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经济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04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经济综述
分类号:
F299.22
页数:
10
页码:
182-1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杨庄在漫长的经济发展中,经历了封建剥削的贫困经济、集体化合作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
城市经济
经济管理
杨庄村
内容
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自然村于1958年人民公社时组成一个行政村,即杨庄生产大队。在漫长的经济发展中,经历了封建剥削的贫困经济、集体化合作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个发展阶段。由穷变富,杨庄人民步入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过上了“小康型”的幸福生活。
第一节 封建剥削的贫困经济
历史上,杨庄和大小张庄村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黑土地上。水源充沛,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莲藕和发展水产业。据史料记载:战国时已有水稻种植;三国时祖先已在这里种植莲藕;元代,已形成大片菜园;明清两代,杨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种植粮菜,饲养家禽维持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旧的生产关系和历代反动统治,虽说有丰富的土地、水利、人力资源,但得不到充分开发。直到1948年解放前的几千年岁月里,杨庄和大小张庄村的大片土地一直是贫瘠的黑土地,夏秋水汪汪(水淹),种一葫芦收一瓢,麦秋过后外逃荒。为了维持基本生活,杨庄人曾改种过抗涝的农作物。但由于水涝严重,农作物仍然是春天青、夏天黄,秋天见阎王(淹死),解放前,杨庄村75户人家,400多口人,500多亩土地。全村只有3户地主和7户富农,75口人,占去了300亩土地;大张庄村4户地主、4户富农,60口人,占地240亩;小张庄1户地主,8口人,占地35亩。据统计,3个自然村共有地主8户,富农11户,共有人口143人,共占用土地575亩,占3个村900亩土地的63.9%,即63.9%的土地掌握在地主、富农和“城户地主”手里。因而,全村2/3的穷人吃不上饭,1/2的穷人扛长工、打短工、打鱼、卖蔬菜、卖盆子、卖碗,肩挑人抬,到城里沿街叫卖,过着苦难的日子。
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几千年来,是块贫穷的土地,是充满苦难和饥饿的土地。1937年7月17日,济南连降大雨,杨庄村水深1.5米,土地被水淹没,积水最深处达2米。全村除地主家的40余间砖瓦房没泡倒,其余大部倒塌,秋庄稼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过着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直到1948年解放前夕,杨庄人仍然过着“盼星星,盼月亮,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盼着来年强,盼来盼去还是卖了细粮换粗粮,咸菜就米汤,总离不开那泥坯房的贫困生活”。当时,杨庄人曾有“地主吃的鱼和肉,穷人糊粥汤还喝不够”的歌谣,是当时社会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二节 集体化合作经济
1948年,济南解放后,杨庄、大小张庄3个村的人民获得了新生。1949年,区里派来了土改工作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首先解决减租减息,由过去的“四六分”变为“三七分”。1950年,市区派来的土地改革工作队进驻3个村,田明任队长,姜盛福任副队长,后刘芳、李全斗、王蝶生等带领的土改工作组来到杨庄、张庄村。工作队进村后,认真贯彻执行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孤立富农、分化地主,集中力量打击大地主和恶霸地主的阶级路线。发动群众开展忆苦思甜教育,组织农会划分阶级成分,斗争不法地主,没收土地,分配土地,颁发土地证书等工作。在调查教育摸底的基础上,3个村建立了农会组织,具体领导土改工作。广大贫下中农在农会的领导下,开展了诉帝国主义的苦,诉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苦,诉地主恶霸的苦。这时,人民政府根据群众的控诉,法办了一批地主分子,依法枪毙了一批恶霸地主分子和反革命分子,逮捕了部分地主分子,大灭了地富的反动气焰,大长了贫下中农的志气。在此基础上,根据《土地改革法》的规定,3个村进行了斗地主分田地的运动,没收、征收土地575亩,农具400余件,家具900件,房屋140余间,50余户,300名贫雇农分到了土地。广大贫下中农欢天喜地翻了身,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共产党是恩人,毛主席是救星”的欢呼声,传遍了杨庄村这块土地上的家家户户。
接着,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翻身后的农民发展经济。195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3个村人民闻风而动,组织起季节性和长年性的互助组。1952~1953年,杨庄村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已占总农户的80%。1954年,3个村成立了4个初级农业合作社,90%的农户加入了初级社。4个初级社名称为:和平、光明、星星和五五社。这时,农民的生产热情很高,种粮、种菜,养鸡、养鸭,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小农经济发展得热火朝天,生产得到发展。
1955年12月,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的4处初级农业合作社合并,成立了小进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个村99%的村民参加了农业社的生产。不久,水屯、边庄、白鹤、杨庄、大小张庄组成了进军高级农业合作社大社。高级社劳力统一调配,土地联片集中。合作社对生产队实行“三包一奖四固定”制度,即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奖励;土地、劳力、牲口、大型农具固定到队。生产队收入全部按劳分配,采用评分记工和定额管理的办法,社员积极性很高,生产有较快发展,社员收入增加。据统计,高级社的第一年(1956年),杨庄村、大小张庄村的人民人均分配增收50%,粮菜增收58%以上,1956年,杨庄、大小张庄3个村年产粮食10多万斤,年产蔬菜200余万斤,创出前所未有的粮菜较高产量。
