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971
颗粒名称: 第一编 概述
分类号: D669.3
页数: 24
页码: 45-68
摘要: 本编记述了济南市的地理位置、人口发展、地形地貌以及下辖的杨庄社区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社区 概况 济南市

内容

杨庄社区居委会是省城济南市下辖的一个基层社区居民委员会。居办济南北洋工业园和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与泉城济南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每天数万城乡人民光顾该地区。
  杨庄社区居委会南依一箭之遥的济南大明湖;横跨繁华的北园大街;东、西紧临东泺河和西泺河;滔滔小清河由西向东从杨庄社区居委会北侧通过,流向大海;气势雄伟的济南顺河高架路从社区通过,交通方便,自然景色优美。社区居委会90多座六层公寓式的居民楼整齐划一、矗立在昔日的这片水乡之地,十分辉煌壮观。上万名城乡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一个商业繁荣、环境优美、各项建设日新月异、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呈现在人民面前,成为省会济南大都市的一角,经济发展的新的亮点。杨庄,已和泉城济南浑然一体。
  一、市情概况
  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穹隆北麓,黄河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6°1′至37°4′,东经116°12′至117°44′。济南市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周围与德州、滨州、淄博、莱芜、泰安、聊城等地市相邻。总面积为8154平方公里。至2004年,辖历下、市中、天桥、槐荫、历城、长清6个区,平阴、济阳、商河3个县和章丘市,有38个民族,总人口为590.08万人,第五次人口普查为592万人。
  济南市依山傍水,地位冲要,地貌类型主要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沿黄低洼四部分。南为泰山山地,北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河平原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及南部低山丘陵带。境内有黄河、小清河两大系。黄河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北部;小清河源于济南,出境后自寿光羊角沟注入渤海。
  济南市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山东内陆,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寒冷,春季和煦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年平均气温在13℃~14℃之间,平均降水总量665.7毫米。
  济南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素以泉水众多,且清冽甘甜著称于世。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对济南泉水写下过如是赞语:“齐多甘泉,甲于天下。”清代著名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形容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济南泉水,城区散布约100余处,号称“七十二名泉”,故济南又被世人冠以“泉城”之雅号。诸泉千姿百态,分布为:趵突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泉群,黑虎泉泉群。
  众多的泉水构成济南独具魅力的风景特色。充满诗情画意的大明湖、绿色葱茏的千佛山与市内四大泉群交织成一幅多姿的彩卷,形成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秀丽风光。大明湖杨柳垂岸,芙蕖盈湖,沿湖亭台楼阁,水榭长廊,引人人胜。千佛山海拔285米,悬崖下创建于隋代的兴国禅寺内,存有隋代雕凿的佛像多尊。登极远眺,黄河如带、明湖似镜、鹊华峙立、齐烟九点,泉城秀色,尽收眼底。另外,市区的万竹园、龙洞、佛峪、环城公园、泉城广场等名胜,犹如锦上添花,愈为泉城增辉。
  济南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据考古发掘资料,远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里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便是1928年首次发现于济南东郊龙山镇而被命名。夏代,龙山镇城子崖一带建有较大规模的城市。商周时代,济南为古谭国之地(谭国,东方方国,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带)。春秋战国时代,济南属齐国,称“泺”、 “鞍”、 “历下”等邑,为齐国西南边陲重镇。秦代,地属济北郡(郡治博阳,即今泰安)。
  西汉始置济南郡,郡治东平陵(今济南市章丘平陵城)。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设济南国,首府东平陵。前154年,废济南国,复置济南郡。汉武帝时,济南郡辖东平陵、历城等14县,属青州刺史部。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济南郡复称济南国,辖14县,后改辖10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屡屡更替,济南先后为魏、西晋、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境,置郡置国,变化频繁。其间,济南郡治于西晋永嘉末年(313年前),从平陵(即东平陵)迁至历城。从此,今济南市区成为历代郡国、州府的行政中心。北魏皇兴三年(469年),设齐州,辖6郡35县,州治历城,济南又成为州、郡两级治所。
  隋开皇三年(583年),济南郡改为齐州,辖历城等10县。大业三年(607年)又改称齐郡。唐朝建立后,复称齐州,辖历城、章丘、长清等6县。唐中叶天宝年间,齐州曾一度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五代时期,仍称齐州,先后为梁、唐、晋、汉、周国的辖境。
  北宋,齐州先后属京东路和京东东路。政和六年(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章丘、长清等5县。建炎二年(1128年)后,被金朝所据,仍为济南府,辖7县,属山东东路。其间,曾一度为原济南知府刘豫建立的伪齐辖境。元初,改为济南路,直隶于中央中书省。至元二年(1265年),辖棣州、滨州2州及历城、章丘、济阳、商河等11县。金元时期,济南先后为金山东东西路提刑司、元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治所,是山东地区的监察中心。
  明初,复称济南府,辖泰安、德州、武定、滨州4州及历城、章丘、长清、济阳、商河等26县。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最高行政机关“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济南,济南成为山东省会,全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调整区划,济南府改辖德州和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州15县。
  民国初期,撤销济南府,置岱北道,辖27县。1914年,岱北道改称济南道,辖县未变。1925年改辖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0县。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厢及其四郊,正式设立济南市。时,济南市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40万。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解放济南,设立济南特别市。1949年5月复称济南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奴隶、封建社会的济南,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1958年,历城县划归济南市。其后,章丘、长清县于1978年,平阴县于1985年,济阳、商河县于1990年陆续划归济南市管辖。1994年2月,济南市被正式确定为副省级城市,共辖5区5县(市)。至2004年,共辖6区3县1市。
  济南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属今济南市籍的历史名人主要有:战国时代神医“扁鹊”(本名秦越人),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思想家邹衍,口授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于世的汉代学者伏生,请缨出使南越、为祖国统一事业做出贡献的汉代外交家终军,隋末农民大起义的起义军领袖杜伏威、辅公柘,唐朝开国功臣、一代名相名将房玄龄、秦琼,中国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之一的唐人义净(俗名张文明),中华词坛“婉约派”、“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宋代文学家李清照、辛弃疾,金元散曲家张养浩、杜仁杰,宋、辽、金三部正史的总裁官张起岩,明代文坛前后“七子”边贡、李攀龙,明《宝剑记》等剧的作者、戏曲家李开先,明万历年间文学为一时之冠的内阁大学士于慎行,清经学家张尔岐,清《四库全书》的主要编纂人、藏书家周永年,古文献学家、清《玉函山房辑佚书》的纂辑人马国翰,近代民族实业家、“祥”字号商业的代表人物孟洛川等。
  悠久的历史,优越的自然条件及重要的政治地位,使济南逐步成为山东省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的中心。
