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04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经济综述
分类号: F299.22
页数: 10
页码: 182-1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杨庄在漫长的经济发展中,经历了封建剥削的贫困经济、集体化合作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 城市经济 经济管理 杨庄村

内容

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自然村于1958年人民公社时组成一个行政村,即杨庄生产大队。在漫长的经济发展中,经历了封建剥削的贫困经济、集体化合作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个发展阶段。由穷变富,杨庄人民步入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过上了“小康型”的幸福生活。
  第一节 封建剥削的贫困经济
  历史上,杨庄和大小张庄村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黑土地上。水源充沛,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莲藕和发展水产业。据史料记载:战国时已有水稻种植;三国时祖先已在这里种植莲藕;元代,已形成大片菜园;明清两代,杨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种植粮菜,饲养家禽维持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旧的生产关系和历代反动统治,虽说有丰富的土地、水利、人力资源,但得不到充分开发。直到1948年解放前的几千年岁月里,杨庄和大小张庄村的大片土地一直是贫瘠的黑土地,夏秋水汪汪(水淹),种一葫芦收一瓢,麦秋过后外逃荒。为了维持基本生活,杨庄人曾改种过抗涝的农作物。但由于水涝严重,农作物仍然是春天青、夏天黄,秋天见阎王(淹死),解放前,杨庄村75户人家,400多口人,500多亩土地。全村只有3户地主和7户富农,75口人,占去了300亩土地;大张庄村4户地主、4户富农,60口人,占地240亩;小张庄1户地主,8口人,占地35亩。据统计,3个自然村共有地主8户,富农11户,共有人口143人,共占用土地575亩,占3个村900亩土地的63.9%,即63.9%的土地掌握在地主、富农和“城户地主”手里。因而,全村2/3的穷人吃不上饭,1/2的穷人扛长工、打短工、打鱼、卖蔬菜、卖盆子、卖碗,肩挑人抬,到城里沿街叫卖,过着苦难的日子。
  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几千年来,是块贫穷的土地,是充满苦难和饥饿的土地。1937年7月17日,济南连降大雨,杨庄村水深1.5米,土地被水淹没,积水最深处达2米。全村除地主家的40余间砖瓦房没泡倒,其余大部倒塌,秋庄稼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过着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直到1948年解放前夕,杨庄人仍然过着“盼星星,盼月亮,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盼着来年强,盼来盼去还是卖了细粮换粗粮,咸菜就米汤,总离不开那泥坯房的贫困生活”。当时,杨庄人曾有“地主吃的鱼和肉,穷人糊粥汤还喝不够”的歌谣,是当时社会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二节 集体化合作经济
  1948年,济南解放后,杨庄、大小张庄3个村的人民获得了新生。1949年,区里派来了土改工作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首先解决减租减息,由过去的“四六分”变为“三七分”。1950年,市区派来的土地改革工作队进驻3个村,田明任队长,姜盛福任副队长,后刘芳、李全斗、王蝶生等带领的土改工作组来到杨庄、张庄村。工作队进村后,认真贯彻执行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分化地主,集中力量打击大地主和恶霸地主的阶级路线。发动群众开展忆苦思甜教育,组织农会划分阶级成分,斗争不法地主,没收土地,分配土地,颁发土地证书等工作。在调查教育摸底的基础上,3个村建立了农会组织,具体领导土改工作。广大贫下中农在农会的领导下,开展了诉帝国主义的苦,诉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苦,诉地主恶霸的苦。这时,人民政府根据群众的控诉,法办了一批地主分子,依法枪毙了一批恶霸地主分子和反革命分子,逮捕了部分地主分子,大灭了地富的反动气焰,大长了贫下中农的志气。在此基础上,根据《土地改革法》的规定,3个村进行了斗地主分田地的运动,没收、征收土地575亩,农具400余件,家具900件,房屋140余间,50余户,300名贫雇农分到了土地。广大贫下中农欢天喜地翻了身,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共产党是恩人,毛主席是救星”的欢呼声,传遍了杨庄村这块土地上的家家户户。
  接着,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翻身后的农民发展经济。195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3个村人民闻风而动,组织起季节性和长年性的互助组。1952~1953年,杨庄村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已占总农户的80%。1954年,3个村成立了4个初级农业合作社,90%的农户加入了初级社。4个初级社名称为:和平、光明、星星和五五社。这时,农民的生产热情很高,种粮、种菜,养鸡、养鸭,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小农经济发展得热火朝天,生产得到发展。
  1955年12月,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的4处初级农业合作社合并,成立了小进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个村99%的村民参加了农业社的生产。不久,水屯、边庄、白鹤、杨庄、大小张庄组成了进军高级农业合作社大社。高级社劳力统一调配,土地联片集中。合作社对生产队实行“三包一奖四固定”制度,即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奖励;土地、劳力、牲口、大型农具固定到队。生产队收入全部按劳分配,采用评分记工和定额管理的办法,社员积极性很高,生产有较快发展,社员收入增加。据统计,高级社的第一年(1956年),杨庄村、大小张庄村的人民人均分配增收50%,粮菜增收58%以上,1956年,杨庄、大小张庄3个村年产粮食10多万斤,年产蔬菜200余万斤,创出前所未有的粮菜较高产量。
