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设备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卷烟厂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82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设备管理
分类号: F273.4
页数: 9
页码: 182-1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卷烟厂设备管理的发展情况,内容主要介绍了制度建设、技术管理、设备考核、维修管理、油料和润滑管理、备件管理、计量管理、车辆管理等。
关键词: 济南市 质量管理 设备管理

内容

建国初期,济南卷烟厂设备很少,设备使用和维修保养均由车间负责。1961年,济南烟厂成立设备科,孟凡斌任科长。1963年撤销设备科,设备由各车间自行管理,没有具体的管理制度。
  1964年成立总分厂后,设备归生产技术科管理。1975年12月,济南市一轻局同意济南卷烟厂增设设备动力科。1977年11月,黄际合、张衍盛分别任设备动力科正、副科长,编制6人。工作权限和职责范围:分管动力和机修车间,负责设备大、中修计划、购置设备和外加工件,并建立技术档案,建立三级设备维修网。专用设备的管理以车间为主,设备更新的调研、采购由厂统一决定,设备固定资产由财务科负责。
  1985年,成立技术改造办公室,负责设备的更新、购置及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设备动力科负责中、后期管理。1987年8月,设备动力科分为设备科、动力科两个科室,设备科科长时维志,副科长李方海,下设管理组、备件组和备件库。
  1990年10月,成立计算机室,负责全厂计算机管理工作,由设备科负责。同年底,增设润滑站,负责设备专用油料管理。至此,设备科共有管理人员26人,管辖厂三级设备管理网络和“三组两库一站”(管理组、备件组、技改组、五金库、备件库和润滑站)。
  1992年11月,设备科更名为设备管理处,处长丛亮滋。
  1993年1月成立集团后,设备处成为集团和济南卷烟厂的职能处室,扩大了管理范围,对工作岗位做了部分调整,增设了备件计划员。设备处下设:管理组、备件组、技改组、工业电视、计算机室(后改为计算机中心)、五金库、备件库和润滑站,共有设备管理人员30人。1994年4月,计量中心并入设备管理处。
  1995年1月,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划归生产管理处。设备管理由横向管理变为纵向管理,由单纯管理转向技术型综合管理。设备管理处下设综合管理组、专业技术(制丝、卷接、包装)组、通用设备组、计量中心、计算机中心、设备状态检测中心、五金库、备件库、润滑站。人员近40人,统管集团和全厂的设备管理工作。7月,王洪祥任设备管理处处长。8月,为加大备件检验力度,增设备件检验员。
  1998年10月,原技改办、基建处和能源动力处撤销,技改办和基建处的部分人员并入设备管理处,五金库、备件库、润滑站划归物业公司管理,计算机中心划归生产信息处管理。设备管理处增加了能源动力、环保、基建、技改等职能,并更名为技术装备处,处长张鹏。技术装备处定员45人,下设综合管理组、专业技术组、通用设备组、计量中心、状态检测中心、基建技改组、能源管理组,分管全厂两个生产部,10个车间和集团所属4家卷烟厂的设备管理工作。1999年9月,技术装备处处长张鹏调离,由副处长袁玲和赵长友分工负责。2000年,袁玲任技术装备处处长。
  第一节 制度建设
  济南卷烟厂设备管理制度建设始于1964年。由生产技术科负责制订的《国营济南卷烟总厂设备管理制度》(草案)规定了“设备谁使用,谁负责维修”的原则。十年“文革”时期,设备管理制度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设备管理仅限于各车间建立设备台帐,设备维修只是故障维修,维护保养主要是班前20分钟的清理卫生。
