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编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229
颗粒名称: 第十三编 文化
分类号: G127.52
页数: 84
页码: 727-810
摘要: 本编记述了杨庄村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地方文化 文化事业 杨庄村

内容

第一章 科技
  第一节 农业科技
  旧时,杨庄、张庄村种田靠人,收获在天,没有什么科技活动。自20世纪60年代,杨庄生产大队开始科学种田,进行了大规模改种水稻实验,成立了农业科技实验队,建立了实验田,精选培育的稻种,适宜不同田间种植;对蔬菜的品种、种植技术也进行了实验,遂增大了单产量;同时,亦治理了涝洼地。科技实验队在探索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果,很快得到推广,为农业增产做出较大贡献。
  蔬菜研究 1959年,北园人民公社在黄岗、北辛、王炉等生产队建有500~600亩土地的园艺场,设卫星连,集中一支60人的科研队伍,专题研究蔬菜种植和温室蔬菜大棚管理技术。当时,济南市政府提出“郊区为城市服务”的方针,杨庄大队积极响应市政府的号召,400余亩低洼地改种蔬菜。面对土壤涝洼,杨庄大队首先依靠园艺场的技术力量,结合本大队土壤状况,展开了改造土壤的研究。通过研究,摸到了种植蔬菜的规律,选用了适合本地种植的胡萝卜、“鲁茄1号”小长茄、小白菜、黄瓜、豆角、芸豆等大路菜种植,开展了对大白菜和芹菜的研究。本大队各生产队从沃家村请来了种菜技术员宋元珠,从石桥请来了技术员,共同研究的优良品种“天津绿”大白菜和高产芹菜获得了大丰收,亩产“天津绿”1万多斤,一季芹菜亩产1.2万斤。并结合土壤的改造,研究了施肥、浇水、打药等管理措施,使蔬菜产量大增。1964~1974年,杨庄大队每年向城市提供各类鲜菜300多万斤,为城市服务做出了贡献。
  大力开展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种菜研究。杨庄大队共有8个生产小队,每个生产队先建一个蔬菜大棚和一个玻璃温室进行蔬菜试验。早春菜用地膜覆盖,小产棚种植。通过试验,蔬菜可提前半个月上市,产量提高20%以上,还有保水、保肥、保垧、抗寒的优点。每亩20个畦,每个畦摘3茬,每畦产菜200斤,亩产4000斤。试种的蔬菜,西葫4000~5000斤;芹菜8000~10000斤,高的可产1.2万斤;小白菜亩产2000~3000斤,青萝卜8000余斤。一亩菜田年种3~4茬,一般亩产1.5 ~2万斤,高的可达2.2万斤。
  稻麦两作研究 1964年,通过“四清”运动,上级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号召,杨庄生产大队响应上级的号召,迅速加强粮菜生产。杨庄大队历史以来是四面低洼地势,沿小清河以南均是低洼地,过去种庄稼,一年一季,亩产几百斤,产量很低。面对粮菜生产的实际,不能再走古老传统的种植方式,要走因地制宜、适合本地的种植的路子。此时,正是上级提出沿黄稻改、种植水稻的号召,杨庄生产大队时有8个生产小队,对改稻田实行稻麦两作,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当时,杨庄大队两面出击,西面、北面专题研究稻改,东面、南面专题研究如何在沿东泺河较高地上开展种植,提高产量。杨庄大队及8个生产队抽调精干力量,在北园人民公社农业技术员和外地水稻专家的指导下,从整平土地、育苗、插秧、浇水、施肥、打药、晾池、传粉、选种等9个生产环节进行研究,进行实践,做到走出去学,请进来教,边干边学边实践,收到了很好的研究成果。1964年试种的300余亩水稻,一次性试种成功,亩产六七百斤,再加上小麦亩产四五百斤,由过去的一季改种两季,稻麦两作,亩产过了千斤,超过了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亩产500斤过黄河,亩产800斤过长江”的指标,受到了上级的表彰。接着,全大队扩大了种植面积,稻麦两作扩大到320余亩,亩产量达700多斤。杨庄大队成为北园人民公社重要的产粮大队之一,夺得了粮食生产大丰收。
  在稻麦两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又展开了优良品种的研究,由原来种植北园一号的水稻,改种“津引33号”、“津引119号”、 “日本晴”等秆壮、穗大、粒满、味美、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年年生产出优质“黄河大米”供应城乡人民食用,走出了一条靠科技发展农业、提高产量的新路子。
  同时,杨庄大队又引进“水稻150号”、“水淹300粒”、“大青叶”等优良水稻种植,开展优良水稻种植。在种植上,采取从清明泡种育苗,谷雨下地,霜降割稻子;从科学种田上,采取“活水稻子,热水藕”种植办法,水稻及时进浅水,定时排出水,活水养稻,高产好吃。同时,水稻间隔种藕,热水藕比深水藕亩增300~500斤。
  作物肥料研究全大队家家养猪,农家肥很多,大量向土地施用农家肥,不但节约了资金,还改良了土壤,增加了地力,部分户和部分地块达到了“千斤田”,促进了粮菜生产。20世纪70年代,杨庄生产大队下属8个生产小队,在每年的夏季,利用青草沤制绿肥的研究工作,每年沤制出2000多方绿肥用在稻麦两作生产上,松软了土壤,提高了产量。
  对大养其猪的研究 杨庄大队是个“养猪村”,全村户户养猪历史悠久,最高年份,户养超10头,队养超百头,全大队超千头。杨庄村家家都是科技养猪户,人人都是科技饲养员。他们从饲料、品种、防疫、促壮等方面,进行多年的研究、实践,培育出个大、生长期快、肉质好的优良品种杜洛克、长白猪等瘦肉型优良品种。队干部带头养猪,研究出一套从管理、饲养防疫、促壮等系统的养猪技术,多年来,饲养的猪数量多,成活率高,体大肉美,畅销市面。不少农户饲养的猪生长快、个体大、产量高,每头重量300多斤,被誉为“养猪大王”。
  第二节 工业科技
  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济南市塑料油墨厂,生产印刷包装用各种类型的油墨,广泛用于方便面袋、牛奶袋、酱醋包装袋、编织袋、烧烤包装袋等印制颜色和图案。其产品“麒麟牌”油墨共11大类:凹版塑料、复合塑料、D58低残留复合塑料、单液系耐蒸煮、装饰防火板水性、耐晒防褪色、柔版塑料、水性柔版、水性凹版、抗水防冻、PVC等油墨共计百余种花色,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该厂成为山东地区知名企业,系国家装璜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定点检验单位。其科技产品为:
  尼龙、聚酯里印复合专用油墨 DS型塑料复合(里印)油墨主要由连接料、着色剂、溶剂、辅助剂四部分组成。适用于聚酯( BOPET)、尼龙(ON)、聚丙烯(BOPP)、铝箔等薄膜的印刷。
  产品特性:具有优良的溶剂释放性,印品无气味,特别适用于不需蒸煮的聚酯、尼龙薄膜的复合包装印刷。该油墨的刮刀适性优异,网点和色彩层次的再现性佳。复合适性优良,干式复合、挤出复合、无溶剂复合都获得较稳定的复合强度。
  耐晒、防褪色凹版塑料油墨 市场商品包装的色彩,普遍存在不耐晒、易褪色的缺陷,而高档次商品对包装色彩鲜艳性、长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厂研制的耐晒防褪色凹版塑料油墨解决了不耐晒易褪色的不足。该产品印制的包装品室内存放长久不变色,户外自然条件下半年不褪色,很好地满足了高档包装的需求。
  产品用途:本产品适用于凹版印刷机,可印刷经表面处理的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聚氯乙烯、玻璃纸等薄膜。用于食品包装、高档服装包装、户外工农业产品的包装并适用橱窗展销商品包装,能保持其色彩鲜艳的持久性。
  产品特性:具有鲜明的色彩及高的饱和度,能完美体现包装品高品位价值。良好的油墨性能,适应不同印刷机型的印刷。干燥速度适当,可根据不同机速调整干性。牢固度好,具有良好的滑爽性、耐摩擦、耐划伤。油墨细度好,印品层次清晰,立体感强。耐晒、防褪色性能好,高于普通塑料油墨6~10倍。
  单液系耐蒸煮里印复合油墨 该产品无须加入固化剂即可用于蒸煮、油性和快餐食品及药品包装袋的印刷。该油墨的刮刀适性优异,网点和色彩层次的再现性佳。
  A56型高强度液体膜油墨产品 A56型高强度液体膜油墨系本厂采用独特配方、先进工艺、多种进口原材料制作而成,此种油墨对于牛奶保鲜袋、豆袋、果汁袋、食醋、酱油袋、蔬菜、肉类袋等需耐酸、碱、油脂、耐水、耐热、耐冷冻的包装物,具有绝佳的耐性性能。
  产品特性:具有鲜明色调,高饱和度。具有好的流平性、转移性、粘附性和适当的粘稠度。耐酸、碱、油脂,耐热、水、较强的抗冻性,耐强氧化性能优异。
  产品用途:该油墨适用于经电熨处理的高压聚乙烯( LDPE)、高压聚乙烯乳白膜、三层共挤黑白膜、五层共挤黑白膜等多种基材,对尼龙、聚酯等膜有很强的印刷适性,是专用做各种高强度液体膜的特种油墨。
  PVC收缩膜凹印油产品 PVC油墨系列产品采用特殊的丙烯酸树脂和高级颜料及有机溶剂、特殊助剂,运用先进的技术工艺组合,经充分的分散与研磨而成。具有优良的流动性能和印刷适性。是一种挥发干燥型油墨,适用于凹版印刷机。主要用于PVC热收缩膜(管)的印刷,广泛用于各种罐、瓶等收缩膜商标的印刷。
  产品特性:印刷适性及流平性能良好。热收缩性优良。优良的平滑性能,自动包装准确性好。附着力强,抗粘贴性优良。耐水性、耐油性、耐冻性能好。刮刀适性好,不堵版,油墨转移性佳。
  醇溶CHA56型高强度液体膜油墨产品 CHA56型高强度液体膜油墨系本厂为适应市场的环保要求,采用独特配方、先进工艺、多种进口原材料制作而成,此种油墨对于牛奶保鲜袋、豆浆、果汁袋、食醋、酱油袋、蔬菜、肉类袋等需耐酸、碱、油脂、耐水、耐热、耐冷冻包装物具有绝佳的耐性性能。
  产品特性:具有鲜明色调,高饱和度。具有好的流平性,转移性,粘附性和适当的粘稠度。耐酸、碱、油脂,耐热、水,较强的抗冻性,耐强氧化性能优异。
  产品用途:该油墨适用于经电熨处理的高压聚乙烯( LDPE)、高压聚乙烯乳白膜、三层共挤黑白膜、五层共挤黑白膜等多种基材,对尼龙、聚酯等膜有很强的印刷适性,是专用作各种高强度液体膜的特种油墨。
  醇P型系列油墨产品 本系油墨是一种完全不含任何苯类溶剂,符合环保印刷要求的液体油墨产品。使用该油墨其印品无残留气味,无污染,是食品包装印刷品的最佳选择之一。
  醇P型系列油墨采用特殊合成树脂,高级有机颜料,醇性溶剂及助剂,运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加工制成。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和印刷适性。色泽鲜艳,四色套印网点清晰,立体感强,是一种挥发性干燥型的凹版印刷油墨。
  该产品主要用于PVC热收缩薄膜的凹版印刷,在基材45%~50%的收缩系数下,具有优良的牢度和光泽。
  产品特性:印刷适性及流平性能良好。热收缩性优良。优良的平滑性能,自动包装准确性好。附着力强,抗粘贴性优良。耐水性、耐油性、耐冷冻性能好。刮刀适性好,不堵版,油墨转移性佳。该产品具有高浓度(高着色力),低流动粘度,具有高机速印刷适性。光泽度高,抗划性能优良。
  A55型凹版抗水防冻塑料油墨产品抗水防冻油墨系本厂采用独特配方,先进工艺,多种进口原材料制作而成。此种油墨对于冰冻果汁袋、豆浆、牛奶保鲜袋等需保湿、保冷冻的薄膜具有绝佳的附着力,在水浸或冰冻的情况下不脱色,耐酸、耐碱性能优良。
  产品特性:具有鲜明色调,高饱和度,好的透明性或不透明性,印品具有高光泽、高浓度,较强的附着牢度。具有好的流平性、转移性、粘附性及适当的粘稠度。较强的柔韧性、耐摩擦、耐溶剂,印品有好的抗水性和耐冻性。
  产品用途:该油墨适用于PP、PE、PET、PVC等多种基材(处理度达38达因或38达因以上),对PT、AL也有良好的印刷适性,是专用作需保鲜、保冷冻食品,饮料包装的特种油墨。
  纸张凹版油墨产品 该产品适用凹版印刷机,印刷于各类不同克重的卷筒纸,及先进机型的凹版单张纸印刷。印制精美的香烟包装、酒类商标、画册书刊及各类纸包装品。用该产品印刷制品,颜色鲜艳,光泽高,不卷曲,耐摩擦,抗划伤,具有良好的抗水性能,保证了印品包装的精美。
  产品特性:适用凹版印刷机30~180“/min不同机速的印制条件。颜色鲜艳,色相纯正,印件网点清晰,层次饱满。油墨转移性能良好,三原色叠印时能完美再现各谐调层次。油墨印品表层,具有良好的滑爽度,耐摩擦,耐划伤,性能好,干燥完全的印品不粘连。罩光后的印品,能提高色彩的鲜艳度、光泽度,更适应于高速流水线包装的需求。该产品的金银油墨品种性能优越,金属感效果强,金属感持久。
  G53型塑料凹版油墨产品 本产品适用于凹版印刷机,可印刷表面处理的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酯(PET)、维尼纶(PVE)、聚氯乙烯(PVC)、铝箔(AL)、玻璃纸(PT)等薄膜。用于食品包装,洗涤剂、菜类包装,衣料、物品包装,杂货、五金、化妆品包装等。
  产品特性:具有鲜明色调,高的饱和度,好的透明性或不透明性。具有好的流变性,好的流平性,转移性,粘附性以及适当的粘稠度。干燥速度较快,适应套印、堆积和卷筒作业较好。油墨印品立体感强、层次清晰、景图逼真。具有较强的柔韧性、耐摩擦、耐热、耐溶剂、耐加工、附着力好。
  A58型塑料复合凹版油墨产品 A58型塑料复合(里印)凹版油墨主要由联结料、着色剂、溶剂、辅助剂四部分组成。适用于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OPP及CPP、PP(处理度38达因或38达因以上)等基材的印刷,此外对聚酯薄膜也有适用性,具有自低速至高速使用范围广泛印刷适性的复合性能。
  产品特性:具有优良的溶剂释放性,溶剂残留少,印品无气味,特别适用于食品复合包装印刷。A58型油墨在设计时已充分考虑到残留溶剂对包装食品影响重要性。取样实测,其溶剂残留根据墨色、印刷面积及叠色情况在0. 8mg~2mg/m2,但溶剂残留还受包装材料、印版溶剂及印刷条件等因素影响,使用时请加以注意。色相纯正,色彩鲜艳,墨层细微,印件网点清晰,层次丰满。油墨转移性优良,层次版印刷时能完美再现印版各协调层次。复合适性优良,干法复合、挤出复合、无溶剂复合,都获得较稳定的复合强度。
  产品用途:主要用于食品包装印刷,适用于底材OPP、CPP薄膜与PP、PE(亚胺系AC剂)、PE(异氰酸盐系AC剂)复合,也可进行干式复合或无溶剂复合。
  水性柔版油墨产品 该产品为无毒、无害、无污染水性系列产品之一,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具有可靠的安全性,不燃,无有机毒害挥发物质。用于食品、药品、烟草、饮料等包装的印刷。
  该产品适用于柔性版印刷机,如美国联合公司的网线五色印刷机,印制纸品、不干胶膜、铝箔等基材。机速的20~120米均可。
  产品特性:该产品具有色泽鲜艳、光泽度高的特点,在液体状态下,可用水进行稀释、洗版清机。印品完全干燥后,具有优良的抗水性能。该产品在印品上具有优良的耐摩擦、抗划伤性能,能有效的保护印刷品的完美。具有优良的印刷体转印性能,转印率高。不糊版,干性适中,套印不串色,墨迹在印品上干燥迅速,印品清晰。产品使用方便,同类产品可以相互调配,存放稳定性好。水性罩光油,具有光泽高、色泽浅、干性快、耐摩擦、耐划伤的特点,对印品罩光后能有效地保护印品,提高印品的档次质量。能替代UV光固化罩光油,无污染,避免光辐射危害,节约能源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红木工艺家私 济南市天桥红木工艺家私厂生产的红木家具,产品庄重大方,古朴典雅,品质坚韧,独具特色,是海内外家俬族中之上品。产品原料采用缅甸上好红木,加工运用整套进口设备,式样仿明清宫廷款式,既有宾馆、饭店、会议厅等大雅之堂配套家具,又有客厅、书房、餐厅等民居实用家私。产品工艺精湛,实用美观,众口皆碑,饮誉海内外。
  多米诺组合式开关柜 济南市天桥华龙电器厂生产的多米诺组合式开关柜,DOMINO属国际上80年代技术水平,由丹麦LK公司引进。产品符合IEC - 439,B35486等国际标准及ZBK36001-89国家标准。外壳防护等级为IP20~IP54。柜体采用模数组合的设计方案,故可用少量的零部件组成动力控制中心和马达控制中心以及自动无功补偿电容器柜、照明柜、计量柜等。并有抽屉、固定及抽屉固定混合三种结构形式。因此,能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柜内的水平母线及垂直母线的制作采用LK公司特有的设计,从而柜体可承受足够大的短路电流冲击。柜体间的母线连接不需钻孔,母线间采用软接头连接,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门的设计也有独到之处,当开关柜开断故障路短电流时,电弧产生的气体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可自动打开10mm进行排气,起到防爆作用,防止事故扩大。产品的整体设计方案适合国产化电器元件的安装使用,也可使用国外进口元器件。故本产品具有设计合理,使用范围广,维修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第二章 教育
  第一节 书院 社学
  书院 据《历乘》记载:明嘉靖四年(1525年),历城知县周居岐在北园创办白鹤书院(今明湖中学地址)延续一百余年,到清朝废止。
  白鹤书院是北园唯一的官办学校。所收学生有两类:一类是已入学的秀才为了乡试应考举人,每月定期来书院听讲或考课;另一类是经县试合格的童生入院攻读“四书”、“五经”,学习制艺(八股文)备应府试,编入“生童常课”,常年在书院学习。
  书院的教学,除山长(即院长)讲学外,一般是生员自修。
  社学 据《历城县志》记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诏令“京师及郡县各置社学”,历城知县周司农在北园成立白鹤院社,“凡童年十五岁以下者,皆可入学;优良者,可补儒学生员”,入学者达200余人。
  第二节 私塾 义学
  私塾 私塾是民众自筹经费举办的学校。有三种类型:一是富家大户独家延聘老师,教授本家子弟的东馆;二是由就学者家长集资聘请老师,教授一二十名学生的团馆;三是塾师自己在家开设学馆,各方子弟登门出钱求学的,称门馆。北园一带的私塾多系团馆,且比较普遍。一般四五十户的村庄几乎都有;一些大村,有二三处之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山东省提学司饬令私塾一律改为学堂,但私塾仍盛行。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记载:县教育私塾计有194处。北园范围无单独记载,数字不详。塾师由学生家长聘请,薪修数量,视其名望、资历、学生多少双方议定,一般为期1年。
  义学 义学又称义塾,是一种乡里举办、官府资助的免费学校。据《清史稿·选举制》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在各州县与大乡巨镇各设立义学。山东布政使罗含章曾在济南设多处义学。其中,就有泺口义学。清末民初,曾多次明令,废私塾兴学堂,但名为义学,实为私塾。直到1929年7月1日建立济南市后,北园一带的私塾才被新建学校所代替。
  济南的书院由来 我国书院开始于唐朝,但当时为数甚少,至宋朝有所发展,数量渐多。其中最著名者为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世称宋四大书院。当时著名大儒多讲学其中,如宋真宗时范仲淹曾讲学于应天书院,南宋初朱熹曾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当时书院负责人称“山长”,因书院一般多选定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故有此名。
  宋代的书院,多为私人所创办,以讲学和研究学术为主,兼及教学。而且教学与后世先生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同,多采取问难辩论,启发学生自学为主。
  至元代令各路、府、州、县皆设书院,因此,元至明清的书院多为官府所创办,但也有私人所设,官府补助的。当时的书院是专为科举培养人才的场所,以辅县儒学之所不及。
  我国的书院,以明清时代最为发展,各府、县皆有书院,省城的书院多至四五处。书院学科为经史子集。学员自费求学,不受人数和地区的限制,故有远近负笈入书院学习的盛况。
  济南的书院 宋朝书院的兴盛,影响了元朝的发展。元文宗天历年间( 1328~1330),在济南东郊闵子墓(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时鲁人。其墓在洪家楼南)创办“闵子书院”,表明元统治者尊孔尚儒,以图得到当时儒人的欢心和拥护。闵子墓为清幽秀雅的名胜地,故元代济南统治者选定此处建书院,增建房舍,扩大范围,建筑宏伟壮丽的大门,上悬有“闵子书院”辉煌耀目四大金字的匾额。这是济南最早的书院。
  明朝建制山东省,以济南为省会,为本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文化教育逐渐发展。明代先后成立了3处书院:
  1.白鹤书院——在城北杨庄以南,南临莲塘,荷香四溢,碧波涟漪,绿柳掩映,风光幽美,明历城举人周居岐认为此处有利学习,遂于1525年(嘉靖四年)建筑这处书院。因他喜爱白鹤,故名此书院为“白鹤”。从此,其东邻的居民点,也命名为“白鹤庄”。这处书院在清军攻陷济南时遭到破坏,遂停办。白鹤书院经历了百余年,至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任务。
  2.湖南书院——在大明湖南岸,原钟楼寺故址(今学院街西邻)。明嘉靖四年(1525年)由山东省提学道邹善创办。不久,改名“至道书院”,并置有学田数顷,以补助书院的费用。明万历初(1573~1620)取消,改为提学道公署,俗称“学院”,故其东邻的街道称“学院街”。
  3.历山书院——在趵突泉东,明嘉靖进士谷继宗的别墅故址。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山东省巡盐御史毕懋康创办。《历城县志·书院》载:“巡盐御史于万历甲寅年建,六郡士子读书其中者以百计。”当时这处书院是济南规模最大的书院。该院建筑宏伟壮丽,有轩有室,有廊有庑;亭台楼阁,峙立院中;绿柳翠竹,掩映其间,庭院幽雅清秀。金线、漱玉、柳絮等名泉,犹如颗颗明珠,照耀院中,景色绚丽。并引来白龙泉之水,弯曲缭绕,水声潺潺。宏伟高大的三楹红漆大门,耸立于正觉寺街(今趵突泉前街)气势雄伟。门前峙立着画梁红柱、飞檐斗拱的门坊,上书金光闪闪的“历山书院”的金字匾额,辉煌夺目。各地学子负笈来学者,多至百余人,文风盛极一时,惜至明末天启年间(1621~1627)取消,改为传递公文的驿站。
  清代沿用明制,仍设书院,以“作育人才”发展教育。先后共设立了白雪、振英、龙章、泺源、济南、尚志6处书院。
  1.白雪书院——在趵突泉东,白雪楼故址。顺治十一年(1654年),山东省布政使张缙彦在明历山书院旧址创办。康熙皇帝南巡来济南,赐匾额日:“学宗洙泗”,悬于书院大门之上,增加无限光彩。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山东省巡抚张鹏,又将此书院改名“历山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书院移至城内院西大街,改名“泺源书院”,以志不忘其来源。最兴盛时期,学员曾达百余人之多。雍正年间该书院被废除。
  2.振英书院——在运署街路北,原按察使司公署故址(今济南市第一中学校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山东省按察使黄炳所建。乾隆四十一年,按察使陆耀重修,改名“蒿庵书院”,以祀明代济阳学者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道光二年(1822年),按察使罗含章再重修,更名“景贤书院”。 3.龙章书院—在珍珠泉抚院内,清巡抚李树德建。李任山东巡抚6年,以后因李离去,这处书院也随之结束。
  4.泺源书院——在城内西门里大街路北原都指挥使司公署(今泉城路百货大楼对过山东省统计局地址)。雍正十一年(1733年)巡抚岳浚奉旨创办。泺源书院是当时规模最大、声誉最高的书院。这处书院建有巍峨的红漆大门,光彩夺目,上悬有“泺源书院”金字匾额,辉煌壮观。大门内建有古色古香的文昌阁,内塑文昌帝君神像,栩栩如生;阁旁建有古朴典雅的朱子祠,内塑朱熹像,文雅庄重,显示儒家风度。乾隆十三年( 1748年),山东省巡抚准泰,曾亲自经理书院,并建立教学法规,刻石立碑,以便永守勿违。嘉庆九年(1804年),山东省巡抚铁保重修书院,并重定教学规范,刻石永志不忘。该院的经费也很充足,历代官府均予以补助。该书院藏书甚多,经书子集约有几万部。书院主讲多为著名学者,如咸丰年间,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曾为主讲数年。还有一位著名学者,即咸丰皇帝顾命八大臣之一的匡源,同治初罢官后,即任该书院主讲。
  5.济南书院——在西公界北首,原江园故址。清嘉庆九年(1804年),山东巡抚铁保所创办。济南书院在藩署西,旧名寿佛楼。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布政使江兰置湖田数十亩,修建寿佛楼,凿放生池,池上奉观音大士像,故名江园。嘉庆九年巡抚铁保改为书院,并置有学田,其收入作为书院的补助费用。
  6.尚志书院——在趵突泉东明代历山书院故址。同治八年(1869年),山东省巡抚丁宝桢创办。《历城县志·书院》载:“尚志书院在西关金线泉侧,明进士谷继宗别墅……同治八年巡抚丁宝桢,因其旧址建为尚志书院,手书堂额日‘尚志’,榜其门日‘金泉精舍’,招士子肄业其中。”
  书院的取消 清末由于帝国主义不断侵略,国家几濒危亡,激起了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倡导维新运动,以图挽救中国。其中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实行变法,得到皇帝的采纳,遂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实施“戊戌变法”。其中就提出大力提倡西学,废科举、兴学堂的办法。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提倡西学之事,仍得到实行。清政府下令“各省、府、州、县,开设中西学……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的等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堂,郡城之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州、县之书院改为小学学堂”。
