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24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化艺术
分类号:
G127.52
页数:
15
页码:
777-791
摘要:
本章记述了杨庄村文化艺术事业具有传统性、群众性特点,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地方文化
文化事业
杨庄村
内容
北园地区的文化艺术事业具有传统性、群众性特点,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解放前多系群众自发的娱乐活动,解放后始有管理机构。自1951年起,由区公所文教助理员管理。1958年后,由北园人民公社文教部管理。1979年,北园人民公社设文化站。1986年5月,文化站改称文体站。之后,由北园文体广播站管理。2001年6月,撤销北园镇,新建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文化艺术由街道办事处管理。
第一节 群众文艺
杨庄村的文化艺术具有传统性及群众性的特点。既有城市文化的特色,也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多为自发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花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在民间广为流传,由来已久,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杨庄人闹花灯有其特色,鼓点惊人,扮相灵巧。主要节目有龙灯、彩船、鹿鹤同春、麒麟送子、五福(蝠)捧寿、蛾子灯、猫蝶富贵、跑花瓶、旱船、跑驴、青蛇、白蛇、傻小子等。表演时吹打乐,锣鼓点,配有戏曲融合在一起,动作娴熟,形象逼真,甚是热闹。其中“猫蝶富贵”扮演者即有二三十人:5个跑花瓶的,2个扮娥子的(公母各1),1个扮猫的,1个扮老寿星的,2个扮小娥子的,加上锣鼓、道具及服务人员,二三十人好是威风。在王舍人庄、大辛庄,在济南珍珠泉演出比赛中,获得好评,在四邻八乡演出中,深受群众欢迎。本村从正月初一直演到旧历二月二,村村互相交流演出,活跃气氛很浓。进入21世纪以来,杨庄社区先后举办了大型花灯街。在杨庄中路、杨庄中心路和杨庄西路设有花灯3条街,街两旁设有各式花灯上千个。从进入旧历年12月至来年正月15日,各种花灯迎风招展,参观花灯居民成群结队,兴趣盎然。
音乐 旧时,农民生活困苦,无暇从事文娱活动。所谓音乐,也只不过是哼哼民间小调、民歌;逢有婚姻吉庆之事,或丧亡之事,富有人家雇一帮吹鼓手,吹打一下助兴或致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逐年提高,群众性文娱活动亦随之丰富多彩。群众歌咏活动日趋活跃,主要以歌颂党、拥护社会主义为主题,高唱《东方红》、 《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团结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语录歌”和忆苦思甜歌曲及歌颂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歌曲为主。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现代通俗歌曲、流行歌曲进了“农家大院”,到处可闻听热情奔放的通俗流行歌曲。演唱的主要歌曲有《老汉我心里乐哈哈》、《十五的月亮》、《牧马人之歌》、《龙的传人》、《计划生育要记心》、《党啊!亲爱的妈妈》、 《奔驰在千里草原》、《战马奔腾》、《骑兵进行曲》、《江河水》等。
杨庄村在解放初就建有宣传队,至1958年,宣传队达50余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停演,1964年“四清”运动中恢复。各种乐器齐全,有琴胡、京胡、二胡、高胡,锣鼓1套,长短号1套。宣传队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义务演练,不要工分报酬,每年北园镇文艺调演,杨庄村演出队均登台表演。解放初,杨庄村成立了两个宣传队,一是乐器演奏队,二是文艺演出队,两个队达50人的演练骨干队伍。直到2004年,北园镇举行活动,本居组织演练队伍,排练歌曲,进行演出。
舞蹈 济南解放后,杨庄村一带流行秧歌舞、腰鼓舞,特别是斗地主、分田地时期,农民积极性很高,男女老幼披红戴花扭秧歌,庆解放,庆翻身做主人。以青年团和学生为主,建有秧歌队,每逢召集会议,总要到会演出一番。 “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性舞蹈形式大多数以跳“忠”字舞为主。1978年后,舞蹈形式多样,有集体舞、交谊舞、迪斯科舞及歌舞等。改革20多年来,杨庄居兴办了不少卡拉OK歌舞厅。在北园路两侧自发地办起了露天晚间舞场,为人们在工作之余,闲暇之日歌唱一首、跳上一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20世纪90年代以来,杨庄居组建了一个群众喜爱的文艺骨干队伍。社区成立了京剧票友会和妇女秧歌队、腰鼓队,每到节假日和重要庆典,3支队伍翩翩起舞,戏曲悠扬,成了最吸引人的亮点。
戏剧 解放前,在北园地区流传的主要剧种是京剧、五音戏。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乡村文娱活动非常活跃,先后有许多剧种、剧目传人北园地区,如吕剧、柳子剧、歌剧、豫剧、河北梆子、歌舞剧等。解放前,民间戏班子是群众自愿组织起来的,俗称为“子弟玩友”。长期以来,杨庄一带广为流传的剧种是吕剧和京剧。解放前,每逢年节、庙会、山会都搭台演出,村与村之间也巡回演出。演出剧目以《大登殿》、《甘露寺》、《女起解》、《捉放曹》、《空城计》等传统戏为主。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群众性戏剧活动,支持乡村成立业余剧团,配合宣传党的中心工作,除演出一些传统古装戏外,还演出《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结婚》、《刘胡兰》、《小姑贤》、《三世仇》等现代戏,其中《王汉喜借年》演出评为优秀节目演出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性文娱活动受“左”的影响,较为单调,演唱的戏曲剧目主要是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平原作战》、《智取威虎山》及现代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1978年后,群众性戏曲演唱活动更加活跃,演唱剧种有吕剧、京剧、五音戏、梆子等,剧目有古装传统戏,亦有现代新戏,还有自己创作戏等,深受群众赞誉。杨庄居演出的《扇子舞》、《花棍舞》等节目,多次获奖。