  济南工业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纺织、制陶等手工业就已达到一定水平。至明代,则成为全国33个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1904年,胶济铁路的开通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905年,济南第一家电力企业——济南电灯公司开业。随后,印刷业、染织业、造纸业、榨油业、铜锡业、翻砂业以及窑业、建筑业相继发展起来。民国建立后至抗日战争前,是济南近代工业发展较快的时期,一些新兴工业,如化工业、面粉业、火柴业蓬勃兴起,尤其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解放后,济南工业大发展,至1985年,济南市已建成冶金、电力、煤炭及焦炼、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木材加工、食品、纺织、缝纫、皮革、造纸、文教艺术用品等14大工业门类齐全的综合工业体系。至2001年,济南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42.7亿元,成品钢材280.9万吨,化肥28.7万吨,水泥572.3万吨,微型电子计算机19.9万部,彩色电视机50.8万台,家用洗衣机21.7万台。全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746.9亿元,实现利税77.8亿元。
  济南市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市场建设有大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外经外贸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至2004年底,济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8.9亿元,增长15.6%。第一产业增加值118.7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742.4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757.8亿元,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2761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338.6美元),可比增长14.1%。
  全市社会劳动生产率45158元/人;各项税收总额206.8亿元;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377.8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9.04亿元。
  全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9.5亿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217.9万人次,其中接待境外游客创汇3698万
  美元;全市从业人员358.5万人,再就业人员11.88万人。
  全年粮食总产242.7万吨。原煤444.2万吨,化肥30.3万吨,钢690.1万吨,成品钢材489.8万吨,水泥1347.9万吨,载货汽车42941辆,彩色电视机41.2万台。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547.6亿元。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0.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3.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7亿美元。
  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28.19万人。
  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590.08万人,男女性别比例102∶100;全市人口出生率10.3‰;人口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长率3.8‰;暂住人口62.21万人。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58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43元。泉城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济南市已成为山东省经济和金融中心,跨入全国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的前列地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勤劳、智慧、文明著称于世的济南人民,曾用奋斗的双手书写了灿烂的历史。在步人新世纪、新千年的今天,590余万泉城儿女,必将以前所未有的创造伟力,把泉城济南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区情简况
  天桥区位于济南市区北部,横跨黄河两岸,是济南市工业较集中地区,为铁路、公路、水路运输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济青高速公路起点与区境内北外环路相接,京福、京沪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加强了天桥与沿海地区的联系;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置于区内,公路运输覆盖全省各地、市、县、镇,并通往北京、天津、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和直辖市,公路交通四通八达;胶济、京沪铁路交汇于区内,为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黄河、小清河航运均在区内设有港口码头。
  天桥区依附于济南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与泰山、曲阜、青岛、潍坊等风景名胜地往来便利。区境四周与济南市历下区、历城区、市中区、槐荫区、济阳县及德州市齐河县相邻。地理坐标为:北纬36°40′00″~36°45′00″,东经116°56′15″~117°03′00″。全区总面积为249.0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3个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73.31平方公里,大桥镇、桑梓店镇辖区面积175.74平方公里。
  2000年11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天桥区总人口为570162人,其中,汉族553603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7.1%,少数民族16559人,占总人口的2.9%。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天桥区共有26个民族,即汉、回、满、蒙古、朝鲜、壮、苗、土家、白、侗、彝、维吾尔、布依、藏、俄罗斯、傈傈、高山、佤、畲、锡伯、纳西、瑶、黎、塔塔尔、赫哲、仫佬等民族。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6. 7%。至2003年,天桥区共有人口485773人,其
  中汉族469273人,占总人口的96.6%,少数民族人口16500人,占总人口的3.4%。
  2002年,天桥区国内生产总值35.82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9亿元、12.26亿元和21.6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35元。
  全区工业增加值12.26亿元。全区工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0.5亿元,实现利税2.21亿元,利润1.22亿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238.36亿元。农业增加值1.89亿元。耕地面积0.81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1.28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0.95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3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4.06万吨,蔬菜总产量8.62万吨,肉、禽、蛋、奶、水产品总产量为2.33万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0元。
  天桥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66亿元。出口总值231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61.7万美元。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06亿元;地方财政支出3.0643亿元。第三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45.06亿元,实现利润3.6亿元,实现利税4.9亿元。
  天桥区在岗职工19872人,年均工资178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2135元。全区86500人参加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保险收入21554万元。
  至2004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59亿元,增长1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亿元,比上年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1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2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出口创汇5440万美元,增长84.5%,实际利用外资23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4.8%;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19亿元,增长35.9%;农民人均纯收入4594元,增长11%。
