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铁道工人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48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铁道工人报
分类号: G216.3
页数: 6
页码: 530-535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铁道工人报情况包括机构设置、中心报道、新闻采访、通讯联络、报纸编辑、出版发行等。
关键词: 济南 铁道 工人报

内容

一、机构设置
  1949年1月,中共华东区铁路管理总局委员会决定办报纸,由华东区铁路职工总会筹备委员会负责筹办。当月,建立报社机构,配备工作人员2人。1949年2月7日创刊,定名《职工报》。10月,确定《职工报》为中共济南铁路管理局委员会机关报,《职工报》社划归济南铁路管理局政治部领导,设编辑室、采通室、发行室、资料室,工作人员14人。
  1950年6月,改名为《铁道工人》。社内机构改设为主编室,业务一组、业务二组、政工组、群众工作组和发行组。1953年,业务一、二组合并,增设党的生活组,定员为26人。1957~1966年期间,机构精简为总编缉室、编辑组、采通组(1960年改为记者组)、总务室,定员压缩为18人。其间,1961年3月,为强化报纸采编工作的领导,建立了编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铁道工人》报社受到严重冲击。1968年6月,济南铁路局“革命委员会”成立后,《铁道工人》报改为“革委会”机关报。1972年,《铁道工人》报社编辑组、采通组恢复职能。1974年,经调整改设政工编缉组、业务编辑组、采通组、出版组。1985年8月改为:总编办公室、编辑科、记者科、群众工作科,定员31人。
  二、中心报道
  济南解放后,新组建的华东区铁路管理总局,面临的是“恢复长江以北铁路,支援大规模解放战争”任务,《铁道工人》创刊伊始,就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大力宣传“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物资就运到哪里”和“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战斗口号,以较大的篇幅,连续报道全局职工冒着敌机的骚扰和破坏,抢修铁路、机车等设备,抢运支前物资,以实际行动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的英雄模范事迹,与全国人民一道,赢得了“捷报如同雪花飘”的胜利局面。
  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报纸根据路局党委的部署,联系铁路实际,大力报道开展劳动竞赛、实行民主管理、学习先进经验、镇压反革命分子等各项中心工作;同时,大力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报道广大职工捐献飞机大炮和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的事迹,报道援朝铁路职工英勇作战,使铁路成为“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的英雄事迹,鼓舞全局职工、家属,搞好运输、保证安全,完成运输生产任务。
  1953~1956年,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报纸不断探讨既紧跟党的中心,又拓宽报道面的新路子,特别是在1956年全路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中,着重抓了“三多”,即多角度、多方面、多形式报道,使先进生产者运动的报道有声有色,深入人心,报纸从内容到版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1957~1966年初,报纸经历了整风反右、“大跃进”、国民经济困难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等几个阶段。在整风反右中,突出报道反右派斗争,结果在“左”的影响下,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在“大跃进”中,报纸跟着大轰大嗡,不时出现诸如“放卫星”、“达到世界水平”等不切实际的报道。