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97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建置
分类号:
K928.2
页数:
10
页码:
71-8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济南市杨庄社区的建制沿革、位置境域、隶属变化、行政区划等几方面。
关键词:
政区
区划
济南市杨庄社区
内容
杨庄社区居民委员会驻地位于济南市北部,小清河以南,繁华的北园大街两侧,近在咫尺的风景秀丽的济南大明湖以北,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喷水北流的东泺河和西泺河,从杨庄社区居委会两侧由南而北流向小清河。
杨庄历史悠久。杨庄社区居委会含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自然村组成。据资料记载,远古时候这里就有人类繁居。民国十三年(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为“杨庄”和“张庄”。明初,直隶(现河北省)、山西一带连年灾荒,旱情连年发生,蝗虫遮天蔽日,再加上社会动荡和封建统治横行乡里,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造成了人民的大迁徙。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先辈杨六公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来定居,以捕鱼为生,以种菜为业,以姓氏取名为“杨庄”。当时,因东面有个小杨庄,故更名为大杨庄。1935年,因西面有个大杨庄,避免重名,故又更名为“东大杨庄”。1958年人民公社后,3个自然村合为一个生产大队,即北园人民公社杨庄生产大队。从此,杨庄大队、杨庄村、杨庄社区居委会沿袭至今。“杨庄”成了正式称谓,系社区居委会驻地。
民国十三年(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为“大张家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先辈张德玉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来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张庄”。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更名为“大张家庄”。1950年更名为“东大张庄”。1958年人民公社后合并为杨庄大队,成为杨庄大队下辖的生产队。1987年旧村改造后,村民先后住进了居民大楼,张庄、杨庄居民混居,张庄消失,同为杨庄社区居委会。
大张家庄历史上分为张家东院、西院、北院和南院。民国十三年(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为“小张家庄”。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大张家庄的四院因南院人多,迁到庄南落户,取名为“小张家庄”。1950年更名为“东小张家庄”。1958年人民公社后,统称杨庄大队。1987年旧村改造后,至2002年全部住上居民大楼,统称杨庄社区居委会,小张庄名称消失。
明清时期,山西省洪洞县灾民先后迁来北郊地区居住,人口日渐增多。解放前,因黄河经常发生水灾,灾民投亲靠友迁来居住者居多。20世纪70年代,因黄河发大水,回民村北泺口被淹。时,经北园公社党委、管委研究,将北泺口回民兄弟在北园各大队安置。从此,部分回民兄弟迁往杨庄大队居住。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系济南特别市第八区杨庄乡的3个自然村,设村公所。1950年12月~1956年,杨庄属济南市郊一区杨庄乡。1956年4月20日,杨庄隶属北园乡领辖的3个自然村。1958年8月20日北园人民公社建立后,3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大队,即北园大队杨庄生产队。1984年,农村体制调整后,杨庄成为北园镇领辖的一个行政村,即杨庄村民委员会。2001年6月,撤镇建办,天桥区建立北园街道办事处,杨庄成为北园街道办事处的一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即杨庄社区居民委员会。
第一节 位置境域
杨庄社区居委会位于济南市天桥区东部,黄河、小清河以南。小清河由西向东从居北侧通过,东泺河和西泺河由南向北从居两侧通过,近在咫尺的济南大明湖在居南一箭之遥,形成“井”字形的水乡之地。
杨庄东邻黄桥居和沃家居;南界白鹤居;西接水屯居和边庄居,与清河居遥遥相望;北连盖家沟和黄台居。地理坐标为北纬36°47′,东经117°00′。居境北起小清河,南至白鹤社区居委会,最大纵距2公里;东起黄桥社区居委会,西至边庄社区居委会,最大横距0.5公里,杨庄社区总面积近1平方公里。