  三、街办简介
  北园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1年6月,隶属济南市天桥区,是由原“山东省第一镇”——北园镇撤镇建办而来。北园街道办事处现辖29个社区居委会,辖区总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14.6万人,是济南市最大的一个街道办事处。北园辖区地处济南市城区北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南邻风景秀丽的大明湖,北望滔滔的母亲河——黄河,东距济南遥墙机场18公里,西邻济南长途汽车站,济南火车站近在咫尺,济南火车东站、济南凤凰公路口岸位于境内,全省最大的立交桥——北园立交,将济南市市区道路、外环路和高速公路联为一体,使北园交通四通八达。
  北园是一片古老而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元代大散曲家张养浩在这里归乡吟曲;济南著名景观“齐烟九点”中的凤凰山、标山即在北园;1929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北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建立了中共济南乡师党支部,使北园一度成为济南市和山东省的地下斗争的中心;解放后,北园建立起了山东省第一个人民公社,毛泽东曾两次视察北园,并发出了“还是人民公社好”的号召。改革开放后,北园大力发展经济,迅速崛起,被评为经济综合实力“山东第一镇”。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李瑞环、尉建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北园视察,省、市、区领导也经常到北园调研指导工作。北园迅速崛起,新型的现代化北园商贸区正在形成,北园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勤劳智慧的北园人民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北园撤镇成立街道办事处之后,北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一班人审时度势,满怀“二次创业”的雄心伟志,团结带领北园人民继续弘扬“脚踏实地,争创一流”的北园精神,以“实施三产高档化,推进北园城市化”为工作主线,以“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新型商贸区”为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团结拼搏,迅速掀起北园“二次创业”的热潮。自2001年6月撤镇建办至2003年以来,全办各业经济总收入420亿元,实现工业收入78.22亿元,实现三产收入357亿元,税收3.53亿元,北园作为全区经济主战场,工业收入和税收占全区总量的1/3,而且连续三年税收过亿元,成为山东省第一家税收过亿元的街道办事处。2002年,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单位”、“济南市全方位目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获得“省级文明经营区”的荣誉称号和“省级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北园街道办事处经济支柱为第三产业,北园现有企业和商家4500余家,已形成以机械、建材、食品、包装、印刷、化工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其中蒂森电梯、白鹤装饰材料市场、益康食品、“鹊华牌”水性水泥漆等成为知名品牌;涉及建材、装材、家具、灯饰等十几个行业的北园市场群,颇具规模,“中国家居之都”的轮廓日益凸现;著名的商业街——北园大街,商业设施林立、名企名店荟萃。已筹建的黄台教育产业园已有山东民进医学院、山东外事翻译学院等4所高校进驻。
  跨人新世纪,北园街道办事处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以打造“诚信北园”、“平安北园”、“文明北园”等为载体,以“实施三产高档化,推进北园城市化”为工作主线,以“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新型商贸区”为奋斗目标,北园人民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迎接新挑战,塑造新北园”,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有信心、有决心把北园建设成为集特色居住区、商贸经营区、生活服务区、休养娱乐区为一体的现代化省会城市新城区。
  四、社区综述
  杨庄社区居委会系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属行政社区之一,位于济南市区北部。至2004年年底,全社区总面积近1平方公里,总人口6800余人,其中杨庄社区居委会1800余人,杨庄第二社区(后改为幸福社区居委会)近5000人。
  (一)悠久的历史
  杨庄社区地处济水(现黄河)和小清河之阴,大明湖之阳,曲水环抱,湖河相缭,水草丰茂,景色优美。
  杨庄历史悠久。杨庄社区居委会有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自然村组成。远古时候,这里就有人类繁居。民国十三年(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为“杨庄”和“张庄”。明初,直隶(河北省)、山西一带连年灾荒,旱情连年发生,蝗虫遮天蔽日,再加上社会动荡和地主豪绅横行乡里,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造成了人民大迁徙。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先辈杨六公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来定居,以渔业为生,以种菜为业,以姓氏取名为“杨庄”。因东面有个小杨庄,更名为大杨庄。1935年,西面有个大杨庄,避免重名,又更名为“东大杨庄”,系社区居委会驻地。
  民国十三年(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大张家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先辈张德玉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来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张庄”。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改为“大张家庄”,1950年更名为“东大张庄”。
  民国十三年(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小张家庄”。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大张家庄历史上分为四院,因南院人多,迁到庄南落户,取名为“小张家庄”。1950年又更名为“东小张家庄”。
  明清时期,杨庄、张庄主要是从河北省枣强迁来居住为多,其次是从山西省洪洞县部分灾民也迁来居住,人口日渐增多。解放前,因黄河连年发生水灾,灾民投亲靠友迁来居住者渐多。
  世世代代,杨庄、张庄人民对于自己的先辈时时怀记心间,不忘前辈的辛酸历史和创业艰难。据世代口碑资料载,对先辈杨氏和张氏多有流传口碑资料:
  一担挑明朝,居民大迁徙。先辈张氏有两个儿子,因生活所迫,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南逃时,老人家一副担子两个筐,挑着两个儿子来到现在的张庄村境域架草为舍住下,白天,老人家领着两个儿子进城讨饭为生,夜晚返回草棚居住,日子过得饥寒交迫。后来,两个孩子渐渐长大,爷仨下河捕鱼捞虾,种粮种菜,出卖劳力,日子日渐好转。老人家千辛万苦,使心劳力,百般省俭,千方百计,为两个儿子成家立业,也盖起了土坯茅草房,总算在济南的城北荒野有了人烟群居。
  老人家带领两个儿子和儿媳奋力拼搏,以种菜为生,日子过得总算有吃有穿。不久,老人家先后有了4个孙子,个个长得身强体壮,干一手好农活。随着时间的转移,4个孙子长大成人,周围村庄的住户很羡慕这4个聪明伶俐的孩子,纷纷求亲。不久,4个孙子也先后成家立业。这时,老人家也年老体衰,在逝世前,他把两个儿子和4个孙子叫到床前,有气无力地交待了后事。其中,和睦相处地分了家,让大儿的两个孩子住北院和西院,让二儿的两个孩子住南院和东院。老人的4个孙子分家后,摽着膀子发家致富,团团结结,和和睦睦过日子。这就是流传到现在的张家北院、张家南院、张家东院和张家西院。
  好风水张庄、杨庄两村相靠、户户相邻,先辈们选址建村是看中了这片热土的好风水。从前,人们居住总讲风水好,人财望,步步高。两村南北方向有两条宽2~3米的小河,东西方向也有两条2~3米宽的小河,纵横4条河穿插相交,形成一个“#”字形,貌似一个轿子。古人日:“耳朵朝前招,不是骑马就是坐轿。”因此,就把这个“#”字形的风水宝地看做是一顶大轿,抬着张庄和杨庄人民,预示着这里的人有福气,有学问,长大了人人升官发财,人人骑大马坐大轿,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果不其然,世世代代,这里上学的人多,有才华的人多,当教师的人多,识文解字、学识高深的人多,例如著名的教育家——张芹香就出生在这片热土上。他兴办了多处小学,因此,这里上学的多,出的人才多。
  上述传说也只是一个期盼,借题发挥。其实并不然。几百年来,杨庄、张庄的人民并没有因为风水好就骑马坐轿,也没过上富贵荣华的好日子,而是90%以上的农民因少地或无地过着吃了上顿无下顿的贫穷日子。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后,这里的人民依然过着“倒拉圾,换大米,厕所里有人吗(挖大粪)”、“卖了细粮换粗粮”、“地瓜面,地瓜馍,离开地瓜不能活”的贫困日子,人们住着土坯茅草房,穿着缝缝补补破衣裳。多少年来,杨庄、张庄人民不但没骑上马、坐上轿,而是拉着地排车、大粪车奔驰在济南市的大街小巷上,时称“地排大军”。