  1948~1957年这一时期,3个村的经济发展整体上还是自然经济,也叫小农经济。人们的经济意识是:玩龙,玩虎,不如玩土;金窝,银窝,不如土窝;金买卖,银买卖,不如在家挖泥块;20亩地1头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点粮菜混饱肚,养头肥猪吃点油,卖点鱼虾添衣裤,养只母鸡酱油醋,过着以土为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3个村的经济停留在一家一户,种瓜种豆的自然经济。
  第三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1958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来北园视察,在这里发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号召。同年8月20日,北园由15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成了山东省第一个人民公社——北园人民公社。起初是大兵团作战,集中劳力深翻土地,调走杨庄
  大队500多整壮劳力,在黄河北、黄台、北辛、王炉等地日夜奋战。提出“深翻一尺半,明年吃白面”的口号,鼓舞士气,大干苦干。1959年2月,北园人民公社北园生产大队成立,下设4个生产队,杨庄为北园大队第4生产队。1961年杨庄生产队由北园大队析出,正式成立杨庄生产大队,下设8个生产小队。人民公社实行公社一级核算,统一分配,穷富拉平,大量平调各队的劳力、土地、粮食。建起了大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由于“一平二调”,农业造成了丰产没丰收,1959年出现了严重的粮荒,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当时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1万斤,有的浮夸为亩产5万斤,到处“放卫星”,谎报虚夸数字。急于过渡,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一律归公,什么“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一天等于二十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给社会主义加了一大(组织规模大)、二公(公共积累多)、三平(平均主义)、四穷(穷过渡)等附加成分。发展的路子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单一粮菜生产。杨庄大队500多名劳力,每天围着人均一亩多地转,辛辛苦苦干一天,工值还买不到一盒“金菊烟”。特别是到了“文革”期间,开展了所谓“唯生产力论”的批判,说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农民个人养猪、养羊是“资本主义”;喂鸭子,说鸭子吃掉了社会主义;进城搞点副业要割“资本主义尾巴”。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长期只讲“公平”,不讲“效益”;只讲政治,不讲生产;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生产没活力,个人没动力,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偌大的一个杨庄大队,只有少量的养猪场、建筑队等简陋的工副业项目。空头政治给杨庄人民带来了贫困。过着“卖了细粮换粗粮,家家户户住草房”的穷日子。有的农民小伙到了30岁也娶不上媳妇。群众流传着顺口溜说:“河北(黄河北鹊山办事处)找河南(黄河南岸),河南找北园,北园找济南,大姑娘城里跑,农民小伙成了光棍汉。”1978年前,全大队只有2处简陋的队办企业,干一年,各业总收入只有30万元,人均年收入100多元,月收入八九元,日工值只有3角钱。偌大的杨庄大队,1978年固定资产只有5万元,一年向国家缴税只有6000元。
  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时期,杨庄大队群众单一农业生产,人均围着一亩多贫瘠土地转。种粮、种菜,完成上级下达的粮菜任务,以菜代粮、油,经济得不到发展。至1978年,杨庄大队有耕地600多亩,其中稻田20多亩,菜田380多亩,藕田140余亩。每亩水稻300余斤,总产不过万斤。蔬菜亩产1万余斤,总产280余万斤,成为远近出名的高产穷队之一。
  解放几十年了,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杨庄人民生活虽有很大改善,但由于“左”的影响,单一农业生产,人多地少,仍然没有摆脱“贫穷”二字。这时,有顺口溜歌谣:“杨庄富,杨庄强,杨庄穷光光,黑泥坯屋房,卖了细粮换粗粮,咸菜就米汤。”反映了当时杨庄地处大城市近郊,守着“金饭碗”,端着“穷饭碗”,经济得不到发展的真实写照,时称“灯下黑”。
  第四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的中心工作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业问题也开始了新的改革。是党的富民政策,给杨庄村人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里打破了“大锅饭”,积极推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处城市近郊的优势,坚持“服务城市,致富农民,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的城郊型工作方针,走“贸工农型”发展的路子,把发展村办企业作为振兴杨庄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发扬了“千方百计找门路,不怕千辛万苦上项目,踏遍千山万水找销路,道尽千言万语谈业务”的“四千精神”,采取“四个优”的鼓励措施,先后引进了100多名各种能人,对他们采取了优厚的工资待遇,优先安排职务,优先安排住房,优先解决人户口和子女就业,使各种能人云集杨庄献高策,在村办企业里施展才华。村里为工程技术人员解决住房难。优厚的待遇,优惠的条件,使各种贤才进得来,留得住,服务得好,为杨庄村经济发展心甘情愿地出力献策。杨庄村在发展生产中吃透上级指示精神,用足、用好、用活中央的各种现行政策,在“四个用活”上做出了好文章。一是经营搞活,让利对方。采取“三七分”、“四六分”、“对半分”、“二八分”等多种分成措施,搞了不同形式的横向联合,处处充满活力;二是分配搞活,拉开档次。对企业采取了“责任制,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缴了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其余全部是个人的”;坚持“挣稠吃稠,挣稀吃稀,倒闭了吃救济的办法”,对职工多劳多得,鼓励村民争当“万元户”;三是资金用活,借梯上楼。