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24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卫生
分类号: R199.2
页数: 6
页码: 792-79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杨庄村卫生工作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卫生事业 概况 杨庄村

内容

旧社会,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村医疗卫生条件低下,缺医少药,小病不去医,大病无钱治。若遇瘟疫病毒流行,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关心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疾病能及时得到治疗,逐步提高了农村医疗卫生水平。1951年,杨庄和张庄村妇女联合会成立后,具体负责本村卫生工作。1958年8月,北园人民公社建立后,大队、生产队均有妇女队长分管卫生工作。1970年8月9日,建立了杨庄大队卫生室,逐步培养了自己的医疗卫生人员,促进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到了小病治疗不出村,大病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1970年8月9日,杨庄生产大队卫生室正式成立,为群众性的村级医疗保健机构,实行合作医疗。卫生室的工作是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以医疗卫生为主要职责,做好本村的各项卫生;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医疗疫情报告、传染病、地方病管理和计划免疫等卫生防疫工作;积极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做好“两病五改”和食品卫生的技术指导;做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宣传指导及农村妇女的劳动保护。指导村办托幼组织的保健工作;认真做好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转诊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做好有关卫生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管理和上报工作;加强卫生室管理,做到看病有登记,取药有处方,收支账目日清月结;加强药品管理,合理用药,严格执行药价政策及各项收费标准等。
  卫生室的任务是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政策,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以医疗为主要职业,积极做好本居的各项卫生工作。
  ①积极配合政府做医学知识的宣传教
  育工作。②做好医疗疫情报告、传染病、地方病管理和计划免疫等卫生防疫工作。③积极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做好食品卫生的技术指导工作。④认真做好一般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转诊工作,不断提高医疗质量。⑤负责卫生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管理和上报工作,做到账、卡、簿、表完整无缺。⑥做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宣传、技术指导和孕妇、产妇“五期”的劳动保护。⑦合理用药,杜绝假冒伪劣药品,严格执行药价政策及各项收费标准。⑧配合卫生院对0~7岁儿童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及“4、2、1”查体。
  第一节 医疗队伍
  解放前,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村无有卫生保健人员。解放后,群众看病到何家庄诊所和济南市里各医院,自己拿钱看病。杨庄生产大队卫生室建立前,由大队妇女干部王玉英任村卫生员,为群众进行简单的卫生保健。1970年大队卫生室建立后,由刘淑香、杨玉秀两名医生(时称“赤脚医生”)负责卫生保健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先后由刘淑香、朱传宝、赵长芬、杨玉新、张金生、阚莲凤、杨晓、王辉先后任卫生室医务人员。至2004年,杨庄社区卫生室有3名卫生保健人员,即刘淑香、阚莲凤、杨晓(护士)。为加强本居的卫生事业,做到一般疾病治疗不出社区,居委会对卫生室加大投入,舍得花钱装备卫生室,使居卫生室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不少疑难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受到群众称赞。
  卫生室医护人员上岗,均经过短期的专业培训。在工作实践中,通过组织学习、自学、参加业余培训班等形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还定期请老医生亲临授课指导,或到北园卫生院、市立四院及卫校、省中医学院参加学习、进修。1982年,根据市卫生局的指示精神,对“赤脚医生”全面进行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大队卫生室刘淑香医生经考试、考核合格,取得了由济南市卫生局统一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
  第二节 医疗设施设备
