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回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18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回忆
分类号: I251
页数: 26
页码: 477-502
摘要: 本章记述了杨庄村对现任领导以及历任领导的事迹。
关键词: 回忆录 杨庄村

内容

第一节 现任领导回忆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杨庄社区党委书记葛国庆以德兴居的回忆)我叫葛国庆,男,汉族,生于1959年9月,大专文化,197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庄社区党委书记、济南北洋集团董事长,省、市劳模和优秀乡镇企业家。
  一、从穷困村的党支书到亿元村的当家人,我始终恪守一个信条:此生只为民流汗,不为私欲遮望眼。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世世代代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走上了商品经济的大舞台,而当时杨庄村人多地少,人心涣散,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人均分配只有200元。为改变落后面貌,上级党委对杨庄村党支部进行调整,我当时刚从部队复员回乡不久,出人意料地被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那时我在郊区一中校办工厂里负责,年收入相当可观。老母亲坚决反对我做村里的支部书记,她说:“村里破破烂烂,光欠债就两万多元,咱又是独门独户,谁支持?你要干就别进这个家门!”论实惠,讲清闲,哪头轻,哪头重是明摆着的。可是杨庄人望着别的村都在大步向前而自己却踯躅不前,心里真不是滋味,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我认准了一个理:我不贪不占,吃苦耐劳,只要群众支持,不信干不好。经过三番五次跟老母亲商量,终于征得了母亲的同意。就这样,从23岁那年,我就成了杨庄村的党支部书记,我要把自己的满腔热血、智慧和力量,统统献给杨庄人。我走街串巷,登门走访,召开支委会、群众会,摸清了全村贫困的“病根”,于是再“对症下药”,烧起了带领杨庄人走向富裕的“三把火”。
  “脚踏一方土,头顶一片天,此生只为民流汗,不为私欲遮望眼”。自打我上任那天起,我就准备着把全部身心奉献给杨庄的父老乡亲们。一个穷得叮〓响的村子要办企业,谈何容易啊!而我是个认准了方向只争朝夕、苦干实干的农民的儿子,没有资金,我千方百计地筹措;没有人才,我输送16名村民到大专院校培训,并费尽千辛万苦从外地引进高级技术人才;没有厂房,没有设备,自己动手建设;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亲自跑销售。为筹建济南联谊毛纺厂,我20天内四去青岛,五下上海,披星戴月,住的是最便宜的旅馆,吃的是自己带的方便面。一连串的奔波,我的嘴上挂满了“燎泡”,眼里充满了血丝。每次出发回到家,妻子总是心疼的向我哭诉:“国庆,咱别干了,只要有你陪着,就是吃咸菜喝粥俺也心甘情愿,俺不愿看到你的身体一天天垮下去……”工地上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我却不争气地被人送到了医院。我哪能躺得下呀,第二天,又拖着虚弱的身子来到了工地,紧紧握住村民的手、工人的手、技术人员的手,这一双双手,使我又看到杨庄村腾飞的希望。
  几个月的奋战,济南联谊毛纺厂建成投产了,电器开关厂、塑料油墨厂、家具厂、汽修厂、纸箱厂纷纷投产建成,作为村里的一把手,工作任务是相当繁重的。为了处理好各项工作,尽快的发展杨庄经济,我起早贪黑,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妻儿老小,想到这里,心里有一种难言的愧疚感和负罪感,真心地感谢全家人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14年的艰苦奋斗,杨庄村吸引了8家外商到村里合资办厂,其中有23处工商企业,生产15种产品,4种产品远销外省地,杨庄村连续7年评上了市级文明村。1995年实现总收入2.93亿元,固定资产4500多万元,全村625户,人均收入2052元,杨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作为村带头人和企业管理者的职位上我深知:“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我把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先人后己的作风,总是先从自身做起,村干部不得以权谋私,不得到村民家中吃饭,不得接受群众的礼品。我当书记20年来,从未到农户家吃过一顿饭,一些业务联系单位暗地里送钱送物,请求关照,我都严辞拒绝。有时有人趁我不在家,把礼品硬放下就走了,我就趁晚上再给他送回去。特别是过年过节,我更注意,我跟下属的厂长经理们说:“谁要给我送礼,我就把东西提到办公室里来曝光。”有几次,就把他们送的东西提到办公室了,之后,这种现象不再发生。在我结婚的时候,为了避免村里人送礼,我与爱人悄悄用了3天时间去了趟南京,就算旅行结婚了。我想,只要自己能做到廉洁奉公,多做贡献,那么其他的村领导成员、企业干部也就会主动不去拉关系,请客送礼,一种好的作风就培养起来了。
  现在农村有种不良风气,村里房子最好的户主大多是村干部,对此,我很看不惯。1987年村里陆陆续续建起了50多幢别墅式二层楼房。当时,干部群众都考虑到我那儿来往客人多,应先搬进新楼。我想:“当干部的要先为群众着想,不能让群众指脊梁骨啊!”村里建起好几批楼房,我都没搬进去,至今一家人仍住在两间破南屋里,一年四季不见阳光。我有胃病,一碰到潮湿就痛得特别厉害。爱人心疼地说:“轮也该轮到咱家了,咱也搬楼住吧!”可我想:“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生活,才能自我加压,振作精神,发展杨庄经济,时刻不忘村民的疾苦。我对妻子说:“等村里600多户村民都住上了楼,咱们也就有楼住了。”
  公生明,廉生威。我认为作为带头人,就必须用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树立起农村基层干部的光辉形象,为搞好全村两个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政通人和的局面打下坚实根基。
  二、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就是领导干部工作的重点,把一腔真情洒向千家万户在2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觉得,实践党的宗旨不在“官”职大小,老百姓评价党风重要的是看自己身边党员干部的作风。
  1982年,我上任伊始就登门到户,把群众意见和呼声记录在小本子上,有的村民说:“村里的路是雨天两腿泥,晴天一身土,早该修了。”我把群众关注的这些问题作为重点冲破,克服种种困难修建了村内第一条柏油路,集资9万元铺设了地下排水管道,把自来水引到各家各户。我当时还倡议发动村干部周末义务劳动,带头到街头清扫柴堆、粪堆、垃圾堆,清除农民多年来不讲卫生的陋习,提倡和发扬文明的生活方式。村干部义务打扫除这一做法坚持了十多年,杨庄村再也没有一户村民在院外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了。
  近几年,我们村分期分批建起村民住宅楼,80%的村民迁入新居,村里在村民居住区建起8个高架垃圾台,对村内14个公厕进行水冲式改造,成立了12人的专职卫生保洁队,在路旁、院旁等空闲地,大量栽种花草树木,并建起花园,使全村人的生活、工作环境质量又上了新的层次。
  我经常对其他村干部说:“当干部要时刻把村民冷暖放在心上。”对村里的孤寡老人,生活特别贫困的户,村里尽量解决他们困难,不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时常看望他们,给以精神上的安慰。对外来的“名誉村民”,我们更是给予必要的待遇和更多的关怀。村办企业塑料油墨厂从东北引进一对工程师夫妇,为了能让他们扎根在杨庄,对他们的生活、住房以及孩子的安排我都一一过问,并亲自到上级组织部门协调办理调动手续,在村干部的关心下,他们工作很卖力,并开发了两项新产品,为企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如今,在杨庄村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幼有所教已成为现实。全村200多名老人不仅每月领到200~400元的退休金,还年年外出观光旅游。逢年过节,村里把粮、油、蛋、菜送到老人家中。每年老人节,我总建议把老人们请到村办的大酒店里聚一聚,向老人通报工作,征求意见和建议。对曾任过村干部的老同志,安排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消除他们的失落感,丰富晚年生活。总之,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具体小事,暖了村民的心,他们觉得跟着党走,有奔头,有盼头。
  三、立足长远,提高村民素质;转变观念,接受时代挑战我从担任支部书记那年开始,就一直想把村里的学校搞好。俗语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发展教育,提高村民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效益问题。上任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建村里小学,原来的杨庄小学只有10间土坯屋,雨季时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不下,里面滴嗒。窗子没有玻璃,只能用塑料布遮风。当时村集体没钱,我骑自行车到邻村求援,人家经济也挺紧张,我当时真是声泪俱下地向他们诉说了学校的困境,感动得邻村领导一下子借给我1万元。于是,我又请来了村里的能工巧匠和村干部一起义务建校舍,拉起了院墙,配齐了桌凳,终于在新学期开始让孩子们坐进了新教室。
  学校虽然翻新了,但地势依旧很低洼,一下大雨还是积水过深,仍然是我的一块心病,每逢雨季,我就总去看一下学校。有一次下暴雨,我料想雨水肯定进了教室,影响师生上课,我就带领村干部冒雨扒沟排水,也就是那次之后,教师们在教学上更加努力,对孩子们付出了更多的教导和辛勤的劳动。
  1990年,我决心投巨资新建全镇一流现代化学校,为教师解决了住房,彻底改变了杨庄村教学环境。学校落成后,我又带着村干部帮学校搬家,在这种尊师重教风气下,每年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教学骨干都愿意到杨庄执教。每到“六一”节,我都和北洋企业集团各位厂长、经理到学校与孩子们一起过节,为学校捐钱捐物,这已是很正常的事。
  杨庄人民穿新衣,住楼房,没有忘记建学堂。在1990年建成的第一流教学楼后,我们仍感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于2000年8月,村里再次投资400万元,在水屯路中段又重新建起占地面积10358.61平方米,建筑面积4657平方米的4层教学大楼,这是北园镇第一流的教学设施,内设教室、会议室、办公室、微机室、电教室,并安装了冷暖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师生们愉快地从事教学工作,以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人才。
