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章 养殖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07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养殖业
分类号:
S8
页数:
4
页码:
227-23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杨庄村解放前到2004年养殖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畜牧业
农业经济
杨庄村
内容
第一节 畜禽饲养
解放前,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村畜禽饲养数量很少,只有富户人家养猪、养鸭、养鹅,穷人无有饲养业。在农户中,家家养几只鸡,有的饲养鸭子,数量都很少。
解放后至1957年,翻身后的农民,为种好自己的土地,积极饲养猪、羊、鸡、鸭、鹅。全村户家养猪不过300头,每户养鸡、鸭、鹅数量为几只或10多只。这一时期,人们的饲养观念是:种点粮菜混饱肚,喂头肥猪吃点油,养头猪羊添衣裤,养只母鸡酱油醋。过着玩龙玩虎,不如玩土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1958~1978年,在长达20年人民公社期间,畜禽饲养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阶段。1958年大刮平调风,把全社的生猪集中到车北、水屯、东关3处养猪场集中饲养。1959年生猪数量由1958年的300余头,下降到100多头。1960年后,国家、公社、大队对养猪采取了鼓励措施,纠正了平调风。实行粮区留饲料地,菜区采用平价供应部分饲料,向国家交猪奖励粮食,交猪粪,采取记工分、参加统一分配和以质论价兑现款等办法,促进了养猪事业的发展。杨庄大队下设8个生产队,采取了三级养猪的办法养猪,一是大队养猪,大队办了养猪场,养猪100余头,并建有饲料加工厂,设有粉碎机粉碎饲料。二是各生产队养猪,数量不等。生产队利用菜下脚料和外出拉酒渣做猪饲料,队里修猪圈,每个小队养猪40~50头,8个小队养猪近400头。三是户户养猪,一般养3~4头,多的5~6头。20世纪70年代初,杨庄大队养猪最高达千余头。据1969年统计,杨庄大队集体养猪100头,个体养猪450头,共养猪近550头。1971年,大小队养猪100头,户家养猪500余头,全大队养猪600余头。70年代,北园人民
公社组织各大队生产队长外地参观,学习外地经验,促进了养猪事业的发展。
养鸡 杨庄村饲养鸡鸭鹅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村户即有饲养鸡鸭的习惯,直到解放前,村户饲养数量很少。人们的传统习惯是:养只猪羊添衣裤,养只母鸡酱油醋。家里喂上几只母鸡下了蛋,富人家自食;穷人家里攒上十个八个,有的到集市上变卖,有的以物换物,10个鸡蛋换1斤盐,有的换油、醋等,有的省吃俭用,把积存的鸡蛋馈赠亲友、伺候病人或产妇。
解放后,杨庄村虽家家饲养鸡鸭鹅,但观念依旧,数量依然很少。据1966~1971年共6年的统计:1966年饲养520只,1967年580只,1968年610只,1969年700只,1970年过了千只,1971年2000只。 杨庄村家禽饲养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大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是从发展商品经济开始的。当时提出:农村要想富,饲养鸡鸭兔。杨庄村掀起了一个养鸡热潮。村干部带领村民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学习“养鸡村”北闸子村养鸡的先进经验,户户养鸡,但由于防疫跟不上,鸡越养越少。为了改变不兴旺的养鸡业,在村里又建起“示范户”,最高年份养鸡突破1500只。进入80年代中期,杨庄村土地减少,二三产业大发展,90%的劳力转入二三产业,养鸡事业停止。
第二节 防疫
解放前,杨庄村、大张庄村和小张庄村无有防疫工作,畜禽遇有传染病,眼睁睁地看着死亡。特别是鸡瘟,全村大小鸡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个精光,群众把这种疫病称为“传鸡”,即一家的鸡得了这种病,迅速蔓延全村。对这种危害极大的疾病,群众一直存有恐惧心理。