  1977年11月,开始制订设备管理制度。自1980起,制订了《设备大修制度》和《三级维护保养制度》,设备管理逐步走向正规。
  1983年,设备科负责制订了较为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主要有《设备大修内容》、《包装设备润滑周期表》、《设备润滑卡片》等。
  1984年,制订了《年度设备检修计划的编制》、《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备件库岗位责任制》、《包装工序三级保养内容》、《包装工序安全操作规程》、《备件库守则》等管理规定,修改了《设备保养管理规定》等多项制度。
  1985年,在设备管理中增加了《设备大修验收标准》、《专用设备完好标准》、《设备定期检查制度》、《设备的安装与验收》等项内容,并明确规定:凡未经设备科组织验收的大修设备,不予承认完成大修计划。
  1987年,国家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同年10月,中国烟草总公司发布了《中国烟草总公司设备管理条例》、《烟草工业企业设备管理维修实施细则》、《各类烟草专用设备的完好标准》、《大中小修标准》、《专用通用设备的机械、电气复杂系数》及《三级保养标准》、《润滑管理制度》等细则。
  1989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又发布了《烟草工业企业设备管理办法》。此后,济南卷烟厂设备管理增加了《交接班制度》、《关键(进口)设备的管理制度》、《设备选型、购置管理制度》、《设备使用(包括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等)制度》、《设备事故报告制度》、《单机档案标准和管理制度》、《关于评选标兵机台的补充规定》、《设备润滑管理规定》以及设备润滑管理网络、设备管理工作流程图等文件。
  1990年12月,济南卷烟厂被评为山东省设备管理三级企业。
  1992年2月,开始实施《设备管理制度的补充规定》。7月,修订Q/JY.G.10-92《设备管理标准》19项、《设备技术标准》4项。
  1995年12月,因设备管理工作成绩显著,由省三级设备管理企业破格晋升为一级企业。
  1996年1月,根据1995年12月省经委设备管理协会升一级的标准要求,将设备综合管理纳入设备考核和检查的范围,主要是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基础管理部分。
  1996年6月,编写ISO9000贯标三层文件,完成三层管理程序文件10篇,项修管理标准7篇,各机型操作作业指导书47篇,各机型润滑作业指导书19篇,设备日周保养管理规定50篇及质量体系记录等,共计23万余字。
  1996年,国家烟草专卖局颁布了《烟草行业设备升级达标标准》,济南卷烟厂根据该标准制订相关的管理规定,进行自查和申报核查。同年10月,济南卷烟厂晋升为设备管理行业一级企业。2000年初,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修改制订了《将军集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将军集团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济南卷烟厂资本性支出、维修、耗材等资金管理办法》、《动能设备经济运行要求》、《综合能源计算通则》、《济南卷烟厂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十几项管理文件。
  2001年3月,修订了《设备完好标准》、《设备日周保养标准》、《设备验收标准》、《设备项修验收标准》、《工程项目(进口)立项管理》、《工程项目(改造)维修管理》、《设备状态监测管理规定》等文件,至年底,共完成、发布设备管理文件60余种,并完成ISO9000质量标准1994版向2000版的转换。
  第二节 技术管理
  一、设备验收
