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山东济南烟厂时期(1961~1964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卷烟厂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74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山东济南烟厂时期(1961~1964年)
分类号: F426.89
页数: 2
页码: 47-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济南烟厂时期的发展情况,内容主要介绍了组织机构设置、开展生产救灾、精兵简政、“反浪费”运动、加强企业管理的四项措施、社会主义教育等。
关键词: 济南市 建国后 山东济南烟厂

内容

一、组织机构设置
  1961年8月,地方国营济南烟厂划归山东省轻工业厅领导,更名为“山东济南烟厂”。为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组织建设,1961年12月10日,山东济南烟厂党总支部委员会报告济南市委,申请成立党委会,得到济南市委批准,任命朱萍为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1962年9月,山东济南烟厂党员代表大会选举党委成员11人,候补委员2人。朱萍为党委书记,王洪儒、李清法为副书记。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
  1962年,山东济南烟厂设置财务科、人事科、生产科、技术科、供销科、行政科6个科室。生产设制丝、卷制、包装、机修4个车间。此外,还设有档案室和归行政科管的保健站和托儿所。厂主要领导有:党委书记朱萍,厂长黎明辉,副厂长肖云亭、张伯春、张效农、毛晓亭,工会主席艾修义。党员中层干部有25人;非党中层干部有5人。
  二、开展生产救灾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济南烟厂党委组织职工开展生产救灾。1961年,党委提出检查和研究职工思想和实际,检查当日安排生产计划进度和超额完成情况,检查产品质量、规格和配方等“十查”口号。为加强劳动组织,确保劳动力,采取了3条措施:一是作好81名长期病号和每日200余人的缺勤人员工作,能干轻工作的一律给予安排;二是调整劳动组织,实行计工时考核;三是开展“双革”活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努力增产节约。为了加强管理,由厂长黎明辉、副厂长肖云亭负责制定规划,搞好“十定”,即:定人员、定设备、定备品备件、定配方、定质量规格、定工艺规格、定包装材料、定检验制度、定设备维修、定各项定额。在加强企业管理的同时,抓好职工生活,开展生产救灾,派出40多名干部、工人,组成农业队,租土地36.87公顷,其中种植高梁22.67公顷、大豆11.2公顷、蔬菜3公顷,还饲养猪、羊、鸡等,建立农业基地,其中:在广北(广饶县)滨湖农场有35.53公顷。由于生产救灾工作抓紧抓实,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在原材料极度困难的情况下,1961年卷烟生产超过计划2.26%,卷烟工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43.95%。
  三、精兵简政
  1962年,为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贯彻试行的“工业70条”,济南烟厂把精兵简政作为全年工作重点。年内,全厂计划精减人员22名,实际精减122名。在精简过程中,一方面按照党的政策和上级指示,对精减人员做了妥善安排,做到“走者愉快,留者安心”。另一方面,在精简的同时,压缩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从企业内部挖掘潜力,充实生产第一线,以保证卷烟生产的需要。1962年的精简中,从非生产人员调为生产工人的有57名,其中管理干部24名。实行精兵简政后,根据生产车间和各工序的薄弱环节,发动群众开展技术革新和推广先进经验的活动,进一步调整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如:学习杭州利群烟厂的经验,在简易小包机安装贴花设备,在不增加定员的情况下,将封条、装箱纳入小包机操作,实现了小包、贴花、封条、装箱一体化的联合作业。从包装车间节省50人支援制丝车间的抽梗工序,解决了劳动定员不足的问题。
  四、“反浪费”运动
  1962年,厂党委发动职工查找浪费行为,开展反浪费运动。全厂职工提出意见475条,其中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方面291条,干部作风方面35条,其他方面149条。初步估算,因为浪费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2.7万元,相当于全厂职工7个半月的工资收入。
  根据职工群众意见,厂党委组织干部整改落实215条,新建制度42项,修订6项,恢复5项。
  五、加强企业管理的四项措施
  1963年,为了发展卷烟生产,在加强企业管理上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以质量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通过“比、查、找、算、定”,发动群众挖掘生产潜力,以节约求增产。核实生产能力,平衡劳动组织,压缩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二是改进工艺技术,大抓工艺配方、除尘效果、烟叶发酵和技术改革4个环节。解决库存烟叶质量低下、等级不全的问题,改善卷烟吃味。在碎叶分离机上使用除尘设备,在烘丝机后加装六角筛,对清除土杂和提高烟丝质量发挥了作用;三是加强配方管理,根据烟叶质量,分批规定烟叶发酵的时间和温度,并建立起发酵室炉前分析、炉后鉴定的规章制度;四是认真学习同行业先进经验。为解决卷烟内在质量问题,派人赴杭州利群烟厂学习操作卷烟机和简易包装机,在包装机上进行了9项改进,并建立起有10项内容的烟支检查制度和设备维修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卷烟的质量。
  六、社会主义教育
  1963年,山东济南烟厂党委根据上级部署,开展面上社会主义教育。一是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开展“反浪费”和“增产节约”活动,组织“比、学、赶、帮”的劳动竞赛,把职工热情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二是抓住职工思想脉博,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党委和各党支部进行职工思想状况的摸底调查,并以此作为开展思想教育的主题。通过老工人忆苦思甜和算细帐,如:职工平均月收入43元,比建国初提高1.82倍,超产奖励人年均32.44元。职工困难补助人年均7.2元,职工集体福利(澡堂、卫生室、食堂、托儿所、医疗、子弟学校等),人年均50.2元,每个职工全年各项福利相当于1个月的工资收入。引导大家从自身的衣、食、住、行到烟厂生产发展和变化,与旧社会,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卷烟工人的苦难相对比,激发了大家对新中国、新社会的热爱之情。三是及时总结,转变干部作风,建立管理人员劳动制度,把职工热情引导到生产中来。卷制车间开展革新改进,取得了控制烟丝水分、提高炕烟房生产能力、解决卷烟色香味和内在质量不稳等技术成果。

知识出处

济南卷烟厂志

《济南卷烟厂志》

本志上限为1928年,下限为2001年,大事记延至2002年6月。记述了济南卷烟厂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及经营、生产、科技、人物等各方面的历史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