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黄台烟厂时期(1950~1959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卷烟厂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73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黄台烟厂时期(1950~1959年)
分类号: F426.89
页数: 5
页码: 40-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黄台烟厂时期的发展情况,内容主要介绍了迁厂黄台新址、黄台烟厂的隶属关系、干部配置、机构设置、黄台烟厂的生产发展、黄台制烟厂扭亏为盈、新兴公司制烟厂、永年烟厂、公私合营济南天桥烟厂的并入、政治运动、大炼钢铁运动、附:公私合营济南天桥烟厂等。
关键词: 济南市 建国后 卷烟厂

内容

一、迁厂黄台新址
  为了扩大卷烟生产,1949年6月,山东省烟草公司批准拨款47亿元(旧币,折合人民币47万元),在黄台地区选择新厂址(北园路1号)。由山东省烟草公司厂务部主任王冠群任筹建组长,朱丞云、王修孝、刘建国、郑佩基、李兆贞为组员。山东省烟草公司经理张日义亲自选定厂址,副经理张希贤联系国营生建建筑公司经理王道签约承建烟厂主建工程。1950年4月,新厂房建成。4月25日,济南烟厂停产迁往黄台新址,更名为黄台烟厂,7月1日开工生产。
  二、黄台烟厂的隶属关系
  1950年5月,山东省烟酒产销管理局撤销,山东省烟草公司与山东省专酿公司合并成立山东省烟酒公司,管辖黄台烟厂。
  1951年10月,山东省烟酒公司更名为“山东省专卖事业公司”,黄台烟厂更名为“山东省专卖事业公司黄台制烟厂”。
  1953年4月,卷烟产销分家,黄台制烟厂作为生产单位归属山东省工业厅烟酒工业管理局领导,更名为“山东黄台烟厂”。
  1956年,山东黄台烟厂更名为“山东省工业厅黄台烟厂”。
  1958年,企业下放地方管理,山东省工业厅黄台烟厂由济南市轻工业局主管。同年4月,公私合营济南天桥烟厂并入。
  1959年4月,黄台烟厂隶属济南市轻工业局和山东省轻工业厅双重领导,更名为“地方国营济南卷烟厂”。同年5月,更名为“地方国营济南烟厂”。
  三、干部配置
  1950年4月,王冠群任济南烟厂经理,黎明辉任副经理,齐振升任监委。同年8月25日,孙兰轩任黄台烟厂经理,王会山任监委兼副经理(后兼任党支部书记)。
  1952年8月27日,撤销黎明辉副经理职务,改任工务课副主任。11月17日,济南市轻工业党委批准黄台制烟厂建立党总支委员会,下设3个党支部,黄复元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12月23日,葛树桐任厂长。
  1956年6月,江洁萍任黄台烟厂党总支书记,石锦元任副书记,胡兆麟、肖云亭为副厂长,恢复黎明辉副厂长职务。
  1957年3月,黎明辉任黄台烟厂厂长,王鸣周任党总支副书记。
  1958年,徐承曙任副厂长。同年10月,张效农、毛晓亭任副厂长。
  四、机构设置
  1950年,黄台烟厂的机构配置为五课三间:人事课(主管劳动工资和警卫排),会计课,生计课(主管3个间,即制丝间,其中包括锅炉房;卷制间,其中包括电气组和修理组;包装间),总务课(主管食堂、托儿所、修建组、木工组),业务课。厂行政领导设正、副经理(厂长)各1人,课长5人,副课长6人,一般干部58人。
  1952年,黄台制烟厂厂部设七课四车间:人事课(主任魏士选),总务课(主任吕希若、副主任胡兆麟),工务课(主任董万福、副主任肖云亭、刘光喜),营业课(主任黄配毓),生技课(主任黎明辉),保管课(主任张永周、副主任王志信),财务课(主任赵日)。4个车间是:制丝车间(主任袁美云、王振英),卷制车间(主任吕济云),包装车间(主任赵立贞),动力车间(副主任安淑芬)。
  1955年6月,机构调整,由课改为科,厂长办公室下设8个科,3个车间。计有行政科(科长厉富呈、副科长杨阶金),人事科(副科长王文萱、郭新和),财务科(副科长张永宽),供销科(科长张永周,副科长耿道周),生产科,检验科(后合并为生产检验科,科长张寿先,副科长吕济云、石锦元),劳工科(副科长肖云亭),计划科(科长胡兆麟,副科长徐承曙)。一车间(主任吕希若,副主任束沛生),二车间(主任黄配毓、副主任王淑英),辅助车间(副主任杨传斌)。