为了上新创新,多方筹措资金,“借别人的腿搓麻线”,“借船过河”,利用别人的资金上项目,争得了时机,促进了发展;四是人才用活,重用贤能。杨庄村在发展村办企业中,坚持“宁要有错误的能人,也不要没本事的庸人”。凡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及时安排在厂长、经理和车间主任等关键生产岗位上。好的政策,促使各种能人都登台,七十二行全发财,各唱各的“拿手戏”,各念各的“致富经”,使村办企业显示了强大活力。杨庄村人在这段时间内及时克服了小农经济思想,树立了十种观念:一是土地观念。克服了“七十二行,种地为王;玩龙玩虎,不如玩土;金买卖,银买卖,还不如在家挖泥块”的小农经济。树立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从工观念,大办村办企业。二是经商观念。从“无商不奸”,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农工贸型”的生产观念。三是市场观念。从自给自足,到面向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做到东张张,西望望,哪样赚钱干那样,哪方价高卖那方。四是效益观念。从高产值到高效益。五是竞争观念。从守着“大锅饭”一起受穷,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六是信息观念。从过去的只关心刮风下雨到运用信息致富,生产靠流通,流通靠灵通。七是人才观念。从轻知识到“抢圣人”、抢“财神爷”。八是经营观念。妇女们由过去的门前纳鞋底、论家常,到走南闯北,成为经商大军。九是开放观念。从自我封闭,到敞开大门闯世界。十是从安于现状,到开拓创新。上述十种观念的树立,促使杨庄村1978 ~1990年十多年改革,成为由单一农业向“工农商”转变的大发展时期,具体发展阶段是:
  推行了联产、联利专业承包责任制(1979~1983年)。1978年前,杨庄大队是个粮菜队,仅有2处队办副业,生产规模小。全大队1300多口人守着20多亩稻田、380多亩菜田、146亩藕田混穷。当年遍布泉城大街小巷的“倒垃圾,换大米,挖大粪”的大军,其中,就出在此地。包括锄、镢、镰、锨、地排车、破仓库、旧抽水机在内的全部家当才值5万多元。
  1979年,大队党支部、队委会不失时机做出了“打破单一务农局面,发挥城乡结合部优势,发展工业生产”的决策。在没有资金、设备、厂房的情况下,白手起家, “母鸡生蛋”,一厂变多厂,因陋就简,先后办起起了5处队办企业,到年底,算盘珠子一响,当年工业收入20多万元,在致富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82年年初,杨庄大队队办企业发展到10处。1985年年初,杨庄大队队办企业发展到24处,全队各业总收入404万元,实现利税161.5万元,人均收入853元,固定资产达124.4万元,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通过队改村工作,建立杨庄村民委员会。1984年5月,杨庄大队改为杨庄村建制,并建立杨庄村农工商合作社。新的领导班子带领全村人民乘农村改革的大潮,抓了四个方面的经济工作:一是针对“土地到了户,用不着党支部”的错误认识,加强对蔬菜生产的领导。同年,全村只有361亩菜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共有505人。针对群众愿从工不愿从农的轻农思想,教育村民树立农业基础地位观念,克服轻农思想,防止“撂荒地”出现,采取了“以工补农”的措施,每年从工副业生产收入中拨出一定资金补贴菜农,鼓励菜农种好地,多产蔬菜。二是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杨庄村的农业已退居次要地位,村办经济由过去的“农工商型”变为“工农商型”的经济。这时,杨庄村办企业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10多处企业。生产门类由过去的农业、工业两大类,发展为建材、纸包装、木材加工、电器、商业、饮食、服务、运输业等10多个专业生产门类。1990年,全村劳力1051人,其中男劳力400人,女劳力651人,从事工业863人,从事商业、饮食业的121人,从事其他行业的47人,二三产业的人数达984人,占劳力总数的93.6%。三是大力发展个体业户。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家庭副业,搞运输,干个体。走出兴办商业的第一步,利用北园路交通方便的优势,兴办商业门市部、副食品商店和各物资公司。1990年,杨庄村办企业30处,职工984人,各业总收入2378万元,其中,工业16处,职工863人,工业收入1124万元,占总收入的47.3%;商业、饮食业14处,从业112人,商业、饮食业收入1208万元,占总收入的50.8%。至年底,杨庄固定资产1298万元,人均收入1218元,向国家贡献税金70万元。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进入20世纪90年代,杨庄村经济发展步人了快车道,形成一个工业、商业、服务业齐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随着北园路的拓宽,水屯路的繁荣,济南北洋工业园的不断改造和扩大,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杨庄村各业生产大发展,成为济南市北部一个大的经济增长点。出现这一新的经济结构,对领导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杨庄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本着便于组织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按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于1992年建立了济南市汇北实业公司;1995年建立济南市北洋集团总公司,实现了党、政、经三套班子进行专业化领导,实行政企分开,分工负责,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分工抓好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和住宅、房地产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