  1978年,设备大修验收列为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卷烟、包装设备的验收均以产量和质量为标准,由车间自行验收。通用设备由机修车间维护保养。设备动力科负责建立设备三级维修网络,组织设备检查。
  1984年,建立通知单制度,设备科按照大修计划将“大修通知单”下达车间,督促车间完成大修任务;设备科验收合格后,填写“投产通知单”,准许投入生产运行。
  1985年,技术改造办公室成立,引进设备由技改办组织设备生产厂家、设备科、质管科、设备使用部门、厂档案室共同验收。验收以国家标准、新设备合同、技术协议中的技术指标、参数为依据,并计算产量、质量、故障停机率和设备有效作业率。设备验收合格方可运行。
  1992年,修订《设备的购置验收与交接办法规定》,规定国产设备的前期调研和采购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验收程序不变。
  1993年,由于引进设备增加,取消大、中修维修形式,进口设备设立项修。同时按照中国烟草总公司设备管理达标要求,在设备验收工作中增加有效作业率等项指标。
  从1999年开始,设备验收由专业组负责组织,由工艺技术、质管、安保、档案窒等有关处室共同验收,并按“贯标”要求重新制订了设备验收制度。2000年,细化和规范设备验收档案管理。专业组按照关键设备测评标准,检查设备的技术性能。
  二、状态监测和“点检制”
  1991年3月,开始探索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后中断。
  1995年10月,为掌握状态监测技术,多次派员外出参加培训,并购进仪器设备,建立设备状检站,首批选定制丝设备和除尘风机为监测点。生产管理部三车间(软包车间)率先实行设备“点检制”,经过几年的实践,全厂所有卷接包机组都实行了设备点检制度。
  1996年1月23日,选用上海航空测控研究所DSC-1数据采集器(振动监测仪器)检测出10#(叶片风选碎叶收集)除尘风机轴承存在的隐患,避免了设备故障的发生。同年4月,成立状态检测站,1997年6月更名为设备状态检测中心,并建立了二级设备状态检测管理网络体系。同年,投资128.2万元,在动力车间空压站新增在线故障监测系统。
  至2001年底,共检测设备175台(套),累计选择检测点1448个,查出设备故障隐患53次。
  三、提高设备有效作业率
  1991年1月,中国烟草总公司实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和先进单位考核细则》,第一次提出将设备有效作业率列入设备管理考核细则,规定引进和国产卷接包机组有效作业率达到60%为满分(40分)。1993年4月,中国烟草公司在厦门召开设备有效作业率专题会议,确定济南卷烟厂为重点联系单位。1996年3月,国家局下发的《设备管理达标考核细则》中提出,引进和国产卷接包机组有效作业率必须达到80%以上才可得满分(130分)。济南卷烟厂自1983年起,通过技术培训提高设备有效作业率,使该项指标自1992年以来一直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
  在设备管理中,狠抓“三个清洁”和润滑管理工作,三级维护保养得到很好贯彻执行,设备有效作业率稳步提高,由1992年的60.35%,提高到2001年的88.96%。
  [=此处为表格(1992~2001年设备有效作业率)=]
  四、TPM全员生产维修和设备“纵向管理”
  1995年,设备横向管理转为纵向管理,分设管理组、专业组、通用设备组。管理组的职责范围是全方位综合性管理,包括经济考核,设备验收及制订各项制度、规定等。专业组负责备件管理、技术指导、技改设计、工程把关,并负责设备的终生管理。
  1998年2月,广州大学李葆文等专家、学者来厂讲授TPM理论。同年4月,开展TPM现场学习,并把TPM理论的“四位一体”、“六步闭环”纳入了体系文件中。
  1999年11月,在IWPE'99(济南)设备管理国际研讨交流会上,集团总裁陈毅力宣讲论文《建立管理的金字塔》,介绍了“3+1”模式,即“三个清洁”加“一个润滑”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2000年1月,成立维护保养检查组,专业组对设备日、周保养实施对口检查;设备综合管理组负责设备的综合管理检查。