  此令下达后,泺源书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为“山东省高等学堂”。景贤书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为“东运中学堂”。尚志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校士馆”,不久改为“师范讲习所学堂”,后来又改为“存古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济南书院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济南中学堂”。
  济南的书院,创自元代天历年间,至清代先后成立了10处书院,其中只有泺源、景贤、济南、尚志4处书院传留到清末光绪年间。五六百年来这些书院培养了大量人才,给济南的文化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三节 学前教育
  机构设置及职责 1999年前,杨庄村学前教育先后由大队、村委会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指派专人具体抓好托儿所、幼儿园、育红班的工作。保证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进行较好地学前教育。为提高村民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村党委、村委会于1999年5月建立了杨庄村文教卫生委员会,由张象奎任主任,张利任委员,并建立了管好教育的具体职责,加强了学前教育工作。
  附
  文教卫生委员会职责
  主任:张象奎
  委员:张利
  工作职能、职责:文教卫生委员会职能包括: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医疗。其职责是:搞好本村的文化教育工作。向村民宣传文化、科学知识,办好读报栏、文化室,搞好本村的文化娱乐活动;根据本村条件,协助村民委员会办好村办托儿所、幼儿园、育红班,保证适龄儿童的全部入学率,并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对本村村民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动员组织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灭蝇、灭鼠,搞好公共卫生,绿化、美化居住环境,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协助村民委员会制定本村卫生制度,加强村卫生所的建设。
  杨庄村民委员会
  1999年5月
  沿革 1947年,刘家桥中心民国学校附设幼稚一班,幼儿15人,为北园一带最早的幼儿教育班,止于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同年12月学校恢复,开学时仍为一个幼稚班,有幼儿35人。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农村幼教组织开始建立。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为组织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各生产大队普遍组建起托儿所和部分幼儿园。教养员大部分为中、老年妇女。
  1960年后,农村幼儿园大部分停办,保留托儿所。
  1970年,幼儿园改称“育红班”,并逐步恢复。1979年,根据中央[1979]73号文件和山东省[ 1979] 84号文件的精神,由镇妇联、文教等单位负责人组成,配备1名专职人员掌管幼师培训和业务辅导工作。
  杨庄大队幼儿园(时叫育红班)建于人民公社成立时的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的形势,全大队男女青壮年劳力一是外出大炼钢铁,二是外出“大兵团作战”,深翻土地。为了解决无人看管孩子的困难,大队办起了幼儿园。把全大队幼儿集中起来,由大队抽调妇女看孩子,给幼儿教师记工分。师生统一吃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幼儿园简陋,在破旧的房子里,无桌凳,无玩具,无教材,属于看着孩子别哭、别闹、别碰着、别打架性质的“护理型”幼儿园。办园时间不长即解散。
  人民公社后,杨庄村和张庄村合为一个大队,即杨庄生产大队,下设8个生产小队,其中杨庄4个小队,张庄4个小队。托儿所、幼儿园仍分别举办。
  杨庄幼儿园 杨庄幼儿园位于庄头3间北屋里,在4个生产队中,规定每个生产队出一个人作幼儿教师,小队记工分,年终参加小队分配。时,孙万香任组长,崔连英等共4个人管理幼儿园工作。队里搬去大桌子,作为孩子围坐、游玩及就餐。用木头板搭起床,20多个孩子在此休息。家长早送,午、晚接幼儿。
  1965年,在庄里盖了个独院,建有4间北屋,大门、院墙齐全,魏金兰任组长,一队孟广英、二队王俊英等4名保育员,管理着近30名幼儿。后又搬到老学校后面新建幼儿园,六间北屋,独门大院,设有育红班1个班,近50名幼儿,设托儿1个班,30多个孩子。
  20世纪70年代,幼儿园又搬到村委会以西卫生室地址,二层楼,12间房,设大班、小班和幼儿班,办学条件较前有所好转。
  张庄幼儿园 1956年,进军高级社成立后,张庄村的几个生产队即成立了托儿所,所址在张兴才家的院里,3间北屋,20多个幼儿,3个中年妇女看孩子。后又搬到李天驹3间西屋里做托儿所,40多个幼儿,早送、午接,午送、晚接。因占用所址房屋,又搬到张金耕家的老宅子,3间北屋,40多个孩子,每队出一名中年妇女看孩子。由庞金兰、张象云等4人任保育员。此时,幼儿园有了大小床和小玩具,有的家长早送午接,有的中午不接,家长送饭去。幼儿在园内唱唱歌,做做游戏,学点简单的知识。
  此时的所有幼儿园、托儿所,均属于“护理型”,教师无培训,识字不多,属于看着孩子不哭、磕不着、碰不着的“护理型”幼儿园。此时的幼儿园设施均很简陋,叫做“黑屋子,土台子,看着一群泥孩子”的简易托儿所和幼儿园。
  1978~ 1989年,杨庄幼儿园在杨庄小学内,负责人为校长朱悦莉,后为郭兴英负责,设2个教学班,30~ 45人不等,和完全小学一块学习,进行较为正规地教育。
  1990二2000年,杨庄社区幼儿园搬迁到居委会办公楼以西,即现在的卫生室房屋。此时,幼儿园设大班和小班两个班,幼儿在50~70人不等,葛宝莉、陈广兰任正副幼儿园园长。幼儿园设备齐全,教育正规,教学质量较高。
  2000年,杨庄社区幼儿园搬迁到水屯路中段50号新建幼儿园。该园园所环境幽雅,建有4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6个宽敞明亮的大教室,150多平方米的8间平房和16间210多平方米的二层楼,新增有舒适的床位,装有冷暖空调,设有大中小不同类型的各种玩具,系一处漂亮、整洁、大方,教学质量高的幼儿园。至2004年,本园拥有教职工22人,设有8个教学班,260多名幼儿,在33间房屋里愉快的学习、成长。
  保育与教育 杨庄社区幼儿园现设4个级部,8个教学班,共有幼儿200余名。全园共有教职员工22人,其中教师11人,学历达标率100%,大专学历2人。
  本园为更好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及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及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本园老师充分利用早操、户外活动及体育课,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如:让幼儿在攀爬滑梯、走平衡木、玩球、跳绳、踢毽子、玩呼啦圈、放风筝、打羽毛球等活动中,使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的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从而增强了幼儿体质。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并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如:让幼儿适应科学的作息制度,按时起居,幼儿自己正确安静的进餐,起床后学习自己整理床铺,自己穿鞋、袜、衣服等,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二、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健康个性。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行为准则,体验交往协作的快乐。
  各班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组织幼儿开展各种游戏和有益的活动,使幼儿从中学到行为规范和公德意识,并使幼儿学会了与人交往、合作、诚实、礼貌、文明、大方,并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激发幼儿对自然界及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初步的运用感官及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
  根据社会教学目标,本园积极与家长配合,让家长利用休息日,带孩子观察了解并亲近大自然,照顾动植物。保持对周围环境及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让幼儿接触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质,观察感受风、雨、雷、雪、电等自然现象,初步了解它们的显著特征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接触衣、食、住、行等的基本物品,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
  四、提高幼儿运动语言交往的兴趣和能力,感受文学作品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能创造性地表达对生活的体验。
  运用生动的图片、故事及CD等儿童影视及文学作品,引导幼儿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能力,增强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
  五、丰富幼儿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本园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艺术环境、组织了丰富的艺术活动,并指导幼儿利用自然物品及废旧材料制作玩具和工艺品,用于布置装饰环境,使幼儿体验创造和成功的乐趣。
  同时还与家长配合,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与环境,让幼儿发现美、感受美,从而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本园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好一日活动,并树立大教育意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更好的保教好幼儿,服务于家长。
  杨庄社区幼儿园建园40多年来,村居领导把幼儿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年年投资支持幼儿教育事业,坚持不断,抓紧抓好。
  按照上级的统一规定,幼儿园建立了教学研究小组,制订了课程表,开设了语言、体育、手工、计算、图画、常识等多种课程。学前班和幼儿班坚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以教育工作为中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以严谨、认真、关心、求是的教风,尊师、友爱、活泼、进取的班风,以勤学、好问、多想、善思的学风,逐步改善了育人环境,使杨庄社区幼儿园办成了一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新型居办幼儿学校。
  艰苦创业 杨庄幼儿园是一所建园较早的幼儿园。当时杨庄小学托儿所和幼儿园在一起,那时的幼儿是早上送、中午接的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幼儿家长从事繁忙的工作,没有时间去接送幼儿。1997~1998年这两年的时间,幼儿园的孩子越来越少,出现了“办园难”的问题。
  1999年春节过后不久,村领导就把我们叫到村委会谈话,由原来的集体管理,变为2人的承包管理。幼儿园交给我们时,各方面的重重压力、困难、责任,相继而来。当时的那段时间,每天晚上睡不着觉,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幼儿园办得走向正规。生源问题从何而来?怎样才能减轻幼儿家长从繁忙工作中不再去早上送、中午接的思想压力,我俩本着试试看的心理,由原来的早送、中午接的旧观念,改成“一日三餐一点”的全日制的管理方法。
  经过和村领导的协商,在杨庄村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自1999年4月,我们就接管了这个任务,当时人园的幼儿只有三十几名,考虑到,幼儿少了点,也应该安全第一。先聘2名教师来任教,因为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做的事情,没有时间去管理和照顾幼儿。
  因为当时只有课桌、椅子,几张单层木床,生活用品极少。立刻筹备资金,先后买了一台21寸彩色电视、VCD影碟机,供幼儿教学使用。购买了立式清毒柜,保证幼儿的饮食生活卫生。观察到床位不够使用,立刻到木器加工厂订做了十几张上下层的幼儿用床,这样能减少教室的空间,因为那时的教室和幼儿休息是在同一个房间使用。新进的褥子尺寸不合适,亲自加工到晚上十一、二点,以保证第二天幼儿能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当时资金短缺,为了减少开支,亲自买菜、下厨房,做饭、刷碗、打扫卫生,并抽出时间照看幼儿。新人园的幼儿不适应环境,又哭、又闹,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去爱护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使幼儿逐渐感到温暖,就喜欢上幼儿园。我们每天坚持送走一天中的最后一名幼儿。看到家长们那满意的笑容,那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忙了一天,再苦再累也就感觉不到累了。经短时间的努力工作,从三十几名幼儿逐渐增加到六七十名,使我们的创业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2000~2001年,杨庄村领导又投资建成一所新的园所,位于水屯路中段50号,杨庄小学西邻,园所环境幽雅,接送幼儿安全方便,有400余平方米的活动场地,6个宽敞明亮的大教室,室内备有暖气,风扇,给幼儿园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幼儿园规模扩大的同时,面对来园的幼儿逐步增加,看到一个个信任的目光,一个个来园的电话。我们横下一条心,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扩建教室,为每一个来园的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温馨的环境。于是,我们四处找朋友,托亲戚,筹备资金,先后盖了150多平方米的8间平房和16间21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在加大房间的同时,又新增加几十个床位,增添幼儿所需用的物品,不断满足幼儿的需求。同时,并安装上不同规格的冷暖空调,使幼儿在爽凉的环境下度过炎热的夏天,并增加了多功能大型玩具,能使幼儿在学习娱乐中健康成长。
  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服务宗旨,以园为家,早出晚归,一定把工作干好,先后聘用十几名幼儿教师,从教师的素质教育抓起,让每一位老师尽职尽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幼儿的素质,用学中玩的方式方法,使每一位幼儿在玩中取知、乐中取识,在课程中适当与游戏相结合,来启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幼儿的记忆力。教师对送每一位幼儿家长笑脸相迎,笑脸相送,关注幼儿的每一个生活小事和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环节。每天有定点的中午休息时间,起床后,各班教师认真地观察每一个幼儿的精神状况,如发现有发烧或不舒服的幼儿,及时与家长联系,及时治疗。为了使幼儿活泼、可爱的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班,配有电子琴、活动室,由专业教师任教。辛勤的办学,获得了丰硕成果,多次荣获上级的表彰和奖励。
  为了确保幼儿园的饮食卫生,我们着重抓了厨房的卫生管理制度,食堂工作人员持证上岗,从幼儿食用的蔬菜,由我们亲自购买,到烹饪食谱的营养搭配,保证饭菜的卫生新鲜,能让幼儿吃着放心,让幼儿的每一位家长看到每天在变化着的饮食菜谱放心,如有剩饭、剩菜,能做到及时处理。每个教室都配有消毒柜、口杯架、一人一缸,把幼儿园所用的餐具、毛巾、杯子等,每天进行一次消毒。寝室装有紫外线消毒灯,定期消毒,为确保幼儿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安全工作更是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项防范措施其全,备有安全保护装置,为真正做到“时时安全,事事安全”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随时观察不安全隐患,做到及时处理。教师和幼儿结合各种常规演习,真正让幼儿意识到安全预防的重要性,并能与家长联系,家与园的互动,使其无论幼儿在什么地方,都能时时刻刻注意安全。通过本园教师不懈的努力,赢得了家长们的好评。
  继续努力,“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而努力奋斗。
  第四节 小学教育
  学校沿革解放前,杨庄人民由于贫穷,上学的人很少,出现大量文盲。只有富有人家才有上学的机会,多数到就近的北园小学上学,也有的到济南市里小学上学。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同年11月,济南市军管会小学部发出恢复小学教育的通知,至1949年1月,北园一带已恢复公立小学,其中就有济南市菜市小学。当时校名改为济南特别市立北园小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教育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1949~1969年,沃家庄、张家庄、大杨庄和小张家庄为一个学校,即沃家庄小学。杨庄为沃家庄小学的一处分校,名为张庄分校,设1~4年级共两个班。校址在一座大庙里,两座教室共8间土坯房作学生教室,两间土坯房作教学办公室。由于受房屋的限制,实现“复式教学”(一二年级一个班)或“二部制”(上下午分别上学)。1956年,根据中央提出的“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北园一带小学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
  济南市天桥区北园杨庄小学,1967年前为沃庄小学分校,名为张庄分校,校址在一座大庙里。独立建校于1967年,当时由白鹤村、水屯村、杨庄村联合办学。杨庄为校部,名为杨庄小学,学制完小,校址在现杨庄村汽车站北30米处(现为装饰材料市场),在校生300人,6个教学班,校长艾一亮。校舍均为平房,建筑面积370.5平方米,占地面积2180平方米。当时校舍地势低凹,夏季雨天房顶漏水,教室内积水;冬天,教室的门窗没有玻璃,教育教学条件十分艰苦。
  20世纪70年代,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张玉宝系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领导,一切管理权限均有大队管理。教师被诬为“臭老九”、 “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学校师生经常被生产队调出劳动,开展勤工俭学,过多的劳动和社会活动,影响了教学工作,教学质量较差。直到1972年后,教学秩序才逐步恢复正常。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学校教学工作经过调整整顿,逐步走上正规。
  1984年,杨庄村党支部、村委会新领导班子上任后,首先下决心对原有的校舍进行了翻新并新建少先队室、体育室,增添了教学设施,校舍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86年,学校被评为区双文明单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杨庄村党支部、村委会投资80万余元,于1990年新建了占地面积为362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69.36平方米的三层新教学楼(现为装饰材料市场办公楼),一次性配好水、电、暖设备,校园内设有花坛、影壁、旗杆、传达室,有宽敞的操场、篮球场地,校舍布局协调合理,环境幽静,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是读书、学习的好场所。迁入新校后,村委会多次投资,逐步完善了各项配套设施,学校理科教具、体育器材、实验室、卫生室,在1993年达国家二类标准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电子琴、彩电、单放机、音响设备,并于1997年投资20多万元,在北园镇所属小学中率先配备了微机室。教学设备的更新,使杨庄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又向科学化、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步。
  2000年8月,杨庄村党委、村委再次投资400万元,在水屯路中段修建了新校。新校舍占地面积10358.6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657平方米的4层教学楼,2000年9月1日正式使用。新建教学楼各教室、办公室、会议室、微机室、电教室全部安装了冷暖空调。又投资近20万元建立了多媒体电教室,对原有的21台微机进行了升级改造,又购置了10台新微机,同时,微机教学正式纳入课堂教学之中。2000年11月在市普实检查验收中,杨庄小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各级领导的好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学校又新开辟了心理咨询室、环保活动室、演播室、舞蹈室、学生食堂等设施。回顾杨庄小学自建校近40年来的变化,正像人们常说的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高”就高在村党委、村委对教育的重视,对学校工作的全力支持。杨庄小学的学生也以每年递增的趋势步入市各重点高中,升入普通和重点大学的孩子逐年增加,全体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小学学制 小学早期,由于学生入学年龄相差较大,小学学制为7年制。1932年以后,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法》规定,小学修业年限为6年,前4年为初级小学,后2年为高级小学。秋季始业,暑期结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春季始业。1953年改为秋季始业,五、六年级提前半年毕业,1~4年级推迟半年毕业。1954年,小学实行“四二制”,即修业年限为6年,前4年为初级小学,后2年为高级小学,四年级升五年级需统一考试录取。1956年,取消“四二制”,四年级可直接通过升级考试人五年级,实行六年一贯制。1969年,小学改为5年制。1982年,从1年级入学开始恢复6年制。
  学校教育 学校工作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为指导,以教学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己任,重视管理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先后试行了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三位一体的改革方案,实行目标化管理。在试行中,修改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管理逐步实现了依法治校,依法管理,依法从教的局面。学校1998年建立党支部(1998年前为中共白鹤小学联合支部)。党支部建立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教师中党员队伍逐步壮大,他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学校的各项工作蒸蒸日上,教师的整体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在上级教委组织的“倡师德、铸师魂、练内功、树形象”活动中,本校抓紧、抓实教师的基本功训练,1997年全校教师在通用基本功考核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项活动的开展,使青年教师奠定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政治、业务素质提高了,也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能力。