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以后,报纸开展以回忆对比为内容的阶级教育,教育职工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同时抓住张店机务段、益都站等典型,以调查报告、经验介绍、评论文章等形式,较深入地进行整顿规章制度,加强三大管理(计划、财务和技术管理)的报道,对指导当时的工作,消除“大跃进”中大破大立、浮夸不实、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消极影响起到良好作用,受到基层干部、职工的欢迎。接着,在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雷锋以及学习解放军“五好”总评活动中,报纸报道大批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特别是突出和深入报道大协风格,对指导与推动全局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报纸报道陷于“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之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报纸着重报道拨乱反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内容。1984~1985年,贯彻中共中央、中共山东省委和路局党委的指示精神,重点进行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报道,发表评论文章,开辟专栏,请负责同志谈认识,引导人们解放思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此期间,按照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要求,报纸把报道的重心,及时转移到以运输生产为中心上来,运输生产的典型、系列、重点报道连续不断,重点抓了安全、路风和扩能增产的报道。在安全报道中,侧重组织安全百日的宣传报道,针对每一阶段职工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并大量宣传徐州站甲班四调等安全生产典型事迹,推动安全生产。在路风报道方面,开展整顿路风宣传,抓住《光明日报》关于济宁站刁难货主事件的报道,连续报道济宁站进行路风整顿的情况,抓典型、促转化,促使济宁站路风明显好转,推动全局路风整顿工作的发展。围绕开创运输新局面重点报道全局干部职工,挖潜扩能上效,实现增产节约目标,完成年度任务的先进事迹与典型经验,报纸对中心工作的报道显著增强。
  三、新闻采访
  《铁道工人》报创刊初期,仅有1名工作人员分工侧重采访工作。1949年10月,采访人员增加到7人。1950年,实行采编合一制,记者配属在各编辑组,派出去则执行采访任务。1952年,在各铁路分局设驻分局记者,采访驻在分局范围内各铁路单位的政治、经济、生产、学习等活动,向编辑部提供重点稿件和新闻报道信息。1957年,改变采编合一制为采通合一制,记者既采访、撰稿,又做通讯员联络工作。1958年,铁路分局撤销后,原设驻分局记者改为驻青岛、烟台、张店、徐州、济南、兖州地区记者,同时,曾一度增设机动记者,负责采访报道全局性大事或突发性事件。1961年,实行新闻采访“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的“三定”制度,使新闻采访与编辑部版面发稿计划紧密结合,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报纸出版的计划性。1963年,取消驻地区记者,恢复驻分局记者,并增设驻工程部门记者和路局直属机关记者。此后,随着分局级单位的设立,又增设驻物资工业和线桥大修部门记者,逐步扩大采访面,增加新闻信息量。向分局级单位派驻记、者和新闻采访的“三定”制度,一直到1985年底仍延续执行;采通合一制,于1985年9月改变为采访与通联分开,使新闻采访工作有所加强。
  新闻摄影,1950年开始设人负责,置有简易暗房。此后,一直到1975年,由1名记者或编辑负责新闻摄影兼做美术工作。驻各分局记者均配备照像机兼负新闻摄影采访任务。自1976~1985年,配备专职摄影记者1名,照像器材、暗房设备也逐步更新、完备,新闻摄影采访和摄影报道有较大改观。
  四、通讯联络
  通迅员队伍
  1949年初,向《铁道工人》报社投稿和反映情况的通讯员,主要是工会基层组织的干部职工。是年4月,结合支前立功运动,在通讯员中开展立功竞赛,推动通讯员队伍的发展;10月以后,各基层党组织加强对通讯员队伍的组织领导,到12月,全局共建立通讯组118个,发展通讯员705名。1951年初,聘请特约通讯员78名,作为通讯报道骨干力量。此后,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通讯员队伍不断壮大,到1965年底,全局通讯员共达1200名左右。“文化大革命”中,通联工作被削弱,与报社保持联系的通讯员不过800名。