  为提高和普及设备的技术管理,增加管理的技术含量,1997年5月和1998年5月相继开展设备管理优秀论文评选,共收到专业论文59篇(1997年24篇、1998年35篇),其中14篇参加了省设备协会的论文评选。一部五车间王刚的《浅谈如何改造老式空调箱适应卷烟生产环境的需要》、一部六车间陈悦强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能源供应和管理》分别获省级二、三等奖。2001年,一部二车间徐平的《影响KTC45E型切叶丝机切丝质量的两个问题的探讨》、技术装备处陈东林的《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与探讨》两篇论文获中国烟草学会优秀论文奖。
  第三节 设备考核
  1979年,设备管理纳入经济承包责任制考核。
  1981年,生产车间实行最终产品计件经济责任制,管理人员实行百分考核联责计酬经济责任制,其中,设备动力科经济责任制规定:设备完好率占25分;设备大修资金指标占10分;煤电水消耗定额指标占15分;基本任务占30分;遵守工作守则占20分。
  1993年,将完善设备检查考核内容作为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的重点。修订了经济责任制考核标准,加大了经济责任制百分考核中设备管理的比重,将原来的10分提高到15分。制订完善《设备管理检查考核细则》,使之与经济责任制相配套,其内容包括设备例保、周保、月保的考核内容和办法,共23条。
  1996年4月,对《标兵机台的标准及评选办法》做了新的调整和规定,增加了G·DX1等设备有效作业率评选指标。
  2001年,对设备管理考核方法作了部分调整:由技术装备处每月对设备的技术状况、润滑情况、仪器仪表性能等进行抽查、评分,抽查量占设备总数的50%;对关键设备进行检测、评分;对车间标准文件记录进行抽查。评分结果报企业策划处,并与车间奖金分配挂钩。
  第四节 维修管理
  自60年代起,每年实行夏季停产检修。检修时间一般为20天左右,一些技改项目也同时进行。
  1973年,包装车间提出“铁发亮、铜发光”的设备保养口号,工人将简易包装机、YB64直包条包装机擦拭得光亮如新。
  1977年11月,包装车间率先实行“设备三级保养制度”和设备大、中修制,在全厂第一个建立了设备单机档案和润滑记录卡片。单机档案包括工时卡、润滑卡、换件明细表,后来增加大修通知单、投产通知单等内容。
  1978年起,生产车间全面实施“设备三级保养制度”。规定例保时间为每班20分钟,周保不少于2小时,月保不少于4小时。
  1979年,设备大、中修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设备一年一大修,半年一中修,大修费用由设备科作计划支出,一般为4000~5000元,中修计入车间备件费用。开始时大修时间为30天,中修15天。三车间实行烟库、封签总成维修周转制(即备好总成,大修时整体更换,将换下的总成修好,下次大修时更换),缩短了大修时间。自本年度起,在设备夏季停产检修结束后,以车间技术人员为主进行大检查,以保证按期生产。
  至1983年,大修1台YB13B(4-5A)包装机的时间只需6天,大修质量也有提高。(设备大修制一直延续到1993年YB13B包装机和YJ13B卷烟机全部淘汰为止)。
  1985年起,设备停产检修后的检查验收由设备科组织,现场检查评分,统一讲评。
  1988年,设备科采用视板管理,建立各类报表12种,将经济技术指标、设备大中修完成情况、设备利用率、设备完好率、备件费用执行情况等,以报表、图象形式显示在图板上,及时反馈各车间。设备管理人员,每周检查监督车间设备维修保养制度执行情况,修前检查,修后验收。设备科周检查、月检查结果以及车间自查结果均作为经济技术考核的重要内容。同年7月,规定在停产检修结束后,评选车间和厂级优秀设备管理员、优秀维修工,给予奖励。