  在发展企业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要使杨庄村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提高人们素质是重中之重,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应有之意。我首先报名参加了省委党校农村基层干部大专班学习,我还与建工学院联合举办起中专班,输送村里骨干进中专班学习。北洋企业集团各企业的厂长、经理、会计,经过为期两年的正规培训,基本上达到了大专水平。当时我还建议村里做如下规定:“凡是考上各类大中专班并拿到毕业证书的,村里报销所有学费。”近几年,村里已有7名职工学完各类大中专课程并毕业,成为村里各个工作岗位上的有用之材。
  认识只有经过多次重复,才能转化为一种观念,培训村民的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是一朝一夕之功。1995年有位村民在酒店与一外地人打架,我上前制止,那小伙子借酒劲追到我家门上大吵大骂,致使老母亲病重。后来,尽管他们也向我道了歉,但这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教育不是万能的。要完成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并要用制度规范村民行为。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在村企业里上班,我把教育重点放在企业里,安排专人通过广播、黑板报、阅报栏等形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各企业设有兼职政工员,定期培训后,回企业组织职工学习并负责考核。村“两委”把工人思想道德表现与考核企业领导人水平及经济利益挂起钩来,变精神文明由村党委单独抓,为上上下下一起抓。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向家庭延伸,“三五”普法宣传材料分到家家户户,争当“遵纪守法光荣户”、“五好家庭光荣户”等文明户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深人人心,对评出的先进户,村党委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为了制定村规民约,我请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来指导,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组织编写了《依法治村规范化管理手册》,将党务、民政、文教、财务、计划生育等八项工作,细化为100余条规则及户均一份发给村民,这些可操作性很强的量化指标,使村民们对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及违规的处罚一目了然,考核村民个人言行风尚及村内政务工作有了尺度,使两个文明建设顺利开展有了制度上的保证。全村600多户,户户是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占总数的56%,还有60户进入文明户先进行列。
  我深深认识到,在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正在向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机遇也是挑战。我觉得,光做一个富翁而缺乏精神食粮不是真正的富有者;光有精神上的富足,不去实践中努力追求,也不是真正知识渊博的人。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努力进取到实践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上给自己定位,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才是一个成功的人。在22年的奋斗生活中,我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了一个村党委书记应该做的一些事。其中有苦有乐,有失也有得,却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全体村民的尊重与支持,我真的很感激大家。人生能有几回搏,在今后的工作历程中,我将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厚望,朝着建设现代化强村的目标,全身心地开辟富裕文明的新天地,实现自己不悔的人生!
  功名利禄淡如水,人民利益重如山(杨庄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志明执政为民的回忆
  我叫李志明,男,汉族,大专文化。生于1952年,原籍济南市杨庄,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杨庄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主任、济南北洋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参加工作30余年来,我立足家乡、建设家乡,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地为乡亲们服务,甘当父老乡亲们的公仆。我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始终保持一个农民子弟的本色,不贪不沾,不虚不夸,严格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严守党的纪律,以“功名利禄淡如水,人民利益重如山”的处世哲学做人做事,在荣誉面前让,在待遇面前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工作,公公道道办事”,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忍辱负重,与人为善,始终保持和人民的“鱼水情”、心连心。
  艰苦生活的思索
  1968年中学毕业后,我毅然回到养育我的这方热土——杨庄第二生产队务农,立足家乡,建设家乡,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立志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我一心扑在农业生产上,千方百计让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看到杨庄村的破旧房屋,看到乡亲们一贫如洗,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为提高群众的生活,我和乡亲们一起坚持稻麦两作,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发展水利事业,整平土地,科学种田,和乡亲们一起战天斗地夺高产,取得粮菜大丰收,年年完成和超额完成蔬菜上交任务。各种新鲜蔬菜源源不断供应城市,为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服务市民生活,在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劳动中出力流汗;二是坚持农忙务农,农闲做工。我和乡亲们拉起地排车进城串乡,为省城济南建筑单位运石、运沙、运水泥构件等,有时,也和乡亲们参与了“倒垃圾,换大米,厕所里有人吗(挖大粪)”的地排大军;三是为了增加生产队的集体收入,下学不久的我就参加了在济南火车站扛大个,当装卸工的繁重体力劳动中,每天由生产队记10分工,补助两角钱。尽管我和乡亲们出大力、流大汗,辛辛苦苦干一年,月收入也只有10多元,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
  面对村庄穷、群众生活苦的实际,那时我默默思索:“单一粮菜生产怎能致富?我们农民致富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改变穷困面貌?”一连串的“为什么”缠绕在我年轻的心灵深处。现在回忆来就是一个政策问题,就是一个单一农业问题。这一时期,虽然生活艰苦,劳动沉重,但也炼就了我个人的坚强性格和吃大苦、耐大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也树立了艰苦创业和群众心连心的优良作风,为后来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部队生活的磨炼
  1972年,农民仍在“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天工磨,日工戳,自留地里干好活”的“大锅饭”年代里,我放下从农的事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怀着一颗保家卫国赤诚之心,毅然报名入伍从军,奔赴祖国大西南,当起了一名光荣的铁道兵。在长达6年的部队生活中,我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忠诚党的部队事业,身先士卒,带头实干,在为我国襄渝铁路建设事业中做出了贡献,多次受到部队嘉奖和表彰奖励。
  在从军的6年中,我看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也亲眼目睹了祖国的贫穷落后。面对这些问题,我一方面出大力、流大汗,辛勤地进行国防边疆建设,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一方面思索如何改变家乡的面貌。但一直也没有解开这个难题,思想仍处在徘徊的境地,家乡依旧土坯草屋房,群众依旧咸菜就米汤,卖了细粮换粗粮,依然过着贫穷落后的穷日子。
  改革开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978年,我复员踏上了回乡之路,适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各地,家乡人民闻风而动,打破了“大锅饭”,端掉了“铁饭碗”,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各种能人齐登台,七十二行全发财,各走各的“致富路”,各念各的“致富经”,各唱各的“拿手戏”,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给杨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这个大好形势下,我和乡亲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大干一场的劲头汇成一股洪流,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成为全村人民的共识,我多年的思索得到答案:走改革开放之路,才能脱贫致富;走乡镇企业的发展,才能使农民过上好日子。
