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卷烟厂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746
颗粒名称: 生产篇
分类号: F406.2
页数: 19
页码: 65-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卷烟厂生产篇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建国后,中国卷烟生产逐步发展,1952年设置4个车间,卷烟年产量达到2.6万箱。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机器抽梗,并采用烟叶发酵工艺技术。1959年实现包装机械化,卷烟工艺逐步完善。1966年,产量达到11万箱。20世纪70年代起,卷烟产品开始上档次,1975年自制滤嘴装接机,1976年10月组建高档烟车间,形成2条卷烟生产线。1980年改造高档烟车间,高档卷烟日产达到120箱。1981年实行最终产品联产计酬经济责任制。1984年制订《七五(1986~1990)计划说明》,目标为年产54万箱。1984年5月,原一、二、三车间合并为一车间,高档烟车间改为二车间、原东郊分厂改为三车间,共3个车间3条卷烟生产线。1985年与国际乐富门烟草公司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并实施“950”技改计划,改造高档烟生产线,增加高档烟的生产能力。1987年开发出具有国际水准的硬盒“将军”烟。在技术改造中,引进先进的卷接包和切丝设备,建立起国内先进的制丝、卷接包生产线。
关键词: 济南市 卷烟厂 生产篇

内容

建国前,济南卷烟厂前身东裕隆烟草公司,东亚烟草公司济南工厂以及第一烟草公司时期都是小型卷烟企业,年产量不足7000箱,生产设制丝、卷烟、包装工序,除切丝、卷烟外,均为手工操作。1948年,济南解放后,济南烟厂生产设制丝、卷制、包装三间,至1949年,卷烟产量仅1.1万箱。
  建国后,卷烟生产得到发展。1952年,设有4个车间,包括3个生产车间,1个动力车间,卷烟年产量达到2.6万箱。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机器抽梗,并采用烟叶发酵工艺技术。1959年,实现包装机械化,卷烟工艺逐步完善。60年代开始使用蒸叶机、打叶机,增加热风润叶、贮丝、焙烟等工艺。生产规模逐步形成中型卷烟厂构架,有制丝、卷烟、包装3个生产车间。1966年,产量达到11万箱。在总分厂时期,实行统一牌号、统一配方、统一原辅材料的采购供应,建立起生产管理的一系列标准和制度,企业扩大为1个总厂5个分厂,卷烟总产量达到30万箱。
  70年代起,卷烟产品开始上档次。1975年自制滤嘴装接机。1976年10月,组建高档烟车间,形成2条卷烟生产线。卷烟工艺改进和卷烟质量控制得到重视,强调整顿劳动纪律和工艺纪律。
  1980年,改造高档烟车间,高档卷烟日产达到120箱。1981年,根据卷接包连续化生产的实际,开始实行最终产品联产计酬经济责任制。全厂形成一、二、三车间,高档烟车间和东郊分厂3条卷烟生产线。为增加高档卷烟产量,1983年5月,引进MMC卷接机组和MPC—22滤棒输送机,并在卷烟机、真空回潮机上分别使用计算机(单板机)数据控制和程序控制。1984年,制订《七五(1986~1990)计划说明》,目标为年产54万箱。为适应经济承包责任制最终产品单箱计价的基本原则,1984年5月,原一、二、三车间合并为一车间,高档烟车间改为二车间、原东郊分厂改为三车间,共3个车间3条卷烟生产线。1985年,与国际乐富门烟草公司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同时实施“950”技改计划,改造高档烟生产线,增加高档烟的生产能力,1987年,开发出具有国际水准的硬盒“将军”烟。
  在开发“将军”烟生产过程中,工艺技术有较大进步,劳动组织有较大改进,职工素质有较大提高。济南卷烟厂在生产、工艺、管理、培训等方面开始与国际烟草接轨,并以“将军”烟出口为契机,通过严格工艺纪律,强化设备维修,使生产管理进入行业先进行列。在技术改造中,引进先进的卷接包和切丝设备,建立起国内先进的制丝、卷接包生产线。1988年5月,为适应厂长负责制,建立一、二分厂的生产体制。以分厂为单位实行经济承包。1989年2月,济南卷烟厂被中国烟草总公司划为烟草行业大型二类企业。1990年,卷烟年产量达到51万箱,其中滤嘴烟16.16万箱,占总产量的31.64%。
  “七五”中,济南卷烟厂易地改造,建成新厂区。制丝车间有5000kg/h和2000kg/h制丝生产线,设无嘴烟车间、滤嘴烟车间、将军烟车间,分别生产无嘴烟、软盒滤嘴和硬盒滤嘴烟。设备引进PROTOS70卷接机组、G·DX1和G·DX2包装机组。1994年10月,停止无嘴烟生产。同年扩大储丝间,12月撤销分厂建制,设生产管理部,辖制丝、软盒卷烟、硬盒卷烟、滤棒成型输送4个车间。1995年,生产卷烟57.85万箱,全部为滤嘴烟。1996年7月,开始贯彻ISO9000标准,将生产工艺、质量控制、车间管理纳入标准化管理,次年1月通过认证。1997年,为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开始实施“903811”工程,并实行“减员增效”,生产工人逐年减少,劳动生产率、设备有效作业率明显提高,物耗下降。1998年10月,设立生产一部、二部,生产一部有烟叶准备、制丝、膨胀丝、薄片丝、储供丝、动力6个车间;生产二部有软盒、硬盒、装封箱、滤嘴成型4个车间。2001年,改进制丝工艺,撤销真空回潮和打叶工序,改造5000kg/h制丝线,根据实施“十五”规划要求,着手改造制丝生产线,达到12000kg/h制丝生产能力。
  第一章 生产规模
  第一节 建国前的生产规模
  1928年,东裕隆烟草公司成立之初,有砖木结构四层楼房一座,占地1940平方米。一楼设切烟、烘烟、抽梗工序;二楼设卷烟、包装工序。生产设备有卷烟机1台,切丝机1台,抽梗、包装均为手工操作,月产卷烟70箱。
  1933年,有职工80人。当年增加卷烟机1台。
  1940至1945年,东亚烟草公司济南工场时期,设制丝、卷烟、包装工序。有生产设备卷烟机7台,切丝机2台,压梗机1台,干冷机1台,磨刀机1台,立式锅炉1台,日产卷烟70箱。
