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理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98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理环境
分类号: P942.52
页数: 17
页码: 80-96
摘要: 本章介绍了济南市杨庄社区的地质地形、山丘分布、气候特点、水系等几方面。
关键词: 自然地理 环境 济南市杨庄社区

内容

杨庄社区居委会地处济南市北部,天桥区东部。其地质、地形属山前平原带;气候特征明显,由于低洼而形成一定的“热岛效应”;境域四面环水,南邻大明湖,北靠小清河,东西两侧有东泺河和西泺河从居流过,水源充沛,资源优厚,地理环境优越,北园大街、水屯路及村内20余条大街小巷纵横居内,具有近1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为居办经济的发展和社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 地质
  杨庄社区居委会境域的地质构造单元属山东地块泰山隆起北侧,济阳坳陷迤南,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受早期古代地壳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于奥陶纪晚期上升成陆台,加上后来的中生纪白垩纪岩浆岩的侵入和新生代喜玛拉雅山运动直至第四纪以来的外营力水流剥蚀、风化、搬运、堆积等作用,形成了现在的基本形态。新生界第四系广布于市区北部平原,由疏松粘土、亚砂含砾石组成。燕山运动期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中基性岩浆,形成巨大的济南辉长岩体,呈向北倾伏的复杂岩盖,露出无影山、匡山、凤凰山、标山、金牛山等残丘
  地震烈度,经山东省地震局测定,济南市地震烈度为6度,在基础设施、重要工程建设规划时,其抗震性能应按烈度7度以上进行设计。
  第二节 地形
  杨庄居处于黄河与小清河之南,为黄河冲积平原。标高小于30米,最低处只有21米左右,是济南市区最低低洼地带。地面一般由南向北倾斜,但在小清河以北略高,地面微向南倾斜。1996年前,雨季排泄不畅,易造成水灾。1987年8月26日大水,全居被淹,积水1米以上,低处积水1.5米。
  杨庄居北临黄河和小清河。历史上黄河下游段多处溃决,使沿黄一带分布着众多的浅平洼地,加之黄河河床的淀积抬升,抬高了原汇入黄河的支脉之河流的尾闾水位,因而汛期河道下游洼地潴水,汪洋一片。解放后,杨庄引黄灌溉,低洼地泥沙淤高填平,成为水稻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填平加高,成为工商企业的用地。至1997年,全部土地占用,农业消失。
  第三节 山丘
  杨庄居地处济南中部山前平原带。周围与白鹤、边庄、水屯、盖家沟、黄台、黄桥、沃家等村居接壤,小清河由西向东从居北经过。沿小清河远望,自西向东可观凤凰山、标山、无影山、匡山、马鞍山、粟山、药山、鹊山、华山等“齐烟九点”中的山丘。由于燕山期岩浆岩的侵人体局部突出,地面形成独有的星点形小圆山地貌。杨庄境域整个地形较低,海拔高度在21.5米左右。
  杨庄境域北部处在小清河流域的湖泽沼洼地,20世纪80年代初,小清河排泄积水后,尚存片片水塘,植荷养莲,人们称其为“十里荷香”之地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村北还有占地100余亩的水洼塘地,深约2~3米,最深处4米左右,养鱼种藕。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村办企业的发展和济南北洋工业园的开发利用,总占地300亩的水塘和低洼地填平,被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占用。
  杨庄境域为小清河流域低洼地,在周围的环境中,站在高9层的北洋大酒店顶端,登高望远,清晰可见“齐烟九点”中的匡山、粟山、马鞍山、药山、鹊山、凤凰山、标山、华山等,点点可数、孤峰远影,历历展现在眼帘,风景美丽,气势壮观。
  无影山无影山位于杨庄居西,山坡延缓,山顶平坦,海拔51.6米,石质为辉长岩,20世纪80年代前该山产黑砂石和青砂。
  据《济南市山水古迹证略》载:“无影山在市西北八里,黄家屯迤西,以日中无影故名。”西汉乐舞杂技陶俑等珍贵出土文物就是从无影山出土的。明成祖朱棣为夺取皇位兴兵来济,在无影山炮打济南,历史上有“燕王四子打济南”的传说。明代诗人王象春留有“燕王四子打济南”的诗句:城西十里耸黄岗,成祖当年控刷刷刷骕驦。火炮从天惊地裂,至今一角失金汤。史料记载: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建置》载:黄岗铺,城西北司兵五名。途经无影山南设有官道(即现在的国道),是通往西京长安的国道。据传,唐代皇帝东巡就从这条国道通过,地方官员赴京必经。清代诗人留有诗句:乱石堆云莎草铺,一鞭迢递指征途。年年八月黄岗道,驴背秋山入画图。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建设扩大,经房地产开发,已开发成一片六层以上楼房区,该山消失。
  粟山粟山位于杨庄居西北6公里处,东与北马鞍山相对。山名取“苍海一粟”之粟,极言孤山之小。海拔61.4米,石质为辉长岩。《齐乘》载此山,该山亦为“齐烟九点”之一。山上有松柏,1962年,济南市民政局在山下建济南市火化场。
  匡山匡山位于杨庄居西,系“齐烟九点”之一。匡山,原名为筐山,其形状似筐子,故名。“太白读书处”刻石立于匡山西麓,刻石高约4米,宽2米,字为行楷书,落款:甲子仲秋朱云澜书。传说为李白读书处,筐山因为杜甫赠李白诗有“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的句子,而李白恰恰又亲到济南加入道教籍,又游过鹊山湖,于是济南人士就把“筐”去竹改“匡”,称为匡山,并在匡山上修了一座祠庙,还立了一块碑碣,标之日:“太白读书处”。山巅有寺,入门为前殿,后为正殿,东院北堂三间,西北转又一院落有石日“白虎石”,再北为太白读书堂,现该处房舍皆荡然无存,仅余此刻石。20世纪90年代以来,匡山居委会投资,在山上筑路修亭,已成为一处旅游景点。