  20世纪90年代,是杨庄村大干快上的年代,也是杨庄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杨庄村党、政、经3个班子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按照“三个有利于”的讲话精神(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放思想,艰苦创业,使杨庄村步入了强村行列。杨庄村真正发展起来是从1993年开始的。1993年,杨庄村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务实求实、开拓进取,在市、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全村人民的齐心协力,艰苦创业,向前迈了三大步。二、三产业实现了跳跃式大跨度发展,全村经济总收入由1990年的2378万元,1993年一举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485.2万元,实现利润199.6万元,人均纯收入1677元,固定资产达3128万元。全村各业总收入达到1.4307亿元,这是杨庄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杨庄人彻底摆脱了贫困,正昂首奔向21世纪。
  1994年,杨庄村一班人按照北园镇“夺冠齐鲁,称雄华夏”的奋斗目标,经过两次外出学习参观,开眼界、动脑子、想办法、找路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实行每个干部上一个、抓一个、包一个项目,要求人人走出去,请进来,发展经济。
  一年来,领导班子抓改革,上规模。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村办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全村经济大发展。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0025亿元,实现利税503.6万元,人均收入1829元。
  在发展经济工作中,杨庄村党、政、经3个班子分析了形势,在制定了发展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清河的气魄、黄台的路,巩固自己发展的扎实步”的学习方向,引导全村人民东学黄台共同致富;西学清河想大的、干大的;借鉴南方发展三产的做法和经验,把远学先进典型和近学发展先锋结合起来,尽快促进杨庄村的变化,尽早跻身强村行列。借助北园镇小“九五”打基础,大“九五”大发展,扎扎实实过百亿的声势,为本世纪末总收入过5亿元打好基础。
  进入1995年,杨庄村党委、居委和企业集团一班人,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失时机,抢抓机遇,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学习了张家港,坚持了高标准,强抓机遇,求实务实,真抓实干,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发展经验和工作精神,进一步激发全村上下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了全村团结务实,开拓进取,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确保任务目标的完成。在迎接新的挑战方面,抓了以下四项经济工作:①围绕经济工作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全居一盘棋,党委是核心,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和“党委确定中心,分工领导负责,面向市场经济,集中优势力量,处理重点工作”的要求,加强了党建工作和村领导班子的调整充实,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②加快旧村改造步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配套服务工程。③广泛引进人才,扩大人才的培养,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依靠人才,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各业的发展。④以市场为龙头,探索新思路,经济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年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帮助下,杨庄村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牢牢把握中央“20字”方针,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市场经济规律,搞活大流通为导向,依托市场带动发展村办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的特点,多方位招商引资,“养鸡下蛋”,使村办企业建设在规模范围和效益上实现了大的突破,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大发展,经济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1995年在1994年经济总收入完成2.0025亿元的基础上,各业总收入完成2.9289亿元,人均收入2052元,实现利税506.5万元,固定资产4505万元。在全村1248名劳力中,全部劳力转入二三产,占劳力总数的100%。
  1996年,杨庄村党、政、经三套班子按照区镇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各项工作实现了整体推进,六大经济指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实现了时间、速度、效益的同步增长。一年来,领导班子冷静地分析了当前市场经济运行状况,及时把握自己的优势,结合外出考察,形成共识。在经济建设开发工作中,抢抓机遇,在夹缝中开拓、生存、发展。不失时机,抢抓机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务实求实,开拓进取,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经济发展中,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深化企业体制改革。立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以转换企业经济机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重点,在企业体制改革上有了新突破。根据上级的要求和部署,学习借鉴诸城经验,将本村多年来经济效益差、职工收入低、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泉美印刷厂的全部动产出售给个人生产经营,房屋和土地实行租赁制,取得了初步成效。