杨庄社区交通地理条件优越。繁华的北园大街和臧石路由西向东,从社区通过;顺河高架路、水屯路、东泺河路由南而北,从社区通过;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置居西2公里处,居西南4公里处即是济南火车总站,南0.2公里即济南火车东站;市内交通极为便利,市内12路、14路、31路、33路、K53路、K57路、K92路、K107路、45路、108路、112路、113路等公交车可直达杨庄,也可直达全市各地,交通便利,环境优雅;东去18公里即是济南国际机场;滔滔黄河,直达渤海,居距黄河仅3公里;小清河流经社区北侧。社区居委会兴办的济南北洋工业园和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横跨北园大街和臧石路两侧,水屯路、杨庄东路、杨庄西路等商业街遍布社区各个角落。街旁商业林立,设有商店、旅馆、餐饮、娱乐、托运、停车、银行、工商、税务、粮油、购物超市、驻济办事处等商业和服务设施千余处。其中,居民楼、商品楼、工业园、装材市场及公用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每天进出杨庄的车辆500辆左右,最多时可达千辆;每天客流量在5万人次左右。
近在咫尺的济南大明湖,南望不远的济南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等名泉,其喷涌的涓涓流水,通过杨庄两侧汇人小清河;美丽的“齐烟九点”华山、标山、凤凰山、鹊山等景点与繁华的杨庄商业区、工业区相互点缀,成为泉城济南北部的一大风景点和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可为游客购物、经商、餐饮、娱乐等提供良好的服务。
第二节 隶属
杨庄社区居委会地处济南市北部,长期以来隶属于历城县,与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济南有着密切的联系。
远古时候,这里就有居民繁居。公元前14世纪,在殷商时代,全国分九州,今地属青州,殷时改青州为营州。西周时期属谭国。周庄五十三年(前684年)属齐国泺邑。战国时期改称齐国历下邑。秦统一中国后,属济北郡历下邑。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年)属新设置的济南郡历城县。三国时,历城县辖地属魏国青州安平郡,后属济南国。西晋时,济南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所占据。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济南又归晋有,历城属青州济南郡。北魏高齐时,属齐州济南郡历城县。隋代,先后属齐州、齐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罢郡置州,济南为齐州,属河南道。五代后梁时,历城县曾一度改为历山县,至后唐时复归历城县,属济南道齐州。宋代,济南属京东东路,为齐州;宋政和六年(1116)升为济南府,辖领历城等五县。公元1128年,金人南侵,次年围攻济南。金时济南属山东东路。历城县仍属济南府辖领。元代,历城县属中书省直辖的济南路总管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省。明代,历城县属山东省济南府辖领。清代,仍沿用明制,历城县仍属山东省济南府。民国初期沿用清制;1913年,山东省废府改道,济南属岱北道,历城县属山东省岱北道;1914年,岱北道改称济南道,历城县属济南道;1927年,山东省废除道制,历城县隶属山东省。自西汉置历城县至1929年济南设市前,今杨庄境域均属历城县辖领。
1929年7月1日设立济南市。杨庄境域由历城县析出归属济南市,历城县仍属山东省。1930年,济南市划分为10个区,杨庄境域属济南市第八区辖领。1938~1945年(日军侵占济南时期),济南市划分为11个区,杨庄境域属济南市东乡区辖领。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国民党济南市政府将全市划分为11个区,杨庄境域属济南市第八区辖领。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后,仍沿用旧制,杨庄境域属济南特别市第八区辖领。1950年,济南市行政区划调整,分设市区和郊区。杨庄境域归济南市郊一区领属。1956年4月20日,撤销区公所,并小乡为大乡,杨庄境域并为北园乡,隶属于北园乡辖领。
1958年1月,济南市撤销郊区建制,将郊区辖地并人历城县,历城县属济南市辖领;同年3月,将北园、新城、黄岗3乡合并为北园乡,杨庄境域隶属于北园乡领辖。是年,8月20日,建立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杨庄等3个村隶属于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辖领。
1958年9月~12月。人民公社实行军事化管理,杨庄为北园人民公社第二营第四连。1959年1月,撤销营连编制,改管理区和大小队编制。杨庄为北园人民公社第二管理区第四生产队。1959年2月,调整公社体制为公社、大队、生产队,杨庄为北园人民公社北园大队第四生产队。1960年6月15日,北园人民公社划归天桥区领导,更名为天桥区人民公社北园分社。杨庄为北园分社北园大队,下设8个生产小队。1961年年初,杨庄由北园大队析出,正式成立杨庄生产大队。同年7月24日,北园分社由天桥区划出,分解为北园、无影山、泺口、鹊山4处公社,隶属于历城县西郊区管辖。杨庄为西郊区北园人民公社杨庄大队,下辖8个生产队。同年11月,撤销西郊区,建立北园区公所。杨庄仍为北园区公所北园公社杨庄大队,下设8个生产队。1962年2月25日。划出北园公社小清河以北地区建立新城人民公社。杨庄大队仍隶属北园人民公社管辖。1968年7月,撤销北园区公所和下属7个公社,恢复北园人民公社。7个小公社改为联防营。1971年10月,撤销联防营,下设7个管理区。杨庄大队为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北园管理区。1980年3月,建立济南市郊区,杨庄大队为济南市郊区北园人民公社北园管理区领辖。1983年5月撤销北园公社,建立泺口镇和北园镇,杨庄大队隶属济南市郊区北园镇领辖。1984年3月,建立济南市郊区北园办事处,下辖北园镇、泺口镇和药山乡,杨庄村仍隶属北园镇。1985年9月20日,撤销北园办事处和所属两镇一乡,建立北园镇,杨庄村民委员会隶属济南市郊区北园镇领辖。1986年3月,北园镇政府设辖4个办事处,即北园办事处、泺口办事处、药山办事处和鹊山办事处。杨庄村民委员会隶属济南市郊区北园镇北园办事处领辖。1987年4月撤销济南市郊区,5月,杨庄村民委员会随北园镇划归天桥区。2001年6月,区划变动,撤销北园镇和下属4个办事处,新建北园街道办事处和泺口街道办事处。杨庄社区居委会隶属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领辖。