  至于李白来此与否,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济南杂诗》之一留有诗篇:“匡山闻有读书堂,行过山前笑一场。可惜世间无李白,今人多少贺知章 !”以此付之一笑而已。
  北马鞍山北马鞍山原名马鞌山。位于杨庄居西部5公里处,北邻药山,西为粟山,因山峰形似马鞍,故名。海拔87米,石质为辉长岩。
  清雍正七年(1729年)《山东通志·疆域》载:“马鞍山在西北十五里,药山之南。”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89年,鲁卫等国请晋师伐齐,师陈于鞌。春秋时期四大著名战役之一的“齐晋鞌之战”就发生在马鞍山一带。山上有苗圃、松柏,“齐烟九点”之一。
  马鞍山西麓有卫青墓,东麓有明代后七子李攀龙墓。
  药山药山位于杨庄居西北5.5公里处。无影山北路路西,南与北马鞍山相对,北望鹊山,海拔114米,石质为辉长岩。此山大小九个峰峦,故名“九顶莲花山”。《齐乘》载:“药山,山出阳起石,极佳,故名。”《历乘·舆地》称:“药山,城西北一十五里,有洞,产阳起石,上官微取无虚日”。有讥之者云:“阳起石同腽肭脐,登山涉海苦蒸黎,何如筐埠无穿凿,犹待花闲鸟漫啼。”
  山上曾建有“药王庙”,产半夏、远志、千头菊、茵陈、柴胡、生地等多种药材,是“齐烟九点”之一。
  清代,任宏远《赠药山高羽士诗》:远避云深处,结第在九峰。春前锄芍药,雨后种芙蓉。元悟心常静,丹炉火自溶。不缘卖药出,人世那能逢。
  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区、镇、村多方支持,投资建设,年年义务植树造林,已建成药山公园,成为天桥区西北部的一处幽静天然旅游区,每逢五月、十月,每天来此爬山旅游的城乡人民达万人以上。
  标山位于杨庄居西,隔河相望,其东隔工商河与凤凰山相对,西与金牛山相望。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乔居云庄,常游标山,并作《标山记》,其中日:“绰然亭(云庄别墅一亭,作者注)西三四里,有双山日‘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叠矗,势陂陀,可步行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士人以傍无他山,唯此岩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舆地》载:“标山,城北一十里,山石并立如标,故名”。明万历年间,在山上建有“关帝庙”。清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在山上建一钟鼓楼。标山,山石裸露,石质辉长岩,山高海拔48米。是济南景观“齐烟九点”之一。
  访标山
  独特峰姿,竖如标尺,标山名之。
  松柏常青,秋枫染火,春柳垂丝。
  养浩拨冗频临,啸散曲,悠游四时。
  我化青山,青山化我,情景融诗。
  注:元代文人张养浩常来标山俯仰啸傲。他曾说过:“到标山来简直不知是我化青山,还是青山化我。”
  凤凰山位于杨庄居西边,隔河相望,其西隔工商河与标山相对,其东偏南为北园镇工商业区。据元著名散曲家张养浩《标山记》载,凤凰山与标山在地图上无名称,当地人统称二山为“标山”,“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东者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清代,该山峰因其状如凤凰展翅,故易名“凤凰山”。该山高海拔49米,石质为辉长岩石,山上有松柏。是济南景观“齐烟九点”之一。
  金牛山位于杨庄居西北,隔河相望。西、北两面濒临小清河,东隔工商河与标山相对。金牛山三面环水,山上松柏葱茏,山下河渠纵横,稻田荷塘,铺红衬绿,景色明媚秀润。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济南大观》载:“金牛山在市西北十里,药山之南,规划为商埠公园,正谋兴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济南山水古迹纪略》载:“金牛山在市西北,森林秀蔚,亭舍豁然,现改为公园,以备夏秋间市民游览。”由于战乱,旧政府腐败,未能建成公园。直到1959年,人民政府将金牛山正式辟为公园。依山定势,错落有致地修建了熊猫馆、猩猩馆、狮虎馆、猴山、鸣禽馆、海豹池及小动物苑等,展出各种珍禽异兽。该园定名为“金牛公园”。1988年,更名“金牛山动物园”。1989年易名“济南动物园”。该山海拔46.7米,石质为辉长岩。金牛山森林葱郁,湖水环抱,境界开阔,布局巧妙,既表现了疏密相间、风格多样的园林建筑之美,又保持了原来的天然风貌,是济南以展出动物为主的综合性公园。
  游金牛动物园
  依山傍水,皆日金牛美。
  孔雀开屏争妩媚,戏耍群猴孩醉。
  霎时细雨霏霏,岂能草草回归。
  更有无边风月,落霞孤骛齐飞。
  伫望华不注山
  桀立孤峰昊天低,寺颓香火久来稀。
  齐晋当年鏕战急,创雄师。
  云雾润蒸华不注,黄河若练紧相依。
  如画风光今胜昔,展新姿。
  黄台山位于杨庄居东北3公里。该山居小清河以北,隔黄河与鹊山相望。清雍正七年(1729年)《山东通志·疆域》载:“黄台山,在县北八里,所谓黄台者,今之黄台桥也,而山随黄台得名。盖汉台县故城,在其东也。”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舆地》载:“黄台山:城北一十里,上有月阳寺。”黄台山月阳寺建于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寺内立有明、清、民国时期重修月阳寺的石碑20多通;东大殿有释加牟尼佛塑像;西大殿为老子、孔子塑像;西小院建有地母殿。寺前建有戏台,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始为庙会,唱戏3天。1943年,由于战乱停止庙会。1946年,国民党军队在月阳寺修筑炮楼,寺内塑像全部毁掉。1963年,寺院建筑全部拆除。
  黄台山岩体为石灰变质的大理石,山高海拔61.4米。古时,山上树木攀藤,杂草丛生,是一座绿丘。1974年,在山上发现一座汉墓,从墓中出土有著名的东汉《七盘舞》石刻图像等文物。七盘舞(又称盘鼓舞)这一文物,可与史记中记载的“历七盘而纵蹑”而相互印证。黄台山历经开采,现已失去原貌。
  狗屎山该山位于杨庄居西2公里,西依济泺路,与济南动物园东门相对。石质为辉长岩,历经开采,现已成为孤石。
