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旧居民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00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旧居民宅
分类号: TU241
页数: 3
页码: 129-13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杨庄村的位置、解放前到解放后的人民住房问题。
关键词: 居住建筑 设计 杨庄村

内容

杨庄村村落位于北园大街两侧,东邻东泺河,西邻西泺河,北靠小清河。水屯路由北而南从村内通过,南距风景秀丽的大明湖一箭之遥,四周环水,位置优越。
  解放前,大杨庄、大张庄、小张庄3个自然村住宅除8户地主和11户富农的住房较宽敞外,绝大多数农民住房较小、拥挤。富裕人家的住宅多为四合院或三合院,正房北屋3间,宽敞明亮,配有东西厢房各2~3间,灶房1间;黑漆大门内有1间门楼过道房。住房房顶多为草质,少部分富裕人家正房为小青瓦覆顶;房墙多为石基土坯砌垒,墙壁涂有白石灰;砖墙甚少。富户人家的庭院建有院墙,形成独家院落,住房较宽敞,平均每人居住2~3间房,约20余平方米。贫穷人家的住房阴暗、潮湿、拥挤,房屋建筑结构皆为土坯墙、茅草顶,多数房屋内晴天见太阳,雨天漏雨水,只好用草席或茅草毡临时遮蔽;一般人家3~4口住1间屋或全家5~6口人仅2间屋,几代同室,还有的住窝棚,在路边空地临时搭棚居住;多数人家无大门、院墙和灶房,仅篱笆围院,草棚起灶,在破陋的房舍里维持生计。
  20世纪40年代初,全村100余户,760余人,共有房屋400余间。富裕大户家每户有10余间房,贫困者几代人住1间房。1937年,济南连降大雨,造成水灾,村内大多数房屋被浸倒,水患过后,全村的房屋部分受损。尔后,村民为维持生计,遂搭建起茅舍。
  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斗地主、分房产、分田地,村民生活安定下来,无房户及住房特别拥挤户分得地主房屋140余间。至1950年,全村共有民用住房589间,其中,砖瓦房50间,泥土草房539余间,人均住房面积6.2平方米。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村民的住房条件逐步改善。20世纪60年代始,村民建房多用砖、石、瓦,改造成第二代新建住房。进入20世纪70年代,村里呈现建房高峰期,条件较好人家拆建翻建住宅。此时,新建房屋多为砖混结构,房屋造型亦从传统的筒子式向宽敞明亮的前出厦、玻璃门窗第三代新式房建设。1986年起,杨庄村开始建二层楼,已建楼房20间,进行第四代房的改造任务。1994年起,杨庄村建造居民大楼,已有楼房846间,砖瓦房1100间,人均居住面积14平方米,使村民住宅向高层化、标准化、漂亮宽敞化进展。至2002年,全居旧居改造任务完成,建成公寓式漂亮宽敞的六层大楼92幢,共3792余间,全社区居民全部住上楼房,人均居住面积42.1平方米。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