杨庄戏剧演出中,以吕剧演出著称。每到阴历年,在村东南角扎上戏台子,齐全的乐器,鲜艳的演出服装,优美的演出,四邻八乡群众前来观看。闫振甲总指挥,张志芬拉胡琴,杨友泉打鼓板、总导演,杨兴财敲锣,杨金贵敲铉子,杨三砸鼓点,杨生泉唱小生,王德琪、王培琪表演旦角,张象云扮演老太太,杨贵芬女扮男装唱小生,演出的《小姑贤》、《王汉喜借年》、《姐妹易嫁》等节目,年年参加县、区、乡镇调演,受到广泛的好评。
书画 书画在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自然村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末年,张庄村民张友甫即工画山水、花卉、草虫靡不精。子愚谈,能继其艺。画家张愚谈承其父学,也工山水、花鸟、虫鱼。其后,张喆生自幼受到艺术浸润。几十年风雨人生,曾做过木匠,学过雕刻,通晓园艺,精于观察,多年的商海拼搏,终得事业有成。工作之余,以丹青自娱,废寝忘食,锲而不舍,画得一手花卉、草虫极佳作品,赢得中外人士好评。他在北园大街金马大酒店旁设有“愚谈斋书画社”,仰者络绎不绝,争前恐后,观赏购买。
多年来,其他书法活动多是写对联或墓碑。解放后,书画活动多以学校为主,书画活动非常活跃。
祖孙三 代世袭画家
据《中国画学全史附录》及《中国美术家名人词典》载:画家张友甫[清末],山东济南人,工画山水、花卉、草虫靡不精。子愚谈,能继其艺。
据《山东书画众汇传》记载:画家张愚谈,又名子愚谈,山东历城人,系名画家张友甫之子,能承其父学。1924年俞剑华回济经营翰墨缘美术商店,组织翰墨缘书画社时,张愚谈、王文祯为社友,工山水、花鸟、虫鱼。张氏后从事教育工作。
张喆生艺术简介
张喆生,1943年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其曾祖父张友甫系清末著名书画家,善画草虫,载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祖父张愚谈是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中、日、俄画家联合协会成员,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与关友声、张茂才、黄固源等著名书画家齐名,入编《山东书画家汇传》和《中国画家全史附录》。张喆生出身书画世家,自幼受到艺术浸润,几十年风雨人生,曾做过木工,学过雕刻,通晓园艺,精于观察,多年的商海拼搏,终得事业有成。工作之余,以丹青自娱,始承家学,虽已老年,仍废寝忘食,锲而不舍,并将日常实物写生,用工笔写实的手法创作画稿,出乎于心,发乎于情,引之于理,彰显于雅,既能悟出名家精髓,又能自吐新韵,不泥古而率真,不随俗而独特,深得书画前辈赞赏,画风既随意、洒脱又含规中矩,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画展,赢得中外人士好评。2004年出版《张喆生工笔画、草虫系列年历》行于世,有些作品已为台湾、韩国有关人士收藏。
张喆生现为山东中山书画研究会会员,济南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会员,山东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人大书画院成员。
第二节 广播 电视 电影
广播、电视旧社会,杨庄村、大张庄村和小张庄村人民被吃、穿、住困扰着,为生活所迫,无有什么娱乐设备和娱乐活动,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闭塞贫困生活。解放后,杨庄、大小张庄人民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广大贫苦农民分了田地、房屋和生产农具,安居乐业,生活有了提高。翻身后的农民,有个别经济富裕户买了留声机,演唱《李二嫂改嫁》、《小姑贤》、《小二黑结婚》等戏剧和流行歌曲。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开始架设有线广播线路,村里设有有线广播室,对群众转播。1958年人民公社时,历城县和北园人民公社都设有有线广播站,村里设有广播室,家家户户安装了喇叭,收听县广播站和北园人民公社广播站转播的中央、省、市台节目,收听县、社广播站播放的自办节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收音机、黑白电视机逐步进入农户,有线广播喇叭逐步淘汰。至1985年,杨庄村普及了黑白电视,成为北园镇第一批“电视村”。随着经济的发展,从1988年起,大彩电逐步进户,黑白电视机逐步退到次要地位。据北园镇1988年统计资料统计,杨庄村1988年有150瓦的扩大机一部,75瓦的喇叭3只,黑白电视机620台,收音机830部,半导体150个,全村只有67台彩色电视机。至1991年,杨庄村普及了彩电,黑白电视机淘汰。
杨庄村普及了彩电后,家家户户安上了有线电视,通过电视这个宣传媒介,向全村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收看中央、省、市转播的各种节目,丰富了全村人民的精神生活。