  至2004年,在长达26年的历程中,党组织信任我,乡亲们拥护我,先后让我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党委副书记、村居委会主任等要职,特别是我们的班长葛国庆任书记后,我和领导班子一班人不失时机,抢抓发展机遇,坚决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立足本地实际,从贯彻“服务城市,致富农民,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的“城郊型”工作方针做起,走“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十业齐发展的路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挥地处城市近郊的优势,坚持“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稳则乱”的发展路子,到贯彻中央关于“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20字方针,在保证粮菜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办起运输、建筑、建材、化工、造纸、水泥预制构件、汽修、锅炉、电器开关、木器、消防修理、塑料油墨和各类物资公司及物资供应,兴建了北洋大酒店、金马大酒店等近40处工商、饮食、服务项目,使本村各业经济总收入由1978年的30多万元,至2004年达到8.649亿元,是1978年收入的2883倍;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08元,至2004年达到4680元,是1978年的43倍。使杨庄这个昔日的欠发达村由“贫困型”、“纯农型”,迈向了“工商型”、“贸工型”的发展模式;村民生活由“温饱型”向着“小康型”、“富裕型”发展。在这个历史发展时期,我参与了发展的整个过程,有些项目我参与了筹建、开业,并亲自任经理、厂长,建成后,我又奔向了另一个项目筹建。为了乡亲们尽快致富,我和领导班子紧密配合,亲密合作,起早贪晚,废寝忘食。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班子为了父老乡亲,都珍惜每一分钱,都以勤兴业、以德治居,廉洁勤政,两袖清风,一心为公。在村办企业的发展中,有些业户为求得对自己的“照顾”,不时送钱、送物,每次均被严辞拒绝,告诉他们“杨庄不兴这一套”,使他们只能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投标从优选中。
  几十年来,我和领导班子一班人在“班长”葛国庆的带领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个文明齐抓,两个任务齐下,两个成果齐要”的工作要求,既抓经济建设,又抓精神文明建设,做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先后建成了“文明村”、“小康村”、“文明单位”,并荣获山东省文明单位殊荣和山东省村级综合经济实力100强单位,跻身为北园镇“亿元富翁村”的行列,成为济南市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居和文明村居。特别是近10年,我和领导班子一班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想大的,干实的,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不失时机,抢抓机遇,加速了旧村改造、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建设和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建设,促进了本居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快了旧村改造步伐 至2002年,杨庄旧村改造工程全部完成,成为北园镇率先完成旧村改造任务的单位之一,评为山东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先后建成公寓式的居民大楼52座,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全居1800多口人全部住上了宽敞漂亮的别墅式的新居,过上了和大都会市民一样的幸福生活。
  加快了房地产开发 为了尽快缓解城市居民“住房难”,我和领导班子充分利用昔日的盐碱涝洼地进行土地开发,先后建成居民大楼42座,总建筑面积13多万平方米,解决了2000多户城市居民“住房难”问题,服务了城市,致富了农民,促进了居办经济的大发展。
  建设北洋工业园 在旧村改造中,全部拆除了昔日的土坯茅草房,居民笑盈新楼房。我和领导班子一班人执政为民,超前谋略,把昔日誉为“北大洼”的几百亩荒芜茅草地巧安排,做到村北工业园,中部居民区,南部商业城。按照这个规划布局,新建300多亩地的工业园区,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设有厂房、仓储、办公等设施齐全,引来八方商客人驻工业园,聚集各方能人云集园内办工业,先后以工带商、以商养工,建起各种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上百家。工业园的发展,致富了商家,同时也壮大了杨庄经济。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设商业城 杨庄地跨繁华的北园大街两侧,是发展商业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我和领导班子一班人抢抓机遇,迅速在百余亩土地上建起了济南北郊大型商业城——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省内外各种能人云集商业城,各显其能,兴办商业。
  在商业城的带动下,先后建起了长达六华里的6条商业街,各种商业、饮食服务业户上千户,使杨庄成为一个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秩序优良,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型村居。20多年前还是一个一贫如洗的贫困村,现在过上了“小康型”的好日子。看到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看到父老乡亲过上了好日子,我作为一名农家子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乡亲的公仆,感到非常安慰,我也实践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夙愿,我没有辜负党的培养,没有辜负父老乡亲们的期望。
  几十年的奋斗,几十年的拼搏,我虽然为杨庄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距离党的要求,距离父老乡亲们的期盼,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总结工作,开辟未来。我决心和领导班子一班人一道,承前启后,开辟未来,做到以德治居,以勤兴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坚强的毅力,以人民的利益,以清正廉洁、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永葆一名农家子弟的本色,为杨庄的壮大发展,为父老乡亲的生活提高,再立新功,再做贡献。
  克己奉公,共谋发展,忠实地做人民的公仆(杨庄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建国以勤兴业的回忆)
  我叫张建国,男,汉族,大专文化。生于1954年5月,原籍济南市,现住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杨庄社区居委会居民小区。
  1972年参加工作,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杨庄社区党委副书记,兼任商业党支部书记和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党支部书记。
  我在新社会里长大,在党的培养下成长,深受党的培养教育,因而从小就懂得了社会主义好,听党的话,走集体道路。昔日农民的艰苦生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渐渐在思想上产生了长大后努力工作,立志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改善劳苦大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使乡亲们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在生产队工作的岁月里,我向老一辈学习种菜技术,为改变生活条件,增加集体收入,我和乡亲们一起与天斗,与地斗,不怕苦,不怕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地处城市近郊的优势,坚持“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方针,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村开始发展队办企业,兴办了加工业、建筑业等企业。从单一的农业,走向了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的道路。1979年10月,我参加了杨庄建筑队,改变了我的工作环境。在建筑队里,我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向师傅们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工作上的努力,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被升为组长,并负责济南市工业局建筑维修工地,从单一做好自己的工作,走向了管理岗位。1981年10月,建村第一个有规模的企业——杨庄预制构件厂,我担任该厂副厂长,负责厂内的生产工作。新的工作,带来了困难,面对技术低、资金缺、销售渠道不畅等困难,我配合杨景柱厂长及厂委会,带领职工克服种种困难,使企业的收入、效益从小到大,有了发展,成为本村先进企业。
  1983年与杨玉良等组建了杨庄建材厂,并任该厂副厂长,与厂长和职工边建厂、边生产,不远千里到外地学习技术,使企业由小到大得到迅速发展。企业的发展,逐步改变了单一农业的生产格局,杨庄村开始了农业、工业、商业一起上的好形势,给村经济带来了活力,生产积极性有了动力。