1948~1957年这一时期,3个村的经济发展整体上还是自然经济,也叫小农经济。人们的经济意识是:玩龙,玩虎,不如玩土;金窝,银窝,不如土窝;金买卖,银买卖,不如在家挖泥块;20亩地1头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点粮菜混饱肚,养头肥猪吃点油,卖点鱼虾添衣裤,养只母鸡酱油醋,过着以土为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3个村的经济停留在一家一户,种瓜种豆的自然经济。
第三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1958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来北园视察,在这里发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号召。同年8月20日,北园由15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成了山东省第一个人民公社——北园人民公社。起初是大兵团作战,集中劳力深翻土地,调走杨庄
大队500多整壮劳力,在黄河北、黄台、北辛、王炉等地日夜奋战。提出“深翻一尺半,明年吃白面”的口号,鼓舞士气,大干苦干。1959年2月,北园人民公社北园生产大队成立,下设4个生产队,杨庄为北园大队第4生产队。1961年杨庄生产队由北园大队析出,正式成立杨庄生产大队,下设8个生产小队。人民公社实行公社一级核算,统一分配,穷富拉平,大量平调各队的劳力、土地、粮食。建起了大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由于“一平二调”,农业造成了丰产没丰收,1959年出现了严重的粮荒,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当时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1万斤,有的浮夸为亩产5万斤,到处“放卫星”,谎报虚夸数字。急于过渡,急于求成,盲目求纯,一律归公,什么“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一天等于二十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给社会主义加了一大(组织规模大)、二公(公共积累多)、三平(平均主义)、四穷(穷过渡)等附加成分。发展的路子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单一粮菜生产。杨庄大队500多名劳力,每天围着人均一亩多地转,辛辛苦苦干一天,工值还买不到一盒“金菊烟”。特别是到了“文革”期间,开展了所谓“唯生产力论”的批判,说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农民个人养猪、养羊是“资本主义”;喂鸭子,说鸭子吃掉了社会主义;进城搞点副业要割“资本主义尾巴”。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长期只讲“公平”,不讲“效益”;只讲政治,不讲生产;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生产没活力,个人没动力,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偌大的一个杨庄大队,只有少量的养猪场、建筑队等简陋的工副业项目。空头政治给杨庄人民带来了贫困。过着“卖了细粮换粗粮,家家户户住草房”的穷日子。有的农民小伙到了30岁也娶不上媳妇。群众流传着顺口溜说:“河北(黄河北鹊山办事处)找河南(黄河南岸),河南找北园,北园找济南,大姑娘城里跑,农民小伙成了光棍汉。”1978年前,全大队只有2处简陋的队办企业,干一年,各业总收入只有30万元,人均年收入100多元,月收入八九元,日工值只有3角钱。偌大的杨庄大队,1978年固定资产只有5万元,一年向国家缴税只有6000元。
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时期,杨庄大队群众单一农业生产,人均围着一亩多贫瘠土地转。种粮、种菜,完成上级下达的粮菜任务,以菜代粮、油,经济得不到发展。至1978年,杨庄大队有耕地600多亩,其中稻田20多亩,菜田380多亩,藕田140余亩。每亩水稻300余斤,总产不过万斤。蔬菜亩产1万余斤,总产280余万斤,成为远近出名的高产穷队之一。
解放几十年了,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杨庄人民生活虽有很大改善,但由于“左”的影响,单一农业生产,人多地少,仍然没有摆脱“贫穷”二字。这时,有顺口溜歌谣:“杨庄富,杨庄强,杨庄穷光光,黑泥坯屋房,卖了细粮换粗粮,咸菜就米汤。”反映了当时杨庄地处大城市近郊,守着“金饭碗”,端着“穷饭碗”,经济得不到发展的真实写照,时称“灯下黑”。
第四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的中心工作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业问题也开始了新的改革。是党的富民政策,给杨庄村人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里打破了“大锅饭”,积极推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处城市近郊的优势,坚持“服务城市,致富农民,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的城郊型工作方针,走“贸工农型”发展的路子,把发展村办企业作为振兴杨庄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发扬了“千方百计找门路,不怕千辛万苦上项目,踏遍千山万水找销路,道尽千言万语谈业务”的“四千精神”,采取“四个优”的鼓励措施,先后引进了100多名各种能人,对他们采取了优厚的工资待遇,优先安排职务,优先安排住房,优先解决人户口和子女就业,使各种能人云集杨庄献高策,在村办企业里施展才华。村里为工程技术人员解决住房难。优厚的待遇,优惠的条件,使各种贤才进得来,留得住,服务得好,为杨庄村经济发展心甘情愿地出力献策。杨庄村在发展生产中吃透上级指示精神,用足、用好、用活中央的各种现行政策,在“四个用活”上做出了好文章。一是经营搞活,让利对方。采取“三七分”、“四六分”、“对半分”、“二八分”等多种分成措施,搞了不同形式的横向联合,处处充满活力;二是分配搞活,拉开档次。对企业采取了“责任制,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缴了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其余全部是个人的”;坚持“挣稠吃稠,挣稀吃稀,倒闭了吃救济的办法”,对职工多劳多得,鼓励村民争当“万元户”;三是资金用活,借梯上楼。