电影 解放前,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村人民很少看到电影。解放后,村居才逐步看上黑白电影片《白毛女》、《难忘的1918》、《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片子。每次来村演电影,观众达上千人。1956年后,历城县电影队来村包场放映,每年少者演2~3次,多者6~8次,群众争先观看。后来,北园人民公社建有公社电影放映队,经常为村民放映电影新片。“文革”期间,一是市、县、公社来村放映电影;二是村民集体到市里大电影院看电影;三是村民利用业余时间,自己买票进电影院看电影。期间,多放映《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地雷战》、《闪闪的红星》、《洪湖赤卫队》等战斗故事片。至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期间,多放映《红旗渠》和《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等影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庄人民逐步走上富裕路,看电影、看戏已成为经常的事。每逢新片一到,村里租片包场,让村民免费看电影。如遇教育片,村里买票发给户家,村民持票到济南市大电影院看电影。
1993年,杨庄村跨入北园镇“亿元村”行列,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村民们的生活迅速提高,文化生活日益活跃。为满足村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开辟了多处室内室外活动场地,供村民娱乐。由于大彩电的普及,村民们不出门便看上了各种国内外影片,“看彩电热”代替了“看电影热”。至2000年,全市的大电影院大部分停演,村民进城看电影渐渐消失,节假日和班后,全家人围坐在大彩电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第三节 图书 报刊
图书 解放前,由于经济条件低下,有文化的人甚少,加之无书店供书,村内图书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区新华书店逐渐建立,供销合作社也设有图书专柜,逐步满足群众购买图书的需要。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发行毛泽东选集、著作、语录等各种版本的系列书籍及“政治”刊物,达到户户皆有一套或几套。1978年后,村商店曾一度设图书专柜,供销图书、画册、年画等。图书的大量供应,主要是到市、区新华书店选购所需图书。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乡、社俱乐部设有图书室、图书箱,存书量甚少。“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大队社员家庭里多是存有一些单一的政治书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以及村办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求知欲增强,文化素质大大提高,村里办起了“青年之家”、“民兵之家”、“党员活动室”,内设图书室,藏有部分专业图书。部分企业的“职工之家”也存有一定量的图书。小学建起了图书室,藏书量为每名学生均达10册以上。截至2004年,居内各厂企、各科室藏书千余册;个人购置的专用图书达万余册。部分居民还办理了省、市、区图书馆的借书证,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从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特别是开展“一五”、“二五”、“三五”、“四五”普法以来,村居投资购买各种法律读书,做到户均一套,党员干部人手一册,专业图书迅速增加。至2004年,全居共有各类图书5万余册。
报刊 1978年以前,生产大队、生产队订阅报纸、杂志,数量极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励人们搞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亦需要大量的信息,人们对报纸、刊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居党委、居委会、科室及厂企、单位,订阅报刊与日俱增。主要订阅的报纸、刊物先后有《济南日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农村大众》、《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信息报》、《农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中国青年》、《中国妇女》、《农村工作通讯》、《财政》、《老人天地》、《半月谈》、《民主与法制》、《企业管理》、《农民文摘》、《工程技术》、《纺织报》、《联合日报》、《人民权利报》、《人民调解》、《消防知识》、《济南时报》、《生活日报》、《环境报》、《人民法院报》、《公安报》、《驾驶员天地》、《参考消息》、《支部生活》、 《党建》、 《明镜月刊》、《干部之友》、《风纪月刊》等报刊杂志。1995年后,有的厂企单位增订了《山东法制报》、《山东人口报》、《检察报》、《山东公安报》等10多种报纸。1997年,杨庄村党委为每个共产党员订《济南日报》1份,供党员及时学习时事新闻。2001年10月,计划生育办公室又增订了《祝你幸福》、《婚姻与家庭》、《祝你幸福生活版》、《中国妇女》、《法律帮助》、《济南档案》、《山东档案》、《中国档案》等杂志。至2004年,全居订阅各类报纸、杂志、刊物50多种,8000余份,年订报费用8~10万元。为了让干部、群众方便订报,本居设有《济南日报》、《济南时报》、《当代健康报》等报纸、刊物杨庄发行站,订报、买报均随到随办理。
第四节 档案
一、档案建立
档案工作 杨庄村的建档工作是从1991年开始的。由天桥区档案局做指导,北园镇档案科帮助,村里由党支部书记葛国庆亲自抓,由党支部副书记李志明,村委主任张洪锡,团支部书记张利,妇委会主任郭兴英,财务科长杨金玉,基建办公室主任杨景柱,档案室负责人马青青共8人组成杨庄村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本着加强本村档案管理,逐步实现本村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有效地为全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目的,按照《档案法》的规定要求,以对全村人民负责的精神,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开展了本村的建档工作。