  1945年11月,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接收济南工场,并接收其全部设备,更名为“山东第一烟草公司”,由出品部负责生产,分企划、配料、卷烟、包装4部分。有职工430人。次年,更名为“山东第一造烟厂”,最高日产卷烟40箱。
  1948年,夏季停产,职工人数锐减为75人。
  1948年9月,济南解放。10月,更名为“济南烟厂”。生产设制丝、卷制、包装3间。组织工人恢复生产,月产300箱。
  1949年,年产卷烟11032箱。
  第二节 建国后的生产规模
  一、黄台烟厂时期
  1950年2月,新兴公司烟厂并入。4月,济南烟厂迁址黄台,更名为“黄台烟厂”,占地面积62441.2平方米。新建厂房2470平方米。设制丝、卷制、包装3间。有职工495人。有卷烟机9台,切丝机4台,压梗机3台,加香机1台,烘丝机1台,扒烟机1台,锅炉1台,年卷烟生产能力27086箱。7月开工生产。年产13595.8箱,产品为丙、丁级卷烟。
  1951年,更名为“黄台制烟厂”。增加配叶房、烘丝房等附加设施556.94平方米。4月,永年烟厂并入。有职工543人,有卷烟机12台,烘丝机2台,切丝机4台,压梗机3台,加香机1台,扒烟机1台,锅炉2台。增加糊盒机4台,手工糊盒改为机械,包装仍为手工操作。年产卷烟21615.8箱。
  1952年,设制丝、卷支、包装、动力4间,职工592人。生产设备不变。年产卷烟26399.4箱。
  1953年,更名为“山东黄台烟厂”,职工547人,生产设备不变。年产卷烟19683.2箱。
  1954年,职工538人。增加抽梗机6台,蒸叶机1台,刨床1台,钻床1台,车床1台。年产卷烟24855箱。
  1955年,改设一、二车间和辅助车间。职工523人。有切丝机4台,卷烟机13台,增加发酵设施162.5平方米。年卷烟生产能力54288箱。年产卷烟22296.2箱。
  1956年,职工522人。增加发酵调和机4台、筛梗机1台。年产卷烟25264.6箱。
  1957年,有职工524人。开始生产乙级烟,产量5680箱,占总产量的19.3%。全年总产量29386.2箱。
  1958年8月,天桥烟厂并入。黄台烟厂共有职工1028人。至年底,拥有卷烟专业设备抽梗机12台,切丝机5台,卷烟机14台,包装机2台,烘丝机2台,压梗机2台。增加联合包装机2台(二手旧机),并自行研制简易包装机,小盒实现机械包装,条包和装箱仍为手工。发展成为年生产卷烟能力5万箱的小型卷烟厂。年产卷烟43198箱,其中乙级烟7833箱。
  二、地方国营济南卷烟厂时期
  1959年,更名为“地方国营济南卷烟厂”,设一、二、三、四车间、炼铁车间、耐火材料车间。有职工1022人。开始生产甲级烟,当年仅产11.2箱。全年总产量48254.2箱。
  1960年,有职工909人。有切丝机5台,卷烟机14台,包装机6台。因生产需要,又自制简易包装机6台,每台日产量为8箱左右,最高可达11.5箱,比手工操作提高效率1.28倍,基本实现包装机械化。自制双滚拉丝机、八滚拉丝机、洗磨车床各1台。年卷烟生产能力58464箱。年产卷烟41354箱,其中甲级烟741.6箱。
  三、山东济南烟厂时期
  1961年,更名为“山东济南烟厂”,有职工772人。因受自然灾害影响,卷烟产量为1957年以来最低水平,全年仅产30373箱。
  1962年,设制丝、卷制、包装、机修4个车间,职工776人。卷烟产量46431箱。
  1963年,有职工750人。生产设备有切丝机7台,卷烟机18台,包装机12台,抽梗机6台,烘丝机4台,锅炉2台(3.282蒸吨),发酵室6座(计501平方米)。年卷烟生产能力75168箱。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连续生产。年产卷烟51919箱,其中甲级烟431箱。
  四、济南卷烟总厂时期
  1964年,实行总分厂制,济南卷烟厂为总厂,职工750人。新建炕烟房和包装车间,原包装车间并入卷烟车间。年产卷烟68341箱。
  1965年,职工770人,有切丝机9台,卷烟机3台,包装机13台,自制小型打叶机(1000kg/h)1台。年产卷烟90536.2箱。
  1966年,设制丝、卷支、包装、机修车间,职工754人。增加切尖机。年产卷烟103559.6箱。
  1967年,职工747人。扩建制丝车间,安装自制真空回潮机,替代落后的通道式蒸叶机。将YB64型条包机与简易小包机对接,形成包装一体化。年产卷烟94883.2箱。
  1968年,建立生产指挥部,负责全厂生产。职工793人。年产卷烟123956.4箱。
  1969年,职工809人,有切丝机7台,卷烟机30台,卷烟生产能力125280箱。年产卷烟117557.8箱。
  五、国营济南卷烟厂时期
  1970年1月,更名为“国营济南卷烟厂”。职工790人。有切丝机9台,卷烟机23台,年卷烟生产能力96048箱。年产卷烟103492.4箱。
  1971年,建设二层砖混结构厂房6000平方米。全厂按军事编制设5个连队,职工810人。年产卷烟87086.2箱。
  1972年,职工804人,设有4个车间。年产卷烟120173.8箱。
  1973年,职工810人,年产卷烟145019.2箱。
  1974年,职工856人。制丝基本实现生产机械化、工艺连续化、控制电气化和部分自动化。年产卷烟139737.6箱。
  1975年,职工920人,有切丝机11台,打叶机2台,卷烟机27台,年卷烟生产能力120000箱。11月,增添卷烟专用设备。拥有通用、专用设备170台。年产卷烟180000箱。
  1976年,职工1179人。开始生产滤嘴烟,产量15.5箱。年内建二层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厂房9328平方米。年产卷烟199000.5箱。
  1977年,职工1285人。添置打叶风分生产线、储叶柜、储梗柜、储丝柜。年产卷烟241391.8箱。
  1978年,职工1297人。年产卷烟229152.4箱。年内,组织烟机会战,自制或委托协作单位制造主要卷烟设备,并购进滤嘴接装机。
  1979年,职工1279人。年产卷烟236081.4箱。
  1980年,职工1541人。有切丝机8台,卷烟机49台,包装机24台。年产卷烟280416.6箱,其中滤嘴烟6633箱,卷烟生产已具中型卷烟企业规模。
  1981年,职工1973人。购进专用卷烟设备53台。年产卷烟324632.4箱,其中滤嘴卷烟23372.8箱。