  杨庄村卫生工作由小到大,逐步完善健全。20世纪70年代前,只有两名村民兼职做卫生员工作,无有办公设施,只是给群众打打针,吃点退烧药或在破伤处点点紫药水等简单的服务。1970年,大队卫生室建立后,只有两名赤脚医生在大队豆腐坊旧址前院两间破旧的房屋里办公,无有多的医疗设施。后又多次搬迁。第二次搬到豆腐坊后院3间破旧房开诊。第三次搬到原杨庄小学旧址对门3间房里开诊。第四次搬迁到村委会后边4间房里办公,只有刘淑香一个医生,又聘请了航运局一个大夫,但不到一年就辞去了工作。1989年,聘请阚莲凤大夫来卫生室工作。第五次搬到治保会院内4间房里就诊,直到2001年旧村改造后,村卫生室搬进现在的二层楼一层3间房里办公。过去,因村里经济发展不快,医疗设施设备都很简陋。20世纪90年代,村委会加强了卫生室的工作,投资新建了100多平方米的二层新楼,设有6个床位。另外,村委会把40多平方米的3间新房承包给个人经医,设有6个床位。在门诊室备有较先进的听诊器、血液表、氧气瓶,配置了先进的测试医疗器;治疗室备有温度表、听诊器、血压表,换药室备有纱布、石膏、镊子、缝合针等,还备有氧气瓶、注射器、输液器等较齐全的医疗仪器。
  第三节 医疗医药
  杨庄生产大队卫生室成立初,主要对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进行治疗与防治,并负责全大队的防疫及保健等日常工作。采取针灸、注射、输液、开处方、发药等中西医结合方式,诊治患者疾病。若遇疑难病患者,及时转诊到市立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就医治疗。后来,经学习、实践,医护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再之,聘请老中医坐堂诊治病,一般疾病均能在本村治愈。20世纪90年代以来,杨庄卫生室治疗范围扩大,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范围为针灸、输液、注射、缝合、包扎、换药、防疫、中西医诊断、治疗,并使用新药、特药,对于感冒、发烧、气管炎、肺炎、高血压、心脏病和其他常见病等,均能在村卫生室治疗。2名医务人员勤奋工作,爱岗敬业,起早贪晚,没黑没白,没年没节,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村民随叫随到,登门治疗。卫生室以服务性为宗旨,对手术费、打针等不收费,只收部分药费。从山东省医药批发站、济南医药批发站正规渠道进药,以低于市场20%的价格供应村民。做到服务周到、药品无假、治疗及时,30多年来,为本村(居)群众和四邻八乡群众治疗5万人次,均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村民张某突患抽风,面色苍白,嘴唇青紫,手足发凉,不省人事。刘淑香医生在深夜12点迅速赶往病人家中,她视老人为亲人,登门服药、输液,经抢救,老人转危为安。
  杨庄社区卫生室医用药物较齐全,有中药100余种,西药300余种。药品均从国营药材公司批发站进货,经医务人员精心保管,严把“进药关”、“入库关”和“开药关”,杜绝了假冒伪劣药品入内,有效地保证了疾病的治疗。
  杨庄居历任领导十分重视合作医疗制度,从1970年实行合作医疗期间,规定:凡参加合作医疗者,每人每年个人交2元,生产队交2元,其余大队包下来。群众免费看小病,大病记账,报销40%的药费。妇女产假2个月,记工分,群众享受合作医疗的待遇。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卫生室承包给两名医生,自负盈亏。对于本居卫生室不能治疗的大病,迅速及时送往附近医院治疗,看病费用由个人负担。
  天桥区北园医院 解放前,北园地区仅有少数个体医生和私营药店。1951年在何家庄、凤凰山、泺口3处建联合诊所。1954年设黄台板桥门诊部。1956年设田庄、黄屯门诊部。1958年划入鹊山门诊部和药山张庄门诊部。1958年建立北园人民公社卫生院,驻何家庄。设内科、外科、中医科、小儿科、妇产科,有病床40张,下设泺口、鹊山、药山、田庄、黄屯、凤凰山、刘家桥、板桥8个门诊部。1984年新建卫生院驻香磨李家庄。1985年1月更名为济南市郊区北园医院。1987年5月更名为济南市天桥区北园医院。设内科、中医科、妇产科和放射、检验、治疗、药房、供应、社会卫生等医技科室和服务科室(组)。1988年北园医院有职工86人,其中医务人员79人,下设泺口、刘家桥2个门诊部。1990年7月,经市卫生局、区政府批准,在北园医院内建立天桥区精神病防治院。同年,北园医院共有职工107人,病床 80张,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病等科室。
  1958 ~ 1970年,杨庄大队群众看病就在何家庄诊所就医。
  第四节 卫生室管理
  行政村卫生室是社会主义的福利设施,是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担负着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任务,坚持走集体化办医的道路。
  人员守则 ①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本职工作,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②加强政治与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③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模范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条例,遵纪守法、见义勇为。④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做到文明行医,优质服务。⑤遵守工作时间,严守工作岗位,做有理想、守纪律的医务工作者。⑥严格遵守上级业务部门的有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文件,努力工作,为巩固基层卫生组织,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多做贡献。