  1984年初,我被调人工业办公室,参与村企发展与管理。在办公室期间,担任信昌货栈副经理,从过去搞农业,走向了商业活动,在商海中搏斗,搞起了钢材生意。1985年4月,根据经营的需要,先后与济南郊区物资局、济南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天桥物资经营处开展了联营,担任经理。与村里外聘的经营业务人员孟宪礼、张兆功及年轻业务能手张琦等一道,广开思路,广交朋友,诚信经营,业务从一个地区逐步发展到了全国各地。经营处由村投资1万元,借村两万元起家,艰苦奋斗,奋力拼搏,经营收入连年增长,年年受到业务主管部门和村领导的好评,成为村企的优秀企业。销售量从百吨发展到近万吨,销售额从几百万元发展到近3000万元。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企业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企业的资产年年增长,为杨庄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带动全村经济向着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
  我牢记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在发展经济中,我总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激励自己,一心一意为集体经济的壮大,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而拼搏,而奋斗。多年来,我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不计个人得失,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因而党组织吸收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1993年4月,我被调入北洋大酒店,先后任副总经理、总经理,从过去的经济“经销型”变成了“服务型”工作。新工作带来了新责任,行业转变了,我从头学起,有领导的信任,同志们的支持,自己多年在企业的经验与教训,同酒店王毓祺、杨荣祥副总及张涛厨师长等同志建立了酒店经理办公会,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管理,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人出力献策,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使酒店日渐兴旺,经营不断提高,年营业收入从100多万元,发展到近500万元,利税和其他指标都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企业总产值年年增长,固定资产连年增加,职工收入逐步提高。北洋大酒店的兴旺发达,在济南地区有了知名度,影响辐射力遍布济南地区和广大周边县区。
  1998年1月,我被调入村委会工作,负责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在村党委的领导下,在班长葛国庆的带领下,我坚持“两个文明齐抓,两个任务齐下,两个成果齐要”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结合本村的实际,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按照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注重实效、常抓常新”的工作思路,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在延伸上做文章,在行业上抓特点,在深化上下功夫,实现了新突破,取得了好成果。至2004年,杨庄连续10多年被市、区、镇、办事处评为文明村居、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党组织等多项荣誉。其中,本居还被评为济南市文明村和文明单位,光荣的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单位、双拥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科技先进单位。在党委的领导下,我勤奋工作,和乡亲们共创精神文明,共享平安生活。在党风正、民风好、经济大发展,干群觉悟高的杨庄居,出现了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村风好、民风更好的社会主义新风气。我也高兴的评价说:我为杨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2001年兼任市场支部书记期间,与驻市场的工商、税务、保安成立了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市场工会、个体协会、市场党支部,完善了一整套管理体系。向工商所副所长张伟同志(党支部副书记)学习市场管理,努力抓管理,抓职工思想教育,广交业户,为业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完善的经营环境,体现良好的经营条件,获得了很高的房租率。市场分别在2001年和2002年,被市文明办、市工商局评为市级文明企业;2003年,被省文明办、省工商局评为省级文明企业。
  开拓进取,意味着要克服种种困难。我在村企业30余年的工作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与坎坷,但为了广大居民的经济利益,为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我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广大群众的拥护,再加上自身心理的坚强,坚定的克服种种困难,使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应变能力不断提高。
  回顾30余年的工作历程,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谋幸福,实心实意做人民的公仆,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带领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
  几十年来,我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回顾几十年的工作,虽然为党为乡亲们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回顾过去,开辟未来。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紧密团结在社区党委的周围,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要求,以人为本,共谋发展,克己奉公,忠实地为乡亲们服务,在杨庄居两个文明建设中,争取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构建和谐社区工作中,再贡献力量,再创辉煌。
  40年征程如一日,艰苦奋斗创大业(杨庄社区党委副书记、济南塑料油墨厂厂长杨毓骑爱岗敬业的回忆)
  我叫杨毓骑,男,汉族,生于1944年9月,山东省济南市人,毕业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师,中共党员,现住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杨庄社区居委会居民小区。
  1958年参加工作,现任杨庄社区党委副书记,济南市塑料油墨厂厂长兼北洋集团工业支部书记。
  1958年,年仅14岁的我就在杨庄村农业社里务农,沐浴在党的春风里,接受着党的教育,使我幼小的心灵萌生着对党的崇拜,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好,坚定跟着党走,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后又带领二三十名妇女,在济南自动化仪表厂和第二色织布厂干临时工。工作中任劳任怨,埋头苦干,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深得领导好评。
  1983年,任北园锅炉辅机厂经营厂长,由单一做好自己的工作走向管理岗位。新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我并没有退缩,迎头而上,利用业余时间埋头苦读经营、管理、经济方面的书籍,多向老前辈汲取经验,多和一线职工聊天谈心,听取他们的建议,率先垂范,和职工打成一片,带领职工克服种种困难,使企业的收入、效益从小到大,一步一步红红火火的发展起来了。
  由于工作积极,成绩突出,经过组织的严格考核,1985年我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使我更加信心百倍,坚信党的宗旨,坚定跟党走,发挥一个党员模范带头的作用,立志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立志改善劳苦大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使乡亲们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1987年,因工作成绩突出,经组织研究决定,将我从北园锅炉辅机厂调入本村工作,担任党支部委员兼村委会副主任,负责经济方面的工作。我积极发挥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任劳任怨,积极响应村委的号召,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在村党委的领导下,促成了济南市毛纺厂与杨庄村委员会的联姻,组建了联谊毛纺厂。我在管理上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积累了经验,结合本村的实际,加大力度,在延伸上做文章,在行业上抓特点,在深化上下功夫,实现了新的突破,取得了好的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不失时机,抢抓机遇,果断决策,大踏步地走发展第三产业之路。通过缜密的市场考察,在我国科学、文化、包装、装璜、艺术事业及印刷工业的日益发展的趋势下,经过深思熟虑,经村委领导各方面的研究调查及可行性论证,成立了新型现代化油墨制造厂——济南市塑料油墨厂,隶属于济南市北洋集团有限公司。
  济南市塑料油墨厂注册资金105万元,注册产品商标为“麒麟”牌油墨,从单一的产品品种发展至现有14大类,产品销往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为了让企业有长足的发展,我在经营管理上狠下功夫。首先在产品质量上不遗余力,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的原则,发展高科技、高技术为目标,不断引进高标准的生产设备,有英国翁开尔砂磨机以及国内的先进砂磨机,油墨检侧仪器是采用微机程控的气相色谱工作站检测产品,保证不会产生有异味、残留量超标现象。油墨配色、调色是由美国奥丽色彩测量仪全套微机控制系统,以及手提电脑色差仪来掌握。加强同客户间协调,油墨品质的提高,减少由于颜色不符而导致退货的经济损失,为用户优质的服务是我厂信誉之本。组织完善的销售网络,设立属于自己企业的网站,通过网络与外界取得了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把握时机。本厂同时与巴斯夫、德谦、汉高、卡博特、翁开尔等国际化工集团中国代理商保持长年稳定需求关系。在国内,众多知名厂家直接为我们的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成为本厂坚实后盾。步入发展快车道的济南市塑料油墨厂,积极更新设备,广纳人才,规范管理,开拓市场,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我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与企业素质密切相关,企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素质,定期对本厂职工技术培训,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学习,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经常与员工们一起学习、聊天,沟通思想,使企业上下形成一股诚实、守纪、敬业、严格、坚毅、勇于承担责任的良好团队协作,又具荣誉感的精神。