  1982年,职工2167人,设6个生产车间。购进卷烟设备15台,并自制部分设备,引进H—5型滤嘴成型机2台。年产卷烟380606.6箱。
  1983年,职工2448人。引进设备MMC卷接机(2500支/分)1台(套),MPC—22型滤嘴输送机1台,其中MMC卷接机为国内烟草行业引进的第一台卷接设备。年产卷烟401212箱。
  六、济南烟草分公司(卷烟厂)时期
  1984年,扩建1971年所建厂房7523.74平方米,为三层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职工2386人。引进RC4切丝机2台。年产卷烟416626.1箱。
  1985年,职工2515人。引进MK9-5卷接机组2台(套)。当年有切丝机22台,卷烟机89台,卷接机组8台(套),包装机43台。年产卷烟404646.2箱。
  1986年,更新建设储丝房1696.26平方米。职工2710人。“950”工程完工,安装关键设备17台(套)、国产设备92台(套),共109台(套),包括MMC机组10台(套),SASIB6000型2台(套),H-5滤嘴成型机2台,烘丝机(温度、水分自控)1台等。年产卷烟425747.6箱。
  1987年,职工2783人。有切丝机22台,卷烟机88台,卷烟机组12台(套),包装机31台(套)。年产卷烟450149.2箱。
  1988年,设立生产部,辖一分厂、二分厂、三车间、枣精发酵车间。全厂职工2848人。引进MK9-5卷接机组2台(套)。有切丝机19台,卷烟机100台,卷接机组13台(套),包装机42台(套),滤嘴成型机1台。年产卷烟470323.6箱,其中滤嘴卷烟83751.8箱。
  1989年,职工3068人。有真空机5台,卧式打叶线(全打)1条,立式打叶机1台,热风润叶机3台,贮叶柜13组,贮丝柜15组,贮梗柜2组,贮梗丝柜7组,切叶(梗)丝机20台,烘叶(梗)丝机6台,卷烟机69台,包装机20台,滤嘴烟包装机10台,引进卷接机组16台(套),滤嘴成型机3台,滤嘴输送机1台。年产卷烟489018.3箱。当年,被中国烟草总公司划为烟草行业大型(二)企业。
  1990年,职工3300人。引进MK9-5卷接机组2台(套),SASIB6000包装机2台(套),HCF80滤嘴装盘机1台,年产卷烟511664.1箱,其中滤嘴烟161685.7箱。
  1991年,职工3346人。引进PROTOS70卷接机3台(套),FOCKE350S包装机1台(套),G·DX1包装机1台(套)。年产卷烟506167.5箱,其中滤嘴烟207204.9箱。
  1992年,职工3093人。年产卷烟505126.2箱,其中滤嘴烟262805.2箱。年内迁至大桥路(现将军路),新增生产用房70000平方米,5000kg/h制丝线1条及动力设备。
  第三节 集团体制下济南卷烟厂的生产规模
  1993年1月,组建济南烟草集团,济南卷烟厂为核心企业。全厂职工3380人,当年引进意大利CO-MAS公司2000kg/h制丝线。年产卷烟520083.2箱,其中,滤嘴烟344983箱。
  1994年,撤销一分厂、二分厂,设置生产管理部,下辖5个车间。全厂职工2944人。10月,停止生产无嘴烟。年产卷烟542000箱,其中滤嘴烟456843.2箱。
  1995年,职工2757人。年产卷烟578500箱。
  1996年,职工2695人。年产卷烟614500箱。
  1997年,职工2578人。570kg/h叶丝膨胀线投产。年产卷烟623000箱。
  1998年,设生产一部,辖烟叶准备、制丝、膨胀丝、薄片、储供丝、动力6个车间;生产二部,辖全包、硬盒、装封箱、成型4个车间,全厂有职工2499人。当年有4条薄片丝生产线投产。年产卷烟648500箱。
  1999年,职工1810人。年产卷烟647084箱。
  2000年,职工1618人。截至年底,共有设备1603台(套),其中专用设备426台(套),有5000kg/h和2000kg/h制丝线各1条,570kg/h烟丝膨胀线1条,LB13薄片生产线4条,高速卷接包机组42台(套),年生产能力70万箱。年产卷烟658606箱。
  2001年,将军路厂区占地面积234336.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8018.66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126310.25平方米。有10个生产车间,专用设备443台(套),其中引进设备107台(套),占专用设备的24.2%;有5000kg/和2000kg/h制丝线各1条,570kg/h膨胀烟丝线1条,薄片生产线4条,高速卷接包机组45台(套),年生产能力740000箱。职工1564人,其中生产工人994人,专业技术人员460人,年产卷烟605040箱。
  第二章 生产工艺
  第一节 工艺加工技术
  建国前,卷烟工艺加工比较简单,机械化加工程度低,卷烟技术非常落后,卷烟生产过程分制丝、卷烟、包装三道工序。制丝工艺加工为:烟叶使用大桶装,喷水湿润后使用笼蒸,然后手工抽梗,切丝后用铁板或大锅烘丝。卷烟部分为机械卷制,包装全部为手工,生产能力低下。
  建国后,生产工艺不断改进。1950年,厂迁黄台后,卷烟生产初具规模。生产工艺加工为:将烟叶用蒸叶机初蒸和复蒸后,人工除梗,分成净叶和净梗,烟叶加料后切丝,烟梗直接进入压梗机,压梗后切丝,然后叶、梗丝混合,烘后送入烟丝房发酵,发酵后烟丝卷制成烟支,放入木盘送入焙烟房,最后经手工包装、打条、装箱。50年代,使用新中国式卷烟机(设计能力840支/min)。1951年,卷烟包装开始使用糊盒机和简易包装机,实现半机械包装。1953年,开始使用抽梗机,基本结束烟叶手工抽梗。同年,开始使用包装机,实现包装部分机械化。1954年,增加发酵室,采用人工发酵工艺。1959年,使用联合包装机,初步具备机械化包装能力。
  1962年,开始使用4—5A型包装机(设计能力160包/min),包装全部实现机械化。1965年,开始使用小型烟叶打叶机。1966年,使用烟叶切尖机,改进打叶工艺。
  1972年,使用旋转式切丝机(设计能力500kg/h),并使用储丝柜储丝。1975年,济南卷烟厂制丝基本上实现了生产机械化,工艺连续化、控制电气化。同年,卷制开始使用综合式卷烟机(设计能力960支/min),增加滤嘴卷烟设备。1976年,开始生产滤嘴卷烟,滤嘴棒为外购。1977年,使用滤嘴包装机,并开始生产透明纸包装卷烟。1978年,使用封箱机。