  1989年7月,实行设备操作证制度,规定维修工、操作工必须持证上岗。维修工、操作工“三好”、“四会”、“四懂”、“应知应会”的考核结果,列为标兵机台评选条件。
  在实施大、中修的10多年中,大修按期完成率保持100%,设备完好率平均达到97%,超过了中国烟草总公司和厂经济责任制考核中设备完好率90%的规定指标。1990年,专用设备大修改为局部恢复性项目维修,简称“项修”,收到良好效果。如:MK9-5卷接机组价值2000多万元,大修一次需花费600万元,周期为3个月;改为项修,1台只需维修费用十几万元。采用项修后,济南卷烟厂设备有效作业率在全行业保持先进。
  1993年,提出设备维护“三个清洁”原则,即:“清洁意识、清洁时间、清洁得法”。此后,一直坚持“三个清洁”的原则,保证设备内外整洁。同年,由于引进设备增多,修订了“设备三级保养制度”,规定维修时间为:例保半小时,周保2小时(引进设备4小时)、月保4小时(引进设备8小时)。从本年度起,夏季停产检修改为10天左右。
  1994年3月,济南卷烟厂“进口设备终生无大修”的经验在全国烟草设备管理会议上作了介绍,此后,被国内一些烟厂采用。
  1996年初,根据总公司和省设备管理协会设备管理升级达标要求,对设备的考核规定作了调整,增加了综合管理内容,包括领导对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报表上报是否及时、计量管理、备件管理等10项。把车间例保检查、设备处周保检查和设备综合管理检查三大项总分及平均分,加车间设备有效作业率、故障停机率的得分,报企管处,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此项考核已列入ISO9000标准文件。1996年1月,在制丝车间试行振槽(筛)合同化维修方式。以后,打叶风分网带、空调设备、电梯等陆续纳入合同化维修范围。由专业公司负责设备的维修。实施合同化维修与1995年以前同项维修比较,一年可节约维修费49万元。
  1997年,生产管理部成立总成培训室,以设备维修和总成装配为主要内容,由技术人员任教员,边培训,边实践,完成总成装配,缩短了项修时间,提高了维修人员技能。
  同年,由于实行四班三运转工作制,班前20分保养已不适应,设备“三级保养”改为例保1小时,周保4小时,月保8小时。制丝线改为每天4小时,周末8小时,取消了月保。
  1997年4月,全厂的减速机维修纳入设备管理处工作职责,该项维修比分散维修平均每年节约资金30余万元。
  第五节 油料和润滑管理
  1987年,国家颁布《设备管理条例》后,中国烟草总公司发布《中国烟草总公司设备管理条例》,要求各厂建立润滑站,厂设备科按照《条例》制订《润滑管理规定》,并修订了设备润滑周期表。
  1989年10月,开始建立厂三级设备润滑管理网络体系,制作了润滑工作流程图。全厂有润滑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润滑工共144人。
  1990年10月,正式建立润滑站,占地面积58.8平方米。油料由材料科划归设备科保管和发放。材料科与设备科交接时共有油料8种,库存金额6174.30元。同月,为加强对进口设备的管理,按照中国烟草总公司《烟草工业企业设备管理办法》要求,把油料管理纳入设备管理范畴,与润滑管理相结合。
  1991年6月,修订《济南卷烟厂设备润滑管理规定》。全厂主要专用设备切丝机、烘丝机、卷接机组、包装机都建立了润滑档案和润滑记录,并建立各类专用设备润滑图表16种。8月,在全厂提出润滑管理“一条龙”的管理要求。同月,材料科与设备科正式办理油料采购交接。10月,生产车间减速机漏油造成油渍烟,经查,渗漏油减速机达175台,渗漏率达到75.3%。为解决设备减速机漏油,设备科首次采用00#新型润滑脂和乐泰厌氧密封胶等新材料,并与二分厂制丝车间共同解决莱格制丝线减速机漏油问题,使减速机渗漏油下降到1.0%以下。此项技术成果被评为山东省烟草公司技术改进三等奖,济南烟草分公司(卷烟厂)科技成果一等奖。
  1994年6月,油料库迁至将军路厂区,新建占地80平方米的润滑站。
  1995年底,经过“八五”技改,油料品种增至52种,库存价值7万元,其中进口油料品种占50%。