  我经常鞭策自己,始终没有满足现状,不忘初衷而虚心学习和爱护企业,和企业成为一体,除了休息,大半时间在企业度过,企业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在经营中,不墨守成规,经常出新,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势头,年生产能力2000吨,销售额年年增长,成为油墨行业山东地区的知名企业。本企业依据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建立了质量体系,并取得中国方圆委认证中心颁发的体系认证证书。同时,本厂还是国家装璜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定点检验单位,从而更加有力地保证了产品质量。本厂的产品于1999年12月被济南市乡镇企业名牌产品评定委员会授予“麒麟”牌油墨名牌产品,获得了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金奖,产品质量经得起任何考验。
  由于我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为发展地方经济,造福人民做出我应有的贡献,党和政府给了我诸多的荣誉。在感谢党和政府对我这么多年辛勤工作予以肯定之时,我更加感到荣誉是鞭策。我先后被授予济南市天桥区优秀共产党员及市优秀企业家的称号,1999年6月,经北园镇委研究决定,担任杨庄村党委副书记。我所领导的企业1999年被济南市天桥区统计局评为“1998年度统计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被济南市人民政府授予“明星乡镇企业”称号,被济南市国税局、济南市地税局评为2002~2003年A级纳税信用单位,计量检测体系(GB/T19022.1——ISO10012-1),计量合格确认企业。我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人民付出更多心血,为杨庄两个文明建设再立新功,再做贡献;为构建和谐杨庄社区再创辉煌。
  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立足家乡为民服务(杨庄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张象奎开拓事业的回忆)
  张象奎,男,汉族,大专文化,生于1954年3月26日。原籍济南市,现住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杨庄社区居委会居民小区。
  我于1960年上小学,1971年在济南明湖中学高中毕业。毕业后回杨庄第七生产队务农。1977年调回北园运输队工作;1979年成立杨庄建筑队,我任业务员;1980年建筑队承揽了珍珠泉泉池河道改建工程,由于珍珠泉多年失修,到处破破烂烂,一片荒芜。进驻工地后,我与队领导一起精心筹划施工方案,选购优质原材料,精心施工。克服泉水水凉、巨石吊装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近一年的苦干,挖出淤泥3000立方,泉池及河道砌石1000立方,将原珍珠泉泉池扩大了一倍。泉池上部用汉白玉围栏装饰,使珍珠泉群焕然一新,成为济南四大泉群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1982年,建筑队筹建预制构件,我任业务负责人。这期间,我协助厂领导平整生产场地,购置设备,聘技术员讲课,并现场指导,仅用3个月就生产出合格预制构件。构件生产出后没有销路,我带领业务科全体职工积极开拓市场,历尽千辛万苦,逐步使预制厂经营走上正轨。1985年,我接任预制构件厂厂长后,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加强管理,狠抓产品质量,在济南市建筑质量监督站历次质量检查中,均名列济南预制构件厂前6名,受到客户好评。由于质量好,信誉高,用户纷纷上门。济南房地产第二开发公司、阳谷建筑公司等十多家大建筑公司都与我厂建立了固定的供货关系,生产经营红红火火,产品销售额连年翻番,1988年生产构件产量达4000多立方,年创产值110万元,向国家贡献税金6万多元。预制构架生产劳动强度大,在抓好生产的同时,我尽量注意职工生活,尽力搞好职工劳保福利,并适时组织职工外出旅游,先后游览了北京、上海、杭州、泰山等地,既开阔了职工视野,丰富了职工生活,又为工厂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1989年村“两委”调我到筹建中的济南联谊毛纺厂工作,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一新的任务。到毛纺厂后,我任经营副厂长,负责产品销售。我与其他同志一道,先后到东平、梁山、武城、德州等周边考察市场,推销产品,有力地保障了毛纺厂正常经营。
  1990年5月,村“两委”又调我和李志明主任筹建汽车配件公司。经过外出考察,积极筹备,济南天桥汽车配件经销公司于当年7月16日开业。年底,李主任离开公司,由我负责汽配公司全面工作。由于自己以前没接触过这个行业,遇到了不少困难。于是,我一面努力学习汽配专业知识,一面加强管理,组建强有力的营销队伍。为扩大知名度,在省电视台连续做广告,宣传本公司。在大家的拼搏努力下,公司逐步打开了局面,经营红红火火,1993年,购销额达到700万元,销售额300多万元,成为济南市有影响力的专业汽配公司。
  2002年10月,因北园高架立交桥施工,占用了汽配公司营业楼,我到居委会工作。2004年6月份,由村委副主任当选为杨庄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在工作中,我虚心向其他同志学习,在党委领导下,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先后组织了6届迎春灯会,组建了京剧、歌咏等群众文艺队伍,举办消夏、元宵文艺晚会,在党委领导下,成功地做好预防“非典”工作。2004年7月,我和其他同志一道,组建拔河、乒乓球、跳绳、广播体操、象棋、田径等运动队,参加北园街道办事处首届全民运动会,取得一项第一,三项第二的好成绩,并取得了大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和精神文明奖等荣誉。
  30多年的拼搏,30多年的奋斗,我始终没有忘记一名农家子弟本色,立足家乡,以农为本,以地生财,保持了农家子弟的本色。我始终没有忘记养育我的这方热土和养育我的父老乡亲,乐于为建设家乡,为乡亲们全心全意地搞好服务,做好应做的工作。我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和教育,我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争做发展经济的排头兵,争做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着“功名利禄淡如水,人民利益重如山”的做人准则,在党委的领导下,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工作,公公道道办事,始终与人民群众一起,与父老乡亲们一起,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一名公仆。
  回顾过去,我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总结过去,开辟未来。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立足家乡,以人为本,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为乡亲们服务,继续为杨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我深深感到,一个人只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业才能发展,群众才会拥护。今后,我一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社区党委领导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杨庄社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为构建杨庄和谐社区再创辉煌,再做贡献。
  坚信党的英明领导,永葆农家子弟本色(杨庄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王毓祺艰苦创业的回忆)
  我叫王毓祺,男,汉族,初中文化,生于1946年4月。原籍济南市,现住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杨庄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小区。
  1961年参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北园街道办事处杨庄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
  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61年初中毕业后,因父母亲体弱多病,还有两个幼小的妹妹,家庭无力供养我上学,年纪轻轻的我就参加了生产队劳动,分担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在生产劳动中,努力学习农业技术,几年下来,已基本精通了各种农活技术,其中也拉过地排车,在济南火车站干过装卸工。1962年担任会计,1971年春天,经过选举,担任了杨庄大队第八生产队队长,在这个岗位上一千就是十年。期间,带领八队群众搞好农业生产,为提高群众生活做出了个人的努力。
  1980年,杨庄大队选举大队管理委员会,我当选为副大队长。特别是葛国庆同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天好过一天。1983年冬季,因村办企业杨庄副食品商店发生了一些事故,我被调到副食品商店工作。任职后,我对副食品商店进行了整改,很快就有了起色,走向了正规。1984年3月,本村成立了第一个汽车修理厂,又调到了北园路跃进汽车修理厂任厂长。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当时只有8名职工,白手起家,新建厂房,新增设备,当年建厂投产,当年收入13万余元。1985年1月,因当时村办企业济南市公社工业局第一门市部经营不景气,我又和李志明同志同时调去主持工作。李志明回村后,我担任门市部经理。两年后,1987年因村大力开发房地产生产,我被调到村基建办公室工作。