  1982年,开始使用H-5型滤棒成型机,滤棒成型工艺流程为:丝束经过开松、施加增塑剂、成型、切割、固化后供给卷接机(见图1)。1983年,采用辊压法生产薄片,技术比较简单,薄片丝质量一般。1984年,开始实施“950”工程,制丝工艺加工采用真空回潮(温度式控制真空度)、配叶切尖、立式打叶、热分润叶技术,烟叶打后叶片均匀,长梗率较高,切丝采用RC4滚刀式切丝机(设计能力切叶丝2000kg/h、切梗丝600kg/h),贮叶工序采用配比技术,制梗丝过程采用高温高湿法膨胀工艺,即对切后梗丝加温加湿至温度102~105℃,含水率48%左右后进烘梗丝机脱水干燥至含水率14%左右,填充值达到5.0cm3/g。同年,根据齐鲁牌混合型卷烟配方的要求,开始处理白肋烟叶片,处理工艺比较简单,多为人工操作,人工加料烘烤后按配方要求与烤烟均匀混合。
  1985年,通过实施“950”工程,改进生产工艺,济南卷烟厂的设备工艺水平达到80年代初卷烟国际先进水平(见图2)。1986年,先后引进英国MK9-5卷接机组(设计能力5000支/min)、意大利SASIB6000型包装机组(设计能力300包/min)和KDF2滤棒成型机(设计能力1400支/min)和MPC滤棒输送机,生产滤嘴软盒卷烟,卷接流程为:烟丝通过风力送丝到达卷接机的落料器,然后经过松散,均匀地吸附在吸丝带上送往烟枪,烟梗等杂物通过梗签剔除装置被剔除。烟丝和卷烟纸通过烟枪卷制成烟条后,经切刀切割成规定长度的烟支,由分烟器送入接装机,烟支与切好的滤嘴、水松纸经过搓板搓接成型后,经过干燥、分切、转向,进入装盘机装盘,通过人工转序到包装机。包装工艺流程为:装有烟支的烟盘进入卸盘机,卸盘机将烟支翻入小盒包装机烟库,烟支经过三道下烟道,组成7-6-7式三层排列形式,经过转塔模盒后包上铝纸、商标纸,硬盒小包要粘贴内衬架,软盒小包粘贴封签,然后进入小盒透明包装机,包上透明纸和金拉线,经热封后输入条盒包装机,组成二五平包,再包上条盒商标纸,送入条盒包装机,包上透明纸后,输送到装封箱机装封箱,最后送入成品库。
  1989年,采用HAUNI公司的HT梗丝膨胀技术,将切后梗丝经流化床加温至90℃,含水率34%左右,进烘梗丝机脱水干燥定型后按比例与叶丝掺兑,提高了膨胀梗丝质量。同年,为提高薄片丝的抗破碎性,开始使用薄片粘合剂。
  1991年,开始采用高透成型纸成型滤棒和水松纸静电预打孔通风稀释技术,以降低卷烟焦油。1992年,安装5000kg/h制丝线(见图3)、1000kg/h白肋烟叶片处理线各1条。新的5000kg/h制丝生产线制叶片采用热风润叶技术和卧式打叶技术,制叶丝采用仿HAUNI技术,制梗丝采用仿HAUNI的HT流化床高温低湿膨胀技术,加工后的烟丝松散,填充值在4.2cm3/g左右。新的制丝生产线和白肋烟叶片处理线,改进了制丝工艺加工和白肋烟处理工艺,提高了烟丝和白肋烟的处理质量。同年,引进德国PROTOS70卷接机组(设计能力7000支/min),采用随机激光打孔降焦技术。PROTOS70卷接机组喂料方式采用陡角提升,烟丝松散程度高,剔除、除杂效果好,力盘采用双刀双切结构,利用负压空气吸附烟支,卷制后烟支质量指标稳定。引进德国FOCKE350S包装机组(设计能力350包/min)和意大利G·D包装机组(设计能力400包/min)后,在包装机组使用计算机对产量、温控参数及故障点等进行监控,提高了包装自动化程度。至此,济南卷烟厂整个卷接包工艺加工过程处于自动控制状态,卷接和包装均有一套完整的检测装置和剔除装置,不合格卷烟在卷接和包装过程中自动剔除,设备运行状况和生产信息实现自动收集并通过屏幕显示,操作人员只需加入生产需要的原辅材料,设备即可运行。
  1996年10月,引进的意大利2000kg/h制丝线(见图4)交验后投产,该打叶线采用卧打技术,切丝采用KTC45E切丝机(设计能力切叶丝4500kg/h、切梗丝600kg/h),切丝宽度随机可调,梗丝加工采用塔式膨胀技术,对切后梗丝加温加湿至温度70℃以上,含水率38%左右后,让梗丝高速通过纹丘里管,然后进入膨化塔进行干燥至含水率14%左右,膨胀后梗丝填充值可达到5.2cm3/g。5000kg/h和2000kg/h制丝线工艺控制更加完善,主要工序增加了在线水分仪、温度测定仪、皮带称、流量计等自检、自控装置,对物料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含水率、流量实现了在线自动控制,提高了加香、加料的精度,稳定了制丝质量,工艺流程设计与设置更加趋于合理,制丝过程的主要工序任务:
  1.真空回潮:增加烟叶温度和含水率,使烟叶松散柔软,增强韧性提高烟叶抗破碎性能,杀虫灭卵,减轻青杂气。真空回潮后烟叶温度(50~70)℃,含水率增加(3~5)%。
  2.烟叶一次回潮:增加烟叶温度和含水率,松散烟把,提高烟叶抗破碎性能。回潮后烟叶温度(55~75)℃,含水率(18~20)%±1%。
  3.烟叶二次回潮,增加烟叶温度和含水率,松散烟把,提高烟叶的耐加工性能,满足打叶去梗的工艺技术要求。回潮后烟叶温度(60~75)℃,含水率(19~21)%±1%,解把率为≥80%。
  4.打叶去梗:使叶片与烟梗分离。分离后叶中含梗率≤2.5%,梗中含叶率≤1.5%,大中片率≥80%,碎片率≤3%,长梗率≥85%。
  5.加料回潮:将打后叶片与配方中其它叶片进行掺配,准确均匀地施加料液。加料后烟叶温度(45~55)℃,含水率(18~21)%±1%;加料总体精度误差<2%。
  6.配叶贮叶:使各品种、地区、等级的叶片进一步掺配均匀,调节、平衡制叶片与制叶丝工序的生产能力。贮存时间一般8小时。
  7.切叶丝:将叶片切成合格叶丝。切丝宽度(0.7~1.0)mm±0.1mm。
  8.叶丝加温加湿:将切后叶丝加温加湿,使其体积膨胀,提高其填充能力。加温加湿后温度≥85℃,含水率(21~25)%±1%。
  9.烘叶丝:将叶丝干燥去湿,使叶丝卷曲、松散,提高叶丝填充能力,改善烟丝品质。烘后叶丝温度55℃左右,含水率13%±0.5%。
  10.比例掺配:将梗丝、薄片丝、残丝、膨胀丝等掺配物,按产品配方中规定比例,准确、均匀地掺配到烘后叶丝中。总体掺配精度误差<1%。
  11.配丝贮丝:使各掺配物充分混配均匀,充分吸收香液,平衡烟丝水分和温度,调节、平衡制丝工序和卷接工序的生产能力。
  12.烟梗回潮:增加烟梗水分和温度,提高烟梗的弹性和柔软性。回潮后烟梗温度≥85℃,含水率(32~38)%±1%。
  13.烟梗加料:对回潮后烟梗进行均匀加料,改善烟梗的内在品质。加料后温度≥85℃,含水率(32~38)%±1%。