第三节 行政区划
杨庄居自古为3个自然村。位于济南市北部,小清河南,横跨北园大街两侧。
明清时期,县下建制为里甲制。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和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均载有“历城县,城乡共编九十八里”,北园一带被划为鹊华一里至鹊华八里,杨庄境域划为鹊华二里。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对里及所辖村庄的记载,杨庄、张庄划归鹊华二里领属,各村庄划分为若干甲。清宣统初年(1909年)历城县区划,县下设区,区下设乡。杨庄、张庄划归泺口乡领属,自然村庄为里社制。
民国初期,历城县划分为城乡13个区,杨庄和张庄划归泺口区领属,区辖村仍为里社制。
1929年7月1日,建立济南市,杨庄和张庄划归济南市直接领导。建市初期,全市区划为警保区域,今杨庄居时为东北乡区辖地。1930年,济南市区划调整,全市划分为10个区,区下设坊,坊下设保,保下设甲。杨庄和张庄划归济南市第八区领属,各庄分别设若干甲,属保管辖。
1938~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时期),济南区划为11个区,杨庄和张庄划归东乡区,区下设坊,坊下仍为保甲制划。
1946~1948年,济南市仍为11个区,区划调整,裁坊并保。杨庄和张庄划归第八区,区下设保,各村庄分别设若干甲。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解放初期,仍沿用旧建制,区划未变。年底,废除保甲制,建立区、乡、村政府(公所)。杨庄和张庄村公所归济南特别市第八区辖领。
1950年12月,济南市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济南市郊区及杨庄乡。杨庄和张庄划归济南市郊一区杨庄乡。杨庄乡驻白鹤庄。
1955年12月,水屯、边庄、白鹤庄、杨庄、大小张庄联合成立了进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4月20日,撤销区公所,并小乡为大乡,建立北园乡。进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济南市郊区北园乡领导。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下划分为生产队。
1958年1月,济南市撤销郊区建制,原郊区辖地划归历城县。杨庄和张庄归历城县北园乡辖领。是年8月20日,成立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公社下为生产营、生产连、生产排建制。杨庄和张庄划归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第二生产营第四生产连,下设生产排。
1959年1月,将生产营改为生产管理区。杨庄生产队划归北园人民公社第二生产管理区。
1959年2月,撤销生产管理区,公社下设生产大队。杨庄生产队为北园人民公社北园大队第四生产队。
1960年6月,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划归济南市天桥人民公社,为北园分社。杨庄生产队遂划归济南市天桥人民公社北园分社。翌年7月24日,北园分社由天桥人民公社划出,划归历城县西郊区。同时,原北园分社划分为4个人民公社,杨庄生产队划归历城县西郊区北园公社北园大队。
1961年年初,北园大队撤销,分为水屯、边庄、白鹤、杨庄4个生产大队。杨庄正式建立北园人民公社杨庄生产大队。同年11月,历城县撤销西郊区,建立北园区,辖4个人民公社。杨庄生产大队划归历城县北园区北园人民公社杨庄大队。
1962年2月25日,将北园公社北部划出,建立新城人民公社。杨庄生产大队仍隶属北园人民公社管辖。
1968年7月15日,撤销北园区公所和下辖的7处人民公社,复建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原7处人民公社改为联防营。杨庄大队划归北园人民公社北园联防营,下分为8个生产队。1971年10月,联防营改为管理区。杨庄大队为北园管理区领辖。
1980年3月,济南市复建郊区。杨庄大队由历城县析出,划归济南市郊区北园人民公社北园管理区。
1983年5月,撤销公社、管理区、生产大队、生产队建制。原北园人民公社划分为2个镇,即北园镇和泺口镇,镇下设行政村。1984年杨庄大队改为杨庄村(行政村),归济南市郊区北园镇领导。
1984年3月,建立济南市郊区北园办事处,辖北园镇、泺口镇、药山乡。杨庄村划归济南市郊区北园办事处北园镇领导。
1985年9月,撤销北园办事处和所辖的北园镇、泺口镇、药山乡,建立北园镇,镇下辖行政村。杨庄村直接受北园镇领导。翌年3月,北园镇下设4个办事处,杨庄村划归济南市郊区北园镇北园办事处辖领。
1987年4月,济南市撤销郊区建制,北园镇划归济南市天桥区。杨庄村遂之划归济南市天桥区北园镇北园办事处辖领。