  1989年,我又调到电器开关厂任厂长。期间,更名为济南市天桥华龙开关厂。在厂工作中,扩大了新建厂房500平方米,新修整了厂区道路,新添置了冲压设备、剪板、折弯设备和液化除锈设备,工业产值由40万元增至110万元。1993年,村新建了北洋大酒店,我被调到酒店任副总经理,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使酒店在经营中得到完好的后勤保障。期间,获得了经济师的职称。1998年,被村党委调到村委会任副主任,在抓基建工作的同时,做了党委、居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40多年的艰苦奋斗,40多年的奋力拼搏,在党的领导下,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为了改变杨庄村的贫困面貌,我和全村人民立足家乡,以土为本,发挥地处城市近郊的地理优势,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群众脱贫致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两委”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不失时机,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村办企业。1982年葛国庆任书记后,带领我们加快了发展,先后办起了近40处村办企业,建起了北洋工业园和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使杨庄跨入了“亿元村”行列,成为山东村级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单位和山东省文明单位。期间,我协助党政一班人,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旧村改造,先后建成楼房90多座,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使昔日贫困落后的贫困村,今日全住上了公寓式的六层居民大楼,成为一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文明富裕的文明村、文明单位和小康村居。
  几十年来,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始终没有忘记保持一名农家子弟的本色,没有忘记养育我的这方热土和养育我的父老乡亲,我始终立足家乡、建设家乡,实心实意的为乡亲们服务,为乡亲们干事创业,奋力拼搏,和父老乡亲一起建设文明富裕的新生活。多年来,我本着“功名利禄淡如水,人民利益重如山”的处事原则,在党委的领导下,我沿着“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工作,公公道道办事”的要求,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和睦相处,共谋发展。
  回顾我几十年的工作,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总结过去,开辟未来。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团结在以胡锦铸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社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立足家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乡亲们服务,为杨庄两个文明建设再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杨庄构建和谐社区再创辉煌,再做奉献。
  第二节 历任领导回忆
  40余年不停步,坚定不移跟党走(杨庄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原市、区、镇乡镇企业负责人胡起凤奋力拼搏40载,为官一任造富一方的回忆)
  我叫胡起凤,男,汉族,初中文化,生于1933年。原籍济南市杨庄村,退休后告老还乡仍住杨庄村。1957年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是杨庄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也是杨庄第一个党员,第一个团员。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党培养我成长,是党引导我走上为人民服务的康壮大道。解放前杨庄的贫穷、人民的灾难及我家庭的遭遇,至今我历历在目。半个多世纪以来,杨庄的变化和人民的幸福,我亲眼目睹。今昔对比,我深深的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就没有今天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看看祖国的发展,看看家乡的巨变,看看人民的幸福,我发自肺腑之言:是毛主席领导我们站起来,是邓小平领导我们富起来,是江泽民领导我们强起来。现在,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必将领导我们跨人世界强国之林,祖国将会建设得更加辉煌壮丽,人民生活将会越来越富足。
  解放前的苦难生活
  我生在杨庄,亲身遭遇到旧社会的苦难。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对杨庄人民的摧残,国民党反动派在村内驻有团部、营部和一个连的兵力,经常抓丁抓夫,人户抢夺人民财产,使杨庄人民陷入了极端动荡的生活之中。兵荒马乱,人民不得安宁。解放前,我所在的杨庄村有70多户,三四百人,95%的乡亲是无地和少地贫雇农,90%以上的土地和房屋掌握在两三户地主、六七户富农手里,广大贫雇农谋生四条路:一是租种地主土地,辛辛苦苦干一年,交了租子没饭吃,只好逃荒要饭,维持生活;二是沿街叫卖,进城串乡,贩卖蔬菜、瓜果;三是在小清河捞鱼摸虾,进城卖掉买些粮食维持生活;四是出卖劳力,拉地排运输东西,到天桥拉套子,到火车站扛大个。家里有壮劳力的,勉强维持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家里没有劳力的,只好讨饭为生。当时,杨庄是低洼地,破草房,穷人多,混穷的多,是济南市北部极端贫困的村庄之一。
  我的家庭和广大贫雇农一样,是这个贫困阶层的一员。我全家5口人,曾住有3间破草房,1937年一场大水将草房冲垮,只好到张庄租赁了3间草屋居住,在2亩茅草地里种粮维持生活。父亲早年去世,哥哥因病离开人间,嫂子改嫁,只剩下我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更加困难。我9岁上学,后因生活所迫,只好辍学,12岁的我即加入了捞鱼摸虾、挑筐卖菜、进城串乡、沿街叫卖的贫困大军。母亲起早贪晚,一年劳作不停,时常为生活贫困而伤心落泪。而我,贫困生活的艰难牢牢记忆在心灵深处。那时我想:“这个世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怎样才能改变这个命运?什么时候才能翻身……”现在回忆起来才明白,正在我疑惑的时候,济南早期共产党员鲁伯峻、赵健民、姚仲明等早期党的领导人均在杨庄村活动。其中,鲁伯峻亲自在我村发动贫苦农民组织起济南地区第一个农民协会,密谋推翻反动统治,做建立新政权的工作。共产党员姚仲明就在杨庄菜园子里召开会议,研究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事宜。
  毛主席领导我们站起来
  1949年9月24日济南解放,杨庄的人民获得了新生。当时,我们这些受够了苦难的贫雇农走街串巷、奔走相告,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欢呼声发自每个人的肺腑。不久,党派来了工作队,我也成了党的依靠对象和培养对象。我和翻身后的广大杨庄人民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积极配合工作队的工作,调查摸底,为土改作准备。为保卫革命胜利成果,我担任起杨庄村第一任民兵连长,带领广大民兵站岗放哨,严防敌人的破坏活动。在党的培养下,我站在斗争第一线,协助土改工作队和村农民协会进行了斗地主、分田地、做主人的工作,带领广大贫雇农诉帝国主义的苦,诉国民党反动派的苦,诉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穷人的苦。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轰轰烈烈地土改运动,没收了地主的土地、房屋、农具、家具,分给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从此,人民当家做主,在自己的土地上种粮种菜,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生产搞得热火朝天,生活一天天在改善。
  在土改的基础上,毛主席又领导我们走集体化的道路。我作为党的依靠力量,一直站在运动的前列,积极发动翻身后的农民群众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加入互助组、初级社的组织,互帮互助,发展生产。当时,我是杨庄初级合作社的社长,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群众生活。1954年,党组织吸收我加入党组织,成为杨庄村第一个人党的村民。从此,我在党的培养下,忠诚地为党工作,忠诚地为乡亲们服务,紧跟党的战略部署,和杨庄人民一起战天斗地夺高产,夺得粮菜大丰收,杨庄人民告别了贫困,逐步走上了富裕道路。
  1955年年底至1956年,在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进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我担任了杨庄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带领杨庄人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
  1958年8月20日,成立了山东省第一个人民公社——北园人民公社,我和杨庄人民一起,积极走人民公社化的道路,参加了大炼钢铁和北园煤矿领导工作,带领人民参加了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的领导工作。从1958年至1978年近20年的时间里,哪里有难题,上级党组织就调我到哪里去工作,先后到几个后进单位任书记、解难题、发展生产、改变面貌,为北园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邓小平领导我们富起来