  14.贮梗:使回潮后烟梗水分进一步渗透均匀,烟梗柔软、富有弹性,使烟梗进一步吸收料液,改善内在品质。
  15.切梗丝:将烟梗切成合格的梗丝。切梗丝宽度(0.12~0.18)mm±0.03mm,切梗丝合格率≥98%。
  16.梗丝加温加湿:提高切后梗丝的温度,使其体积充分膨胀。加温加湿后温度≥90℃,含水率(36~40)%±1%。
  17.烘梗丝:干燥定形膨胀后梗丝,提高梗丝弹性、填充能力和燃烧性。烘后梗丝温度55℃左右,含水率13.5%±0.5%。
  18.梗丝分选:用风力将烘后梗丝与梗块、梗签及杂物分离,提高梗丝纯净度。
  19.贮梗丝:进一步使梗丝水分均匀,平衡制叶丝与制梗丝两工序的能力,保证与叶丝均匀掺兑。
  1997年11月,引进的英国荻更生公司CO2膨胀烟丝线(设计能力570kg/h)交验后投产,工艺加工过程为:以液态CO2为膨胀介质,对切后叶丝进行浸渍,然后通过热气流加热,使烟丝中的CO2迅速挥发并导致烟丝膨胀,膨胀后烟丝填充值达到6.5cm3/g。工艺流程为:
  备料→喂料→烟叶一次回潮→烟叶二次回潮→贮叶→切丝→烟丝一次回潮→贮丝→膨胀→烟丝二次回潮→装箱
  1998年,安装的4条薄片丝生产线(单线设计能力90kg/h)投产,新的薄片丝加工工艺采用了加纤技术。为提高薄片丝的有效利用率,调整了粘合剂的使用,并进一步改善了薄片丝的色泽。薄片丝加工工艺流程为:
  第二节 工艺标准
  建国前,卷烟生产没有工艺标准。1955年,制订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但不规范。1956年一季度,山东省工业厅在黄台烟厂组成工艺规程编写小组,4月,开始对蒸叶工序进行摸底,历时两个月,掌握了蒸叶工序的喷水汽压、蒸叶时间、操作方法以及蒸叶后水分的适宜参数。10月,开始制订工艺规程,至1957年1月,《工艺规程》制订完毕并实施。
  1965年上半年,制订企业管理制度,其中有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四项:1.卷烟配方管理暂行办法(草案);2.烟叶人工发酵工艺技术条件;3.卷烟生产工艺主要技术条件;4.设备管理制度。
  1982年,制订《卷制产品技术标准及管理制度》,内容分三部分,即产品技术标准、产品技术管理制度和卷烟工艺规程。在产品技术标准中有产品技术规格标准(内在质量)、产品技术规格标准(烟支质量)、产品包装规格标准及卷烟配方标准。在技术管理制度中有卷烟配方管理办法、工艺管理细则及车间温湿度管理制度。在卷烟工艺规程中有卷烟工艺流程图,烟叶发酵工艺规程,一车间制丝工艺规程,二车间卷制工艺规程,三车间包装工艺规程,五车间制丝、卷制、滤嘴接装、包装工艺规程及枣酊工艺规程。
  1984年7月,中国烟草总公司制订并颁布实施第一版《卷烟工艺规范》。1985年,济南卷烟厂按照第一版《卷烟工艺规范》,对原规程重新进行整理和改编。1986年4月,重新制订《工艺规程》,主要内容有制丝生产各工序工艺任务、来料标准、制造规格、设备特征、技术条件及操作规则;产品技术规格标准(内在质量);产品技术规格标准(烟支质量);产品包装规格标准;卷烟配方标准及车间工艺流程图。
  1989年,开始制订具体的工艺技术指标,每月一次调整并发放到有关使用部门。
  1994年,随着卷烟工业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在烟草业广泛应用,中国烟草总公司制订并实施第二版《卷烟工艺规范》。
  1995年12月,济南卷烟厂开始贯彻IS09000系列标准,在贯彻标准的同时,按照中国烟草总公司制订的第二版《卷烟工艺规范》修订了《济南卷烟厂工艺规程》,完善了各项工艺技术标准,质量体系认证通过后,按照标准要求,陆续制订了残烟(丝)流转使用规定、卷烟过程A类指标稳定度检测规定、过程质量审核细则、产品加工流程规定、烟叶挑选过程管理规定、原料打叶复烤技术要求、自检自控系统检验规定、工艺技术文件执行和管理规定等多项工艺标准和工艺管理文件。
  2000年至2001年末,济南卷烟厂共有工艺标准文件26项,其中工艺管理文件8项,技术标准文件18项。
  第三节 在制品的质量控制
  在制品的质量由专职检验员和挡车工自检进行控制,专检是由车间专职检验员按照规定的检验项目进行检验,自检是生产线(或机台)挡车工按自检规定的检验项目对在制品进行检验。
  1998年10月至2001年末,专检的检验项目按工序分,主要有:
  一、制丝
  1.真空回潮:烟包温度、烟叶含水率和蒸透率。
  2.烟叶一、二次回潮:烟叶温度、含水率。
  3.打叶去梗:叶片结构、叶中含梗率、梗中含叶率、长梗率。
  4.加料回潮:含水率、温度、加料精度误差。
  5.配叶贮叶:含水率、贮叶时间。
  6.切叶(梗)丝:宽度和合格率。
  7.加温加湿:温度、含水率。
  8.烘叶梗丝:含水率、填充值、温度。
  9.混丝掺配:配比误差(瞬时、总体)。
  10.配丝贮丝:含水率、填充值、纯净度、整丝率、碎丝率。
  二、膨胀丝
  填充值、含水率、整丝率、碎丝率、外观等。
  三、薄片丝
  含水率、厚度、宽度、断丝长度、定量、耐折度、抗张强度、填充值等。
  四、卷制
  长度、重量、吸阻、硬度、烟支外观等。
  五、包装
  小盒、透明纸、拉带、条盒、箱装等。
  此外,对重点工序的重要指标(如加料、加香的精度误差,混丝掺配的配比误差,卷烟的单支克重和圆周等项目)定期进行A类指标的测试,对关健过程控制点,定期进行工艺测试,对香料配制、混丝掺配等特殊过程定期进行能力鉴定。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品,按照不合格品分级及处置规定评审、处置。
  第三章 生产组织
  建国前,东裕隆烟草公司时期设生产经理管理生产,设有制丝、卷烟、包装3个组,由大组长负责组织生产。东亚烟草公司济南工场时期设置生产课管理生产,设有制丝、卷支、包装3个间,生产组织不甚完备。山东第一烟草公司时期,由出品部负责卷烟生产,分为企划、包装、卷烟、配料4部分,由大组长负责生产。
  建国后,随着卷烟生产的发展,生产组织发生了很大变化。1950年4月,迁厂黄台并更名为“黄台烟厂”,生产组织机构逐渐规范,设置“五课三间”。其中,“三间”分别是制丝间、卷制间、包装间。1952年,调整为“七课四间”,“四间”分别是制丝车间、卷支车间、包装车间、动力车间。
  1953至1963年,生产组织以制丝、卷制、包装3个车间为主,配以辅助车间(动力或机修),先后有生产副厂长王会山、黎明辉、肖云亭组织生产。1958年,成立炼铁车间。至1963年,设制丝、卷制、包装、机修4个车间。