  狗屎山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太上老君的坐骑——神牛,偷吃了老君炼的仙丹,被玉皇大帝贬下界,去耕耘荒山野地,并差犬看守。有一年,凡间歹人,暗施魔法,想猎取神牛归己。一日,歹人乘其不备,袭击神牛。神牛受惊,一声长吼,直奔东北面去。这时,正在吃食的神犬,听到牛的叫声,不顾一切地追赶而去。神犬离去时尚未吃的食物,天长日久变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狗食山”,后来人们把“食”谐音“屎”,山名便成了“狗屎山”。至今,狗屎山仍立在金牛山的东边。
  鹊山位于杨庄居以北6公里,黄河北岸。山高海拔120.8米,石质为辉长岩。据元至元五年(1339年)《齐乘》载:“鹊山,府北二十里。王绘太白诗注云:‘扁鹊炼丹于此’。俗又为谓每岁七八月乌鹊翔集,故名。”明崇祯六年(1663年)《历乘·舆地》载:“鹊山:城北二十里雒口镇。其山无峰,望之如翠屏,大清河流之下,盐贾所处。世传扁鹊炼丹于此。”鹊山与华山隔河相望,济南八景之一“鹊华烟雨”美景,即是对二山的描写。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留有《鹊华秋色图》,描绘了鹊、华二山之美景。《历乘》所载的十六景称鹊山“远望之若万垒云屏”,故有“翠屏丹皂”之美誉。鹊、华二山,历来被视为济南的象征。华山峻拔孤秀,如出水芙蓉;鹊山岩壁横展,似临流翠屏。每当阴雨之际,登千佛山凭高远眺,两山对峙,云雾环萦;若有若无,若离若合,自有一种朦胧飘杳之美,无不寄托天涯游子思乡怀土之情。
  鹊山,松柏葱郁,有宋代修建的“鹊山院”(又名“鹊山寺”,今已废);
  有明崇祯八年(1635年)曾司璥修建的“万善寺”(今已废);现尚存扁鹊墓及墓碑,于1957年被定为济南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鹊山览胜
  雨霁云收,登高赏目,一扫烦愁。
  岁月无情,丹炉安在?卢医名留。
  揽云漫步遨游,真乃是,鹊华风流。
  绿水青山,元人杰作,千古悠悠。
  第四节 气候
  杨庄社区境域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山东内陆,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集中。春季干燥少雨,多西南、偏南风;夏季炎热多雨,多偏南风;秋季天高气爽,风向多变;冬季严寒干燥,雨雪稀少,多偏北风。四季中,冬季最长,达5个月(11月至次年3月);夏季次之,为3~4个月(5~8月);春、秋季最短,均不足两个月。因处于泰山余脉北麓,济南北郊低洼地带,河流、湖塘多,对气候形成有一定的“热岛效应”。
  历年平均气温14.2℃。夏季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42.7℃(1942年7月6日),1955年7月24日高温达42.5℃;冬季最冷是1月,平均气温为-1.4℃,极端最低气温达-19.7℃(1953年1月17日),1957年2月9日低温也达-19.7℃。
  土地10厘米深处,年平均地温为15.8℃。每年7月份平均地温最高达29.3℃;每年1月份平均地温最低达-1.1℃。冬季最大的冻土层最深达45厘米。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平均积温在5000℃以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积温在5283℃。热量资源较丰富,但具有明显的季节 变化和年际间的变化,造成农业生产年际间的不平衡。
  据解放以来的降水统计资料记载,年平均降水量为665.6毫米。1962年降水最多,年最大降水量为1160毫米;1968年降水最少,年最小降水量为320.2毫米。最大日降水量是1987年8月26日,达303毫米;1962年7月13日,降水量达298.4毫米。年平均降雪日数为9.3天。最早降雪日是1978年10月27日,最晚降雪日是1961年5月3日。年平均积雪日数为14.7天,最大积雪深度19厘米。年平均结冰日数为86.7天,一般始于每年11月中旬,终于次年3月下旬。年际降水变差较大,季月降水分配亦不均。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3%,6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5.7%;7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32.1%;10月至翌年5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4.7%。日降水大于0.1毫米,平均数为77.5天;日降水大于5毫米,平均天数为30.7天;日降水大于10毫米,平均天数为19.3天;日降水大于25毫米,平均天数为7.5天;日降水大于50毫米,平均天数为2.1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09.53小时。每年5月份为最高日照时数月,达287.3小时;每年2月份为最低日照时数月,达185.4小时。日照百分率以5月份最多,平均为66%,7~8月份处于雨季,日照百分率较低,平均为57%。
  年平均晴天数为97.5天,阴天为90.6天;年平均雾日数为19.3天。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18天,初霜于每年10月下旬,终霜于次年3月下旬。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8%。7~8月相对湿度最大,为75%左右;4~5月相对湿度最小,为48%左右,属水分不足的半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气压为1010.5毫巴,平均最大气压1021.2毫巴(1月),平均最小气压996.5毫巴(7月)。
  年际风向随季节 而变化,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东北风。夏季多西南风、偏南风;冬季多东北风、偏北风;春、秋两季风向多变,大都偏南风、偏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风力相当于2~3级;最大风速为33.3米/秒,风力相当于12级以上。全年以4月份风速最大,月平均风速为4.3米/秒,最大风速达26米/秒。