改制后,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为本村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二是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为加强塑料油墨厂新产品的开发,积极支持该厂与大专院校挂钩,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发展企业,聘请了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来厂工作,为他们安排住房,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个厂新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两个系列,提高年产值200万元,利润增加2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本村工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工业发展的后劲。至1996年年底,全村各业经济总收入3.28亿元,人均收入2167元,实现利税621.5万元,固定资产达4545万元。在各业收入中,第三产业收入29586万元,占总收入的90.2%;工业收入3215万元,占总收入的9.8%;全村1236名劳力,男劳力496人,女劳力740人,从事工业的620人,从事批发、零售、餐饮业的616人,一个“贸工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杨庄村形成,为21世纪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杨庄村“两委会”认真贯彻中共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加强建设,加快发展”的整体工作部署,在北园镇党委的领导下,以抓好经济建设为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强化措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两个文明建设又取得了新的成绩,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为1998年杨庄村大发展、大变样奠定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村“两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刻领会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换脑筋,更新观念求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把发展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以更大的气魄和更加扎实的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本村充分发挥与市区接壤的区位优势,抓住治理小清河的机遇,适时提出了“场路齐进”的发展战略,即动工兴建济南北洋工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名牌产品;沿北园路和水屯路两侧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市场和道路同时发展,相互促进,不断壮大杨庄村二三产业的竞争实力。
  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化企业制度。为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本村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着力抓好企业改制工作。对产品经销对路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规定,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进行改组;对小型微利企业和亏损企业,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兼并、租赁、出让、拍卖等形式,实现优化组合的目的。通过企业改制的全面推行,促使企业焕发生机,为经济的振兴注入强大的活力。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好地宣传实施好《档案法》、《山东省档案条例》,进一步加强完善档案目标管理和业务建设,提高水平,改善库房,做好利用档案工作,把档案建设作为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的文明窗口。
  抓住机遇再造优势,继续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充分抓住水屯路和历黄路拓宽的机遇,在历黄路两侧加快建设2万平方米的商业楼,把水屯路两侧已建成的商业楼充分安排使用,使其上水平、上档次,提高竞争力。
  利用小清河边近300亩的低洼荒废地,根据使用单位的要求,建设标准较高、适应性强的工业园区,鼓励经营者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同时,做好各项服务及配套工程,使其真正成为本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本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中共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理清思路,统一思想,面对新环境下的新条件,新途径,立足本职,营造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稳定中求发展,不断提高全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全面完成了上级部署的任务,使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绩。
  2001年,本村实现经济总收入5.36亿元,上缴国家税金501万元,实现利润473万元,全面完成了原北园镇下达给本村的经济指标。
  同年,全村工业经济运行良好,塑料油墨厂、纸箱包装厂等骨干企业,继续发挥了支撑作用。在市场竞争十分严峻的形势下,他们想方设法,上新创新,始终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将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视为企业的生命,实行产品的规范化管理,强化产品的生产和检验环节。塑料油墨厂继1999年取得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后,始终保持该项标准荣誉。