  1957年1月,黄台烟厂设7个科室4个车间。保健站、托儿所并入行政科,保卫科并入人事科,检验科与生计科合并为技术科。合并之后的科室领导及分工如下:
  计划科负责计划统计、生产作业安排、生产调度、基建大修施工,副科长徐承曙。
  财务科负责财务、成本、资金管理,负责人李兆贞。
  供销科负责原材料供应、保管、产品推销,科长张永周。
  技术科负责技术管理、工艺规程、产品检验、机器设备检修、大修设计、人工发酵、配方设计,科长吕希若、副科长吕济云。
  劳工科负责劳动计划、劳动保护、职工晋级,负责人李本荣。
  人事科负责职工教育、干部任免、档案资料管理、安全保卫,科长郭新和、副科长张秉志。
  行政科负责行政事务管理、食堂、托儿所、保健站,科长王志信、副科长厉富呈、宋桂兰。
  4个车间:制丝车间,主任安淑芬、副主任张忠;卷支车间,副主任赵洪斌、陈月东;包装车间,副主任高敏;辅助车间,副主任杨传斌。
  通过机构和干部调整,至1957年4月,调动干部29名(包括科级3人),其中11人回到原生产车间。
  五、黄台烟厂的生产发展
  1950年,政府停止批准增设卷烟工厂和手工卷烟作坊,依靠原有的烟厂发展生产。黄台烟厂时期,卷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卷烟产量由1950年的13596箱,增加到1958年43198箱,增长217.72%;卷烟工业产值由1950年的322万元,增加到1958年的743万元,增长130.74%;职工人数由1950年495人增至1958年的1028人。与迁厂前1949年相比较,产量比1949年的11032箱增长291.56%,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的271万元增长174.16%。
  9年间,黄台烟厂从年产1万箱发展成为年生产卷烟能力为5万箱的烟厂。
  六、黄台制烟厂扭亏为盈
  1952年冬季,黄台制烟厂由于盲目增产、粗制滥造,造成卷烟质量下降,产品大量积压。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由29000箱减为17854箱,比上年减少25.7%。1953年3月26日,《大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黄台制烟厂盲目追求产量,产品质量低劣,损失巨大,有关领导应迅速检查处理”,并同版发表社论《国营工矿企业应努力为提高产品质量而斗争》。这一年国家直接损失达26亿元(旧币,折合人民币26万元)。1953年上半年,逐月停机减产,产品滞销达7个月之久。从同年4月起,工人停机培训。
  对此,黄台制烟厂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从1953年二季度起,市场销售见好。同年8月,扭亏为盈,所产“鸡牌”、“普利门”、“铁锚”等牌号卷烟成为畅销品,全年生产19683.31箱,完成调整计划的110.23%。
  七、新兴公司制烟厂、永年烟厂、公私合营济南天桥烟厂的并入
  (一)新兴公司制烟厂全称为“山东军区后勤部供给部新兴公司制烟厂”,厂址在济南原经二路小纬六路五里沟。前身为民营大成烟厂,由张汉杰、张国栋、王伯甫等合资建厂,1949年1月开工生产。有卷烟机2台、小切丝机1台、压梗机1台。主要牌号有“紫金龙”、“金鼎”,有工人50余人。1949年6月,山东军区后勤部供给部新兴公司以8000元(北海币)购买大成烟厂,成立新兴公司制烟厂。为扩大生产,从青岛购进新中国式卷烟机1台、切丝机1台。新兴公司制烟厂经理徐善堂,厂长赵洪斌,会计徐承曙。有职工100余人,其中正式工30人。卷烟品牌为“金鼎”、“紫葡萄”,日产卷烟10余箱。1950年2月,新兴公司制烟厂并入济南烟厂。并入时,调入职工10余人及全部设备。