附
中共北园镇杨庄村支部委员会北园镇杨庄村村民委员会关于成立综合档案室、建立档案管理网络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村级档案管理,使其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经研究,决定成立杨庄村综合档案室,建立杨庄村档案管理网络。
综合档案室为本村档案管理中心,负责本村档案资料的定期整理、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并承担对各部门、各单位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任务,各部门配备兼职档案人员,负责本部门文件材料的收集保管工作,并定期移交给综合档案室进行立券归档。
1991年9月
杨庄村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后,迅速开展了建档工作。主要工作:
开展村情调查 1991年本村建档时,首先开展了村情调查,为建档工作拿到第一手资料。杨庄村位于济南市北部,横跨北园路两侧,全村573户,1668人,村办企业30处,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村周围有几十家大、中、小型企业,是典型的城乡、工农结合部,是发展贸工型经济的“城郊型”村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杨庄村党政一班人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发挥地处城市近郊的优势,坚持“工贸型”发展的路子,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大力发展工商企业,建成济南北洋工业园和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壮大了集体经济,致富了人民群众,使杨庄由“纯农型”、“农工型”、“工农型”、“工贸型”经济,发展到“贸工型”经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跨人了北园镇“亿元村”的行列。1991年各业经济总收入3324万元,人均收入1307元,实现利税381万元,固定资产1378万元,集体、个体企业发展到30多处。至2001年占地300余亩的济南北洋工业园,近30家大企业云集该处建功创业。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市场经商。本村建起了多种福利设施,村民全部住上了楼房,摩托车、运输车、小轿车进了村民户,纵横东西南北的柏油路从村中通过,一个昔日的农村向着城市转变,一个新型居民区展现在齐鲁大地上,成为天桥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文明村、小康村。
建档试点 杨庄村党政“两委”重视建档工作,在进行两个方面学习的基础上,做到三个落实。两个方面的学习是:一是组织领导班子学习《档案法》及《实施办法》,从法制的角度对档案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二是分管领导和档案人员学习档案业务知识,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
附
杨庄村党委 杨庄村民委员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济南市 行政村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村委各办公室:
《济南市行政村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已于1994年8月经济南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994年10月经山东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批准,自1995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好《管理办法》,把我村档案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轨道,现将有关《管理办法》、《归档范围》印发给你们,望各办公室人员认真学习,在今后工作中依照《管理办法》和《归档范围》加强完善文件材料管理,按时移交村档案室,确保我村档案史料的完整,更好地为我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1995年4月26日
三个落实是:一是落实建档工作领导小组,村党支部书记葛国庆任组长,8人组成领导班子;二是落实机构设置、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工作网络。成立综合档案室,组成以综合档案室为中心,各部门兼职档案员为分支的网络体系,理顺上下左右的关系;三是落实库房和装具。村里为综合档案室配备了40多平方米的库房,先后投资5万元购置了木制橱具、铁制橱具、空调、微机、复印机、吸尘器等,还配备了防虫剂、卷皮、卷盒、目录等设备。
健全建档管理制度 先后制定了文书、会计、居民、基建、科学研究、设备仪器、人物声像、实物等档案的归档制度;档案的保管、借阅、保密、鉴定、销毁、统计、微机管理等制度;还制定了微机操作程序、综合档案工作人员、档案管理网络员岗位责任制,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使档案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扎扎实实搞好业务建设。一是抓好建档原则建设。在收集整理材料过程中,本着“反映历史,侧重现实,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把本村的历史发展沿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发展城郊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通过案卷展示出来。