  北郊纸箱包装厂更新了设备和扩建了厂房,千方百计使设备的利用效率得到充分发挥。全厂上下同心同德,努力扩大发展新用户,产品的销售面越来越大,产品的产量和企业效益逐年提高,职工的收益在全村名列前茅。企业产品连续4年被市检站评定为免检产品。厂长杨金水被省包装协会授予包装行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该厂年初六就上班生产,早动手、早准备,为今后生产打下基础。纸箱厂已成为北园规模较大的纸箱生产企业之一。
  村“两委”严格按照市、区的总体要求,以北园三产城建设为目标,立足于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以扩大三产规模,调整三产结构,提高三产档次和水平为重点,膨胀骨干市场。紧抓本市旧城改造的大好机遇,投资3000万元兴建了高标准的4万平方米的装饰材料批发市场。通过近一年的试营业,招商工作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使市场完善和形成规模,村“两委”多方协调,耐心细致地做原北园管区内的十几户居民的工作,并花了大的气力和代价,搬迁了他们,使市场得以完整。要求来市场经营的客户每天都有十几户,但市场的摊位早已饱和,许多客户只能望而兴叹。
  加强对工业园的管理,把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工业园区的外部环境进行整治,对园区外墙进行粉刷,使其焕然一新。同时,设立专人负责客户租金收取和服务与协调工作。工业园区已成为本村工业发展的主要阵地。由于积极加大管理力度,招商引来了民营企业九威钛金进驻本村原毛纺厂车间,现已形成年产值2300万元的塑钢成材生产规模,成为办事处的纳税大户。
  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力度,多次召开“两委”及企业负责人的安全会议。用安全促进发展,不断加强各企业负责人防火、防盗等安全防范意识,与企业负责人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并要求企业设立安全生产巡检员,对重点单位着重防范,对危险工种操作员进行上岗培训,做到持证上岗,警钟长鸣,切实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2002年,杨庄居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为此,本村严格按照中共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居实际,确定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调整三产结构,实现第三产业的优化膨胀,换代升级为主线,以发展“北园三产城,建设济南新城区”为目标,以壮大经济增加收入为目的,立足富民强居,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开展全方位招商引资,加快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全居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全居经济工作的新突破。
  今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是迎接挑战,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第一年。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开拓创新,抓住高架路北延的大好机遇,提高市场的管理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确保今年全居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今年的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为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切实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一是加强学习,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我国已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能否积极应对,抓住新一轮竞争的先机,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更好地担当起促进本居经济发展的重任。把握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尊重实际,注重实际,推动全居各项工作的开展。全居尤其是各厂长、经理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效率意识、危机意识,进一步增强本居二次创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坚持目标化管理,全面落实责任制。今年的各项任务已经明确,各项主要指标已进行了量化、细化,目标责任书已与企业签订。居两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调度,严格考核,年度凡是按责任书要求完成或超额完成指标的企业,要严格按照标准给予奖励,对于那些束手无策,停滞不前,完不成任务的,要提出批评,同时进行处罚。因此,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自我加压,真抓实干,为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做出积极的努力。三是拼搏进取,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围绕中心工作和总体目标,牢牢抓住那些影响大、劳动力强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实现重点突破,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实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精神状态是关键。因此,全居广大干部群众必须保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干事业上,抢抓机遇,努力进取,争创一流,在全居上下形成不断创新的浓厚氛围和发展经济的强大合力,推动经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至2002年年底,全村各业经济总收入实现6.1624亿元,人均收入3618元,实现利税1375万元,向国家贡献税金514万元,固定资产达8079万元,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实现收入7.4亿元;2004年实现收入8.649亿元。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