  人民公社的20年,由于单一粮菜生产,人民并没有改变贫困面貌,生活并没有得到大的提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走上了“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十业全面发展的路子,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广大农村地区贯彻“服务城市,致富农民,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的“城郊型”工作方针,坚持“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工商企业,逐步摆脱了单一粮菜生产的经营,放开手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至20世纪90年代,整个农村经济以20%的速度大步前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人民从根本上摆脱了贫困面貌,过上了较为富裕的好日子。
  在这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我坚决拥护
  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实践了经济发展的每个过程。期间,我先后担任北园人民公社党委常委兼生产组组长,任济南市郊区经委副主任和济南市郊区乡镇企业局局长,任济南市乡镇企业局生产处副处长和北园镇党委副书记和副镇长,我直接参与和领导了济南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在北园工作期间,我分管乡镇企业的建设。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北园镇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似的发展起来,为北园镇建成全国文明镇、山东第一镇做出了突出贡献。此时,我虽然早已离开了家乡杨庄的工作,但我时刻关注着杨庄的进步。在我1966年7月离开杨庄时,杨庄没有一处村办企业,人均围着不到一亩土地转,辛辛苦苦干一天,工值买不着一盒烟,“倒垃圾,换大米,厕所里有人吗(挖大粪)”的大军就出现在这个村庄之一。至20世纪70年代末,即1978年时,杨庄也只有2处小型队办企业,偌大的杨庄村各业经济总收入只有3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100多元,固定资产只有几万元,杨庄村依然是个贫困村。
  十年改革,杨庄巨变。至1988年,杨庄村村办企业发展到30余处,872名劳力转入工商企业,占劳力930人的94%,各业经济总收入1130万元,人均收入达1175元,实现利税314万元,固定资产254万元。全村人民从根本上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康壮大道。此时,杨庄人民部分已住进了居民大楼,冰箱、彩电陆续进了“农家院”。以葛国庆为书记的杨庄村领导集体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为杨庄村的巨变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贡献。
  在看到杨庄巨变的同时,杨庄人民回首往事,致富思源,这是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指引的结果,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辉煌,广大群众高兴地说:“我们走上致富路,一靠党有富民好政策,二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三靠我们有个好支部,四靠我们有个好领头。”江总书记领导我们强起来江泽民总书记上任后,带领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开创了全国工作的新局面,使国家强大起来,人民富裕起来。作为杨庄村,在已有的成绩基础上,再接再厉,1993年各业总收入过亿元,跨人了北园镇“亿元村”的行列。1997年建起了占地300亩的北洋工业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业户入驻工业园,在这里发展工业,建功立业。2000年,杨庄党政领导班子在葛国庆为党委书记的领导下,想大的,干实的,建起了占地5万平方米的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被誉为济南市北部的大型“商业城”之一。昔日欠发达的杨庄村,在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建成了一个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秩序优良,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文明村、文明单位,成为省会城市济南大都会的一角。至2004年,杨庄各业经济总收入突破8亿元,人均收入4680元,实现利税2296万元,跨入了山东省村级综合经济实力100强和山东省文明单位,广大乡亲们全部住上别墅式的居民大楼,过上了“小康型”的生活,实现了我解放初任书记时常说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手机一拨通天下”的梦想。
  短短半个世纪,今昔对比,天翻地覆。我是杨庄变化的见证人,深知过去的苦难,深感今天的幸福,事实无可辩驳,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领导
  才能使中国强大,才能使人民幸福。今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强大,经济更加繁荣,人民将更加幸福,我将和全国人民一样,前进路上不停步,坚定不移跟党走。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我这个70多岁的老党员、老干部,目睹祖国的发展历程,目睹家乡的巨变,深感党的英明领导伟大光荣,深感做一名中国人的扬眉吐气。为此,我这个具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早已树立了坚定不移的志向,永远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始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心全意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分配,党指到哪里,我就干到哪里,干一行,爱一行,并且干好一行,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兢兢业业。
  40多年的拼搏,40多年的奋斗,我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我始终本着“功名利禄淡如水,人民利益重如山”的做人标准,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工作,公公道道办事。我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家子弟,我始终严格党员标准,严守党的纪律,出于公心,秉公办事,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了一名农家子弟的本色,和人民心连心,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忍辱负重,和为贵,为人民排忧解难,为党分忧解愁,为党的事业做出了我应有的奉献。
  在我古稀之年,我衷心祝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愿人民幸福安康,祝愿杨庄人民百尺杆头,一跃再跃,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退休不享清闲福,乐为乡亲献余热(杨庄居委会原副主任杨景柱勤恳创业的回忆)
  我叫杨景柱,男,汉族,1943年1月出生,2003年1月退休。退休前任居委会副主任,分管居委会基本建设工作。退休后,经居“两委”研究,于2003年2月17日对我进行了返聘。
  1956年我考取了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就读初中,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初中三年级的书,我仅仅上了一个月就被迫退学。当时我父亲患肝硬化,母亲患冠心病,弟弟上小学,也就在1958年11月份,从此,我就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开始学徒瓦工,拜师学艺。也是历史原因,1960年11月份,回到了家乡,在杨庄大队第四生产队务农。在务农期间,虚心向老农学习种菜技术,吃大苦,耐大劳,勤俭度日。在以副养农政策的感召下,每年大多数时间带几个妇女当壮工,与大队其他瓦工组成,到市区的企业单位干建筑活,在周围几个村庄给老百姓建设住房,增加集体收入,也在大队组织的公共建设中,出大力,流大汗,做出了个人应有的贡献。这一干就是18年。在这18年中,因为我对建筑行业情有独钟,认准了国家、集体、个人少不了建设任务,就需要建筑工人建设。我始终立志争当一位能文能武的建设者,所以,我就利用搞副业所得的提成,购买了建筑类的书籍,在建设工程实践劳动中,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春风刮到祖国的各个角落,杨庄村委会领导为改变人多地少的局面,开始发展企业。我便在1979年5月任杨庄建筑队队长职务,组成了瓦工、木工、壮工等近30多人的队伍。工作开展很困难,技术工人的技术长短不齐,妇女人员居多,无建筑设备,仅有的就是几辆破烂地排车。当时是以搞点运输和干点维修工程,仅能维持生计。1980年北园管理区组成几支队伍,承揽了珍珠泉内的改造工程。杨庄建筑队分得了珍珠泉的泉头和部分河道改造工程,工作量很大。我认真组织班子,精心组织施工,站在生产前沿,并亲自挂帅施工。班子成员和职工拧成一股绳,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出大力,流大汗,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全体人员除得到每月的工资外,年终每人还得到了近千元的奖金,完成了村下达的指标,人人皆大欢喜,受到了珍珠泉几位主管领导的好评。
  1981年,在珍珠泉又承揽了部分工程及杨庄粮店的建设。至年底,村委会根据建筑队存在的人员、设备、出外施工的安全程度考虑,筹备成立杨庄水泥制品厂,由我任厂长。全体人员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投资1.5万元,自1981年年底至1982年1月,正是严寒地冻的时节,克服了各种困难,在有关领导及单位的支持下,战严寒,破地冻,整平了10亩场地,新建了仓库、钢筋加工车间、办公室,因陋就简,制造钢筋调直机构件模型,一切准备就绪,只待生产。在准备工作的同时,迅速组成业务人员,出去找米下锅。
  于1981年2月下旬,便开始了生产。随着业务的开展,生产任务年年扩大,场地不满足生产。在村委会的支持下,1983年及1984年相继整地17亩,迅速整理场地,抓紧投入生产。在几年的生产中,认真抓了成本核算,构件质量,充分认识到,各种构件均属于建筑施工企业配套使用,必须确保构件质量,才能保证产品的信誉,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扩大生产。同时,加强经济核算,保持经济效益年年提高,才能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确保年年完成村委会下达的经济指标。
