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卷烟厂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79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化教育
分类号: G527.52
页数: 2
页码: 132-13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济南市卷烟厂1951年到2001年开展的职工文化教育,主要以推广“速成识字法”为主要内容。
关键词: 地方教育 教育事业 济南市

内容

1951年,职工文化教育主要以推广“速成识字法”为主要内容。全厂543名职工中,有300人参加业校学习,共分8个班:2个高小班,6个小学班,专职教师1人。1952年,识字班入学率达到80%。业校开设的课程有:识字、语文、算术。有专职教员2人,有217名青年工人入学学习文化,占青工总数的94.7%。经过教育培训,职工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1955年,教师增至5人。至1956年,全厂35岁以下文盲人数只剩130余人,集中编为一个“识字班”,其余职工参加高小班的学习,并对原有高小以上文化水平的职工,设立两个初中班,课程为语文、数学。
  业校对学习成绩优良者,实行奖励制度。1958年,“大炼钢铁”中,全厂共有职工1195人,其中从梁山县等地调来支援钢铁生产的农业工约300余人,文盲较多,因此,“扫盲”成为当时职工教育的重点。为加快“扫盲”进度,市教育局和区教育办公室对语文教师进行“汉语拼音”培训。1959年,对小学班实行了“汉语拼音”教学。每天分3次上课。由于师资不足,从车间抽调2人到济南教师培训班学习一年,回厂后任专职教师。当年共配备专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14人,职工教育基本正常,教学场地基本固定,有619人入学,共设初中班5个(226人),高小班5个(393人),另有扫盲班5个(252人)。全厂职工1022人,入学率达50%以上。
  1960年,全厂职工减至772人,学员无法按时上课,教师大部分调离。1962年在校学员68人,1963年在校学员77人。“文化大革命”中,职工教育工作停顿。
  1976年,成立“七二一”职工大学,张同吉任校长,李春英任副校长。学习形式为半日制,开设政治、数学、机械制图、电工4门课程,第一批学员有15人。1977年10月,学校停办,学员分配到各生产部门。
  1979年10月,职工业校有专职教师2名,兼职教师10名,10月30日正式开学,学员72人。课程设置有数学、机械制图,每周上课两次。此外,有71名职工在外培训,参加电大、夜大的外语、财会、电工班学习。
  1981年开办初中数学班(学员17人)和高小班(学员43人)各1期,并有142名职工参加政治、技术培训班的学习。
  1982年,根据中央“五部委”联合通知精神,对“文化大革命”以后入厂的青壮年职工,在政治思想和文化技术方面进行补课(简称“双补”),政治思想教育由宣传科负责,文化补课由教育科负责。为参加济南市组织的青壮年文化摸底统考,从4月份开始对符合条件者进行业余补课,共开班15个(其中快班1个),设语文、数学2门课程,为期4个月,有1231名学员参加文化补课。8月,619人参加全市统考。12月,332人参加统考。两次统考中,初中补课合格者共134人。统考结束后,各车间、部门的130名编外人员,参加了为期半年的脱产学习。脱产学习分初中班和小学班。初中班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4科,小学班开设数学、语文2科,这是教育科成立后的第一期脱产培训班。
  1982年,在青壮年职工中,属于“双补”对象的有1462人,占全厂职工总数的67.8%。1983年至1984年5月,先后举办了12期脱产文化培训班(其中1期脱产3个月,另外11期脱产1个月)、11期业余培训班。参加“双补”的人数占应补课职工总数的87.4%,累计统考合格人数为778人,占“双补”职工总数的53.1%。1984年部分初中补课人员合格后,继续高中课程的学习。济南市职工教育办公室举办电视高中,厂里购置电视机,举办半脱产电视高中班,有30人参加1986年结业。同年,开设了业余高中文、理科班各1个,有学员166人,由教育科专职教师授课。文科班课程有语文、数学、政治、历史或地理共4门,每年两次参加济南市统考。4门课程全部合格者发高中毕业证书。1985年,举办初中补习班10余个,参加学习人数303人,至此,初中文化补习工作告一段落。从1986年开始,文化补课转入高中阶段,1988年,高中文化补习结束。

知识出处

济南卷烟厂志

《济南卷烟厂志》

本志上限为1928年,下限为2001年,大事记延至2002年6月。记述了济南卷烟厂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及经营、生产、科技、人物等各方面的历史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