  而杨庄人民的风水是靠了党的富民好政策才发展起来的。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杨庄党组织带领全村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富民好政策,抢抓机遇,不失时机,发挥地处城市近郊的地理优势,贯彻“服务城市,致富农民,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的“城郊型”工作方针,坚持“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十业齐发展的路子,坚持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发展路子,在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工副业项目,使杨庄村人民走上了致富路。至20世纪80年代末,杨庄村人民由原来的“纯农型”变成了“农工型”的村庄。这时,人们才深有体会地说:“人大干,天帮忙,好政策带来了丰收粮。”人们从“温饱型”生活向“小康型”生活转变,天时、地利、人和才得到充分发挥,杨庄的好风水才得以充分验证。从20世纪90年代起,至21世纪初,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靠了党的富民好政策,杨庄巨变,风水大显,村里工副业项目发展到30多处,工业园、商业城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省内外商家云集杨庄村办厂、经商、兴业,一片繁荣景象。全村600多户,1800多口人,全部住上了六七层高的公寓式的居民大楼,电灯、电话、电冰箱、电视机、空调、手机等进了居民户,摩托车、汽车进了昔日的农民家庭。如今杨庄人杰地灵,真的骑上马(摩托车),坐上轿(小轿车),实现了世世代代先辈们的梦想。
  20世纪80年代中期,富裕起来的杨庄人民进行了房地产开发,先后建起了90多座高层居民大楼,总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至2002年,济南市城市居民前来购房居住者2000余户,5000余人,杨庄社区居委会、第二社区居委会和阳光小区居委会融为一体,形成今日的杨庄社区大框架。
  千百年来,具有古朴之风以其强烈生存本能的杨庄、张庄人民,用坚韧不拔、忘我奋斗的精神,艰难地奋斗着,创造着维持生存的物质财富。世世代代,杨庄、张庄人民经受了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代反动军阀、国民党反动统治及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使这里的人民长期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困境地。直到1949年9月24日济南解放,历史才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济南特别市第八区,济南市郊一区,北园乡驻地均在杨庄村。杨庄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随着共和国的脚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了,杨庄、张庄人民斗地主、分田地、做主人;是党领导人民走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道路。1958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北园,在这里发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号召,继而,山东省第一个人民公社——北园人民公社诞生了。水屯、边庄、白鹤、杨庄等自然村组建了北园人民公社北园生产大队,大队部驻杨庄村,杨庄为北园大队第四生产队。20世纪60年代初,杨庄从北园大队析出,正式建立杨庄生产大队,含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自然村,下设8个生产小队。
  1983年,农村体制调整后,杨庄大队改为杨庄村,成为北园镇的一个行政村。
  2001年6月,天桥区划调整,撤镇建城市街道办事处。杨庄成为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办事处的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今日杨庄社区居委会经26年的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走上了共同致富的光明大道,跨人了山东省村居级综合经济实力100强行列,评为山东省文明单位和“创安”先进单位。居办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成为山东省规范化市场。如今,杨庄居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商企业鳞次栉比,幢幢高层居民大楼整齐划一;交通四通八达,有省城济南北部咽喉之称;一个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文明富裕、社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社区矗立在母亲河——黄河的南岸,成为镶嵌在齐鲁大地上的又一颗璀璨明珠。
  (二)丰富多彩的文化
  杨庄、张庄,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春秋战国时期,杨庄村北曾是古战场途经地。著名战役——齐晋相仇的“鞌之战”就发生在村西北。战争开始后,由马鞍山经小清河至华山广大地区,成为齐晋战争的争夺战场。《左传·成公二年》载:晋郤克联合鲁、卫、曹等国与齐顷公战于鞌,即村西北3公里的北马鞍山。公元前592年春,晋国的郤克、鲁国的孙行父、卫国的孙良夫和曹国的公子首联合同时出使齐国。齐顷公看到这4国的使臣都有生理缺陷:晋国的郤克瞎了一只眼,鲁国的孙行父秃头,卫国的孙良夫跛脚,曹国的公子首驼背。看到这种巧合,齐顷公急中生智,迅速挑选了4个与使臣有相同缺陷的人来伴随接待他。郤克由瞎一只眼的接待,其余的也是跛子接待跛子,秃子接待秃子,驼子接待驼子,并一齐由齐顷公接见。时有记载:鲁孙行父秃(秃子);晋郤克眇(瞎子);曹公子首偻(锅腰子);卫孙良夫跛(瘸子);同时而聘于齐(到齐国)。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齐国组织大批人观看,大家哄堂大笑。4国使臣受了污辱,决心报复雪耻,发生了鞌之战,齐国败。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春秋时期四大著名战役之一的“齐晋鞌之战”。
  战国名医扁鹊隐山林烧炼丹药;明代“后七子”之首李攀龙及明代抗倭名将卫青;唐代大诗人李白;金朝诗人元好问;唐朝程知节即程咬金等均在这一带流连忘返。明成祖朱棣为夺取皇位兴兵来济炮打济南,历史上有“燕王四子打济南”的记载。明朝诗人王象春留有“燕王四子打济南”的诗篇:“城西十里耸黄岗,成祖当年控刷刷刷辅驦。火炮从天惊地裂,至今一角失金汤。”据传:燕王朱棣为夺取皇位兴兵打济南,明将铁铉固守济南,济南百姓支持铁铉,反对朱棣夺权,朱棣二番血洗济南。后为“掺沙子”,大举从直隶(河北省)迁徙居民到济南周围居住,以建立拥护他为皇位的居民队伍,这就是明朝从河北枣强南迁的原因之一。
  明代,杨庄、张庄形成村落后,建有多处殿庙。其中,张庄建有“三义庙”,杨庄建有“白衣殿”,这些庙宇均有几百年的历史。
  三义庙 张庄东南角有个庙叫三义庙,大殿内有刘备、关公、张飞的大型塑像,以“桃源三结义”之意修了这气势较为宏大的庙宇。据传,该庙宇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有大的殿院,院西有直径1米多粗的大槐树,院东有0.5米粗的槐树,这是世世代代张庄人民烧香拜佛之地,也是张庄人民精神寄托之处,每年逢节,晋求神火的人络绎不绝。在重大节日,村上人请来戏班,连唱大戏几天,很是热闹。
  三义庙有常年管理人员,一是护理神庙;二是执行礼仪;三是筹集经费;四是建立健全系统的礼仪和神权制度。先人为了保持庙院的整齐和神像的光彩,请来了姓刘的画匠名师,定期给关公、刘备、张飞等神像更换服饰,为大殿门墙上画出栩栩如生的各种神像,还在庙门前画有一个十分耀眼的囊瓜(南瓜),形象非常逼真。
  刘姓很快出了名,就给他起了个代号叫“刘囊瓜”。多少年来,张庄人民代代流传,一提起“刘囊瓜”,就想起三义庙的风风火火。
  三义庙设施遭“文化大革命”洗礼,内部摧残殆尽。20世纪90年代,因建北洋大酒店,三义庙拆除无存。
  白衣殿 杨庄村中有一大殿——白衣殿,占地3亩余。围有大院,院内大殿3间,建筑面积60余平方米。3间西屋,又叫碾米屋。院周围有大杨树四五十棵,椿芽树一棵。据传,该殿有几百年的历史,内有3个女神,一个叫“送生娘娘”,一个名为“斑疹奶奶”,一个为“观世音菩萨”,3座女神均饰白色衣服,谓“白衣殿”也。
  该店建立以来,世世代代,杨庄人民在此贡香拜佛,求神保佑,香火不断,成为杨庄人民寄托哀思,护送老人的活动中心。
  该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后拆除。
  明嘉靖四年(1525年),河南叶县周居歧,回归故里,在今明湖中学校址创办白鹤书院,延续百余年,至清朝废止。书院所收学生有两类:一类是已入学的秀才,为了乡试应考举人,每月定期来书院听讲或考课;另一类是经县试合格的童生,入院攻读“四书”、“五经”,学习制艺(八股文),备应试府试,编人“生童常课”,常年在书院学习。其后,在杨庄和张庄建立了芹香中学,培养了大批青年。1929年11月,在今明湖中学内建立了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即济南乡师,姚仲明、赵健民等革命老一代以乡师为基地,建立了乡师党支部,积极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发展了大批党员、团员,培养了大批党的领导骨干,在敌后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恢复和发展省、市党组织和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中做出了特殊贡献。
  千百年来,杨庄、张庄境域郁盛的人文、山水,引来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李白、杜甫、赵孟頫、元好问、王象春等大诗人都曾涉足杨庄一带,并留下众多赞扬这里的旖旎风光的诗篇和书画珍品。这些珍贵的遗存,是杨庄、张庄悠久历史的见证,闪烁着齐鲁文化浓郁的古色,散逸着清醇的古香。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具有古朴之风的杨庄、张庄人,以其强烈的生存本能和忘我的奋斗精神,创造着过去和现在。南宋时期,为辟航道及排泄济南城北洼地、湖泊之积水,人工开凿小清河。此后,航帆远影,槽运繁荣,船舶往来如梭。明清两代,这里的稻米、莲藕和蔬菜已负盛名。特别是小清河的拓宽,北园大街、水屯路、小清河北路、南路的开通、展宽,20世纪90年代末,村办济南北洋集团工业园区的建立;20世纪末,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的建立、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商贸活动繁荣昌盛,日渐显现出近现代的文明和文化的丰富多彩。