  1964年11月,试行总分厂制,由生产副厂长肖云亭组织生产。
  1976年10月,设立高档烟车间,生产甲级无嘴烟和滤嘴烟。同年12月,成立济南再生丝加工厂生产烟草薄片。
  1980年4月,改造高档烟车间,改造后日产能力达到120箱。1984年5月,济南卷烟厂进行体制改革,将制丝、卷支、包装车间合并为一车间,高档烟车间更名为二车间,原东郊分厂改为三车间。1988年5月,组建一分厂、二分厂,保留三车间。一分厂下设制丝、卷烟、包装3个车间,二分厂下设制丝、粗支烟、卷接包、滤嘴成型4个车间。一分厂厂长陈贵吉,二分厂厂长陈毅力,三车间主任张富廷。
  1992年6月,济南卷烟厂再次调整生产布局。一分厂设置制丝车间、光烟车间、嘴烟车间、将军烟车间、嘴棒成型材料车间,二分厂设置一车间、二车间、三车间。7月,迁入将军路厂区,成立济南卷烟厂一分厂,厂长陈贵吉,党总支书记李洪生,设备副厂长石金大,生产副厂长冯承国,工会分会主任李开齐。二分厂厂长李玉斗,党总支书记马长忠,设备副厂长吴守则,生产副厂长段玲,工会分会主任宋玲。
  1994年9月,撤销一分厂嘴棒成型材料车间、二分厂滤棒成型工段,设置烟丝膨胀车间,隶属一分厂。同年11月,增设一分厂五车间,隶属一分厂。同年12月,撤销一分厂、二分厂建制,一分厂改为生产管理部,部长刘杰,党总支书记李洪生,设备副部长石金大,生产副部长冯承国,安全副部长靳成禄,工会分会主任孙曙军。下设一车间(原一分厂制丝车间)、二车间(原一分厂膨胀烟丝车间)、三车间(原一分厂嘴烟车间)、四车间(原一分厂将军烟车间)、五车间(原一分厂五车间)。原二分厂一车间(制丝)、滤棒成型车间、烟草薄片车间划归济南九州实业中心工业部。
  1995年11月,段玲任生产管理部部长,李洪生任党总支书记,孙积承任生产副部长,张鹏任设备副部长,靳成禄任安全副部长。同年11月,增设六车间(装封箱车间),隶属生产管理部。1996年7月,孟令权任党总支书记。
  1997年6月,生产管理部整合备件仓库,将5个备件库合并为制丝和卷接包两个备件库。
  1998年1月,济南九州实业中心工业部滤嘴成型车间划归生产管理部,改称生产管理部七车间。同年2月,济南九州实业中心工业部烟草薄片车间划归生产管理部,改称生产管理部八车间。同年10月,在集团公司综合配套改革中,生产管理部改组为生产一部、生产二部,两部共设10个车间。
  第一节 生产一部
  1998年10月,成立生产一部。部长李开齐,党总支书记郝贵荣,副部长冯承国(分管安全)、安育信(兼任六车间主任)、副部长樊留生(兼任二车间主任)。一部主要职责是:烟叶挑选、制丝(膨胀丝加工、薄片丝加工)烟丝的贮存与供给、动力供给、除尘等。下设6个车间:一车间(烟叶准备车间)、二车间(制丝车间)、三车间(膨胀丝车间)、四车间(薄片车间)、五车间(储供丝车间)、六车间(动力车间)。1999年2月,李开齐离任,安育信任部长,2000年3月,安育信离任,同年5月,樊留生任部长。2001年末,有员工533人(含部所属人员39人)。
  一、生产一部一车间(烟叶准备车间)
  该车间为生产辅助车间,主要工作是挑选“三高”(高配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所需烟叶。1998年10月,成立生产一部一车间。2001年起,对委托加工的打叶复烤烟叶进行过程检验。
  至2001年末,车间共有员工35人,其中男6人,女29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22人;党员5人。下设一个工段,单班生产制。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赵云泽,副主任程显智。
  二、生产一部二车间(制丝车间)
  负责济南卷烟厂和集团公司所属部分烟厂的制丝生产任务。
  1984年以前,只有1条制丝生产线。1988年5月,设立一分厂、二分厂,并各有1条制丝生产线。一分厂制丝车间(3000kg/h制丝线)主要生产低档卷烟产品所需的烟丝;二分厂制丝车间(2000kg/h制丝线)生产中高档卷烟产品所需烟丝。
  1992年7月,“七五”技改易地迁建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北园路厂区一分厂撤销,在将军路(原大桥路)厂区重组一分厂。制丝车间称一分厂一车间,生产工序有制丝、储供丝、除尘等,承担将军路厂区制丝生产任务。二分厂制丝车间承担二分厂卷烟所需烟丝,并为乐富门公司加工烟丝。1993年,储供丝、除尘工段从制丝车间分离。
  1994年9月,二分厂制丝车间并入一分厂制丝车间,部分人员同时并入。同年12月,撤销一分厂、二分厂,成立生产管理部,制丝车间改称生产管理部一车间。
  1998年10月,调整生产机构,设立生产一部、生产二部。制丝车间隶属生产一部,改称生产一部二车间。
  2000年末,车间提出“立足岗位,服务于产品质量,追求对顾客100%的忠诚度”的车间精神。车间每月开展“星级岗位”和“星级班组”的评比。在TQC活动中,车间QC成果《提高烟丝掺兑精度,稳定产品内在质量》获1999年度烟草行业QC成果三等奖,《提高梗丝的填充值》获济南市2000年度QC成果评比一等奖,《延长真空机冷凝箱的使用寿命》获烟草行业2000年度QC成果二等奖。
  至2001年末,车间共有员工226人,其中男122人,女104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42人;党员25人,团员27人。车间副主任孟庆华、曹衍华、韩勇,党支部副书记曹衍华。主要生产设备有5000kg/h、2000kg/h制丝线各1条。
  三、生产一部三车间(膨胀丝车间)
  该车间承担膨胀烟丝的生产任务。
  1994年7月,车间组建,有员工13人,单班生产制。1995年5月起,由英国狄更生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对安装的570kg/小时CO2膨胀丝生产线进行调试、试车。1995年11月,带料试生产。1996年4月起,实行两班生产制。同年11月起,实行三班生产制,每班20人。1997年3月起,实行“四班三运转”,每班15人。1998年10月,改称生产一部三车间。1999年1月,制丝工序改为白班单班生产。