  (二)永年烟厂1946年5月创办的民营烟厂,地址在济南经二路纬九路8号,经理谷敬之、孟繁祥,技术人员刘传荣。开业时有电动机1台、手摇卷烟机1台,工人45人(其中男工15人、女工20人、童工10人),多数为计件临时工。主要牌号为“牛奶”、“无敌”、“麒麟”。年产360箱。1947年,购进卷烟机1台、切丝机2台,并自制烤丝机等设备。据1948年12月《济南特别市机器工业概况初步调查资料》记载:1948年底,永年烟厂实有资本181.2万元(旧币),固定职工14人(其中职员6人,技工7人,杂役1人)。有柴油机1台(7.5马力)、卷烟机3台、马达1台、切烟机1台、压梗机1台。生产“普利门”香烟,月产量为100箱,行销济南、长清、齐河一带。1949年6月,谷敬之因曾参加国民党特务组织,被人民政府镇压。永年烟厂被济南市人民政府没收,由李明、张建代表政府接管,赵义安、王春泮先后任经理,孟繁斌为厂长。1951年4月,永年烟厂并入黄台烟厂,其设备全部迁入,职工约40人同时调入。
  (三)公私合营济南天桥烟厂1955年12月1日,济南市瑞大、瑞昌、建中、恒兴泰、新中、同兴6家私营烟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济南天桥烟厂,烟草业为济南市第一个公私合营行业。公方厂长魏士选、私方副厂长张效农、毛晓亭,党支部书记董万福,工会主席解振升,团支部书记徐孝兰。有大型卷烟机6台、小型卷烟机2台、14英寸切丝机1台、10英寸切丝机5台。卷烟品牌:“新济南”、“建工”、简“文明”。天桥烟厂设厂长室,由厂长室负责生产经营及对外事务。厂长室下设5个科室3个工段。生产科:负责全厂生产计划编制,组织车间生产,检查原料、在制品和成品并提供技术指导;财务科:负责全厂财务管理与资金运用及财务计划编制,提出年度、季度财务决算报告及其他财务事项;人事科:负责全厂人员调配、劳动计划、职工考勤、工资发放、医疗福利并分管托儿所;总务科:负责全厂基本建设、生活管理及一般用具的管理;供销科:负责产品销售及原材料的采购与保管。配除工段:设蒸叶、抽梗、加香、切丝炒丝、烟丝发酵等工序;卷支工段:设卷烟、烘烤烟支工序;包装工段:设糊盒、小盒装工序。1958年4月,公私合营济南天桥烟厂并入黄台烟厂,其设备全部并入,同时并入职工约300人。
  八、政治运动
  (一)诉苦控诉1951年,黄台烟厂党支部根据济南市委公营企业会议精神,从6月起,开展“诉苦和控诉”的回忆对比活动。全厂532人,有409人参加。6月17~19日,黄台烟厂党支部连续3天召开全厂诉苦大会,有28名职工上台发言。在发言中,有的控诉了封建把头打骂工人和克扣工人的罪行;有的控诉了破坏分子往机器中撒钉子、铁丝和往切丝机中扔磅砣弄坏切烟机大轴的罪行;有的控诉了旧社会买卖婚姻、买卖妇女的罪行;有的还控诉了地主还乡团刘长胜杀害50多名青年、30多名党员的罪行。当女工张学兰哭诉母亲被国民党反动派打得死去活来,妹妹被扔到井里,家产被抢光时,全场响起了“血债要用血还!”的口号。当女工庄淑娟控诉日本侵略军把她父亲吊到梁上用火烧、人被烧死,家被烧光,一家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时泣不成声,台下也跟着哭出声来。
  全厂36个班组,有78人在小组会上发言,占职工总数的14.6%。通过检举和交待弄清了26人的政治历史问题。
  (二)民主改革1951年6月23日,经理孙兰轩在全厂大会上作了民主改革报告,着重检查对待工人阶级、对待党的领导的态度,并依此制订民主改革计划,开展小整风,检查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执行政策的情况。厂工会也发动群众讨论并提出民主改革意见。从6月27日至8月5日,全厂共提意见199条,归纳为领导工作作风、人事安排、生产建设、安全卫生、职工福利5个方面。黄台烟厂自经理起全体干部都进行了个人检讨。通过诉苦控诉活动和民主改革运动,领导干部改变了工作作风,规章制度得以严格执行,职工生活得到改善。职工生产热情高涨,开展义务劳动,制订了增产计划,并参加了“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活动,在工会改选中,有6名厂劳动模范当选为工会委员。
  (三)镇压反革命1951年,黄台烟厂配合社会上的运动,以追查破坏性生产事故为线索,查出了一些破坏性事故的原因,查清了一部分人的历史政治问题。