  古代的先民们,创造了古老文明的过去;世世代代的创业者们,也创造了欣欣向荣的今天;当代创业者们,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周围,定会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一个繁荣昌盛、文明富庶的社会主义杨庄正在崛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杨庄人,一定会为后人留下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财富。
  (三)光荣的革命传统
  杨庄、张庄人民具有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清末民初年间,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势力对这片土地的践踏,连年不断自然灾害的侵袭,使杨庄、张庄人民饥寒交迫,历经苦难。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在杨庄、张庄附近建有炮楼关卡;国民党在村驻有一个榴弹炮营,在村内驻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些反动势力随时到村侵扰百姓,逮捕无辜村民。境内饥民纷纷求食,攀辕乞丐,男女老幼十百成群,“少壮俱已逃亡,老稚不能相顾,十室九空”。为了生存,闯关东,下江南,背井离乡者难以计数。当时,杨庄无地佃农谋生路是:扛长工,打短工,捕鱼,拉套子,卖菜、租地、逃荒要饭、当杂工、为地主放牧、看坟地等。此时,流传着“地富吃的鱼和肉,穷人糊粥汤还喝不够”的歌谣。1948年12月摸底统计: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自然村119户人家,其中28户是佃农,这28户佃农全是泥屋顶的简陋茅草房。当时流传着“大杨庄,穷村庄,一年四季半年糠;大杨庄,穷人窝,十家九户受饥饿”的歌谣。
  大自然的赐予,劳动者日积月累的创造,并没有改变劳动者的生存地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阻碍和破坏着生产力的发展,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使杨庄、张庄人民长期处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境况中。面对阶级仇、民族恨,杨庄、张庄人民从未屈服,以各种方式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封建统治,跟着共产党打天下,先后有150余名村民入伍,参加了打日本、推翻蒋家王朝、抗美援朝和自卫反击战,为打击敌人、保家卫国,为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 世世代代,杨庄、张庄人民为生存而反抗,而斗争,直到1926年北郊一带有了共产党人,杨庄、张庄人民才看到了光明。同年,中国共产党党员鲁伯峻就在北郊一带进行过农民协会的组织工作,他受党的派遣,亲自在杨庄组织起农民协会,后因蒋介石叛变国民革命和军阀张宗昌的破坏,革命的火种暂被熄灭。
  1929年11月正式建立了中共济南乡师支部。共产党人于一川、潘复生、王文轩、姚仲明、李敬先、赵健民、张振一、李师侗、景晓村、白学光、高启云、于杰先后任支部书记或委员。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在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下,济南乡师党支部虽然经历了多次挫折,但始终坚守着这个阵地,顽强地进行战斗。特别是1933年山东和济南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与上级党组织失掉联系的严峻形势下,独立的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恢复和发展济南及山东党组织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山东党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被誉为“摧不垮的战斗堡垒”、“白色恐怖下的一颗红星”和“白区里的一所红色学校”。
  在济南乡师的影响下,大张庄村民张荣庭在党的培养下,毅然参加革命,成为党的一名优秀地下工作者。他出生人死,在白色恐怖下,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于1944年被日伪军杀害于济南泺源公馆。
  20世纪40年代参加革命的王元新同志,担任我联防大队石雷爆炸组组长,与日伪军殊死搏斗,为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贡献。济南解放前夕,他只身潜入杨庄村,冒着生命危险,探清国民党榴弹炮营和驻杨庄村国民党军队实力及武器布防等情报。与敌人遭遇后,奋不顾身,沉着应对,巧妙躲避了敌人的追击,出色完成了侦探任务,为解放济南提供了可靠的情报,为济南战役打响后,一举摧毁榴弹炮营,扫清入城障碍做出了贡献。
  20世纪40年代,中共济南工委派出地下党员在杨庄一带活动,千方百计联系群众,开辟济南北郊党的工作。杨庄、张庄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新中国诞生前赴后继。
  杨庄地区是山东革命的摇篮之一。20世纪20年代中期,党派地下工作者即在杨庄建农民协会,组织发动贫苦农民向地主阶级作斗争,团结起来求解放。1929年,中共乡师建立后,乡师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躲避敌人的监视,经常在杨庄菜园子草棚里秘密召开会议,商讨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和发展壮大党的队伍。特别是早期共产党员鲁伯峻、姚仲明、赵健民、潘复生等,以中共济南乡师为基地,以杨庄、大小张庄、白鹤庄等菜园子为活动场所,开展了大量的党的地下工作。在1926~1948年长达22年的时间里,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大批党的干部接受党组织的派遣,在杨庄一带以卖布、卖烟酒糖茶、卖盐、卖酱油醋,有的卖镢、锨、锄、镰和日用杂品为掩护,就地摆摊“做生意”,与日伪警察和国民党岗哨交往混熟,利用敌方人员探听情报,摸清敌人内部底细和军事情报及防御设施,为党组织提供翔实的情报资料,在白色恐怖下做了大量地下工作。
  为了麻痹敌人,地下工作者不畏与敌人“交朋友”,取得敌人的信任,使自己站稳脚跟,方便工作。杨庄一带的村民买东西,有钱廉价卖给物品;没钱也赊给村民,村民称赞这些“小商”、“小贩”品德高尚,如似亲人,深受当地群众爱戴。直到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这些“小商”、“小贩”骑着大军马,挎着盒子枪来村看望群众时,有的群众还叫着名字要还酱油醋钱,这时,广大群众才知道这些“小商”、“小贩”竟是我党的优秀地下工作者和党的中高级干部,此时,才恍然大悟。
  朝鲜战争爆发后,杨庄、张庄6名热血青年毅然报名应征人伍,参加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行列。1956年,又有6名热血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守卫朝鲜国防。
  新中国成立后,杨庄、张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边医治旧中国给人民造成的创伤,一边打土豪、分田地,彻底翻身做主人。经过土地改革,杨庄、张庄人民坚决同地主阶级进行斗争,没收地富土地500余亩,房屋100余间,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协助政府依法镇压反革命分子和破坏分子。之后,翻身后的杨庄和张庄人民坚定不移地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56年建立了杨庄村党支部;人民公社时,建立了杨庄大队党支部;1983年,建立了杨庄村党支部;1993年,建立了杨庄村党委;2001年,建立了杨庄社区党委。40余年来,杨庄居党组织一班人,带领全居共产党员和全居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特别是改革开放26年来,杨庄社区党组织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战略方针,更新观念,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克服种种困难,排除干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以“贸工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使昔日欠发达的杨庄村于1993年跨人了“亿元村”的行列,之后又跨入了山东省村级综合经济实力100强单位行列,跻身于经济强村的前列地位,建成了“文明村”和“小康村”,跨入山东省文明单位行列,成为济南市北郊又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杨庄建起了济南北洋集团工业园,省内外知名大企业前来建功立业,发展工业生产;又于20世纪末,建起了闻名省内外的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300多个经商大户落驻市场,日客流量上万人,市场营业收入2亿多元,成为山东省规范化专业批发市场和济南市大型市场之一。
  经15年的奋斗,杨庄率先完成了旧村改造工程,先后建成居民大楼90余座,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不仅本居人民全部住上了六层公寓式居民大楼,而且为省会济南城市建设提供了40多座居民大楼,建筑面积13多万平方米的商品房,使城市2000多户、5000居民前来居住,为缓解城市“住房难”,为政府分忧解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如今的杨庄新区,街道宽阔整洁,绿树成荫;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竞相生辉;商业繁荣,生机盎然;八方商家云集该居,商贸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文明富裕的小康生活;北园大街、水屯路、小清河路和顺河高架路与外环路连接一起,直通济青高速、京福高速和京沪高速,杨庄已成为泉城北部的交通中心和新开发的又一个经济增长带。
