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自然村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98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自然村庄
分类号:
K928.2
页数:
4
页码:
77-8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济南市杨庄社区辖区内的大杨庄、大张庄村、小张庄村等村庄的位置、发展等。
关键词:
政区
区划
济南市杨庄社区
内容
大杨庄大杨庄位于胶济铁路以北,小清河以南,北园大街、水屯路从庄穿过。西邻边庄、水屯,南邻白鹤庄,东邻大张庄。
大杨庄境域,远古时就有人类繁居。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先辈杨六公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来定居,以捕鱼为生,以种菜为业,以姓氏取名为“杨庄”。当时,因东面有个小杨庄,故更名为大杨庄。
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建置》载和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载,均有“历城县,城乡共编九十八里”,大杨庄为鹊华二里。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对里及所辖村庄的记载,大杨庄划归鹊华二里领属,庄内划分为若干个甲。清代,大杨庄划归历城县泺口乡领属,庄内为里社制。
民国初期,大杨庄划归泺口区领属,区辖村仍为里社制。
1929年7月1日,建立济南市。大杨庄划归济南市直接领导。建市初期,大杨庄时为东北乡区辖地。此时,大杨庄约有21户,189口人,房屋100余间,土地500多亩,种植小麦、水稻和少量的蔬菜。
1930年,大杨庄划归济南市第八区领属,庄设甲,属保管辖。1937年夏遭水灾,庄内房舍80%遭破坏,庄稼全部绝产,村民生活极度困难,纷纷外出逃荒要饭。
1938~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大杨庄划归济南市东乡区,区下为坊,坊下仍为保甲制。
1946~1948年,区划调整,裁坊并保。大杨庄为济南市第八区管辖。区下设保,庄内设甲。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时,大杨庄总户数75户,400人左右,分4个闾,杨宝林、李玉海、杨兴财、杨富昌分别任一、二、三、四闾闾长。
1950年冬,大杨庄进行土地改革,没收3户地主、7户富农房屋80多间,没收、征收土地350多亩,农具400余件,家具600多件,200多口贫雇农分到了土地、房屋、农具、家具和小型牲畜。1952年,大杨庄成立了3个互助组,发展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和蔬菜。1954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大杨庄成立了2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即杨庄村和平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胡起凤;杨庄村光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王洪昌、王洪滨。88%的农户入了社。1955年12月,进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杨庄村99%的农户加入了高级社。同时,划分4个生产队,即水屯、边庄、白鹤和杨庄。时,杨庄为进军高级农业社第四生产队。
1958年8月20日,北园人民公社成立。杨庄为北园人民公社二营(含水屯、边庄、白鹤、杨庄)。起初系军事化编制,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为北园人民公社第二生产营第四生产连,下设生产排。1959年2月,北园大队正式成立,杨庄为北园大队第四生产队。1961年,北园大队撤销,分为水屯大队、边庄大队、白鹤大队和杨庄大队。杨庄大队含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自然村。杨庄村为杨庄大队的1个自然村,设4个生产队。各生产队设队长、政治队长和妇女队长。至1983年,杨庄大队体制未变。
1984年5月,撤销生产大队、生产队建制后,杨庄大队改为杨庄村。
2001年,撤镇改办,撤村改社区居委会。同年6月,建立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12月建杨庄社区居委会。至2004年,杨庄社区居委会共有667户,人口1807人,有汉、满、回3个民族,少数民族有10户,33人,占总人口的1.83%。
大张庄村 大张庄村位于大明湖以北,小清河以南,北园大街从庄里通过。南邻白鹤庄、黄桥、小张庄,西邻大杨庄,东邻黄桥庄。
大张庄境域,远古时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有“大张家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先辈张德玉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来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张庄”。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改为“大张家庄”,1950年更名为“东大张庄”。
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建置》和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均载有“历城县,城乡共编九十八里”,大张庄为鹊华二里。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对里及所辖村庄的记载,大张庄划归鹊华二里领属,庄内划分为若干个甲。清代,大张庄划归历城县泺口乡领属,庄设里社制。
民国初期,大张庄划归泺口区领属,区辖村仍为里社制。
1929年7月1日,建立济南市。大张庄划归济南市直接领导。建市初期,大张庄时为东北乡区辖地。此时,大张庄15户,约137人,房屋70余间,土地600余亩,种植水稻和蔬菜,并从事水中养藕业。
1930年,大张庄划归济南市第八区领属,庄设甲,属保管辖。1937年夏遭水灾,庄内房舍90%的遭破坏,庄稼绝产,村民生活极度困难,贫雇农外出逃荒要饭。
1938~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大张庄划归济南市东乡区,区下设坊,坊下仍为保甲制。
1946~1948年,区划调整,裁坊并保。大张庄为济南市第八区管辖,区下设保,庄内设甲。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时,大张庄27户,250口人左右,村下设闾,并设闾长。
1950年冬,大张庄进行土地改革,没收4户地主和4户富农房屋100多间,没收、征收土地近300亩,农具近200件,家具500件,150名贫雇农分到了土地、房屋、农具和家具。1952年,大张庄成立了互助组,互帮互助,发展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和水中养藕。1954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大张庄成立了2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即王德琪和张家声任社长的张庄村“星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张玉宝任社长的张庄村“五五”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0%的农户加入了初级社。1955年12月,进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大张庄村99%的农户加入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进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分为水屯、边庄、白鹤和杨庄4个生产队,张庄为进军高级社第四生产队。
1958年8月20日,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成立。起初为军事化编制,水屯、边庄、白鹤、杨庄等编为北园人民公社第二生产营,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为北园人民公社第二生产营第四生产连,下设生产排。1959年2月,北园大队正式成立,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为北园大队第四生产队。1961年,撤销北园大队,分为水屯、边庄、白鹤、杨庄4个生产大队,大张庄成为杨庄大队下辖的3个小队。各生产队设队长、政治队长和妇女队长。
1984年5月,撤销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建制,杨庄大队改为杨庄村。大张庄村成为杨庄村民委员会的一部分。
2001年6月,撤镇改办,撤村改社区居委会。同年6月,建立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12月建杨庄社区居委会。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杨庄进行旧村改造,至2002年建成居民大楼50余座,杨庄、大张庄、小张庄3个自然村的村民,分期分批按条件分别住进了居民楼。至此,大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自然村的名字消失,统称杨庄社区居委会。
小张庄村小张庄村位于胶济铁路以北,北园大街和历黄路交叉口,西邻白鹤庄,东邻黄桥庄,北邻大张庄。
民国十三年(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有“小张家庄”。历史上,大张家庄分为张家北院、张家南院、
张家西院和张家东院4个院。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大张家庄的南院户多、人多,部分户迁到庄南落户,取名为“小张家庄”。1950年又更名为“东小张家庄”。
清代,小张家庄划归历城县泺口乡领属,庄设里社制。
民国初期,小张庄划归泺口区领属,区辖村仍为里社制。
1929年7月1日,建立济南市,小张庄时为东北乡区辖地。此时,小张庄七八户人家,六七十口人,房屋30余间,土地百十亩,种植水稻、蔬菜,以种菜为主。
长期以来,小张庄和大张庄紧密相连,机构设置、各项变动、生产体制、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均与大张庄形成一体,生活一体,战斗在一起。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杨庄进行旧村改造,至2002年建成居民楼50余座,小张庄人民和大张庄、大杨庄人民一道,按照分房条件,分期分批住进了宽敞漂亮的居民楼。至此,小张庄、大张庄和大杨庄3个自然村的村名消失,统称为杨庄社区居委会。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