抓好建档工作的方法步骤。采取先易后难、边整档边建设的方法,建立了居民档案,提高了居民的档案意识和自我约束力,成为依法治村的重要措施之一。
抓好业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把质量关。从材料的收集、分类、组卷、划分期限,到编目装订,都严格按标准执行,并把文件材料不符合标准的,进行了复制。统一了装具,使案卷达到标准要求。
为便于档案的利用,积极开发档案信源,还编制了本村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并且编有规范要求的检索工具,从不同角度进行检索。先后编写了全文介绍、组织机构沿革、大事记等资料汇编,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
建立管理体制 随着档案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村档案工作的现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按照《档案法》的要求,村“两委”把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从组织机构、管理形式、岗位目标责任等方面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多次召开村党委会专题研究档案工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确保本村档案工作不断上台阶,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村“两委”注意选拔政治可靠、业务熟练、忠于职守、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的同志担任。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形成了一个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档案管理网络。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村“两委”尽最大努力选派他们参加市、区、镇举办的档案学习班,保证了村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完善档案工作制度村“两委”领导在加强《档案法》的学习,提高档案意识的同时,以《档案法》为依据,狠抓了档案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档案的收集、归档、借阅、保密、鉴定、销毁、重大活动登记、档案设备维护使用、微机操作人员和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多种规章制度,并将这些制度落到实处。由于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使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依法建档、依法管理的轨道。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本村综合档案室设置了办公室、档案库房、总面积达40多平方米。室藏档案全部实现密机架存放,配备了温湿度测量表、防虫剂和防光、防潮、防火等设施。为适应档案管理工作需求,居“两委”一次性投资5万余元,配备了686微机、复印机、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并专门为档案室配备了照相机、686微机、吸尘器、裱糊工具等,为档案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大力加强业务建设 档案业务工作是搞好档案管理的根本保证。在市、区档案局、北园镇档案科的指导下,抓住业务建设不放松,根据《济南市行政村档案管理办法》,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分类方案、案卷质量标准和各项档案管理制度等业务文件,做到了归档及时、分类组卷合理、划分期限准确、目录清晰、标题简明准确、案卷质量符合要求。至1995年,综合档案室有7个门类的档案3576(册),其中文书档案274卷,会计档案1551卷(册) (其中会计报表面26卷;会计账簿67册;会议凭证159册),基建档案78盒,村民档案589盒,声像档案47盒,实物档案37件,照片900张。实物档案包括奖状、锦旗、奖杯、证书、奖牌、光盘等。
1992年以来,杨庄村档案工作连年被评为北园镇先进档案室;同时,被评为天桥区先进档案室;1994年,被评为济南市一级先进档案室;专职档案人员马青青被评为市、区、镇档案工作先进个人。
至2004年,杨庄居综合档案室7个门类的档案共有6804册,其中文书档案430卷,会计档案共5413册(其中报表337卷,凭证3595卷,会计账簿1481册);基建档案102盒,设备档案14盒,居民档案510盒,最低生活保证11盒,计划生育档案211件,照片1000张,录音录像60盒,电子文件3件。
档案管理规范化2001年以来,档案室工作制定了分类方案,做到收集档案材料及时、分类归档及时、分类组卷合理、划分期限准确、目录清晰、标题简明准确、案卷质量符合要求,并且做到如何利用、使用,使整个集团公司的所有文字材料清楚有序,分门别类。公司无论是开会,还是搞活动,都能及时提供相应的资料。
微机管理现代化 在把档案工作做好的基础上,档案室主要用微机来管理,用高科技的技术为公司的发展服务。公司的所有文字材料都准确打印、复印无误,包括市场的通知、签订的合同、考勤表、水电费登记表等。
二、档案分类