  建国55年,杨庄迅速脱贫致富,各项事业成就斐然。其成功之道:一是杨庄社区党组织带领全社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二是坚决走改革开放的道路,用好、用活党的各项富民好政策,始终以“三个有利于”想问题、干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治国之本,走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依靠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发展;四是依靠杨庄人民的敢想、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敢于拼搏的实干精神;五是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经济。立足实际,克服“脱离村情,急于求成,盲目发展”的情绪,抢抓机遇干事业,立足实际求发展,走自己发展经济的模式,不照抄、照搬,不随大流,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推进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六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一切为人民群众所想,用自己的廉洁勤政影响群众、团结群众,和群众一起与时俱进,共谋发展,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壮大;七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文明同步发展,把人民的事情办好,使各项事业均获丰收;八是党政一班人执政“10个不忘记”:①时刻不忘记保持农家子弟的本色;②时刻不忘记养育自己的一方热土;③时刻不忘记自己的父老乡亲;④时刻不忘记革命军人的光荣传统;⑤时刻不忘记“两个务必”,即始终没有忘记谦逊、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始终没有忘记艰苦奋斗的作风;⑥时刻不忘记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思想;⑦时刻不忘记愚公移山精神,保持了旺盛的革命斗志和拼搏精神;⑧时刻不忘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传家宝,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工作,公公正正办事,立党为公,执正为民;⑨时刻不忘记奋斗大目标,坚定共产主义信念;⑩时刻不忘记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做好保持稳定的各项工作,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同心协力做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
  (四)一度辉煌的农业
  杨庄、张庄人民,世世代代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村。在一片低洼贫瘠的土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和各类蔬菜等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在封建统治桎梏的束缚下,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人民生活十分艰难。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多世纪里,是杨庄、张庄人民最受欺凌的时期,先后由军阀占领、日本侵略者占领、国民党反动派一个连的兵力驻在村内,抢占民房,抓丁抓差,搜刮民财,内忧外患,再加上苛捐杂税,致使杨庄、张庄人民长期不得安宁,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农业得不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2004年的半个多世纪里,杨庄、张庄人民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走农业集体化道路,一度农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土地改革完成后,从1952年开始,杨庄、张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欢天喜地走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道路,变革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人民种粮、种菜、养猪、养羊,鸡鸭鹅成群,农业生产一片兴旺,人民生活普遍提高。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急于过渡,急于求成,搞“大跃进”和大炼钢铁等运动,致使“五风”盛行,严重背离了经济发展规律,“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辛辛苦苦干一天,工值买不到一盒烟”。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1958年,粮菜由于丰产不丰收,再加上天灾人祸,平均主义“大锅饭”,造成了1960~1962年连续三年的经济困难,饥馑给人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1963年,杨庄大队人民认真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恢复发展生产,重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治理涝洼,整平土地,兴建水利,走稻麦两作的路子,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农业有了大的发展。1965年,全大队粮食产量近十万斤,蔬菜产量近300万斤,莲藕种植100余亩,猪、羊、鸡、鸭、鹅、鱼都有大的发展,农业再现繁荣景象。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导致社会动乱,再次影响了农业发展的进程。由于“左”的错误思想干扰,一味强调“以粮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在分配上推行平均主义“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集体和家庭副业受到极大的限制。单一粮菜种植,生产不计成本,成为“高产穷队”。粮菜产量虽有提高,但全大队人均年分配不足百元,固定资产不足5万元,群众仍处于贫困之中。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杨庄大队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生产“大呼隆”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打破了单一农业生产的体制,充分发挥地处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认真贯彻“服务城市,致富农民,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的“城郊型”农村工作方针,走“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十业齐发展的路子,实行了“责任制,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了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其余全部是自己的”大包干形式,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步伐,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984年,杨庄村粮食产量不足1万斤,但蔬菜生产达329万斤,各业经济总收入225万元,人均收入737元,固定资产76万元,农业迅速恢复,经济迅速发展。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杨庄村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饮食服务等,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经济大踏步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迈进。1996年,在工副业大发展的同时,杨庄村土地消失,各类企业发展到35处,各业经济总收入3.28亿元,人均收入2167元,固定资产4545万元。由于城市建设的扩大,工商企业的发展,土地大量减少,农业消失。全村土地由解放初的1300多亩,至1996年全部被二、三产业占用,村办经济转向了“贸工型”发展模式,二、三产业成为全村经济的主体,促使杨庄村成为济南市天桥区原北园镇收入最高的村居之一。
  (五)迅速崛起的工商企业
  杨庄、张庄人民,世世代代以农为主,无有工商企业。直到1970年,在“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和“工业为农业服务”精神指导下,才办起了第一处队办企业——杨庄豆制品加工厂和杨庄电镀厂,年收入不足10万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杨庄大队充分发挥地处城市近郊的地理优势,抢抓北园路、水屯路、外环路的开通展宽及小清河的治理机遇,以“加强建设、加快发展”的整体工作部署,充分利用北园路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采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大力发展工业”的策略,走重点发展工业,大办第三产业的发展路子,迅速建起了济南市北园凤凰 家具厂、木材加工厂、水泥预制构件厂、 消防器材厂、五金建材厂、纸箱包装厂、 锅炉配件厂、蓄电池厂、电器开关厂等一 大批工业项目。至1987年,杨庄已有初具规模的34处企业,拥有职工队伍800余人,完成企业收入800多万元,其中工业收入635万元,占总收入的79.3%,工业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收入位居第二位,农业收入位居第三。1990年,杨庄村建起30处村办规模企业,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力863人,工业收入1124万元, 占全村各业经济总收入2378万元的 47.3%,位居第二位;商业、服务业收入 1208万元,占总收入的50. 8%,位居各 业之首。1990年是个转折年,由过去的 “工贸农型”发展到“贸工型”生产格 局,工业生产退居二位,让位于第三产业 的发展。