  在镇压反革命的运动中,黄台烟厂有6人被捕,其中,沂水县还乡团分子、杀人犯孙少滨被处以极刑;制造切丝机事故的高某、国民党军官张某、烟厂工人把头刘某被判刑。
  (四)“三反五反”1952年上半年,黄台制烟厂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成立了20余人的“打虎队”,全厂挖出3个盗窃烟丝、成品、原料的团伙,把包括副经理在内的11名干部、工人定为“老虎”,在厂内关押、监督劳动,时间约两个月。最后,1人被辞退,有的受降职处分。黄台制烟厂在“三反”运动中,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受到群众批判,并作了深刻的检查。但涉及面大,仅放“包袱”的就有100多人,交待历史问题及社会关系的有50余人,揭发材料中又有不实之处。1956年,为错划为“老虎”的黎明辉恢复副经理职务,运动结束。
  (五)反右派斗争1957年秋,黄台烟厂党总支部发动群众,给党员干部提意见。党总支部专门召开会议,要求群众消除顾虑,大胆鸣放。1958年,进行了整风补课。同年7月31日,党总支部发动群众,揭发右派,最后确定6名“右派”,全是非党干部,分别降低工资1~5级,一律劳动改造。1959年,4人摘掉“右派分子”帽子。1962年上半年,济南卷烟厂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文件精神,对上述6人进行甄别,并准备纠正,但正值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甄别因此中止。1978年,济南卷烟厂党委根据中发[1978]55号文件《关于纠正反右斗争中的错误》精神,组成专门班子落实政策。1979年,厂党委宣布原黄台烟厂反右斗争中确定的“右派分子”全属错划,给予纠正,恢复待遇,消除影响。
  九、大炼钢铁运动
  1958年,黄台烟厂根据中央“大办钢铁”的号召,从7月起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钢为纲”的“大跃进”中。年内,自建1.5立方米小土炉3座、3立方米小高炉5座、炼钢小转炉4座、耐火砖窑3座、炼焦窑36个。以上除1座小炉外,全部由本厂职工自建。1958年生产生铁678吨,土钢9.71吨,焦炭2901吨,耐火砖1312吨。
  为贯彻“以钢为纲”精神,黄台烟厂成立了炼铁车间和炼铁党支部,共组织293人从事炼铁生产,其中从全厂抽调干部工人91名,从农村招收合同工202人。炼铁车间有:主任1人、书记1人、保全工24人、电工2人、炉前工36人、上料工24人、下料工21人、配料工30人、送料工12人、粉碎工52人、焙烧工111人。为了保证炼铁生产,1958年全年共采购铁矿石4600吨,石灰30吨,焦煤7000吨,全厂为炼铁生产配置采购员11人。
  在“大炼钢铁”运动中,黄台烟厂从195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60年6月“钢铁下马”。3年间,黄台烟厂共生产生铁7411吨(其中:炼钢生铁6218吨、铸造生铁1193吨)、耐火砖4850吨、焦炭2901吨。以上数字有浮夸,也有质次的白口铁和没烧透的耐火砖。烟厂将大量人力、财力集中到炼铁生产上,由于只追求数量不求质量,不计成本,造成了很大浪费,到1961年6月停止炼铁时,尚有5座修好的小高炉未曾使用。
  附:公私合营济南天桥烟厂
  一、合营前私营烟厂概况
  公私合营天桥烟厂由瑞大、瑞昌、建中、恒兴泰、新中、同兴6家私营烟厂合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组成的。
  瑞大烟厂(原名裕东烟厂)经理毛晓亭。1945年在周村创办,投资10400元(按人民币折算,下同)。后迁济南,由毛晓亭、毛雨来经营。1948年11月开工生产。生产“醒狮”、“天使”、“红字”、“锦标”、“舞鹤”牌卷烟。
  瑞昌烟厂经理张效农。由张效农、张建初、张舜田等合资兴办,投资17299.5元。1946年7月开工生产,生产“生产”、“劳工”、“农民”、“四友”、“建工”牌卷烟。
  建中烟厂经理徐锡岑。由楚继成、刘恩才、穆子本、徐锡岑等合资兴办,投资32950元。1951年,股权独归徐锡岑。1952年,收购宏丰烟厂,扩大规模。生产“狸猫”、“白猫”、“九九”、“红人”牌卷烟。