为加强行政村(居)档案的管理,提高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根据《济南市行政村档案管理办法》中的基本原则,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分类原则 以本村全部档案为对象,依据农村工作的管理职能,结合档案内容的形式特点,保持档案之间的有关联系,便于科学管理与开展利用的原则,做好档案分类工作。
类目设置行政村档案,分为文书档案、会计档案、村民档案、基建档案、科研档案、设备仪器档案、人物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类目进行设置。文书档案,先按年度,后按内容分类整理;会计档案,按报表、账簿、凭证形式,再按保管期限,最后按年度分类整理;村民档案,以户为单位,一人一表,一户一盒进行整理;基建档案,按工程项目整理;设备仪器档案,按设备型号整理;人物档案,以立档人物结合档案材料的不同形式、内容及其形成的时间顺序,进行分类整理;声像档案,按载体形式分设照片、录音带、录像带3个类目,分别按年度分类整理;实物档案,按载体形式分设奖状、锦旗、奖杯、证书、奖牌等类别,按年度整理。
保管期限 村级档案保管期限定为永久、长期两种,永久属于永远保存的档案,长期保存15~50年。
档号编制 文书档案,按保管期限,以年度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会计档案,按载体形式、保管期限、年度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村民档案,按户为单位,编写案卷顺序号;基建档案,按工程项目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科学研究档案,按研究课题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设备仪器档案,按设备型号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人物档案,按立档人物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声像档案,按载体形式一年度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实物档案,按载体形式一年度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
三、档案开发利用 提供利用档案信息为各类工作服务,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根本目的。为此,档案室建立健全了检索体系,编制了案卷目录、全引目录、专题目录、文件字号索引、档案存放地点索引等检索工具10多种。同时,为了加强档案存放信息的开发利用,先后编写了《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全宗指南》、《工作总结汇编》、 《经济总收入基本数据汇编》等编研资料。据不完全统计,13年来,利用档案卷册解决经济纠纷、地域纠纷数起,挽回经济损失几十万元。在纠纷面前,由于有档案这一铁的“证人”,顺利解决了纠纷,化干戈为玉帛,增强了团结。
档案,千年古纸会说话 1993年4月,在北园路拓宽工程中,需要搬迁本村居民87户,搬迁量之大在本村还是第一次。村拆迁分房办公室负责同志也感到分量不轻,准备下一番功夫。档案室得知后,及时把有关材料(如房产证)从档案室调出送到拆迁办公室,使领导提前掌握了原始依据和政策性材料。确凿的证据和事实,避免了争议和无理要求,为领导的决策起到一定作用。村委会张主任深有体会地说:“千年古纸会说话”,并且在利用效果登记簿上写道:“档案在搬迁过程中,起到顺利搬迁和统建的作用。”由此,杨庄村搬迁迅速,受到天桥区政府的通报表扬。
档案,挽回经济损失的保障 杨庄村属企业北洋大酒店安装了一台锅炉,资金全部付清,但对方泰安锅炉厂却说酒店欠它一部分款,要求查对。1994年8月11日,由副厂长李成清带队,一行4人来到村会计室,态度生硬。当我们档案室把他们的业务往来账一一核对后,将所有汇款和现金的原始付款凭证摆到来者面前时,事实使他们心服口服,没有任何理由再要货款,为村挽回经济损失12.9万元。
档案,历史的公证人 本村在办理养老保险、村民退休、独生子女保险,为企业制定经济合同等事项中,档案室提供利用个人档案和政策依据及有关资料,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和完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镇民政部门的领导对本村档案室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在为企业解决经济纠纷中,利用本村综合档案室收藏的原始记录依据,挽回经济损失7万多元。
档案,促进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本村在与香港霖昌贸易公司合营时,由于我们及时向合营企业提供完好的有关文件,使合营企业土地使用证很快办理下来。在验资中,利用档案室提供的档案确凿数据,验资报告很快批下来。在查阅资料时,迅速、准确、及时的工作,给外商留下美好的印象。增强了对本村投资愿望和热情,更增强了投资信心。合资企业济南汇昌电热陶瓷有限公司成立,每年生产电热陶瓷系列产品5万套,产值300万元人民币,利税45万元人民币,创汇折合210万元人民币,为本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档案,使旧村改造顺利进行 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时刻,本村旧村改造加快了速度。世世代代住过的小平房,已变成耸立挺拔的高楼。在搬迁过程中免不了出现“钉子户”和想发搬迁财的人。由于及时发挥档案材料作用,利用保存的旧宅基地证明和其他有关文件,有力地说服了搬迁住户,减少了很多麻烦,使旧村改造顺利进行。
四、档案升级
北园镇杨庄村档案工作“三优一提高”达标请示天桥区档案局:
为了认真贯彻实施《档案法》和《村级档案归档范围》等法规文件,本村档案工作在平时严格管理的基础上,今年又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加强,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对照《关于开展村级档案工作“三优一提高”服务活动的通知》和《市先进单位等级标准》,实行全面的认真自查,自查得分107.5,认为基本符合市一级标准,特申请上级领导来本村对档案工作给予评定。
1993年8月
杨庄村档案升级达标自检报告
天桥区档案局:
本村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区档案局和镇档案室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基础工作及规范化建设,档案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最近,本村依据《市档案局先进单位标准》对本村档案工作进行了自查,结果为107.5分,基本符合市一级档案室标准,特此申请区评委考评验收。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健全机构,加强档案工作组织领导
自1990年成立综合档案室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就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坚持常抓不懈。首先,摆正档案工作的位置,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来抓,村领导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档案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档案意识,为档案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人、财、物等方面对档案工作给予充分保障,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其次,健全相应的组织结构,实现村档案管理网络化。支部书记亲自抓档案工作,设专职档案员,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使档案工作层层有人管,从而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执行。第三,重视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每一次两委开会,都要学习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研究工作方法。村领导还及时督促档案人员参加上级业务部门召开的有关会议和参观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严格按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狠抓档案室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安排了合格的办公场所和库房,落实了防火防盗等“六防”措施,同时购置档案管理必要设备。为了保证档案管理的需要,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为档案室添置了必要的设施,对档案室的各种用品基本做到随用随买,先后支出25700元,购置双面档案柜7个,电脑打字机1个,吸尘器1个,温湿度计1个,灭火器1个,保证了档案管理和保管的实际需要。
三、健全和落实各项档案管理制度
先后制定并认真执行了档案收集、归档、保管、借阅、保密、鉴定、销毁制度,完善了档案管理工作网络,健全了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并使各项制度制框上墙,打印入册,使档案工作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一是实现了档案综合管理,保证了档案齐全完整和准确系统,对各种门类、各种体裁的档案都做到了立卷及时,归档规范,保管集中。二是重视了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首先完善了档案检索工具,在原有《案卷目录》、《人名索引目录》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引目录》,其次编制了《杨庄村概况》、《杨庄村大事记》、《杨庄村经济收益分配表》、《组织沿革》,建立健全了档案借阅登记和利用效果登记簿,为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第三是发挥了档案的服务功能,积极主动为村各项工作服务。近年为村和社会查档百余次,有效地发挥了档案的重要作用,促进了村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发展。目前,本村档案室在优质建档优良管理原则下,整理归档文书档案,其中永久198卷,长期6卷;会计档案总计2272卷(册、盒);基建档案45盒;村民档案589册;实物档案37件;声像档案,其中照片42张,录像带1盒。去年被评为”市级先进档案室”和”村级建档工作先进单位”。
四、发挥档案的职能作用,积极为社会服务
自建立综合档案以来,本村特别注意发挥档案作用,为有关方面提供了大量有益的资料。服务重点是:1.为本村工作服务。在北园路拓宽过程中,村民搬迁量之大,在本村还是第一次。由于本村提前就把有关搬迁资料从档案室拿到拆迁办,确凿的证据和事实,避免了争议和无理要求。用村主任的话说:“起到了顺利搬迁和统建作用。”2.为处理民事和经济纠纷,提供了依据。村民张象丰家中被盗,心中十分焦急,这时从档案里为他找到村集体办理的家庭财产保险单,他激动地说:“真是雪里送炭”。又如,村企业纸箱厂为核对往来账户业务处于僵局,通过到档案室查阅了大量资料和证据后,核实了应付款差额5800元,明确了责任,为企业平息了一场业务官司,最后握手言和。3.为刑事审判、打击犯罪提供可靠证据。如:公安局在审理一个犯罪分子时,由于这犯罪分子在本村盗过东西,具体数记不清了,这样直接影响到此案的量刑。通过本村提供的数据,为打击犯罪分子起到决定性作用。这说明档案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促进经济建设、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上是本村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恳请各位评委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不断改进,为本村的档案工作再上新的水平而努力。
