户 籍、日常交往带来很多麻烦。在一次人代 会中,有一个代表团里有两个女代表叫 “张玉兰”,给会务工作造成不便,她们 自己也弄得啼笑皆非。土耳其现有人口 6000多万,而姓氏就有2.2万个,相当 于中国、美国、印度三国姓氏之和。而今 日本国1.2亿人口,竟有12万多个姓氏, 平均每个姓氏只有1000人左右。
  姓氏也和其他事物一样,它的演变和 发展,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是不以人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有意识地 加以引导,扬长避短,使其向着正确的轨 道发展。其实,姓名无非是代表人的一种 符号,不应把它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族 观念。许多作者名人如鲁迅、茅盾、巴金 等笔名,几乎代替了原来的姓名,没有什么不好,其后人如继续使用,时间长了,也可能成为姓氏。子女可以跟父姓,可以跟母性,也可以将父母的单姓合在一起做复姓。双字姓名尽量少用,提倡多字姓名。目前,单姓四字姓名在各地悄然而起。据统计,山东省已出现单姓四字姓名2800多例。取用四字姓名,既富有内涵和音韵节奏美,又是解决重名问题的主要途径。据测算,如以3000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起单名,同一姓氏可构成3000个人名;若起二字双名,则可组成600多万个名字;如果启用单姓四字姓名,则可构成270亿个名字。这样可以增加姓氏的多样姓,增大姓名组合的变化能力。变化越多,识别力越强,社会功能也就越佳。姓名变化组合的概率提高了,就不会万人同名了。
  古人的名字、字、号我国是一个多名制的国家。在古代,人们除了和我们今天一样,有姓有名以外,往往还有字、号。古人的名、字、号十分讲究,说起来十分有趣。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古人的名、字、号也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了。
  名,一般来讲,又有小名与正名之分。小名,也称乳名,是襁褓中父母命定的。古书说:“始生三月而加名。”这个名就是小名。小名的特色是越鄙俗粗野越好,如楚公子小名黑臀,卫大夫小名司空狗,司马相如小名犬子,刘裕小名寄奴。它的鄙俗粗野和绰号的鄙俗粗野味道不同,绰号多意在讥刺调侃,而小名则最难听处正洋溢着父母的真爱。正名,是长大以后使用的名。小名鄙俗粗野,长大后多隐讳唯恐人知,往往只留在家庭间呼唤,而别立雅驯的正名,以应用于社交。正名代表一个人的一切权益,它的命定,途径不一。有的人是由小名升格而来,有的是由学名沿用。普通子弟进学校念书,多改命一个比较雅正的名,即学名,如沿用不改,便成正名了。有的是由族名沿用而来。中国是一个宗法思想很强的社会,各姓族都有谱牌,谱牒排定辈序。人们结婚时大多按谱牒辈序命定一个新名,这个名可称为族名,如果经常使用,便成为正名。也有的由字升格而来。古人往往有字,由于某种原因,某人的字可能比他的名更为通行,那么,字就有可能升格为正名。
  字,古人除有名外,还有字。周代以避讳敬事神明,因此讳称其名,于是代之以字,古书上说: “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是经过演变以后的说法。由此可知,人在幼年时便必须有名,字是成年后才加上的。《颜氏家训》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区别了名与字的性质。实际运用中,名用来自称,表示谦虚,其他人不得侵犯,只有上辈与上级才可直呼。如果连上级都不敢直呼其名,那便是表示特别客气了。字用来让朋友呼唤,表示客气。古代不仅男子有字,女子也有字。女子取字是在15岁许嫁举行婚礼的时候。名和字一般是有联系的,有时是同义词,有时是反义词,有时仅仅是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
  号,古人在名、字之外,有的还有号,也称别号。立号是为了尊字。把号呼得格外响亮便表示特别客气特别尊重。号有两个字的,也有三个字以上的。号,分为人号与自号两种。称号的开始,起于他人对自己的称谓,这是人号;如果自立别号,就是自号了。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称杜工部;诸葛亮封武乡侯,称诸葛武侯;康有为南海人,称康南海,这些都是人号,用以表示一种特别的敬意。自号是名、字之外再立别字,与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它往往是文人矜奇好异,立以自况的产物。志趣、寄托、才调、业绩、癖好、居室、收藏、形貌、隐衷等等,都可作为立号的依据。有人立号多至上百个,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名字艺术。如陶潜宅旁有五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欧阳修爱饮酒,自号醉翁,他后来又自号六一居士,那是因为他晚年拥有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常置一壶酒,而他又以一个人老于五物之间。