  1997年,杨庄村建起了占地300亩的济南北洋集团工业园,省内外知名企业云集工业园,办起了仪器机械、装饰材料、塑钢门窗、玻璃加工、建筑建材、家 具制作、啤酒机械、铝合金制品、塑材机 械等中型生产厂家几十家,生产市场需要 的工业产品。
  工业的崛起,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1990年起,杨庄村第三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按照村庄旧村改造的规划,实施“三产带动战略”,努力变资源 优势为商品生产优势;变交通优势为商品 流通优势;变区位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 在做好工业生产文章的同时,大力发展第 三产业。杨庄村党政一班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抢抓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发土地资源,迅速建起了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和北园大街杨庄段、水屯路、臧石路、杨庄东路、杨庄中路、杨庄西路等商业街,总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大小商家几千家,日客流量上万人次,吸引了省内外商家前来经商,专业经营各地名牌产品。并设有与之配套的美食街、宾馆、饭店、汽车站、托运部、仓储、停车场及物流服务。同时,为商家提供万余平方米的大型仓储设施,近万平方米的租用房和高档化、花园式的六层公寓住宅楼,其子女就近入托、入学,提供多方位服务。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成为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物流周转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市场。同时,加快了“商业街”的建设进程。长达六华里的6条商业街两旁,设有各种商业、服务业店铺2000余处,居内大街小巷两旁,布满了商店、饭店、美容店、理发店,经营烟、酒、糖、茶和日用百货;汽车修理、各类公司、多家驻济办事处,繁忙地为经济服务;集“精、优、特、全”商品为一体;集停车、住宿、就餐、会议、娱乐、业务洽淡为一体,形成一个繁华的商贸中心,成为济南市北部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带。
  工业园和各类市场的崛起,促进了全居的经济发展。继1993年经济收入过亿元后,2000年,杨庄村各业经济总收入5.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收入4.44亿元,占总收入的87.1%,工业收入6601万元,占总收入的12.9%。2003年,杨庄居各业经济总收入7.4亿元,第三产业收入6.58亿元,占总收入的88.8%,工业收入8305万元,占总收入的11.2%。至2004年,杨庄居形成了集科工贸、生产、经营、服务、物流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拥有物资机电、装饰材料、消防器材、塑料油墨、包装纸箱、电器开关、木材家具、汽车修理、建筑建材、塑料制品、橡胶制品、金属制品、机械加工、住宿餐饮、旅游服务、文化娱乐等20多个生产项目,形成以商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骨干,以房地产开发为保障的贸工一体化经济结构的大型企业集团。全居第三产业收入7.6630亿元,占总收入的88.6%;第二产业收入0.9860亿元,占总收入的11.4%。
  二、三产业的发展,使杨庄居彻底摆脱了过去从属农业的地位,由过去的“一、二、三(农工贸)型”产业,至20世纪80年代初倒置为“二、三、一(工贸农)型”产业,20世纪90年代成为“三、二(贸工)型”产业。
  解放55年来,杨庄居经历了“纯农型”、“农工型”、“工农型”、“贸工农型”、“贸工型”5个发展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26年来,促使杨庄居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欠发达的村庄,变为经济强村;由农村体制,变为城市居民;由昔日居住破草房,今日住上公寓式的大楼房。至2004年年底,杨庄居各业经济总收入8.6490亿元,人均收入4680元,实现利税2296万元,固定资产1.3717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2883倍、43倍、765倍和2743倍。杨庄居已与省会济南浑然一体,一个商业繁荣、环境优美、各项建设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呈现在人民面前,一个以“贸工型”发展模式的经济亮点,镶嵌在齐鲁大地上的黄河南岸。
  (六)繁荣的精神文明建设
  杨庄人民以空前的劳动热情,超前的意识,抢抓机遇,不失时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闯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实际、振兴本居经济的致富路,实现了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历史性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由农村向城市历史性的转变,走上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居民的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经济观念代替了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昔日那种面朝黄土背靠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节奏,被紧张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生活节奏所代替,“人们追求知识、健美和文明”。根据这变化了的形势,杨庄社区党委、社区居委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特点、新方法,坚持“两个文明齐抓,两个任务齐下,两个成果齐要”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首先抓了《村规民约》,制定下发了《杨庄村依法治村规范化管理的规定》,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建起了高标准的幼儿园和小学,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鼓励青年人上高中,上大学,攻读研究生,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从提高文化素质抓起。建起了北洋集团工会和个体业户工会,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管理企业的主人翁地位作用,保护工人在企业中的合法权益。并利用工会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文化和业务素质。居里建起了老年协会,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居委会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积极开展老年人活动。抓好居里的喜事新办,丧事从俭,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还办起了社会福利企业,安置了残疾人就业。在装饰材料市场建起了市场党支部,在重大节日组织业户党员参加党的活动,发挥业户党员的作用。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社区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先后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聊城孔繁森纪念馆、西柏坡革命纪念地参观。通过不同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使杨庄人民享受着“幼有所教,青有所学,老有所养,残有所为”的权利和义务。
  居委会建起了多种福利设施,办起了卫生室,普及了彩电、冰箱,居民户安上了电话,部分户安上了空调。实行了居民退休制度,对退休老年人和部分居民,每年还享受居里组织的公费外出旅游活动。为居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对现役军人、特困户和独生子女户进行不同标准的补助。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居容居貌的变化。过去,杨庄村是“土坯屋,土坯墙,道路狭窄尘土扬,遇到下雨难出庄”;改革开放26年来,杨庄进行了旧村改造,分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和街心公园游乐区四部分。按照新居建设规划,先后开辟拓建了小清河南路、杨庄东路、杨庄中路、杨庄西路等23条主干道路。道路整洁、美观、宽敞、平坦,每天由“美容师”打扫街道,清洁卫生,保护了环境。道路两旁建有上千家商业门头房,植有多种花草树木,建有街心公园和花坛,设有走廊和体育活动设施,与拓宽后的各条道路相互点缀,形成新的景观。按照居民区建设规划,从1987年起建高层居民楼,现已建起90余座,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600多户居民喜迁新居,享受着每户80~160平方米的宽敞漂亮的新楼房,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社区周围建有超市、农贸市场,家家户户用上煤气,40多部小轿车进出为两个文明建设忙碌,100多部各种车辆进城返乡,为民服务,日夜奔忙。居民们在“衣、食、住、行、医、学、乐”等方面有了保障,过上了“看彩电,听‘三洋’,住楼房,睡软床,吃饭讲营养,穿衣讲漂亮,家具讲高档,车辆讲式样,户户票子存银行,过上文明富裕‘小康’的好日子”。杨庄社区已成为大楼林立,商业繁荣,环境优美,两个文明建设迅猛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社区。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治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是改革开放给杨庄人带来富裕,是邓小平理论指导带来了巨变,是在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带来的变化。党有富民好政策,民有报国一片心。杨庄社区党委、居委和全居人民幸福不忘党的恩,勤劳致富不忘众乡亲。在自己走上富裕路后,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帮助后进村,做到先富带后富,同奔富裕路。在历次捐款中,杨庄人民慷慨解囊,从资金、衣物上竭诚救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高尚品格。