  1996年6月,细化润滑管理,编写主要专用设备《润滑作业指导书》,下发车间严格执行。8月,发放《烟草行业专用设备润滑手册》100多册,合订本6套。同年,集润滑站、设备状态监测中心、减速机维修为一体、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的工作基地建成,其中润滑站占地138平方米。
  1998年10月,油料库的行政管理划归物业公司,但业务技术管理不变。至年底,油料库存上升到70个品种,库存价值仍然保持在7万元以下。
  2000年底,油料品种已达72个品种,油具20种,出库量在3吨/月左右,库存金额约9万元。
  2001年,按照ISO9000标准2000版的要求,对《润滑作业指导书》作了修改。
  第六节 备件管理
  20世纪50~60年代,卷烟设备备件存放在五金库,备件由供销科采购或机修车间制作。1977年,备件采购划归设备动力科负责。
  1978至1982年,为控制车间费用,降低维修成本,五金和备件的领用实行费用券加领料单的形式发放,并张榜公布。
  1982年,取消费用券制。(1984年恢复,1992年废止。)
  1983年6月,成立设备备件仓库,备件仓库有保管员3人。设备备件的发放和采购由设备动力科负责。“六五”技改之后,设备增多,进口设备占了一定比例,使备件需求量增加。当时备件管理制度简单,由车间报备件需求计划,设备动力科审批,经采购或加工后入库,由车间领用。
  1984年,设备动力科制订备件管理制度和《备件库保管员守则》,要求保管员做到“三齐”(库容齐、堆码齐、摆放齐)、“三清”(质量清、数量清、规格清)、“四定位”(货区定位、货架定位、货层定位、货号定位)、“五、十化”(逢五化、逢十化);备件采购实行“货比三家”。
  1989年,实行了备件管理A、B、C方法,即把易损件定为A,常用件为B,不换或不常换的为C。这种管理方式推动了备件管理的进步。
  1990年8月,五金库划归设备科。
  1993年,将军路80号厂区设备件库。北园路厂区备件库并入五金库。
  1993年,备件管理重点抓了“三突出、两整顿”:突出“早”字(早计划、早订货),突出“重点”(进口设备、将军烟生产设备),突出“计划性”;“两整顿”(整顿身份不明的备件,建立备件户口,变死件为活件;整顿库容)。将军路80号厂区设备机型较少,备件库备件分类上较前有了改变。增加计划审核员,加强计划审核管理力度。
  1994年6月,五金库撤销,人员集中到将军路厂区备件库。
  1995年6月,开发了以备件库为中心DOS版本的备件管理系统,用于备件、五金和油料的检验和出入库管理,1996年5月投入使用。
  1996年,为进一步降低库存量,采用“备件寄存”方式:生产厂家将备件寄存于烟厂仓库,领用时付款,“压库不压钱”,既节约了资金,又保证了备件供应。
  1997年起,备件存放量设上、下限,实行定量管理,降低了库存。6月,取消车间备件仓库,保留一级备件库和二级备件库,并把备件管理软件系统联网到润滑站和二级库,形成备件管理小型局域网。
  1998年,与山东大学合作,对备件管理软件进行了重新设计和编程,形成了覆盖全厂的备件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当日能供应到位的备件、五金材料,实行“零库存”管理,降低库存。同年9月,为了控制加工价格,规范外加工件的图纸,制订了《加强对备品备件(加工件)及价格的管理规定》,外修备件和机电产品须填写《零部件、机电产品送修单》,经审核后,由设备管理处主管人员办理;对外加工件的图纸必须按国家标准制图,并经价格审核,加盖“加工件图纸审核章”后方可办理。
  1999年后,由于实施“零库存”和“备件代存”备件管理方式,库存量逐年下降。
  2001年起,实行备件比价采购,并实行备件质量反馈制度,使所购备品备件合格率达98%以上。同时,强化备件的资金预算管理。
  第七节 计量管理
  1985年前,济南卷烟厂没有计量管理专门机构,计量工作由各部门分管。自1985年起,由设备科负责计量管理工作,设专职计量人员1名,建立了有关制度和计量标准,并配备计量器具。
  1986年10月30日,济南卷烟厂通过国家三级计量标准审核,取得企业三级计量合格证书。