  1976年,《铁道工人》报社恢复和加强通讯联络工作,各基层党组织也加强对通讯报道工作的组织领导,逐步建立起由党委报道组、车间通讯组、班组通迅员组成的通讯报道网络。1979年开始聘请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以后又经过不断调整充实,到1985年底,全局共有分局级单位报道组13个,基层单位报道组138个,通讯员3000名;共聘请特约通讯员200名、特约记者8名。这支队伍,多数能积极撰写稿件、拍摄照片、提供情况,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更能及时撰写一些重点稿件。年内,通讯员来稿共2.45万余篇,被采用发表的达6600余篇,通讯员队伍,实为《铁道工人》报的一个重要支柱。
  通讯员联络
  办报初期,《铁道工人》报社经常召开通讯员座谈会、定期制发报道要点,保持与通讯员的紧密联系。1951年,在《铁道工人》报上开辟《通讯与读报》专栏,1952年10月又扩为专版,作为与通讯员联系的重要渠道。随后,报社不定期地编辑包括新闻论述、写作知识等内容的小册子,在基层单位举办通讯员短期学习班,组织通讯员学习交流新闻采写经验。1975年以后,通讯联络工作有了新发展:1、基层、分局、报社多层次举办通讯员学习班,学习时间,短则几天,长者数月。年年坚持办,每年可培训通讯员2500人次,逐步提高通讯员新闻写作水平。2、报社举办新闻讲座,聘请大专院校教师和省报记者讲授新闻业务,先后举办讲座约100次,约5000人次听讲。3、开展评优活动,每年评选一次,评出先进报道组、先进通讯组和优秀通讯员,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鼓励通讯报道队伍积极创作。4、1978年开始,编辑《铁道工人通讯》,每季出版1册,32开本,30页,赠送通讯员,系统地刊载新闻业务、语文知识、采写经验等。1985年1月,改为8开4版,每月出版1张。5、1981年9月至1982年12月,办新闻培训班1期,41名通讯员脱产参加学习;1985年9月,办三年制电视大学新闻专业班1个,31名通讯员脱产参加学习,培训新闻报道骨干力量。
  五、报纸编辑
  开张刊期 《职工报》初期报纸开张为4开2版,刊期为每5天1期。1950年4月19日,改为8开4版、每周2期。《职工报》共出版100期。1950年6月24日出版《铁道工人》,报纸开张定为4开4版,刊期为每周2期。“三反”运动中,一度每周出版3期。1958年3月至1959年7月,为适应“大跃进”需要,每周出版到6期。自1959年8月1日起,确定每周3期报、逢星期二、四、六日出版,但仍时常加出《快报》或《号外》。1961年2月1日,因纸张匮乏,报纸改为每周2期。1963年8月,复按4开4版每周出版3期。“文化大革命”中,《铁道工人》报曾一度停刊14天。1967年1月25日按原开张、刊期复刊,但自此开始,经常加版加期,报纸期号改从新1号起编,出版至新229号。1968年《铁道工人》报成为济南铁路局“革命委员会”机关报后,报纸开张、刊期未变,期号改从第1号起编,出版至623号。1971年5月,《铁道工人》报重又成为中共济南铁路局委员会机关报,仍以4开4版、每周3期出版,期号从创刊以来累计接算。1977年以后,报纸刊期不正常,至1985年底,《铁道工人》报共出版5821期。
  版式 1949年2月开始,报纸版式为竖排,每版竖分10栏,又先后改为12栏、6栏、8栏,标题主要用1~4号宋体、楷体和黑体字,正文用新5号宋体字,报头居中横置于一版上部。1950年6月,报头改为横置一版左上方位。1954年2月,报纸正文陆续改用老5号楷体字。1955年4月开始,逐步改竖排为横排,每版横分4栏,后改为5栏。1957年3月,报纸正文部分使用老5号宋体字。1960年5月以后,报纸正文改为主要用新5号宋体字,每版横分6栏。1965年,标题字增用2号隶书和长牟体字;并自8月12日起,将各版横分改为7栏。经过多年发展形成的版式,直到1985年底仍延续使用。
  报头字体,“职工报”何人题写不详。“铁道工人”四字,1950年6月24日至1956年1月底,系采用舒同书写字拼合;1956年2月3日至1961年1月底,报头系由管理局政治部副主任方彭题写;1961年2月2日至1962年4月底,由路局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董耀民题写;1962年5月至1967年1月10日,系路局党委副书记方彭题写;1967年1月25日至1985年9月底,系采用毛泽东主席书写字拼合;1985年10月1日始,特请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舒同题写。