  2001年末,车间共有员工59人,其中男47人,女12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47人;党员12人,团员9人。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朱志远,副主任迟建国。设备有CO2膨胀烟丝生产线1条(包括浸渍器、升华器、CO2储罐、工艺管路、CO2压缩机、主制冷机、焚烧炉等)。
  四、生产一部四车间(薄片车间)
  主要生产烟草薄片丝。以制丝、卷烟加工中产生的碎叶、碎丝、短梗、梗签、烟末为原料,制成烟草薄片,经切丝按比例掺入烟丝,以达到充分利用烟草原料的目的。
  1994年4月,投资100万元,改造北园路厂区原一分厂制丝车间部分厂房(约900平方米),购进90kg/h生产线2条及辅助设备,成立薄片车间,隶属二分厂。同年9月,薄片车间正式投产,实行“四班三运转”,月均生产薄片丝10万公斤。
  1994年12月,薄片车间划归济南九州实业中心,所产薄片丝专供济南卷烟厂。1997年,投资1000万元重建薄片车间,购进LB13薄片丝生产线4条。车间下设4个生产班组,实行“四班三运转”,车间定员43人。同年10月,划归生产一部,改称生产一部四车间。确立“全员参与,一职多岗,精心操作,管路畅通”为车间精神。
  2001年末,车间共有员工40人,其中男27人,女13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21人;党员8人,团员4人。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崔维亮。
  五、生产一部五车间(储供丝车间)
  该车间主要工作是:根据工艺要求和生产需要,保证烟丝混配均匀,平衡烟丝的含水率;为制丝和卷接包工序提供除尘和风送动力;向薄片车间输送下脚料;对各生产车间温度、温湿度进行控制,满足相关车间的工艺指标要求;储存并向卷接包车间输送烟丝;生产车间浴室的管理。有储供丝、除尘、空调等工序。
  1994年10月,车间组建,原名生产管理部五车间,人员由隶属分厂的储供丝、空调、材料3个工段和无嘴烟车间部分人员组成,有员工179人。车间设储供丝、空调、材料3个工段,实行四班三运转。1997年1月,材料工段归属生产管理部六车间。1998年10月,改称生产一部五车间,设储供丝、空调两个工段。1999年7月,储供丝、空调工段合并。
  2000年10月,开展“车间精神用语”征集活动,收到124条,最终确定“你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为车间精神。车间在设备管理中强调预知维修和超前维修,制订了储丝柜、除尘、空调巡检记录,推行“1+1”巡检维修制度,建立了设备监测档案,重点对风机、电机、电机轴承、电气元件、振动等指标参数进行监测记录。车间推行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储供丝采用现场总线控制方式,除尘已基本实现无人化作业,空调采用微机采集数据、温湿度集中显示、远程控制。2001年10月,空调工段“蜡烛”QC小组被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01年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该小组研究课题“提高温湿度合格率”解决了生产车间温湿度合格率低的难题。
  2001年末,共有员工65人。其中男52人,女13人。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39人;党员11人,团员6人。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肖云,副主任乔云胜。主要设备有单层贮丝柜18组,双层贮丝柜12组,喂丝机9台,除尘设备24台,空调设备21台。
  六、生产一部六车间(动力车间)
  该车间承担全厂水、电、蒸汽、空压气的供应及制冷供暖、污水处理任务。
  1996年10月,成立能源动力处动力车间,有员工136人。下辖锅炉房(将军路厂区)、空压站、制冷站(将军路厂区、北园路厂区各一)、水泵房、高压配电室(将军路厂区、北园路厂区各一)、换热站(北园路厂区)、东库配电室。1998年10月,能源动力处撤销,动力车间划归生产一部,更名为生产一部六车间,有员工135人。1999年6月,高压配电室、北园路厂区换热站、北园路厂区制冷站划归实业公司,东库配电室划归物业公司。1999年,车间确定“动力车间,绿色家园”为文化用语,并设有宣传专栏《动力之声》。主要技术创新项目有:锅炉给水热力除氧装置蒸汽管道改造,空压机后冷却器排水管道改造,空压站经济责任制考核制度,通过补偿式自动调温系统节约换热费用等。
  2001年末,共有员工69人,其中男53人,女16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32人;党员16人,团员5人。有特殊工种4种,计38人。车间主任张界卓,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束成军。主要设备有锅炉5台,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3台,空压机5台,变压器10台。
  第二节 生产二部
  1998年10月,成立生产二部,部长王宝利,党总支书记孙曙军,副部长孟新青(分管安全)、刘继业(兼任四车间主任)、闫鲁(兼任一车间主任)。2001年3月,部长王宝利调离。生产二部下设4个车间:一车间为软盒产品生产车间,二车间为硬盒产品生产车间,三车间为装封箱车间,四车间为滤嘴成型车间,承担烟支卷制、滤嘴成型、滤嘴接装、产品包装等主要生产任务。至2001年末,有员工685人(含部所属人员56人)。
  一、生产二部一车间(全包车间)
  负责软盒卷烟生产。主要工艺流程为烟支卷制、滤嘴接装、产品包装。
  1992年7月,由二分厂三车间和9N工段合并组成一分厂三车间。负责全厂软盒84mm和100mm规格产品的生产。1994年12月17日,撤销一分厂、二分厂,成立生产管理部,一分厂三车间改称生产管理部一车间。车间先后实行了二班制、三班制,1995年10月,正式实行四班三运转工作制。1995年末,一分厂三车间更名为生产管理部三车间。1998年10月,隶属生产二部,改称生产二部一车间。