济南市天桥区北园镇杨庄村委会
1993年8月
五、档案室管理人员
附
杨庄村档案负责人马青青在国家档案局司长来村检查 档案工作时的汇报材料
杨庄村综合档案室建于1991年9月,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档案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始终把搞好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以《行政村档案管理条例》为指针,坚持宣传为基础,以制度为保证,以加强管理监督相配套,使本村的档案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效,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至1997年,已建立6个门类的档案,室藏3964卷册,投入档案资金4万余元。
一、以法治档,加强管理
首先,本村严格执行《档案法》和《管理办法》,坚持依法管档,以法治档。在党委领导下,成立了以档案室为中心,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及其他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档案领导网络,并纳入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在贯彻《济南市行政村管理办法》期间,下发了杨庄村党委、村民委员会[ 1995]3号文,关于学习贯彻《管理办法》的有关文件,使《管理办法》做到家喻户晓,提高了人们对档案的认识和了解。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增强了村民的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要求存个人档案资料的也明显增加。其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打印入册,制框上墙,严格执行。配备了专业档案管理人员,责任明确,层层有人管。在优化管理优质建档的同时,加强文件材料的管理和按时移交。截止到1997年年初,已收藏文书档案278卷,基建档案92盒,会计档案589盒,实物档案56件,声像档案录像带7盒,照片33张。由于《管理办法》的落实,形成了人人关心档案工作、支持档案业务建设的浓厚风气,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门类档案的入档率为100%,完整率为99%,文书卷内目录从1993年开始改为打印目录。
二、坚持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服务
杨庄综合档案室建有全部室藏为对象的案卷目录、人名索引目录、全引目录和利用效果专题目录,适用性很强,档案的查准率、查全率和查找速度明显提高。在完善检索工具的同时,编写资料有5种:①《杨庄村概况》,②《杨庄村大事记》,③《人口收益分配数字汇编》,(《组织沿革》,⑤《计划生育数字汇编》。由于有完善的检索系统,为档案提供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村档案室提供了有关的材料文件,使领导提前掌握了原始材料、确凿的证据和事实,避免了争议和无理要求,为领导的决策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档案室做到经济发展到哪里,就服务到哪里;事业进展到哪里,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利用档案原始材料,为企业解决经济纠纷,挽回经济损失20多万元。村民办理退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制定企业经济合同等工作都离不开档案史料。由于档案作用的充分发挥,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和村民的赞扬,有效地为本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不断开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组织机构和各项制度都走上了标准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
本村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出了一些成绩,主要体会有三点:一是上级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具体指导是本村搞好村级档案的关键;二是村领导重视是搞好村级档案的保证;三是基层各部门的支持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是搞好村级档案的基础。因此,本村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向兄弟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服务的新途径,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功能,为村级档案上水平,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997年3月19日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