  1988年10月,成立厂计量中心,隶属设备动力科,王洪祥任计量中心主任,成员4人,1989年增至9人。计量中心负责管理计量器具的采购、配置、检定、维修等,对全厂计量实行统管。计量中心主要职责: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计量法律、法规,制订、健全企业各项计量管理制度,规划设计企业的计量管理保证体系,建立、使用、维护和管理企业的最高计量标准,建立企业内部量值溯源体系,负责全厂计量器具的购置、配备、检定、校准、降级、报废等全过程的管理,以及计量器具的维护总台帐,计量器具使用的监督,计量人员的业务培训,厂内计量纠纷的仲裁,自动化管理,计量和自动化新技术的应用等与计量、自动化相关方面的管理。
  1989年6月15日,济南卷烟厂通过国家二级计量标准的审核,取得企业二级计量合格证书。同年,成立厂计量管理委员会,各部门设兼职计量人员,全厂形成了三级计量管理网络。依据计量器具的特点,制订了计量器具分类原则,分A、B、C三类进行管理。
  1990年,计量中心设管理室、长度室、力学一室、力学二室、电学室,实行分类管理。
  1991年3月,提交企业一级计量合格申请认证报告,并将计量仓库从辅料库分离,由计量中心管理。
  1992年6月,增设两个检定室。同年10月,建立四项企业计量标准,计量器具台账实行微机管理。年内,增加专用仪器室、热工仪表室、微机室、收发室;建立7项企业计量标准。
  1995年1月,计量中心迁入将军路80号厂区生产车间辅楼,归属设备管理处。
  1996年10月,在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中,为加强计量管理,调入8名中专以上学历职工。同年11月,计量中心迁入新址,设有2个库房、6个检定室。
  1997年4月,设备处副处长王明强兼计量中心主任。年内,计量中心招聘副主任,增加设备自动化管理职能,校准项目增加4项。
  1999年,校准项目增加2项。
  2000年,计量中心建立自动化实验室。
  2001年,计量中心人员取得长度类、压力类、衡器类计量检定员证。启动能源监测管理系统,实现车间能源计量。在装封箱车间安装自动称重系统,解决烟箱缺条问题。
  一、计量制度
  1988年10月,成立计量中心,根据工作需要,逐步制订、完善了计量管理制度。
  1990年5月,根据企业标准化的要求,编写、发布了《计量标准》,主要有:总纲、计量器具管理标准、计量数据资料管理标准、计量工作标准、计量工作程序标准、计量技术标准等6大项,管理标准18个、工作标准14个、技术标准19个,共计51个,涉及企业计量工作的所有方面,形成了企业计量保证体系。
  1993年2月,根据计量工作考核要求,制订了《济南卷烟厂计量管理检查考核细则》。
  1996年,编写完成了《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程序》、《测量设备流转管理办法》、《C类测量设备管理办法》、《与产品质量无直接关系测量设备管理办法》、《测量设备检定、校准周期规定》5个管理文件,《水分仪校准规范》、《电子皮带秤校准规范》等10个技术标准。
  2001年,计量中心制订8000kg/h制丝线自动控制配置标准和技术标准。
  二、计量检测仪器
  1987年,为卷烟产品的理化检测,引进了13台(套)进口检测仪器。
  1988年,配套计量器具,经营管理综合配备率、工艺及质量综合配备率均达到100%,能源综合配备率达到97.55%。同年,通过清查建账,在用计量器具有5449台(套)。
  2000年底,经营管理、工艺控制、质量检验、安全环保、医疗卫生等测量设备总台数为6128台(件),在用测量设备总台数为5904台(件),其中,在用专用质量检验仪器122台(套)。各项计量检测率均达到100%。计量检测能力达到烟草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三、计量标准的建立
  1987~1988年,建立并通过《四等大砝码标准装置》、《二等活塞式压力计标准装置》2项企业计量标准。