  学校重视德育工作,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加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同时注重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开展学雷锋、学赖宁、学十佳活动。加强少先队工作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长才干。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针对学生和家庭教育的误区问题,聘请家庭教育专家来校上课,使家长成为教育孩子健康发展的内行,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有2名学生分别获全国少工委优秀奖(杜华磊)、诚实少年奖(路霞),1988年、1989年获市红旗大队奖,1994年、1995年获市故事大王一等奖,大合唱二等奖。
  课程设置 民国以来,完全小学设国语、算术、修身常识、历史、地理、自然、劳作、美术、体育(唱游),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术、修身、体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小学课程设有国语、算术、常识、音乐、图画、体育(唱游)、大仿、劳作,五、六年级增设历史、地理、自然。1958年,高年级增设政治课、劳动课、农业常识课。1969年,学制改为五年。开设课程有政治、语文、算术、常识、军体、音乐、图画。1978年后,小学开始使用全国统一编制的新教材。
  1982年秋,学制改为六年,课程设置: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体育、美术、劳动,增设思想品德课。1993年,使用全国统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课程设置有语文、数学、思品、劳动、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科技,外加地方教材卫生、微机、外语。2002年,国家颁布新课程改革纲要,课程设置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微机,另外,还设有地方课程:礼仪、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师 学高为师,身正示范,这是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学校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支持、鼓励教师的业余进修,在职教师21人,专科以上学历18人,占86%,本科学历10人,占48%,5人正研究生在读。教师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研究 解放前,小学教学沿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先生讲,学生听,死记硬背,没有固定的教学程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学采用讲解、启发、引导、讨论、实验的综合方法,全盘照搬苏联教学体系,实行五级论分制。在教材、教法、考试、减轻课业负担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并取得了有益的经验。1958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教师与学生频繁参加校外劳动,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冲击。1960年,中央在烟台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教育要以教学为主,要以课堂为主,要以教材为主”的方针。尔后,教育、教学研究逐渐恢复正常。“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搞“停课闹革命”、“开门办学”,以“阶级斗争”为主要课程, “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大讲阶级斗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被抹杀。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逐步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85年,恢复中心校,教学与教研的主要项目是备课、教材、教法、教学骨干的培训、教学实验及各科教学的研究,大大加强了课堂教学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与教研。
  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7月1日正式实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990年,学校教育、教学及教研工作先后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教学常规管理,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提出废除“满堂灌”,正确把握教学起点和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为教学的改革要点,实现“四个转化”,即:在课堂教学中,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从以讲授为主,向讲与练结合转化,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从单纯掌握知识,向加强“双基”培养能力转化,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教学形式上,从单一教学渠道,向两个以上教学渠道转化,正确处理课内外和校内外关系。
  学校一贯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教育科研放在重要位置。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即“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实验研究”的子课题,“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研究。这一课题是“天桥区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是“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滚动课题”,并下发了立项通知书。在2003年3月开题实验,学校成立了以徐立民主任为组长,以青年骨干教师为实验成员的教科研队伍,涵盖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学习适应性MAAT、瑞文标准推理、团体儿童智力GITC、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FAT等测验,并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分析,建立学生档案,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设置了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实验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心理辅导和干预,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先后有12位教师的论文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
  另外,学校还承担了天桥区教育局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分层次教学的实验研究”,针对不同层次的孩子开展教学,使每一个孩子在德育、体育、智育、美育等各方面得到提高。
  学校教研组间周活动一次,教师们就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总结。每学期举行教师研究课、示范课、汇报课、评优课活动,不断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育科研的发展,调动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教师单纯靠经验管理教育学生的方法,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办学特色始终坚持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以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坚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目的,从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发展,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为此,学校加强教师素质的提高,进行教师通用基本功和学科基本功考核,建立有条不紊的一整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整顿教学秩序,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在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落实的同时,狠抓“团结、紧张、文明、勤奋”的校风;“严谨、认真、关心、求是”的教风;“尊师、友爱、活泼、进取”的班风;“勤学、好问、多想、善思”的学风。逐步改善育人环境,经常持久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使学校各项工作持续、稳步、协调发展,使学生健康、活泼地茁壮成长,为祖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学校经费 民国初期,学堂教学经费及老师的薪水均由入学学生家长凑集。1929年,济南设市后,学校教育教学经费由市政府划拨一部分,不足部分由民众筹措一部分,入学者交一部分。1948年,济南解放后至1966年,小学教学经费均由一级财政拨款。1966年后,上级财政拨款,主要解决学校办公和教师工资,其余均有杨庄村委投资建校。
  杨庄小学属村办小学,教师由天桥区教育局统一分配,教师工资由上级财政拨款。学校的校舍修建、内部设施,教学设备的添置及水电费用以及教师福利,由杨庄居委会投资。1999年,杨庄居委会以低于市场价格30%的价格,为11位教师解决了住房问题。
  杨庄小学党支部
  书记 唐承香
  委员 刘克伟 徐立民
  历任校长1967~1968年,校长艾一亮
  1969~1972年,刘大成(负责人)
  1972~1980年,校长朱悦莉
  1980~1982年,校长霍光启
  1982~1984年,盛秋林(负责人)
  1984~1996年,校长邢淑梅
  1996~1999年,校长李秀娥
  1999~2002年,校长高淑芬
  2002~2004年,校长唐承香
  2004年6月 全国第十七届“双龙杯”书法绘画大赛获奖情况
  钻石奖:杨丽
  金奖: 程雪梅 隗来 杨秀楠
  韩迎雪
  银奖: 宋少敏 杨帅 杨清清
  张春雨 张婷 李嘉玮
  谷雨时
  铜奖: 郑灵云 王帅 王晨羲
  田雪艺 魏文凯 张袁媛
  吴月颖 刘智勇 陈兴华
  袁满 李珺 冯雪琦
  李桐 闫旭
  优秀奖:王瑞 张毅然 孙梦男
  郑国凯 王金叶 张梓煜
  张野 张朝 何嘉曼
  纪念奖:马童鑫 曾珊珊 杨东吉
  刘晓东 杨佳桐 张杰
  陆翊 陈春淼 赵剑波
  程云雷 赵明祯 王琤
  朱鑫武 杨宝凯 赵森
  汪琛 杨鑫堂 孟欣欣
  荣获国家级荣誉证书
  附
  校长唐承香在庆祝“六一”儿童节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欢聚在一起,在此,我代表全校老师向同学们致以节日的问候,祝你们节日快乐!
  今天,北园办事处的领导,明湖中学的领导,警务区警官,居委会的领导及居办各企业的厂长、经理带来了节日的礼物,与同学们一起欢度儿童节,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各位领导对学校及孩子们多年来的关怀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今天来参加活动的学生家长,一并表示热烈的欢迎!
  过去的一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学校本着“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频频不断,过去的一年,是收获的一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
  在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举办的第八届少儿文学大赛中,14名学生获奖,其中二年级张朝同学的绘画获一等奖。
  在新世纪星杯全国文学及书画大赛中,本校共有54名学生分别获得金、银、铜奖,5位老师获得佳作辅导奖。
  在全国第十七届双龙杯少儿书法大赛中,52名学生获奖,其中六年级杨丽同学的国画《小桥、流水、人家》获得钻石奖。
  在“飞越杯”济南市首届青少年英语才艺大赛中,本校32名学生获奖。
  在刚结束的区现场作文竞赛中,三年级李名玉同学获一等奖。
  同学们的成功,是老师的最大的心愿。为了你们的成功,老师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本校的大队辅导员王玉敏老师,担任两个毕业班的数学课,中午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孟老师除担任学校体育课外,还负责学校报账及后勤工作。去年冬天,不到一岁的儿子生病住院,当时正是绳毽比赛的关键时刻,为了不影响学校训练,孟老师毅然让妻子辞掉工作,在医院护理孩子。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老师们。从教导主任到普通老师,从即将退休的武老师到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仅在这一年中,教师论文、课例、课件、教案设计就有147人次分别获得全国、省、市、区级奖励。刚刚学生展示的大课间是我们老师自编自导的,从入场到退场近20分钟,不需老师的一个口令,在办事处大课间展评中获一等奖,并受到来本校验收“绿色学校”的市教育局、市环保局领导的高度评价。今年3月份,本校被授予区“绿色学校”的光荣称号。4月份,本校又申报了济南市“绿色学校”。在此向在这次活动中给予本校极大支持的王勇厂长和张林生厂长表示衷心感谢!
  在区举办的新课程、新理念、新实践暨自主合作探究导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会上,全区共有3所学校现场交流,本校是其中之一,教导处刘主任在会上做特色发言。孙富斌老师的电教课,经过区级评选,被推荐参加市里的电教评优课。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本校的2个毕业班,33名学生考入明湖中学双语班,以56%的入选率名列学区榜首。
  有这样一个爱岗敬业、勤勤恳恳的教师集体,作为一校之长,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过去的成绩,将是我们发展的起点,是今后搞好工作的源动力。
  同学们,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美好未来需要你们去创造。今天,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明天你们将是祖国的栋梁,历史的重任将落在你们肩上。
  希望你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勤学苦练的好习惯,练就为国争光、为国立功的本领,为将来建设祖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祝全体少年儿童节日快乐!学业有成!
  第五节 中学教育
  20世纪40年代,杨庄村曾经自办过中等教育学校。世世代代,村民文盲占多数,少部分在菜市小学初小、高小毕业后就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地富子女能上中学。凡达到小学毕业升人中学就读者,均到济南市正谊、育英等中学上学。直到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办学教育家张芹香,他的学生和同事在北园大杨庄他的家乡,以张芹香的名字命名成立了一所芹香中学。
  芹香中学是当时历城县唯一的一所民办中学,校址在北园大杨庄张芹香故宅,是一处幽静典雅、杨柳挺拔、绿荫掩映、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该校1946年创办时,张芹香的学生,小赵庄人葛子勇联络其他同学及张芹香的亲友和几位热心人共同研究,成立校董会,筹集经费,购买课桌凳及各种校具,聘请教职员,公推张家驹为校长,随即招生开学。芹香中学共招收三届近200名学生。张庄、杨庄的学生到此上学。该校因战争原因,办学两年余即停办。
  解放初,杨庄、张庄的学生小学毕业后,通过考试到济南市中学学习。20世纪50年代,济南第二十一中学(即现在的山东省济南明湖中学)建立后,杨庄学生主要到该校上学。也有的到济南一中、二中、三中和其他中学上学。
  1968年,在“左”的影响下,要求小学归生产大队贫下中农管理,小学教师下放大队吃工分,小学普遍提倡办附设中学班(时称“小学戴帽中学班”)。1977~ 1979年,杨庄小学正式举办附设中学班,即杨庄小学戴帽中学班。时,全校设1个初中班,共计60余人,由小学教师升任初中班教师。该班举办2年,由于班数少、师资力量弱,校舍、经费等均受到限制,停办后到历城北园中学(今济南明湖中学)上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加强初中教育,济南市取消了大部分完中(有初中、高中的中学叫完全中学,简称“完中”,下同),济南明湖中学(即原济南二十一中学、历城北园中学、济南郊区一中)取消了高中班,集中精力办好初中班。杨庄小学学生在明湖中学初中毕业后,通过考试再到济南市设有高中的中学上高中。此时,杨庄村的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回村务农务工,少量继续深造。部分考入职业中专的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
  为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杨庄社区党委、居委十分关心教育事业,采取多种措施鼓励青少年上进成才。凡满6周岁以上的儿童,一律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居委会先后两次搬迁学校,投资兴建济南市小学中第一流的教学大楼。为加强对学生的中等文化的提高,社区党委书记葛国庆担任了济南明湖中学名誉校长,居委主任李志明任明湖中学社区教育管委会委员,对兴办中学教育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财力上帮助。领导的关怀,使杨庄青少年享受着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一条龙”服务的全面教育,使全居普及了高中教育,部分享受着高等学校的教育。
  济南明湖中学名誉校长
  刘希成 刘士军 孙广强 李荣德
  杨恩英 葛国庆
  济南明湖中学社区教育管委会
  主任 杨国伟
  副主任 高玉芳 高志广
  委员丁宁 李建美 李志明
  张吉海 杨俊德 沃勇平
  各村居在明湖中学的学生人数统计
  清河:初一98人,初二31人,初三
  13人,总计142人。
  杨庄:初一60人,初二28人,初三
  31人,总计119人。
  沃家庄:初一69人,初二63人,初三
  44人,总计176人。
  黄桥:初一47人,初二23人,初三
  30人,总计100人。
  白鹤:初一39人,初二28人,初三
  30人,总计97人。
  黄台:初一20人,总计20人。
  至1999年,654名初中学生在济南明湖中学就读。
  济南明湖中学教务处
  1999年9月
  张芹香与芹香中学 张芹香,字泮藻,号自强。1890年生于济南市北园镇大杨庄。父亲张友圃,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大夫,善书画。张芹香兄妹7人,他排行第三。其父重视子女教育,聘有私塾先生在家教授女儿,男孩则送学校上学。张芹香自幼受家庭和学校教育,树立了爱国主义思想。他生长在帝国主义侵扰的清末时代,国难当头,更加深了他的爱国热情。
  1909年前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济南开展各种活动,发展会员,在北园创办山左公学,发动群众,宣传革命,这对张芹香的思想影响很大。不久,张芹香参加了同盟会,成为该会济南早期会员之一。
  1914年,张芹香考入济南师范北园分校。当时适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帝国主义乘机侵略中国,向德宣战,出兵进攻在山东的德军。日寇在山东任意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济南人民掀起反抗日寇暴行的斗争。当时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张芹香受其影响,思想得到很大提高,反帝爱国思想更加坚定,他积极投入这场斗争。在北园一带,他组织农民、学生游行示威,参加市内的罢市罢课斗争,宣传抵制日货、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约”。为了抵制日寇,断绝日寇粮源,是一个重要的斗争手段。张芹香便在杨庄、刘家井、霞侣市一带,发动群众,拒绝卖粮给日本军队,并串联霞侣市爱国人士李继寿等,把通往市区的道路涵洞全部堵截,设人盘查,日夜巡逻,断绝了日军的粮源,使驻济日军一时出现粮荒,受到沉重打击。一天,李继寿因在北园柳行头搭救两个查获粮车的学生,把3个押解他们的日本兵打落道旁藕池,被日本宪兵队捕去,先后在日本宪兵队、日军司令部严刑拷讯。张芹香得知后,立即串联各村,召开大会抗议。大杨庄、刘家井、黄台、霞侣市各村群众,无不义愤填膺。张芹香被推举为群众代表,到城里与学生联合会共同设法营救。济南市各界千余人也举行大会,张芹香在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发言,痛斥日本兵逮捕李继寿的暴行。会后,与会群众列队去省长公署请愿,在声势浩大的群众压力下,李继寿终于被释放。
  张芹香师范毕业后,看到北园一带没有学校,许多适龄儿童不能上学,一股教育救国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他决心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但在当时,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开办洋学堂,招收学生,尤其是女学生,阻力很大,甚至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教室无着,教师也不易请。但他毫不动摇,决心要把学校办起来。他看到邻村大张庄有一座三义庙,便将它改作校舍,把3间南屋稍做粉刷整理,作为教室,另3间北屋做教师准备室和休息室。从此办起了北园第一所小学——大张庄小学,并请了一位外地人当教师。学校办起来了,没有教具、桌凳,张芹香就发动募捐,自己也带头捐助。教室桌凳有了,但没有学生,群众不愿意上新学堂,张芹香和聘来的老师一起,到各个村庄宣传动员,并宣布不收学费,学生免费上学。这样果然奏效,招来十几名学生,因为程度不齐,只好分成甲、乙、丙、丁4个组,在一个班内采用复式教学法上课。开学第一天,张芹香亲自主持并讲话,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做学新文化的带头人。大张庄小学办起来后,张芹香又继续宣传,他在自家的后院里,点上煤油灯,召集学生家长,宣讲上新学的好处,动员家长们让自己的孩子上新学。学生逐渐多起来了,一个大张庄小学满足不了,他又在本村办起了一所杨庄小学,校址在村北,是利用一座供奉观音菩萨的殿堂。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打开局面,办好家乡的教育事业,张芹香十分注意做好自己亲属的工作。为解决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张芹香就动员自己的嫂子张笑颦、四妹张秀芳到校教课。