2001年6月,天桥区建立北园街道办事处,杨庄社区划归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辖领。
第四节 自然村庄
大杨庄大杨庄位于胶济铁路以北,小清河以南,北园大街、水屯路从庄穿过。西邻边庄、水屯,南邻白鹤庄,东邻大张庄。
大杨庄境域,远古时就有人类繁居。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先辈杨六公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来定居,以捕鱼为生,以种菜为业,以姓氏取名为“杨庄”。当时,因东面有个小杨庄,故更名为大杨庄。
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建置》载和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载,均有“历城县,城乡共编九十八里”,大杨庄为鹊华二里。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对里及所辖村庄的记载,大杨庄划归鹊华二里领属,庄内划分为若干个甲。清代,大杨庄划归历城县泺口乡领属,庄内为里社制。
民国初期,大杨庄划归泺口区领属,区辖村仍为里社制。
1929年7月1日,建立济南市。大杨庄划归济南市直接领导。建市初期,大杨庄时为东北乡区辖地。此时,大杨庄约有21户,189口人,房屋100余间,土地500多亩,种植小麦、水稻和少量的蔬菜。
1930年,大杨庄划归济南市第八区领属,庄设甲,属保管辖。1937年夏遭水灾,庄内房舍80%遭破坏,庄稼全部绝产,村民生活极度困难,纷纷外出逃荒要饭。
1938~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大杨庄划归济南市东乡区,区下为坊,坊下仍为保甲制。
1946~1948年,区划调整,裁坊并保。大杨庄为济南市第八区管辖。区下设保,庄内设甲。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时,大杨庄总户数75户,400人左右,分4个闾,杨宝林、李玉海、杨兴财、杨富昌分别任一、二、三、四闾闾长。
1950年冬,大杨庄进行土地改革,没收3户地主、7户富农房屋80多间,没收、征收土地350多亩,农具400余件,家具600多件,200多口贫雇农分到了土地、房屋、农具、家具和小型牲畜。1952年,大杨庄成立了3个互助组,发展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和蔬菜。1954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大杨庄成立了2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即杨庄村和平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胡起凤;杨庄村光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王洪昌、王洪滨。88%的农户入了社。1955年12月,进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杨庄村99%的农户加入了高级社。同时,划分4个生产队,即水屯、边庄、白鹤和杨庄。时,杨庄为进军高级农业社第四生产队。
1958年8月20日,北园人民公社成立。杨庄为北园人民公社二营(含水屯、边庄、白鹤、杨庄)。起初系军事化编制,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为北园人民公社第二生产营第四生产连,下设生产排。1959年2月,北园大队正式成立,杨庄为北园大队第四生产队。1961年,北园大队撤销,分为水屯大队、边庄大队、白鹤大队和杨庄大队。杨庄大队含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自然村。杨庄村为杨庄大队的1个自然村,设4个生产队。各生产队设队长、政治队长和妇女队长。至1983年,杨庄大队体制未变。
1984年5月,撤销生产大队、生产队建制后,杨庄大队改为杨庄村。
2001年,撤镇改办,撤村改社区居委会。同年6月,建立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12月建杨庄社区居委会。至2004年,杨庄社区居委会共有667户,人口1807人,有汉、满、回3个民族,少数民族有10户,33人,占总人口的1.83%。
大张庄村 大张庄村位于大明湖以北,小清河以南,北园大街从庄里通过。南邻白鹤庄、黄桥、小张庄,西邻大杨庄,东邻黄桥庄。
大张庄境域,远古时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有“大张家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先辈张德玉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来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张庄”。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改为“大张家庄”,1950年更名为“东大张庄”。
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建置》和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均载有“历城县,城乡共编九十八里”,大张庄为鹊华二里。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对里及所辖村庄的记载,大张庄划归鹊华二里领属,庄内划分为若干个甲。清代,大张庄划归历城县泺口乡领属,庄设里社制。