  第三节 家谱
  杨庄、大张庄境域历史悠久。远古时候,这里就人类繁居。明朝初已形成村落,以杨姓最早、张姓最多。1929年7月1日济南建市时,杨庄、张庄已有44户,398口人。济南解放后,杨庄、张庄在119户,790口人中,以杨姓、张姓、王姓、李姓居多。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杨庄村共637户,1761口人,共120个姓氏,张姓居一,杨姓居二,王姓居三,李姓居四。至2004年,杨庄社区居委会共667户,1807口人,共有138个姓氏,张姓425人,占总人口的23.5%,居第一位;杨姓379人,占总人口的21%,居第二位;王姓160口人,占总人口的8.9%,居第三位;李姓152人,占总人口的8.4%,居第四位;刘姓66人,占总人口的3.7%,居第五位;陈姓47人,占总人口的2.6%,居第六位;赵姓34人,占总人口的1.9%,居第七位;路姓31人,占总人口的1.7%,居第八位;葛姓27人,占总人口的1.5%,位居第九;马姓21人,占人数的1.2%,位居第十。
  2004年3月,杨庄社区党委、杨庄社区居委会决定撰写一部《杨庄社区志》,把杨庄形成村落以来长达600余年的历史载人史册。退休干部樊长征退休不享清闲福,乐为史志作奉献,他怀着一颗对历史负责的热心,与居委会张象奎主任密切合作,走东家,串西家,对杨庄部分家谱进行了详细而又周密地调查。为写《杨庄社区志》,他不辞辛苦,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内,克服了档案不全的困难,先后走访了350余户居民,询问了520余名知情者,在征得了大量资料的同时,将部分家谱材料一并呵成。为了取得上溯更遥远、更翔实的资料,又外出省市档案局查证材料,走访查询了亲朋老友和居住在外地的离退休老人。对资料经反复核实,写成了志书材料和部分姓氏家谱。
  由于历史遥远,时过境迁,又无村史记载,上溯难以查考,给志书撰写和家谱整理带来了较大困难。但作者抱着一种浓厚的乐趣,孜孜不倦地追求,终于写成了过百万字的《杨庄社区志》和形成部分姓氏家谱材料。家谱调查一般为上溯3~7代,最多的上溯到12代。年代久远上溯到17世纪,至21世纪初,家谱沿序大至在300余年左右。因人力、精力所限,家谱只调查了部分姓氏载人志书。
  张哲生家谱纪实
  张家大院的由来 在济南北园大杨庄村有一所古老的青砖小瓦的四进庭院,大门幢内悬挂着古名人题写的“乡魁”横匾,边设门房。进入二房,有南屋4间,3间为客厅,1间为客人或师爷的卧室。进入屏门北屋为正式客厅,前出厦的大厅宽敞明亮高大,精工打造的屏风式门窗豪华庄严雅致,东西各有厢房3间,西房后有院落一处,进入后院北屋为主房,东西厢房各3间,东套院为厨房及下人居住,西跨院为花园,建有假山、回廊、鱼池,并有精工雕凿的石刻。园内植名花异草和果树、葡萄等。
  这里住着一张姓人家,是300年前由河北省枣强迁来,他(张兢业)官居上海道台,回故里省亲,经山东历城而看上北园这方水土,故置田亩建房舍而形成这样的规模。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张兢业回乡省亲乘船渡江时,因大浪急船被打翻,因其精于水性而化险为夷鉴,于此便告诫后人要学会游泳。
  张德源的家世 为了整理这一书香门第官宦人家的资料,现将所知做如下记载:张兢业——张恭绶——张汉紫——张德源。张德源,字友甫,生于1840年。于1920年因家中的大量医书(印书木版便有两个屋子),时研读而精于中医,犹擅眼科。因家境好,治病救人从不收费。除行医外,当时为济南知名画家,工笔画昆虫、果蔬,尤其是蝈蝈、白菜,堪称一绝。当时,济南文人书家皆有收藏,但经“文革”灾难,已很难见到(家中仅有印章数方尚存)。
  据知张德源在世时,家产有稻田、园畦、藕池总215亩,稻田占八成。其亡故后,于1927年由其妻主持分家,分为五份:一份为其生活和养老,包括院西大街路北房子一处(赁给同兴皮货店,即百货大楼对面),每家所分的土地大约30亩左右。因家中土地分家前已档出去50亩左右,因档期较长无力赌回故档死。房产分析:大房是后院西屋及花园,二房是东院,三房是后院北屋及场院,五房是客厅及前院北东西房。分房后,其一直住在长女张伯芳(翠翘)的茅家祠堂后院,雇有男仆、妇仆各一人,直至1940年去世,享年80岁。