  杨庄小学办起来以后,张芹香又连续办起了黄台山小学、张公坟小学、刘家桥西黑和尚庙小学、角楼庄小学、沃家庄小学。张芹香在北园一带先后总共办了7所小学。这些小学,大都是利用当地的庙宇庙产、四处募捐和他自己带头捐助办起来的,因而张芹香获有“历城武训”之称。 张芹香在学校还亲自教课,他上课认真,讲课水平高,很受学生欢迎。1917年夏,张芹香在沃家庄小学教学,省视学巩秉秋视察历城学务,到过沃家庄小学,对张芹香有如下评价:“教员张芹香授国文,讲解透彻,引举事例亦极确实,学生尽能领会,课堂上之动作秩序亦极整齐。”
  除办小学外,张芹香还和几位青年在今院东大街大华理发店东邻办了一处农民讲习所,招收农民和社会青年,进行爱国反帝、提倡妇女放足、上学等宣传教育。
  20世纪30年代初,张芹香到外地工作了一个时期,先是在临清税务局,后来又到惠民黄河河务局,因不满腐败衙门的横征暴敛、贪污腐化,不久又回到济南。
  回济南后,他看到北园一带已办起不少学校,心里很是欣慰,但又看到一些聋哑孩子无地方上学,很感不安,于是便想办一所聋哑学校,解决这些孩子的学习问题。他听说天津有一所聋哑学校很有名,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还能掌握一些生产技能,便奔赴天津,邀请派人来北园办学。天津聋哑学校校长齐肄三对张芹香远道而来十分感动,就亲自带着几名学生来济南,研究办学的具体事宜。他们来济以后,先在千佛山下的残废院试办,因为那里原来就收容有一批聋哑人;同时又带领学生到各处宣传,张芹香每天也跟着到处奔跑。正当学校进入筹备阶段时,“七七”事变爆发,计划被迫停止,张芹香依依不舍地送走了齐校长和他的学生们。
  1937年农历7月。玉符河决口,北园地区一片汪洋,淹没了菜园、藕池、稻田。这是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各庄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大水已进入老北门(现大明湖东门),历山街、市郊胶济铁路线旁住满了灾民,一部分灾民迁入济南城内,庄稼颗粒不收,饿殍遍地,群众衣食无着。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动当局还要逼着百姓交粮纳款,因而激起了社会各界及灾民的极大愤慨。张芹香就带头联合各村灾民,推举代表,向省政府提出免税赈灾的要求,经过反复斗争,最后终于免去了这一年的农税,并得到了政府赈济的一部分红高梁米。
  “七七”事变发生后,日寇攻陷平津,大举南侵,山东首当其冲。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拥兵自重,率部南撤,使山东大片国土很快沦于敌手,省城济南也于12月下旬被敌侵占。这时,一些民族败类网罗大小汉奸,组织维持会,打着日本旗,迎接日军进城,卖身投靠,为虎作伥。为了打击日寇汉奸的嚣张气焰,1938年春夏之际,一些爱国青年自发地组织了“山东抗日铁血锄奸救国团”(简称“铁团”)。“铁团”在日伪严密控制下的济南、青岛,开展秘密活动,焚烧日军弹药库,刺杀日伪高级官吏,给敌人造成重大损失,日伪头目们惶惶不可终日,而广大同胞则拍手称快。张芹香不顾身体有病,积极参加“铁团”活动,并成为其中的骨干成员,参与组织策划“铁团”在济南的一些重大行动。1939年春,“铁团”成员秘密潜入汉奸道尹成逸庵处,命令他辞去汉奸职务,并交出赃款若干作为“铁团”抗日经费,结果成逸庵被迫辞去道尹职务,交出赃款5000元。以后,“铁团”又内外结合刺杀伪教育厅长郝书萱、伪高等法院院长张朝骥,郝、张二人均被刺成重伤。1940年11月,“铁团”从内线获悉,伪省长等要员将于某日举行集会,接待华北日军指挥官,“铁团”即派人化装潜入,向伪省长唐仰杜开枪射击,并投掷手榴弹一枚,但未击中,手榴弹亦未爆炸。与此同时, “铁团”又到北关火车站炸货物仓库。张芹香日夜参与这些活动的计划、组织,有时因工作紧张,连自己十二三岁的三儿子张志铎也成了传送情报的小交通员。
  “铁团”活动的日益扩大,使日伪受到沉重打击。日伪加紧了对“铁团”的围捕。
  1940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天还没有亮,一辆汽车载着数十名荷枪实弹的日本兵把张芹香的家包围得严严实实,张芹香的三儿子张志铎走出屋门准备去上学,看见这一群日本兵中有一个他认识的名叫张仲鲁的中国人,他住在青龙街,常到张芹香家来,也是“铁团”成员,张芹香常叫志铎把缝在棉衣里的情报送给他。今天他身穿黑棉袍,头上包着白布,和日本兵在一起。志铎马上意识到出了问题,正待要走,已被张仲鲁叫住:“领我找你爸爸去!”张仲鲁冷冰冰地说。大门被推开了,他们翻箱倒柜,掀床砸橱,整个家被翻了一个遍,最后张芹香被带走了。
  张芹香被捕后被送进了日本宪兵队(今经四路纬二路),关在一间潮湿阴暗的地下牢房里。这里关押的全是“铁团”成员,甚至还有“铁团”成员之家属和其他与“铁团”有关联的人。敌人严刑拷打逼供,他被打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连同牢房的难友都认不出他来了。 “铁团”成员潘炳玉不久也被捕,与张芹香关在一囚室。潘炳玉问他:“为什么被打成这样?”他说:“我是被提审时装成吓得不会讲话,光张嘴不出声,才被打成这样的。”他并鼓励潘炳玉说:“反正是死,早死比晚死好,即便牺牲了,也不能让敌人得到丝毫情况。”
  日寇把潘炳玉、张芹香毒打以后,为了继续逼供,假慈悲地带他们去纬十路日本陆军医院看过几次伤,但仅是洗洗伤口涂些红药水。后来张芹香的脖子后边长了一个疮,疮和原来的伤口溃烂到一起后,就更加严重。日寇看到对张芹香逼不出什么情况,伤势又很重,就把他和“铁团”被捕的另一位成员(伤也很重)带出去,并告诉同牢的人说:“张芹香的病重,要住院治疗。”从此就再没有回来。1940年2月,张芹香被折磨致死,死后埋在宪兵队院内的防空洞里,时年50岁。
  张芹香被捕后,家人多次找人求见一面,但终未能见到。他的母亲当时还健在,因身体不好,家人一直瞒着她,称芹香有病在外就医,直到他的母亲去世,也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被捕遇害。
  张芹香的死讯,一直到日寇投降后才知道。1945年冬,潘炳玉去盐务局联系事情(盐务局接收了日本宪兵队的房子),遇到原在宪兵队给犯人送饭的保役,此人后又在盐务局当工友,那人对他说:“你们的那两位难友,我亲眼看见被埋在这个院子东南角上一个倒塌的防空洞里。”
  为了悼念这位爱国抗日志士,他的学生和同事,1946年在大杨庄张芹香故居,创办了以张芹香名字命名的“私立芹香中学”,并在大明湖南岸的一座小楼里举行了隆重的“张芹香先生追悼大会”,芹香中学校友自治会和济南市各界几百人参加了追悼会。芹香中学成立两年有余,招收学生三届近200余名,济南解放前夕因经费困难而停办。
  张芹香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没有虚掷年华。在他风华正茂的时代,他与外国侵略者作斗争,与封建愚昧作斗争;到他不惑之年以后,就投身到更加激烈的反帝斗争中去,直到为此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忠贞的爱国者,作为一个为启迪民智而奔走的先导,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济南人民的记忆中。
  济南乡师 济南乡师创办于1929年8月。1937年秋,日本侵略军进逼山东,学校南迁,途中停办。
  八年间,学校两次改名。创办时名为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1934年1月改名为山东省立济南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36年6月又改为山东省立乡村建设专科学校附设乡村师范学校。校址原在今明湖中学内,1935年5月迁至黄台火车站东北的桑园。
  创办时,设特科一个班,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一年,本科一级一个班,招生对象为高小毕业生,学制三年。学生各为40名。以后,本科二至八级均为两个班,每班学生40名,学制四年。在校学生经常保持在300人左右。 “七七”事变前,特科和本科一至五级学生共毕业将近400人;六至八级学生200余人因战争辍学。九级学生报到入学不久,学校就停办了。
  第一任校长鞠思敏(1872~1944),是山东著名的教育家。他热爱国家,思想开明,治学民主,爱护学生,后人誉他为“山东的蔡元培”。1929年8月~1932年7月在任。第二任校长钱振东(1905~1944),1932年7月至1935年1月在任。第三任校长萧彩瑜( 1903~1970),1935年1月~1936年6月在任。第四任也是最后一任校长又是钱振东。
  教职员,1932年为24人,1937年为33人,几乎每个学期都成批地更换。任教时间较长、思想进步、教学认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教师有:田在邨、范明枢、宋辑斋、刘屹夫、田佩之、武新宇、吴天石等。他们中有的是共产党员。李竹如烈士1932年也曾在乡师任教。
  乡师学生每月可领取津贴5元,用于一个月的伙食,还可略有节余。乡师学生的年龄比一般的中学生要大。十四五岁的仅占5%,18岁以上的占48%,学生已婚的占59%。家长是农民的占84%。不少学生家境贫寒,入学前种过几年地或教过小学,对旧社会的黑暗已有亲身感受。学生籍贯,以济南、潍坊、淄博、泰安4个地区和郓城、禹城等居多。
  学校一创办,学生中3名共产党员就秘密组建了党支部。8年间,国民党政府军警曾6次逮捕学生党员和进步师生21人。党支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展党员严格考察,确保质量,开展工作注意运用公开的组织和合法的方式,进行斗争,掌握有理有节,不蛮干。因此,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党支部始终巍然屹立,而且不断发展壮大。
  济南乡师具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首先是,密切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勤奋攻读社会科学书籍,蔚然成风。
  在党员的启发引导下,年龄较大、出身贫寒的乡师学生,人校不久便成了进步书刊的热心读者。每个班都有课外学习组织——读书会。同学们竞相传阅的书刊有:《大众哲学》、《社会进化史纲》、《通俗经济学讲话》、《中国近代史》、《社会科学基础知识》、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翻译和介绍苏联的作品:《在人间》、《母亲》、《毁灭》、《铁流》、《莫斯科印象记》、《从一个人看一个新世界》,邹韬奋等办的刊物:《读书生活》、《世界知识》、《妇女生活》和《中国农村经济》等。学生经济条件困难,便你订一种刊物,他买一种书籍,互相交换着看,有的还成立了联合订报小组。学校阅览室里,经常座无虚席,晚上自习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都在埋头阅读。课余饭后,田间路旁,同学们三三两两,交谈的是时事形势、读书心得、社会问题和群众疾苦。当时销售进步书刊的东方书店,是乡师学生星期日必去的地方。每年寒假,总有一些学生不回家,留在学校专心看书。在党支部的倡导下,从1934年秋到“七七”事变之后,一般每星期六晚间举行一次时事讨论会。很多同学正是通过课外读书和讨论,提高了政治觉悟,在乡师确立了一生的革命航向。
  其次,在党员的带动下,高年级的老同学主动帮助新人学的低年级同学,形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相互关心、共同进步的好风气。每当新学年开始,高年级同学热情地帮助素不相识的新同学搬行李,安住处,问寒问暖。利用同乡关系,主动接近,介绍学校情况,推荐进步书刊,帮助新同学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使刚从农村来到城市、进入一个陌生环境的新同学感到十分温暖、十分亲切。从而很自然地与党员和进步同学接近,建立友谊,接受他们的影响。到了下一个学年,他们学老同学的样子,热情地欢迎和帮助新来的同学。在党支部的倡导下,乡师学生有跨班级的同乡会、篮球队、话剧团、歌咏团、壁报社等各种课外活动组织。年复一年,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新同学受到教育影响,思想转变;同学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建立了感情;党员在同学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并且得到更深的隐蔽。
  第三,走出课堂,到农村、工厂去,接触劳苦大众,接触社会实际。乡师开办第二年3月,成立了附设实验小学和五处民众学校。1931年又划附近19个村庄为义务教育试验区,添办民众学校两处。学生进入第三学年,便到实验小学和民众学校实习。晚饭后,同学们提着马灯到附近村里去上课,教农民识字。1931年春,学校在黄台租地十亩做农事试验;1936年1月,借山东大学农学院15亩地作为学校农场。“华北事变”后,乡师同学组织乡村演讲团,下乡宣传抗日。假期回乡,串亲访友,从事农村社会调查,搜集民间谚语和传说故事。在乡间亲友和故旧同学中,传播进步思想,也到新城兵工厂、鲁丰纱厂工人中结交朋友。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和劳苦大众的联系,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增强了立志改造社会的决心。有的党员还恢复或发展了党组织。
  济南乡师具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主要是由于党组织的强大、有意识的倡导和党员的身体力行。同时,也与第一任校长鞠思敏和进步教师的支持有关。
  鞠校长选聘了一批思想进步、秉性正直、忠诚教育事业的教师。如:原省立二师校长范明枢,因保护进步学生被迫辞职,鞠校长不避疑忌,聘他来校任图书馆主任。范老先生和青年学生心心相印,请学生提供书目,选购了许多进步书刊。田在邨是失去关系的共产党员,鞠校长聘他来讲授乡村社会学。陈济源对左翼文学了解较多,鞠校长聘他来教国文。他说,我希望我的学生有见解。他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支持学生自治会就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组织全校讨论。对于观点进步、论据充实的学生,他倍加赞赏。“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亡,乡师学生参加卧轨截车,赴南京请愿,鞠校长冒雨到车站送行。1932年省教育厅勒令开除进步学生,鞠校长多方加以保护,因而被撤职。
  继任校长思想正统保守,秉承反动政府的意旨行事,对学生的革命活动,采取敌视态度和压制措施。但仍有田佩之、武新宇、吴天石等一批进步教师先后应聘来校,在课堂上纵论时事,声泪俱下地讲授民族英雄的诗词和著名的《最后一课》;课余和学生促膝谈心,宣传抗日救亡。在1932年冬的全校演讲比赛上,入学不久的赵健民同学仍可以畅述他的进步观点。梁漱溟几次到校兜售“乡村建设救国论”;每次都遭到进步学生各种形式的抵制。这说明,相对而言,乡师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了鞠思敏校长从建校之初创立的民主治校风气。
  1937年上半年,300名左右的在校学生中,党员发展到七八十人。加上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学生抗日救国会的成员,共占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七七”事变之前,党支部就组织一批学生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七七”事变之后,又有一批师生投奔延安。党员骨干有的到省市委领导机关工作。由党组织安排,党员带领,部分学生参加实际由进步人士掌握的第三路军政训班,结业后到鲁北各县政训处,做民众动员工作。部分学生参加石友三部队学兵队,石友三反动后,转入八路军一二九师或根据地。100余名学生随校南迁到巨野,少数党员骨干参加当地党的工作,部分学生在党支部领导下,参加二专署政训处的教导队,取得武器并和鲁西北党组织接上关系,北上编人抗战老人范筑先部第十支队,以后在冀鲁豫边区从事部队或地方工作。
  在日本侵略军侵入山东、国民党军政官员不战而逃时,乡师部分学生参加了徂徕山、牛头镇、黑铁山等地的抗日起义,部分学生回到家乡,发动群众,组织或参加敌后游击队。有些乡师教员,在进步学生的影响和争取下,思想有了转变,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
  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在山东现代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一是,在1933年7月,山东省委机关和全省党组织遭到重大破坏,和中央联系中断时,乡师党支部挑起了恢复山东党组织、重建山东与中央联系的重任,使山东党在政治上、组织上作好迎接抗日战争的准备。在山东党的历史关键时刻,发挥了重大作用。二是,乡师党组织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干部。根据124位校友或其亲属、单位所提供的线索统计,乡师学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入党的91人,“七七”事变后到1938年年底入党的64人,1939年到1943年前入党的6人,共161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很多乡师学生担任了党政军重要职务,壮烈牺牲或积劳成疾、英年病故的即达38人。全国解放后,担任副省(部、军)级以上职务的20人(其中:中共中央委员1人,中共中央候补中央委员1人;中顾委委员1人,中纪委委员1人,全国政协委员6人),担任厅局(司、地、师)级职务的62人,县团(处)级干部31人,合计113人。这是一个很不完全的统计。乡师总共只存在八年,学生总数只有600多人,学生中共产党员和党政军领导干部所占比例之大,是同时期山东各类学校中绝无仅有的。
  济南乡师停办至今已经70多年。在济南明湖中学的旧址,在黄台桑园的旧址,现在都已看不到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校门前是沥青公路,往来车辆终日奔忙;公路两侧,商店林立。当时年纪最小的学生,现在也已白发苍苍,年已古稀。他们对母校怀着深厚的感情,对门前小溪流水、四周荷塘稻田、垂柳掩映下的成行课堂,保存着美好的记忆。在这里,他们受到革命启蒙,从此决定了一生的方向。因此,有人至今还不时深情地吟唱《济南乡师校歌》:朝阳起,春风煦,白鹤庄子西。习教学,练技艺,好到乡村去。劳劳劳,作作作,劳作我所喜。萎弱的民族,凋蔽的农村,端赖我们振起。
  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鞠思敏鞠思敏,名承颖,字思敏,1872年生,山东省荣城县人。20岁时选为生员、补廪。曾在荣城马山大疃任塾师。1904年被保送人山东省高等学堂师范馆,1910年毕业于优级师范学堂。191 1年晋京复试,授师范科举人及并无实缺的七品京官。
  1906年经刘冠三介绍加入同盟会,后来在同盟会创办的山东公学任教,鼓吹反清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后,曾参与筹划山东独立。后又与刘鉴清、曲渭沦、李慕堂等人策动烟台军政府率兵驱走荣城县知事,组成革命军政府。同年腊月21日,封建复辟势力围攻县城,光复遂告失败。鞠思敏经乡人掩护,逃出荣城,次年3月来到省城济南。
  民国成立后,1912年任山东省高等师范学堂教务主任,第二年任校长,兼任省法政专门学校教员。1913年8月高等师范学堂奉命停招新生,逐步结束,另设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时,与刘冠三、蒋洗凡等创办私立正谊中学,谋求教育救国,鞠思敏兼一师与正谊校长,虽责重事繁,但循序治理、成效日彰。1915年,高等师范学堂学生全部毕业,校务结束。鞠思敏痛感山东教育落后,与王世栋自费赴江浙津京考察教育。1916年曾一度出任省教育司长,因不能与军阀张怀芝共处,乃赴日本考察。1917年回国,仍任正谊中学校长。1918年,当选省议员,分工议会教育股,经其倡导,山东省公费、半公费留学生名额以及各校其他各费均得以增加。1919年秋,与王世栋创办尚志学会,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20年元旦,济南学生联合会集体成员正谊、一中学生在大舞台演出反帝爱国新剧,军警奉命干涉,打伤一中学生李玉级等人。鞠思敏呼吁各校教职员组成联合会做两校学生后盾,面见省长屈映光、督军田中玉,几经交涉,终于迫使省政当局做出让步,赔偿损失,给予道歉。
  1925年5月,青沪惨案先后发生。6月初,济南20余校学生代表召开会议,重新成立了济南学生联合会,声援青沪工人,6月11日济南各界200余团体十万余人在商埠公园召开市民大会,公推鞠思敏为大会主席。在大会上,他慷慨陈词,揭露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互相勾结镇压工人的罪行,呼吁全市各界以各种方式声援青沪工人的罢工斗争,走在了全市反帝斗争的最前列。表现出了坚强的斗争精神和极大的爱国热情。
  1928年5月,济南发生了“五三”惨案,正谊校舍遭日军炮轰,师生逃匿,校务停顿。鞠思敏去泰安,出席省政府召开的教育会议,任教育设计委员。会后赴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并拟定改良山东教育计划。同年冬返回济南。
  1929年春,鞠思敏主持正谊中学招集新旧学生开学复课。4月,济南监狱内的共产党人组织政治犯越狱,其中鞠思敏的学生、中共山东省委秘书杨一辰越狱后,遭军警追捕。一辰同志出看守所后墙,经仓苍,进英武街,直赴鞠思敏的私宅。鞠思敏明知杨是越狱的共产党员,但不计个人安危,毅然接纳杨一辰,并为之更衣整容赠送路费,送出城关,此次越狱的人员,除杨一辰外,均被追捕回来,后遭杀害。
  1929年8月,鞠思敏出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在北园白鹤庄前医专旧地筹建学校。为此辞去正谊校长职务,但仍兼任正谊校董会董事长。1929年10月20日,乡师正式开学。招收特科、本科各一班,每班40人。1930年至1931年,鞠思敏在北园创设民众学校5处,农事试验场1处,以便开展民众教育,并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
  在乡师任职期间,山东正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反动当局钳制思想言论、镇压爱国运动、逮捕共产党人及进步民主人士。鞠思敏以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欲培养青年追求真理、改造社会、富强中国。他不畏艰难险阻,聘请德才兼备的人来乡师任教。进步教员田在邨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分析社会现象,学生受益良多。音乐教师顾钟林将《国际歌》列入自选教材。老教育家范明枢经办学校图书馆,积极支持学生阅读进步书刊,购置新文学(普罗文学),新社会科学(马列主义理论)书籍,支持学生办读书会。前正谊中学的进步学生宋增熙、共产党员李竹如等亦被请来乡师任教。这一批进步教师对于乡师学生进步思想的盟发和党组织的地下斗争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与帮助。经过鞠思敏等人的努力,乡师逐渐形成了进步、民主、自由、爱国、团结的良好校风。
  1931年夏,由于乡师党支部遭敌人破坏,上级决定支部书记于一川(于福臻)从学校撤出,重新组建党支部。于一川离校后,没有职业,无法解决生活问题。鞠思敏主动介绍于到正谊中学附小任教,既保证了于的生活,又为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方便。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迅速侵占东北三省。蒋介石则力主“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外不予抵抗,对内镇压革命,致使全国上下群情愤慨。在平津学生南下请愿团的推动下,中共济南市委组织乡师、女师、高中、正谊等校学生准备到南京请愿示威。鞠思敏对学生的爱国行动大加赞扬,全力支持。他亲自带领教师和工友冒着寒风细雨到火车站为学生送茶送饭,并无限感慨地对学生说:“我因年老不能随各位前去,是终生遗憾。但愿各位向政府表达民众的愿望,也包含着我的一份。”
  1932年春,乡师党支部组织进步学生驱逐了托派教务主任李子义,在校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学校内的国民党分子趁机污蔑党员和进步学生是“要把学校断送掉”等。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省教育厅一再责令鞠思敏开除共产党员及进步学生。鞠思敏对他们说:“我办学以来就没有开除过学生,我的理论是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如果教育不了学生而把他开除,等于宣布教育的失败。任意将学生抛弃到社会上,谁对其再负教育之责呢?我生平办教育以来,不承认有什么失败,决不能开除我的学生。”省教育厅某权要当面斥责鞠思敏:“你本是山东的教育家,现在已经成了昏庸老朽,你培养的学生却成了共产党。”鞠思敏据理驳斥;“我老而不昏,庸而未朽。自办教育以来,希望学生有见解、有主张、有头脑,我的学生没有使我失望。”鞠思敏对党员和进步学生的保护、同情和支持,赢得了学生对他的爱戴和尊敬。
  在鞠思敏、范明枢等人的同情、支持、帮助下,乡师党支部领导的各项革命活动得到了不断发展,绝大多数学生都参加党组织领导的“学生读书会”,从中阅读了许多马列主义书籍和进步书刊,对许多国内外的大事开展讨论,广大学生在这个学校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许多人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正是由于鞠思敏支持学生的革命活动和抗日爱国运动,国民党反动当局对他恨之入骨。1932年夏,国民党当局准备撤销他乡师校长的职务,但由于鞠思敏在山东教育界有很高的威望,不敢贸然行事,乃示意他“引咎辞职”,鞠思敏愤然答道;“我自创办乡师以来,并无差误,故不能引咎自去,但你们可以撤我的职!”当局不顾社会舆论,悍然下了撤免令。