解放后,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时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防疫工作,一是发动搞好卫生,减少疾病传染;二是逐步建立防疫组织,进行防疫工作。但当时由于卫生事业刚刚起步,防疫技术和防疫药品都比较落后,遇有疫病传染,大批的家禽死亡,特别是“传鸡”死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杨庄村防疫工作大见成效是从1958年以后开始的。这一时期畜禽防疫工作是社队结合,以队为主做好这一工作的。畜禽常发病有:猪瘟、猪丹毒;鸡新城疫、鸡白痢、马立克等。防疫队伍,以公社兽疫站为主,负责大牲畜和猪、羊的疫病防治;公社多种经营办公室设防疫组,负责养鸡防疫。大队设专职防疫员,具体抓好本队的防疫工作。公社兽疫站定期发药,防疫员负责注射,做到以防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杨庄村畜禽饲养业有了大的发展,畜禽的防疫工作做到了网络化、现代化,疫病以防为主,以治疗为辅,使各种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出现了畜禽发展兴旺时期。至1997年,杨庄村无有耕地,劳力全部转入二三产业,防疫工作停止。
第三节 水产养殖
杨庄村的养渔业在养殖业中占有很小比例。解放前,一家一户在水湾、水沟放养一些草鱼、鲢鱼、鲤鱼等,自养自食。养鱼较多的户,利用传统节日,捞鱼到市场上出售,但数量较少。解放后,村民多在深水藕池养鱼,仍是自养自食。人民公社时,杨庄大队有养鱼水面100多亩,每亩产鱼几百斤不等,渔业收入很少。20世纪70年代,提倡挖藕池,杨庄大队在200多亩浅水面进行藕鱼间养,鱼变卖后,作为小队收入。至1993年,杨庄村有水面不足80亩,藕鱼间养,产量较低。每年收获后,采取卖点、送点、户家分点,一般不计入收入。至1996年,土地减少,大面积占用,无有养渔业。
杨庄村在水面里饲养鱼种类繁多,有黄河鲤鱼、鲢鱼、鲫鱼、草鱼等。特别是黄河鲤鱼受到人们的青睐,被誉为“北园三鲜”之一。诗人曾留诗赞:
红鳍金脊映斜阳,戏流黄河日月长。
来去悠游千万里,龙门不跳佐琼觞。
在杨庄村几十个大小饭店中,“糖醋鲤鱼”成为招待国内外宾客的一道名菜。
附
黄河鲤鱼甲天下
鲤鱼,是我国淡水鱼中的佼佼者,而其中又以黄河鲤鱼为最佳。鲤鱼之得名,据说因“鳞有十字纹理,故名鲤”(《本草纲目》)。自古以来,鲤鱼就有“诸鱼之长”、“鲤为鱼王”、“圣子”等美称。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鲤鱼就被当做贵重的馈赠礼品。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得子,鲁昭公送鲤鱼作为贺礼。因此,孔子为其子取名日孔鲤。在相传为孔子纂集的《诗经》中,已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诗句,而古籍中的“河”,就是专指黄河的。汉代也有不少诗文提到鲤鱼,例如“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羽林郎》)就是将鲤鱼作为美肴来称颂的。
到了唐代,鲤鱼的身价倍增,高到了不准食用买卖的地步。因为“鲤”与“李”谐音,所以,鲤鱼也就随着李唐王朝飞黄腾达了一个朝代。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就有如下记载:“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山东孔府历史上也有不吃鲤鱼的禁忌,历为孔府第二代祖先就名鲤。不过他的后代也想吃鲤鱼,便起个特异的菜名,名“怀抱鲤”(此菜如今可在济南《孔膳堂》吃到)。或者干脆鲤鱼改名叫“红鱼”。
鲤鱼鲜嫩肥美,营养丰富。《食疗本草》: “将鲤鱼煮汤食,最有补益而利水。”《枣林杂俎》称:“黄河之鲤,肥美甲天下。”所以在沿黄地区到处都有烹烧鲤鱼的餐馆。济南地处黄河南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沿黄大城市,因此,烹烧鲤鱼而终至形成独特的地方风味,是很自然的。
济南名菜“糖醋黄河鲤鱼”,历来都被尊为山东名菜之首,其地位之高,由此可知。另外,用鲤鱼烹制的肴菜还有“棒子鱼”、“瓦块鱼”、“红烧鱼”、“干烧鱼”等,不过都没有糖醋黄河鲤鱼那么大的名气。
济南的汇泉楼饭庄,原先曾设在西门外的江家池畔,是以烹制鱼菜著名的餐馆。相传唐代开国名将秦琼最初就居住在此地。汇泉楼设在池水之上,池中专养鲤鱼,一来可供顾客观赏,二来可以活鱼供客。从池中捕来活鲤鱼,当面摔死再去烹烧。正如《清稗类钞》所说: “酒肆烹鲜,先以生者示客,即掷毙之,以示不窃更。”糖醋黄河鲤鱼就是该店的拿手菜。
糖醋鲤鱼的制法是:把活鱼开腹去脏刮鳞洗净,留须、尾、鳍,在鱼身划百叶花刀。撒盐稍腌,再将鱼身挂满蛋糊,放入热油中炸透,炸时提尾下头并将尾弯起,炸成后使尾弯曲翘起,放盘中,趁热浇上糖醋汁。糖醋汁是由烹醋、熬糖、加清汤、提薄芡诸道工序烧成的。因为鱼刚炸成烧汁后,受激吱啦作响,端鱼上桌,即有似跃起的活鱼造型,又有浇汁的声响,增加了宴饮情趣,颇受顾客欢迎。如今济南各大宾馆、餐馆都有此菜。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