为了上新创新,多方筹措资金,“借别人的腿搓麻线”,“借船过河”,利用别人的资金上项目,争得了时机,促进了发展;四是人才用活,重用贤能。杨庄村在发展村办企业中,坚持“宁要有错误的能人,也不要没本事的庸人”。凡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及时安排在厂长、经理和车间主任等关键生产岗位上。好的政策,促使各种能人都登台,七十二行全发财,各唱各的“拿手戏”,各念各的“致富经”,使村办企业显示了强大活力。杨庄村人在这段时间内及时克服了小农经济思想,树立了十种观念:一是土地观念。克服了“七十二行,种地为王;玩龙玩虎,不如玩土;金买卖,银买卖,还不如在家挖泥块”的小农经济。树立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从工观念,大办村办企业。二是经商观念。从“无商不奸”,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农工贸型”的生产观念。三是市场观念。从自给自足,到面向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做到东张张,西望望,哪样赚钱干那样,哪方价高卖那方。四是效益观念。从高产值到高效益。五是竞争观念。从守着“大锅饭”一起受穷,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六是信息观念。从过去的只关心刮风下雨到运用信息致富,生产靠流通,流通靠灵通。七是人才观念。从轻知识到“抢圣人”、抢“财神爷”。八是经营观念。妇女们由过去的门前纳鞋底、论家常,到走南闯北,成为经商大军。九是开放观念。从自我封闭,到敞开大门闯世界。十是从安于现状,到开拓创新。上述十种观念的树立,促使杨庄村1978 ~1990年十多年改革,成为由单一农业向“工农商”转变的大发展时期,具体发展阶段是:
推行了联产、联利专业承包责任制(1979~1983年)。1978年前,杨庄大队是个粮菜队,仅有2处队办副业,生产规模小。全大队1300多口人守着20多亩稻田、380多亩菜田、146亩藕田混穷。当年遍布泉城大街小巷的“倒垃圾,换大米,挖大粪”的大军,其中,就出在此地。包括锄、镢、镰、锨、地排车、破仓库、旧抽水机在内的全部家当才值5万多元。
1979年,大队党支部、队委会不失时机做出了“打破单一务农局面,发挥城乡结合部优势,发展工业生产”的决策。在没有资金、设备、厂房的情况下,白手起家, “母鸡生蛋”,一厂变多厂,因陋就简,先后办起起了5处队办企业,到年底,算盘珠子一响,当年工业收入20多万元,在致富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82年年初,杨庄大队队办企业发展到10处。1985年年初,杨庄大队队办企业发展到24处,全队各业总收入404万元,实现利税161.5万元,人均收入853元,固定资产达124.4万元,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通过队改村工作,建立杨庄村民委员会。1984年5月,杨庄大队改为杨庄村建制,并建立杨庄村农工商合作社。新的领导班子带领全村人民乘农村改革的大潮,抓了四个方面的经济工作:一是针对“土地到了户,用不着党支部”的错误认识,加强对蔬菜生产的领导。同年,全村只有361亩菜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共有505人。针对群众愿从工不愿从农的轻农思想,教育村民树立农业基础地位观念,克服轻农思想,防止“撂荒地”出现,采取了“以工补农”的措施,每年从工副业生产收入中拨出一定资金补贴菜农,鼓励菜农种好地,多产蔬菜。二是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杨庄村的农业已退居次要地位,村办经济由过去的“农工商型”变为“工农商型”的经济。这时,杨庄村办企业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10多处企业。生产门类由过去的农业、工业两大类,发展为建材、纸包装、木材加工、电器、商业、饮食、服务、运输业等10多个专业生产门类。1990年,全村劳力1051人,其中男劳力400人,女劳力651人,从事工业863人,从事商业、饮食业的121人,从事其他行业的47人,二三产业的人数达984人,占劳力总数的93.6%。三是大力发展个体业户。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家庭副业,搞运输,干个体。走出兴办商业的第一步,利用北园路交通方便的优势,兴办商业门市部、副食品商店和各物资公司。1990年,杨庄村办企业30处,职工984人,各业总收入2378万元,其中,工业16处,职工863人,工业收入1124万元,占总收入的47.3%;商业、饮食业14处,从业112人,商业、饮食业收入1208万元,占总收入的50.8%。至年底,杨庄固定资产1298万元,人均收入1218元,向国家贡献税金70万元。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进入20世纪90年代,杨庄村经济发展步人了快车道,形成一个工业、商业、服务业齐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随着北园路的拓宽,水屯路的繁荣,济南北洋工业园的不断改造和扩大,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杨庄村各业生产大发展,成为济南市北部一个大的经济增长点。出现这一新的经济结构,对领导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杨庄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本着便于组织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按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于1992年建立了济南市汇北实业公司;1995年建立济南市北洋集团总公司,实现了党、政、经三套班子进行专业化领导,实行政企分开,分工负责,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分工抓好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和住宅、房地产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