民国初期,大张庄划归泺口区领属,区辖村仍为里社制。
1929年7月1日,建立济南市。大张庄划归济南市直接领导。建市初期,大张庄时为东北乡区辖地。此时,大张庄15户,约137人,房屋70余间,土地600余亩,种植水稻和蔬菜,并从事水中养藕业。
1930年,大张庄划归济南市第八区领属,庄设甲,属保管辖。1937年夏遭水灾,庄内房舍90%的遭破坏,庄稼绝产,村民生活极度困难,贫雇农外出逃荒要饭。
1938~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大张庄划归济南市东乡区,区下设坊,坊下仍为保甲制。
1946~1948年,区划调整,裁坊并保。大张庄为济南市第八区管辖,区下设保,庄内设甲。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时,大张庄27户,250口人左右,村下设闾,并设闾长。
1950年冬,大张庄进行土地改革,没收4户地主和4户富农房屋100多间,没收、征收土地近300亩,农具近200件,家具500件,150名贫雇农分到了土地、房屋、农具和家具。1952年,大张庄成立了互助组,互帮互助,发展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和水中养藕。1954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大张庄成立了2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即王德琪和张家声任社长的张庄村“星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张玉宝任社长的张庄村“五五”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0%的农户加入了初级社。1955年12月,进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大张庄村99%的农户加入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进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分为水屯、边庄、白鹤和杨庄4个生产队,张庄为进军高级社第四生产队。
1958年8月20日,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成立。起初为军事化编制,水屯、边庄、白鹤、杨庄等编为北园人民公社第二生产营,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为北园人民公社第二生产营第四生产连,下设生产排。1959年2月,北园大队正式成立,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为北园大队第四生产队。1961年,撤销北园大队,分为水屯、边庄、白鹤、杨庄4个生产大队,大张庄成为杨庄大队下辖的3个小队。各生产队设队长、政治队长和妇女队长。
1984年5月,撤销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建制,杨庄大队改为杨庄村。大张庄村成为杨庄村民委员会的一部分。
2001年6月,撤镇改办,撤村改社区居委会。同年6月,建立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12月建杨庄社区居委会。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杨庄进行旧村改造,至2002年建成居民大楼50余座,杨庄、大张庄、小张庄3个自然村的村民,分期分批按条件分别住进了居民楼。至此,大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自然村的名字消失,统称杨庄社区居委会。
小张庄村小张庄村位于胶济铁路以北,北园大街和历黄路交叉口,西邻白鹤庄,东邻黄桥庄,北邻大张庄。
民国十三年(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有“小张家庄”。历史上,大张家庄分为张家北院、张家南院、
张家西院和张家东院4个院。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大张家庄的南院户多、人多,部分户迁到庄南落户,取名为“小张家庄”。1950年又更名为“东小张家庄”。
清代,小张家庄划归历城县泺口乡领属,庄设里社制。
民国初期,小张庄划归泺口区领属,区辖村仍为里社制。
1929年7月1日,建立济南市,小张庄时为东北乡区辖地。此时,小张庄七八户人家,六七十口人,房屋30余间,土地百十亩,种植水稻、蔬菜,以种菜为主。
长期以来,小张庄和大张庄紧密相连,机构设置、各项变动、生产体制、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均与大张庄形成一体,生活一体,战斗在一起。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杨庄进行旧村改造,至2002年建成居民楼50余座,小张庄人民和大张庄、大杨庄人民一道,按照分房条件,分期分批住进了宽敞漂亮的居民楼。至此,小张庄、大张庄和大杨庄3个自然村的村名消失,统称为杨庄社区居委会。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