  进入20世纪90年代,气候变暖,雨水较前偏少,黄河连年断流,最多年份断流160余天。据1998年12月10日~28日,长达半个多月的时间,日平均气温10℃~15℃,最高达16℃,是半个世纪以来,同期最高温度,实属50年一见。
  2004年,在干旱了十多年后迎来了丰水年,全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夏季最高温度39℃,冬季最低温度-13℃,是一个较好的丰水年。在趵突泉多年停喷后,2004年喷涌达29米以上,实现了全年不停喷。
  第五节 水系
  杨庄社区地域地势低洼,水位高,低洼处在1.5~2米左右,最多也只有4米即可采用。土壤湿润,有一定的盐碱化现象。
  地表水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东泺河和西泺河。
  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全国9省区、300个县市,北绕济南直人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
  黄河源远流长,因河水浑浊色黄而得名。古代尊称其为“四渎(江、河、淮、济)之宗”,“百水之首”。黄河在许多史书中只简称为“河”,现代才普遍称其为“黄河”。黄河在济南地区的河道,原为大清河。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舆地》载:“大清河,即济水故道”,自河南郑州东北流人济南,又东流人海,是“盐贾通舟之处”。据1980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水利史述要》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穿过运河,至鱼山夺大清河由利津人海。1938年,国民党军队在郑州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又一次改道南行。1947年,堵复花园口决口后,黄河重归山东故道。”
  黄河,在历史上是条害河。据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新中国诞生的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1593次,较大的改道26次,水灾波及25万平方公里。
  近代,黄河又常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治黄河,筑起了黄河大堤,仅在山东境内就有580公里的河堤,被称为“水上长城”。今日之黄河,已被黄河两岸英雄儿女所驯服,旧貌变新颜。登临标山山顶北望黄河,似一条玉带,自西而东流,河宽均在1000米左右。最大流量为11900立方米/秒。沿河主要设施有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泺口港口码头、泺口渡口、济南黄河公路大桥等。
  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始建于1909年,1912年竣工通车。该桥由詹天佑与德国工程师浦弥尔决策勘测设计,德国桥梁公司负责施工。大桥共13墩12孔,桥面长1250米,宽8米。大桥横跨黄河南北两岸,是京沪铁路咽喉要道。因该桥已超期使用,加之黄河河床逐年淤高,致使大桥桥体在黄河洪峰到来之际,形成阻水之势,严重影响防洪安全。1990年,大桥停止使用。1992年,拆除大桥北端的4孔,其余部分残留于黄河上。1998年又进行了改造整修,1999年7月1日重新开通,投入运营。
  泺口港口是历史上著名的水码头,亦是黄河下游的重要水上运输枢纽,其航线上溯经河南仪封、开封至郑州,航线长900公里,下抵海口约250公里。泺口段设有枣树园子、上关、下关、马家道口、赵家庄(原名李家行)等5个码头。济南解放后,山东省交通厅黄河航运局将此正式辟为泺口港。
  泺口渡口是连接省会和鲁北平原的咽喉要道之一。1953年,泺口上关、下关、枣树园、昌乐门、小道口等渡口,合并成立泺口渡口。1956年正式命名为“泺口渡口”。
  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是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山东省交通工程总公司施工建成的。主桥是一座新型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斜拉桥。大桥横跨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上,主孔跨径220米。它是由引桥和主桥两部分组成,全长2023米。主桥跨度居世界第7位,居亚洲之首。耸立在河床两岸的巨型塔柱,高达68.4米。272组钢索,斜拉着14000多吨重的主桥。桥面宽19.5米,其中行车道15米,能并行4辆汽车。该桥于1978年12月动工兴建,1982年7月15日建成通车,是济南连接华北公路运输的咽喉要道。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它从黄土高原,挟带着大量泥沙滚滚东去,到了下游,泥沙沉淀,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亦称“悬河”。今之黄河水位,高出杨庄社区地面10余米。真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小清河小清河流经杨庄社区,自西而东流,直入渤海,全长238公里,1996年前本河段河床宽40余米,河槽深4米左右,最大流量为89立方米/秒。