20世纪90年代,是杨庄村大干快上的年代,也是杨庄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杨庄村党、政、经3个班子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按照“三个有利于”的讲话精神(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放思想,艰苦创业,使杨庄村步入了强村行列。杨庄村真正发展起来是从1993年开始的。1993年,杨庄村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务实求实、开拓进取,在市、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全村人民的齐心协力,艰苦创业,向前迈了三大步。二、三产业实现了跳跃式大跨度发展,全村经济总收入由1990年的2378万元,1993年一举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485.2万元,实现利润199.6万元,人均纯收入1677元,固定资产达3128万元。全村各业总收入达到1.4307亿元,这是杨庄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杨庄人彻底摆脱了贫困,正昂首奔向21世纪。
1994年,杨庄村一班人按照北园镇“夺冠齐鲁,称雄华夏”的奋斗目标,经过两次外出学习参观,开眼界、动脑子、想办法、找路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实行每个干部上一个、抓一个、包一个项目,要求人人走出去,请进来,发展经济。
一年来,领导班子抓改革,上规模。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村办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全村经济大发展。199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0025亿元,实现利税503.6万元,人均收入1829元。
在发展经济工作中,杨庄村党、政、经3个班子分析了形势,在制定了发展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清河的气魄、黄台的路,巩固自己发展的扎实步”的学习方向,引导全村人民东学黄台共同致富;西学清河想大的、干大的;借鉴南方发展三产的做法和经验,把远学先进典型和近学发展先锋结合起来,尽快促进杨庄村的变化,尽早跻身强村行列。借助北园镇小“九五”打基础,大“九五”大发展,扎扎实实过百亿的声势,为本世纪末总收入过5亿元打好基础。
进入1995年,杨庄村党委、居委和企业集团一班人,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失时机,抢抓机遇,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学习了张家港,坚持了高标准,强抓机遇,求实务实,真抓实干,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发展经验和工作精神,进一步激发全村上下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了全村团结务实,开拓进取,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确保任务目标的完成。在迎接新的挑战方面,抓了以下四项经济工作:①围绕经济工作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全居一盘棋,党委是核心,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和“党委确定中心,分工领导负责,面向市场经济,集中优势力量,处理重点工作”的要求,加强了党建工作和村领导班子的调整充实,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②加快旧村改造步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配套服务工程。③广泛引进人才,扩大人才的培养,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依靠人才,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各业的发展。④以市场为龙头,探索新思路,经济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年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帮助下,杨庄村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牢牢把握中央“20字”方针,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市场经济规律,搞活大流通为导向,依托市场带动发展村办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的特点,多方位招商引资,“养鸡下蛋”,使村办企业建设在规模范围和效益上实现了大的突破,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大发展,经济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1995年在1994年经济总收入完成2.0025亿元的基础上,各业总收入完成2.9289亿元,人均收入2052元,实现利税506.5万元,固定资产4505万元。在全村1248名劳力中,全部劳力转入二三产,占劳力总数的100%。
1996年,杨庄村党、政、经三套班子按照区镇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各项工作实现了整体推进,六大经济指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实现了时间、速度、效益的同步增长。一年来,领导班子冷静地分析了当前市场经济运行状况,及时把握自己的优势,结合外出考察,形成共识。在经济建设开发工作中,抢抓机遇,在夹缝中开拓、生存、发展。不失时机,抢抓机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务实求实,开拓进取,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经济发展中,主要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深化企业体制改革。立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以转换企业经济机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重点,在企业体制改革上有了新突破。根据上级的要求和部署,学习借鉴诸城经验,将本村多年来经济效益差、职工收入低、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泉美印刷厂的全部动产出售给个人生产经营,房屋和土地实行租赁制,取得了初步成效。