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畜禽饲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07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畜禽饲养
分类号: S8
页数: 2
页码: 227-2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杨庄村解放前到2004年畜禽养殖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畜牧业 农业经济 杨庄村

内容

解放前,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村畜禽饲养数量很少,只有富户人家养猪、养鸭、养鹅,穷人无有饲养业。在农户中,家家养几只鸡,有的饲养鸭子,数量都很少。
  解放后至1957年,翻身后的农民,为种好自己的土地,积极饲养猪、羊、鸡、鸭、鹅。全村户家养猪不过300头,每户养鸡、鸭、鹅数量为几只或10多只。这一时期,人们的饲养观念是:种点粮菜混饱肚,喂头肥猪吃点油,养头猪羊添衣裤,养只母鸡酱油醋。过着玩龙玩虎,不如玩土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1958~1978年,在长达20年人民公社期间,畜禽饲养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阶段。1958年大刮平调风,把全社的生猪集中到车北、水屯、东关3处养猪场集中饲养。1959年生猪数量由1958年的300余头,下降到100多头。1960年后,国家、公社、大队对养猪采取了鼓励措施,纠正了平调风。实行粮区留饲料地,菜区采用平价供应部分饲料,向国家交猪奖励粮食,交猪粪,采取记工分、参加统一分配和以质论价兑现款等办法,促进了养猪事业的发展。杨庄大队下设8个生产队,采取了三级养猪的办法养猪,一是大队养猪,大队办了养猪场,养猪100余头,并建有饲料加工厂,设有粉碎机粉碎饲料。二是各生产队养猪,数量不等。生产队利用菜下脚料和外出拉酒渣做猪饲料,队里修猪圈,每个小队养猪40~50头,8个小队养猪近400头。三是户户养猪,一般养3~4头,多的5~6头。20世纪70年代初,杨庄大队养猪最高达千余头。据1969年统计,杨庄大队集体养猪100头,个体养猪450头,共养猪近550头。1971年,大小队养猪100头,户家养猪500余头,全大队养猪600余头。70年代,北园人民
  公社组织各大队生产队长外地参观,学习外地经验,促进了养猪事业的发展。
  养鸡 杨庄村饲养鸡鸭鹅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村户即有饲养鸡鸭的习惯,直到解放前,村户饲养数量很少。人们的传统习惯是:养只猪羊添衣裤,养只母鸡酱油醋。家里喂上几只母鸡下了蛋,富人家自食;穷人家里攒上十个八个,有的到集市上变卖,有的以物换物,10个鸡蛋换1斤盐,有的换油、醋等,有的省吃俭用,把积存的鸡蛋馈赠亲友、伺候病人或产妇。
  解放后,杨庄村虽家家饲养鸡鸭鹅,但观念依旧,数量依然很少。据1966~1971年共6年的统计:1966年饲养520只,1967年580只,1968年610只,1969年700只,1970年过了千只,1971年2000只。 杨庄村家禽饲养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大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是从发展商品经济开始的。当时提出:农村要想富,饲养鸡鸭兔。杨庄村掀起了一个养鸡热潮。村干部带领村民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学习“养鸡村”北闸子村养鸡的先进经验,户户养鸡,但由于防疫跟不上,鸡越养越少。为了改变不兴旺的养鸡业,在村里又建起“示范户”,最高年份养鸡突破1500只。进入80年代中期,杨庄村土地减少,二三产业大发展,90%的劳力转入二三产业,养鸡事业停止。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