  小清河源于济南,古称“泺水”,为大清河(古济水,后黄河为其故道)的一条支流。据《山东通志·疆域》载:“泺水本人济水,伪齐刘豫(1130~1137年)堰之东行。古听水入巨合水之故道称为小清河。明季小清河在县境者湮塞,乃以章丘县东之獭河为小清河之源。而泺水人大清河,大清河即济水故渎,此乾隆历城县志所以谓小清河今淤,泺水东北人大清河也。及光绪十八年(1892年)巡抚福润登、莱青、盛宣怀等疏浚小清河,于是小清河不入大清河,而泺水仍为小清河之源。”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舆地》载:“小清河:水出大明湖,环城而东合黑虎诸泉之水,东北绕华不注山,经章丘、邹平、新城诸县人海。此刘豫之运河,今迷其故道。”民国17年(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载:“小清河,由东流水出海晏门,有滚水坝闸、刘家桥闸,至黄台桥又东北……,迤人章丘境,约共长八十二里。”伪齐刘豫(北宋济南知府,降金后自立齐朝,史称伪齐)开凿新河,一为航运,二为导泺水、排泄城北洼地及湖泊之水东流人海,称该河为“小清河”。市区诸泉水及雨污废水均经东泺河、西泺河等河道排人小清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引玉符河水补小清河水之不足,由西郊睦里庄西向东开挖新河,经柳塘河(孟家庄至侯家庄一段河),过林家桥,从五柳闸人小清河。自此,这段河统称为小清河。
  小清河是济南连接渤海沿岸的重要航道,也是山东省内通海航运的内河。自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小清河被治理后,航运可直达市内的泺源桥。《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载:“小清河自西城门外起至张林入章丘境,长约九十五里,船数约有一千一百余艘,往来行驶,运输货物,极为便利”。城外东流水、太平湾、西侯家场、黄台板桥均设有航运码头。1948年济南解放后,小清河航运还可抵达西侯家场码头。西侯家场码头长约200~300米,设若干停靠码头,停舶常达200余只,船运繁忙。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河道积淤,停航。尔后,小清河航运自黄台港起航。
  1996年,在省、市、区、镇政府的领导下,对小清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拓宽改造,历时一年多。改造后的小清河宽50余米,深10余米,沿河两岸石砌围墙高8~10米。河两岸建起小清河北路和小清河南路,沿河栽花种树,成为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小清河原本是一条美丽的河流。河水清澈,游鱼唼喋。春夏之际,水革丰茂,绿岸碧波,相映成趣,景色十分诱人。沿岸设有水闸、抽水站多处,用于农业灌溉,现今小清河主要担任排水任务,全市70%以上的雨水、污水注入该河排泄,致使河水污染严重,失去了昔日的美貌。
  刘豫开掘小清河刘豫是被写进《宋史》叛臣传的重要人物。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他在济南杀害大刀关胜,叛宋降金,充当金兵进攻江淮宋军的帮凶,可以说干尽了坏事。传说济南北郊有座蝎子坟,不断往外爬蝎子,那就是刘豫的坟。蝎为五毒之一,坟中出蝎,则是恶人恶坟。这则传说表达了济南民众对刘豫的憎恨。其实,他的坟是不可能在济南的。1137年(南宋绍兴七年)刘豫被金国废去“齐帝”称号,强制迁徙到数千里之外的临潢(今内蒙巴林左旗),在那里被软禁到死(1143年)。即使迁葬,也只能迁到他的祖籍景州阜城(今河北)。
  据《宋史》记载,刘豫字彦游,父祖辈“世业农”。他年轻时行为不端,常偷同学的财物。在元符年间(1098~1100年)他考中进士,到1112年(政和二年)才谋得殿中侍御史职位,便被人告发了过去的劣迹。宋徽宗当时很宽大,“诏无问”,没有追究。后来当刘豫再钻营求任礼部高官时,徽宗不但不批准,反把他降为“两浙查访”的外官。到宣和六年(1124年),即北宋灭亡的前两年,又将刘豫调任河北提刑。金兵南侵时,刘豫弃官南逃,潜居于真仪,投靠中书侍郎张悫。由于张悫的努力推荐,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春,宋高宗派刘豫出任济南知府。他怕“山东多盗”,政局不稳,要求改任江淮职务,遭到拒绝,他只好带着怨恨到济南上任。这年冬天,他杀了关胜,叛宋降金。
  刘豫降金,没有立即当上儿皇帝。在此之前,金人曾封宋降官张邦昌为“楚帝”。不久,张邦昌又叛金归宋,使金人计划落空。所以,金人要先对刘豫考察一番,先封他为东平知府,充京东西淮南等路安抚使,封他儿子为济南知府。刘豫父子组织军队,充当金兵进攻南宋的帮凶,非常卖力,金人很满意。在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封刘豫为“齐帝”,封刘麟为“齐太子”。刘豫在宋的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正式称帝。两年后迁都汴京(开封)。但这个儿皇帝当得很不容易,国政方面事无巨细皆须申报金兵元帅府裁决,财政方面拮据得难以支撑。由于金人纵兵劫掠,民间财物搜刮殆尽。要向金国进贡,要供养对宋作战的“齐军”,还要维持小朝廷官员和后宫的耗费,刘豫必须与富庶的江浙沿海做生意来支撑财政。但江淮一带是宋金鏖战之地,难以安全运输,于是山东的海运便成为秘密贸易的重要通道。正是这种背景和需要,促使刘豫下令开凿小清河,扩大商贸通道。
  根据小清河航运局的河志资料,可知刘豫开河并非平地开出新河,而是疏浚利用了古济水南水系的一条旧河道。《水经注》记载,此残河源头在王莽称帝时干涸。自汶河以下的河道也有变化。唐代中叶以后断流,雨季仍能分段行船。其北为大清河(今黄河下游),即古济水。古济水像黄河一样不安分,时时泛滥,侵占别的河道。大、小清河相距最近,都做过古济水的河道,是不足为奇的。
  这次开河,大部分工程是疏浚挖深河道,但在济南挖掘了一段新河,截断泺、历二水,使济南诸泉的水不再经鹊山湖、泺口人大清河,而是直接导人小清河。利用济南充沛的泉水保证河运水位,货船由莱州湾羊角沟河口上驶济南,可停泊于西门码头。
  小清河的通航,给刘豫带来很大经济好处。与南宋的秘密商贸往来,渐渐引起金国统治者对刘豫的猜疑。据说,后来刘豫被废,抄没财物,是由于南宋施用离间计,制造了刘豫秘密商谈“叛金归宋”的假相,从而加深金国的猜疑,使这位千古罪人得到“流(放)死临潢”的下场。