改制后,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为本村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二是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为加强塑料油墨厂新产品的开发,积极支持该厂与大专院校挂钩,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发展企业,聘请了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来厂工作,为他们安排住房,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个厂新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两个系列,提高年产值200万元,利润增加2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本村工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工业发展的后劲。至1996年年底,全村各业经济总收入3.28亿元,人均收入2167元,实现利税621.5万元,固定资产达4545万元。在各业收入中,第三产业收入29586万元,占总收入的90.2%;工业收入3215万元,占总收入的9.8%;全村1236名劳力,男劳力496人,女劳力740人,从事工业的620人,从事批发、零售、餐饮业的616人,一个“贸工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杨庄村形成,为21世纪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杨庄村“两委会”认真贯彻中共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加强建设,加快发展”的整体工作部署,在北园镇党委的领导下,以抓好经济建设为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强化措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两个文明建设又取得了新的成绩,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为1998年杨庄村大发展、大变样奠定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村“两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刻领会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换脑筋,更新观念求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把发展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以更大的气魄和更加扎实的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本村充分发挥与市区接壤的区位优势,抓住治理小清河的机遇,适时提出了“场路齐进”的发展战略,即动工兴建济南北洋工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名牌产品;沿北园路和水屯路两侧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市场和道路同时发展,相互促进,不断壮大杨庄村二三产业的竞争实力。
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化企业制度。为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本村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着力抓好企业改制工作。对产品经销对路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规定,采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进行改组;对小型微利企业和亏损企业,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兼并、租赁、出让、拍卖等形式,实现优化组合的目的。通过企业改制的全面推行,促使企业焕发生机,为经济的振兴注入强大的活力。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好地宣传实施好《档案法》、《山东省档案条例》,进一步加强完善档案目标管理和业务建设,提高水平,改善库房,做好利用档案工作,把档案建设作为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的文明窗口。
抓住机遇再造优势,继续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充分抓住水屯路和历黄路拓宽的机遇,在历黄路两侧加快建设2万平方米的商业楼,把水屯路两侧已建成的商业楼充分安排使用,使其上水平、上档次,提高竞争力。
利用小清河边近300亩的低洼荒废地,根据使用单位的要求,建设标准较高、适应性强的工业园区,鼓励经营者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同时,做好各项服务及配套工程,使其真正成为本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本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中共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理清思路,统一思想,面对新环境下的新条件,新途径,立足本职,营造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稳定中求发展,不断提高全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全面完成了上级部署的任务,使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绩。
2001年,本村实现经济总收入5.36亿元,上缴国家税金501万元,实现利润473万元,全面完成了原北园镇下达给本村的经济指标。
同年,全村工业经济运行良好,塑料油墨厂、纸箱包装厂等骨干企业,继续发挥了支撑作用。在市场竞争十分严峻的形势下,他们想方设法,上新创新,始终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将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视为企业的生命,实行产品的规范化管理,强化产品的生产和检验环节。塑料油墨厂继1999年取得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后,始终保持该项标准荣誉。