  张德源的子女 张德源有2女4男,长女张伯芳嫁给济南盐商茅少泉为妻,1958年6月病故,享年82岁。次女张仲芳嫁于济南世居蒋育五为妻,1938年病故,享年60岁。长子鼎臣继承父亲事业,从医少亡,不足40岁。次子濑石多才多艺,曾任军队书记官,亦属少亡,年仅40岁,死于天津。三子芹香,字泮藻,号自强,生于1890年8月12日,曾在济南师范学校学习,是一位热爱教育、热爱祖国的青年,是孙中山先生同盟会会员,是提倡解放妇女、放足走进新学读书的倡导者。他在北园一带创办了多所小学校,与天津聋哑学校共同,与韩复渠当局申办了济南聋哑学校,原北园地区共72个村庄,东至黄台,北到黄台山,西至联四(不包括泺口镇)。“五四”运动时,领导北园的农民和学生游行罢课、罢市,抵制日货,反对卖国的21条不平等条约。创建农民讲习所,宣传抗日爱国等演讲活动。而后,曾参加临清税务局,因与贪官不能苟合而辞职。“七七”事变后,他投身于爱国运动,参加了铁血爱国锄奸团,从事文书组长职务,搜集情报,组织行动较大的活动共3次:一次是伪省府由日本高参召开会议时,我地下抗敌人员当场向大厅投掷3枚炸弹,均未爆炸,原因是存放地下时间较长而潮湿未响。二是借中秋送礼之际,向各汉奸公馆进行刺杀活动,其中有伪法院长张超继、教育厅长郝叔萱,还有警务厅、建设厅、民政厅长共5处。三是对北关火车站货场存放的敌军用物资进行破坏行动。另外一宗事例是对卖国投敌的特务分子的转化教育。在日本宪兵队的特务名叫五一虎,认贼做父,无恶不作。我工作人员与其面对面的斗争,尖刀插在其脖子上,使其胆颤心惊,立即表示永不做坏事,当即离开济南他去。张芹香,1938年初冬被日宪兵队逮捕,牺牲在大观园对过经三路口日宪兵队地下室内,时间是1940年,享年50岁。四子云,藻,字愚谈,生于1896年,从事教育工作,任诸诚一中美术教师,济南著名画家,对国画、油画等造诣颇深。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七七”事变后不为敌人服务,闭门务农。他当时修建了玻璃温室,培育了多种名贵花卉(菊花),颇有成就,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1945年8月病故,享年47岁。张秀芳系张德源侄女,嫁与铁路职员张伯年为妻。
  1945年8月,侵华日寇投降。北园的乡谊及芹香先生的学生数百人,为了悼念他为国抗日牺牲,在张庄小学前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授予其抗日革命烈士之位,又在杨庄原住址成立了私立芹香中学。
  高文化层次的人家 该家庭注重文化修养,教育从幼抓起,不分男女,均送入学校进行文化学习、深造,文化素质较高。
  张志慧,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生,本科,济南市文化局艺术处处长。
  石汝玲,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生,本科,济南艺术学校高级讲师。
  张志刚,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本科,济南化工厂财务科。
  张达,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毕业生,本科,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著作有《文艺原理新论》、《中国中篇小学史》、《文海观测》、《藻思集》等。
  张博华,山东艺专音乐系毕业生,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研究员。
  张晓晶,济南大学毕业生,山东大学研究生,南京大学博士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著作《晓晶诗集》。
  张文,山东鲁能光大器材有限公司,山东电力济宁线路器材厂工程师、董事长。
  张蕾,武汉中南民族学院毕业生,济南民族宗教局民族处处长。
  张忠,山东大学毕业生,济南市文化局稽查队科长。
  张起,深圳三力星化工集团济南经销处工作。
  张喆生,济南市天桥红木家私厂厂长、总经理;农工党厂企副主任,继承曾祖父事业,书画蝈蝈、白菜,跻身济南书画界。
  张成,南京林大;张晓珊,山东交通专科学校;张晓松,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专科;张晓飞,济南大学本科;
  张晓伟,日本语大专。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