  由于小清河的挖掘使济南城北的自然风光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此之前,济南诸泉汇成泺、历二水,流往城北,汇成一个美丽壮阔的湖泊,其中心约在今北园镇一带。经此湖乘船可去华山、标山、鹊山。湖水与泺(洛)口相通,流人大清河。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莲子湖”篇中写道:“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20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又渔船掩映,罟罾(gǔzēng渔网)疏布,远望之者,若蛛网浮杯也……”南燕晏谟的《三齐记》称此湖为鹊山湖。李白在《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一诗中写:“湖阔数十里,波光摇碧山。”此湖在北宋大旱时一度干涸。但正常年景济南诸泉仍可维持这里的湖光水色。据《历城县志》记载,自济南泉水被导人小清河,鹊山湖便渐渐“然田壤,不复烟波”。从此,“潇洒似江南”的济南便减少了一处胜景。
  小清河通航后,又有几次断航和疏浚。明末清初曾长期淤塞,清中叶做过较大疏浚,遂通航至今,成为山东境内与黄河、运河齐名的河运干线之一。
  附
  小清河治理工程纪念
  为小清河拓宽,杨庄人民拆除部分企业,贡献25亩土地,捐款21万元人民币,为小清河世纪展宽做出了贡献。
  小清河成于南宋,源于济南市玉符河睦李庄间,止于渤海莱州湾,全长238公里,流经济南、淄博、滨州、东营、潍坊5市地,18县(市)、区。济南市境内河段长70余公里,其中20公里穿越郊区。
  历史上,小清河盛产鱼虾,行舟泛桨,人们沿河而居,向河谋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污染加剧,水质恶化,淤积严重,航运萎缩,行洪能力降低,屡屡造成重大损失。治理小清河成为沿河人民的共同心声。
  1996年10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彻底根治小清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济南市小清河干流治理工程指挥部”,向全市发出总动员令。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出动机械1.37万台次,投入工日920万个;捐款2700万元,义务劳动10万余人次;拆迁房屋86万平方米,挖造土方1600万立方米,砌石55万立方米,修建各种构建物449座。工程占地1.69万亩,总投资10.6亿元。治理后的小清河采用梯形土明渠和人工砌石复式断面,河道宽40~50米,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两岸各有18米道路和绿化带,具有排洪、灌溉、航运、水产、旅游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小清河治理工程是全市城市建设和水利、环保发展史上一次性投入最大的工程,显示了我市进行大规模环境改造的能力,对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沿河道路成为横贯全市的交通动脉。治河与治污相结合,改善了环境,涵养了水源,既有利于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为沿河兄弟市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两岸景点和绿化带成为人民群众休养生息和陶冶情操的旅游胜地。小清河沿线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具有悠久历史的小清河将为现代化省会城市建设及全省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全市人民在小清河治理工程中释发出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以及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和共产主义精神将永远彪炳史册。
  向小清河建设者致意!
  向所有为小清河治理工程做出奉献的人们致意!
  谨立此碑,以志历史,以励后人。
  中共济南市委
  济南市人民政府
  1997年6月15日
  关于小清河治理工程捐资的通知
  村属各企业、各部门:
  为坚决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综合治理小清河的重大决策,按照市、区及北园镇今冬明春小清河干流治理工程的总体部署和统一要求,确保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根据北园镇政府《关于小清河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的精神和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针,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筹集资金的办法,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辟资金来源渠道。本村属各企业、各部门,一律采取按本企业、本部门实有人数出资代劳的方式,统筹资金。具体标准为:企业负责人及党员干部每人200元;职工每人150元。
  望各单位接通知后,认真做好治理小清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激发自愿为小清河治理出力的奉献精神,积极支持小清河建设。同时,做好筹集资金的工作。各单位于12月30日前,将集资款交村委会计室。
  杨庄村党委、村委会
  1996年12月28日
  备注:杨庄村总共为小清河治理工程捐款21.1万元,其中村委会捐款12.934万元,村民个人捐款8.166万元。
  东泺河东泺河源于黑虎泉、大明湖,南起坦桥,经何家庄西向北,至黄台板桥庄西侧入小清河,长3150米。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疏浚东泺河、西泺河,挖深3~5尺。1965年疏浚加宽。疏浚后,河道为土坡,呈梯形断面,上口宽13~14米,底宽4.5米,深3~3.5米。1976年又对该河进行了整治,从北园路向北直入小清河,成为底宽12米的石砌矩形断面。主要用于灌溉、排洪。
  该河途经杨庄东侧2000余米。过去,杨庄农业水源来源于该河。20世纪90年代后期,杨庄农业消失,该河主要用于排洪。
