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04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分类号: F299.22
页数: 3
页码: 184-18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杨庄村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城市经济 经济管理 杨庄村

内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的中心工作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业问题也开始了新的改革。是党的富民政策,给杨庄村人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里打破了“大锅饭”,积极推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处城市近郊的优势,坚持“服务城市,致富农民,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的城郊型工作方针,走“贸工农型”发展的路子,把发展村办企业作为振兴杨庄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发扬了“千方百计找门路,不怕千辛万苦上项目,踏遍千山万水找销路,道尽千言万语谈业务”的“四千精神”,采取“四个优”的鼓励措施,先后引进了100多名各种能人,对他们采取了优厚的工资待遇,优先安排职务,优先安排住房,优先解决人户口和子女就业,使各种能人云集杨庄献高策,在村办企业里施展才华。村里为工程技术人员解决住房难。优厚的待遇,优惠的条件,使各种贤才进得来,留得住,服务得好,为杨庄村经济发展心甘情愿地出力献策。杨庄村在发展生产中吃透上级指示精神,用足、用好、用活中央的各种现行政策,在“四个用活”上做出了好文章。一是经营搞活,让利对方。采取“三七分”、“四六分”、“对半分”、“二八分”等多种分成措施,搞了不同形式的横向联合,处处充满活力;二是分配搞活,拉开档次。对企业采取了“责任制,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缴了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其余全部是个人的”;坚持“挣稠吃稠,挣稀吃稀,倒闭了吃救济的办法”,对职工多劳多得,鼓励村民争当“万元户”;三是资金用活,借梯上楼。为了上新创新,多方筹措资金,“借别人的腿搓麻线”,“借船过河”,利用别人的资金上项目,争得了时机,促进了发展;四是人才用活,重用贤能。杨庄村在发展村办企业中,坚持“宁要有错误的能人,也不要没本事的庸人”。凡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及时安排在厂长、经理和车间主任等关键生产岗位上。好的政策,促使各种能人都登台,七十二行全发财,各唱各的“拿手戏”,各念各的“致富经”,使村办企业显示了强大活力。杨庄村人在这段时间内及时克服了小农经济思想,树立了十种观念:一是土地观念。克服了“七十二行,种地为王;玩龙玩虎,不如玩土;金买卖,银买卖,还不如在家挖泥块”的小农经济。树立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从工观念,大办村办企业。二是经商观念。从“无商不奸”,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农工贸型”的生产观念。三是市场观念。从自给自足,到面向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做到东张张,西望望,哪样赚钱干那样,哪方价高卖那方。四是效益观念。从高产值到高效益。五是竞争观念。从守着“大锅饭”一起受穷,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六是信息观念。从过去的只关心刮风下雨到运用信息致富,生产靠流通,流通靠灵通。七是人才观念。从轻知识到“抢圣人”、抢“财神爷”。八是经营观念。妇女们由过去的门前纳鞋底、论家常,到走南闯北,成为经商大军。九是开放观念。从自我封闭,到敞开大门闯世界。十是从安于现状,到开拓创新。上述十种观念的树立,促使杨庄村1978 ~1990年十多年改革,成为由单一农业向“工农商”转变的大发展时期,具体发展阶段是:
  推行了联产、联利专业承包责任制(1979~1983年)。1978年前,杨庄大队是个粮菜队,仅有2处队办副业,生产规模小。全大队1300多口人守着20多亩稻田、380多亩菜田、146亩藕田混穷。当年遍布泉城大街小巷的“倒垃圾,换大米,挖大粪”的大军,其中,就出在此地。包括锄、镢、镰、锨、地排车、破仓库、旧抽水机在内的全部家当才值5万多元。
  1979年,大队党支部、队委会不失时机做出了“打破单一务农局面,发挥城乡结合部优势,发展工业生产”的决策。在没有资金、设备、厂房的情况下,白手起家, “母鸡生蛋”,一厂变多厂,因陋就简,先后办起起了5处队办企业,到年底,算盘珠子一响,当年工业收入20多万元,在致富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82年年初,杨庄大队队办企业发展到10处。1985年年初,杨庄大队队办企业发展到24处,全队各业总收入404万元,实现利税161.5万元,人均收入853元,固定资产达124.4万元,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通过队改村工作,建立杨庄村民委员会。1984年5月,杨庄大队改为杨庄村建制,并建立杨庄村农工商合作社。新的领导班子带领全村人民乘农村改革的大潮,抓了四个方面的经济工作:一是针对“土地到了户,用不着党支部”的错误认识,加强对蔬菜生产的领导。同年,全村只有361亩菜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共有505人。针对群众愿从工不愿从农的轻农思想,教育村民树立农业基础地位观念,克服轻农思想,防止“撂荒地”出现,采取了“以工补农”的措施,每年从工副业生产收入中拨出一定资金补贴菜农,鼓励菜农种好地,多产蔬菜。二是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杨庄村的农业已退居次要地位,村办经济由过去的“农工商型”变为“工农商型”的经济。这时,杨庄村办企业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10多处企业。生产门类由过去的农业、工业两大类,发展为建材、纸包装、木材加工、电器、商业、饮食、服务、运输业等10多个专业生产门类。1990年,全村劳力1051人,其中男劳力400人,女劳力651人,从事工业863人,从事商业、饮食业的121人,从事其他行业的47人,二三产业的人数达984人,占劳力总数的93.6%。三是大力发展个体业户。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家庭副业,搞运输,干个体。走出兴办商业的第一步,利用北园路交通方便的优势,兴办商业门市部、副食品商店和各物资公司。1990年,杨庄村办企业30处,职工984人,各业总收入2378万元,其中,工业16处,职工863人,工业收入1124万元,占总收入的47.3%;商业、饮食业14处,从业112人,商业、饮食业收入1208万元,占总收入的50.8%。至年底,杨庄固定资产1298万元,人均收入1218元,向国家贡献税金70万元。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