  鞠思敏被撤职时,年已六旬。在家闲居,四壁萧然,清贫自守。因为素无积蓄,生活几乎难以维持。各地正谊校友闻讯,发起为鞠校长晚年生活乐捐委员会,捐款所得,为他在济南县东巷筹建四合院平房一所。搬家时,全部家财仅有书籍、报刊两板车,被褥杂物两板车,自奉之俭传为美谈。
  1937年年底,日本侵略军占领济南。鞠思敏避居七家村王祝晨寓所。一天,正谊校工刘振东来七家村,请鞠思敏设法保护正谊中学闫公祠校本部财产。鞠思敏把百余元家庭生活费全部拿出,让刘招人看护学校。因此,学校得以保全。
  济南沦陷后,日伪政权企图利用鞠思敏的声望,欺骗民众、收买人心,让他出任伪教育厅厅长。虽经多次登门敦请,威胁利诱,均遭坚决拒绝。此事传到大后方,国民党政府指示驻阜阳的山东省政府机关,邀请鞠思敏去国统区主持山东省参议会。但在乡师期间,国民党当局的真实嘴脸使鞠思敏难以忘却,即以年迈古稀、体弱多病推辞。
  1944年8月7日,鞠思敏病逝于济南,终年72岁。当时虽尚处在日伪统治下的战乱年代,但在殡葬的那一天,济南市民、正谊校友闻讯前来送丧的人群,长达数里。
  第六节 成人教育
  扫盲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倡导民众教育,进行扫盲、识字的宣传。1930年,省政府颁布了《山东省各机关附设民众学校暂行规程》,皆附设民众教育馆于各区、村小学内,多由小学教员兼课。虽年年冬季号召办夜校,但无实际措施,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把扫盲工作列为农村四项任务之一。1952年,济南市郊区成立扫盲委员会,各乡村皆办起了夜校,配备了扫盲辅导员。大力推行“速成识字法”(即先学注音,后突击识字,再转阅读,写作巩固,40天左右,识字1500字,达到扫盲标准)。杨庄村办的扫盲夜校,坚持“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停学”的原则,进行扫盲教育。入学者达80余人。
  1955年冬,推广莒南县记工学习班的经验,组织编写《记工识字课本》,村里自编补充教材,包括村名、地名、人名、农具名、农活名、数码和简单记帐知识等。
  1956年,乡村成立了扫盲协会,开展“人人教,全民学”的群众学习运动。截至1957年,总结推广了“同音识字”、“识字开花”、“单元识字”等行之有效的成人识字法。全村中青年基本扫除了文盲,有100余人达到初小文化程度。
  1962年,北园公社配备了专职农教辅导员,使农民教育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到1965年,又有不少人脱盲。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受到干扰,在“左”的错误路线影响下,名为“学政治带文化”,实际扫盲工作没有抓。
  1976年,北园公社对各大队文盲登记造册,实行“中学包片,小学包大队;教师包生产队,学生包个人”的四包责任制。采取分散、集中,包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面扫盲活动,又使部分农民从不识字达到粗识字。 截至2004年,杨庄居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仍占全居总人口的4.6%,均为老年人口。但是,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未出现新文盲。
  成人培训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杨庄村十分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采取了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的方式,大力培训各类专业人才。一是选送优秀青年到大学学习。二是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和中共天桥区委党校学习,先后选送近40名村干部及厂长、经理学习经济管理专业。三是在职培训,先后有100余名人员分别学习财会、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医药医疗、档案管理、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四是请进来教,培训自己的所需人员。请大学教授来村讲经济管理,40多名厂长、经理及班组长参加学习;请市委党校、区委党校教师讲政治理论,100余名村干部、企业领导人及班组长参加学习,进行培训。
  为不断提高成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党委、居委注重投入,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的要求,满足广大成年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1995年,本村与山东大学联合在本村开设财会专业、经济专业大专班,有40余名成年人参加学习,女性占了80%。1997年,本村投资20万元,购置电脑20台,在全镇率先办起电脑培训班,对全村厂长、经理及财会人员进行微机培训,提高了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至1998年年底,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中专文凭的企业管理人员有54人,其中女性34人,占总数的64%;获得各类专业职称的有51人,其中女性28人,占总数的56%。
  杨庄村在成人教育工作中完善了一个经常性的培训机制。党委书记葛国庆与山东省建工学院达成协议,开设了大中专培训班,鼓励企业职工积极参加学习,争拿大中专文凭;同时,借助“双拥”共建单位的便利条件,每年组织企业积极分子到部队进行培训,强化爱岗敬业意识。近年来,企业职工先后有47人完成了学历升级,100多人受到村党委的表彰和奖励,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至2004年年底,杨庄总人口1807人中,大学文化的8人,大专文化的28人,高中文化的245人,中专文化73人,初中文化838人,总计初中以上文化的1192人,高学历文化的人数占总人口的66%。
  第三章 文化艺术
  北园地区的文化艺术事业具有传统性、群众性特点,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解放前多系群众自发的娱乐活动,解放后始有管理机构。自1951年起,由区公所文教助理员管理。1958年后,由北园人民公社文教部管理。1979年,北园人民公社设文化站。1986年5月,文化站改称文体站。之后,由北园文体广播站管理。2001年6月,撤销北园镇,新建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文化艺术由街道办事处管理。
  第一节 群众文艺
  杨庄村的文化艺术具有传统性及群众性的特点。既有城市文化的特色,也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多为自发的群众性娱乐活动。
  花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在民间广为流传,由来已久,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杨庄人闹花灯有其特色,鼓点惊人,扮相灵巧。主要节目有龙灯、彩船、鹿鹤同春、麒麟送子、五福(蝠)捧寿、蛾子灯、猫蝶富贵、跑花瓶、旱船、跑驴、青蛇、白蛇、傻小子等。表演时吹打乐,锣鼓点,配有戏曲融合在一起,动作娴熟,形象逼真,甚是热闹。其中“猫蝶富贵”扮演者即有二三十人:5个跑花瓶的,2个扮娥子的(公母各1),1个扮猫的,1个扮老寿星的,2个扮小娥子的,加上锣鼓、道具及服务人员,二三十人好是威风。在王舍人庄、大辛庄,在济南珍珠泉演出比赛中,获得好评,在四邻八乡演出中,深受群众欢迎。本村从正月初一直演到旧历二月二,村村互相交流演出,活跃气氛很浓。进入21世纪以来,杨庄社区先后举办了大型花灯街。在杨庄中路、杨庄中心路和杨庄西路设有花灯3条街,街两旁设有各式花灯上千个。从进入旧历年12月至来年正月15日,各种花灯迎风招展,参观花灯居民成群结队,兴趣盎然。
  音乐 旧时,农民生活困苦,无暇从事文娱活动。所谓音乐,也只不过是哼哼民间小调、民歌;逢有婚姻吉庆之事,或丧亡之事,富有人家雇一帮吹鼓手,吹打一下助兴或致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逐年提高,群众性文娱活动亦随之丰富多彩。群众歌咏活动日趋活跃,主要以歌颂党、拥护社会主义为主题,高唱《东方红》、 《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团结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语录歌”和忆苦思甜歌曲及歌颂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歌曲为主。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现代通俗歌曲、流行歌曲进了“农家大院”,到处可闻听热情奔放的通俗流行歌曲。演唱的主要歌曲有《老汉我心里乐哈哈》、《十五的月亮》、《牧马人之歌》、《龙的传人》、《计划生育要记心》、《党啊!亲爱的妈妈》、 《奔驰在千里草原》、《战马奔腾》、《骑兵进行曲》、《江河水》等。
  杨庄村在解放初就建有宣传队,至1958年,宣传队达50余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停演,1964年“四清”运动中恢复。各种乐器齐全,有琴胡、京胡、二胡、高胡,锣鼓1套,长短号1套。宣传队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义务演练,不要工分报酬,每年北园镇文艺调演,杨庄村演出队均登台表演。解放初,杨庄村成立了两个宣传队,一是乐器演奏队,二是文艺演出队,两个队达50人的演练骨干队伍。直到2004年,北园镇举行活动,本居组织演练队伍,排练歌曲,进行演出。
  舞蹈 济南解放后,杨庄村一带流行秧歌舞、腰鼓舞,特别是斗地主、分田地时期,农民积极性很高,男女老幼披红戴花扭秧歌,庆解放,庆翻身做主人。以青年团和学生为主,建有秧歌队,每逢召集会议,总要到会演出一番。 “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性舞蹈形式大多数以跳“忠”字舞为主。1978年后,舞蹈形式多样,有集体舞、交谊舞、迪斯科舞及歌舞等。改革20多年来,杨庄居兴办了不少卡拉OK歌舞厅。在北园路两侧自发地办起了露天晚间舞场,为人们在工作之余,闲暇之日歌唱一首、跳上一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20世纪90年代以来,杨庄居组建了一个群众喜爱的文艺骨干队伍。社区成立了京剧票友会和妇女秧歌队、腰鼓队,每到节假日和重要庆典,3支队伍翩翩起舞,戏曲悠扬,成了最吸引人的亮点。
  戏剧 解放前,在北园地区流传的主要剧种是京剧、五音戏。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乡村文娱活动非常活跃,先后有许多剧种、剧目传人北园地区,如吕剧、柳子剧、歌剧、豫剧、河北梆子、歌舞剧等。解放前,民间戏班子是群众自愿组织起来的,俗称为“子弟玩友”。长期以来,杨庄一带广为流传的剧种是吕剧和京剧。解放前,每逢年节、庙会、山会都搭台演出,村与村之间也巡回演出。演出剧目以《大登殿》、《甘露寺》、《女起解》、《捉放曹》、《空城计》等传统戏为主。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群众性戏剧活动,支持乡村成立业余剧团,配合宣传党的中心工作,除演出一些传统古装戏外,还演出《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结婚》、《刘胡兰》、《小姑贤》、《三世仇》等现代戏,其中《王汉喜借年》演出评为优秀节目演出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性文娱活动受“左”的影响,较为单调,演唱的戏曲剧目主要是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平原作战》、《智取威虎山》及现代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1978年后,群众性戏曲演唱活动更加活跃,演唱剧种有吕剧、京剧、五音戏、梆子等,剧目有古装传统戏,亦有现代新戏,还有自己创作戏等,深受群众赞誉。杨庄居演出的《扇子舞》、《花棍舞》等节目,多次获奖。
  杨庄戏剧演出中,以吕剧演出著称。每到阴历年,在村东南角扎上戏台子,齐全的乐器,鲜艳的演出服装,优美的演出,四邻八乡群众前来观看。闫振甲总指挥,张志芬拉胡琴,杨友泉打鼓板、总导演,杨兴财敲锣,杨金贵敲铉子,杨三砸鼓点,杨生泉唱小生,王德琪、王培琪表演旦角,张象云扮演老太太,杨贵芬女扮男装唱小生,演出的《小姑贤》、《王汉喜借年》、《姐妹易嫁》等节目,年年参加县、区、乡镇调演,受到广泛的好评。
  书画 书画在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自然村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末年,张庄村民张友甫即工画山水、花卉、草虫靡不精。子愚谈,能继其艺。画家张愚谈承其父学,也工山水、花鸟、虫鱼。其后,张喆生自幼受到艺术浸润。几十年风雨人生,曾做过木匠,学过雕刻,通晓园艺,精于观察,多年的商海拼搏,终得事业有成。工作之余,以丹青自娱,废寝忘食,锲而不舍,画得一手花卉、草虫极佳作品,赢得中外人士好评。他在北园大街金马大酒店旁设有“愚谈斋书画社”,仰者络绎不绝,争前恐后,观赏购买。
  多年来,其他书法活动多是写对联或墓碑。解放后,书画活动多以学校为主,书画活动非常活跃。
  祖孙三 代世袭画家
  据《中国画学全史附录》及《中国美术家名人词典》载:画家张友甫[清末],山东济南人,工画山水、花卉、草虫靡不精。子愚谈,能继其艺。
  据《山东书画众汇传》记载:画家张愚谈,又名子愚谈,山东历城人,系名画家张友甫之子,能承其父学。1924年俞剑华回济经营翰墨缘美术商店,组织翰墨缘书画社时,张愚谈、王文祯为社友,工山水、花鸟、虫鱼。张氏后从事教育工作。
  张喆生艺术简介
  张喆生,1943年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其曾祖父张友甫系清末著名书画家,善画草虫,载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祖父张愚谈是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中、日、俄画家联合协会成员,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与关友声、张茂才、黄固源等著名书画家齐名,入编《山东书画家汇传》和《中国画家全史附录》。张喆生出身书画世家,自幼受到艺术浸润,几十年风雨人生,曾做过木工,学过雕刻,通晓园艺,精于观察,多年的商海拼搏,终得事业有成。工作之余,以丹青自娱,始承家学,虽已老年,仍废寝忘食,锲而不舍,并将日常实物写生,用工笔写实的手法创作画稿,出乎于心,发乎于情,引之于理,彰显于雅,既能悟出名家精髓,又能自吐新韵,不泥古而率真,不随俗而独特,深得书画前辈赞赏,画风既随意、洒脱又含规中矩,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画展,赢得中外人士好评。2004年出版《张喆生工笔画、草虫系列年历》行于世,有些作品已为台湾、韩国有关人士收藏。
  张喆生现为山东中山书画研究会会员,济南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会员,山东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人大书画院成员。
  第二节 广播 电视 电影
  广播、电视旧社会,杨庄村、大张庄村和小张庄村人民被吃、穿、住困扰着,为生活所迫,无有什么娱乐设备和娱乐活动,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闭塞贫困生活。解放后,杨庄、大小张庄人民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广大贫苦农民分了田地、房屋和生产农具,安居乐业,生活有了提高。翻身后的农民,有个别经济富裕户买了留声机,演唱《李二嫂改嫁》、《小姑贤》、《小二黑结婚》等戏剧和流行歌曲。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开始架设有线广播线路,村里设有有线广播室,对群众转播。1958年人民公社时,历城县和北园人民公社都设有有线广播站,村里设有广播室,家家户户安装了喇叭,收听县广播站和北园人民公社广播站转播的中央、省、市台节目,收听县、社广播站播放的自办节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收音机、黑白电视机逐步进入农户,有线广播喇叭逐步淘汰。至1985年,杨庄村普及了黑白电视,成为北园镇第一批“电视村”。随着经济的发展,从1988年起,大彩电逐步进户,黑白电视机逐步退到次要地位。据北园镇1988年统计资料统计,杨庄村1988年有150瓦的扩大机一部,75瓦的喇叭3只,黑白电视机620台,收音机830部,半导体150个,全村只有67台彩色电视机。至1991年,杨庄村普及了彩电,黑白电视机淘汰。
  杨庄村普及了彩电后,家家户户安上了有线电视,通过电视这个宣传媒介,向全村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收看中央、省、市转播的各种节目,丰富了全村人民的精神生活。
  电影 解放前,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村人民很少看到电影。解放后,村居才逐步看上黑白电影片《白毛女》、《难忘的1918》、《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片子。每次来村演电影,观众达上千人。1956年后,历城县电影队来村包场放映,每年少者演2~3次,多者6~8次,群众争先观看。后来,北园人民公社建有公社电影放映队,经常为村民放映电影新片。“文革”期间,一是市、县、公社来村放映电影;二是村民集体到市里大电影院看电影;三是村民利用业余时间,自己买票进电影院看电影。期间,多放映《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地雷战》、《闪闪的红星》、《洪湖赤卫队》等战斗故事片。至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期间,多放映《红旗渠》和《南征北战》、《英雄儿女》等影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庄人民逐步走上富裕路,看电影、看戏已成为经常的事。每逢新片一到,村里租片包场,让村民免费看电影。如遇教育片,村里买票发给户家,村民持票到济南市大电影院看电影。
  1993年,杨庄村跨入北园镇“亿元村”行列,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村民们的生活迅速提高,文化生活日益活跃。为满足村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开辟了多处室内室外活动场地,供村民娱乐。由于大彩电的普及,村民们不出门便看上了各种国内外影片,“看彩电热”代替了“看电影热”。至2000年,全市的大电影院大部分停演,村民进城看电影渐渐消失,节假日和班后,全家人围坐在大彩电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第三节 图书 报刊
  图书 解放前,由于经济条件低下,有文化的人甚少,加之无书店供书,村内图书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区新华书店逐渐建立,供销合作社也设有图书专柜,逐步满足群众购买图书的需要。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发行毛泽东选集、著作、语录等各种版本的系列书籍及“政治”刊物,达到户户皆有一套或几套。1978年后,村商店曾一度设图书专柜,供销图书、画册、年画等。图书的大量供应,主要是到市、区新华书店选购所需图书。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乡、社俱乐部设有图书室、图书箱,存书量甚少。“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大队社员家庭里多是存有一些单一的政治书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以及村办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求知欲增强,文化素质大大提高,村里办起了“青年之家”、“民兵之家”、“党员活动室”,内设图书室,藏有部分专业图书。部分企业的“职工之家”也存有一定量的图书。小学建起了图书室,藏书量为每名学生均达10册以上。截至2004年,居内各厂企、各科室藏书千余册;个人购置的专用图书达万余册。部分居民还办理了省、市、区图书馆的借书证,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从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特别是开展“一五”、“二五”、“三五”、“四五”普法以来,村居投资购买各种法律读书,做到户均一套,党员干部人手一册,专业图书迅速增加。至2004年,全居共有各类图书5万余册。
  报刊 1978年以前,生产大队、生产队订阅报纸、杂志,数量极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励人们搞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亦需要大量的信息,人们对报纸、刊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居党委、居委会、科室及厂企、单位,订阅报刊与日俱增。主要订阅的报纸、刊物先后有《济南日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农村大众》、《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信息报》、《农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中国青年》、《中国妇女》、《农村工作通讯》、《财政》、《老人天地》、《半月谈》、《民主与法制》、《企业管理》、《农民文摘》、《工程技术》、《纺织报》、《联合日报》、《人民权利报》、《人民调解》、《消防知识》、《济南时报》、《生活日报》、《环境报》、《人民法院报》、《公安报》、《驾驶员天地》、《参考消息》、《支部生活》、 《党建》、 《明镜月刊》、《干部之友》、《风纪月刊》等报刊杂志。1995年后,有的厂企单位增订了《山东法制报》、《山东人口报》、《检察报》、《山东公安报》等10多种报纸。1997年,杨庄村党委为每个共产党员订《济南日报》1份,供党员及时学习时事新闻。2001年10月,计划生育办公室又增订了《祝你幸福》、《婚姻与家庭》、《祝你幸福生活版》、《中国妇女》、《法律帮助》、《济南档案》、《山东档案》、《中国档案》等杂志。至2004年,全居订阅各类报纸、杂志、刊物50多种,8000余份,年订报费用8~10万元。为了让干部、群众方便订报,本居设有《济南日报》、《济南时报》、《当代健康报》等报纸、刊物杨庄发行站,订报、买报均随到随办理。
  第四节 档案
  一、档案建立
  档案工作 杨庄村的建档工作是从1991年开始的。由天桥区档案局做指导,北园镇档案科帮助,村里由党支部书记葛国庆亲自抓,由党支部副书记李志明,村委主任张洪锡,团支部书记张利,妇委会主任郭兴英,财务科长杨金玉,基建办公室主任杨景柱,档案室负责人马青青共8人组成杨庄村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本着加强本村档案管理,逐步实现本村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有效地为全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目的,按照《档案法》的规定要求,以对全村人民负责的精神,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开展了本村的建档工作。
  附
  中共北园镇杨庄村支部委员会北园镇杨庄村村民委员会关于成立综合档案室、建立档案管理网络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村级档案管理,使其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经研究,决定成立杨庄村综合档案室,建立杨庄村档案管理网络。
  综合档案室为本村档案管理中心,负责本村档案资料的定期整理、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并承担对各部门、各单位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任务,各部门配备兼职档案人员,负责本部门文件材料的收集保管工作,并定期移交给综合档案室进行立券归档。
  1991年9月
  杨庄村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后,迅速开展了建档工作。主要工作:
  开展村情调查 1991年本村建档时,首先开展了村情调查,为建档工作拿到第一手资料。杨庄村位于济南市北部,横跨北园路两侧,全村573户,1668人,村办企业30处,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村周围有几十家大、中、小型企业,是典型的城乡、工农结合部,是发展贸工型经济的“城郊型”村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杨庄村党政一班人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发挥地处城市近郊的优势,坚持“工贸型”发展的路子,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大力发展工商企业,建成济南北洋工业园和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壮大了集体经济,致富了人民群众,使杨庄由“纯农型”、“农工型”、“工农型”、“工贸型”经济,发展到“贸工型”经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跨人了北园镇“亿元村”的行列。1991年各业经济总收入3324万元,人均收入1307元,实现利税381万元,固定资产1378万元,集体、个体企业发展到30多处。至2001年占地300余亩的济南北洋工业园,近30家大企业云集该处建功创业。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市场经商。本村建起了多种福利设施,村民全部住上了楼房,摩托车、运输车、小轿车进了村民户,纵横东西南北的柏油路从村中通过,一个昔日的农村向着城市转变,一个新型居民区展现在齐鲁大地上,成为天桥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文明村、小康村。
  建档试点 杨庄村党政“两委”重视建档工作,在进行两个方面学习的基础上,做到三个落实。两个方面的学习是:一是组织领导班子学习《档案法》及《实施办法》,从法制的角度对档案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二是分管领导和档案人员学习档案业务知识,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
  附
  杨庄村党委 杨庄村民委员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济南市 行政村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村委各办公室:
  《济南市行政村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已于1994年8月经济南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994年10月经山东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批准,自1995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好《管理办法》,把我村档案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轨道,现将有关《管理办法》、《归档范围》印发给你们,望各办公室人员认真学习,在今后工作中依照《管理办法》和《归档范围》加强完善文件材料管理,按时移交村档案室,确保我村档案史料的完整,更好地为我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1995年4月26日
  三个落实是:一是落实建档工作领导小组,村党支部书记葛国庆任组长,8人组成领导班子;二是落实机构设置、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工作网络。成立综合档案室,组成以综合档案室为中心,各部门兼职档案员为分支的网络体系,理顺上下左右的关系;三是落实库房和装具。村里为综合档案室配备了40多平方米的库房,先后投资5万元购置了木制橱具、铁制橱具、空调、微机、复印机、吸尘器等,还配备了防虫剂、卷皮、卷盒、目录等设备。
  健全建档管理制度 先后制定了文书、会计、居民、基建、科学研究、设备仪器、人物声像、实物等档案的归档制度;档案的保管、借阅、保密、鉴定、销毁、统计、微机管理等制度;还制定了微机操作程序、综合档案工作人员、档案管理网络员岗位责任制,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使档案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扎扎实实搞好业务建设。一是抓好建档原则建设。在收集整理材料过程中,本着“反映历史,侧重现实,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把本村的历史发展沿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发展城郊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通过案卷展示出来。
  抓好建档工作的方法步骤。采取先易后难、边整档边建设的方法,建立了居民档案,提高了居民的档案意识和自我约束力,成为依法治村的重要措施之一。
  抓好业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把质量关。从材料的收集、分类、组卷、划分期限,到编目装订,都严格按标准执行,并把文件材料不符合标准的,进行了复制。统一了装具,使案卷达到标准要求。
  为便于档案的利用,积极开发档案信源,还编制了本村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并且编有规范要求的检索工具,从不同角度进行检索。先后编写了全文介绍、组织机构沿革、大事记等资料汇编,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
  建立管理体制 随着档案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村档案工作的现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按照《档案法》的要求,村“两委”把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从组织机构、管理形式、岗位目标责任等方面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多次召开村党委会专题研究档案工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确保本村档案工作不断上台阶,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村“两委”注意选拔政治可靠、业务熟练、忠于职守、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的同志担任。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形成了一个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档案管理网络。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村“两委”尽最大努力选派他们参加市、区、镇举办的档案学习班,保证了村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完善档案工作制度村“两委”领导在加强《档案法》的学习,提高档案意识的同时,以《档案法》为依据,狠抓了档案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档案的收集、归档、借阅、保密、鉴定、销毁、重大活动登记、档案设备维护使用、微机操作人员和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多种规章制度,并将这些制度落到实处。由于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使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依法建档、依法管理的轨道。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本村综合档案室设置了办公室、档案库房、总面积达40多平方米。室藏档案全部实现密机架存放,配备了温湿度测量表、防虫剂和防光、防潮、防火等设施。为适应档案管理工作需求,居“两委”一次性投资5万余元,配备了686微机、复印机、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并专门为档案室配备了照相机、686微机、吸尘器、裱糊工具等,为档案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大力加强业务建设 档案业务工作是搞好档案管理的根本保证。在市、区档案局、北园镇档案科的指导下,抓住业务建设不放松,根据《济南市行政村档案管理办法》,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分类方案、案卷质量标准和各项档案管理制度等业务文件,做到了归档及时、分类组卷合理、划分期限准确、目录清晰、标题简明准确、案卷质量符合要求。至1995年,综合档案室有7个门类的档案3576(册),其中文书档案274卷,会计档案1551卷(册) (其中会计报表面26卷;会计账簿67册;会议凭证159册),基建档案78盒,村民档案589盒,声像档案47盒,实物档案37件,照片900张。实物档案包括奖状、锦旗、奖杯、证书、奖牌、光盘等。
  1992年以来,杨庄村档案工作连年被评为北园镇先进档案室;同时,被评为天桥区先进档案室;1994年,被评为济南市一级先进档案室;专职档案人员马青青被评为市、区、镇档案工作先进个人。
  至2004年,杨庄居综合档案室7个门类的档案共有6804册,其中文书档案430卷,会计档案共5413册(其中报表337卷,凭证3595卷,会计账簿1481册);基建档案102盒,设备档案14盒,居民档案510盒,最低生活保证11盒,计划生育档案211件,照片1000张,录音录像60盒,电子文件3件。
  档案管理规范化2001年以来,档案室工作制定了分类方案,做到收集档案材料及时、分类归档及时、分类组卷合理、划分期限准确、目录清晰、标题简明准确、案卷质量符合要求,并且做到如何利用、使用,使整个集团公司的所有文字材料清楚有序,分门别类。公司无论是开会,还是搞活动,都能及时提供相应的资料。
  微机管理现代化 在把档案工作做好的基础上,档案室主要用微机来管理,用高科技的技术为公司的发展服务。公司的所有文字材料都准确打印、复印无误,包括市场的通知、签订的合同、考勤表、水电费登记表等。
  二、档案分类
  为加强行政村(居)档案的管理,提高档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根据《济南市行政村档案管理办法》中的基本原则,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分类原则 以本村全部档案为对象,依据农村工作的管理职能,结合档案内容的形式特点,保持档案之间的有关联系,便于科学管理与开展利用的原则,做好档案分类工作。
  类目设置行政村档案,分为文书档案、会计档案、村民档案、基建档案、科研档案、设备仪器档案、人物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类目进行设置。文书档案,先按年度,后按内容分类整理;会计档案,按报表、账簿、凭证形式,再按保管期限,最后按年度分类整理;村民档案,以户为单位,一人一表,一户一盒进行整理;基建档案,按工程项目整理;设备仪器档案,按设备型号整理;人物档案,以立档人物结合档案材料的不同形式、内容及其形成的时间顺序,进行分类整理;声像档案,按载体形式分设照片、录音带、录像带3个类目,分别按年度分类整理;实物档案,按载体形式分设奖状、锦旗、奖杯、证书、奖牌等类别,按年度整理。
  保管期限 村级档案保管期限定为永久、长期两种,永久属于永远保存的档案,长期保存15~50年。
  档号编制 文书档案,按保管期限,以年度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会计档案,按载体形式、保管期限、年度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村民档案,按户为单位,编写案卷顺序号;基建档案,按工程项目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科学研究档案,按研究课题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设备仪器档案,按设备型号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人物档案,按立档人物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声像档案,按载体形式一年度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实物档案,按载体形式一年度分别编写案卷顺序号。
  三、档案开发利用 提供利用档案信息为各类工作服务,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根本目的。为此,档案室建立健全了检索体系,编制了案卷目录、全引目录、专题目录、文件字号索引、档案存放地点索引等检索工具10多种。同时,为了加强档案存放信息的开发利用,先后编写了《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全宗指南》、《工作总结汇编》、 《经济总收入基本数据汇编》等编研资料。据不完全统计,13年来,利用档案卷册解决经济纠纷、地域纠纷数起,挽回经济损失几十万元。在纠纷面前,由于有档案这一铁的“证人”,顺利解决了纠纷,化干戈为玉帛,增强了团结。
  档案,千年古纸会说话 1993年4月,在北园路拓宽工程中,需要搬迁本村居民87户,搬迁量之大在本村还是第一次。村拆迁分房办公室负责同志也感到分量不轻,准备下一番功夫。档案室得知后,及时把有关材料(如房产证)从档案室调出送到拆迁办公室,使领导提前掌握了原始依据和政策性材料。确凿的证据和事实,避免了争议和无理要求,为领导的决策起到一定作用。村委会张主任深有体会地说:“千年古纸会说话”,并且在利用效果登记簿上写道:“档案在搬迁过程中,起到顺利搬迁和统建的作用。”由此,杨庄村搬迁迅速,受到天桥区政府的通报表扬。
  档案,挽回经济损失的保障 杨庄村属企业北洋大酒店安装了一台锅炉,资金全部付清,但对方泰安锅炉厂却说酒店欠它一部分款,要求查对。1994年8月11日,由副厂长李成清带队,一行4人来到村会计室,态度生硬。当我们档案室把他们的业务往来账一一核对后,将所有汇款和现金的原始付款凭证摆到来者面前时,事实使他们心服口服,没有任何理由再要货款,为村挽回经济损失12.9万元。
  档案,历史的公证人 本村在办理养老保险、村民退休、独生子女保险,为企业制定经济合同等事项中,档案室提供利用个人档案和政策依据及有关资料,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和完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镇民政部门的领导对本村档案室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在为企业解决经济纠纷中,利用本村综合档案室收藏的原始记录依据,挽回经济损失7万多元。
  档案,促进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本村在与香港霖昌贸易公司合营时,由于我们及时向合营企业提供完好的有关文件,使合营企业土地使用证很快办理下来。在验资中,利用档案室提供的档案确凿数据,验资报告很快批下来。在查阅资料时,迅速、准确、及时的工作,给外商留下美好的印象。增强了对本村投资愿望和热情,更增强了投资信心。合资企业济南汇昌电热陶瓷有限公司成立,每年生产电热陶瓷系列产品5万套,产值300万元人民币,利税45万元人民币,创汇折合210万元人民币,为本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档案,使旧村改造顺利进行 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时刻,本村旧村改造加快了速度。世世代代住过的小平房,已变成耸立挺拔的高楼。在搬迁过程中免不了出现“钉子户”和想发搬迁财的人。由于及时发挥档案材料作用,利用保存的旧宅基地证明和其他有关文件,有力地说服了搬迁住户,减少了很多麻烦,使旧村改造顺利进行。
  四、档案升级
  北园镇杨庄村档案工作“三优一提高”达标请示天桥区档案局:
  为了认真贯彻实施《档案法》和《村级档案归档范围》等法规文件,本村档案工作在平时严格管理的基础上,今年又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加强,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对照《关于开展村级档案工作“三优一提高”服务活动的通知》和《市先进单位等级标准》,实行全面的认真自查,自查得分107.5,认为基本符合市一级标准,特申请上级领导来本村对档案工作给予评定。
  1993年8月
  杨庄村档案升级达标自检报告
  天桥区档案局:
  本村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区档案局和镇档案室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基础工作及规范化建设,档案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最近,本村依据《市档案局先进单位标准》对本村档案工作进行了自查,结果为107.5分,基本符合市一级档案室标准,特此申请区评委考评验收。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健全机构,加强档案工作组织领导
  自1990年成立综合档案室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就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坚持常抓不懈。首先,摆正档案工作的位置,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来抓,村领导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档案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档案意识,为档案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人、财、物等方面对档案工作给予充分保障,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其次,健全相应的组织结构,实现村档案管理网络化。支部书记亲自抓档案工作,设专职档案员,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使档案工作层层有人管,从而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执行。第三,重视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每一次两委开会,都要学习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研究工作方法。村领导还及时督促档案人员参加上级业务部门召开的有关会议和参观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严格按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狠抓档案室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安排了合格的办公场所和库房,落实了防火防盗等“六防”措施,同时购置档案管理必要设备。为了保证档案管理的需要,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为档案室添置了必要的设施,对档案室的各种用品基本做到随用随买,先后支出25700元,购置双面档案柜7个,电脑打字机1个,吸尘器1个,温湿度计1个,灭火器1个,保证了档案管理和保管的实际需要。
  三、健全和落实各项档案管理制度
  先后制定并认真执行了档案收集、归档、保管、借阅、保密、鉴定、销毁制度,完善了档案管理工作网络,健全了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并使各项制度制框上墙,打印入册,使档案工作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一是实现了档案综合管理,保证了档案齐全完整和准确系统,对各种门类、各种体裁的档案都做到了立卷及时,归档规范,保管集中。二是重视了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首先完善了档案检索工具,在原有《案卷目录》、《人名索引目录》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引目录》,其次编制了《杨庄村概况》、《杨庄村大事记》、《杨庄村经济收益分配表》、《组织沿革》,建立健全了档案借阅登记和利用效果登记簿,为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第三是发挥了档案的服务功能,积极主动为村各项工作服务。近年为村和社会查档百余次,有效地发挥了档案的重要作用,促进了村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发展。目前,本村档案室在优质建档优良管理原则下,整理归档文书档案,其中永久198卷,长期6卷;会计档案总计2272卷(册、盒);基建档案45盒;村民档案589册;实物档案37件;声像档案,其中照片42张,录像带1盒。去年被评为”市级先进档案室”和”村级建档工作先进单位”。
  四、发挥档案的职能作用,积极为社会服务
  自建立综合档案以来,本村特别注意发挥档案作用,为有关方面提供了大量有益的资料。服务重点是:1.为本村工作服务。在北园路拓宽过程中,村民搬迁量之大,在本村还是第一次。由于本村提前就把有关搬迁资料从档案室拿到拆迁办,确凿的证据和事实,避免了争议和无理要求。用村主任的话说:“起到了顺利搬迁和统建作用。”2.为处理民事和经济纠纷,提供了依据。村民张象丰家中被盗,心中十分焦急,这时从档案里为他找到村集体办理的家庭财产保险单,他激动地说:“真是雪里送炭”。又如,村企业纸箱厂为核对往来账户业务处于僵局,通过到档案室查阅了大量资料和证据后,核实了应付款差额5800元,明确了责任,为企业平息了一场业务官司,最后握手言和。3.为刑事审判、打击犯罪提供可靠证据。如:公安局在审理一个犯罪分子时,由于这犯罪分子在本村盗过东西,具体数记不清了,这样直接影响到此案的量刑。通过本村提供的数据,为打击犯罪分子起到决定性作用。这说明档案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促进经济建设、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上是本村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恳请各位评委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不断改进,为本村的档案工作再上新的水平而努力。
  济南市天桥区北园镇杨庄村委会
  1993年8月
  五、档案室管理人员
  附
  杨庄村档案负责人马青青在国家档案局司长来村检查 档案工作时的汇报材料
  杨庄村综合档案室建于1991年9月,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档案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始终把搞好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以《行政村档案管理条例》为指针,坚持宣传为基础,以制度为保证,以加强管理监督相配套,使本村的档案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效,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至1997年,已建立6个门类的档案,室藏3964卷册,投入档案资金4万余元。
  一、以法治档,加强管理
  首先,本村严格执行《档案法》和《管理办法》,坚持依法管档,以法治档。在党委领导下,成立了以档案室为中心,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及其他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档案领导网络,并纳入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在贯彻《济南市行政村管理办法》期间,下发了杨庄村党委、村民委员会[ 1995]3号文,关于学习贯彻《管理办法》的有关文件,使《管理办法》做到家喻户晓,提高了人们对档案的认识和了解。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增强了村民的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要求存个人档案资料的也明显增加。其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打印入册,制框上墙,严格执行。配备了专业档案管理人员,责任明确,层层有人管。在优化管理优质建档的同时,加强文件材料的管理和按时移交。截止到1997年年初,已收藏文书档案278卷,基建档案92盒,会计档案589盒,实物档案56件,声像档案录像带7盒,照片33张。由于《管理办法》的落实,形成了人人关心档案工作、支持档案业务建设的浓厚风气,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门类档案的入档率为100%,完整率为99%,文书卷内目录从1993年开始改为打印目录。
  二、坚持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服务