  西泺河西泺河古称泺水,南起苇闸桥,经边庄西南向北,至五柳闸入小清河。流长2924米。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人工开掘。1965年疏浚时,筑高了两侧河堤,在边庄附近用块石砌筑了护岸。疏浚后,上口宽14~18米,底宽6米,深2.5~3.5米。主要用于排洪及农田灌溉。
  湖泊坑塘古代,济南城北,湖泊沼洼,莲荷间红衬绿,芦苇丛生,一片片水上绿洲。旧有“鹊山湖”、“莲子湖”之说。鹊山湖“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莲子湖”南连大明湖,北望无际。天连水,水连天,甚是壮观。自伪齐刘豫开凿小清河泄水之后,水面大为缩小,大部分变为良田,村庄、房舍渐多。杨庄境域由于小清河经村北流过,地面上布满多处水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建设的扩大,小清河拓宽治理,排水畅通,地面已无积水。
  第六节 土壤
  杨庄社区境域的土壤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受小清河漫溢、冲积及济南泉水影响形成的水稻土类;一类是受地下水影响的潮土类;另一类是受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褐土类。
  水稻土类属于水稻土亚土,是发育在冲积母质覆盖下,长期受济南泉水影响及小清河漫溢冲积形成的沼泽性土壤,俗称老稻土。其特征:为轻壤厚粘心,在0~30厘米深处,呈浅灰黑色,轻壤粒状,潮松,孔隙、根系、动物穴侵人体多,石灰反应强;30~48厘米,呈浅灰褐色,轻壤粒状,湿松,孔隙动物穴多,根系侵人体中等,石灰反应强;48~98厘米,呈浅灰褐色,重壤块状,湿紧,根系少,动物穴多,石灰反应中等,适种植莲藕和水稻。
  潮土类土壤主要受黄河、小清河冲积、沉积和受地下潜水作用形成。根据成土母质的潜水作用分为黑炉土和潮土两个亚类。杨庄社区部分土地属黑炉土亚类。
  黑炉土,俗称炉渣灰土,为轻壤物质,是人工长期施用城市垃圾、炉渣灰形成的土壤。该土类容重适宜,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良好,吸热快,地温高,透水性强,保水保肥,养分含量丰富,属上等土类,pH值为7~8.39。其特征:0~20厘米深处,呈灰黑色,轻壤粒状,潮松,孔隙动物穴少,侵入体多,石灰反应强;20~85厘米,呈浅灰黑色,轻壤,松散,孔隙动物穴少,根系侵入体中等,石灰反应强,适种植蔬菜。
  褐土性土,俗称石渣土、沙土,分布在少部分高地上部,土层薄,结构差,常受干旱威胁,土壤肥力水平低,水土流失严重,宜发展林业。
  第七节 自然灾害
  杨庄社区地处黄河和小清河流经处涝洼地区,易遭水灾。旧社会,曾出现过虫灾、旱灾和其他灾害。
  水灾1937年农历8月12日,连降大雨,杨庄村低洼地被水淹,积水深达1~3米多,半数房屋受损,秋庄稼80%受淹。
  1942年,遭水灾,全村半数庄稼受淹,80余间房屋倒塌。
  1962年7月13~15日,济南市连降大雨,杨庄大队低洼地庄稼受淹,近百间房屋受淹。
  1987年8月26日,济南连降大雨,杨庄村受淹,部分房屋进水。
  暴雨本社区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平均每年出现2.2天(最多的是1961年出现6天),集中于7~8月,占年总日数的75.4%。日最大降水量达298.4毫米和300多毫米(1962年7月13日和1987年8月26日),1小时最大可达65.4毫米(1976年7月31日,1987年8月26日),菜田全部受淹。
  低温连阴雨麦收期连阴雨影响小麦收割打晒,导致麦粒霉烂发芽。本社区6月份连阴(影响小麦产量)日数得≥4天,总雨量≥20毫米,其中2天日雨量≥1毫米为1次连阴雨,20年(1961~1980年)总共出现6次,6月上旬1次,中旬2次,下旬3次,平均10年三遇。
  秋季连阴雨影响大秋作物开花受粉、灌浆成熟以及麦播。本社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连阴天≥5天,总雨量≥20毫米,10月中旬以后连阴天≥3天,其中2天日雨量≥0.1毫米为1次连阴雨,20年中出现13次,平均持续日数6.1天,最长8天,平均10年六遇。
  秋季低温和连阴雨同时出现,对作物危害更大。9月份日平均气温≤20℃,持续2天,连阴≥3天,总雨量≥20毫米。9月20日以后日平均温度≤15℃。低温连阴雨21年(1960~1980年)中出现4次,5年一遇,低温平均日数2.3天,日平均温度≤15℃。低温日数以9月26日~30日出现比率最多,平均日数0.9天,两年一遇。
  1914年济南地区暴雨河溢,本村受淹。
  1937年8月12日,济南市降大雨,小清河的洪水在成通纱厂(今国棉四厂)、西泺河附近漫溢出槽,造成本村水深1米左右,最深处达3米。
  1942年7月15日,济南市降暴雨,日降雨量146.9毫米,本村遭水灾。倒塌房屋,淹没农田,全村人民受灾。
  1952年6月7日,济南市区降雨两小时,南山洪水冲下,本村受淹。马鞍山以东的山洪经西围壕直灌北坦。四里山以西的山洪,由王家庄漫过经十路,涌入西围壕,又由北坦及生产路溢出,本村遭洪水袭击,水深1米,倒塌房屋50余间,100户村民受灾。冲毁本村农作物,被水淹后的马路,淤泥达20厘米。
  1962年7月13日,济南市区骤降特大暴雨,降雨量为自1916年有降雨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据雨量站记录,杨庄降雨298.4毫米,黄台板桥降雨231毫米。杨庄地区受灾严重。在极短的时间内,地面水深1~2.5米,一般街道的过水也达0.5米,冲毁和倒塌房屋近百间,受灾村民达100多户,陈旧民房倒塌严重,防洪建筑物失去控制,几十家工厂被迫停产,部分桥梁、涵洞被冲毁,干线铁路火车停驶,城市一度停水停电。北园一带,淹没土地1.7万亩,占全部耕地的66%,本村土地全部受淹。
  1963年7月22日4~11时,济南市区降暴雨,据雨量站记录:杨庄130毫米,黄台板桥132.1毫米。因雨量集中,山洪暴发,市区排洪沟水位陡涨漫溢,英贤桥、北坦、北园一带积水1米以上,民房倒塌,铁路路基冲毁,粮、菜田受淹。
  1987年8月26日,济南市区降特大暴雨,暴雨持续6个小时,全村平均降雨量303毫米,是历史上降雨量最大的一次。天桥地区受灾严重。北园地区水深达0.5至1.5米左右,积水2~3日。冲垮道路,倒塌房屋,造成很大损失。