  版面 报纸版面内容,一版始终是要闻版,主要刊登国内外、局内外的重要新闻。其它各版内容,在创刊初期,无明确分工。1949年10月,在二版正式开辟“工人文艺”栏目。1950年4月,在四版开辟报纸的第一个专栏:“读者服务”。随后,一直到1958年初的一段时期内,在二、三、四版又相继开辟了“学习园地”、“党团生活”、“济铁卫生”、“学科学”、“女工与家属”、“通讯与读报”、“宣传员园地”、“火车头体育”、“时事讲话”等栏目、逐步开拓报道内容,活跃版面,增强可读性。“大跃进”期间,各版版面大都是“大跃进”的报道,原辟栏目多被挤掉。1961年以后,版面重又作了分工,二版内容反映运输生产和党团工会活动;三版报道学习毛泽东主席著作和学习解放军的经验体会;四版刊登时事文艺以及文体卫生等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受“突出政治”和所谓“紧跟”的影响,各版版面跟着省级以上大报走,原有版面分工全被冲乱。自1971年开始,版面分工又逐步明确为:一版要闻版,二版运输、基建、生产综合版,三版政工综合版,四版副刊,但政治内容的长篇文章仍时常占据大部版面以至全部版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报纸版面以1971年分工为基础,在要闻版加大经济活动内容的报道量。1981年开始,在一版开辟2个栏目,二、三、四版也都增辟若干专栏。从1982年起,经路局党委同意,在版面上一般不再转登国际国内的时事新闻,扩大了局内新闻的载量。1984年,三、四版版面又改为不同内容的专版,轮换出刊,三版有“党的生活”、“青年天地”、“法制园地”、“职工之家”、“群众来信”、“文摘”等,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四版有“文艺副刊”、“教育园地”、“科学与技术”、“卫生与健康”以及美术、摄影等专版,增强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到1985年底,每个版面有二、三个有本版特色的栏目,能经常保持容纳10篇以上的稿件,文字短小,图文并茂,版面活泼,颇受读者欢迎。
  编辑 1949年,报社编辑人员很少,编辑程序要求简单,编辑编好的稿件,即可发印。1950年6月,健全编辑机构以后,逐步建立起编审稿件的制度,实行“三审制”,编辑负责对来稿进行筛选和文字加工;编辑组(科)长对编辑加工的稿件进行编审;重要稿件最后由总编辑或送路局政治部审定。1960年开始,实行编辑包版责任制:报纸的每个版面,从版面所需要稿件的组稿、选稿、文字加工、标题制作到版面设计、组版发印,由1~2名编辑全面负责。从1961年起,又实行版面发稿计划,按照宣传报道要求,选定各版的主要稿件及其发搞时间,编辑、记者共同实施,使编辑业务流程有秩序进行。十几年来编辑工作建立的这些制度,“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被破除,1971年以后,又陆续恢复实行至今。
  六、出版发行
  出版 《铁道工人》报,50年代初经山东省新闻出版部门批准出版,出版证为“山东省报纸登记证第14号”。
  报纸的校对,1951年前,全部由印刷厂完成。从1952年开始,改由报社负责校对报纸大样,确定付印。1967年起,实行“三校”制度:1、读稿校样;2、审阅清样;3、改样付印,防止差错见报。1974年以后,在报社设立专职校对人员,提高报纸的校对质量。
  报纸的印刷,1949年由路局印刷所(后改为印刷厂)承印。1950年2月,改由当时印刷条件较好的济南市利民印刷厂承印。从1951年4月起,仍由路局印刷厂承印,有关图片的制版工作,1960年以前,委托济南市光华制版社制作。自1961年起,全部由路局印刷厂承担。1972年6月中旬前,系用平版铅印,从1972年6月下旬起,采用胶印,使报纸印刷效率、质量都有提高。
  发行 《铁道工人》报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局内的职工和家属。报纸采取自办发行,由报社发行人员通过铁路列车车递送达沿线各站。1950年7月以前,免费分发到各基层单位的每个工会小组。1950年7月至1969年底,实行每个班组一份报纸,由各单位公费订阅,职工个人自费订阅。1970年以后,原公费订阅部分改为赠阅。
  报纸的分发工作,从1949年开始,在各铁路基层单位建立业余发行员队伍,由业余发行员负责从车站车递部门取出报纸分发到班组和订户手中。报纸实行订阅期间,业余发行员还负责报纸征订工作。当时,业余发行员队伍发展到300多人。1970年,公用报纸改为赠阅后,分发报纸工作成为各基层单位的行政事务,业余发行员大幅度减少,到1985年,仍为职工订报、分报的业余发行员已不足10人,业余发行员队伍,为报纸的征订、分发无偿服务,为报纸发行做出积极贡献。
  报纸的发行量,创刊初期,每期发行4000份。1969年,发行7000份。1970年,回升到11000份。到1985年底,期发行量为16000份,总发行量达6000多万份。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