  杨庄人民清醒地认识到,两个文明建设是互为条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的有机体,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精神文明建设能保证物质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而,牢固树立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首先,按照“五个好”的标准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火车头”,使党员成为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加强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党纪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思想,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投身于两个文明建设中去。二是不断对居民进行形势、任务、政策、方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三是按照抓社会秩序,治乱变安;抓思想教育,治旧变新;抓环境卫生,治脏变净;抓科学文化,治愚变智;抓优质服务,治差变优;抓经济发展,治穷变富的“六抓六治六变”,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创文明单位、评选“五好家庭”、评选“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美在家庭”先进个人,同时,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好干部、好厂长(经理)、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女婿、女强人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户;签订生产合同,到厂到户;组织生产建设,动员到户;解决群众困难,帮助到户;传授先进技术,示范到户;开展计划生育,落实到户;调解民事纠纷,谈心到户;刹歪风,抓坏事,处理到户,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新内容。四是多奉献,树新风。党组织建立光荣牌、光荣匾,经常表彰先进模范人物;建立“普法一条街”,做到人人学法、执法、遵纪守法,形成文明礼貌的社区良好风气。
  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杨庄居成为一个“党风正,民风好,经济大发展,干群觉悟高”的文明居、小康居,连续20年评为北园镇“双文明”单位和先进党组织;先后多次荣获中共天桥区委、区政府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中共济南市天桥区委授予杨庄村党委“五好村党委”荣誉称号;荣获济南市和山东省文明单位,被评为山东省村级综合经济实力100强单位。居办山东北园装饰材料批发市场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市场。社区党委书记葛国庆先后荣获济南市劳动模范、济南市优秀乡镇企业家;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和山东省优秀乡镇企业家;并多次荣获区、镇模范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委书记等40多项荣誉。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志明,社区党委副书记、济南塑料油墨厂厂长杨毓骑荣获济南市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建国被评为济南市“美在家庭”先进个人。
  (七)与时俱进的光辉前程
  杨庄优越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便利的交通,为勤劳智慧的杨庄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提供了十分良好的条件。杨庄的发展前程十分美好。建国以来,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杨庄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长期积沉的封建思想和小农经济影响,安于现状,恋土守业,重农轻商观念和旧的经济模式的束缚;“左”的错误干扰和长官意志,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倾向;宏观指导和领导者决策曾经发生的某些失误等,使一些难得的机遇失之交臂,影响了杨庄本应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们开始醒悟,逐步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含义。解放思想,发挥优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发展,保持稳定;扩大市场经济,实施“三产”带动战略,变交通优势为商品流通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商品生产优势,已经成为杨庄人的共识。根据杨庄的实际,党委、居委一班人运筹帷幄,在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时,对改革开放26年的走过的里程、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做了认真的总结。认为,其经验:一是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致富思进,富而思源,与时俱进,念念不忘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任何事情都将一事无成;二是不失时机,抢抓机遇,把促进发展放在首位,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三是深刻理解并充分利用党的富民好政策,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不断推进事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头脑冷静,有一条清晰正确的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使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五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居实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防止跟潮流、大呼隆,做到脚踏实地,要走自己的路,要写好自己的文章;六是建立一个和谐的社区,为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杨庄社区特点突出,优势明显。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有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农田、绿地大量被占用,土地面积消失,制约了今后的大发展;二是成就和矛盾相伴,机遇和挑战共存,土地和企业发展存在着矛盾;三是社区工业较多,居办企业设施落后,企业的废气、废水、烟尘排放,小清河、东西泺河从社区通过,水质变污,污染了环境;四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剩余劳力日趋增多,出现就业“安排难”的问题;五是国营、集体企业下岗人员和退休人员多,有的单位消失,职工工资和医疗没有保证,原籍杨庄人,现住杨庄居,这部分职工生活困难,需要解决,存在着隐患;六是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及在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等方面,均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综观杨庄的过去和现在,闪烁的精华,突出的成就,曲折的道路,奋进的人民,巨大的变化,本志均有详尽的记载。“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杨庄的历史是杨庄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今天划时代的沧桑巨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回首往事,杨庄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历史;展望未来,杨庄有着光明的前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杨庄人民必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与时俱进,进一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艰苦奋斗,勇于拼搏,为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社区谱写出更加美好的新篇章,为新世纪、新千年而创造出更加璀璨夺目的辉煌。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