  杨庄综合档案室建有全部室藏为对象的案卷目录、人名索引目录、全引目录和利用效果专题目录,适用性很强,档案的查准率、查全率和查找速度明显提高。在完善检索工具的同时,编写资料有5种:①《杨庄村概况》,②《杨庄村大事记》,③《人口收益分配数字汇编》,(《组织沿革》,⑤《计划生育数字汇编》。由于有完善的检索系统,为档案提供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村档案室提供了有关的材料文件,使领导提前掌握了原始材料、确凿的证据和事实,避免了争议和无理要求,为领导的决策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档案室做到经济发展到哪里,就服务到哪里;事业进展到哪里,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利用档案原始材料,为企业解决经济纠纷,挽回经济损失20多万元。村民办理退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制定企业经济合同等工作都离不开档案史料。由于档案作用的充分发挥,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和村民的赞扬,有效地为本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不断开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组织机构和各项制度都走上了标准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
  本村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出了一些成绩,主要体会有三点:一是上级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具体指导是本村搞好村级档案的关键;二是村领导重视是搞好村级档案的保证;三是基层各部门的支持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是搞好村级档案的基础。因此,本村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向兄弟单位学习先进的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服务的新途径,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功能,为村级档案上水平,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997年3月19日
  第四章 卫 生
  旧社会,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村医疗卫生条件低下,缺医少药,小病不去医,大病无钱治。若遇瘟疫病毒流行,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关心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疾病能及时得到治疗,逐步提高了农村医疗卫生水平。1951年,杨庄和张庄村妇女联合会成立后,具体负责本村卫生工作。1958年8月,北园人民公社建立后,大队、生产队均有妇女队长分管卫生工作。1970年8月9日,建立了杨庄大队卫生室,逐步培养了自己的医疗卫生人员,促进了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到了小病治疗不出村,大病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1970年8月9日,杨庄生产大队卫生室正式成立,为群众性的村级医疗保健机构,实行合作医疗。卫生室的工作是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以医疗卫生为主要职责,做好本村的各项卫生;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医疗疫情报告、传染病、地方病管理和计划免疫等卫生防疫工作;积极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做好“两病五改”和食品卫生的技术指导;做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宣传指导及农村妇女的劳动保护。指导村办托幼组织的保健工作;认真做好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转诊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做好有关卫生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管理和上报工作;加强卫生室管理,做到看病有登记,取药有处方,收支账目日清月结;加强药品管理,合理用药,严格执行药价政策及各项收费标准等。
  卫生室的任务是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政策,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以医疗为主要职业,积极做好本居的各项卫生工作。
  ①积极配合政府做医学知识的宣传教
  育工作。②做好医疗疫情报告、传染病、地方病管理和计划免疫等卫生防疫工作。③积极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做好食品卫生的技术指导工作。④认真做好一般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转诊工作,不断提高医疗质量。⑤负责卫生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管理和上报工作,做到账、卡、簿、表完整无缺。⑥做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宣传、技术指导和孕妇、产妇“五期”的劳动保护。⑦合理用药,杜绝假冒伪劣药品,严格执行药价政策及各项收费标准。⑧配合卫生院对0~7岁儿童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及“4、2、1”查体。
  第一节 医疗队伍
  解放前,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村无有卫生保健人员。解放后,群众看病到何家庄诊所和济南市里各医院,自己拿钱看病。杨庄生产大队卫生室建立前,由大队妇女干部王玉英任村卫生员,为群众进行简单的卫生保健。1970年大队卫生室建立后,由刘淑香、杨玉秀两名医生(时称“赤脚医生”)负责卫生保健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先后由刘淑香、朱传宝、赵长芬、杨玉新、张金生、阚莲凤、杨晓、王辉先后任卫生室医务人员。至2004年,杨庄社区卫生室有3名卫生保健人员,即刘淑香、阚莲凤、杨晓(护士)。为加强本居的卫生事业,做到一般疾病治疗不出社区,居委会对卫生室加大投入,舍得花钱装备卫生室,使居卫生室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不少疑难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受到群众称赞。
  卫生室医护人员上岗,均经过短期的专业培训。在工作实践中,通过组织学习、自学、参加业余培训班等形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还定期请老医生亲临授课指导,或到北园卫生院、市立四院及卫校、省中医学院参加学习、进修。1982年,根据市卫生局的指示精神,对“赤脚医生”全面进行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大队卫生室刘淑香医生经考试、考核合格,取得了由济南市卫生局统一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
  第二节 医疗设施设备
  杨庄村卫生工作由小到大,逐步完善健全。20世纪70年代前,只有两名村民兼职做卫生员工作,无有办公设施,只是给群众打打针,吃点退烧药或在破伤处点点紫药水等简单的服务。1970年,大队卫生室建立后,只有两名赤脚医生在大队豆腐坊旧址前院两间破旧的房屋里办公,无有多的医疗设施。后又多次搬迁。第二次搬到豆腐坊后院3间破旧房开诊。第三次搬到原杨庄小学旧址对门3间房里开诊。第四次搬迁到村委会后边4间房里办公,只有刘淑香一个医生,又聘请了航运局一个大夫,但不到一年就辞去了工作。1989年,聘请阚莲凤大夫来卫生室工作。第五次搬到治保会院内4间房里就诊,直到2001年旧村改造后,村卫生室搬进现在的二层楼一层3间房里办公。过去,因村里经济发展不快,医疗设施设备都很简陋。20世纪90年代,村委会加强了卫生室的工作,投资新建了100多平方米的二层新楼,设有6个床位。另外,村委会把40多平方米的3间新房承包给个人经医,设有6个床位。在门诊室备有较先进的听诊器、血液表、氧气瓶,配置了先进的测试医疗器;治疗室备有温度表、听诊器、血压表,换药室备有纱布、石膏、镊子、缝合针等,还备有氧气瓶、注射器、输液器等较齐全的医疗仪器。
  第三节 医疗医药
  杨庄生产大队卫生室成立初,主要对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进行治疗与防治,并负责全大队的防疫及保健等日常工作。采取针灸、注射、输液、开处方、发药等中西医结合方式,诊治患者疾病。若遇疑难病患者,及时转诊到市立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就医治疗。后来,经学习、实践,医护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再之,聘请老中医坐堂诊治病,一般疾病均能在本村治愈。20世纪90年代以来,杨庄卫生室治疗范围扩大,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范围为针灸、输液、注射、缝合、包扎、换药、防疫、中西医诊断、治疗,并使用新药、特药,对于感冒、发烧、气管炎、肺炎、高血压、心脏病和其他常见病等,均能在村卫生室治疗。2名医务人员勤奋工作,爱岗敬业,起早贪晚,没黑没白,没年没节,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村民随叫随到,登门治疗。卫生室以服务性为宗旨,对手术费、打针等不收费,只收部分药费。从山东省医药批发站、济南医药批发站正规渠道进药,以低于市场20%的价格供应村民。做到服务周到、药品无假、治疗及时,30多年来,为本村(居)群众和四邻八乡群众治疗5万人次,均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村民张某突患抽风,面色苍白,嘴唇青紫,手足发凉,不省人事。刘淑香医生在深夜12点迅速赶往病人家中,她视老人为亲人,登门服药、输液,经抢救,老人转危为安。
  杨庄社区卫生室医用药物较齐全,有中药100余种,西药300余种。药品均从国营药材公司批发站进货,经医务人员精心保管,严把“进药关”、“入库关”和“开药关”,杜绝了假冒伪劣药品入内,有效地保证了疾病的治疗。
  杨庄居历任领导十分重视合作医疗制度,从1970年实行合作医疗期间,规定:凡参加合作医疗者,每人每年个人交2元,生产队交2元,其余大队包下来。群众免费看小病,大病记账,报销40%的药费。妇女产假2个月,记工分,群众享受合作医疗的待遇。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卫生室承包给两名医生,自负盈亏。对于本居卫生室不能治疗的大病,迅速及时送往附近医院治疗,看病费用由个人负担。
  天桥区北园医院 解放前,北园地区仅有少数个体医生和私营药店。1951年在何家庄、凤凰山、泺口3处建联合诊所。1954年设黄台板桥门诊部。1956年设田庄、黄屯门诊部。1958年划入鹊山门诊部和药山张庄门诊部。1958年建立北园人民公社卫生院,驻何家庄。设内科、外科、中医科、小儿科、妇产科,有病床40张,下设泺口、鹊山、药山、田庄、黄屯、凤凰山、刘家桥、板桥8个门诊部。1984年新建卫生院驻香磨李家庄。1985年1月更名为济南市郊区北园医院。1987年5月更名为济南市天桥区北园医院。设内科、中医科、妇产科和放射、检验、治疗、药房、供应、社会卫生等医技科室和服务科室(组)。1988年北园医院有职工86人,其中医务人员79人,下设泺口、刘家桥2个门诊部。1990年7月,经市卫生局、区政府批准,在北园医院内建立天桥区精神病防治院。同年,北园医院共有职工107人,病床 80张,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病等科室。
  1958 ~ 1970年,杨庄大队群众看病就在何家庄诊所就医。
  第四节 卫生室管理
  行政村卫生室是社会主义的福利设施,是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担负着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任务,坚持走集体化办医的道路。
  人员守则 ①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本职工作,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②加强政治与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③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模范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条例,遵纪守法、见义勇为。④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做到文明行医,优质服务。⑤遵守工作时间,严守工作岗位,做有理想、守纪律的医务工作者。⑥严格遵守上级业务部门的有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文件,努力工作,为巩固基层卫生组织,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多做贡献。
  工作制度 ①卫生室在村委会和镇医院领导下,实行室(所)长负责制。每月由室长召开一次乡村医生例会,并向村委会汇报一次工作。②做到卫生制度化,室内外要经常保持美观、整洁、清洁、卫生。③做好急症病人的接诊、抢救和转诊护送工作,随到随诊,做好登记。④加强无菌观念,健全隔离消毒,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⑤认真执行《药品管理法》,严禁购用假劣药品,严格执行《山东省医疗机构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做到明码实价、合理收费。⑥做到看病有登记,取药有处方,收支有账目,日清、月结、季盘点,账物相符。⑦预防接种、妇幼保健等各种表、卡、册、簿健全,做到资料完整、使用正确、保管妥善。⑧积极参加镇医院召开的乡村医生例会和业务学习,汇报工作,接受任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工作任务 ①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做好出诊、巡诊、转诊和家庭病床的治疗工作。②负责本村群众的健康检查和疾病普查、预防接种和预防投药。③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防病、灭病卫生知识宣传和“两管五政”的技术指导。④做好儿童保健工作。⑤做好疫情报告和卫生监督。⑥做好妇女病查治、妇女“五期”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
  杨庄社区卫生室拥军拥属优惠办法 ①对现役军人、烈军属前来就诊者,实行药品进价优惠。②现役军人、烈军属免收就诊费、挂号费和出诊费。③对有困难不能前来就诊的现役军人、烈军属,可电话通知出诊。④现役军人、烈军属优先就诊。
  第五节 创业自述
  我是1967年回乡参加农业劳动的。在杨庄大队第八生产队担任了4年生产队出纳员,1970年调入大队干赤脚医生,并兼任生产队出纳员。那时,大队领导为了社员看病方便,杨庄选一名赤脚医生,即杨玉秀,大小张庄选一名赤脚医生,即刘淑香。那时刚成立卫生室,即合作医疗。工作比较忙,不仅干赤脚医生,我还兼负整团建团领导小组成员、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任务。卫生室共2人,还要调一人背着药箱和社员一起参加治黄任务。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10点,就我们两人天天如此,过年过节,也不放假,病人随叫随到,在毛泽东年代,我们干劲十足,毫无怨言,得到了社员的好评。
  刚到卫生室工作时,医学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连普通的一片APC也不知是治什么病的,看到血就害怕,看见生疮流脓就恶心。后来,在大队党支部的关心下,在卫生所大夫的带领下,接受北园卫生院的培训,边干边学,慢慢学会了打针、包扎、拿药等。干赤脚医生虽然不如下地劳动那么累,但责任重大,人命关天,一点都马虎不得。做医生不仅要有热情的服务精神,更要有掌握治病的本领,由于自己的钻研学习,对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也能诊断治疗。有些病人病情很重,需转到医院去,病人都不去,说:“你们就放心大胆的治吧,不会就拿我们做实验,没有什么神秘的。”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学好干好赤脚医生的信心。
  同自己一起回农村的同学,有些先后走上了其他工作岗位。而对这个问题,自己也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对我震动最大的就是1971年招工,当我听到招工的消息后,心里非常高兴,回想起自己回乡参加过几年的劳动,表现不错,我保证当工人没问题。可刚开始青年报名时就被卡住了,全村的青年都可以报名,就我和杨玉秀不能报。我当时想不通,问负责报名的同志,为什么不让我们报?他们说:“这是领导的安排,杨庄大队的社员需要你。”通过领导的说服教育,我放弃了当工人的想法。在1974年,管理区领导推荐选拔我上大学,由于自己慢慢地爱上了赤脚医生这项工作,我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了别人,有些人惋惜地说:“今年让你去上学,又不考试,多好的机会呀,有多少人想去都去不了,出去就比在家好,到底你心里想的什么,真傻。”那时我已下定决心,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为广大的社员背一辈子小药箱,服务一辈子,我永远不后悔。
  由于自己热爱这行工作,所以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怕脏不怕累,对病人一视同仁,全心全意地为乡亲服务。在合作医疗时期,农村还是缺医少药,为了节约医疗资金,那时还是提倡一根针,一把草,不能随便转院。所以工作很忙,特别是晚上,有一天晚上12点多钟,本村村民张象荣突然抽风,面色苍白,嘴唇青紫,手足发凉,不省人事。他的家人吓坏了,他姐姐来叫我,当时她的敲门声非常急,我听后赶快开了门,了解病情后,带上针灸针赶到他家,根据症状,给他治疗后病人慢慢好转,夜晚,像这样的病号是常见的。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懂得了不少的知识,还掌握了传染病的3个基本环节,对儿童的预防、接种做到认真登记和保存,不漏掉一个孩子。对传染病人上门送医送药,看服药到肚。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受到上级卫生部门的奖励,评为先进卫生室,甲级卫生室,每次上级检查工作都非常满意,成为放心单位。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要求,卫生室的环境、医疗水平、用药、设施都有所提高。20世纪80年代,对疾病的治疗用药很简单,主要以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A - FC、安乃近、红药水、紫药水等为主,有些药品还会出现副作用。现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副作用大的药品逐渐被淘汰,新药品种类不断增加,卫生室药品种类从以前的100种左右,现增加到400种左右。这样能更准确的根据病人病情选择用药。为给病人创造更好更舒适的治病条件,卫生室的床位也从以前的1张增加到现在的6张床,大大改善了治疗环境。
  (杨庄社区卫生室主任刘淑香从医35年的创业史)
  第五章 体育
  第一节 学校体育
  济南解放前,学校设体育课,但无专职的体育教师和统一的体育教材,主要进行一些简单的体操、游泳、赛跑、跳高、跳远、跳绳、篮球体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在小学设有专职体育教师,开展了各项体育达标活动。1952年,推行国家体委颁布的第一套广播体操,学校始设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1954年,实行国家体委颁布的“劳动与卫国” (简称劳卫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活动日趋兴盛,学校每年举行田径运动会。1956年,贯彻执行《中学、师范体育教学大纲》,学校体育教学有了统一要求。1964年,“劳卫制”改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学校及学区每年皆举行春季、秋季体育运动会。1973年,中、小学开始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小学体育活动空前活跃,普遍开展了以田径、球类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中心的各项体育活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体育教学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且按正规要求迅速发展。学校的体育活动在普及提高的基础上,成立了学生体育代表队。小学体育代表队被定为北园镇基层中长跑队。学校体育课按《体育大纲》要求,每周上两节课,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坚持上好体育课、单项训练课、课间操、眼睛保健操;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均达到在校学生总数的95%以上。1986年,国家体育检查团来北园镇检查“达标验收”时,小学达标学生占96%,受到国家体委表彰。
  截至2004年,学校体育常抓不懈,认真贯彻“体育教学大纲”,坚持“两课”(每班每周两节体育课)、“两操”(坚持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 “两活动”(每班每周两节课外活动)。体育锻炼达标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毕业班体育合格率达100%。
  杨庄小学体育工作 小学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一任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身体是德、智发展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同志早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于体。先体,是无德、智也。”少年儿童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通过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能使体质增强,精力充沛,这就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有了这基础,才能使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把青少年儿童学生引导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上来,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本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培养“四化”建设的合格人才需要出发,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从保护学生健康的角度出发,认真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把学校体育放在学校教育的主要位置。
