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48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医疗设施
分类号: R197
页数: 6
页码: 516-521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济南铁路局医疗设施情况包括医院、疗养院、医疗设备、1985年全局各医院主要仪器设备数量表等。
关键词: 铁路局 医疗 设施

内容

一、医院
  济南铁路中心医院 1913年5月和1916年9月,津浦铁路医院和胶济铁路医院分别在济南建立。1938年,日军侵占后,2所医院设备资财损失殆尽,工作人员自行解散。年底,津浦、胶济铁路合并管理,在济南设立满铁诊疗所一处。1940年,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济南铁路医院成立,门诊设9个科室,住院部设5个病房,有床位30张,职工30余人。1945年,日军投降后,医院由津浦区铁路管理局接管,定名为济南铁路医院,门诊设10个科室。住院部设12个病房和科室,有床位50张,职工142人。
  建国后,济南铁路医院有长足发展,1953年改称济南铁路中心医院,医疗卫生人员、医疗设备不断增长。至1985年,全院共有医务人员1360人。住院部设有内科病房(4个病区),外科病房(3个病区),小儿科病房(2个病区),五官科病房(眼、耳、鼻、喉、口腔),妇产科病房、中医科病房、传染科病房、结核科病房、职业病病房和干部病房;并设有麻醉科、手术室和放射、药剂、检验、病理、器材等科及供应室,全院万元以上的主要医疗设备达23台(件)。拥有开放床位520张。下设门诊部1处,在禹城、泰安、黄台、莱芜等站区和济南市的白马山、二七新村、堤口、南郊、东郊等铁路宿舍区设有卫生所。在机务段、车辆段、济南站、工程队等单位设有20个保健站。开设家庭病床90张,除承担责任范围内职工家属的医疗保健工作外,并负责分局、沿线各医院危重疑难病人的转诊和抢险救灾等任务。年诊次为186.15万余人次,年出院人数为8076人次,病床使用率为89.28%。治愈率为75.72%。1980~1985年,医院还承担科研项目:省级7项、铁道部5项、铁路局20项、市级4项、院级30项,开展新技术、新疗法42项。担负着南京铁道医学院、山东中医学院和济南铁路卫生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临床教学和毕业实习,以及其他医院的进修培养任务。
  医院位于济南市经八路1号,占地总面积为52292.2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9430万平方米,使用面积2.8550万平方米。
  徐州铁路医院1914年,建立徐州铁路医院,房舍约50平方米,职工5人,1937年,医院约有房屋20间,工作人员30人。1938年日军侵占后,有工作人员20余人(全系日本人),分设小儿、妇产、外科、内科、牙科5个科室,并设有病房。1944年,医院分设门诊和住院部两部分,门诊设有8个科室,住院部设50张床位,职工80余人。主要医疗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1台、显微镜2架,牙科治疗椅2张。1948年徐州解放前夕,徐州铁路医院被国民党军队洗劫一空,房舍被军队占用。
  徐州解放后,徐州铁路医院得以恢复和发展,1953年设有内科、外科,全院职工共120余人,病房有80张。1958年增设妇产、小儿、结核科病房,病床增至150张,职工增为200余人。1959年,医院扩建,增加房屋面积5000平方米,开设了传染及五官科病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医疗工作处于混乱状态。1978年,医院进行以张志方医师为主的“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外科医师王世枢为主的“颅内外动脉搭桥吻合术”、五官科医师王保平为主的“双侧上颌骨切除颌面修复术”,眼科医师李加宝为主的“人工晶体植入术”等10多个医疗项目。有的填补了局内空白,获得铁路局的科研成果奖。1980年以后,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41篇。1985年增添750毫安X光机、心音超声心动仪、深部X光治疗机、同位素扫描仪、“B”型超声诊断仪、r免疫计数器、脑电图和胃镜等20余种大型先进医疗器械设备。医院病床增加到355张(部分床位对外开放)。设有内科(心血管、消化、呼吸)、外科(骨科、泌尿、脑外、胸外、普外)、妇产、小儿、五官、传染、结核、中医、职业病、放射、病理、药剂、特殊检查、检验等14个科及“B”型超声检验室、血库和干部病房。下设门诊部一处,在徐州市二七铁路宿舍区和徐州北、薛城、砀山等站区设卫生所4个,在机务段、徐州站、车辆段、列车段、工务段、大修队等单位设保健站17个。全院共有医务人员686人。年诊次为111.86万余人次,病床使用率为80.6%,治愈率为88.86%。为方便病人治疗和缓解“住院难”的问题,开设家庭病床1000张次。还负担着徐州医学院、南京铁道医学院、大连铁路卫生学校、徐州卫生学校等院校学生的临床教学和毕业实习,以及铁路内外的抢险救灾等任务。