  该车间以“优良的工作和产品质量来自于员工的敬业精神”为车间精神,通过走访市场、换位思考及开展质量大讨论活动,增强员工质量观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制订了《车间管理手册》;创办了内部刊物《车间经纬》;建立了“曝光台”、“建议箱”,使车间管理工作置于员工的监督之下。
  该车间曾被评为省、市青年文明号、“模范职工小家”、省级和国家级“管理样板车间”、山东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党员素质工程”先进单位、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称号。
  2001年末,共有员工319人,其中男176人,女143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37人;党员22人,团员61人。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闫鲁,副主任董树艳、常月勇。主要生产设备有PROTOS70与G·DX1机组卷包联接生产线8条、SASIB6000与MK9-5机组卷包联接生产线5条。
  二、生产二部二车间(硬盒车间)
  负责生产硬盒卷烟产品。主要工艺流程为烟支卷制、滤嘴接装、产品包装。
  1987年,成立将军工段,生产硬盒卷烟产品,工段长张鹏。1992年7月,更名为一分厂四车间,有2条硬盒生产线。1996年,因生产规模扩大,将两班生产制调整为四班三运转生产制,人员增至270余人,生产线增至5条,年生产能力近20万箱。
  该车间细化管理,编制了《车间管理手册》,创办了内部刊物《车间视窗》,开展了“903811”大擂台和“树将军品牌,争创消费者满意机台”等活动,提出了“爱岗敬业,塑造将军”的车间精神。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烟草系统管理样板车间,车间“变形金刚”QC小组获全国优秀QC小组称号并获省系统科学进步奖。
  2001年末,车间共有员工154人,其中男95人,女59人。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83人;党员24人,团员27人。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郭立峰,副主任赵卫。生产设备有PROTOS70卷接机组8台(套)、FOCKE350包装机组6台(套)、G·DX2包装机组2台(套)、YB13A(10支)包装机,年生产能力36万箱。
  三、生产二部三车间(装封箱车间)
  负责卷烟辅料的配送和卷烟装封箱工作。
  1996年11月,车间组建,称生产管理部六车间。车间分楼上、楼下两部分。楼下为立体材料库,负责卷接包所需材料的发放。楼上是集中装封箱工段,卷接包车间所产条烟经两条双层输送带送至此处集中装箱。
  1998年10月,归属生产二部,更名为生产二部三车间。1999年7月,首先实现产品质量检验由专检转为自检。同时,装封箱车间跟班统计员归属二部三车间,统称材料员,其统计材料的录入、统计、反馈工作统一由三车间管理。
  2000年2月,立体材料库采用智能化管理,机电一体自动化输送储存,材料配比、输送一次完成。库内有23个货道,506个货位,仓库容量可满足年产100万箱生产规模的要求。全部自动化生产,可同时进行8个卷烟品种的装封箱、转送,日装封箱量2400箱以上。
  2001年末,共有员工49人,其中男17人,女32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31人;党员11人,团员10人。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李来义,副主任宋真玮。有进口FOCKE465装封箱机4台,国产YP11装封箱机6台。
  四、生产二部四车间(成型车间)
  负责济南卷烟厂和集团公司所属部分烟厂的卷烟滤棒的生产。
  1988年,车间组建,隶属二分厂。1992年,部分成型设备迁至将军路厂区,组建为一分厂五车间。1994年,成型设备迁至二分厂。1996年3月,迁入将军路厂区。1998年1月,九州经贸实业中心滤棒加工部门划归济南卷烟厂,为生产管理部七车间。1998年10月,划归生产二部,更名为生产二部四车间,人事管理隶属将军集团实业公司,行政管理隶属济南卷烟厂。
  1998年,实行车间统计经济分析月报,对当月基本生产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为车间安排生产提供参考。年内,按照“903811”系统管理工程要求,实现一人一机。
  1999年,为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车间制订了成型机台末位轮岗培训制度,对各班组每月各项指标居末位的操作工进行轮岗培训;选拔和调整了跟班质检员,由每班2人减为1人;成型机启用数据采集系统。
  2000年,开展“争创质量明星”活动。QC成果《降低嘴棒不合格支数》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第十一届QC成果发布会上获二等奖,“工蜂”QC小组获“全国烟草行业优秀QC小组”称号;2001年,QC成果《提高滤棒输送率》获济南市优秀QC成果评比一等奖;“工蜂”QC小组先后被评为济南市“优秀管理小组”和“山东省优秀QC小组”。
  2001年末,有员工107人。其中男31人,女76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75人;党员11人,团员8人。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刘继业,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庄肃庭。主要设备有KDF2成型机8台(套),滤棒输送机2台(套)。

知识出处

济南卷烟厂志

《济南卷烟厂志》

本志上限为1928年,下限为2001年,大事记延至2002年6月。记述了济南卷烟厂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及经营、生产、科技、人物等各方面的历史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