  冰雹本社区1951~2004年50多年的统计,冰雹一般发生在4一10月份,集中于4~6月,时间多集中在下午13~18时之间,一次一般持续2~10分钟,冰雹最大直径2厘米,平均重量0.3~1.2克。1964年6月降雹时间15分钟,冰雹最大直径6~7厘米。农作物80%砸坏,损失严重。本社区冰雹路径一般是由齐河县入境,经大魏、月牙坝向南经泺口、杨庄转西南方向出境。
  霜冻本社区秋初第一次霜冻(称初霜冻),平均出现在10月27日,80%的年份在10月31日,最早在10月3日,最晚11月10日,初霜后平均每相隔7天出现第二次霜,再隔5天出现第三次霜,以后进入封冻期。春末最后一次霜称终霜,平均出现日期为4月13日,80%的年份在4月8日,最早在3月27日,最晚在5月4日。平均有霜日数为167天,平均无霜期为198天,80%的年份无霜期189天。
  1951~1980年,3月中旬~4月中旬,出现晚霜17次,较严重的在3月中旬出现-5℃有4次。1956年3月11日出现-10.4℃;4月出现-1℃;1962年4月3日出现-1.9℃。11月上旬出现-3℃以下7次,较严重的为1968年11月9日出现-7.5℃,地面植物主茎全部受冻。3~4月份的晚霜冻使蔬菜育苗,小麦受冻,造成断垅缺苗。
  虫灾日本侵占中国时期,连年遭虫灾,100%的作物被蝗虫吃光。黄河以南,遍地布满蝗虫时,看不到太阳,一阵把作物吃光,仅剩下秸秆。
  旱灾1938年6月,国民党南京政府以阻日军西犯为由,在河南花园口掘堤,造成山东境内黄河断流8年。再之,年降水量较少,庄稼年年遭旱灾,时谓“种一葫芦收一瓢”之说。
  风灾杨庄村遭受大风袭击多有记载。1951年7月21日,本村遭受一次大的风灾,最大风速34.2米/秒。1953年4月29日,杨庄村又遭到一次大风袭击,最大风速28米/秒。两次大风给农作物带来一定损失。
  寒流1962年4~5月份,杨庄村出现寒流、大风、降温、冰雹袭击,西红柿、茄子等蔬菜作物冻死,造成很大损失。
  雷击杨庄是雷击多发地域。20世纪30~40年代,发生雷击2次,其中大张庄一户因安天线听耳机遭雷击,炸毁房屋。
  地震1964年邢台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两次大地震均波及杨庄。因多数房屋为茅草土坯房,造成部分房屋受到一定损失。
  第八节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天桥区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仅杨庄社区北部就有济南裕兴化工厂、北郊热电厂、山东化工厂及居办企业等几十家工业企业。这些工业和居民生活用的燃料主要是煤炭。据监测,耗煤量大的主要是工业用锅炉,其次是窖炉、茶水炉、炊事用灶和民用炉灶。1980年,全村周围一蒸吨以上锅炉180台;低压锅炉及茶水炉200余台;窖炉20台;各种炊事用灶350台。这些密布全村周围的排烟设施构成了本地区的主要污染源。还有部分企业所排放或泄漏的工业废气和各种机动车辆排放大量废气,使本地区空气更加混浊。据1983年以来的监测,大气中SO2和NOX超标率一般在30%~40%。
  杨庄社区地势低洼,周围工业集中,来往车辆多,人口稠密,特别靠近京沪铁路和胶济铁路,受来往列车及其他机动车辆的影响,是济南市区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气污染指标都明显超过国家标准。20世纪90年代后,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加强了领导,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大气有了明显的改观,空气质量有了大的改观。
  地表水污染济南市地表水除黄河因属地上河,无工业废水流入,其他河流均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区污水流人,污染较重,尤其小清河、工商河已成为全市的排污河。小清河途经杨庄社区,污染后的小清河,对本社区造成直接影响。
  小清河,1958年以前,水质很好,鱼虾丰富,曾是两岸居民的饮用水。1958年后,济南市区的绝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通过六大排污系统涌向小清河。排污量逐年增加,从1960年的日排放污水量19万吨,增加到1983年的56万吨(其中工业废水43万吨,占总量的76.8%;生活污水13万吨,占总量的23.2%)。年排污物4.2万吨,悬浮物4万吨,有毒有害物质达100多种,使小清河水呈黑褐色,逐年变成又脏又臭的“小黑河”。1996~1998年,小清河经拓宽治理有所改观,但进入21世纪后,河水又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清水又变成浑水。
  工商河,50多年来,工业废水和民用生活污水大量流人,成为沿河工厂的排污河。1983年日排人工商河的工业废水21.6万吨,占全市工业废水日排量的50.2%。河水含有害有毒物质309.47kg/日,污染严重,河床淤塞,虽经多次治理,面貌大有改变,但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小清河、工商河的污染都是以工业废水为主。工业废水中以化工、冶金、机械、造纸、纺织、印染等行业排放量最大。这5个行业废水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79.9%。工业废水中,含有酸、碱、硫化物、氟化物各种有机物及汞、砷、铬等有毒有害物质100多种,严重危害周围的环境,成为济南市的“公害河”。
  20世纪90年代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工作。一是加强了对防治污染的教育;二是对有污染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减少污染源;三是建立污水处理厂,禁止污染水直接排放;四是改用炉灶,提高用电、用气的比例,减少用煤做燃料的比例;五是疏浚河道,建立清水沟和污水沟分流等具体措施,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得到了控制。特别是济南市实行“蓝天工程”后,济南市的环境有了大的改善,各种污染逐渐得到治理。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