  1990年,经考核,通过《检定游标量具标准器组》、《检定测微量具标准器组》、《百分表检定仪检定装置》、《千分表检定仪检定装置》、《二等毫克组砝码标准装置》、《二等克组砝码标准装置》、《交直流电压、电流表检定装置》7项企业计量标准。
  1992年10月,经考核,通过了《二等水银温度计标准装置》、《二等铂电阻温度计标准装置》、《配热电偶用温度仪表检定装置》、《配热电阻用温度仪表检定装置》4项计量标准。
  1997年,建立《水分仪检测》、《电子皮带秤校准》、《数字表校准》、《重量控制装置校准》4项企业计量校准项目。
  1999年,建立《流量计校准》、《湿度计校准装置》2项企业计量校准项目。
  四、计量检定
  1988年10月,计量中心成立后,开始计量检定工作,严格执行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统一计量检定、校准方法。在用计量器具,按周期应检定、校准的,无论委托外单位或自行检定、校准,其周期内的受检率均达到或超过100%。委托外单位检定、校准、修理的费用,1998年为63533元,1999年为71602元,2000年为54035元。
  2001年,检定温控器、温度表、电磁类仪表、干燥箱、CO、CO2监测仪器、水分仪、电子皮带秤、重量控制系统、质检仪器等各类计量器具2262台(件)次;维修计量器具300余台(件)次;巡检计量器具10000余次。
  第八节 车辆管理
  建国初期,济南卷烟厂以马车作运输工具。
  1961年,山东省轻工业厅拨给济南烟厂黄河牌130汽车1辆。厂配备驾驶员2人。
  1962年10月,驾驶员增至4人(包括学员2人)。
  1964年,购进解放牌货车1辆、机动三轮车(上海581型,载重1吨)2辆。
  1965年,购进二手雪佛莱轿车1辆。
  1967年,购进中型客车1辆。
  1976年,成立汽车运输队,归属供销科,王洪林任车队队长。同年,购进伏尔加轿车1辆。
  1985年,乐富门公司援助济南卷烟厂“三菱”面包车1辆。
  1986年6月,成立车辆管理科,由甄明军负责。
  1987年8月,厂进行机构调整,撤销车辆管理科,设材料运输科,副科长孙炳生任车队队长。
  1988年5月,恢复车辆管理科,孙炳生任科长。
  1990年,甄明军任副科长。
  1992年,济南卷烟厂迁至将军路80号厂区。10月,车辆管理科改为运输管理处,甄明军任处长,谢元德任副处长。同年,购置济南产大客车8辆。
  1994年,建造占地8667平方米的车辆场,运输工具增加至140部。
  1995年12月,运输管理处划归九州经贸实业中心管理,甄明军任处长。
  1996年,购置6吨日野大货车2辆;大货车增至24辆。
  1998年10月,运输管理处划归济南卷烟厂管理,甄明军任处长,谢元德任副处长。
  1999年5月,撤销运输管理处,成立济南将军汽运有限公司,将军集团公司副总裁陈贵吉兼任公司董事长,甄明军任公司总经理,周海源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总经理,谢元德任副总经理。原车辆管理处职工123人整体划归汽运公司。下设三部一室(财务部、运营部、汽修部、办公室)。将军汽运公司是济南卷烟厂生产经营的物流中心,负责成品烟、原材料的运输以及职工的班车、公务车的调派服务等。
  2001年,汽运公司有员工141人,包括管理人员15人,驾驶员103人,修理工4人,其他人员11人,内部退养职工8人;其中,党员39名,团员11名。驾驶员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者5名,中专以上学历26人。将军汽运公司有38辆箱货车负责成品发送,20辆大货车负责原材料运输,12辆大客车负责员工上下班的接送,30辆中小型客车作为集团公司及济南卷烟厂公务用车。

知识出处

济南卷烟厂志

《济南卷烟厂志》

本志上限为1928年,下限为2001年,大事记延至2002年6月。记述了济南卷烟厂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及经营、生产、科技、人物等各方面的历史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