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田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06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田基本建设
分类号: F327.52
页数: 3
页码: 218-22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杨庄村解放前到2004年农田基本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业经济 体制 杨庄村

内容

第一节 整地改土
  解放前,杨庄村、大张庄村和小张庄村1320余亩土地,80%的土地为高洼不平、芦草丛生的薄地。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人民分得了土地,虽经精心耕作,仍抵御不了自然灾害的侵袭。1956年,在初级社、高级社时期,杨庄村、大张庄村和小张庄村人民响应党的号召,开始了大规模的深翻整平土地工程。1956~1958年的3年中,杨庄村先后投工1万多个,对全村900余亩土地进行了整治。特别是1958年人民公社时,提出“左”的口号:“干活干到腊月二十九,年初一吃完饺子就下手”,采取了挖高填洼、截弯取直,把七高八低的耕地,整成可灌可排、成方连片的畦田、菜园和稻池田。在村北的部分土地上,采取了小田变大田、依高矮坡度造田等方式,开垦出新的粮田。1975年5月份,北园人民公社组成1800人的战山河专业队,修建大型农田水利工程,解决菜区和粮田浇灌和排涝问题,并集中治理了多处河道。1976年又参加了改造排水工程。杨庄大队组织精壮劳力,清挖了小清河和其他排水工程,对小清河南岸的低洼地进行了整治,高地种大田,低洼地种水稻,最高年份全大队8个小队共种水稻100余亩,种菜400余亩,养藕140多亩,使杨庄大队的粮、菜、藕、鱼年年取得较好收成。建起了灌溉提水站,开始了机械化提水。人民公社时期,杨庄大队8个生产队均建有提水站,每个生产队都备有几部抽水机,充分利用趵突泉和黑虎泉北流的水源,使杨庄大队的600余亩土地旱能浇、涝能排,实现了旱涝保丰收,建成了稳产高产田。据1964~1974年统计,全大队600亩可耕地实现了机械灌溉或机井抽水机灌溉。至1974年,全大队土地100%的得到及时灌溉。由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不断改善,粮菜产量不断提高。
   据1965年统计,虽然土地降为不足700亩,粮食总产量仍突破8万斤,蔬菜产量350多万斤,水利设施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节 农田水利
   杨庄村南依大明湖,北临小清河,西有西泺河,东依东泺河,水源临近而丰富。但在解放前,村里无钱、无电、无力引水灌溉,因而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粮菜产量很低。1937年7月,一场大雨把杨庄村土地淹没,除村较高地有点收成外,低洼地基本上庄稼颗粒不收,群众生活极度困苦。
   世世代代,杨庄村人民用拧辘轳、拉水车、肩挑人抬等原始的劳动方式浇灌庄稼,虽说有滔滔的小清河水,但由于生产工具落后,眼看着大水流去,绝大部分土地受旱,庄稼得不到及时浇灌,产量低而不稳。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
  设,组织大小队干部赴大寨大队参观,有的到外省参观,学习外地治山、治水、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全大队打机井8眼,每个生产队均有机井浇灌。队里在途经村内的河渠及塘湾里建起提水站,利用机械化提水灌溉。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使杨庄大队600多亩土地旱能浇、涝能排,实现了旱涝保丰收,建成了稳产高产田。
  由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不断改善,粮菜产量不断提高。据1965年统计,杨庄大队土地降为600多亩,粮食产量仍达到七八万斤,蔬菜产量350多万斤,莲藕种植140余亩,产量10多万斤,水利设施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三节 农用机械
  解放前,杨庄村人民世世代代使用木犁耕地,耕地深度一般为15厘米。菜田使用铁铣翻地,藕田、稻田使用铁4齿刨。解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农用机械经历了三个阶段: (1)解放后至1958年,收割庄稼主要靠镰割,小推车推,人拉耧播种庄稼,牛拉犁耕地。后来发展到地排车、铁轮车、大胶皮车。据1985年统计:全大队8个生产队,每队均有20多部地排车,全大队共有160多部地排车。(2) 1971年~1978年,杨庄大队除传统的农业工具外,已有手扶拖拉机和12马力的小拖拉机。至1975年,全大队已有12马力的小拖拉机2部,25马力的拖拉机1部,大50拖拉机1部。 (3)1976年后,杨庄大队农用机械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76年,大队增添了“解放牌”汽车1部,1977年增加“蓬莱牌”汽车1部。据1983年年底统计,杨庄大队有打稻机8部,喷雾器30余部。据2004年统计,全居有轿车、面包车、运输车等各类车辆达155部,驾驶员140多名,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机械化队伍,为杨庄居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附:2004年,杨庄社区居委会共有各种汽车155部。其中:大型吊车8部,铲车装载机4部,大型挖掘机4部,小轿车、面包车40部,大小货车99部。
  第四节 农田肥料
  解放前,杨庄村种地使用猪栏圈肥和粪尿肥,每亩施肥在1000~4000斤不等。村里的地主、富农,在播种时使用大粪干、豆饼、豆子或麻酱,每亩施大粪干200~600斤不等。村里部分户还进城收集垃圾做肥料。据1968年统计,全大队8个小队共有拉粪车80部,成为每天轮流进市里倒垃圾、挖大粪的运输大军。
  解放后,党和政府号召大养其猪,养猪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杨庄大队实行大队、生产队、农户三级养猪,猪最高发展到500多头左右,养鸡最高也达万只左右。“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左”的影响,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准农户自养,使养殖业大减。大田有机肥料减少,主要依靠国家供应液体化肥——氨水,每亩用量在50~100斤不等。20世纪70年代后期,碳酸氢氨代替了氨水。1978年后,杨庄大队二三产业迅猛发展,大队采取了“以工补农”的政策,每年拨出一定资金用于农业生产,补贴粮菜农。这时,农业改用尿素、复合肥和部分圈肥。粮田施化肥每年每亩50~100斤左右。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