  工作制度 ①卫生室在村委会和镇医院领导下,实行室(所)长负责制。每月由室长召开一次乡村医生例会,并向村委会汇报一次工作。②做到卫生制度化,室内外要经常保持美观、整洁、清洁、卫生。③做好急症病人的接诊、抢救和转诊护送工作,随到随诊,做好登记。④加强无菌观念,健全隔离消毒,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⑤认真执行《药品管理法》,严禁购用假劣药品,严格执行《山东省医疗机构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做到明码实价、合理收费。⑥做到看病有登记,取药有处方,收支有账目,日清、月结、季盘点,账物相符。⑦预防接种、妇幼保健等各种表、卡、册、簿健全,做到资料完整、使用正确、保管妥善。⑧积极参加镇医院召开的乡村医生例会和业务学习,汇报工作,接受任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工作任务 ①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做好出诊、巡诊、转诊和家庭病床的治疗工作。②负责本村群众的健康检查和疾病普查、预防接种和预防投药。③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防病、灭病卫生知识宣传和“两管五政”的技术指导。④做好儿童保健工作。⑤做好疫情报告和卫生监督。⑥做好妇女病查治、妇女“五期”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
  杨庄社区卫生室拥军拥属优惠办法 ①对现役军人、烈军属前来就诊者,实行药品进价优惠。②现役军人、烈军属免收就诊费、挂号费和出诊费。③对有困难不能前来就诊的现役军人、烈军属,可电话通知出诊。④现役军人、烈军属优先就诊。
  第五节 创业自述
  我是1967年回乡参加农业劳动的。在杨庄大队第八生产队担任了4年生产队出纳员,1970年调入大队干赤脚医生,并兼任生产队出纳员。那时,大队领导为了社员看病方便,杨庄选一名赤脚医生,即杨玉秀,大小张庄选一名赤脚医生,即刘淑香。那时刚成立卫生室,即合作医疗。工作比较忙,不仅干赤脚医生,我还兼负整团建团领导小组成员、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任务。卫生室共2人,还要调一人背着药箱和社员一起参加治黄任务。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10点,就我们两人天天如此,过年过节,也不放假,病人随叫随到,在毛泽东年代,我们干劲十足,毫无怨言,得到了社员的好评。
  刚到卫生室工作时,医学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连普通的一片APC也不知是治什么病的,看到血就害怕,看见生疮流脓就恶心。后来,在大队党支部的关心下,在卫生所大夫的带领下,接受北园卫生院的培训,边干边学,慢慢学会了打针、包扎、拿药等。干赤脚医生虽然不如下地劳动那么累,但责任重大,人命关天,一点都马虎不得。做医生不仅要有热情的服务精神,更要有掌握治病的本领,由于自己的钻研学习,对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也能诊断治疗。有些病人病情很重,需转到医院去,病人都不去,说:“你们就放心大胆的治吧,不会就拿我们做实验,没有什么神秘的。”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学好干好赤脚医生的信心。
  同自己一起回农村的同学,有些先后走上了其他工作岗位。而对这个问题,自己也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对我震动最大的就是1971年招工,当我听到招工的消息后,心里非常高兴,回想起自己回乡参加过几年的劳动,表现不错,我保证当工人没问题。可刚开始青年报名时就被卡住了,全村的青年都可以报名,就我和杨玉秀不能报。我当时想不通,问负责报名的同志,为什么不让我们报?他们说:“这是领导的安排,杨庄大队的社员需要你。”通过领导的说服教育,我放弃了当工人的想法。在1974年,管理区领导推荐选拔我上大学,由于自己慢慢地爱上了赤脚医生这项工作,我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了别人,有些人惋惜地说:“今年让你去上学,又不考试,多好的机会呀,有多少人想去都去不了,出去就比在家好,到底你心里想的什么,真傻。”那时我已下定决心,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为广大的社员背一辈子小药箱,服务一辈子,我永远不后悔。
  由于自己热爱这行工作,所以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怕脏不怕累,对病人一视同仁,全心全意地为乡亲服务。在合作医疗时期,农村还是缺医少药,为了节约医疗资金,那时还是提倡一根针,一把草,不能随便转院。所以工作很忙,特别是晚上,有一天晚上12点多钟,本村村民张象荣突然抽风,面色苍白,嘴唇青紫,手足发凉,不省人事。他的家人吓坏了,他姐姐来叫我,当时她的敲门声非常急,我听后赶快开了门,了解病情后,带上针灸针赶到他家,根据症状,给他治疗后病人慢慢好转,夜晚,像这样的病号是常见的。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懂得了不少的知识,还掌握了传染病的3个基本环节,对儿童的预防、接种做到认真登记和保存,不漏掉一个孩子。对传染病人上门送医送药,看服药到肚。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受到上级卫生部门的奖励,评为先进卫生室,甲级卫生室,每次上级检查工作都非常满意,成为放心单位。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要求,卫生室的环境、医疗水平、用药、设施都有所提高。20世纪80年代,对疾病的治疗用药很简单,主要以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A - FC、安乃近、红药水、紫药水等为主,有些药品还会出现副作用。现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副作用大的药品逐渐被淘汰,新药品种类不断增加,卫生室药品种类从以前的100种左右,现增加到400种左右。这样能更准确的根据病人病情选择用药。为给病人创造更好更舒适的治病条件,卫生室的床位也从以前的1张增加到现在的6张床,大大改善了治疗环境。
  (杨庄社区卫生室主任刘淑香从医35年的创业史)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