  医院位于徐州市复兴南路383号,占地2747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616平方米。各主要科室的使用面积为12328平方米。
  青岛铁路医院
  1904年3月,胶济铁路青岛医院成立,规模很小,医务人员大多数为德国人。1914年,日军占领后,医院定名为铁道病院,隶属日军民政部,设有内、外、妇产、皮肤4个科,各科有医生1人,药剂员1人。1915年4月,铁道病院改名为青岛诊疗所。1916年9月,改称为青岛医院。1918年7月,医院迁址青岛广州路,易名为青岛医院广岛町分院,设有病床26张,医务人员大多数系日本人。1920年,广岛町分院脱离青岛医院的领导,定名为青岛铁路医院。1923年又改为青岛诊疗所,只设门诊,医疗人员换为中国人。1933年再次改为医院,设病床12张。1938年,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将医院迁至朝城路2号(今院址),设内、外、妇产、小儿、五官、齿等6个科,设病床12张,有X光机1台。1946年,医院设内、外、小儿、五官、皮肤、牙、物疗7个科,医务人员77人,设病床30张。1947年,张店以东的坊子、四方、高密等医院、诊疗所,均由青岛铁路医院领导。
  1949年青岛解放后,青岛铁路医院先后增设中医、针灸、理疗3个科,和中药局、肝炎、结核病房,设床位100张,职工144人。1960年,设有内科(三个病区),外科(二个病区)妇产、小儿、结核、肝炎、特检7个科,和综合病房(中医、口腔、眼、耳、鼻、喉、皮肤)。同时设有门诊部1处。在烟台、莱阳、四方、高密、胶县、蓝村、女姑口设卫生所7个,在青岛站、车辆段、列车段、大修队、机务段、沧口站等单位设保健站6个。70年代后,病床增加到220张。并陆续增添心脏起搏器、胃镜、同位素扫描仪、激光治疗机、牙科综合治疗台、心脏监测仪、多导超声显相仪、心电遥测仪、“B”型超声诊断仪、脑电图机、血气分析仪、心脏急救仪及IBM—PC电子计算机等设备。1985年,全院职工共570人。年诊次为75.15万人次,年出院人数为3870人次。病床使用率为88.33%,治愈率为80.40%。部分床位对外开放。还承担着青岛医学院、南京铁道医学院及青岛市台东业余医科大学学生的临床教学和毕业实习,及抢险救灾等临时性医疗救护任务。在科研方面,1980年以后,以医师彭永年为主完成对银屑病的调查研究科研项目并撰写了《对银屑病延期影响》一文,在《中华皮肤科》杂志上发表,获得路局1985年技术成果二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以陈善军医师为主完成“气钡双重造影”,获得路局科研奖。至1985年底,在省级及全国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40篇。
  医院位于青岛市南区朝城路,占地面积为1167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857平方米。
  张店铁路医院
  1916年9月成立,有医务人员9人,X光机一台,设有门诊和病房。1923年1月,医务人员增至19名,房屋有23间,负责青州至济南间及其支线上职工的医疗任务。1938年1月,日本侵占后,医院人员均换为日本人。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医院被掠夺一空。同年8月,济南区铁路局派11人接管张店医院。
  1948年12月,成立华东区铁路管理总局张店铁路诊疗所,共有人员10人。1950年,改名为张店卫生所,划归青岛铁路医院领导,有工作人员17人。1959年4月22日,张店铁路卫生所与张店铁路疗养所合并成立张店铁路医院,设病床30张,分5个临床科室,3个医技科室,有医务人员43人。1971年,床位增至100张,医务人员达165人。到1985年,设有内、外、小儿、妇产、中医、口腔、眼、五官、肠道、肝炎、结核等科门诊。医技科室有检验、放射、病理、药剂科和中药房、内窥镜检查和心电图室。床位有175张。主要设备有500毫安X线诊断机1台,“B”型超声诊断仪1台,牙科综合治疗台1个。下辖坊子线路医院和设在潍坊、昌乐、益都、辛店、源迁、铁石、东风、大圩河、周村、博兴、东营、杜科、博山等站区、张店区洪沟、铁三村铁路宿舍区的15个卫生所及设在机务段、列检所、张店站、分局工程队、机械化工程队的5个保健站。年诊次为68.1141万人次,年出院人数为2417人次,病床使用率为90.99%,治愈率为91.82%,并设有对外门诊一处,向社会开放服务。
  医院设在淄博市张店区中心路,占地总面积16960平方米,建筑面积7916平方米。