  恒兴泰烟厂经理王裕起。厂址原在滕县,1945年11月迁济南,由王裕起、候志业、李学贤等创办,投资11000元。1946年4月开工生产。生产“交通”、“联运”、“新济南”牌卷烟。
  新中烟厂经理王建堂。由姜德甫、柴秀峰、杨福选创办,投资6513元。因经营不善,遂由王建堂、李慕漱、冯小园添股经营。1946年4月开工生产,生产“新鲁”、“建工”、“大喜”牌卷烟。
  同兴烟厂经理张蓉峰。副经理王星恒。系元兴布庄转业办烟厂,由张蓉峰、王星恒、张献九等合资,投资8816元。生产“宝兴”、“绿宝兴”、“红三星”、“德福”牌卷烟。
  二、私营烟厂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后,实行“发展经济,保护私人企业”的政策,私营烟厂得到新生和发展。济南私营卷烟业到公私合营,历经3个阶段:
  (一)自产自销阶段(1948年9月至1953年8月)。其中1950年6月前为盲目生产自由经销,后期以销定产,由政府控制管理。
  (二)收购包销阶段(1953年9月至1955年11月)。从1953年9月起,实行卷烟收购包销政策,签订包销合同,政府分配生产任务,专卖公司监管、指导生产并包销产品。从1953年11月起,每半年签订1次卷烟包销合同,内容包括卷烟牌号、数量、质量和规格、价格及结算方法、付款和进货规定、计划执行与变更等。签订包销合同促使私营烟厂加强管理,先后建立会计制度、配方制度、质量检查及成本核算等。在同业公会领导下,建立私营烟厂的配方检查制度。
  (三)公私合营阶段(1955年12月至1958年4月)。1954年,在传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次日,瑞昌烟厂经理张效农第一个提出公私合营申请,其后一年多,6家私营烟厂先后提出公私合营或并厂的申请。1955年11月,济南市轻工业局工作组,提出6家私营烟厂并厂的建议。11月6日,6家私营烟厂成立并厂委员会,集体申请公私合营,被济南市政府批准。12月1日正式并厂。12月下旬,公方代表进厂,定名为公私合营济南天桥烟厂。济南市私营卷烟业纳入社会主义轨道。
  三、天桥烟厂的发展
  (一)卷烟技术装备改进
  天桥烟厂成立初,有切丝机9台(仅用2台),卷烟机11台(仅用3台),以原瑞昌烟厂为总厂,原瑞大烟厂为分厂组织生产。1956年6月,派人学习黄台烟厂石惠芳“六六五三”手工包烟法,到上海卷烟厂学习铁梳抽梗法。至1957年,全部采用新法抽梗,人均日抽梗60.86公斤,增加14.16公斤。包装工效提高11.9%。特别是学习黄台烟厂烟梗横切技术,保证了梗丝整齐,减少造碎。
  (二)卷烟生产发展
  1955年,6家私营卷烟厂共生产丁级烟9382箱,工业总产值162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下同),有职工364人。主要动力设备有小锅炉2台,电动机31台共59千瓦。占地面积10487平方米,建筑面积3236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2219平方米)。
  1956年,天桥烟厂生产卷烟9592.62箱,工业总产值165.6万元,职工309人,工资总额13.03万元。卷烟设备有抽梗机2台(110公斤/小时),切丝机9台(400公斤/小时),卷烟机11台(4.8箱/小时),压梗机1台(120公斤/小时),糊盒机4台(1.6万个/小时),加香机1台,电动机32台,共61千瓦。
  1957年,天桥烟厂生产卷烟14389.81箱(其中丙级烟1063.47箱),工业总产值261.955万元,职工304人,工资总额14.582万元,新增抽梗机2台,锅炉1台,建成人工发酵室21.75平方米。

知识出处

济南卷烟厂志

《济南卷烟厂志》

本志上限为1928年,下限为2001年,大事记延至2002年6月。记述了济南卷烟厂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及经营、生产、科技、人物等各方面的历史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