  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了体育、心理、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本校特别重视这一过程,做到:认真上好体育和健康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本学期学校聘请了省教育学院的许教授,针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家长会的形式进行了讲座,还请来了中心医院的营养学家,指导学生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更好地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坚持课余训练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成立了活动兴趣小组,如田径队、足球队、校篮球队等,通过指导训练,发现运动人才,为重点中学输入。近年来,本校的体育工作蒸蒸日上,学生体育达标率分别在95%以上,连年在北园春季运动会中成绩名列前茅。跳绳、踢毽工作在2003年天桥区比赛中,取得团体总分第六名,北园团体总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并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第三,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可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本校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如降低动作难度,分层次教学等手段,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体育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在杨庄居委会的全面关怀支持领导下,对体育教学设备购置方面给予了足够的经费来源,建起了体育器材室,面积约42平方米,先后购置了各种体育器材价值共计4万元,完全达到国家规定的小学体育设备二类标准的要求,能够满足上课的需要,保障学校体育课顺利开展。
  杨庄小学小饭桌 根据市政府“在全市实行错时上下班作息制度”的决定,按照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有利于保障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自2004年2月起,对学校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但由于中午时间的缩短,给部分家远师生的回家午饭、午休带来不便,更多的家长建议学校成立小饭桌,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学校将这一现状汇报给居委会。居委会研究决定,于同年2月28日开始动工兴建学校小饭桌,5月1日交付使用。小饭桌位于教学楼北侧,体育器材室西邻,建筑面积126平方米,分为操作间和学生餐厅,操作间配置有两用蒸车(蒸饭、消毒),大理石防水、防火灶台,拔烟罩、紫外线空气消毒灯、洗刷餐饮具、清洗蔬菜肉类的专用水池,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经过验收,取得了由济南市天桥区卫生局颁发的卫生许可证。
  学校将小饭桌的管理纳入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制定了相应的《食堂管理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切实保障师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自小饭桌成立以来,共解决48名学生,18名教师的午餐问题,且饭菜质量受到师生及家长的好评。
  体育比赛成绩 1993年参加北园镇绳毽比赛获团体第三名,越野比赛第五名。1994年4月,参加北园镇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获团体第五名。1995年4月,参加北园镇田径运动会获第四名。1996年参加广播操比赛获镇一等奖。1997年参加北园镇全民运动会,获团体第三名、冬季长跑第六名奖励。2000年获镇全民运动全第四名,冬季长跑第六名。2002年参加天桥区绳毽比赛获团体第六名。2003年参加天桥区绳毽比赛获第五名,北园教育办获团体第三名。
  第二节 群众体育
  解放前,杨庄村、大张庄村和小张庄村农民生活困苦,整日忙于生计,无暇进行体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农村逐步开展了一些健康的体育活动,主要活动项目有篮球、广播操、跑步、武术、摔跤、棋类、拔河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体经济大发展,人民生活逐年富裕,体育活动日趋活跃,体育锻炼项目逐步增多。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组织了体育运动代表队参加了区、镇举办的各类体育运动会多项比赛。杨庄居老年人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活动主要是晨练、晚练,其活动内容有跑步、散步、遛鸟、下棋、做气功、跳舞、爬山、外出旅游等。一度,老年导引养生功及中老年迪斯科舞较为普及。杨庄社区党委、居委及工会经常组织老年人参加文体活动,排演文艺节目。30多人的老年文体队伍常年活跃在市、区、镇、村的活动场所。他们在北园镇农民运动会上表演的“梨花情”、“扇子舞”、“花棍舞”等演出节目,受到领导的夸赞、群众的好评,有的节目荣获优秀节目演出奖。青壮年体育锻炼活动项目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田径、棋类、广播操、健美操、爬山、旅游、跳现代舞等,特别是1997年以来,随着工业园和装材市场的扩大,人员不断增加,群众体育活动更加普及。一是组成体育代表队,加强训练,在全镇农民运动会上比高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村干部带队,30多人的代表队参加北园镇历次农民运动会,并获得好成绩;二是请军训教官训练全居与总公司职工队伍。每天早晨在公司广场晨练出操,100余人接受训练,坚持不断;三是组织队伍参加单项比赛。
  “山东第一镇——北园镇第六届全民运动会”隆重召开 “山东第一镇——北园镇第六届全民运动会”于2000年10月17日在山东省体育中心隆重召开。
  在两天的运动会进程中,不仅检阅了北园镇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面的成绩,也体现了近年来“发展北园三产城,建设济南新城区”的辉煌成就。
  运动会由北园镇党委副书记郅良主持,天桥区委副书记、北园镇党委书记许强致开幕词,市委副书记冷溶致贺词。北园镇副镇长、杨庄村党委书记、北洋集团董事长葛国庆亦在主席台就座。
  在礼炮轰鸣、群鸽飞翔的气氛烘托下,各村居、各单位、院校代表队入场式开始。 杨庄村代表队在村领导带领下,迈着矫健的步伐通过主席台。“超越自我,追求无限”的标语,浓缩了杨庄人的自信与追求。杨庄村方队成为人场式中的一个亮点。
  部分运动会取得比赛成果1991年,杨庄村在北园第三届全运会上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和田径第四名。在全镇各代表队中,荣获总分第八名。1994年,在北园镇第四届全民运动会上,杨庄村荣获体育总分第四名,并荣获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2004年8月至9月,济南市天桥区人民政府北园街道办事处举办了首届社区全民运动会。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广泛开展群众性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提高广大居民的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加快“实施三产高级化,推进北园城市化,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新型商贸区”目标的实现,促进办事处两个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于2004年8~9月举办了首届社区全民运动会,并于10月11日在济南市体校田径场举行了闭幕式。此次运动会比赛项目:拔河、跳绳、象棋、乒乓球、广播操、田径等项目。各社区居委会、驻地单位、企业、学校、机关等部门参加了比赛。比赛设小学组、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杨庄社区居委会组成1 10多人的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在“杨庄杯”象棋比赛中,杨庄代表队荣获比赛总分第五名的好成绩。同时,还获得了北园街道首届社区运动会优秀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特殊贡献奖、大型舞蹈优秀表演奖等荣誉。居民张象霞荣获老年女子三米投篮第一名,王毓祺荣获老年立定跳远第三名,杨玉山、杨大棚、杨玉宝、杨金良荣获老年4×50接力赛第三名,张云友荣获中年男子三米投篮第二名。
  “张文杨武”的记载 现在的杨庄社区居委会从历史上包括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自然村,也流传着张庄文人多,杨庄武人多,因而“张文杨武”的传说至今流传。
  历史上,大小张庄人善于生财、聚财,生活较为富裕。因而,上学的人多,有文化的人多,办学的人多,当教员的人多,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多;而杨庄人从历史上挑筐卖菜的多,推独轮车拉炉灰的多,贫雇农无地的多,租用土地下大力的多,受压迫求自强的多,从小练一手功艺的人多。所以就出现了“张文杨武”的记载。
  从前,杨庄东南角有个石头圈,圈旁有棵大槐树,这里全是石凳、石桌和石礅子,每个均在360斤以上,形状上小下大,且两旁有抓手,用来练功。杨庄人民干一天活、出一天力以来,总要到此练功,比试谁的力气大,比试谁能举起大石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庄人出了不少彪形大汉,习武练艺的人很多。其中武艺高强者路某,外号“黑大汉”,身高1.8米以上,体重200多斤,他抓起360斤的石头举上举下,练就自如,不费吹灰之力。该人刚正不阿,常打抱不平。
  由于生活低下,为生存,时常驾起推车到城里拉炉灰。由于穿着脏旧,有的城里人耍斗他、污蔑他、欺负他,他都不以为然。一次,四五名男汉子要和他打架,他退让到一石堆旁,不声不响,搬起几百斤重的大石头垒起一堵高墙,且小石头在下,大石头在上。这四五名男汉子一看他身强力壮,搬起几百斤重的石头轻如玩球,不战而溜。
  又过了几天,“黑大汉”再次进城拉灰,又碰上了这伙人叫来的彪形大汉五六个人,围住他打仗。 “黑大汉”不慌不忙,心想:“五六个人不在话下,只要我抓起一块几百斤的石头转一圈,再有这么多人也要亡命西天!”可杨庄人有个好传统:与人为善,和为贵。于是“黑大汉”退让到一座大殿门前,其殿前左右有六七百斤重的石狮两个,他把推车一放,首先扒掉身上的破棉袄,面对来势汹汹的挑斗人,他不慌不忙的来到两个大石狮子前说:“别看我的棉袄破,被人拿走就会受冻,先把棉袄放在狮子底下再打也不晚!”于是,他不费吹灰之力,两手一夹,六七百斤重的大石狮子应声而起,转一圈后压在了棉袄上。想打仗的五六个汉子一看,吓得浑身出汗,不战而退。从此,“黑大汉”进城拉灰再也没人敢欺负了,把欺人太甚的挑战者“镇”下去了。
  从此,“黑大汉”斗邪恶的故事流传至今。
  事情虽是过去上百年的事了,但杨庄人重视体育活动的传统一直发扬光大。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杨庄村党委、村委一班人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人的素质提高,街头巷尾建有公园,设有多种体育设施,供居民锻炼身体;每次上级举办农民运动会,杨庄人民争前恐后,在群运会上总是争个高低,群众体育活动相当普及。
  第六章 文物古迹
  在杨庄及附近的文物古迹主要是马鞍山古战场。此战场西起马鞍山,沿小清河经杨庄北部,东至华山,系当时的古战场。中共济南乡师支部诞生地即在杨庄、张庄、白鹤庄三村交接处,是一处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庄西为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纪念地,详细记叙了毛泽东于1958年视察北园的经过。另外,还有郊一区办公处纪念地等。
  第一节 古迹
  马鞌山古战场 春秋战国时期,北马鞍山一带,称“鞌(鞍)邑”。它北临济水,地势险要,是齐国西南门户泺邑(济南)的前哨阵地。
  公元前589年春,齐伐鲁、卫二国,均为齐败。鲁、卫二国向晋乞师。晋遂发战车“八百乘”,兵六万,进攻齐地,齐以战车五百乘迎击。癸酉(六月十二日),双方列阵于鞌(今北马鞍山),经过鏖战,“齐师败绩,遂之,三周华不注(即华山)”。齐顷公被晋军追得围华山转了三圈,大夫逢丑夫与齐顷公换装,“丑夫使公下如华泉取饮”,才借机而逃。齐国不得不罢战言和,献出国宝玉磬等,还了鲁、卫土地,并将大路一律改为东西向。这次战争,就是春秋时期四大著名战役之一的“齐晋鞌之战。”
  附
  “齐晋鞌之战”起因
  公元前592年春,晋国的郤克、鲁国的孙行父、卫国的孙良夫和曹国的公子首联合同时出使齐国。齐顷公看到这四国的使臣都有生理缺陷:晋国的郤克瞎了一只眼,鲁国的孙行父秃头,卫国的孙良夫跛脚,曹国的公子首驼背。看到这种情况,齐顷公急中生智,迅速挑选了4个与使臣有相同缺陷的人来伴随接待他们。郤克由瞎了一只眼的接待,其余也是跛子接待跛子,秃子接待秃子,驼子接待驼子,并一齐由齐顷公接见。时有记载为:
  鲁孙行父秃(秃子);
  晋郤克眇(瞎子);
  曹公子首偻(锅腰子);
  卫孙良夫跛(瘸子);
  同时而聘于齐(到齐国)。
  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
  齐国组织大批人观看,大家哄堂大笑。四国受了污辱,决心报复雪耻,发生鞌之战,齐国败。华山出名在此。这就是春秋时期四大著名战役之一的“齐晋章之战”。
  第二节 古建筑
  白衣殿 杨庄村中有一大殿——白衣殿,占地3亩余。围有大院,院内大殿3间,建筑面积60余平方米。3间西屋,又叫碾米屋。院周围有大杨树四五十棵,椿芽树一棵。据传,该殿有几百年的历史,内有3个女神,一个叫“送生娘娘”,一个名为“斑疹奶奶”,一个为“观世音菩萨”,三座女神均饰白色衣服,谓白衣殿也。
  该殿建立以来,世世代代,杨庄人民在此贡香拜佛,求神保佑,香火不断,成为杨庄人民寄托哀思,护送先人的活动中心。
  该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拆除。
  三义庙 张庄东南角有个庙叫三义庙,大殿内有刘备、关公、张飞的大型塑像,以“桃源三结义”之意修了这气势较为宏大的庙宇。据传,该庙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有大的殿院,院西有直径1米多粗的大槐树,院东有0.5米粗的槐树,这是世世代代张庄人民烧香拜佛之地,也是张庄人民精神寄托之处,每年逢节,晋求神火的络绎不绝。在重大节日,村上人请来戏班,连唱大戏几天,很是热闹。
  三义庙有常年管理人员,一是护理神庙;二是执行礼仪;三是筹集经费;四是建立健全系统的礼仪和神权制度。先人为了保持庙院的整齐和神像的光彩,请来了姓刘的画匠名师,定期给关公、刘备、张飞等神像更换服饰,为大殿门墙上画出栩栩如生的各种神像,还在庙门前画有一个十分耀眼的囊(南)瓜,形象非常逼真。刘姓很快出了名,就给他起了个代号叫“刘囊瓜”。多少年来,张庄人民代代流传,一提起刘囊瓜就想起三义庙的风风火火。
  三义庙设旋遭“文化大革命”洗礼,内部摧残殆尽。20世纪90年代,因建北洋大酒店,三义庙拆除无存。
  第三节 革命纪念地
  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纪念地1958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当走到水屯村东侧的水稻田间,发出了“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指示,为纪念之,将此地定为“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纪念地”。
  该纪念地耸立着毛泽东主席立体塑像,面朝南,前方是能容纳万人的广场;后建一大型花岗石坊,上镌刻毛主席手书“人民公社好”五个金色大字;东西两侧分别设有接待室、展览室、花卉室、荷花池,植有花卉、松柏树。保留了毛泽东主席视察时的见证物:槐树(誉名“幸福槐”)、窝棚(已废,有石碑示之)以及周围的稻田等。纪念地总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恩来总理视察泺口黄河铁桥纪念地1958年8月,黄河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峰。洪水严重威胁泺口铁路大桥及济南地区安全。8月6日,周恩来总理由郑
  州乘飞机抵济后,立即奔赴泺口黄河铁桥视察。他从大桥南端徒步走到北首,又折回,历时一个多小时,作了保障铁桥和济南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指示。
  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来此视察,在铁桥南首西侧,建立一座高1.2米、宽1.2米的大理石纪念碑,上刻“周总理视察泺口黄河铁桥纪念地”。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士栋烈士纪念地 1967年5月31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济某部守卫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的战士王士栋,冒着狂风暴雨,排除了横卧在铁道轨上的障碍物,确保了大桥及列车的安全,英勇牺牲。
  为表彰王士栋烈士为保卫国家财产而英勇献身的事迹,1967年11月11日,济南市革命委员会在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北端,鹊山东麓,修建“王士栋烈士纪念地”。纪念地建有高1.9米,宽3.8米,条石砌成的石座,上书“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石座上面塑有王士栋烈士英勇抢险的立体塑像。1979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济南乡师支部诞生地 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习称“济南乡师”)创建于1929年8月。位于杨庄和白鹤庄交界处(今明湖中学校址)。
  1929年11月,正式建立了中共济南乡师支部,由临时省委直接领导。中共济南乡师支部建立后至“七七事变”前的8年间,在乡师的学生及北园的农村、工厂中,积极地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发展了大批的党员、团员,培养了大批党的领导骨干,在敌后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恢复和发展省、市党组织和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中做出了特殊贡献。
  为纪念中共济南乡师支部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重大功绩,在中共济南乡师支部诞生地(今明湖中学校内)建立了“中共济南乡师党史陈列室”(1991年6月25日建成开展)。陈列室分“摧不垮的战斗堡垒”、“白色恐怖下的一颗红星”和“白区里的一所党校”三部分。展室详细介绍了中共济南乡师支部建立后,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率领党员和广大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斗争,为党培养革命优秀干部的史实。还陈列了中共济南乡师支部历届主要负责人的照片、文字说明及亲笔题词。中共济南乡师支部诞生地,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附
  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纪实
  在天桥区北园镇水屯村的东北角,即现在北园镇第一中学的校院里,毛主席高大塑像矗立在校院的中央。在塑像后边,东西方向耸立着一座长达20米、高7米的标语坊。正南墙壁上写着“人民公社好”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就是4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视察过的地方。当年,毛主席曾在一棵槐树下和北园的干部、群众亲切交谈,在一个草棚里和每一位农民群众一一握手。为了纪念这个幸福时刻,这棵槐树取名为“幸福槐”,草棚取名为“幸福棚”。现在草棚已不复存了。1978年省政府在这里立下碑文,把这里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记录下这段历史,我们于1990年2月份,专访了当年向毛主席汇报工作的现天桥区农委主任李树诚同志。当时年仅24岁的李树诚同志任乡党总支副书记兼北园农业合作社社长。他兴奋地给我们讲述了这一段历史的前前后后。李主任风趣地讲了“仨四巧遇”的故事。他说:“1958年8月9日,毛主席来北园视察的时候,毛主席正是64岁,陪同毛主席视察的谭启龙同志正是44岁,而我那年正是24岁,三个‘四’巧合了。”谈完这个巧遇的故事后,李主任把他记忆中的这段历史讲述如下:
  1958年8月9日上午,北园农业社和水屯村的领导接到上级通知,说过午上级领导来这里视察工作。干部群众听了都非常高兴,大家都为迎接领导的到来而紧张的忙碌起来。可谁也不知道是哪级领导来视察,所以,有的在询问,有的在猜测,可万万没想到是毛主席来这里和群众见面。
  这天下午3点多钟,几辆小车在水屯村停住后,一下子被在场的干部群众认出来了。“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干部群众立刻沸腾起来。
  陪同毛主席视察的有省委书记处书记谭启龙、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等同志,市、县领导也陪同主席来到了水屯村。谭启龙同志介绍后,毛主席亲切地和社、队干部握了手。主席高兴地说: “都到齐了。”话后,大家陪同主席向大面积水稻试验田走去。
  当主席兴致勃勃地来到田边一个草棚前,主席弓着腰进了草棚,一一向这里的农民握手问候。主席握着孙守法的手问:“多大年龄了?”孙守法激动地回答说:“40多了。”接着又握住韩茂林的手问多大了,小韩兴奋地回答说:“18岁。”主席笑着说:“你还是个娃娃哩!”当主席走出草棚转向稻田时,看到大面积的水稻长势喜人,非常高兴。主席连忙嘱咐说:“别踩了稻子,要爱护庄稼!”主席一边看,一边向李树诚同志询问水稻的品种、深耕密植、施肥、灭虫等管理措施,李树诚等同志一一向主席作了介绍。主席听了高兴地说: “好,你这个人,不干就不干,一干就干大的。”当主席神采奕奕走进稻田后,顺手揪了一穗稻莠子苗(土名叫“稗子”)。主席说:“我们那里叫糁子,一亩也能打三四百斤哩。”
  绕万亩水稻试验田一圈后,主席和大家来到一棵槐树下(现在的幸福槐),询问什么时候办的大社,规模有多大,丰产田怎样管理等问题后,李树诚同志和其他社队领导又一一作了回答。这时,在场的人向主席提出一个问题:“小社合成大社叫什么名字好?”对大家的询问,当时主席没有回答。在回去的路上,主席问李树诚主任: “怎么没见到地里有妇女干活呢?”李树诚主任回答说:“妇女都到稻池劳动去了。”主席说: “在我们南方,干活的主力是妇女。”
  主席来到水屯庄头,停下和大家一一握手告别,又乘车到省农科院去看棉花试验田。主席走后,社队干部集合在杨庄村,正在谈论见到主席时的激动心情和今后如何抓好水稻生产的问题的时候,县里的领导回来传达毛主席的指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
  鹊山惨案纪念地碑文 1937年11月15日,日本侵略军开始向济南北门户——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鹊山发动进攻。部分抗日志士虽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而失守。随即日军开始了对鹊山村灭绝人性的屠杀,不论男女老少,只要被日军见到,远者开枪射杀,近者用刺刀刺死,在疯狂屠杀的同时,还放肆地蹂躏残害妇女,有些妇女无法忍受凌辱,含泪抱着自己年幼的孩子跳湾自杀。从15日下午6点左右,鹊山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到16日凌晨为止,一夜之间,鹊山村被日军屠杀和被迫自杀的就有百余人,整个鹊山村尸体遍地,血迹斑斑,仅在一猪圈内被捅成血肉模糊面目全非的村民就达20余人,被日军枪杀和捅死弃尸路旁的10余人。村北湾内到处漂浮着尸体,湾水被染成了红色,其惨状令人目不忍睹。为记下这段沉痛的历史,牢记祖辈的血泪,特立此碑,教育今人,激励后人,团结奋进,矢志报国。
  五柳闸——中共济南市委建立纪念地 位于杨庄西部的五柳闸,系中共济南市委建立所在地。1934年5月,济南市的党组织已发展到八九个支部,除济南乡师党支部20余名党员外,其他支部多则十几人,少则三四人,还有一些零星关系。
  由于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对敌斗争的需要,建立一个领导核心,统一组织全市的斗争问题提上了日程。中共济南乡师的赵健民与陈德林、王文轩3人在杨庄庄西近在咫尺的五柳闸开会,研究了济南市党的工作,成立了中共济南市委,由赵健民任市委书记,陈德林任组织部长,王文轩任宣传部长,统一领导全市各党支部的工作。
  济南特别市第八区、济南市郊一区驻地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后,建立济南特别市。1948年10月5日,济南特别市第八区区委、区政府由北坦花园街搬到北园大杨庄原张家大院办公。1950年12月,区划调整,济南市建立郊区,济南市郊一区区委、区政府仍驻北园大杨庄原张家大院。直到1952年3月,郊一区迁往黄台板桥后,该处为北园乡驻地。
  这座办公驻地系一所古老的青砖小瓦的四进庭院。大门内悬挂着古名人题写的“乡魁”横匾,边设门房。进入二房,有南屋4间,3间为客厅,1间为卧室。进入屏门北屋前出厦的大厅宽敞、明亮、高大,精工打造的屏风式门窗豪华、庄严、雅致,东西各有厢房3间。西房后有院落一处,进入后院北屋为主房,东西厢房各3间,东套院为厨房和居住房,西跨院为花园,建有假山、回廊、鱼池,并有精工雕凿的石刻,园内植名花异草和果树。该院有300余年的历史,于2000年修建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时拆除。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