  1985年,经村“两委”会研究决定,调我到村委会负责基本建设工作。当年5月我离开了预制厂,到村委会任基建办公室主任,又干了老本行。由原来的施工企业(即乙方),转变成了建设单位(即甲方),也就是我自身的体制转换,深感责任重大。所以,我就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文件、建筑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工程管理、工程预决算等有关文件。当年6月份开始了商品房的开发工程。在“两委”会的领导和支持下,葛书记和我亲自跑手续,联系商品房的销售工作。1986年下半年,葛书记和我到济南毛纺厂亲自销售房屋,在洽谈中,双方进一步建立了协作关系,杨庄村委会与济南毛纺厂于1987年联合建起了济南联谊毛纺厂,并于1988年10月正式投入生产,使我更进一步开拓了视野。在经营商品房开发的同时,1986年旧村改造工作同时展开。从1987年起,杨庄村民陆续从平房搬进了楼房,至2000年,旧村改造工作结束。在旧村改造工作中,工作很艰苦,既审查图纸,又得定位、搬迁、估价计算,又组织施工,跑部分手续,共计完成旧村改造948套楼房,建筑面积74772.73平方米。1993年,根据市、区、镇三级领导要求,按规划进行北园路的拓宽工程,全面开始了商品房的开发、旧村改造,第三产业的新建工程同时进行。同时,对村内的道路、管网,供电设施也随之改造。从1985年至2003年,共开发商品房133084.32平方米,计1976户。公共建设建筑面积90662.14平方米。从1985年至2003年我退休前,共从事基建工作18年。1990年任村委会副主任,199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休后只在家休息了20天,2003年2月居“两委”返聘我回居继续工作,当年完成了杨庄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接建工作,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当年投入使用。幸福小区市场工程4万平方米,并完成了地下管网、道路,于2004年3月下旬投入使用。2004年在居委会院内新建社区服务中心900平方米,同年老人节投入使用。
  回忆几十年的工作,自1958年开始到现在,实际劳动及工作共47年。我的人生格言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不贪不沾,实事求是;工作认真负责,不拖泥带水;在管理工作中,认真抓好工作质量,确保老百姓住上放心房,确保工程安全;工程结算中,不多花一分钱。在工作中,干中学,学中干,提高自己,充实自己的管理水平。
  回顾我47年的历程,我亲眼目睹了杨庄的发展变化,亲眼看到了杨庄人民艰苦奋斗,历经坎坷,坚韧不拔,创造幸福生活的足迹。杨庄的巨大变化,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丰硕成果,是杨庄人民在党委、居委的带领下,奋力拼搏的结果。
  我作为杨庄人民的一员,几十年来,我立足家乡,以土为本,以人为本,没有辜负父老乡亲们的教诲,我总是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乡亲们服务,尽其所能,一心扑在家乡建设上,扑在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工作上。几十年来,我总是铭记“功名利禄淡如水,人民利益重如山”的做人准则,堂堂正正做人,公公道道办事,认认真真工作,从内心里感到,我没有辜负党的培养,没有忘记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总结过去,我虽然为乡亲们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为此,我决心在有生之年,发扬退休不享清闲福,乐为乡亲献余热的精神,在社区党委、居委的领导下,全心全意地做好交办工作,为杨庄两个文明建设再做贡献,为构建杨庄和谐社区再做奉献。
  回忆对比不忘本,欢声笑语话党恩(杨庄大队原大队长张玉宝前后对比回忆)
  张玉宝,男,汉族,小学文化。生于1924年12月27日,原籍济南市杨庄村,现住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杨庄社区居委会居民小区。1971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杨庄大队大队长。
  我叫张玉宝,生于1924年,现已82岁高龄。我生在旧社会,亲身经历了国民党反动派反动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这一时期的磨难,对旧社会反动统治的罪行记忆犹新,新旧对比天壤之别,感慨万分。
  苦难的童年
  在那灾难深重的旧社会,我一家六口人,父母、姐姐、哥哥和妹妹,全家住在几间土坯茅草房里,只有8分9厘多地,一年打下的粮食只能维持一两个月,其他只能靠挑筐卖菜和出劳力维持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父亲身患重病,拖着有病的身子下地劳动;姐妹给人家加工缝制袜子,全家人千方百计谋生,仍经常吃了上顿无下顿。因生活所迫,我只上了五六年学即辍学务农,在我不足15岁时即走上了谋生的艰难道路。看着全家人的苦难生活,年幼的我就挑筐卖菜,赚点钱补充家庭生活。一年到头饭吃不饱,衣穿不上,在我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烙印,总是感到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富人吃的鱼和肉,穷人吃的糠窝窝头,这个社会早晚得变。国民党时期在村驻有一个连的兵力,侵占民房,抓丁抓夫,使人民不得安宁。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强迫人民给他挖战壕、下苦力,打骂烧杀的灾祸随时降临人间。面对阶级仇、民族恨,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盼望有人领导我们推翻旧社会,使人民得解放。
  就在我迷惘之际,中共济南乡师在村建立。共产党人鲁伯峻和乡师共产党人姚仲明、赵健民等一大批革命者云聚乡师,在这里建立了中共党组织,经常在村菜园地里召开会议,密谋推翻旧社会的组织工作。此时,我已感到穷人有出路了,反动统治的末日即将来临了。在中共乡师党组织的影响下,我村政治空气很浓,不少村民毅然参加革命,投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推翻蒋家王朝的战斗行列。
  奋斗的岁月
  1948年9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一举解放了济南。我家和全村人民获得了解放。全村人民发自肺腑,奔走相告,欢庆胜利,欢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从此,我家和全村人民跟着共产党打天下、保江山,保卫革命胜利成果。是党派来了土改工作队,带领全村人民斗地主、分田地,求解放、做主人。此时,我任大张庄村委委员,带领全村人民积极投入土改运动。通过土改,昔日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田地,彻底翻了身。我和全村人民一样,也分得了4亩多地和部分农具、家具,跟着共产党走集体化道路,带领翻身后的贫下中农走互助、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的道路。我任初级社社长,和乡亲们一块战天斗地夺高产,生活有了大的提高。1963年,我任杨庄大队贫协主任;1981年后,我任杨庄大队大队长,带领杨庄人民以土为本、以地生财,坚持粮菜生产,积极发展工副业生产,为改变杨庄的贫困面貌,为提高杨庄人民的生活,尽了我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的一份心血和贡献。几十年来,我一心扑在发展生产上,一心扑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我坚定地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改变杨庄的贫困面貌,为杨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幸福的晚年
  党有富民好政策,民有报国一片心。是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使杨庄脱贫致富,走上致富路,使杨庄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多少年来,我总是向往着“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耕地不用牛,浇地不用辘轳头,电把子一掰,水就哗哗流……”这是多年的梦想。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比梦想还要好的生活。现在我全家有6口人,但和过去的同样6口人天壤之别。现在我住着一座5室1厅的二层楼,拿着较为优厚的退休金,每年外出旅游一次,居里组织退休老人周游全国各地,去年乘飞机到自己的土地香港、澳门走一走,看一看,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儿子是济南钢厂退休工人,儿媳是消防器材厂退休工人;孙子、孙媳务工从商;重孙念初中,一家人和和睦睦,过上了人间幸福美满的生活。过去,家里除有简陋的生产农具外,清贫得很;现在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手机一拨通天下,电脑一开知天下;每日生活大米白面肉不断,过上了“看彩电,听三洋,住楼房,睡软床,吃饭讲营养,家具讲高档,穿衣讲式样,户户票子存银行”的“小康”生活。我退休以来,除完成社区党委、居委的交办任务外,我以健身强骨、延年益寿为中心,每天早起外出遛鸟,下午大明湖内一游,生活过得十分滋润。我虽已82岁高龄,耳不聋,眼不花,六层楼爬上爬下,不在话下,跑个十里八里,成了平常活动。
  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党的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毛主席领导我们站起来;是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富起来;是江泽民领导我们强起来;我决心好好生活,亲眼目睹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一个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到来。
  伟人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绝不辜负党培养,沿着“功名利禄淡如水,人民利益重如山”的做人标准,堂堂正正做人,公公正正办事,快快乐乐生活,活到老,学到老,做一名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