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04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分类号: F299.22
页数: 2
页码: 183-18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杨庄村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城市经济 经济管理 杨庄村

内容

1958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来北园视察,在这里发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号召。同年8月20日,北园由15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成了山东省第一个人民公社——北园人民公社。起初是大兵团作战,集中劳力深翻土地,调走杨庄
  大队500多整壮劳力,在黄河北、黄台、北辛、王炉等地日夜奋战。提出“深翻一尺半,明年吃白面”的口号,鼓舞士气,大干苦干。1959年2月,北园人民公社北园生产大队成立,下设4个生产队,杨庄为北园大队第4生产队。1961年杨庄生产队由北园大队析出,正式成立杨庄生产大队,下设8个生产小队。人民公社实行公社一级核算,统一分配,穷富拉平,大量平调各队的劳力、土地、粮食。建起了大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由于“一平二调”,农业造成了丰产没丰收,1959年出现了严重的粮荒,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当时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1万斤,有的浮夸为亩产5万斤,到处“放卫星”,谎报虚夸数字。急于过渡,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一律归公,什么“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一天等于二十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给社会主义加了一大(组织规模大)、二公(公共积累多)、三平(平均主义)、四穷(穷过渡)等附加成分。发展的路子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单一粮菜生产。杨庄大队500多名劳力,每天围着人均一亩多地转,辛辛苦苦干一天,工值还买不到一盒“金菊烟”。特别是到了“文革”期间,开展了所谓“唯生产力论”的批判,说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农民个人养猪、养羊是“资本主义”;喂鸭子,说鸭子吃掉了社会主义;进城搞点副业要割“资本主义尾巴”。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长期只讲“公平”,不讲“效益”;只讲政治,不讲生产;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生产没活力,个人没动力,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偌大的一个杨庄大队,只有少量的养猪场、建筑队等简陋的工副业项目。空头政治给杨庄人民带来了贫困。过着“卖了细粮换粗粮,家家户户住草房”的穷日子。有的农民小伙到了30岁也娶不上媳妇。群众流传着顺口溜说:“河北(黄河北鹊山办事处)找河南(黄河南岸),河南找北园,北园找济南,大姑娘城里跑,农民小伙成了光棍汉。”1978年前,全大队只有2处简陋的队办企业,干一年,各业总收入只有30万元,人均年收入100多元,月收入八九元,日工值只有3角钱。偌大的杨庄大队,1978年固定资产只有5万元,一年向国家缴税只有6000元。
  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时期,杨庄大队群众单一农业生产,人均围着一亩多贫瘠土地转。种粮、种菜,完成上级下达的粮菜任务,以菜代粮、油,经济得不到发展。至1978年,杨庄大队有耕地600多亩,其中稻田20多亩,菜田380多亩,藕田140余亩。每亩水稻300余斤,总产不过万斤。蔬菜亩产1万余斤,总产280余万斤,成为远近出名的高产穷队之一。
  解放几十年了,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杨庄人民生活虽有很大改善,但由于“左”的影响,单一农业生产,人多地少,仍然没有摆脱“贫穷”二字。这时,有顺口溜歌谣:“杨庄富,杨庄强,杨庄穷光光,黑泥坯屋房,卖了细粮换粗粮,咸菜就米汤。”反映了当时杨庄地处大城市近郊,守着“金饭碗”,端着“穷饭碗”,经济得不到发展的真实写照,时称“灯下黑”。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