  兖州铁路医院1959年成立,设病床30张。到1985年,医院有职工284人,病床130张。设有内、外、小儿、妇产、口腔、五官、中医科病房和手术室。主要医疗设备有200毫安双用X线诊断仪1台,“B”型超声诊断仪1台,牙科治疗机3台,手术显微镜、心脏监护仪、手术麻醉机各1台。设有门诊部1处,并在邹县、磁窑、东都、济宁、新汶等站区设7个卫生所,在机务段、工务段、托儿所等设4个保健站,年诊次为67.051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为2524人次,病床使用率为76.1%,治愈率为80.1%。
  医院设在兖州县城,占地总面积为2723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4470平方米。
  新沂铁路医院 1950年成立徐州铁路医院新沂卫生所。1972年改建为徐州铁路医院新沂分院,有职工32人,设病床40张。1979年1月,正式成立新沂铁路医院,设门诊部1处,分设内科(含小儿、传染科)外科(含骨、皮肤、五官科)及2个病房,在连云港、新浦、邳县站区设3个卫生所,在东海县、大湖站区设2个保健站,全院职工为99人。到1985年全院职工共100人,病床60张,临床科室有内、外、中医科。医技科室有放射、药剂、检验科,心电图、超声波、手术等室。主要医疗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2台,300毫安X光机3台,心电图机3台,超声波诊断仪1台,牙科治疗椅2台。年诊次为23.0434万人次,年出院人数为672人次,病床使用率为72.56%,治愈率76.49%。
  医院设在江苏省新沂县城。占地总面积3677平方米。
  济南西铁路医院
  1984年7月,原路局第二工程处周村工地医院调整建制迁往济南西站。1985年1月,正式定名为“济南铁路分局济南西铁路医院”,有职工115人,设病床25张,分设内、外2个科和2个综合病房。门诊部设有内、外、妇产、五官、中医、口腔、理疗、新医等科室。医技科室有放射、检验2个科及心电图室、中药、西药2个药房。主要医疗设备有500毫安X光机1台,耳鼻喉治疗机1台,心脏监护仪1台。医院在济西机务段,济西车站、车辆段设有保健站3个,年诊次为155770人次,年出院人数为453人次,病床使用率为65.2%,治愈率为84.75%。还为周围农民及居民提供一定的社会服务。
  医院设在济南西站区,占地总面积10935平方米,建筑面积3069平方米。
  二、疗养院
  路局第一疗养院
  1952年7月8日成立,设在济南市经七路纬二路,接受一般慢性病或手术后恢复期病人的疗养,设病床60张。定员23人,其中行管人员11人,医技人员12人。随后,疗养院规模逐步扩大,1958年后,在白马山建新院,疗养床位增加到75张,工作人员17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于1969年被取消。
  路局第二疗养院
  1953年成立,设在济南市经八路。同时设有济南铁路局结核病防治所,承担结核病的预防、治疗和疗养工作,设疗养床位120张。1958年后,床位增到150张,医护工作人员为44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于1968年停止接收疗养员,以后,全院的医护人员调往济南铁路中心医院结核科工作。1982年正式撤销。
  铁道部青岛疗养院
  1953年建立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青岛疗养区,归铁道部领导,济南铁路局代管。设床位40张,1982年增至100张,为慢性病人疗养场所。铁道部连云港第一疗养院
  1979年开始在墟沟筹建,属铁道部领导,济南铁路局代管。设疗养床位200张,1984年开始,每年暑季接受部分干部、职工作健康疗养。
  三、医疗设备
  胶济、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初期设立的医院,仅有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表以及外科常用的刀子、剪子、镊子和消毒器之类的一般医疗器械。30年代起,各医院普遍增设了病房,并增设少量200毫安以下的X光机普通显微镜、震荡器、太阳灯和部分外科常用手术器械;40年代,全局医疗器械略有增加,共有X光机3台,显微镜6台。主要医院设有牙科椅、手术台、产床、无影灯、消毒器、水溶箱等。
  50年代,各医院增添高倍显微镜、容量较大的X光机、万能手术台、高压消毒器、万能产床、裂隙灯(眼科)电冰箱、心电图机、基础代谢测定仪、人工心肺机、切片机等。以后,各医院的医疗设备年年增添或更新。到1985年底,全局各医院共有1813张床位,占地面积近230亩,医疗用房面积5.1361万平方米。拥有较先进的主要诊断治疗仪器设备59台。详见表161。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