北郊纸箱包装厂更新了设备和扩建了厂房,千方百计使设备的利用效率得到充分发挥。全厂上下同心同德,努力扩大发展新用户,产品的销售面越来越大,产品的产量和企业效益逐年提高,职工的收益在全村名列前茅。企业产品连续4年被市检站评定为免检产品。厂长杨金水被省包装协会授予包装行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该厂年初六就上班生产,早动手、早准备,为今后生产打下基础。纸箱厂已成为北园规模较大的纸箱生产企业之一。
村“两委”严格按照市、区的总体要求,以北园三产城建设为目标,立足于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以扩大三产规模,调整三产结构,提高三产档次和水平为重点,膨胀骨干市场。紧抓本市旧城改造的大好机遇,投资3000万元兴建了高标准的4万平方米的装饰材料批发市场。通过近一年的试营业,招商工作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使市场完善和形成规模,村“两委”多方协调,耐心细致地做原北园管区内的十几户居民的工作,并花了大的气力和代价,搬迁了他们,使市场得以完整。要求来市场经营的客户每天都有十几户,但市场的摊位早已饱和,许多客户只能望而兴叹。
加强对工业园的管理,把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工业园区的外部环境进行整治,对园区外墙进行粉刷,使其焕然一新。同时,设立专人负责客户租金收取和服务与协调工作。工业园区已成为本村工业发展的主要阵地。由于积极加大管理力度,招商引来了民营企业九威钛金进驻本村原毛纺厂车间,现已形成年产值2300万元的塑钢成材生产规模,成为办事处的纳税大户。
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力度,多次召开“两委”及企业负责人的安全会议。用安全促进发展,不断加强各企业负责人防火、防盗等安全防范意识,与企业负责人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并要求企业设立安全生产巡检员,对重点单位着重防范,对危险工种操作员进行上岗培训,做到持证上岗,警钟长鸣,切实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2002年,杨庄居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为此,本村严格按照中共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居实际,确定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调整三产结构,实现第三产业的优化膨胀,换代升级为主线,以发展“北园三产城,建设济南新城区”为目标,以壮大经济增加收入为目的,立足富民强居,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开展全方位招商引资,加快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全居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全居经济工作的新突破。
今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是迎接挑战,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第一年。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开拓创新,抓住高架路北延的大好机遇,提高市场的管理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确保今年全居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今年的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为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切实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一是加强学习,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我国已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能否积极应对,抓住新一轮竞争的先机,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更好地担当起促进本居经济发展的重任。把握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尊重实际,注重实际,推动全居各项工作的开展。全居尤其是各厂长、经理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效率意识、危机意识,进一步增强本居二次创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坚持目标化管理,全面落实责任制。今年的各项任务已经明确,各项主要指标已进行了量化、细化,目标责任书已与企业签订。居两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调度,严格考核,年度凡是按责任书要求完成或超额完成指标的企业,要严格按照标准给予奖励,对于那些束手无策,停滞不前,完不成任务的,要提出批评,同时进行处罚。因此,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自我加压,真抓实干,为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做出积极的努力。三是拼搏进取,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围绕中心工作和总体目标,牢牢抓住那些影响大、劳动力强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实现重点突破,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实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精神状态是关键。因此,全居广大干部群众必须保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干事业上,抢抓机遇,努力进取,争创一流,在全居上下形成不断创新的浓厚氛围和发展经济的强大合力,推动经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至2002年年底,全村各业经济总收入实现6.1624亿元,人均收入3618元,实现利税1375万元,向国家贡献税金514万元,固定资产达8079万元,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实现收入7.4亿元;2004年实现收入8.649亿元。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